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Sport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c3/6e/ad/c36ead52-efb7-d8f5-1c8a-971d9a630601/mza_14263505847473016831.jpg/600x600bb.jpg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張維安, 羅烈師, 林本炫,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95 episodes
1 week ago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Relationships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is the property of 張維安, 羅烈師, 林本炫,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Relationships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20/95)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95|客庒發展:以生態博物館為方法

本集討論「生態博物館」作為新博物館學的發展,並強調其作為「社區發展」與活化社區的方法。「生態博物館」以社區為展場,重視「現地收藏」與地方脈絡。強調居民是核心,擔任解說員與策展人,親自講述在地故事。

此過程強調「論述」的重要性,透過村史寫作、文化地圖、公民論述等方式,將古道、歷史記憶、傳說、產業等分散的文化資產(珍珠)串連起來,建構集體記憶並賦予意義。

這種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有助於增強地方認同、服務社區並處理當下議題。如美濃、佳冬等案例所示,生態博物館是讓「庒庒皆可為博物館」的實踐路徑。

 

節目日誌:

01'24'' 生態博物館的意涵,是新博物館學的一種發展,不限於房舍中的展示,不過本集重點更想強化生態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的關係。

04'53'' 相對於傳統的博物館,收藏的方式重視現地收藏,更重視地方脈絡的展示,楊家宗祠風水池的展示即是一例。佳冬作為一座生態博物館來看張家商樓、蕭屋伙房,就地展示,由居民解說。不同於製作模型,由專家製作解說牌的室內展示。

10'10'' 村落歷史、傳說、文物連結成珍珠,社區成為博物館,居民成為解說員。地方居民被期待對地方文物的熟悉、對地方的歷史的了解,以及對地方的認同。

12'28'' 一種以生態博物館為方法的社區發展。以美濃為例,聖蹟亭、菸樓、東門城樓、開基伯公…等有形文化資產,此外二月戲、入年假、敬外組、龍肚傳説,反水庫運動與黃蝶祭..都是一串珍珠的珠子,……美濃作為一座生態博物館,自然天成。

18'35'' 以人為主,以在地為主,以社區為主,公民論述、社區報、社區大學,由社區居民、音樂家、文學家來論述,都是以生態博物館來發展社區的一種過程。

21'30'' 論述很重要,在地者的參與很重要,把在地性、脈絡性蒐藏連結在一起,將分散的珍珠串連起來成為項鏈,論述使平常轉化為富有意義。

27'00'' 自己講自己的故事,居民為策展人,有助於對增益對地方的認同。

29'00'' 古道可以蒐藏。古道的展示,模型與現場展示之別,古道不只是一條路,是歷史的記憶、產業發展的紀錄、族群互動的場所,設區與其他社區聯絡的網絡,現地蒐藏古道,以社區為展場。道路充滿著社區(發展)的故事。

33'45'' 馬偕行腳也可以蒐藏。馬偕訪獅潭,途經哪裡?坐在哪裡看到的獅潭盆地如何?經過哪裡,遇到那一支原住民,在哪裡和客家人接觸?在哪裡替民眾拔牙!

35'00'' 蒐藏及營造集體記憶。經驗、地方調查、村史寫作,定稿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歷史自己寫,自己詮釋與策展。豐富地方,營造社區。地方因寫作而有價值,而有自信!

42'00'' 村史的寫作可以共筆,協作,會因寫作而認識自己的社區,也由此而建構共有的歷史,與共同記憶。

43'00'' 社區文化地圖的創作也是。

45'05'' 生態博物館與社區的連結:以社區為展場(如人間佛教的以社區為道場),人群關係、產業經濟、未來發展,服務社區,處理當下的議題,鼓勵公民參與。

48'00'' 把自己的社區建構成生態博物館,即是活化社區的方法。

50'00'' 美濃、佳冬、獅潭、大窩(川龍圳)、水尾坪、三洽水、石圍牆為例說明,所有客庒都可以通過「生態博物館」作為方法來活化。庒庒皆可為博物館。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1 week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94|族群博物館的功能與角色

本集以新博物館學為指引,將客家博物館從以物為中心與歷史導向,轉向以人為核心、回應當代社會需求的溝通平台。

展示不僅要呈現多元的客家樣貌,還要納入地方聲音與口述歷史,回應他族與社群內部的目光,避免被主流意識形態與刻板標籤所框限。

重點包含語言現況與政策影響評估,並提升無形文化資產如戲曲與技藝的地位,促進文化活化、保存與傳承。

同時強化族群主體性、認同與文化自信,推動與社會、研究者及其他族群之間的對話與協商。

整體而言,客家博物館應成為「接觸地帶」,面向觀眾需求,迅速回應社會議題,並思索客家未來的發展路徑與歷史敘事的公共意義。

 

