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作息、飲食、人生際遇、點滴觀察中,體會著東方醫學、中醫奧妙與有趣的部分。
實用而溫柔地,創造更好的人生品質。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生活作息、飲食、人生際遇、點滴觀察中,體會著東方醫學、中醫奧妙與有趣的部分。
實用而溫柔地,創造更好的人生品質。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第二季Ep2《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預知疾病?!神奇的中醫預言(下) 】
在先前的單集中,我們聊到《黃帝內經》透由人體小自然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道理,教我們如何避免往後容易發生的疾病。
今天,我們再聊聊秋、冬兩個季節,應該留意、預防的。
秋天,秋收,秋天是收割、收藏的季節,就像人生中的中年一般,要開始準備退休了。
退休,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了,而是不再向青壯年般四處奔波打拼、好多念頭想法、勞神傷形,要收斂起先前向外宣散的神氣、精力。一樣早起但是也要早點休息,生活與情緒安定寧靜。這些都是秋季與中年的養生之道。
如果違逆了秋氣應該收斂養護之道,到了冬天天氣寒涼時,就會因為養護閉藏的力量不足,很容易有腹瀉的症狀。
人體的脾陽虛、腎陽虛,明顯地、容易造成的症狀,都是腹瀉,也就是大家聽說的中醫講的中焦虛寒、或下焦虛寒的問題。
秋收之道,其實是養護精氣,就像人到了中年,即便是身體健康、外型年輕,也慢慢地不再適合像青壯年般衝鋒陷陣、體力充沛,適合盡情去挑戰、歷練了。收斂起鋒芒,隨份隨力,自在從容,如此才有好品質的中老年生活。
不然,過度消耗體力、心神,隨著年齡生理的退化,終究容易傷到正陽之氣,到了老年就容易體虛、有病痛。
最後,我們來談冬季。
冬藏,冬季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如果在溫帶地區,是會水面結冰、而作物休耕。
所以,人也應盡量不擾動陽氣,要“早臥晚起”,早點睡而不要太早起床,充分休息。
並且“去寒就溫”,也就是避免寒冷著涼,保持溫暖;還有,要注意“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意思是不要讓皮膚毛細孔不當張開出汗,使得陽氣大量喪失。
在台灣副熱帶氣候的我們比較難體會,因為冬季也不會太寒冷,
天氣寒冷的時候或地區,保暖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不會靠一直運動產熱來避寒過冬對嗎?心肺的負擔會過重,能量也會耗損掉。
中醫學講的運動流汗可以“排寒”,是讓身體的氣機通暢,進而透由毛孔排出人體“多餘的、滯留的”寒邪,而不是天氣環境本身的寒冷。所以,冬季要注意保暖、不要傷寒了。
冬季,如果保暖、閉藏、休息不足,就會傷害到先天之本腎氣、腎陽,虛弱了。
到了春天,應供給春天要煥發生長的能量就不足,而產生手腳四肢無力、冰涼的症狀。腎,又是主骨髓的,所以更容易呈現在四肢方面的痿弱無力上,陽氣不足,所以四肢末梢冰冷。
我們用兩集單集來說明《黃帝內經》裡面的預防醫學智慧。體質與疾病,許多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防微杜漸”、“順應自然”,是古中醫教導我們的方法。
————————————
*原典:《黃帝內經 · 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
‧「秋三月,...... 逆之則傷肺,冬為飱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1《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預知疾病?!神奇的中醫預言(上)】
在先前的單集中,我們曾經聊過【春天的三個月,應該怎麼保健呢?】,初步介紹了《黃帝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
《四氣調神大論》,是《黃帝內經》裡介紹中醫 “上醫治未病” 觀念,也就是現代人說的 “預防醫學”的主要篇章。
裡面,除了談一年四氣,也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應該怎麼生活作息與睡眠,和好的心態對應之外。
還有一部分,是告訴我們:很多的疾病或症狀,都是先前留下的、累積造成的。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部分。
(此外,建議大家在聽這個單集前,可以先溫習收聽先前的單集【春天的三個月,應該怎麼保健呢?】)
《內經》裡聊到,春夏秋冬各自對應著自然萬物生長收藏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如果在春天違逆了應有的作息方法,夏天就容易感冒、或出現一些身體虛寒的症狀
在夏季違逆了,秋季就容易有些寒熱症狀;
在秋天違逆了,冬天就容易有腹瀉現象;
在冬季違逆了,就會導致來年的春季有四肢無力冰冷的問題。
哇~《黃帝內經》是怎麼知道這些以後會發生的疾病的?是卜卦、算命、預言嗎?其實,這是古中醫學很有智慧的觀察,也是人體小自然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說明。
這個單集,我們先聊聊春、夏兩個季節。
在春天,萬物生氣蓬勃、草木萌芽時節,也就像是人一生中的嬰幼兒、兒童時期。
這個季節,陽氣是非常旺盛的,也就是許多人曾聽過的中醫認為「春夏要養陽」,意思就是“順勢而為”,在春天要好好呵護好“陽氣的生發”,讓免疫力、生命的氣息,能夠順暢發展。
所以,如果在春天違逆了這個自然律,就像兒童不給予他足夠的營養,不多鼓勵他成長,那麼,就會發育不好。
在預防醫學的部分也是,春季違逆了大地陽氣的生氣蓬勃氣息,不足了、受損了,那麼,夏季就會因為陽氣不足,而身體相對地虛寒。
或許,大家會納悶,夏天天氣那麼熱,怎麼可能還會有寒症?怎麼會有虛寒的症狀呢?
那是因為,正因為夏季炎熱,難免我們會在作息方面納個涼、吹吹風、吃些退火、清涼的飲食,而因為春天該養的陽氣不足、能量不夠,所以,到了夏季,就很容易吹到風、或者吃了點涼性食物,就感冒了、胃腸就受不了了。
就像兒童時期,營養不足、體質虛,到了青春期就沒辦法好好抽高、長得好,是一樣的道理。
夏季,是大自然中能量飽滿、萬物繁榮茂盛的季節;
就像人生中的青壯年,是精華階段,體能、智力、反應各方面都很充沛,
正是應該充分發揮,在人生綻放光彩、才能的時候。
一樣是符合「春夏養陽」時。
所以,《黃帝內經》裡面就說夏季時,人們可以晚睡早起,而且情緒是平和不煩不怒的,經文中說“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意思就是說讓身體的陽氣能夠自然地宣散,就像是把愉快歡喜的心情“所愛”表露出來一般,這些是符合“夏長”,夏季節氣相應“長養”的生活方法。
就如同人在青春期、青壯年,充分去發揮長才、好好培養並展現自身的能力與興趣喜好,讓生命力、陽氣,能夠順暢地流動,儲備中老年的資糧,而不是消沈、壓抑、憂鬱、裹足不前,日後到了中老年徒留遺憾,甚至生活困難不安。
所以,如果在夏季違逆了天地長養的自然律,陽氣沒有得到充分的長養、宣發,那麼,到了秋季,秋收的季節,收斂的力量就不足,就容易生病,甚至於到了冬季更會重病難癒。
試著想想,如果青壯年身心都虛損了,到了中年難免更力不從心,若沒有好好修復調養,再到老年,有時候就更讓人無能為力了。
《黃帝內經》這本古中醫醫書,是不是充滿了人生智慧呢?! —— 許多的疾病,都無法依賴藥物、手術啊!!
