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禪74 般若法華50楞嚴經12 見性非物。 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物有殊相,見性無差。見性無礙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人生巧克力
1 hour 12 minutes
4 weeks ago
人生禪74 般若法華50楞嚴經12 見性非物。 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物有殊相,見性無差。見性無礙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摘要
見性非物 分辨物象、見性,誰是我能見的本體?誰為所見的物象?物是物,見是見;物不是見,見不是物。
能見(見性)與所見(物)分明,見和物不混淆,自然就知道真性了。
當你看見事物的時候,同時物也看到了你。心體與物體就是這樣的關係,兩體間關係雜亂混擾,那你和我以及這世間萬象就不能夠井然安立了。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詩人情懐)
塵境有還,見性無還,見性不與塵境相混。然而,阿難不敢直認見性,故有「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之問。
凡夫習慣在「相」上起分別,在「相」上認見。見是能見之性,相是所見之物。物的形象是前塵種種分別之投影,因見而妄有分別,這個分別是虛妄之見,因為它迷於所見之物,於諸物中,難辨「自己」的真性,,阿難遂有「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嘆!
佛開示曰:所見是物,能見是「自己」,物有差別,見性無殊。見性週遍,非「自己」而何!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眾生洞視分寸之見,本即十方如來窮盡微塵國土之見性。
法華經 摩尼寳珠
虛空是隨器而現形,見性是隨塵(外境)而現相
各屬前塵: 這些現象都屬於「前塵」,也就是外在的感官對象和虛妄的幻象,它們會不斷變化,留礙住人的心。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不應該說「見」有大小長短的縮放,意思是見聞覺知的本性見性(能見的「能」)是不會隨外境(所見的「所」)而改變、縮短或延長的。
關鍵在分辨「能」與「所」: 阿難的疑惑在於將能見的心和所見的境混淆。 佛在此說明,能見的自性(見性)是永恆不變的,而外在的現象(前塵)才會變化。
本性不動: 眾生因為迷失了本心,執著於外境的變化,但自性是不變不動的。
為物所轉是凡夫,為境界所轉,就是在境界裡面妄起分別執著。
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雲在青天水在瓶
Back to Epis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