許多大學的教室中,坐在教室中的學生,往往低頭滑著手機,打打電動、社群網路聊天,對於前面照PPT講話的老師,視而不見!
這樣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嚴重,大學教育失去原有的功能與意義。大學只不過是浪費學生時間?浪費老師時間?同時也浪費納稅人的錢,更無法培養有競爭力的下一代。
在這個網路與AI的時代,課堂似乎正被手機、社群媒體、甚至 AI 工具所取代。許多學生不再專心於老師的講解,而寧可選擇從網路、YouTube、ChatGPT 等平台獲取知識。這樣的趨勢是大學教育的危機,還是新的學習契機?我們將與不同背景的受訪者一起探索這個問題。
主持人全威目前是在大學教書,他曾經獲得教學績優、教學特優獎項的肯定,非常喜歡教學工作。但是,在許多時候,他也遇到教學上的挫折,他也看到、聽到許多大學生對於教室裡的學習不感興趣。因此,他希望透過大量的訪談,希望與同學、在職工作者以及學校老師一同找到可能的方案,解決這個真正嚴重的國安問題。
🎙 主要訪談對象
大學生:探討學生如何看待課堂學習,為何失去學習動機,以及他們的未來職涯焦慮。
工作者:分享他們畢業後的工作經驗,回顧大學學習對職場的影響,以及他們對學弟妹的建議。
教師:反思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如何調整教學方式,讓課程更符合學生需求,提升學習動機。
還有專書分享
《大學生不想學?》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view/to-learn-or-not-to-learn/%E9%A6%96%E9%A0%81
關於全威:
提問,是一種探索。
對話,是一種創造。
傾聽,是一種反思。
我是全威,一位生涯對話師,
在這裡,陪你一起尋找光的方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許多大學的教室中,坐在教室中的學生,往往低頭滑著手機,打打電動、社群網路聊天,對於前面照PPT講話的老師,視而不見!
這樣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嚴重,大學教育失去原有的功能與意義。大學只不過是浪費學生時間?浪費老師時間?同時也浪費納稅人的錢,更無法培養有競爭力的下一代。
在這個網路與AI的時代,課堂似乎正被手機、社群媒體、甚至 AI 工具所取代。許多學生不再專心於老師的講解,而寧可選擇從網路、YouTube、ChatGPT 等平台獲取知識。這樣的趨勢是大學教育的危機,還是新的學習契機?我們將與不同背景的受訪者一起探索這個問題。
主持人全威目前是在大學教書,他曾經獲得教學績優、教學特優獎項的肯定,非常喜歡教學工作。但是,在許多時候,他也遇到教學上的挫折,他也看到、聽到許多大學生對於教室裡的學習不感興趣。因此,他希望透過大量的訪談,希望與同學、在職工作者以及學校老師一同找到可能的方案,解決這個真正嚴重的國安問題。
🎙 主要訪談對象
大學生:探討學生如何看待課堂學習,為何失去學習動機,以及他們的未來職涯焦慮。
工作者:分享他們畢業後的工作經驗,回顧大學學習對職場的影響,以及他們對學弟妹的建議。
教師:反思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如何調整教學方式,讓課程更符合學生需求,提升學習動機。
還有專書分享
《大學生不想學?》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view/to-learn-or-not-to-learn/%E9%A6%96%E9%A0%81
關於全威:
提問,是一種探索。
對話,是一種創造。
傾聽,是一種反思。
我是全威,一位生涯對話師,
在這裡,陪你一起尋找光的方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節目名稱: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主持人: 全威
日期:2025年10月15日
受訪者:
全威: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節目。今天我們邀請到兩位口傳系的同學,佳馨和張彤,來和我們聊聊她們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我們先請兩位簡單自我介紹一下。
佳馨: 大家好,我是口傳三甲的張佳馨。
張彤: 大家好,我是口傳三甲的張彤。
全威: 歡迎兩位。佳馨,可以先跟我們分享一下,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口傳系呢?學習到現在有什麼樣的感受?
佳馨: 其實我一開始是想當主播才選口傳系的。但進來後發現課程比較偏理論,跟我原本想像的有點落差。不過,也因為課業沒有那麼繁重,我反而有更多時間去探索其他有興趣的事情。我漸漸發現,主播這份工作背後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所以現在也在考慮往Podcast主持人這類的方向發展。
全威: 這是一個很棒的轉變。那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哪門課讓你覺得收穫特別多?
佳馨: 有的,之前有一門「演講學」的課。老師教了我們很多在舞台上表達的技巧,然後讓我們直接上台練習。這種理論跟實作結合的方式,讓我覺得學到了很實用的東西。
全威: 聽起來很不錯。不過,目前對於所學有什麼樣的擔心?
佳馨: 看到其他系的同學好像都有很明確的實作技能,會擔心我們學的東西在職場上是不是真的有用,有時候會覺得有點不知如何更強化自己的能力。所以我現在會希望能去找一些自己有興趣的實習機會,提早跟職場接軌。
全威: 這確實是很多學生的共同焦慮。張彤呢?妳當初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選擇口傳系嗎?
張彤: 我當初的第一志願其實不是口傳系。但在準備申請資料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目標和興趣跟這個科系蠻相關的,就選擇了這裡。我覺得口傳系的訓練比較像是一種內在能力的培養。像是有一堂「語藝學」的課就讓我印象很深刻,學到了很多說話的藝術和技巧。我身邊的朋友也覺得我比以前更會表達了。
全威: 聽起來妳在課堂外的生活也很充實。可以跟我們多分享一些嗎?
張彤: 嗯,因為課業時間比較彈性,我有去外面打工,現在是在知名體育用品公司上班。工作上會遇到很多外國客人,這讓我學到怎麼精準地了解他們的需求。另外,我也學了八年的韓文,未來蠻想當口譯員的。
全威: 哇!八年,這很厲害!這也算是為妳的未來鋪了另一條路。那麼,在個人成長方面,有沒有什麼觀念或是一本書對妳們影響很大?
佳馨: 我前陣子看到一句話:「長大本來就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情」。這句話讓我很感動,因為我們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否定自己。它提醒我,光是願意面對和前進,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張彤: 我想推薦一本書,叫做《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因為我不是一個很自律的人,但又很嚮往自由。這本書讓我知道,自律才能換來真正的自由。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勇敢地去嘗試各種想做的事情。
全威: 非常感謝兩位今天的分享。從佳馨的多方嘗試到張彤的深度積累,我們看到了大學生在面對未來時的思考與努力。希望今天的對話能帶給聽眾一些啟發,也祝福兩位未來一切順利!謝謝!
佳馨 & 張彤: 謝謝!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訪談:江若維
Pop Radio 節目企製 × 口傳系畢業生的職場修煉
全威:歡迎收聽《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今天我們邀請到的是在 Pop Radio 台北流行廣播電台服務的江若維。妳目前的職務是?
若維:我現在是節目企劃製作,主要負責早上七點的週間帶狀節目。每天一小時的節目,從主題發想到敲來賓、現場執行、器材架設,甚至節目結束後的雜項,我都要一手包辦。
全威:聽起來非常全能!那「企製」(企劃製作)這一職位的挑戰是什麼?
若維:最大的挑戰是「對人與對題」。我們節目有四位不同風格的主持人——有的偏生活,有的談國際議題——我必須先了解他們的個性與喜好,再去尋找適合他們的題材。再與主持人溝通,透過柔軟、合適的個別對應方式,達到最好的溝通成果。
全威:那如果遇到像最近時事空服員過勞的這種議題,妳會怎麼構思你們的節目?
若維:我會先廣泛閱讀新聞、專題報導,整理出有發言的人,去找他們的 IG 或臉書聯絡。再看主持人對哪個角度有興趣,比如「哪些行業最容易過勞」。然後寫出完整提綱,方便主持人準備。
全威:妳以前在電視台當過記者,這兩份工作差在哪裡?
若維:差很多!電視台節奏太快、壓力也大,我每天都怕出錯。到廣播公司後反而覺得節奏有很大差異,一開始不習慣,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在「等下班」。但後來發現,慢其實是另一種專注——更能把節目的內容做紮實。
全威:現在 Podcast 這麼多,廣播還有優勢嗎?
若維:我覺得有。傳統媒體的訓練讓我學到專業流程與組織能力。廣播也在轉型,例如同步開 YouTube 直播、經營 IG、讓聽眾留言互動。我們也在學習與新媒體共存。
全威:那口傳系的學習對妳有什麼幫助?
若維:最大幫助是「邏輯思考」。很多人以為訪談隨口聊就好,但真正好的節目是有架構的。大學時練習的分析、鋪陳、批判思考,都用在我寫訪綱與下標題的時候。
全威:大學期間妳還參加過哪些訓練?