————————————
*原典:《黃帝內經 · 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
‧「春三月,......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桃園兒童藝術節6/21-7/13閃亮登場✨
最精彩的主題活動7/5-7/6在桃園陽光劇場,7/12-7/13在龍潭運動公園,精彩表演不停歇,還有多元好玩的藝術市集,邀請大小朋友一起出發,探索夢想星球!
活動資訊請上活動官網查詢👉 https://fstry.pse.is/7rv24c
——以上廣告由 Firstory 與【月城南廣告】共同執行——
第一季EP21《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身體不同狀況時應該避免的飲食味道(下)】
我們繼續來談如果身體生病、不舒服時,在飲食的口味方面,我們該注意些什麼?該避免什麼呢?
➤苦味
接著,是“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前面的單集聊過,苦味是苦寒、苦燥的,有瀉火、燥濕的功效,所以,苦味的氣是往下走的。我們人體的骨頭、骨髓,跟腎的精氣有關係,如果已經不足、虛損了,那麼再吃苦的味道,就更嚴重了。
➤鹹味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大家都知道,血是鹹味的,有時候口腔裡有傷口,就會嚐到微微的鹹味。
血液裡面的鹹味,跟鈉和鈣鉀離子有關,這些都是無機鹽類。也跟細胞的通透性和壓力有關係,所以吃得太鹹,身體向外排這些過多的有機鹽類,不但看起來容易水腫,而且皮膚也會因為體內水分減少(減少是因為要排除過多的有機鹽),皮膚就會看起來很差,會色素沈澱或者長斑。而且,也會導致血壓高的問題,存積的過多鹽份,也會造成內臟,腎臟、膀胱、心血管、胃等的負擔。
所以,古中醫自古,就跟大家說“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因為跟上面講的這些都有關係。太鹹,就會造成“脈凝泣而變色”,就是血管血液的問題;然後吃太鹹之後,即使大量喝水,也會造成水腫、心臟和腎臟的負擔。所以,特別是中老年人,要特別注意!!
➤辛味
最後,我們談“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前面的單集介紹過,辛味、辛香味的特性,是“能散、能行”,大多是“熱性的”。
所以,辛味是五種飲食味道裡面,最耗氣的,如果一個人的氣虛損了,再吃太辛辣,就會消耗、耗損更多。所以這樣說~~~
古中醫很注重飲食的味道,透由連續的幾個單集,跟大家聊一聊 ^^
以上介紹的是《黃帝內經》裡《宣明五氣》篇裡談的生病時飲食味道的禁忌。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20《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身體不同狀況時應該避免的飲食味道(上)】
前面,我們聊了《黃帝內經》記載了各種食物、藥材的味道,今天,我們進一步來談談,那麼,如果身體生病、有狀況時,我們該注意些什麼?該避免什麼呢?
在《黃帝內經》裡,有一篇《宣明五氣》,就在講這個部分:生病時的飲食味道的禁忌。
經文說: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這些是五種味道的禁忌。
➤酸味
因為,酸的味道是收斂的,本來入肝,對柔軟筋膜好,但是,如果筋骨或者消化系統,已經生病了,就不適合了,這點前面有專集我們聊過。
➤甘味
首先,甘味、甘甜味道,入脾胃,主身體的肌肉,我們前面有專集介紹過「希望年輕、肌肉有彈性」要注意保養脾胃,吃些甘味食材。但是,一樣的如果肌肉的疾病就要減少甘味的攝取。什麼意思呢?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糖尿病」,我們都知道,糖尿病被稱為“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不但有吃多、喝多、尿多的狀況,而且到後來,還會四肢削瘦、或者尿有甜味。而且,平日在飲食方面,就要注意減少糖分的攝取,而且不是一昧地減肥,而是要解決糖的吸收問題,身體體質的問題。
糖尿病的“四肢肌肉削瘦”,就是一種肉病,要少吃甘甜的味道。
還有一個也很常見的例子,就是皮膚濕疹,我們都知道有濕疹慢性困擾,或者濕疹急性發作時,飲食的禁忌,都是要少吃糖、甜食等,特別是加工製品,像是蛋糕、甜的零食、甜的飲料等等,不然就很難痊癒。
這些都是常見的“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的例子。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桃園兒童藝術節6/21-7/13閃亮登場✨
最精彩的主題活動7/5-7/6在桃園陽光劇場,7/12-7/13在龍潭運動公園,精彩表演不停歇,還有多元好玩的藝術市集,邀請大小朋友一起出發,探索夢想星球!
活動資訊請上活動官網查詢👉 https://fstry.pse.is/7rv24c
——以上廣告由 Firstory 與【月城南廣告】共同執行——
第一季EP19《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流汗可以排毒?-- 氣血同源,有些人不適合出太多汗 】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
➤ 什麼是營氣(脈內)和衛氣(脈外)?
有對中醫頗感興趣的人問:什麼是衛氣、營血?