節目日誌:

02'30" 博物館的功能多元,因時、因類而異。有教育、有規訓。

08'00" 客家展示,可以多重,不過客家博物館,視為族博物館,則寄予新的期待,受新博物館學的影響,除了物件之外,更重視人的因素,例如與周邊人群的關係。

12'00" 客家語言的現況、趨勢、問題,政策影響客家族群博物館應該呈現的重點。族群特色的戲曲、技藝無形文化資產也一樣重要。

13'10" 地方的聲音,村史調查,口述歷史、耆老訪談的展示。不只是標籤性的族群特質,更要回應其他族群的眼光(族群關係)。

16'20" 展示作為一個溝通的平台,客家與客家之間外的對話,客家與客家之間的對話,與族群研究者的對話。

21'00" 宜反省主流、標籤的族群特質,特別要反省受意識形態主宰的刻板化特質,重視多元、地方、民間文化。

22'00" 新博物館學的特質,反思主流意識形態(由上而下),反思由內而外的展示,邁向觀眾的需求(由外而內),反思一元文化的思維,邁向多元文化的構造,反思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核心的展示重點,反思歷史展示,邁向對社會的快速回應,或思索未來的出路,例如未來的客家應該往哪裡去?甚至展示歷史是為了思考繼續前進與發展。對族群博物館有重要的影響。

27'00"族群博物館的功能方面,從歷史導向轉向回應當代(社會)的需求,促進族群文化的活化、保存、傳承,重視非物質族群文化(工藝、技藝)的重要性。族群認同、文化自信的強化,族群溝通(協商)的促進,族群主體性的建構、講好客家歷史。

35'00" 族群歷史的詮釋、學習,族群主流化理念的實踐,一個重要的政策之族群影響(評估),國家語言發展法對客語存續的影響。「台灣」語言文化所政策,對客家語言文學發展的影像。都是重要的當代議題。

45'00" 族群博物館扮演接觸地帶(contact zone)的功能,作爲與社會,與其他族群(或族群之內)的溝通平台。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10/20/236714/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2 week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93|客語進入教堂:基督教信仰與客家文化的對話

節目日誌:

 

01'40'' 關於基督教與客家的緣分,過去我們談過比較積極的部分,特別是早期在客家原鄉的巴色差會的角色。

03'21'' 在台灣,客家族群的基督教徒,相對於其他族群比例較低,全球客家亦然。

04'00'' 基督教會對爭取客家信仰部分的努力,無形中對客家文化語言的復振帶來的影響。這次我們今天主要的話題。

05'40'' 客家是一塊福音的硬土,還是福音對客家族群的灌溉不足之辯。可能是用閩南話向客家人傳福音的後果。

07'35'' 客家文化、漢人的人神觀,和基督教的一神觀有根本上的不協調,解釋了基督福音傳播的一部分可能性與限制性。

14'30'' 客庒基督教會的資源、組織、語言等,都可能是造成「客家福音硬土」的解釋的角度。

19'00'' 1988年臺灣客家文化復興正式開啟,事實上教會起步更早,比客家團體發起我母語運動早十年就開始推全球客家福音運動,成立全球客家福音協會(1978年,客福)。

23'00'' 客家宣教神學院(2000年,客神),也比台灣的客家學院的成立更早一些。培養熟悉客話的養牧人員。

26'00'' 客家神學院,以客家為特色的神學院,用心回應客家文化的提問。看待祖先的眼光正在轉型。

32'00'' 峨眉個案:祭祖與基督信仰的調和。敬重祖先與信仰基督之間,可以建造溝通的橋樑。

35'00'' 十年倍加運動,連結世界各地的教會,創作許多客語(客家)歌曲,豐富了客家。

40'00'' 客家福音,以客為對象,復興客話、翻譯客家聖經,有客語小組、查經班,均具有發展客語的「非預預期結果」 (unintended consequence)。

42'00'' 走進社區,美食、歌唱、文化展演,連結上客家文化,客家作為一種傳福音的方法,福音的傳播也強化了客家文化的意涵。

43'00'' 客家基督徒的倍增,有助於推動客家倍增的理想。

47'00'' 平行於客委會對客家文化的重視與推動,客家福音的做法對客家文化的推動,有一定程度的親近性(elective affinity)。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3 week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92|三獻禮與禮生

三獻禮雖然是一般禮儀,但是客家族群特別重視,於是也成為某種客家特色。

三獻禮及其行禮者所代表的傳統地方社會,要了解地方社會就應該先了解這些傳統。

 

節目日誌:

00'00" 人群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聯性有可能很高,例如伊斯蘭國家即是;三獻禮雖然是一般禮儀,但是客家族群特別重視,於是也成為某種客家特色。

