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Sport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2/v4/a8/a3/2a/a8a32a1b-0d06-102e-3b66-64e9447fed1d/mza_4901450931893899418.jpeg/600x600bb.jpg
人生巧克力
陳老爹
137 episodes
1 week ago
Show more...
How To
Education
RSS
All content for 人生巧克力 is the property of 陳老爹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Show more...
How To
Education
Episodes (20/137)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76般若法華52楞嚴經14 見性超情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見性不變隨緣故非自然,隨緣不變故非因緣。無非不非,無是非是。自然因緣皆是妄情計執,見性兩皆不屬。
摘要 顯見超情。以見性不變隨緣故非自然,隨緣不變故非因緣;自然、因緣,皆是妄情計執,見性兩皆不屬 自然:此指外道之自然論。一切法無因無緣、 亦無果報,自然而有。 因緣:此指佛陀為破外道自然論之方便說法。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徧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 「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 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 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秖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精覺妙明的見性,「非因非緣,亦非自然」,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非不自然」,同時離不開因緣,也離不開自然;「無非不非」,無非因緣,無非自然,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無是非是」,無是因緣,無是自然,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遠離一切妄情計度的分別相,即放下執著因緣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就是斷除一切執著的相狀,但同時了達所有現象都是佛法的顯現。 「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這部分是用來排除對真心本性的錯誤認知。 「非因非緣」:: 這並非是從因緣關係而來,也非毫無關聯。 「亦非自然」:: 它也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產生的事物。 「非不自然」:: 前面否定自然,但擔心執著於「非自然」這個概念,所以再用「非不自然」來排除這種執著。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透過「無」字進一步遣除各種名相和對立,最終達到一種超越語言和概念的究竟境界。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指斷除對萬事萬物的執著和分別,不再被種種外相所牽絆。 「即一切法」:: 在斷除執著的同時,反而能了達一切現象和事物,都離不開這真如的本性,它們本身就是佛法(妙明真心)的顯現。
Show more...
1 week ago
1 hour 1 minute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75般若法華51楞嚴經13 見性不分。是非是,見非見。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無所有,種種發明為妄想。錯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摘要 「見性不分」是指我們的「佛性」(見性)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有所分別或改變。 我們不能將「見」與「物」割裂開來,去尋找一個獨立的見性,而是要認識到見性遍布於一切物體之中,離不開對境而顯現 不要急著破妄顯真,因為妄沒有那麼可怕,因為即妄即真,煩惱即菩提。 ・ 『無是見者』:指萬物當中都是見性的顯現。 ・ 『無非見者』:見性隨緣顯現的作用,心物一體的意思。 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像,若是見者,應有所指(無是見),若非見者,應無所矚(無非見)。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一般大眾無法分辨出:見性是真實不虛的,而色空等現象是虛妄的;也無法理解「真實的見性」與「虛妄的色空」之間的是非判斷。 大眾因為執著於色相,無法跳脫「有」與「無」的觀念,而無法領會見性的真實性,也無法理解色空的虛妄性,因此對佛陀所揭示的真理感到困惑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Show more...