兩部分都是《內經》裡面說的“水谷精微”,也就是從日常飲食的營養來的(這跟現代我們知道身體需要各種營養素維持各個部位的健康,是一樣的)。
衛氣(保衛的衛、衛生的衛),是在脈外;營氣、營血,是在脈內。但是來源都跟飲食的營養有關係。
所以,《內經》裡面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意思就是說,失血、血虛的,不可以發汗;汗多、大汗傷氣的,不可以失血。
這個在很有名的醫書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裡面講很多,有些藥方是讓人發汗散寒氣的,用藥方的禁忌,就是人在出血、或者血虛的時候,不適合使用。
如果從日常生活保健來看,那麼,虛弱或者貧血的人,不太適合出太多汗。
舉一些例子,有次泡溫泉時,就遇到過一位體型偏瘦的中年女性,因為在桑拿室烤箱裡待太久,出了很多汗(很多女性,覺得排汗可以幫助排毒、讓皮膚漂亮),沒想到就暈倒了。這是氣虛再大量出汗的例子。
另外,則是月經期,我們也不適合大量出汗,身體會更容易累、更虛。
如果有貧血問題,像是有些女性有地中海貧血問題;或者男性因為痔瘡出血,有時候血紅素也會降至很低 ......,都不適合用大量出汗的方法來保養身體健康;疲勞的時候也是。
中醫學看待氣和血,血與汗,其實都是同樣的來源,體力差、疲倦時,再烤箱、蒸汽、或者用一些熱療法、或者泡溫泉、泡藥草、泡澡等等,溫度太高、出汗過多,都很容易虛脫、甚至昏倒。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出汗就是排毒,就是對身體好。在虛弱的時候、月經期、年紀大了、或者有貧血問題、心臟疾病 ...... 等等,都要避免出太多汗。
◼︎叮嚀
➤最後,跟大家分享中醫學出汗排寒,一般以“微出汗”為主,就是身體感覺到熱熱、暖暖的 、濕濕的、開始發汗了,其實就有幫助了。
➤出汗之後,也應該補充一些水分、電解質等等,
➤並且注意不要著涼,不要立刻沖冷水,或吹風,要等到身體降溫之後,較沒有發熱現象 ,也就是皮膚的毛細孔不再大開擴張,開始收縮起來了,再沖澡、或者是騎車回家。這樣 才不會讓寒氣、濕氣,從皮膚毛孔跑到身體裡。
今天,跟大家聊的是“衛氣營血”,中醫的觀念是:“氣血同源”。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18《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男女一生的生理年齡與衝任二脈 】
上一個單集,我們聊了在《黃帝內經》的<上古天真論>裡面,記載人一生的生理變化,裡面跟牙齒有關的部分。今天,我們再來看看關於“生育”的部分~
講到“生育”,生兒育女,當然跟賀爾蒙有關係囉。這也是現代許多青壯年很關心的,不孕不育的困擾,讓許多人紛紛四處求醫、求秘方。
我們看《內經》的原典是這樣寫的: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二七、二八(就是女孩子十四歲、男孩子十六歲的時候),都已經可以正常生育有孩子了。
這邊提到了“天癸至(就是戊己庚辛壬癸的那個字)”,“天癸至”、“太衝脈盛、“腎氣盛”,這些都是跟人的生長發育和生育能力最相關的。
我們再來看,
“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八,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這邊則寫到“天癸竭(枯竭)”、“太衝脈衰少、“任脈虛”、“腎氣衰”,女性大約七七四十九、男性八八六十四,就無法生孩子了。可見“天癸”、“太衝脈、“任脈”、“腎氣”這些緊密關係著生育能力。
中醫學在看婦科、男科、生殖系統功能時,最基本的就是調理“衝、任”兩條經脈,以及“腎氣”。生長發育遲緩、和早衰老化問題,也是要調養“衝、任”二脈,和“腎氣”。
補腎、養腎,這些我們常聽說,也學習過不少。
“衝、任”二脈,在《黃帝內經·靈樞·五音五味》篇裡面,被記載是“經絡之海”,說“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行背裡,為經絡之海”。“衝、任”二脈,都是從人體的子宮,下丹田那邊的位子開始的。
那麼,什麼是「衝脈」呢?
「任脈」跟懷孕的“妊娠”的女字旁部首的“妊”相關;
「衝脈」後世中醫稱作十二經脈之海,跟子宮、月經緊密相關。
中藥材裡面一些藥就有調補“衝、任”脈的功效。另外,因為這兩條脈都從下腹部內開始,所以,自古中醫學才講究腰腹部不要著涼到,要保暖,而且要有力。千萬不要小看這些簡單的保養方法。
現在流行一些低腰、露腰的衣服,在愛美之虞,我們回到家中,還是要避免腰腹部著涼。還有,月經期間,更是保暖腰腹部。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桃園兒童藝術節6/21-7/13閃亮登場✨
最精彩的主題活動7/5-7/6在桃園陽光劇場,7/12-7/13在龍潭運動公園,精彩表演不停歇,還有多元好玩的藝術市集,邀請大小朋友一起出發,探索夢想星球!
活動資訊請上活動官網查詢👉 https://fstry.pse.is/7rv24c
——以上廣告由 Firstory 與【月城南廣告】共同執行——
第一季EP17《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男女一生的生理年齡與牙齒 】
大家覺得在古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裡,一開始最先會記載什麼呢?
今天,我們來談在《內經。素問》這一部裡的第一卷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
在這一篇裡面,談到了以前人的壽命,是可以健康有品質地活到大約一百歲的,能終其天年。
不過,後來大部分的人,因為種種生活不良習慣、身心欲望的關係,都在半百左右就衰老了 ......。
另外,還提到了我們今天主要要聊的,在許多中醫書籍裡,都會談到的,男女一生的生長規律。
大家先聽一下原典怎麼記載: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男性的部分,也從八、二八、三八、四八 ......,一直記載到八八六十四歲。寫到一般人不能生育了的年齡。
經文裡面寫女性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就是七歲、十四歲、二十一、二十八等等);然後男性的八、二八、三八,八、十六、二十四、三十二 ....,這些是數學,古時候黃帝內經就有了。
原來早在內經裡面,就說明了人一生的生理變化,特別是在生長發育的部分。提到人的一生都和腎氣有關。而女性是以七為數;男子以八為倍數。
我們都知道女性的發育比較早比較快,像是青春期就很明顯,女孩子會先進入青春期,而一般男孩子會晚一兩年。
所以,男女的第一個階段,女子七歲和男八歲,都是說“腎氣盛,齒更髮長”,乳牙就會更換,頭髮更茂密了。前面的單集,我們曾經提過,中醫學來看,“齒為骨之餘”,我們的骨頭和牙齒,都跟腎氣足有關係,跟賀爾蒙有關係的。
所以,在《內經》這一大段談人一輩子生理變化的記載裡,後面又繼續寫道:
女,三七(第三個七,也就是二十一歲左右),男姓是第三個八,三八(二十四歲左右)都寫說:“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就是牙齒都完全長齊了,現代西醫學牙科,也是這樣談的,所有的牙齒包括智齒等,在這個年齡左右,會長完整。因為,智齒也就是人的第三大臼齒,長的時間比較晚,大約在《內經》裡面說的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之前,而這時候我們的身心發育都比較成熟了,所以就稱為“智齒”。
然後,這一整篇裡面,後面又寫道:當“腎氣衰,髮墮齒槁”,以及,“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
告訴我們,當人衰老時,內臟的精氣沒有那麼飽滿了,那麼,腎的功能就會不足,所以,頭髮會變少、牙齒也會鬆脫、會掉。這樣子寫一輩子腎水腎氣跟人牙齒的關係。
現代人,因為生活環境比較舒適,營養也充足,平均年齡普遍增加了。這幾年內政部公告的台灣平均年齡,已經超過八十歲了。如果,希望牙齒的品質好些,除了預防蛀牙問題、口腔清潔之外,我們全身的健康,也都會影響到牙齒本身,特別是腎精、腎氣喔。
今天,我們先聊在《上古天真論》裡面,談人一生的生理變化,裡面跟牙齒相關的記載。下次,我們繼續看其它的部分~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16《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中醫把脈好神奇 — 淺談健康的人的脈 】
許多人最嘖嘖稱奇的,莫過於中醫學的脈診、把脈了:)
今天帶大家來認識一下健康的人的脈 ——
➤什麼是平脈?