06'40" 三獻禮不僅是儀式或典禮,因為涉及行禮的禮生,因此跟傳統地方知識份子有密切關聯,也等於對地方社會的討論。

09'00" 三獻禮可以使用於祭祀神明或祖先,也可以是祭孔之類的國家禮儀,客家喪葬儀式中家祭也用三獻禮。

12'10" 三獻禮就是祭祀儀式中敬酒三次,稱為初獻禮、亞獻禮與終獻禮。較大的儀式會以正堂、東堂與西堂,祭祀所有主祀及陪祀神明,成為九獻禮。

17'30" 三獻禮的總指揮官是「通」,帶領主祭與祭者執行儀式的是「引」,還有大量的執事者協助。

20'45" 以2008年南庄永昌宮圓醮為例,其三獻禮包含請神、迎神、上香、奉饌、初獻禮、讀祝文、侑食、亞獻禮、終獻禮。

27'00" 讀祝文用客語,也可以像歌唱般,拉長聲調。

29'30" 南庄永昌宮圓醮時的三獻禮動員了53位禮生,中港溪流域的禮生都被動員了,每個禮生在自己的社區可能都是一個重要的知識份子,所以可以看成是地方社會的動員。

32'40" 醮典由道士主持及辦理,三獻禮則是儒教系統。當時永昌宮主委就是賴盛為鄉長,面對建廟之後爭議的平靜,近廿年後,辦理圓醮。地方人士賴阿勝則邀我(羅烈師)組成紀錄團隊,培訓地方人士共同參與田調工作。

39'10" 地方公廟作為社會凝聚的中心,主委負責決策與事務執行,儀式由地方的先生主持與參與。這些先生可能是地方知識份子,與地方人士之生活、紛爭及公部門事務等。

44'30" 龍潭聖蹟亭三獻禮一度失傳,2013年起,經過禮生培訓三年,才重新恢復三獻禮。

46'30" 喪葬儀式行三獻禮,告靈告祖告天地,意謂著客家對祖先的態度較為隆重,成為客家特色。

50'30" 三獻禮及其行禮者所代表的傳統地方社會,要了解地方社會就應該先了解這些傳統;三獻禮的普及化及年輕化是當前重要工作。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10/07/233535/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4 week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91|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

一般常說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真的是這樣嗎?華人為什麼要祭拜祖先?為什麼客家人會被說成比較重視祖先崇拜?本集節目撥開這個迷霧,說明華人祖先崇拜和儒家倫理的關係,以及這樣的儒家倫理背後的宗教觀念基礎。接著從人類學的研究和社會學的研究,說明造成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這樣的印象,背後的真正原因。

 

節目日誌:

00:00-05:00 祖先崇拜是華人民間信仰的重要部分,人類學和社會學對此都有重要研究。

05:00-09:00 華人為什麼要拜祖先?儒家倫理強調「慎終追遠」,是大家最常想到。敬拜祖先,是世代之間的一種平衡關係。但宗教觀念是支撐這種儒家倫理的重要觀念。

09:00-12:10 美國人類學家David K. Jordan(中文名焦大衛)指出,華人的宗教信仰由神、鬼、祖先這三大部分組成。日本學者渡邊欣雄則將這個觀念進一步發揮,認為神、鬼和祖先是動態的關係,沒有子孫祭拜的祖先也會成為孤魂野鬼。一般人所說的「傳香火」,其實就是避免自己和祖先成為孤魂野鬼。

12:10-15:30 依照焦大衛的分析,人死後只有三個選項。只要有子孫祭拜,多數人可以成為祖先。只有極少數生前有德有功者死後成神,而不幸客死他鄉、未婚沒有子孫祭拜的,會成為孤魂野鬼。

15:30-19:00 民間信仰的這種「神學」觀念,使得華人拼命要生出男丁,也是造成重男輕女觀念的重要基礎。如此才能理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諺語。

19:00-22:05 觀念和行為是兩個不同層面。祖先崇拜也分為觀念層面和行為層面。

22:05-25:45 閩南人兄弟分家之後,各自有祖先牌位,各自祭拜祖先。客家人習俗則是兄弟分家之後,很少將祖先牌位分割,除非分遷到外地,祭拜不方便。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宗族取向的祖先崇拜。

25:45-30:30 客家人和閩南人在祖先崇拜觀念上沒有差別,在實踐上也不是「有」和「沒有」的差別,而是「怎麼拜」的差別。客家人比較重視集體性的、宗族性的祭拜祖先方式。

30:30-36:25 中央研究院受國科會經費補助,持續40年進行「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每5年是一個週期,每年的調查有兩個主題,每一期的第5年或第4年就是調查宗教觀念與宗教行為。