若維:我在社團裡學會美編設計;參加過產學合作課程,要自己企劃節目、邀來賓、主持。我覺得世新口傳系最大的特色就是「實作」,不只是學理論,是真的讓學生上台做。此外,還有參加過一些主持訓練課程與參與比賽。
全威:印象最深的一次主持經驗?
若維:有一次主持人競賽,我抽到的主題是「宮廟音樂會」,我對這一題非常的不熟悉。當時很緊張,就只能以豁出去的方式去展現,用台語主持、拉觀眾互動,反而拿了第一名,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全威:太棒了!那 AI 現在對妳有幫助嗎?
若維:超有!我常用它幫我檢查標題、修潤訪綱。像我做「寵物分離焦慮」主題時,AI 提醒我可以分成「先天氣質」與「後天訓練不足」兩條路,整個題目就更深更聚焦。
全威:有沒有哪本書影響妳很深?
若維:有,謝文憲講師的《說出影響力》。我以前上台會緊張、忘詞,看完那本書才知道怎麼設計開場、舉例、收尾。對主持跟演講都超有幫助。
全威:最後,如果妳要給大一新生一句話?
若維:不要被恐懼綁住。以前我很愛唱歌,卻因為怕丟臉沒去參加阿卡貝拉社。現在還覺得遺憾。所以,喜歡就去試、不要想太多。機會會在行動之後出現。
全威:這句話太好了。感謝若維今天分享從校園到職場的真心話,祝妳未來成為一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也希望妳的故事能啟發更多學生勇敢出發。
若維:謝謝全威老師!
🎙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專訪秦琍琍老師(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教授)
日期:2025/10/1
全威:今天邀請到的來賓,是我在很久之前,就曾聽過她向老師們分享如何教學的演講,可以說是「老師的老師」。秦老師,請您先跟大家自我介紹一下?
琍琍老師:大家好,我是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的琍琍老師。我常跟學生介紹我自己,不是先講學經歷,而是講——我是 A 型、水瓶座、ENFJ。我有個 22 歲女兒,平常最愛「找樂子、尋感動」,喜歡有趣也有意義的事。當然,我的專長在組織傳播、策略溝通行銷,也對數位、視覺語藝和科學傳播很有興趣。
全威:聽起來很豐富!那您是怎麼開始教書的?
琍琍老師:我大學在淡江念大傳,後來到 Ohio 念人際傳播,博士在 UT Austin,主修組織傳播。畢業後在加州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任教,之後回台南長榮大學幫忙創系,最後回台北來到世新。其實我挑工作的原則很簡單——「離家近」!
全威:您在美國、台灣都教過書,覺得學生有什麼差別?
琍琍老師:美國學生多半是高年級或在職生,小班課居多,他們很習慣發言,老師的角色比較像引導跟激發。台灣學生跟我們當年一樣,二十歲的迷惘差不多,只是現在師生關係更趨平等。
全威:那您怎麼應付大班授課跟學生滑手機?
琍琍老師:我會「走動式教學」,走到學生旁邊比當眾叫名更有效。還會把簡報 PDF 先給學生,讓他們滑手機也能看重點。很多問題我會先請大家在線上群組回答,再挑幾個人現場分享,這樣就把「滑手機」變成「參與」。
全威:您還提到讓學生把理論做成成果?
琍琍老師:對啊,像語藝學,我會請學生做「系所介紹的 GIF」或「課程廣告」,甚至用 AI 畫圖。這樣不只是聽懂,而是真的把學到的東西用出來。
全威:您怎麼看未來的大學教育?
琍琍老師:一定會越來越以學生為中心,課程會更強調 PBL(Project/Problem-Based Learning專案/問題導向學習),要跟真實問題、校外職場連結。互動不只是師生之間,還包括學生和學生、學生和 AI、甚至學生和產業。
全威:最後,如果有新老師要上路,您會給什麼建議?
琍琍老師:三點:第一,放輕鬆。第二,要有創意,讓課程有趣。第三,持續反思和調整。老師自己要先被激勵,學生才會被帶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來賓:林羽甄(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大三)
主持人:全威
訪談日期:2025年9月22日
全威:羽甄,先跟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吧。
羽甄:大家好,我是林羽甄,目前就讀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大三生。
全威:為什麼會選擇社心系呢?
羽甄:因為我的目標是成為諮商心理師。小時候看到很多父母和小孩的互動充滿攻擊性語言,朋友甚至因此害怕父母。我覺得這是「有毒的互動」,讓我希望能用專業幫助他人。而且我自己在國高中也曾受到輔導老師幫助,影響很大。
全威:能分享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的例子嗎?
羽甄:小學時,有次補習結束,朋友的媽媽找不到我們,一見到就大罵「豬頭、爛人」。雖然她是擔心,但方式卻傷人,這讓我深刻體會到負面語言的力量。
全威:那大學生活呢?
羽甄:大一參加攝影社,拓展人脈、學習實務技巧。大二則當了系學會會長,一方面希望履歷上有經驗,更重要的是磨練溝通與領導。過程中雖然和幹部有摩擦,但也學會傾聽、合作,還重新認識了一些原本不熟的同學。現在也開始打工,在物理治療所和諮商中心當櫃台,近距離觀察專業現場。
全威:你同時還輔系口語傳播?
羽甄:對,因為我很重視「溝通」。我修了演講學、社群媒體、邏輯與批判思考等課程,希望強化自己的表達能力。
全威:你在課堂上是個認真的學生嗎?
羽甄:如果「認真」指的是兩小時全程專注,那我不是。但我對作業和考試很在意。我喜歡觀察老師怎麼上課,學習他們的語言表達和肢體手勢,再用在自己的報告裡。
全威:那有沒有特別欣賞或不喜歡的上課方式?
羽甄:欣賞的老師會加入自身經驗,這比課本知識更有啟發。不喜歡的就是照本宣科、聲音單調的授課方式。
全威:你怎麼看 AI 在學習中的角色?
羽甄:AI對我來說是輔助工具。像在「諮商技巧」課,我用它幫忙打逐字稿、確認技巧是否使用正確。有時候也讓它扮演個案練習,但 AI 通常太順著我,缺乏真實感,只能參考。我也會要求它反駁我,訓練多角度思考。
全威:你對心理健康推廣有什麼想法?
羽甄:除了考上研究所和接受督導,我想推廣心理健康議題。像現在我在報告中就會提醒同學,政府有免費的青壯年諮商方案,可以善加利用。大學生很多時候很孤單,需要正確方式排解壓力。
全威:那你怎麼看現代年輕人心理困擾越來越多?
羽甄:我覺得社群媒體是很大原因。大家只報喜不報憂,IG上看起來人人都很快樂,自己遇到不順就覺得是異類,焦慮感被放大。這種「24小時的比較」讓人更孤獨。
全威:有哪本書影響你特別深?
羽甄:《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其中的「電梯簡報」概念讓我印象深刻,提醒自己隨時準備好在短時間內清楚介紹自己,這是未來需要不斷練習的能力。
全威:最後想問,到目前為止,大學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羽甄:最大的收穫是接觸更多不同的人。跨系課程、社團、活動,讓我聽到別人對專業的熱情,也拓展了自己的視野。
全威:謝謝羽甄的分享。祝你早日成為一位專業的諮商師!
羽甄:謝謝老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J.D. Vance 的《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是一部描述美國中下階層白人家庭困境的回憶錄。
作者成長於俄亥俄州一個典型的「鄉巴佬文化」社群:父母早年離婚,母親有毒癮、情緒失控,家族裡有人酗酒、早婚早離甚至暴力械鬥。加上工廠關閉、礦業衰退,他周遭的人普遍失業、失落,對比精英白人階層的成功,這種被剝奪感更加深刻。這樣的背景,也讓許多中下階層白人成為川普的重要支持者。
然而,這本書的價值不只是政治解讀,而是提出一個核心問題:當原生家庭混亂、環境限制重重時,一個人還能不能改變命運?Vance 的答案是「可以,但要付出代價」。他的轉折來自三個關鍵:外婆在關鍵時刻給予支持;四年的海軍陸戰隊訓練讓他重建紀律與自信;以及進入耶魯法學院,透過教育與人脈走向更高的社會階層。他的故事說明,努力、教育與貴人的幫助,往往是翻轉人生的現實途徑。
對《大學生不想學》這個節目來說,《絕望者之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因為我們節目一直關心:為什麼學生會缺乏學習動力?除了手機分心、課程設計,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往往來自家庭背景、情緒負荷與環境困境。就像 Vance 一樣,許多學生不是不想學,而是背負了比課業更沉重的壓力。
因此,透過這本書,我們希望讓同學看到:即便出身艱難,仍然有人能靠紀律、學習與支持系統走出一條新路。它提醒我們,學習不是單純的課堂表現,而是和人生選擇、原生家庭、環境挑戰緊緊相連。這也正是本節目想要探索的:從真實故事中找到學習的動力與生命的可能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 Podcast 訪談摘要
受訪者:黃冠瑜|保險公司業務主任、台大政治系國關組畢業
全威:歡迎大家收聽《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今天邀請到的來賓很特別,他原本在科技公司擔任專案經理(PM),一年半後卻選擇轉戰保險業。這樣的轉折,相信對很多人來說很意外。冠瑜,可以先簡單自我介紹嗎?