在《黃帝內經》裡面有一篇《平人氣象論》,在這一篇裡面的第一句話,就問說:「平人的脈是怎麼樣的?」
“平人”是指什麼呢?“平人”就是一般人、平常人,也就是健康的人。
而“平脈”,就是指健康的人的脈象、一般正常的脈象。
《黃帝內經》裡面記載,平脈,是“一息四到五至”的,
也就是“一息(一個氣息)”跳動 4、5 下。
一呼一吸,是一息,在一呼一吸之間,平人的脈,也就是無病之人、健康的人的脈,跳動四~五次。
(*內經記載:「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現代西醫學研究,一般人平常每分鐘呼吸約 12 ~ 18 次,而如果安靜下來,心跳每分鐘大約跳動60~85下。換算一下,是不是跟古中醫講的也是很一致的。
內經裡面也提到了,如果一個人一呼一吸間,總共只跳動四次,那麼就是“少氣”,有氣虛、氣不足的現象;而一息也就是一呼一吸,若跳動超過了六次,是病脈,超過八次,就有危險了。
古中醫,對於心跳過快、或者過慢,對身體的負擔,都是有提到的。
大家也可以試著摸摸自己的「橈動脈」,也就是在手腕ㄨㄢˇ的大拇指魚際腕橫紋後方的量脈搏的位置,中醫把脈是在這邊,體驗看看喔~
➤有胃氣
《平人氣象論》裡面寫到脈象,也講了“胃氣”的觀念。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在中醫學裡面,平脈,也被稱為有胃、有神、有根。
胃,是腸胃的胃;神,是精神的神;根,是根本的根。
因為,人的氣血與飲食營養有關係,胃是人體的水穀之海,所以要有胃氣。
簡單來說,
就是把脈的時候,摸到的脈象是:和緩而有力、從容有節律、不快不慢。
今天,跟大家聊的是《黃帝內經》裡《平人氣象論》介紹給我們的一般健康人的脈象。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高薪工程師容易成為詐騙目標,為了全面守護市民財產安全,新竹市府與金融機溝建立合作,強化社區聯防,還推出多元防詐策略!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聽《逍遙看世界》6/3特輯節目!
(新竹市政府廣告)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第一季EP15《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食材、藥材,味道的陰陽與幫助(下):酸、苦、鹹味】
上次,介紹在《黃帝內經》裡談到食物與藥材的「五味」味道的陰陽屬性和它們的用途、功效。談到“辛味”、“甘味”和“淡味”三種味道,都是陽性的。“辛甘發散為陽,淡味滲泄為陽”。
今天,再繼續談其它三種屬於陰性的味道:“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酸、苦、鹹”,這三種味道。
➤酸味
首先,“酸”味,我們先前介紹過,談過:“酸傷筋”,還有“酸味,感冒發燒、經期、跌打損傷,不適合 !!”,原因都是因為酸味主收澀、收斂的特性,你看我們吃到酸的東西,身體都會忍不住收縮一下嘛~
所以在藥材裡面,許多都用在汗多、盜汗、腹瀉、遺尿、遺精方面。酸味主收澀的特色,正好和辛味辛香味主散的特性相反。
此外,酸味入肝,並且有收斂收澀作用之外,也能生津止渴、促進食慾、幫助消化。
所以,酸味主收,在陰陽方面,是陰性的。
➤苦味
接著,是苦味,苦味的食材和藥材,有能“清”、能“燥”的特性。
苦味,主要能清熱瀉火,例如:苦茶、苦瓜、茶葉 ...... 等等,大眾熟悉的,苦味基本上有一大類是苦寒的,比較涼性,所以在陰陽方面,是陰性的。
另外,還有些苦味的食材藥材,則是苦燥的特性明顯,像是咖啡就是苦燥的,大家想想,上火發炎時一般我們就不會喝咖啡,因為會更燥。苦燥的藥材可以燥濕,用來治療濕症,像是著名的藥膏「三黃膏」、傷科常用來敷急性發炎傷口的「三黃粉」,裡面的黃芩、黃連、黃柏,這三黃,主要就是苦寒、苦燥的,用來消炎、止血,然後特別適合“濕性、濕潤”像是流組織液、化膿的傷口,就是說傷口濕濕的,這些苦燥的藥材,特別有幫助。
苦味,因為能“清泄”、能“燥”的特性,所以在「五味」當中的陰陽屬性,是陰性的,常用在清熱和燥濕方面。
➤鹹味
最後,是“鹹味”。鹹味有,能下、能軟的特性。
因為鹹味能“下氣”。大家想一下,我們吃太多甜味、甘味的食材,中焦肚子容易堵堵的、消化不良;可是,鹹味則是會下氣,不一樣。所以,有些人煮紅豆湯這一類容易脹氣的甜湯時,會加一小茶匙鹽巴,就發現不太會肚子脹了。
不過,因為鹹味的氣是往下走的,所以老年人、慢性病患(特別是心臟病、腎病的人)、體質虛寒的,都要少鹽份。
另外,鹹味還有“軟堅”的特性,可以軟化體內的腫塊、廢棄物。像是海帶、海菜、昆布,這些,就都有所謂“軟堅散結”的作用,中醫學就運用在治療像是甲狀腺腫大、便秘、高血脂等問題,所以,許多長輩、主婦都會叮嚀要吃些海帶、海藻等等。
鹹味,因為能下氣、能軟堅硬的特性,所以是陰性的。
所以,在黃帝內經裡面就記載著,這些味道。因為有「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就是說,我們日常飲食的味道,也要攝取均衡,身體的氣機才會通暢喔~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14《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食材、藥材,味道的陰陽與幫助(中):甘、淡味】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黃帝內經》的《至真要大論》篇裡,談到食物與藥材的「五味」的陰陽屬性和它們的用途、功效。
今天要聊的是甘味,和沒什麼味道的淡味~
➤甘味
再來,我們聊聊“甘味”也是陽性的。