36:25-44:00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歷次以宗教為主題的調查問卷中,有幾組題項是直接和祖先崇拜相關的題項,也有詢問受訪者的父母族群身分,以此作為受訪者的族群歸屬。統計分析比較結果,閩南和客家在祖先崇拜的觀念沒有差別。但在實踐層面上,目前居住的家裡是否供奉祖先牌位,祖先牌位供奉在哪裡,閩南和客家之間就有顯著的差異。

44:00-48:20 客家人在制度設計上是宗族集體取向祭拜祖先,讓人誤以為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對此,我們應該修正為「客家人比較重視宗族取向的祖先崇拜」。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10/01/232215/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1 month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90|大伯公信仰

華人地區最常見的神明:土地公,福德正神,在客家地區稱為伯公。但是在東南亞華人社區,卻沒有聽說「土地公」或「伯公」,反而常見的是「大伯公」。在台灣,伯公是福德正神,也是土地公、土地神。但是大伯公是東南亞在地誕生的神格,因為「大伯公節」舉辦,東南亞各地的大伯公廟可能正經歷「標準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改變民眾對神格的認知,改變各地大伯公廟的位階,甚至是整個神格體系的改變。

 

節目日誌:

00'00"- 5'30"  華人地區最常見的神明土地公,福德正神,在客家地區稱為伯公,在台灣,可以說伯公就是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神為伯公,伯公祠稱為「伯公下」。土地公不論有何傳說,是典型的自然崇拜。

5'30"-11'50"因為掌管的土地不同,伯公的稱呼不同,如田尾伯公、甜頭伯公、庄頭伯公,還有「龍神伯公」是家中祭拜家屋的基地這塊地。

11'50"-17'10"因為農業社會土地帶來財富,所以土地神就轉變為具有財神的性質。但是在客家中,伯公轉為財神的現象似乎較為少見。

17'10"-20'50"福德祠廟宇發展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20'50"-29'10"在東南亞,一律稱做「大伯公」,並沒有「伯公」。稱做大伯公,也和廟的大小沒有關係。有關「大伯公」的說法很多,基本上都算是人格神。

29'10"-32'10"在東南亞,華人廟的前面不是后土,而是「拿督公」,而有許多大伯公廟,則是以大伯公為主神。

32'10"-36'50"拿督公在東南亞取代了后土的位置,成為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而大伯公不具有土地神的性質,大伯公是福德正神,但不是土地神,管土地的是拿督公。

36'50"-43'10"「大伯公節」的發展,2007年從東馬沙勞越的詩巫「永安亭」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大伯公節。大伯公節進行各地大伯公廟的聯誼,也進行研討會,大伯公的神格也逐漸在發生標準化過程。

43'10"-46'50"因為「大伯公節」舉辦,大伯公廟聲勢提昇,東南亞有些地方甚至蓋新的大伯公廟,和地方上原有的廟宇,尤其是關帝廟,產生微妙的關係。

46'50"-50'15"大伯公是東南亞在地誕生的神格,和我們熟知的伯公不同。因為「大伯公節」舉辦,東南亞各地的大伯公廟可能正經歷「標準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改變民眾對神格的認知,改變各地大伯公廟的位階,甚至是整個神格體系的改變。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1 month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9|原客知識體系建構之比較

知識體系是族群文化運動最幽微深刻之處,族群人士據此論述文化的內在特質,並用以區別其他人群。

客家知識體系的建構涉及一般漢人知識體系之共通性,以及學術研究者與社會實踐者之間的歧異,所以相當困難。

 

節目日誌:

1'00" 知識體系在客家基本法中已明確訂定,但關於什麼是客家知識體系卻不易定義。

5'00" 以廟宇為例,從建廟到儀式,有一整套的知識體系,使得信仰文化得以運作。又例如醫學方面,有西醫有中醫,就是不同的知識體系。

12'30" 知識體系可以包含文化知識、生態知識及社會結構等三大面向。知識體系的建構涉及普同的知識體系與在地知識體系,二者相關處也不完全相同;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當代西方為主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有較大的距離,於是比較容易興起知識體系的論述。

21'50" 台灣近三十年來,非常多不同學科的研究者投入,也有不少研究成果。

26'10" 從客家研究、客家學到客家知識體系,其範圍不斷加深加廣,但並未解決客家知識體系的定義問題。在知識體系的建構方面,實踐的知識與學院的知識有落差,一者學科取向,一者實踐取向。

39'10" 在原住民族委員會支持下,各族執行「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110年—114年)」,陸續完成知識體系之建構計畫,而其形式可以用圓餅圖表示,類似某種百科全書。客家知識體系則涉及與一般漢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部份太多,所以難以仿照原住民族的計畫完成。

47'10" 知識體系是動態的,包含族群互動以及當代變遷;另外,學術工作者與社會實踐者之間要相互了解與密切合作。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1 month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8|為什麼有石獅公(南)?