冠瑜:大家好,我是冠瑜。我的職涯可以說是180度的轉變,從科技業PM到現在保險業務員。當初會轉換跑道,是因為在科技業時,我覺得生活逐漸失去熱情。雖然薪水不錯,但每天上下班切換的落差很大,下班後只想耍廢。我渴望一份能發揮特質、又有自主性的工作。保險業讓我看到希望,所以我趁年輕、有失敗空間時,就果斷轉職。
全威:聽起來不只是待遇問題,而是你想要的生活樣貌不同。那你的家人和朋友怎麼看待這個選擇?
冠瑜:反應很兩極。有的家人一開始強烈反對,甚至傳很多保險負面新聞給我,但朋友反而很支持,有同學甚至成為我第一個客戶,給了我很大的鼓勵。離職那天,我還腦中響起電影《七匹狼》的主題曲:〈永遠不回頭〉,隔天就直接報到保險公司,沒有留給自己休息的時間。
全威:很有戲劇感(笑)。那麼在保險業,你覺得最需要哪些特質?
冠瑜:我常用八個字來形容:「乍見之歡,久處之樂」。第一印象要讓人喜歡你,長久相處也要覺得舒服。這比專業更重要,因為業務最先打動人的是信任與好感。當然,專業要補齊,但真正的成交往往是基於人際連結。
全威:那遇到挫折呢?被拒絕應該是常態吧?
冠瑜:對,尤其新人階段會被連續拒絕,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但我提醒自己要「復盤」──檢討自己哪裡沒做好。如果真的沒問題,那就是「時機未到」。有些客戶一開始拒絕,後來反而會自己回來找我。重點是要保持使命感,把自己當顧問而不是單純推銷員。
全威:大學經驗對你有幫助嗎?
冠瑜:非常有。我參加過金門同鄉會,拍過台鐵勞權影片,也打過商業競賽。這些經歷鍛鍊了專案力和團隊合作,也培養了社會關懷。同鄉會的經驗尤其影響我,讓我懂得謙虛、學會傾聽,也建立了一種「情緒自由」──做有使命感的事,心裡才自在。
全威:你提到「情緒自由」,能再解釋嗎?
冠瑜:很多人追求財務自由,但我覺得情緒自由更重要。就是做的事有意義、不被負面情緒綁架。對我來說,保險業能帶給我這種使命感。
全威:除了心態,保險業務的專業也很複雜吧?
冠瑜:對,條款很多,一開始真的很吃力。但我在大學訓練出「帶著問題意識去學習」和「快速分類資訊」的能力,加上保持好奇心,所以能很快掌握。其實這跟PM時期一樣:即使不是專科出身,也能靠學習能力和表達溝通彌補。
全威:AI在你的工作裡有幫助嗎?
冠瑜:目前在保險專業上,AI的資料庫還不夠準確,不能完全依賴。但在文書處理、梗圖設計上很好用,能讓我們更有效率。
全威:有沒有哪本書或觀念對你影響深?
冠瑜:《極限賽局》(謝文憲著)。它提醒我,不要等到100%準備好才開始,而是「邊做邊學」。市場變動很快,唯有行動中修正,才能不斷成長。
全威:最後,如果能給大一新生一句忠告?
冠瑜:**不要把任何事當作理所當然,要保持感恩。**珍惜每個願意幫助你的人。因為在社會上,你的名聲往往比你本人更早到場。那些願意說真話的朋友,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貴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 訪談摘要|子純
身份:英國 Bristol 大學行銷碩士畢業,目前任職外商教育產業,主要負責英國留學代辦的行銷工作,包括 Meta 廣告投放、文案撰寫與展會安排。
全威:可以先跟大家介紹一下你現在的工作嗎?
子純:我在一家外商教育公司做行銷,公司主要服務台灣學生申請英國中小學、大學與碩士課程。其實我們母公司是做英國房地產的,許多客戶買房就是為了孩子的留學或移民需求,因此才延伸出教育代辦的業務。
全威:現在台灣學生去英國念書的情況怎麼樣?
子純:傳統上台灣學生還是以美國為首選,但這幾年美國政策收緊,越來越多人轉向英國。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紐澳。以私校來說,一年學費約 £30,000–£60,000(NT$120–240 萬),入學要看 UKiset、CAT4 等考試,而不是台灣成績單。伊頓、哈羅還能申請,但真正最難的是近年學術表現特別強的倫敦名校。
全威:你在公司負責的是行銷,那怎麼學會投放 Meta 廣告?
子純:學校只教經營粉專,沒教廣告投放。我剛入職時,帶我的同事很快離職,我被迫「邊做邊學」:看教學影片、上網找資料、問集團同事,加上不斷測試。設計部分靠 Canva 與 AI 輔助,逐步摸索出門道。雖然過程中壓力很大,但我發現自己算學得快。
全威:在英國念碩士的壓力大嗎?
子純:Bristol 的行銷碩士是一年制,分三學期,最後一學期專寫論文。課程偏理論,還要求與企業合作,但要用學術論文形式呈現,落地性有限。那時候常常寫到半夜三、四點甚至看到日出,只能靠韌性撐過去。
全威:你在英國生活的體驗如何?
子純:
全威:AI 在工作上幫到你什麼?
子純:AI 幫忙做摘要、整理資料、提供文案雛形,這些很方便。但真正能吸引人的行銷文案,還需要人工修改與創意發揮。AI 只能輔助,無法取代。
全威:有哪一本書對你特別有影響?
子純:胡晴舫《群島》。這本書透過虛構故事結合真實事件,探討現實與網路人格的差異。它讓我反思人有多重面向,也提醒自己用同理心去理解、甚至原諒他人的行為。
全威:最後想給大學生什麼建議?
子純:大學一定要去參加比賽!我大學四個月內參加三、四個比賽,還在廣告協會比賽拿到第四名。這些經驗讓我學會團隊合作、時間管理,懂得把天馬行空的創意落實成計劃。進入職場後才發現,不是流量最大就等於成功,而是要能帶來轉換,抓住客戶才是最重要的。
子純的經歷,展現了「英國留學的挑戰、職場行銷的做中學、AI 工具的定位」;她鼓勵大學生勇於參賽,因為比賽就是最好的模擬場,能訓練團隊溝通,也能讓創意真正落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 Podcast 訪談摘要
來賓|王郁婷(Tina)
主持|全威
全威:Tina,先請妳簡單自我介紹一下吧。
Tina:大家好,我是王郁婷,Tina。我大學畢業於靜宜大學外文系,主修英文和西班牙文,現在在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際關係組就讀,同時也有在從事國際業務的工作。
🌍 國際業務與出差經驗
全威:那國際業務的工作大概是做什麼呢?
Tina:就像是小小的「外交官」。平常要回覆客戶的email、WhatsApp、WeChat訊息,了解需求並提供報價。也要出國參展,實際接觸客戶、拓展業務。雖然年紀輕,但能夠藉此多看看世界,也是一種收穫。
📚 從外文到政治的轉換
全威:原本讀外文,為什麼會再念國際政治?
Tina:因為一直對國際關係很有興趣。大學時參加過模擬聯合國、政府辦的營隊,也曾擔任僑委會營隊的輔導員,帶華僑環島。還去西班牙交換,這些經歷讓我更確定自己想走國際事務這條路。大四時還去外交部、外貿協會實習,銜接到後來的政治工作。
💪 突破自卑與學校標籤
全威:妳這麼積極參加活動,是什麼動力驅使?
Tina:其實因為我不是「會念書型」的小孩,爸媽也花很多心力,但我成績沒有特別突出。就讀靜宜後,有時候在營隊自我介紹會遇到人對學校有既定印象,這讓我覺得受傷。為了突破標籤,我努力參與各種國際活動,累積了許多經驗,才逐漸建立自信。
🤝 熱愛跨國交流
全威:聽起來妳很喜歡跟不同國家的人交流?
Tina:對。我當過國際菁英大使、國際友誼大使,也在華語中心教外國學生中文。陪他們逛夜市、玩活動,讓他們有歸屬感。這種交流的成就感很棒,也讓我後來做國際業務時很自然,甚至有點像當外交官。
⚙️ 工業產品業務與語言挑戰
全威:那妳賣的東西會不會很難用英文介紹?