甘味的食材和藥材,主要的特性作用是:“能補”、“能緩”(緩和的緩)例如:甘草,是有名的可以“緩”和藥性解毒的藥材,所以許多藥方裡面都有放甘草;“甘味”對應脾,可以健補脾胃,所以,許多根莖類和穀類的食材,像是地瓜、南瓜、蓮藕、百合、白米 ...... 等甘味食物,都可以補益人體的中焦消化系統,可以補氣血,然後也因為“脾主肌肉”,甘味入脾胃,所以能緩解肌肉痙ㄐㄧㄥˋ攣、緊繃的虛勞、疼痛。
不過,因為“甘味”的“能補”、“能緩”特性,所以,甘味食材、補藥都不能攝取食用太多,以免氣機緩慢、不動、停滯阻塞了。
➤淡味
至於,沒什麼味道的淡味,因為有“滲泄”(滲透的滲,排泄、泄露的泄),這個“滲泄”的特性,所以是陽性的(我們知道,陰陽裡面,陰是不太動的、靜的;而陽是活動的、幫助推動的)。
像是茯苓、豬苓、澤瀉、薏仁 ...... 等等藥材,主要就是“利水滲濕”用的,可以幫助通利小便、消水腫等等。
在食材與藥材味道的陰陽,五味當中的 “辛味”、“甘味”和“淡味”三種味道,都是陽性的。
第一季EP13《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食材、藥材,味道的陰陽與幫助(上):辛味】
今天,來聊一聊“味道”,我們日常飲食、吃東西的味道。我們聽過“五味”,就是指“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基本的味道,“酸的、苦的、甘甜的、鹹的、和辛辣辛香的”。其實,中醫還有一個“淡”味,“平淡”的“淡”,就是沒什麼特別的味道的意思,像是四神湯裡面的茯苓片,就是淡味,因為它沒什麼味道。
在《黃帝內經·靈樞》的《至真要大論》篇裡面,有談到食物與藥材,這些「五味」的陰陽屬性和它們的用途、功效,這部分在中藥材、食材裡面很重要。我們今天來介紹~
原文是這樣的: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辣的、和辛辣辛香的,還有甘甜的味道,和沒什麼味道的淡味,這三種味道,在陰陽的屬性方面,是陽性的。
➤辛味
我們先來看辛味,中醫學的辛味(辛苦的“辛”),其實不是只指辛辣的東西,像是辣椒、花椒、蔥、薑、蒜、胡椒、芥末、洋蔥、肉桂 ...... 等等。還有辛香味很明顯的,也都是辛味。所以,像是紫蘇葉、薄荷葉、香菜、韭菜、甚至於是玫瑰花、菊花、金銀花、紅花;種種香,例如:檀香、安息香、藿香、沈香、丁香 ...... 等等,都屬於中醫學裡面的“辛味”。
大家有沒有發現?—— “辛味”,有許多是熱性的,像是那些辛辣味道的,全部是熱性的,所以是陰陽裡面的“陽性”(以寒熱來說,熱是陽,寒是陰嘛);此外,“辛味”還多半有 “能散、能行” 的特性,所以,我們會發現感冒著涼了,喝熱薑湯、洋蔥湯、蔥白湯 ...... 等可以散寒;然後,辛香明顯的,許多都有“行氣、通血脈”的特性,像是玫瑰花、紅花等等;而且,中藥材裡面許多可以製香的,可以開心竅醒神的、可以安神的香,也都屬於“辛味”。
因為是“熱性的”、或者是“能散、能行” 的特性,所以,是陰陽裡面的“陽性”。“陽性”適合調理寒的、陰的症狀。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這裡是《不完美頻道》,一個陪你探索內在與你心靈對話的節目。
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上,別忘了慢下來看看現在的自己。
用溫暖的故事與陪伴,陪你找回內在的力量與價值。
我們一起,在不完美的旅程中,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12《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雙手萬能 — 經絡的風水 】
常建議沒事要多按摩一下雙手,從手指頭、指蹼、手背、手腕,甚至一直到前手臂、到手肘。
也收到過許多人很可貴的回饋,許多困擾、毛病都解除了、復原了。其中包括了:手部反覆發作的腱鞘囊腫、風濕性關節炎、尿道炎、手指彎曲無力 ...... 等等,是不是很神奇呢?
而且,其實健康時便適合經常保健喔~
➤我們為什麼要按摩雙手呢?
今天,來跟大家介紹《黃帝內經。靈樞》裡面的第一篇、第二篇,九鍼十二原、本輸兩篇,記載到:
人體內臟的經脈氣血,在我們的手和腳,特別是手指手掌、腳趾腳掌部位,有像大自然的水流一樣的特別穴道。
經脈的氣血,在這些位在手指手掌、腳趾腳掌部位的穴道,就像大自然中,水從地面井口水源處湧出來,然後,慢慢從小水流變大、輸布、流經,然後到手肘、和腳的膝蓋,像是流進大海、大湖、水庫一樣。而且,就像大自然般,流動通暢、穩定,就是好風水。
所以,中醫針灸治病扎針,常常扎位於手腳的這些穴道。
這是手指手掌、腳趾腳掌部,很重要的原因。中醫穴道將這些稱為:「五腧穴」,每一條內臟的經絡都有。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怎麼保健和運用呢? ——我們可以經常按摩一下手指頭、手指指蹼、手背,然後活動一下手腕、伸展手臂,兩腳也是一樣。
這麼簡單的保健,其實跟全身的循環還有內臟保健竟然都有關係呢~~
今天介紹的是,《黃帝內經》在《靈樞》的第一篇就講的經絡風水。
日常保健的方法是:按摩手指頭、手指指蹼、手背,然後活動一下手腕、伸展手臂,兩腳也是一樣。
大家試試看,一起來維護身體好風水^^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11《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身體 “毛、髮” 的保養 】
我們常說毛髮、一個人毛髮很多或者稀疏,再看看今天要介紹的《黃帝內經》裡面的這一篇,原來,毛跟髮是不一樣的啊,而且跟不同的內臟有關係喔~!