屏東縣高樹鄉大路關有三座石獅子,研究者洪馨蘭嘗試推翻既有的客家民俗思考方式,討論莎卡蘭溪(口社溪)流域的族群及其關係。

 

節目日誌:

02'00" 石獅公位於屏東高樹之大路關,原本位於莎卡溪邊,身形龐大,不同於金門風獅爺之立姿,也不像廟門口的一對石獅。

04'30" 大路關有三座石獅公,分別是清代、日治與國民政府所設置。水患是該地長期的自然災害。

08'55" 1984年被土石埋沒的清代大獅公重新在河邊被發現,經過整修,移至村內媽祖廟前廣場,大獅公文化開始被傳承及發揚。

13'10" 最早的大獅公設置於清代,年代不太確定,但在1857年被大水帶來的土石淹沒。日治大正年間水災頻仍,地方便再塑大獅公。民國50年代,又因為日治時間的大獅公被破壞,所以再塑造了一隻大獅公。至1984年老獅公被發現後,大路關三座石獅便被暱稱為獅老大、獅老二與獅老三。

17'50" 2008年,屏東縣政府通過以無形文化資產之「大路關石獅公信仰」,保存三座大獅公。其公告資料表示「大路關石獅公為特殊的客家民俗信仰,起源於來臺開墾的客家先民,用於鎮風(西邪風)鎮水(口社溪,也因此獅公們一定是面向正東方)、阻擋猛獸、害蟲及原住民等災害。」這一公告資料強調了「客家」並且還以負面形象加諸於原住民族,而這必須妥善討論。

26"20" 當認定石獅公為「客家」民俗信仰時,可能忽略了高樹大路關曾有的多元族群生活歷史,亦即石獅公未必是「客家民俗」,而是多元族群且適應本地風土而形成的在地特殊文化習俗。

32'50" 除了回溯石獅設置的歷史外,也可以換一個角度討論,而是人們可以「怎麼想」大獅公,怎麼針對大獅公展開文化再現的相關活動。

42'30" 目前當地設立「石獅文化園區」,並且邀請原住民族的藝術團隊共同參與,以行動劇及展演,重新賦予石獅文化的意義。

45'30" 洪馨蘭教授係在羅烈師所主持之「逆寫台灣客家移墾史」的計畫下,以石獅公為對象,重新思考背後的多元族群與文化歷史,並梳理當代的展演文化意涵。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9/10/227783/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1 month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7|鹹菜換良田

台中東勢有「幾顆鹹菜就換得一份良田」的荒誕傳說,這究竟怎麼回事呢?

我們從台灣開發史、平埔族群與多重土地所有權等背景,可以推測平埔族人的離去並不匆忙,而且即使離去,屯租仍然連繫著兩邊的社會。

更重要的是,離去之後的復訪,不是因為貧窮或當年賤價賣地,而是姻親之間的節慶儀式。

 

節目日誌:

2'00" 東勢流傳的「翻田根」故事,平埔族以幾顆鹹菜就把田地賣給客家漢人,這荒誕的故事為什麼會流傳且被相信呢?

6'00" 小小的故事但背後包含臺灣史對平埔族群的理解,客家移墾到東勢時,所面對的不是一個純粹無人的荒野,而是已經接觸文明統治超過百年之巴宰族的生存領域,由於平埔族與漢人皆耕田為生,在國家之多重土地所有權制度下,原漢之間過著混居的 生活。

19'20" 以西元1809年江好與巴達干社所定土地買賣契約為例,可以得知離開東勢前往埔里並不匆忙,雙方簽約,且經眾多平埔社人蓋章同意。

25'40" 又依1837年的契約為例,朴子籬社每年仍對108甲土地實收43,200斤稻穀,這與鹹菜換良田的傳說並不相同。

30'00" 多重土地所有權的擁有者包含國家、大租地主、小租地主以及佃耕者,小租地主獲得最多,離去的平埔族仍每年返來點收大租稻穀。

36'20" 大租原本不能買賣,但人們創造出典當胎借等辦法,且最終仍造成大租權之移轉。

40'00" 平埔回來東勢可能是親戚之間的節慶往來,特別是對於跨族群通婚之家庭,離去的族人重返故居,特別是在過年之時返鄉,其實也是親戚之間的送往迎來。這跟因為土地買賣價格太低,於是回來討價還價的故事,截然不同。

45'40" 地方傳說呈現了漢人為中心的開發主義觀點,認為原住民族未開化且愚笨,於是才會有鹹菜採良田的荒誕傳說故事。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2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6|六君子為什麼能捐出48甲土地?