2 weeks ago
1 hour 18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74 般若法華50楞嚴經12 見性非物。 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物有殊相,見性無差。見性無礙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摘要 見性非物 分辨物象、見性,誰是我能見的本體?誰為所見的物象?物是物,見是見;物不是見,見不是物。 能見(見性)與所見(物)分明,見和物不混淆,自然就知道真性了。 當你看見事物的時候,同時物也看到了你。心體與物體就是這樣的關係,兩體間關係雜亂混擾,那你和我以及這世間萬象就不能夠井然安立了。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詩人情懐) 塵境有還,見性無還,見性不與塵境相混。然而,阿難不敢直認見性,故有「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之問。 凡夫習慣在「相」上起分別,在「相」上認見。見是能見之性,相是所見之物。物的形象是前塵種種分別之投影,因見而妄有分別,這個分別是虛妄之見,因為它迷於所見之物,於諸物中,難辨「自己」的真性,,阿難遂有「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嘆! 佛開示曰:所見是物,能見是「自己」,物有差別,見性無殊。見性週遍,非「自己」而何!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眾生洞視分寸之見,本即十方如來窮盡微塵國土之見性。 法華經 摩尼寳珠 虛空是隨器而現形,見性是隨塵(外境)而現相 各屬前塵: 這些現象都屬於「前塵」,也就是外在的感官對象和虛妄的幻象,它們會不斷變化,留礙住人的心。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不應該說「見」有大小長短的縮放,意思是見聞覺知的本性見性(能見的「能」)是不會隨外境(所見的「所」)而改變、縮短或延長的。 關鍵在分辨「能」與「所」: 阿難的疑惑在於將能見的心和所見的境混淆。 佛在此說明,能見的自性(見性)是永恆不變的,而外在的現象(前塵)才會變化。 本性不動: 眾生因為迷失了本心,執著於外境的變化,但自性是不變不動的。 為物所轉是凡夫,為境界所轉,就是在境界裡面妄起分別執著。 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雲在青天水在瓶
Show more...
3 weeks ago
1 hour 12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73般若法華49楞嚴經11 諸相可還,見性無還。離諸色相,非色非空,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緣心聽法,隨塵生滅各有所還。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如人以手指月示人,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 摘要** 緣心與真心 還:還原,還掉因緣。生滅。怎麼來怎麼去。 還不掉的是人人本具的自性 諸法緣起性空 ** 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四十二章經說還 有人故致罵佛,佛默不對。 佛曰:「子以禮從人, 其人不納,禮歸子乎?」 妙精明心:真心 第二月:見精明元,真妄和合,如未經過提煉的金礦 八相,喻心體隨緣,現一切別相。 隨迷、悟二緣,而現染、淨諸相。 明暗、通塞、同異、清濁八相,皆是眼所了別之境,變化無常,生滅不住:離緣之見,即見精也,得以不還;能見之性,湛然常住 喪本受輪(喪失本心,枉受輪迴) 以手指月 惠能說法達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以手指月,得月忘指,得魚忘筌,得意忘言」強調語言、方法或工具僅是通往真理的手段,重點在於領悟其核心真意,而非執著於工具本身。 當我們透過手指見到月亮後,就不應再糾結於手指,而應將注意力轉向月亮,同樣地,當領會到道理或獲得成功後,就不應再迷戀於方法或工具。  比喻的含義 手指和月亮(指月):: 手指是引導你看月亮的方向,月亮才是真正的目標。  「得月忘指」的意義 非執著於工具: 當你以手指來指月亮時,你透過手指才能見到月亮,但你不能將手指當成月亮,否則就迷失了方向。 領悟本質: 重點在於「見月」,而非「指月」。 這比喻也適用於所有學問、理論或技術,關鍵是領會其核心精神,而非拘泥於形式。
Show more...