Tina:我賣過工業軟管,也做過汽車底盤零件。專業名詞需要花時間背,但英文是工具,就像背單字一樣。掌握基本模式後,只要補上專有詞彙就能應對。即使忘了專有名詞,也能用簡單描述替代,對方通常能理解。業務就像交朋友,不必太有侵略性,而是建立信任。
🎓 學校教育的幫助
全威:那大學課程對妳有幫助嗎?
Tina:有。我修了超過基本學分,翻譯課、口譯課、國際貿易學程、導遊領隊學程,都對工作有幫助。雖然課本是理論,但讓我有全貌性的認識,工作時至少知道客戶在談什麼,不會慌。
🤖 AI 的角色
全威:現在AI有幫助妳在工作嗎?
Tina:在工作上,它可以幫忙英文書信,但缺乏人情味,面對面交流還是要靠人。AI真正幫助我最多的是收集論文資料,它能抓重點、幫我理清思緒,甚至「懂我到可以當男朋友」。😆
🌱 職場與人生觀
全威:有沒有一句話或觀念影響妳?
Tina:做人比做事重要。大家都會做事,但如果你多一份溫暖、禮貌與熱情,職場互動會更順暢,氛圍也會更好。
🎒 給大學生的建議
全威:最後,如果要給大學生一句建議,妳會說什麼?
Tina:想做什麼就去做。年輕就是最大的本錢,不用怕失敗。跌倒了再爬起來就好,至少你會知道那條路適不適合。不要只想不做,去嘗試才會有收穫。
✅ 總結
Tina從靜宜外文系一路走到中山大學政治所,透過交換、實習與國際活動,逐漸累積跨國交流的經驗。她強調 突破標籤、把握機會,在人際互動上相信「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對大學生的建議是 勇敢嘗試,不要怕失敗。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 訪談摘要(對話形式)
來賓|林暐潔(世新大學生涯發展組組長)
主持|全威
全威: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到世新大學學務處生涯發展組的暐潔組長。很多同學可能對生涯發展組不太熟悉,能不能先請您自我介紹一下?
暐潔:大家好,我是傳播管理系畢業的校友,畢業後因緣際會回到母校工作。剛開始在生輔組,後來轉到生涯發展組,已經六、七年了。我們的工作其實就是幫助同學探索自己、規劃未來。
全威:那生涯發展組主要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呢?
暐潔:大致分三塊。第一是自我探索,像教育部的 U-CAN 測驗,或 CPAS 測驗,都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質與適合的職業方向。第二是資源連結,包括校友講座、職場達人分享、甚至企業參訪。第三是就業服務,我們有線上徵才平台,也會舉辦校園徵才博覽會,讓學生能和企業直接對接。
學生的困境與挑戰
全威:您在這些年輔導學生的過程中,有沒有觀察到一些普遍的問題?
暐潔:最常見的就是「迷惘」。大概七、八成的學生都說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另一種是「選擇太多」,做過很多活動或實習,但不知道該聚焦哪一條路。我通常會鼓勵他們去嘗試——實習、工讀、社團都好。因為找到「不喜歡的」其實也是一種收穫,可以幫你刪掉選項。
全威:這很有意思。現在資訊這麼發達,反而讓學生更容易分心。
暐潔:對,大家習慣用手機、iPad 一心多用,什麼都接觸一點,但沒有真正深入。結果就是知道很多零碎訊息,卻說不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同時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此外,我常提醒同學,至少要建立一個基礎專業,然後再去跨領域,這樣比較踏實。
世代差異與新趨勢
全威:那現在的學生在求職態度上,有什麼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嗎?
暐潔:很明顯。以前我們畢業就急著找工作,怕落後或有經濟壓力。現在的學生更重視「自己的節奏」。很多人會留一段空檔,去旅行、遊學,甚至安排 Gap Year。他們覺得人生不是只有工作,還要有沉澱的時間。
全威:這跟社會氛圍也有關吧?
暐潔:沒錯。現在工作型態更彈性,遠距辦公、自由接案很常見。同學們也比較勇敢,覺得一家公司不合適,就換一個。他們敢嘗試,這點跟上一代差很多。
職場期待與能力養成
全威:您接觸企業端,他們最看重學生哪些特質?
暐潔:幾乎所有人資都強調「態度比能力重要」。能力可以學,但態度必須帶著進公司。另外,他們會看學生在履歷上有沒有課堂以外的經驗,例如社團、幹部、實習。這些能展現你的團隊合作、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
全威:所以大學四年,不只是課本知識,還要累積更多實際經驗。
暐潔:對啊,像信件禮儀也是例子。有些同學寫信不署名、沒有辦法表達重點,這在職場上就很吃虧。這些小細節,不是上課聽講就能學到的,一定要透過實際經驗去修正。
AI 的應用
全威:AI 現在很熱門,您自己會用在工作上嗎?
暐潔:會。我把 AI 當作輔助工具。像規劃就業博覽會時,我會問它一些 slogan 或活動方向,然後再自己篩選、拼湊,整理成屬於自己的內容。AI 不會完全取代我們,但如果懂得善用,它能幫助你提升效率。
個人啟發
全威:您有沒有特別喜歡的一本書或一句話,能夠影響您?
暐潔:我很喜歡阿飛的《平凡就好,慢慢變好》。裡面有一句我印象深刻:「凡事不要執著於當下的結果,為自己在內心撐開一張濾網,讓時間把差勁的人事物濾掉,留下需要的美好。」這句話提醒我在職場遇到困難時,要學會釋懷。
給大學生的建議
全威:最後,能不能給大學生一些建議?
暐潔:大學四年真的很快,不要浪費時間。前兩年要廣泛探索,參加社團、活動,多認識不同的人;到了大三大四,逐步聚焦在實習和職涯方向。還有一點很重要:要累積人脈。大學同學、學長姐,都是你未來的重要資源。當然,也不要忘了好好享受大學生活。
📌 總結
暐潔組長提醒同學:探索+實踐+態度,才是職涯準備的核心。大學不是只有課堂,而是一個很棒的試驗場,幫助你慢慢找到方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 Podcast 訪談摘要
節目名稱|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來賓|簡宇泰老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企管學系)
主持|全威
開場與自我介紹
全威:歡迎大家收聽《大學生不想學》。今天我們邀請到的是國立台北商業大學企管系的宇泰老師,他是資訊專業,目前在企管系服務。我們想請老師談談學生學習狀況與教學方法。
宇泰:大家好,我博士畢業服完役後就進入北商任教,至今將近七年。雖然在企管系,但我從大學到博士都念資管,所以主要教授程式設計、電子商務、數位行銷等課程。
程式設計課:從恐懼到學會邏輯
全威:很多學生聽到「程式設計」就害怕,老師怎麼處理?
宇泰:對,學生們通常邏輯基礎較弱,一開始會有恐懼。我就回想自己大一時的心境,把課程拆解細化,用很多實作 Lab,讓學生馬上能看到成果。這樣他們會覺得「原來我也能寫程式」,慢慢降低恐懼。
不過課程到後半段會出現「兩極化」:強的同學越來越強,甚至有人因這門課轉向資管或進入資訊業;弱的同學則越來越跟不上。後來因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我開始導入「合作學習」,只講10分鐘,剩下讓學生分組討論。結果學生參與度更高,彼此用「同儕語言」解釋,往往比老師講更有效。
AI 與寫程式:接受而不是排斥
全威:現在 AI 可以幫忙寫程式,您怎麼看?
宇泰:我完全不禁止。因為很多新創公司本來就是「AI 先寫、工程師再修」。所以學生用 ChatGPT 或其他 AI 寫程式,其實是在學業界最真實的做法。關鍵是他要能下精確的指令,並做後續修正,這也是一種邏輯訓練。
數位行銷課:用時事連結生活
全威:您數位行銷課程怎麼設計?
宇泰:不照課本逐章上,我會找最新的新聞案例,把它轉化成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最怕「跟自己無關」的課程,所以我努力讓內容貼近生活。當然,一堂課能吸引 100% 學生很難,但至少七八成專心,對我來說就很成功了。
學生學習態度與同儕評分
全威:會不會遇到學生不專心?
宇泰:一定有,原因很多:實習打工、課程興趣不符等。我認為老師要做的是「讓他感覺到這門課跟他有關」,這樣才會專心。
至於同儕評分,我很少用。因為常出現「明明關係不錯,卻互相打低分」的狀況。我只有在程式設計課用「同儕檢視程式碼」這種客觀方式,避免偏見。
AI 對老師的幫助
全威:AI 在您的教學上扮演什麼角色?