客家漢人的農業文明觀點下,視文化/自然為二元對立,而辦學更是文明之勝事。

在這樣的意識下,國家動用武力驅趕原住民族這樣的行動視為當然,甚至遺忘。逆寫這個故事應該要把缺席的國家、財團與族群,重新講回來。

 

節目日誌:

3'50" 故事網站(Story Stuio)的〈學田六君子〉的故事背後有被忽略的史實。

5'40" 呂鷹揚等六位地方人士,捐獻48甲土地給大嵙崁公學校(大溪國小)作為校務發展的資產。

8'00" 六君子捐獻私人土地,又借款投入開墾,成功則公家得到好處,失敗則自己承擔損失,精神令人感佩。而1908年開始的開墾工作十分困難,參與開墾的佃戶辛苦將荒地變成良田。

12'10" 六君子所開墾的土地實際上是三井集團的土地,這一開墾工作及支持辦學係日本官方合作的結果。

20'50" 三井集團經營台灣與日本之間的貿易,並投入台灣近山之山林產業如樟腦、木材及茶葉等事業。

25'00" 這一開發事業係將山地納入國家土地,而這自然面對原住民族的抵抗,於是國家發動戰爭,貫徹國家政策。而這也就是三井能夠取得土地的背後原因。

35'50" 學田六君子所捐獻的學田,其實來自三井,而三井。相同的情況是農林公司及其大溪茶廠在推廣其茶廠。

40'50" 重寫這段歷史的意義不只是消極揭發從前的不正義,但也有可能轉化為積極的行動。

44'40" 這段歷史的書寫顯示了對歷史的遺忘,而這種遺忘是單一的文明開發史觀以及國族觀念所造成。另外大溪地方社會目前對繁華及其沒落最為關心,但也應該加深加長對歷史的理解,不宜層層覆蓋後,簡化了地方史。

48'30" 逆寫歷史包含修改錯誤的書寫文字、喚醒遺忘的記憶以及重塑其中的族群關係。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2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5|原客經濟分工

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居住空間接近,一般常認為漢人和原住民常有衝突,但在一般狀況下,客家人和原住民有密切互動,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交易關係。

在早期清代,漢人向原住民租賃土地開墾,武裝拓墾是比較特殊型式。在原客交界地帶,也常有經濟交易存在。到了原住民捲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近代,原客經濟互動轉為生產和運銷的合作關係。

 

節目日誌:

00:00-06:15 客家人不一定都住山裡或丘陵地帶,客家人的居住地帶很多元。客家人和原住民的互動很多,經濟上的交易往來就是其中之一。

06:15-11:00 不管是福老人還是客家人,以契約方式向原住民租賃土地,所謂「番業漢佃」,是一般的方式。武裝拓墾則是比較特殊的方式。

11:00-17:00 過去所謂台灣土地「先占先贏」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17:00-20:30 原住民「番頭家」地位下降,漢人成為地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0:30-31:30 原客交易通常存在於原客交界地區,例如苗栗泰安鄉的「清安」,新竹關西的「馬武督」。「番割」是這種原漢交易的中間大盤商人。

31:30-34:30「番割」通常要懂一些原住民語言,也有的番割娶原住民女子,和原住民部落建立婚姻聯繫,也有的番割刻意黔面,獲得原住民認同,有助於進行交易關係。

34:30-44:00 原住民捲入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後,逐漸不再從事維生經濟,而是種植經濟作物。經濟作物更重要的要有資金、行銷通路。在原住民區域,漢人因為有較多資金,通常擔任運銷角色,原住民則是純粹生產者角色。

44:00-47:00 龍鬚菜是一個有趣的例子,龍鬚菜是客家人傳統食材,因為龍鬚菜價格不錯,種植面積越來越大。

47:00-50:40 客家人和原住民互動方式非常多,經濟是其中重要部分。原住民和客家人/漢人之間關係多元而密切,並非如一般印象只有衝突。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2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4|原客籃球比賽

原客籃球比賽採取三對三賽制,自2020年開辦,遇疫情停辦兩年,目前舉辦過3屆。

目的在促進原住民與客家青少年的交流,因此同一個球隊由原住民和客家青少年組成,而非原住民球隊和客家球隊對打。

分為國小男女組和國中男女組,在原客複合縣市舉辦。這項活動是客委會「向原住民族致敬」系列活動的一環,也藉此讓客家打入年輕人,讓客家活動融入主流活動。

 

節目日誌:

00'00''-05'30''「三對三」就是大家熟知的「鬥牛」、「打半場」。客委會舉辦「原客三對三」的緣起和規則。

05'30''-10'00'' 原客三對三籃球賽是「向原住民致敬」系列活動的一環,一方面促進原住民和客家的交流,同時透過籃球讓客家打入年輕人,讓客家活動融入主流活動。