1 month ago
48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72般若法華48楞嚴經10 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顛倒行事。色雜妄想,想相為身以為心性。見性元無生滅。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認一浮漚棄大海,是迷中倍人。
摘要 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 信知身後,捨生趣生。 付囑流通第十(慧能臨終)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 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 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 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 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瀛」指的是大海水, 「渤」指的是大小的河流)。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25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71般若法華47楞嚴經9身如十方虛空一微麈,也似巨海一浮漚。首楞嚴王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將此深心奉塵剎,五濁惡世誓先入。七大本如來藏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所知循業發現。世間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 摘要** 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 七大本如來藏 地、水、火、風、空、見、識,合稱七大 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23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70 般若法華46楞嚴經8 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隨業緣所現,相妄性真,皆本如來藏。根、塵、識三者相依而立,有則俱有,無則俱無,原無自性。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
摘要 楞嚴法會開演,世尊由相而性,循循善誘,以明識心虛妄不實。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四科,隨業緣所現,當體虛妄;相雖虛妄,性體元真。會通四科,即性常住。空、根、識等七大,為性中本具之法,「隨業妄現,不屬因緣、自然,其周遍圓滿,隨心應量。圓彰七大,即性周遍。 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 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初發心因地即不生不滅才得一佛乘果報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略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 三界眾生,若身若心,皆依意根安立,故意根為一切生滅法之根本。此意根生滅,如波浪之遷流不息,自阿羅漢以還,自始至終,從生至死,無有間斷曰常。 善惡無記等三性,是意緣法塵後,所起之意業。今佛以意根緣塵,徵問阿難,汝於意根中,常緣法塵,而起善、惡、無記三性,無不皆以意根緣法,所起之善、惡、無記為規範。 但意根無形,由法塵顯;法不自知,因根有相。根塵互為因緣,而生萬法,是正舉俗諦因緣生法。 見與色空,俱無處所」 能見的「見」和所見的「色」(一切物質現象)以及「空」(虛無、無常)本身,都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處所或本體存在。 世間萬物皆無自性,無法自主,它們的產生、存在和消滅都是由無常,沒有永恆不變 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要覺知到「空」必須先放下對「色」的執著,色相一旦消滅,空性才能顯現,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23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69般若法華45楞嚴經7 六入本如來藏。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是故當知,六入是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摘要: 世尊引導眾生勿執著於因緣與自然性,闡明一切法皆源自如來藏。 在《阿含經》中,「根、塵、識」是佛教關於心物互動的基本概念,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作為感知器官,接觸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後,在其中間產生了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心理作用。 這三者合稱十八界 !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六入本如來藏。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是故當知,六入是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3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68 般若法華44楞嚴經6 涅槃正路從生滅因的六根入,逆織妄業流至不生滅。脫粘內伏,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因果相應,清淨圓湛。 眼耳鼻舌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生纏縛故。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欲逆生死欲流,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以諸眾生從無始來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脫粘內伏棄生滅,守于真常,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應時清明成無上知覺? 在眾生六根之中,既有生滅的相,也有不生不滅的性在。故如著相,便只能覺受到生滅。 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2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67般若法華43攝伏攀緣入佛知見。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第一義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之同異。修行以澄五疊渾濁,欲令常樂我淨當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初伏客塵煩惱後永斷根本無明。第二義發菩提心生大勇猛,棄捐諸有為相。審詳煩惱根本,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摘要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1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66般若法華42 眾生背覺合塵,佛背塵合覺。空元無華,妄見生滅。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俱發俱現。各各發明,則各各現。如來藏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 摘要** 背覺合塵是眾生,佛是背塵合覺 背覺合塵,攀緣外境,心不攀緣外境,背塵合覺 :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實則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說『心元』。元就是本,這個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寶珠,說它有,則一本清淨,纖塵不染;說它空,又是眾相分明,遇緣顯現。所以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就是我們本有的妙明真心。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離開有和離開空,又是有又是不有,這是中道第一義諦,亦是一乘寂滅境地,亦是真空妙有,空不空如來藏之道理。 『離即離非』:離不空藏,就是一切法,即是離有。離開空藏,不是一切法,即是離空。這兩句是顯一心之體,不滯空有。 15)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1 minute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65 般若法華41 楞嚴經3 妄性如是,因何為在?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身繫無價寶珠不自知,智者指示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 摘要** 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真心如海水,無明如風,妄想如水中的動相。水本不動,但被風一吹,就生起動相。既依風才動,故風相和水相,是不相捨離。無明不覺亦不離本覺,所以風是依真生迷,即是無明。凡是執相是有,即是妄想。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楞嚴經》中,憍陳如尊者因悟「客塵」二字得證聖果。起心動念這一念心,一個是「客」,一個是「主」。「客」,是指我們的妄想,像空中的灰塵一樣,始終是來來往往的。既然是妄想,來也好、去也好,就像灰塵一樣;能夠知道妄想的這念心,像虛空一樣,始終是寂然不動的主人。 六祖惠能大師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法華經》方便品中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法華經》譬喩品中 但離虛妄,名為解脫 無量義經 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受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無量 世尊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Show more...