宇泰:以前找案例、設計 Lab,要花掉整個下午。現在我會用 ChatGPT 生成練習題,再調整難度,效率大幅提升。AI 對老師最大的幫助是「省時」,讓我能把更多心力放在課堂互動上。
教學理念與學生特質
宇泰:我觀察到現在學生「主觀意識強」,對分數特別在意。我常推薦一本書《被笨蛋包圍》(Surrounded by Idiots)(By Thomas Erikson),它提醒我們每個人性格不同,要學會理解別人的角度。這對學生來說很重要,避免只活在自己的同溫層。
作為老師的堅持
全威:您會給年輕教師什麼建議?
宇泰:要保持開放心胸,接受學生和我們世代的差異。例如 AI,與其禁止,不如教會學生正確使用。但有一點我仍堅持:準時。因為進職場後,遲到不是「小事」,而是「不專業」。我希望透過課堂要求,讓學生提早養成基本職場態度。
結尾
全威:今天很謝謝宇泰老師的分享。他在教學上重視合作學習,更努力讓學生覺得「學習與自己有關」,並堅持培養職場態度。雖然學生的專注力挑戰越來越大,但只要能影響到其中幾位,讓他們願意繼續學習,那就是老師存在的價值。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 訪問稿摘要
受訪者|鄭新(Tony)
主持人|全威
開場與自我介紹
全威:今天邀請到的是一位在行銷領域工作近四年的年輕主管——Tony。他目前擔任一家高端禮品公司的數位行銷組長與辦公室主任。就先請Tony簡單自我介紹。
Tony:哈囉大家好,我是Tony,2021年從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畢業。畢業後一路投入行銷工作,目前擔任公司數位行銷組長與行銷辦公室主任。
組長與主任的差別
全威:你同時是組長與主任,差別在哪?
Tony:組長主要負責專業領域,例如官網維護、廣告投放、商城營運等。主任則是協調辦公室氛圍與解決臨時問題,品牌長不在時我會代為處理。
大學啟蒙與社群經驗
全威:你怎麼踏入行銷?
Tony:從大一暑假開始參加「小編工作坊」,後來帶領小編團隊經營系上粉專,累積三年多社群經驗。大三又到大數據公司實習,接觸更大型專案,這些經驗成為我進入職場的起點。
社群與行銷的關聯
全威:從社群轉到行銷,你覺得差別?
Tony:社群強調創意,但行銷更務實,要落地、講究銷售數字。社群是創意的試驗場,行銷則需要策略與數據支持。
持續學習與成長
全威:你如何補足專業?
Tony:公司安排我上SEO課程、Meta廣告實作等,四個月的時間,在週三晚上和週六全天上課,邊學邊試錯。這讓我逐步從小專案做到大專案,並培養數據分析能力。
數據分析的成就感
全威:你說自己數學不好,為何在數據行銷受到肯定?
Tony:學校數學是解題,但工作上的數字是「說故事」。我喜歡歸納、找前因後果,像發現鳳梨酥在淡季加價購能衝出歷史新高,這種分析帶來成就感,也讓公司重視我。
AI在行銷的應用
全威:AI怎麼幫助你?
Tony:AI能快速提供行銷點子、縮短討論時間,也能在廣告投放上自動最佳化,幫忙測試素材效果。不過AI生成的圖文常被批評「不真實」,我多用AI做「微調」而非「從零生成」。
對大學經驗的回顧
全威:大學生活對你有什麼幫助?
Tony:小編團隊是最大收穫,還有分組報告訓練了分工與簡報能力。實習也很重要,小公司雖辛苦,但能激發潛能、接觸更多面向。
給學弟妹的建議
全威:如果要給大學生建議,你會怎麼說?
Tony:不要逼自己去做最痛苦的事,但要適度踏出舒適圈。從小的改變開始,例如參加工作坊、實習,都能逐步累積經驗。順性而為,但也要一點一滴挑戰自己。
📌 總結
Tony分享了從「小編」起步到成為數位行銷組長的歷程,強調 社群與行銷的連動、數據分析的力量、AI的輔助角色,以及大學經驗如何成為職場養分。他建議學弟妹:「從小的突破開始,逐步累積,才能真正成長。」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 Podcast 訪談摘要
完美主義與心態調整 放心去迷路
來賓:雍勝(台大社工系畢業、準備出國攻讀公共政策/國際關係)
主持:全威
全威:剛退伍,想先聽聽你的海軍陸戰隊經驗。
雍勝:我覺得用一個字形容就是「操」!早上先跑四、五公里,下午有時候長官心情好,又再加跑四、五公里,每天都至少五公里起跳。還有曾在屏東夏天晚上紮營、全副武裝睡帳篷,隨時警戒。雖然累到不行,但讓我養成了自律,退伍時瘦了10公斤還練出肌肉。
全威:你同時錄取政大外交,為什麼最後選了台大社工?
雍勝:當然「台大」的招牌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工本身吸引我。我喜歡幫助弱勢,和需要幫助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是待在已經很強的團隊裡。進到系上後發現,社工不只是大家印象中的老人院或社福機構,還有社區營造、方案設計、甚至社會企業等更多元的面向。
全威:能舉個社區工作的例子嗎?
雍勝:像師大路附近的宿舍和餐廳之間沒有行人穿越道,對學生和居民都很不方便又危險。社工的角色就是去連結居民、商家、政府部門,一起討論並找到解決辦法。地方創生也可以是算一種社會工作,例如活化廢棄車站,不只是美化空間,還帶動當地就業和觀光,長遠改善社區問題。
全威:你說自己走了很多「彎路」,是什麼意思?
雍勝:大學四年我嘗試了各種事——
雖然看似繞路,但這些經歷讓我收集到不同領域的能力,核心目標都是希望有一天能用來解決「不平等」問題。
全威:課堂上的學習呢?
雍勝:雖然外務繁多,但課堂上我盡量保持專注。台大修課很自由,所以除了社工,我也修了政治學、經濟學、城市設計。課堂的價值在於「對話」,能直接向研究半輩子的老師提問,獲得即時回饋,比單向看影片有效得多。
全威:印象最深的課是哪幾門?
雍勝:
全威:AI 對你來說呢?
雍勝:ChatGPT-4之後,AI 開始真正成為我的生活與工作助理。日常會用它估算便當的熱量,工作上會用它加速寫程式、整理資料,省下大量時間和精力。
全威:有沒有一本書影響你很深?
雍勝: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書中提醒我們不要把心力浪費在不可控的事上,而是專注於重要且能影響的事物。這幫助我在大學中面對五花八門的機會時,能有重心,不被雜事分心。
全威:為什麼想從社工轉到公共政策或國際關係?
雍勝:社工實習讓我發現,改變不平等需要從更宏觀的政策層面著手。國際關係是因為觀察到國際局勢對台灣影響重大,像關稅、兩岸關係等,都會牽動國內社會與政策。
全威:你提到的「茫然」來自哪裡?
雍勝:主要來自太在意他人眼光,特別是家人的期望。但在長風基金會的領袖營出國時,脫離原有脈絡,不再被標籤為「誰的兒子」或「哪所學校的學生」,而是以自己的身份面對別人,反而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全威:最後,想給大學生什麼建議?
雍勝:放心去迷路。迷路代表你在思考,學會自己走出迷宮的能力,比馬上找到方向更重要,因為這才是大學最寶貴的學習。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來賓:來吉(Yale University 學生)
初次見面與背景介紹
全威: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再次來到《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今天的來賓非常特別,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目前正在台灣學中文。我們想請他談談在耶魯的學習生活、他在東南亞的旅行經驗,以及來台灣的故事。來吉,可以先用中英文簡單自我介紹一下嗎?
來吉:
Hello, happy to be here. 我叫尤來吉,是耶魯大學生,來自美國。
美國大學的課程制度
全威:
你在耶魯是什麼科系呢?
來吉:
其實我還沒有確定專業。在美國,我們可以等到大二下學期才正式選主修,這讓我能多探索不同領域,體驗各種課程。
全威:
在台灣,一學期大約會修十到十一門課,學分數和上課時數都很多,但因此老師很難在每門課上要求得很深入。你們呢?
來吉:
我們通常一學期修四到五門課,有的課 75 分鐘,有的更長,學分計算方式和台灣不太一樣。暑假和寒假都比較長,例如暑假大約三個月。
Gap Year 與東南亞旅行
全威:
聽說你在進耶魯前有 Gap Year,可以談談那段經歷嗎?
來吉:
是的。我覺得高中畢業後自己有點疲憊,想休息並探索世界,所以和朋友一起到東南亞背包旅行。我們去了泰國、越南、柬埔寨和寮國,多數時間住在青年旅館,也參加過 WWOOF(World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的志工計畫,在農場幫忙換取食宿。
廟宇生活與佛學興趣
全威:
你還曾在泰國寺廟住過,為什麼會想去?