10'00''-17'30'' 球隊的命名充滿客家味。球隊組成的規則。

17'30''-24'10'' 三對三比賽的正式規則。

24'10''-33'50'' 三對三國際正式比賽的發展。國內三對三籃球運動的發展。

33'50''-36'20'' 客家和籃球的關係。苗栗籃球有很好的發展,曾經培養許多知名球星和教練,包括松山高中籃球隊教練黃萬隆。苗栗的大同國小、大倫國中和明仁國中以及苗栗高商女籃,目前都還是強隊。

36'20''-40'00'' 早期苗栗籃球的發展,李建瑞老師和吳家禛老師是關鍵人物。早期大倫國中籃球隊的訓練方式著重體能,客家話則是選手們在球場上的戰術密語。苗栗高商女籃隊的發展,吳喜松教練則是關鍵人物。

40'00''-45'00'' 大倫國中1983年用「稻生農場」報名「自由盃」,獲得冠軍一戰成名,奠定大倫國中此後成為籃球強隊。當年黃萬隆升上苗栗高中,獲得1989年HBL第一屆冠軍。

45'00''-47'50'' 商業邏輯進入籃球運動之後,北部高中來苗栗將國中好手挖走,苗栗的高中籃球發展受到限制。

47'50''-53'20'' 苗栗曾經培養許多籃球好手,目前苗栗籃球運動仍有相當好發展。2022年客家委員會所屬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台灣客家文化館」曾經展出苗栗籃球故事,客家電視台拍攝「女孩上場」電視劇,其故事原型其實就是苗栗高商。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2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3|他們的婚姻,台灣的故事:原住民與客家人的共同生活史

原客通婚歷史可追溯至荷蘭時期,清代流傳「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俗諺,日治時期始有戶籍佐證。雖部分客家家族保有紋面原住民祖先的畫像,學者如黃樹仁卻指出實際通婚比例有限。

通婚動因多樣,包括經濟利益、拓墾安全或真摯情感。相較閩客通婚的障礙,原客之間較具親近性。傳統上,後代依漢人父系認同,近年隨政策與族群意識轉變,漸有母系認同現象。

 

節目日誌:

02'31'' 通婚的下一代,有兩邊的血脈傳統,也可能是兩邊文化、語言新的載體(carrier)。原漢通婚的歷史,可能追溯到荷蘭時期。

02'50'' 清領時期,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俗諺。日本時代則有戶籍資料。

03'40'' 有苗栗客家傳下紋面原住民女性長輩的畫像。

06'00'' 常識校讀:黃樹仁指出:實際上只有少數漢人男性得與原住民女性通婚。(特別是乾隆初期以後,漢人男多於女的現象,不復有此等記載)。

16'15'' 討番婆、牽番婆的漢人,有利於開發、安全,屬於一種經濟利得的考慮。也有一般的通婚,泰雅、賽夏女性因相戀成婚融入客家文化,而不是「功利性」的婚配。

23'00'' 客閩通婚,向來有障礙(嫁夫莫嫁客家郎),客原之間可能更有親近性(affinity)。

26'00'' 早期原客通婚的下一代,通常是從漢族父親的戶籍與認同,近年來漸有跟從原住民母系的族群認同(可能受國家政策及原住民族意識所影響)。

27'10'' 近十年台灣原住民人口數,每年都呈現增加的現象。

28'10'' 原夫客妻的比例相對少。但也是有。

29'50'' 力馬工坊,是原夫客妻的創業典範。(力馬,原住語,5的意思,也諧音客話,斗笠)

32'00'' 入贅是另一種婚配。

34'12'' 漢人男性入贅原住民家庭,可能和平埔族社會多為母系社會有關。平埔族女性招贅漢人(不限於客家)男性是跨族通婚的重要途徑。

38'00'' 原客通婚的理由因時而異,緣由多樣。

(「番」字用語,維持原脈絡的用途,請聽眾諒解)

48'00'' 原客通婚的意義

49'00'' 社會條件、族群意識、國家政策帶來不同意義的解讀。「族群通婚」可作為一中方法,解析這些社會結構的特質。

50'00'' 原客通婚,也牽涉到族群認同與族群邊界的調整、族群位階和族群權力的對話。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3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2|誰的孩子?原住民與客家的收養關係

台灣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之間,曾存在不少跨族收養的案例,多為原住民族收養客家子女。這類收養通常因收養家庭無子嗣,而送養方則可能因子女眾多、經濟壓力或文化因素而選擇送養。

被收養的客家兒童,長大後多認同原住民文化,甚至擔任部落頭目或承擔文化傳承責任。也曾有客家嬰兒被遺棄後由部落撫養,成為原住民的祖先。經驗顯示,族群認同會因成長經驗與社會互動,甚至法規政策而轉變。