➤在《黃帝內經》的《六節藏象論》裡面寫到:
“肺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
“腎者,其華在髮,其充在骨”。
原來,頭髮跟肝腎比較有關係(但分岔是肺);
而身體的毛、汗毛跟肺氣比較有關係。
➤那麼,後面那一句,“肺者,其充在皮” 和 “腎者,其充在骨”,跟毛髮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在中醫學裡面,腎的相關系統,與生長發育、還有老化息息相關,跟內分泌、賀爾蒙有關係,也跟骨頭、骨髓相關。
你看我們在發育的過程中,是不是也長骨頭、和生長板有關係呢?
女性的懷孕期、哺乳期、更年期,是不是這些賀爾蒙變化比較大的階段,也容易有掉髮、或骨質疏鬆的狀況?!
■ 而壓力過大肝火旺,或者吃太油膩胃火旺,這些胃腸肝膽消化系統火旺的問題,則容易引起掉頭髮。要多吃些深綠色蔬菜、桑椹、海帶、黑木耳 ...... 等,幫助清火、促進身體的代謝。
■至於,中醫學說“肺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主要是指身體的毛、汗毛跟肺氣比較有關係,皮膚表面的毛細孔的開闔也是肺在管的。
我們身體的呼吸系統,最大的呼吸器官,是皮膚毛細孔嘛!!肺氣足,皮膚的呼吸功能、也就是毛細孔打開、關閉,排汗、和體溫調節的功能才會好。另外就是,白髮、掉髮,跟肝腎有關;容易分岔、毛躁,卻有可能與肺虛有關係。“肺,主皮毛”除了汗腺、皮膚,還會影響到頭髮。
補肺氣、滋肺陰,除了大眾熟悉的西洋參、百合、山藥,一些中藥材像是藥膳包裡面常出現的沙參、麥門冬,也都很不錯。另外,就是要適度地做些運動,戶外休閒更好,讓新鮮的空氣與活動,幫助身體的代謝和氣機更好,這樣平常飲食的營養,才能正常的運輸到全身,不會有氣虛的體質。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黃帝內經》裡面,關於毛、髮的日常保養~
高薪工程師容易成為詐騙目標,為了全面守護市民財產安全,新竹市府與金融機溝建立合作,強化社區聯防,還推出多元防詐策略!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聽《逍遙看世界》6/3特輯節目!
(新竹市政府廣告)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10 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沒生什麼病,卻老是感到頭暈、頭昏? 】
上一集,我們介紹了在《黃帝內經》裡,《至真要大論》篇,裡面有一整段,指出中醫學怎麼看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機理。談到「諸寒收引,皆屬於腎」這一條,
我們要避免容易怕冷、容易覺得疲倦、委靡不振、嗜睡、總是想睡覺的體質,要“護命門”。還沒聽過這個單集的,可以點選、收聽、瞭解。
今天,再來跟大家分享其中的另外一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什麼是風,又什麼是掉和眩呢?
“掉”(掉東西的掉,丟掉、換掉的掉),“掉”,是指搖晃。覺得自己有頭暈、頭昏、身體晃動、肌肉跳動的感覺。
“眩”,是暈眩的眩,頭暈目眩的眩。眼前發黃、發黑、發花,看東西有旋轉、昏眩感。
所以,中醫學指出凡是會暈、會搖晃、會跳動、震顫、顫抖 ...... 等等,這些“掉、眩”的現象、病症,都跟“肝”有關係。“肝,主風”,身體的“風症”跟肝系統有關係的。
➤春天的時候,有些老人家容易頭暈、頭昏。可能是血壓不穩定了,再加上大自然節氣氣候的影響。這時候,我們可以幫忙按摩一下頭、肩、頸,幫助長輩放輕鬆,避免一些情緒擔憂、睡眠不穩定,造成的肝風現象。此外,像是枸杞子、地瓜、南瓜、花生、小米、紅棗、菠菜、豆腐、魚、山藥 ...... 這些滋補的食材,都可以食用。當然,其它的季節,有這樣的現象,也可以補充。但是如果嚴重的話,要就醫治療。這些按摩與食補,是日常保健的部分。
➤另外,經常遇到一些正值青壯年,養兒育女階段、或一邊打拼事業工作的婦女(其實男性也是),容易有頭暈眩的現象。
二十,至三、四十歲,需要適應許多人生不同階段的壓力,例如:結婚、生小孩、工作 ......等等,來自家庭與職場的身心壓力。這個階段,基本上我們的體質正值青壯年,體力、健康都還不錯,但是,容易有“肝火”,太累、太忙造成的虛火;太壓抑、承擔很多的肝火;還有些是飲食不正常造成的“肝火” ......。這些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清肝火”。所以,一樣地,可以按摩一下頭、肩、頸部位,幫助這邊的肌肉群放鬆,改善血液循環。然後,在食補、食療的部分,可以吃些酸酸甜甜的水果,例如:奇異果、燈籠果、紅石榴ㄌㄧㄡˊ、小番茄、草莓、藍莓 ...... 等等,既可以清肝火,也可以柔肝、滋肝陰。另外,就是要吃些蔬菜,特別是深綠色蔬菜,像是花椰菜、芹菜、各類萵苣或十字花科蔬菜 ...... 等等,這些蔬菜在春季都是盛產的,也都可以幫助清肝火。而馬鈴薯、牛蒡、地瓜、山藥 ......等根莖類,則可以補益肝腎。
今天,我們談的是《黃帝內經 · 至真要大論》篇裡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分別介紹了常在年長者,與青壯年身上看到的掉眩,也就是頭暈、昏眩現象,沒什麼具體的疾病,但是挺不舒服的。這些時候,如何按摩安撫,與清肝火、補肝血、滋肝陰的日常保健方法。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9《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容易覺得冷?怕冷?-- 聽聽中醫怎麼說 】
在《黃帝內經 · 靈樞》裡,有一篇《至真要大論》,裡面有一整段,在中醫學的診斷方面很重要的理論依據,後來被稱為「病機十九條」。
什麼意思呢?就是指出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機理。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一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雖然已經春天了,前幾天還是因為冷氣團的關係,特別是在夜晚,山區氣溫低,明顯有寒意。看到一位朋友在拿吹風機往身體的各個部位吹,她笑著說:「我很怕冷」。
一直在推廣著,“護命門”的觀念:
■“命門”,就是在肚臍正後方,後腰部兩腎之間,所以對於《黃帝內經》這一篇裡面講的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很有幫助。天氣涼、或者是人較疲累、體質較虛弱、及老年人,都可以用“護命門”的方法,來保養「腎氣」、「腎陽」。
如此一來,可以避免體質虛寒,造成身體的怕冷,「諸寒收引」收引就是收縮的意思,熱脹冷縮嘛,身體一虛寒,筋骨就不活絡、氣血就不通暢,很容易造成身體疼痛,還有就是容易覺得疲倦、委靡不振、嗜睡、總是想睡覺。
這就是中醫學,很注重“護命門”的原因。
今天聊的是「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護命門”是大眾平常就可以做的。
方法是:
1. 首先,腰部不要著涼。特別是女性的月經期、兒童或中老年人、以及生病體質虛弱時,更 要注意。
2. 第二,是我們可以主動在後腰部命門穴,以護陽益氣的中藥草貼敷,顧護命門穴;天氣 寒冷時,還可以使用暖暖包,暖和命門穴區(但是,不要熱敷太久,避免發炎現象。一般 熱敷到覺得後腰部、或者整個後背部暖暖的,就可以了)。
3. 第三,我們還可以將雙手手掌先搓熱,然後用手掌覆蓋住後腰部兩側,然後以手掌,慢 慢地按摩兩腎部位,按摩後腰部的肌肉,幫助後腰部肌肉柔軟、氣血通暢。現代許多人普 遍有後腰部肌肉僵硬的現象,這個動作可以經常做。
今天,跟大家聊的是:《黃帝內經 · 至真要大論》篇裡面談的「諸寒收引,皆屬於腎」,以及日常保健的方法。
高薪工程師容易成為詐騙目標,為了全面守護市民財產安全,新竹市府與金融機溝建立合作,強化社區聯防,還推出多元防詐策略!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聽《逍遙看世界》6/3特輯節目!