2 months ago
47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64 般若法華40世尊綰巾,依根解結。六結如六根纒縛,從真起妄,心性狂亂顛倒生。根結若除,塵相自可滅。人空法空,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
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瀑流。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于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Show more...
3 months ago
38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63 般若法華39 諸法實相,十如是。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摘要 九法界的眾生,都沒有能夠明瞭通達真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意義,真正覺悟了萬法唯心、萬法唯識,這就是講循業發現的事實真相。不悟的人見到這個相,以為是因緣生的。佛在早期說法也曾經講萬法因緣生,所以阿難尊者執著因緣生法的意思而不肯捨棄。在楞嚴會上佛就給我們講,一切法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 所以皆是識心,分別計度者:以因緣、自然二惑,皆由第六意識妄心,妄生分別。故曰:但有虛妄言說,都無真實義理。 言說指因緣、自然,二種戲論(不了義,方便說)。 和合與因緣相關,不和合與自然相關:隨緣不變,故非因緣,不變隨緣,故非自然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4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62般若法華38 生命中的承擔與放下 。佛經的力量:
放下的時候放下,叫做無所住。該承擔的時候承擔,叫做生其心; 那既然因緣來了,當然就直下承擔了!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1 minute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61 般若法華37讀誦妙法蓮華經的好處
人生禪61 般若法華37讀誦妙法蓮華經的好處 摘要 讀經就像是時時用明鏡來照心,可以心靈平靜,可以弘法,成長自己的智慧,消除業障,祈福消災,利人利己。 誦經,不只是嘴巴誦,要口誦心行,落實到生活。 佛陀曾譬喻:以「鹽」比喻為惡業,「清水」比喻是善業,若以少量的清水,來盛裝一把鹽,此鹽水自然很苦澀;但是,若以大海般的清水,來盛裝一把鹽,此鹽水就不至於感到苦澀。因此,平時一點一滴,透過、誦經等,所累積善行的功德,就可稀釋惡業的力量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若有人受持、讀、誦、憶持、繫念、理解經義所在,便是修的普賢之行。若是僅僅書寫《法華經》的功德,此人命終,即生忉利天上,享受天福,「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來迎。 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 〈藥王菩薩本事品〉「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普賢勸發品〉中,則是鼓勵修行者,「在千佛授手」的情況下,往生此界上方的兜率內院彌勒菩薩處。可知《法華經》對於彌陀淨土及彌勒淨土是同等看待的。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60般若法華35 人生幾何,去日苦多。 不知苦本,深著苦因。 唸經心行離 諸著,離種種苦而得樂。人生當讀金剛經。
** 般若法華35 金剛經說什麼14人生幾何,去日苦多。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唸經心行離 諸著,離種種苦而得樂。 人生當讀金剛經。** 摘要 譬喻品 若有眾生,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不能暫捨。 為是等故,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離諸苦縛,名得解脫。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苦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這兩句話出自佛經,意思是:不知道痛苦的根源,卻深深執著於產生痛苦的原因,而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由貪欲引起的。 簡而言之,不了解痛苦的本質,卻沉迷於產生痛苦的因素,而這些因素的根本就是貪欲。 不知苦本,深著苦因: 這句話點出了人們對於痛苦的無知和執著。 人們往往只看到痛苦的表象,卻不了解痛苦的根本原因,並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 這句話揭示了痛苦的根源,即貪欲。 佛教認為,一切煩惱和痛苦都源於對事物的不斷渴望和追求,這種貪欲是痛苦的根本原因。  總結: 這兩句話強調了了解痛苦本質的重要性,以及貪欲是痛苦的根本原因,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擺脫痛苦,走向解脫。  四聖諦: - 佛教的基本教義,包括苦諦(人生是痛苦的)、集諦(痛苦的原因是貪欲)、滅諦(滅除痛苦的方法)、道諦(通往解脫的道路)。  