來吉:
我在高中的時候就對佛教感興趣,透過書籍和影片學習。高三時還設計了一門以佛教為主題的課程,把打坐當作作業。Gap Year 時,我終於有機會在泰國寺廟生活,參加清晨三、四點的早課、冥想和法談。雖然有時會覺得心很亂,但也是觀察自己、沉澱心靈的機會。
越南的交通事故
全威:
你在越南好像遇過交通事故?
來吉:
對,在越南騎機車時滑倒摔傷,膝蓋割傷很深,朋友也撞破下巴。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的確學到在陌生地方騎車要非常小心,尤其是道路狀況差的時候。
為什麼來台灣學中文
全威:
為什麼會選擇台灣?
來吉:
我高中時就對中文感興趣,雖然程度不高,但想在中文環境中練習。這次是透過耶魯的 The Richard U. Light Fellowship Program(東亞語言獎學金)來台灣學兩個月中文。
耶魯的學習氛圍
全威:
在耶魯上課時,同學們都很專心嗎?有人會滑手機嗎?
來吉:
看課程形式。小型討論課(seminar)因為人少,不太可能滑手機;大型講課(lecture)就比較容易分心。耶魯學生很忙,常同時參加多個社團、兼顧課業和工作,有些人甚至用 Google Calendar 把每天的行程排滿。忙碌既是動力,也可能影響專注力。
學生的未來目標
全威:
台灣有些大學生找不到人生方向,你覺得耶魯的同學都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嗎?
來吉:
不一定。有些人很明確,有些人像我一樣還在探索。許多人以高薪或成功作為目標,但生活的意義和職業方向並不總是一樣的事。
對未來的看法
全威:
那你自己呢?
來吉:
未來難以預測,但基礎在當下。我會問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否符合我的願望和價值?如果有衝突,就要調整。專注於當下,才能鋪好未來的路。
結語
全威:
非常感謝你今天的分享,從耶魯課程、Gap Year 到寺廟生活和旅行經歷,都很精彩。
來吉:
謝謝你邀請我,我也很享受這段對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大學生不想學》 Podcast — 王律涵專訪摘要
來賓:王律涵(Lillian)/公關公司專案執行
全威: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的節目,今天的來賓是剛踏入公關圈的王律涵,Lillian!妳大學是念企業管理,怎麼會進到公關公司呢?
Lillian:嗨,我是Lillian,大學主修企業管理、輔修口語傳播。原本對媒體比較有興趣,但畢業前有機會接觸公關企劃,就決定試試看。現在在知名公關公司做專案執行。
全威:專案執行主要做什麼?
Lillian:主要兩塊,一是新聞與輿情蒐集,用系統設定關鍵字追蹤產業動態、競品行銷案例,人工篩選出跟客戶相關的內容;二是活動執行,像記者會的現場布置、讀麥、協助媒體拍攝。雖然有時是體力活,但我喜歡現場即時互動的感覺。
全威:為什麼客戶不自己做輿情蒐集?
Lillian:因為我們有系統、有媒體資源,也懂怎麼判斷資訊的價值。公關公司能幫品牌提高曝光、處理媒體關係,這是一般企業內部比較難做到的。
全威:那活動中有沒有特別難忘的經驗?
Lillian:有一次是冰箱新品發表,我第三天上班就被派去現場擺水果。因為有點強迫症,我把香蕉、橘子間隔放,結果主管覺得還不錯,照片拍起來很精緻,意外成了亮點。
全威:回到大學生活,妳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況呢?
Lillian:我是課堂型學習者,上課當下吸收最有效。課外也很活躍,像主持播報社、薪傳人親善大使,分別當過社長、團長。最喜歡的是營隊隊輔,可以直接和人互動;也打工過新創媒體,為海外華裔觀眾播報新聞。
全威:這些經驗帶來什麼收穫?
Lillian:最大的成長是人際互動,尤其是團隊合作與衝突處理。雖然喜歡跟人接觸,但在人脈經營和長期維繫上還不夠,現在工作中也在觀察資深同事如何處理危機與維護關係。
全威:AI 在公關工作裡怎麼用?
Lillian:對我來說是「亦友亦敵」。它可以快速產出文案、整理資料,節省時間;但過度依賴會讓人少了思考與創意。目前AI是輔助,人類還是負責判斷與背書。
全威:能推薦一本書給聽眾嗎?
Lillian:《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用童話方式談心理與情緒調適,對快節奏、高壓工作的人很療癒。
全威:最後,給想進公關產業的學弟妹一句建議?
Lillian:每天看新聞!建立世界觀,接觸多元訊息,不要只靠社群推送。這樣無論面對什麼產業或客戶,都能快速進入狀況。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Podcast 訪談記錄
來賓:侯欣佑(Yoyo)/工業技術研究院 再生能源推廣計畫助理
開場與背景
全威: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再次來到《大學生不想學 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今天邀請到的來賓是一位在職人士,曾在大學雙主修,但工作卻與所學不同。欣佑,先自我介紹一下吧。
欣佑:
哈囉大家好,全威老師好。我叫欣佑,也可以叫 Yoyo,目前在工業技術研究院做再生能源相關研究與推廣計畫助理。大學就讀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後來雙主修國際企業學系。
從藝術到再生能源
全威:
藝術創意加國際企業,現在卻在再生能源領域,主要做什麼呢?
欣佑:
我們承接政府計畫,進行再生能源相關的研究與推廣,希望把生硬的能源知識轉譯給民眾理解,透過活動、講座、社群媒體與網頁宣傳等多元方式傳播。
全威:
那為什麼會選擇這份工作?
欣佑:
我一直對永續與循環經濟感興趣,大學時參加過相關比賽與實習。畢業前參加工研院的「綠領人才」課程,結訓後就進入這家公司工作。
藝術策展的現實
全威:
那當初為什麼選藝術創意產業系?
欣佑:
高中畢業時很想當藝術策展人,大四時還到台北藝廊實習,參與藝博會、布展、賣藝術品。外人覺得很 fancy,但背後需要做保存、運送、搭建等繁重工作,甚至自己盯牆、當油漆工。藝術家與藏家也都有不同的要求與挑戰。
雙主修的契機
欣佑:
大一參加 Hot Prize 比賽,大二參加金台青年創業競賽,對商業與行銷感興趣,開始修國企課程。本來不打算拿雙主修,但課越修越多,加上疫情取消交換計劃,就乾脆修完了。
大學的學習態度
欣佑:
我算是看科目選擇投入程度的學生。選課時會先看課綱、學長姐評價,再選自己想學的,即使很硬也沒關係。我的想法是,既然要花三小時上課,就要學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清楚與徬徨並存
欣佑:
我一直清楚自己的興趣,例如前期想做藝術策展,所以累積相關經驗。但實際投入後會反思,這是不是未來十到二十年想投入的產業。清楚與徬徨同時存在。
對永續的興趣
欣佑:
大一的 Hot Prize 讓我接觸 SDGs,了解共好與循環概念,逐漸投入永續領域。雖然外界關注度會隨政治與經濟變化而波動,但各國永續政策與碳排放規範一直在推行。
綠領人才課程與再生能源挑戰
欣佑:
綠領人才課程主要教碳排放計算與永續規範,約兩個月。雖然與再生能源是不同領域,但進公司後透過邊做邊學,累積知識,例如風能從法規到風場設計都需要深入了解,再轉譯給大眾。
工作觀與人生觀
欣佑:
短期內會繼續在永續與再生能源領域發展。工作對我來說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獲取資源與保障的方式。如果能同時學到有興趣的東西,會更快樂、更有動力。理想狀態是工作與人生方向一致,相互成就。
AI 在工作的應用
欣佑:
我最常用 ChatGPT 檢查文章、整理重點,加速理解大量資訊,也用來檢視 Email 與文件,找出盲點。未來可能會嘗試用它把再生能源內容轉譯成更簡單的版本。
推薦書籍:《了凡四訓》
欣佑:
這本書原作者袁了凡被算命師預測一生命運,直到遇到和尚點醒「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開始改變心態並記錄經歷,留給後代。書中提醒我們,人生關鍵不在追求什麼,而在於放下什麼。這本書在我低潮時給了我力量,讓我走出困境,把握當下、放下過去。
給大學生的建議
欣佑:
有興趣就去嘗試,不走過不會知道結果。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費,把握每一個當下,它會以你想像不到的方式回饋你。對永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多看新聞、專欄與論壇活動,勇敢與講者交流,從不同領域的人身上獲得啟發與人脈。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訪談紀錄
多看自己的好 不要被自己的弱項消磨了信心
受訪者:胡心寧(政大MBA企業管理碩士一年級)
全威:歡迎收聽今天的節目。我們邀請到的來賓是正在就讀政治大學 MBA 的心寧。心寧先自我介紹一下吧。
心寧:大家好,我大學念的是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輔系企管系。去年推甄上了政大的企業管理研究所 MBA,目前是碩一。
MBA 課程與學習特色
全威:MBA 都學些什麼?我聽說你們還有實習制度?