(新竹市政府廣告)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8【肝,主筋 —- 每天做一點伸展舒肝氣 !! (下) 】
今天,我們要再講一下,除了每天早上起床時:握拳、張手,然後壓腳板(下壓)、勾腳板(上勾),要動動手指和腳趾頭之外。
在“肝主筋”的部分,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那就是:晚上洗澡前後,在地板上舖個墊子,然後,開始 -- “劈腿” !!!
許多成年人都沒辦法劈腿,所以我們一開始,也可以先盤坐在地板上,然後一次只往旁邊劈開一隻腿的方式,來做。一開始不一定要有什麼標準姿勢,就是讓我們的腹股溝,也就是鼠蹊部、胯下,這一個我們身體淋巴結和動靜脈匯聚的很重要部位,可以透過活動,多通暢開來!!!
要提醒的是,別忘了地板上要先舖個墊子,可以買張瑜伽墊(要舖墊子喔,一方面保護身體因地板太硬受傷,一方面也避免地板的寒氣),然後開始--“劈腿” !!!
腿很緊、很僵硬的人,可以一隻腿、一隻腿做,然後再做兩隻腿一起往外張開、劈開。做這個動作,最後要結束前,我們要恢復成盤腿的姿勢(這樣一開一闔,比較不會受傷、拉傷)。這部分很重要,要記得。
劈腿,對於男性特別重要!!!因為大眾男性普遍地腰腿、腹股溝的肌腱、筋膜很緊繃,甚至於有時身體狀況較差時,腹股溝內部會隱隱作痛,特別是中老年人。
所以,不要在感情中劈腿當渣男:)可是要每天劈劈腿,“你的健康就是全家人的幸福喔^^”~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來聊聊為什麼這樣推薦大家~
先前,聊過《黃帝內經》裡面記載:“肝主筋”,還有一件事,就是在《黃帝內經》的經脈篇裡面,很清楚地談到,肝的經絡有經過生殖器喔,還有跟慢性病與人體老化,息息相關的肝腎的經脈,以及消化系統的脾胃經脈,都經過腹股溝、鼠蹊部這裡。
所以,東方醫學將這邊視為代謝毒素的很重要的部位。
最後,我們複習一下:
方法是:每天晚上洗澡前後,
在地上舖張軟墊,然後“劈腿”。
不用硬做,甚至於可以先做單腳,再換腳,再兩腿一起。
每次做完之後,記得要先盤腿,讓剛才舒張開來的肌筋膜可以反向收縮回來。
然後再站起來。
大家試試看~^^
*本篇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
這裡是《不完美頻道》,一個陪你探索內在與你心靈對話的節目。
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上,別忘了慢下來看看現在的自己。
用溫暖的故事與陪伴,陪你找回內在的力量與價值。
我們一起,在不完美的旅程中,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7【肝,主筋 —- 每天做一點伸展舒肝氣 !! (上)】
今天,要介紹:每天早上醒來,躺在床上時,先開始伸展雙手的手掌手指、還有腳掌、腳趾頭。身心舒暢喔~~
這是今天的主題:
每天早上醒來,躺在床上,先開始伸展雙手的手掌手指、還有腳掌、腳趾。身心舒暢!!!
做的方法是:慢慢握拳、再張開來,多做幾次;腳也是,腳板下壓、再往上勾、往上扳。都是做到靈活為止。最後起床站起來時,還可以伸伸懶腰!!
一起來做做看吧^^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來聊聊為什麼這樣推薦大家~
先前陸續聊了在東方醫學裡,身體 “肝系統” 和 “五聲”(也就是呼笑歌哭呻)的關係;還有 “肝系統” 與飲食的味道 “五味”(酸苦甘辛鹹)的關係。
我們瞭解,哇~原來一個人愛大呼小叫、做夢呼喊,都跟肝有關係;適當地吃酸味可以柔肝,吃太酸反而傷筋骨。這些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運用的《黃帝內經》中教我們的智慧。
今天,我們再來聊聊,原來,平常「伸展」拉筋這件事,對我們也很有幫助,疏壓又有益健康^^
在肝系與酸味的單集裡面,我們介紹過五行屬於木的肝,在身體的“五體”(也就是身體的五種基本組織:筋脈骨肉皮)五體的這個部分,《黃帝內經》說是相對應在“筋”,英文是Tendon,就是包覆著肌肉的筋膜、連結骨頭的筋膜、筋腱,這些在東方醫學來看是肝系統在管的)。
所以,拉筋、伸展很重要。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喔 -- 肝系統功能不好的人,還有壓力大、生活緊張的人、特別是脾氣不好、易怒,或者在職場上必須很嚴格、有威嚴的人,身體很容易僵硬。肝病的患者,也很容易有身體緊繃、易抽筋的現象,這些族群,一般身體都很容易有痛症,身體到處痛的問題,或者隨著年紀漸長,容易不小心拉傷、或者扭傷、抽筋等等。
所以,伸展、拉筋,在東方醫學裡面,因為“肝主筋”,對人體疏肝理氣很有幫助。
為什麼是早晨起床,先伸展手掌、手指頭;腳掌、腳趾頭呢?這是因為“肝之華在爪”,就是說肝系統的健康,會表現在手指、腳趾的末端,所以,是不是常聽人說手指甲如果直紋很多,是肝不好?還有人生氣和緊張時,手的拳頭很容易自然握起來握得緊緊地,都是這個道理。
最後,我們再複習一次:
做的方法是:
每天早上醒來,躺在床上時,先開始伸展。先慢慢握拳、再張開來,或者先動動手指,然後開始握拳、張開、握拳、張開,多做幾次;
腳也是,腳板下壓、再往上勾、往上扳。都是做到靈活為止。最後起床站起來時,還可以伸伸懶腰!!