八苦: 佛教認為人生的八種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  貪欲: - 對事物無止境的渴望和追求,是佛教認為的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夠斷除貪瞋癡,在諸法因緣中不起分別想,必能成就解脫之道。 超越生死的菩薩們,為了救度眾生的苦,而不畏艱難,他們所受的苦難比我們更多,卻能夠不以為苦,身心自在,我們為什麼不學他們? 佛出現於世間宣揚大乘,能夠滋潤「一切枯槁」的「眾生」。這如下一場大雨,可以使枯稿的草木證林得到滋潤。佛法也形容像甘露,當眾生的內心很枯槁,充滿了煩惱,有貪欲、不滿足,苦得活不下去似的,佛菩蕯耕耘心田眾生苦惱憂愁,心力枯竭了。當佛法的法雨下來了,即能使他枯槁的心靈得到滋潤,使得眾生「離苦」,「得安隱樂 金剛經講中道凡事不能一刀切,執著於既有的成見。要以自由自在的心態從各個角度看待所有的事物。 無門禪師這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讓人想到,只要心中不計較、不分別,以知足心和平常心過活,就是「日日是好日 「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是修行的態度,也是生活的態度。 修行當將重點放在利益眾生之上,如果我們的念頭心心念念都是成就眾生,「我」自然會放下。 惟我:儂今葬花人笑癡,他人葬儇知是誰。陷入自憐情境。 利他:落花不作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捨我其誰 以度一切眾生,成就眾生來降伏妄心,而且不執著 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金剛經所說的藉由利益眾生來成長自己。佛法認為我們現在受到的種種果報都有其因緣,若想要得解脫,必須學習面對境界,心不隨境轉,尤其遇到逆境,感恩生命中的逆行菩薩,時時檢核自己的修行,就像《法華經》中佛陀為提婆達多授記,感謝提婆達多這位逆行菩薩一樣。 「佛法」如舟,不令眾生沉淪苦海,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 hour 11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59般若法華34 虛妄橫計造業淪六道, 借妄修真消舊業。明心見性方見本來面目。
摘要 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時,道出一切眾生最為珍貴的無價之寶:「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眾生皆有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降伏 不住。發心 不是大破不立 是大破大立 三柱頂天立地而不住 以心量大降伏小心眼。度眾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十六 能淨業障分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消業 無量義經 眾生虛妄橫計 菩薩發大慈悲,救拔苦難眾生。 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法華經方便品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 真心 良心 真正的心 有一切法,治一切心 心如工畫師 狂心若歇
Show more...
5 months ago
1 hour 9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58般若法華32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則名諸佛。
摘要 法住法位」是指當下現在的這一刻,每一法都有其特性與狀況,如果有新的因緣參於進去,原有的狀況就會改變。 佛菩薩為什麼看到世間相常住?佛菩薩那個心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看到這個世間一切法不生不滅。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個一切相,所謂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都要離開,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不即不離不執著。不執著於有不執著空,中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一切諸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要執著於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會隨順而變。 大智度論云:「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因為「離相無相」,還有何差別相可言?心也好、佛也好、眾生也好,都是假名,都是代號,所以「實相無相」,一切法都是平等的;更重要的是,雖然「離相無相」,還是要修一切善法, 佛者,覺也」,覺即是佛。如何覺?六根對六塵時觸物起照,這就是覺。眼見色,知道色是虛妄的,眼根就不受外面的塵境所轉
Show more...
5 months ago
1 hour 9 minutes

人生巧克力
人生禪57般若法華30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因緣有自性空。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起波浪。心燈明則自性見!