心寧:政大 MBA 分 A、B 兩組。A 組像我這樣是大學畢業直接讀研究所的,B 組則要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雖然分組,但課程是一起上的。特色是個案討論與小組合作,例如行銷管理、策略管理、組織行為、財務管理等,老師都要求用個案分析。我一學期修 5–7 門課,幾乎每天都要開會討論,一次會議 1–2 小時,跟不同背景的同學腦力激盪,很有啟發。
全威:個案討論沒有唯一解,那意義是什麼?
心寧:關鍵是學會找到團隊最大共識,不是堅持自己觀點,而是平衡組內不同意見,讓成果對團隊與組織最有利。
從中文系到企管的轉折
全威:當初怎麼從中文系轉到 MBA?
心寧:我數理很弱,高中學測數學成績不好,就用繁星上了中文系,原本也想雙主修英文,甚至大一英文成績全系第一,但兩次申請外文系都被拒。後來朋友告訴我企管輔系不用數學,我去修了管理學,第一堂課就被行銷專案吸引,比如幫店家做推廣,覺得跟人交流很有趣。從此開始探索各領域活動,也更確定適合走企管方向。
營隊與校園大使經驗
全威:你參加了很多活動,舉些例子吧。
心寧:像 APEC 青年未來之聲、大專生女力營、各種跨領域營隊,讓我在大學就跟 38 國青年交流。這些資訊一開始從學校官網得知,參加幾次後就會在活動圈內口耳相傳。
後來我靠校園大使接軌職涯,像羅技、台達電。校園大使是企業與校園的橋樑,有的專注社群行銷,有的做專案,例如幫台達電充電器部門規劃行銷方案。好處是能認識公司主管、產品與文化,實習或求職時會加分。
學習態度與成績策略
全威:你大學中文系還拿第一,怎麼做到的?
心寧:我目標導向很強,大一大二為了雙主修必須拼成績,於是把握所有加分機會,在擅長的現代文學拿高分,彌補不擅長的科目。這種方法延續到研究所,即使要硬碰會計、統計,也靠勤奮與報告分數拉上來。
研究所與實習
全威:多談一下實習的情況好嗎?
心寧:A 組學生畢業門檻之一是實習 250–300 小時,另外還有國際交換、國際志工、企業專案等畢業積分。我目前已開始實習,發現提早累積經驗很重要。
AI 在學習與職場上的應用
全威:你怎麼用 AI?
心寧:ChatGPT、Gemini、NotebookLM 都會用。課業上用來整理觀點、加速資料搜尋;職場上則協助解決 Excel、程式等技術問題。關鍵是人機協作,用 AI 提高效率,但仍要自行判斷與加值。
影響深刻的一句話
心寧:推甄時有位老師對我說:「要多看自己的好,不要因為別人的好而忘記自己的強項。」這句話讓我在競爭激烈的商學院保持自信,不被他人優勢動搖。
給學弟妹的建議
心寧:探索自我很重要,但也要找到充電方式。我會在學期間密集活動與課業,暑假安排打工換宿、遊學或旅行,讓自己恢復能量再出發。別把自己累壞,找到節奏,生活才能長久精彩。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訪談摘要
來賓:陳立翰|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德國漢堡商學院交換生、準備赴英國里茲大學讀企管碩士
全威:先跟大家自我介紹一下吧。
立翰:嗨大家好,我是陳立翰,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前九個月在德國漢堡商學院交換,今年九月要去英國里茲大學讀一年企業管理碩士。
全威:公共行政跟企管差蠻多耶,交換的時候讀什麼課?
立翰:去德國讀的都是企管課。學校七成課程是英文,三成是德文,我全部選英文班。雖然大學修過三學期德文,但在當地生活和上課都能用英文,就比較沒有動力精進德文。
全威:聽說漢堡商學院有特別的制度?
立翰:對,它是德國少見的「雙軌制」,三個月上課、三個月全職工作。課超密集,一天上五小時才算一堂,上午、下午各一堂。學生多半以工作為主、課業為輔,因為公司會看你的上課出勤,沒到就等於曠工。
全威:那你覺得台灣大學生的課堂生態如何?
立翰:通常同學們選課前就會分流,有的老師「硬」,有的老師「甜」。選硬的通常有明確目標(像考公職),上課超專心;選甜的就輕鬆過關。老師的名聲,基本決定了課堂的氣氛。
全威:印象最深刻的課是哪種?
立翰:我喜歡討論式的課。老師先給一本書或一部紀錄片,第一小時由助教帶小組討論,之後老師統整。即使是財務管理這種有標準答案的課,也會先讓同學互相解題、對答案,再由老師講解。這樣記得更牢。
全威:AI 在課堂上有用到嗎?
立翰:有啊!有時分組會分工用不同 AI 查資料(ChatGPT、Gemini、Copilot),再整合成簡報上台報告。嚴格的老師會規定不能看稿、台下同學還要扮演不同角色發問,逼你真的吸收內容。
全威:你的課外活動多嗎?
立翰:我沒參加社團,因為目標很明確——存錢去交換。我課餘都在家教,一小時500元,最多同時教四位學生。
全威:那九個月交換,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立翰:第一是廚藝,因為外食貴得嚇人,每天都自己煮,還會花兩三小時備餐。第二是英文進步,特別是口說跟寫作。像我在德國考雅思,就是用 AI 幫我改作文、模擬評分,把文章從 6 分改成 6.5、7 分版本,最後考到 7 分。
全威:為什麼從公共行政轉企管?
立翰:我用「刪去法」找方向。公共行政是管大型公司(政府),企管是管小型公司(企業),邏輯相通。我想試試看,也不排斥讀完企管後回台灣考公職。
全威:家庭對你影響大嗎?
立翰:我們家很開明,父母完全不干涉,支持我出國,還能借錢免利息。有時我反而羨慕朋友那種被逼著走明確路線的人。金庸小說也是我們父子間的共同語言,裡面的角色和情節常成為我做決定的參考。
全威:最後,想對大一新生或沒方向的人說什麼?
立翰:什麼都可以放掉,但別放掉英文。我大學一直看美劇,開英文字幕,追劇也在學語言。三、四年後,這種累積會成為你的優勢。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受訪者:高宇希(育達科大專任華語老師)
從本科系到華語教學現場
全威:宇希,還請您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
宇希:我畢業於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延續本科專業,目前在育達科技大學擔任專任華語老師。我的學生主要是「國際專修班」,以新南向政策下的越南學生為主。第一年他們一週上 20 小時中文課,必須在兩學期內通過中文檢定 A2。
全威:所以這個 A2 是後來才規定的嗎?
宇希:對,以前沒有強制,但後來因為有外籍生只是來打工,不會中文,教育部才規定更嚴格。
越南學生的語言基礎與文化背景
全威:那越南學生的中文程度差異大嗎?
宇希:差異非常大。我帶過一個班第一次測驗就達到 B1,另一班則只在 Novice 到 A1。越南文化與中文世界很接近,像很多節慶習俗源自中國,甚至有相同發音的詞,例如「鞏固」在越南文中也是 Gong Go。再加上他們吸收外界資訊的方式幾乎都來自抖音,越南文內容很豐富,也讓他們接觸中文的機會增加。
兩個極端:完全不怕失敗 vs. 極度自律
宇希:成績不好的學生,多半家境無虞,來台是為了賺零用錢,換最新 iPhone 就心滿意足,若沒考過也不覺得丟臉,回國還有店面可接。另一類優秀學生則高度自律,省吃儉用,把錢拿去買地蓋房,幾乎 24 小時沉浸在中文環境,研究各種俗語俚語,為目標全力以赴。
跨文化觀察
全威:在教學中有什麼文化上的新發現?
宇希:我對東南亞內部的矛盾有了更多理解,例如越南與泰國、柬埔寨之間的敵對情緒。這些衝突如果沒有長期相處,很難察覺。反過來,也讓我反思我們自己常把東南亞國家視為相似群體,其實內部差異很大。
華語教學不只看專業,更看班級管理能力
全威:除了專業知識,還需要什麼能力?
宇希:班級管理能力甚至比專業更重要。越南學生在課堂可能用母語交談,有時是在幫同學解釋,有時只是聊天。老師必須快速判斷,並找到介入的方式。我的做法是情緒穩定、不被學生操控,不用大吼大叫,而是用提問讓他們自我檢視行為是否恰當。
成熟與幼稚並存的學生樣貌
宇希:他們在戀愛、工作、買車買地等面向很成熟,但面對挫折或家庭情緒勒索時,心智像國中生,與家人聯繫頻繁,上課時開視訊、直播在他們文化裡不算不禮貌。這種「生活大人化、心態青少年化」的疊加特質,讓課堂管理更具挑戰。
華語教師資格與市場現況
全威:要如何才能擔任華語教師?