*本篇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
🍷越南有著一生必看一次的絕美奇景
💋下龍灣美得奇幻、蘭夏灣美得浪漫
🏆品冠旅遊輕戀越南 金質旅遊獎肯定
▶️獻給最懂品味的您👉 https://fstry.pse.is/7r6zuz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6【 肝,在聲為呼 】
今天,我們來聊聊:“肝,在聲為呼”。
上次我們提到:“脾,在聲為歌”,說唱歌可以”健脾助運”幫助消化與精神好喔~
今天,我們來聊聊:“肝,在聲為呼”。
東方醫學認為:“肝膽藏魂魄”,魂魄不是指阿飄喔,而是人的精神活動,所以我們有句成語形容一個人精神恍惚,會說他:“你怎麼「魂不守舍」啊?”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內經》在《本神》篇裡面,提到「肝藏血,血攝魂」,所以當一個人肝血不足時,就會出現像是夢遊、說夢話 ...... 等等現象。肝虛然後肝火旺的人,或者是壓力大的,也就特別容易生氣、煩躁易怒,容易大呼大叫,甚至連作夢中都會呼喊喊叫、容易做惡夢。甚至連青少年,也可能出現這樣的狀況。而肝氣抑鬱一直隱忍著的,就容易有常嘆氣的現象。
這些都是“肝,在聲為呼”的一種表現,本能地透過呼氣、呼喊來減少肝系統的失衡,失去平衡。
平常在生活中,如果注意到身邊的人有上面的情況,要留意是肝在抱怨囉!
飲食當中,可以多吃些綠色蔬菜、喝喝滋肝陰清肝火的枸杞菊花茶、避免過度油膩和重口味易上火的飲食,有空散散步、多做一些伸展運動,多看看視野開闊的風景,這些簡單的方法,都有助於保健。當然,如果現象明顯嚴重的,或者有急慢性病的,還是要就醫積極治療。
今天,就跟大家聊《黃帝內經》在《陰陽應象大論》篇裡面提到的:“肝,在聲為呼”。
*本篇出自:《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
這裡是《不完美頻道》,一個陪你探索內在與你心靈對話的節目。
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上,別忘了慢下來看看現在的自己。
用溫暖的故事與陪伴,陪你找回內在的力量與價值。
我們一起,在不完美的旅程中,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5【 脾,在聲為歌 】
今天,我們來聊聊:“在聲為歌”。
《黃帝內經》在卷一第五《陰陽應象大論》裡面提到了五臟、五行和五聲的關係,
其中有一句:「在臟為脾,在聲為歌」。
中醫學認為歌唱有“醒脾”的作用,“醒,清醒的醒,醒過來的醒。人最怕“憂思困脾”了,思緒煩惱不斷時,氣是不通暢的。
什麼意思呢? — “唱歌”可以“醒脾”嗎?!! 唱歌可以疏導氣的通暢與思慮。
首先,我們來聊聊“脾系統”在東方醫學中,主要是“主運化”的。“脾系統”就像物流宅配業一般,將人體的營養與水液(一ㄝˋ),運送到全身,所以中醫常說:“健脾化濕”,脾系統健康,人體就不容易有過多的濕氣。小孩子不愛吃飯,吸收不好,老一輩就說要“開脾(台語)”。這些都是因為:“脾系統”就像物流宅配業一般,將人體的營養與水液,運送到全身。
那麼,什麼是“思困脾”呢? —- 當我們想太多,特別是擔憂一些事情,揮之不去;又不方便透露、暢所欲言說給他人聽時,就很容易產生“憂思困脾”的現象了。脾氣停滯、脾的運化功能不好了。這時候,就需要“醒脾”了。
所以,《黃帝內經》在《陰陽應象大論》篇裡面提到了內臟(肝心脾肺腎)中的脾,和五聲(呼笑歌哭呻)中的歌的關係,脾在聲為歌”,唱歌有“醒脾”的作用,“憂思困脾時可唱歌疏導”。是不是很有趣呢?
現代許多中老年人,喜歡唱唱歌怡情養性;年輕人也喜歡下班後 KTV 唱歌紓壓;或者是餐廳裡吃飯時,搭配著優美的音樂,原來都有益身心健康啊。
下一篇,我們再來談談其他內臟的特色,與生活中的簡單保健~
*本篇文出自:《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
第一季EP4【 小孩受驚嚇,容易尿床和影響發育?】
—— 百病生於氣( 3 )
前兩次,我們聊到《黃帝內經·舉痛論》裡面說「百病生於氣」,介紹了排胸口濁氣、和熱敷的好處,這兩種生活保健方法。
今天,再來聊聊,《舉痛論》中記載的:「恐則氣下」,裡面說「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另外在《靈樞》裡面的一篇<本神>篇也提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
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家中有老人跟小孩的,更特別要注意喔~~
中醫學認為腎臟藏精,而腎主骨,這些跟生長發育、老化,還有骨質疏鬆、腦記憶力減退有關係。
因此,若恐懼,使腎臟損傷,自然就產生精的損傷,骨痠痿厥。
還有,恐而傷腎,導致腎精不能往上奉,整個氣機是在下部的。這也就是小孩子如果受驚嚇,為什麼老一輩很在意,而且小孩通常受驚嚇之後,容易尿床、甚至於反應變得遲鈍的原因。
因為腎精無法往上奉了,腎精腎氣跟我們的骨髓、腦髓、生長發育都有關係,這樣子對小孩是影響很大的。
青壯年,因為發育完整了,內臟的臟器和身體的骨骼各種身體組織等,都長好了,氣血、意志力也都比較飽滿、穩定,所以除非大的天災人禍,不然較少會有這些現象。
但是,老人家與小孩子,就要特別留意了,長期或者突然的恐懼,會造成他們生理上的影響。
我們應該給予安撫、舒緩,並且主動解除恐懼的原因。另外,就是可以補補腎精、腎氣,這些在中藥藥方方面都是有的。可以尋求中醫診所稍微調補一下。
今天聊的是,“百病生於氣”裡面的“恐則氣下”,對於小孩和老人,我們要留意~
*本篇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第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