摘要 自性 摩尼寳珠 每一個人心中也都藏有這份如來智慧德相~摩尼寶珠,只是我們被無明覆障 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如來,這就見自性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不必斷滅且亦不可斷滅,蓋相本由性現也。 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起波浪。 自性空 相是因緣生 因緣生則顛倒生 心體如水,因風起浪而成相,但心體不變 如海水與波,非一非異,波因風動,非水性動;若風止時,波動即滅,非水性滅。眾生亦爾,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起識波浪 心體如H20,水刀,固熊冰液態水,水力發電等種種相,心體都是H20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人人皆有佛性。佛性不生不滅, 故曰本不生滅,而可隨因緣和合而生起萬法,此即因風起浪而成相。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佛性雖是空性,但可隨染緣生起染法 佛陀菩提樹下夜觀明星,證悟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謂諸佛有自然不思議業用,能偏一切處利益眾生、及現神變等,而眾生云何不見?當知諸佛法身,本來平等、周偏一切處,因眾生心垢未淨,故不能見; 自心原來清淨;妄念一動,當即轉智光而為愚黑暗。「心若顛倒就會產生妄想,認假為真,便會隨著世間輪迴流轉,真心與妄心本是一件東西,迷了真心就成妄心,去盡妄心便現真心;以妄修真,借假修真!真妄是不二的。 《楞嚴經》:「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淨空法師:「心與法的關係,由心攀緣外面的境界,境隨心起,所以叫心生法生;由外面的境界激發內心,心逐境現,所以叫法生心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一切眾生自無始來,不能離生滅者,皆為此心所累。故諸佛惟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見自性,見自性則是菩提也。同見礦中金性,以智慧火鎔鍊,礦去金存。 「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六祖壇經》」歷事鍊心」,佛法是心法,應向內修,莫向外馳求。 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半夜三更,為其解說『金剛經』開悟時,感嘆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翻成白話,大意為:「哪裡會想到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呀!哪裡會想到自性是本無生滅的呀!哪裡會想到自性本無動搖呀!哪裡會想到自性能生萬法呀!」 當其在十五年後,開啟法宴,講經弘法,為眾破迷開悟時,始終強調「自性自度」。在在處處都強調修行從「自性」下手,茲大略列舉如下: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華嚴經》中的〈覺林菩薩偈〉:「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華嚴經》有一首偈頌:「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意思是:菩薩就像天上的月亮,常遊於虛空之中。只要眾生的心海清淨,沒有塵垢,菩提月光就會映現在我們的心上。 月亮雖只有一個,但是它在不同的時空下,不論江、湖、河、海,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可以有月亮的顯現。如偈語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藉由月映水中,來譬喻菩薩的修行,能因應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性普應群機,給予不同的感應。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說相;離名字相,佛經裡頭有很多名詞術語,不要執著這個相;還要離心緣相,我心裡怎麼想法,這也離了。這三種都離了,你一接觸就接觸到真性,就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如來,這就見本性了。 要如何認識自性般若?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淨土,如果我們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認識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離道愈來愈遠。 佛陀在哪裡呢?「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並非遠在印度的靈鷲山,「靈山就在汝心頭」,其實我們內心的真如自性、佛性,就是靈山,「人人有個靈山塔」,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都有真如自性,因此「好向靈山塔下修」,必須自己向內心好好修行 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佛陀菩提樹下夜觀明星,證悟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摩尼寶珠 塵盡光生,照見山河萬朵 秘密之藏是每個人都有的,在《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中所謂衣珠喻,所指的就是這個秘密之藏。 大般涅槃經中佛陀開示什麼是秘密之藏。迦葉菩薩問道: 「如佛所說,諸佛世尊有秘密之藏,云何不將寶貴的祕 法,讓眾生知曉,而自己密藏著它呢?」佛陀回答說: 「如來實無秘密之藏,它像朗空中的明月,誰都能看得 見,是愚人不解,謂之秘密之藏。」佛進一步解釋如來秘密之藏說: 每個人都心懷著這個寶藏,只不懂得拿出來用。禪宗六祖慧能說: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在生活中參悟,點燃心燈。六祖壇經》所說:去除執心,通達無礙。心燈明自性見。
Show more...
5 months ago
1 hour 16 minutes

人生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