宇希:教育部唯一承認的證照是「華語師資認證」,但是否錄用還取決於外語能力與工作經驗。本科系畢業可直接任教,但未來規範可能收緊。市場呈現兩極:好學校老師過剩、偏遠地區老師短缺。想進台師大、台大華語中心等優質單位,多半要是一些傳統名校路徑。
大學與課外經歷的反思
全威:妳原本是想走劇場設計?
宇希:對,沒考上後才選華語系。因為語言學習對我來說不困難,所以大學期間也參加很多活動,像青年志工團、偏鄉線上教育、兩岸文化營隊、新創公司與醫療平台的行銷工作等等。
全威:這些經歷對求職有幫助嗎?
宇希:老實說幫助有限。很多經驗只是替別人實現目標,市場上不被重視。我找工作三個月後才回到華語專業。真正有價值的企業或培訓機會,應該一開始就會明確告訴你能獲得什麼,而不是讓你「努力之後才可能有」。
給迷惘學生的核心建議
全威:若請您給大學生建議,您會說什麼?
宇希:不要被「宏大敘事」蒙蔽,以為自己在為未來努力,卻只是替別人實現夢想。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接找能交換到那個結果的管道,不要幻想別人會主動送來。很多事與「德性」無關,而是運氣與資源分配。當下的行動應該更務實、更精準。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 Podcast 訪談摘要
節目名稱|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來賓|張皓鈞(Howard),除塵蟎公司業務副理
👔 跨出舒適圈,成為領導者
全威: 你現在是業務副理,能不能先介紹一下你在做什麼?
皓鈞: 我目前在一家做除塵蟎與居家清潔的公司,負責的是業務團隊。我們是以「醫療級水濾式吸塵器」為主,提供免費體驗,然後再透過口碑與轉介紹持續擴展客源。
全威: 哇,這不是單純賣機器,是賣「服務」與「體驗」?
皓鈞: 完全正確。客戶體驗完覺得有效,我們現場就可以簽約,後續會安排專人到府服務。
💼 一年升遷的關鍵:傾聽與帶人
全威: 你一年就升副理,怎麼做到的?
皓鈞: 我很擅長傾聽、建立關係。無論是客戶還是同事,我都會主動關心他們的處境。不是靠業績衝第一,而是讓人信任你、喜歡跟你合作。
全威: 那你現在的重點從個人轉向「帶人」?
皓鈞: 是的,我現在帶七個人。剛開始真的不容易,因為每個人的背景、想法、動機都不同,這比個人業績壓力還難。
💃 熱舞社:比課堂更真實的學習場
全威: 你在大學時期是不是也有很多社團經驗?
皓鈞: 對,我是熱舞社的教學長。那是我第一次發現我喜歡帶人,也學會怎麼溝通、編排、面對壓力,甚至跟外界談合作、拉贊助。
全威: 有些學生覺得社團沒什麼用…
皓鈞: 很可惜,其實社團就是小型社會。對我來說,它比很多課還真實,還影響深遠。
🎯 迷惘沒關係,先去「嘗試」
全威: 你在大學一開始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皓鈞: 完全不知道。我原本是讀應外系,以為會走翻譯或導遊,但到大三大四還是迷惘。直到實習、進職場,才慢慢找到「我喜歡與人互動」、「我擅長帶人」。
全威: 所以迷惘也可以是養分?
皓鈞: 當然。你可以去打工、去參加活動,哪怕是端盤子,都可能讓你發現一些東西。別怕浪費時間,每個體驗都有意義。
🧠 AI 是工具,人性是價值
全威: 你有使用 AI 嗎?
皓鈞: 有!我會讓 AI 幫我寫訓練計劃、整理開會重點,但我會再寫一份「我的版本」,去跟 AI 的版本做比較。我喜歡那種主觀與客觀的碰撞。AI 給效率,我給溫度。
全威: 所以 AI 是輔助,不是取代。
皓鈞: 沒錯。我相信「人性」與「感情」還是這個世界無法被替代的價值。
📚 影響人生的兩本書
全威: 有沒有什麼書影響你很深?
皓鈞: 有,《被討厭的勇氣》讓我學會「活出自己」不用討好每個人。還有《原子習慣》,它讓我每天都進步一點點,習慣是可以設計出來的。
💬 給學弟妹的一句話
全威: 如果對現在的大學生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皓鈞:「你真的很特別。請好好享受這個階段的自己。」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也不要害怕休息、放空,那些時光都是在為未來的你做準備。
🎧 主持人總結
Howard 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你不一定要從課堂裡找到方向,也不必按照主流的軌道走。」
從一個課堂邊緣的學生,到業務副理、團隊領導者,他用熱情與傾聽力走出自己的路。
他證明:「找到自己不是一蹴可幾,但肯定自己就是最特別的,從相信自己開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 主持人:全威
👤 來賓:周沛俞(應屆考上國語實小教師)
一、從戲劇夢轉向教育現場的歷程
全威:今天我們邀請到的特別來賓,是剛剛考上國語實小正式老師的周沛俞。沛俞先跟大家自我介紹一下吧!
沛俞:大家好,我叫周沛俞,畢業於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今年正式考上了國語實小,擔任五年級的班導師。
全威:哇,非常恭喜你!那像你這樣的規劃,是一開始就想當老師嗎?
沛俞:其實不是,我高中原本是想念戲劇系的,是因為社團接觸到戲劇,覺得非常有魅力。但是,因爲家人擔心藝術難以維生,我透過繁星進入了台北市立大學的教育學系。
全威:從戲劇到教育,是否有些難以接受?
沛俞:一開始其實有點叛逆,在大學大一時還自己去上北藝大戲劇課、參加營隊。直到大二、大三接觸教育現場,我發現教學也有戲劇的成分,像教案設計就像寫劇本,而老師其實也是一種表演者,這讓我找到了連結點,就慢慢可以接受擔任老師的身份。
二、教育系的學習與實習經驗
全威:那在教育系的課程中,有沒有讓你印象特別深刻的?
沛俞: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心理學」,不只是講心理理論,老師會讓我們以「國小生」的角色互動學習,並透過討論、模擬與小組發表,讓我理解到教學的技巧與引導動機的重要。
全威:聽起來很實作、也很有趣!
沛俞:沒錯,而且像教材教法的課,也都要實際上台「模擬試教」,把全班當成小學生,教十分鐘,這經驗讓我練習很多表達與設計教學的能力。
三、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困境
全威:你覺得在班上,大約有多少是對課堂內容有興趣的?
沛俞:我覺得一半一半。有些人是興趣使然,但有些人是因為指考分數進來,對教育其實沒什麼熱忱。還有,大家普遍注意力確實會受到科技產品、短影音的影響。
全威:這樣的現象會讓老師很無力吧?
沛俞:是會有點無力,尤其如果老師們課堂上常是單向授課,難以激起沒有學習動機學生的參與。不過也不能全怪老師,學生的選擇與自律也很重要。
四、考上正式老師的心路歷程
全威:你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成為正式老師要經過哪些步驟嗎?
沛俞:
全威:那你一次就考上,真的很厲害!
沛俞:真的很辛苦,那段期間常熬夜、做教具做到想哭,有一次還摔教具出氣(笑)。但我也很感謝家人與同儕的支持,才能撐過來。
五、對教育的願景與AI的角色
全威:你覺得AI會不會取代老師?
沛俞:不會。AI是好工具,但老師的角色有情感、有互動,是AI無法取代的。像我會請ChatGPT提供給我一些想法、草擬給家長的文字,但最後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
全威:你自己有把AI當朋友嗎?
沛俞:哈哈,我也會跟它對話解惑,有時候它給很多情緒價值,但我會叫它「客觀一點」。它對我來說是個能快速提供資訊與靈感的幫手。
六、關於復原力與情緒教育的體悟
全威:有沒有一本書或觀念對你特別重要?
沛俞:我推薦《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這本書幫助我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從小被教導「不要難過,要振作」,但其實面對情緒、療癒自己很重要。我未來也想把這觀念帶給孩子們。
七、給學弟妹的一句話
全威:最後,如果你要對大一的學弟妹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沛俞:勇敢去嘗試你曾經想做的事!大學是我們可以犯錯、探索自己的時候,不要害怕。利用資源,找到自己喜歡的樣子。
🎉 結語
全威:非常謝謝沛俞的分享,從戲劇夢到教育現場,她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這不只是成為老師的故事,更是面對人生選擇、勇敢追夢與正視情緒的過程。希望她的故事,也能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勇敢探索自己,謝謝你!
沛俞:謝謝老師,謝謝大家。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