 

節目日誌:

01'50'' 原客之間跨族群收養,客家被收養者多。

05'40'' 陳其南的「房的理論」可能影響漢人收養、過繼(過房)的行為。

07'00'' 收養行為背後的動機多元,收養家庭通常因無子而收養,而送養方如客家家庭,常因子女眾多、經濟壓力或命格等文化因素而選擇送養。

11'10'' 一些被收養的案例:被收養的客家小孩,最終有更多原住民文化的認同。

14'00'' 原住民族部落能接受非原民血統的小孩,甚至委以「頭目」及文化傳承的責任。

19'00'' 桃園龍潭銅鑼圈一帶,原住民部落曾將被遺棄在米缸的客家嬰兒帶回撫養。該嬰兒後來娶了泰雅族女性,並成為當地最大家族的祖先之一。這是原住民抱養客家小孩。

25'00'' 身體上是客家+文化上是原住民,被原住民收養的客家小孩的「族群認同」,特別是「雙族裔認同」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31'00'' 族群認同的形成涉及個人經驗、社會環境與文化互動,是一個複雜且多元的過程。個人的經驗與能動性,收養社區的眼光,送養家庭的影響,制度與政策的影響多股力量交織而成。

37'00'' 被跨族收養者並非必然會完全被同化;相反,他們經常在多元身份間游移。常見的族群理論中,原生論、建構論(情境論、工具論)個有合適的解釋空間,他們可能穿越、來回在雙族群之間。

44'00'' 族群主流化的健康開展,有助於客家與原住民人口統計的增加。近年來,原住民人口統計都呈現「增加」的趨勢。

47'30'' 歷史經驗顯示,原住民族社會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吸納性」,很值得進一步理解。

49'00'' 客家收養原住民的紀錄極少,泰雅族女性沒有紋面不易在部落內得到分配,因此有可能由漢人收養,但無相關紀錄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7/28/216620/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3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1|建構原住民與客家的共講歷史

《噤聲之界》由梁廷毓(2024)著,聚焦北臺灣淺山地區泰雅、道卡斯與客家漢人之間的百年糾纏與噤聲歷史,回應過去原漢研究中平行對話的不足,提出「共講歷史」的理想境界。書中採用獨到研究方法,結合作者兼具客家與道卡斯血統的置身事內視角,揭露如河邊洗衣習俗等口述傳說中隱藏的族群暴力敘事。

全書強調換位思考,理解漢人拓墾與原住民文化處境,並主張了解以記憶驅動的史觀,反對將原漢歷史簡化為單一壓迫或暴力的敘事,彰顯其多向性與複雜性。

 

節目日誌:

02'10'' 第二屆台三線藝術季時梁廷毓在關西鎮金廣成文化館有個作品,「往返客庄與部落的一段舊道」,以過去活動於淺山地帶的「番割」為主軸,呈現這些人懂得族語、通過入贅等社會文化現象,並從逆寫客家開發史的角度切入,結合地方檔案與歷史記憶,深化觀眾對台三線歷史的理解。

02'30'' 梁廷毓(2024)。《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游擊文化出版社。

03'10'' 本書的地理空間為北臺灣淺山地區,深入的處理泰雅族、道卡斯族和漢人(客家)之間的糾纏、噤聲的歷史

09'00'' 本書回應了過去原漢研究所呈現的平行對話的「不滿」。邁向一種「共講歷史」理想境界。

14'20'' 獨到的研究取徑(例如「非人訪談」(擲筊問土地公))與史觀,建構了本書的特色(請細聽)。

18'00'' 作者有客家、有道卡斯血統,自家族譜也不想談「無頭祖公」的事(噤聲),落筆之時,深深感受無數的利害關係人看他如何落筆。一種「置身事內」研究取徑的壓力。

23'25'' 傳說中客家婦女在河邊洗衣服時會面向河岸(背對水流)洗衣服,這一習俗被解釋為一種防範原住民襲擊的策略。從這裡衍生許多漢人被砍頭的具體事蹟的敘事。相同的「吃番肉」等諸種殘忍的漢人作為,大聲的、大量的出現具有「血腥味」的敘事,都是作者揭開「噤聲」禁忌的內容。

30'00'' 探索噤聲之界,設身處地,思索原住民的文化、處境。換位思考,理解漢人的開山打林、拓墾。「互相」理解,「共講」歷史,置身事內來分解祖先和祖先的動作,也是作者自己和自己的對話,梁先生具有這種論述的「合法性」身份。

37'00'' 簡單地將原漢歷史視為單一的漢人壓迫、欺負原住民的歷史,或持有原住民會砍漢人人頭的記憶,都是太過於簡化歷史的多向性、脈絡性,及其複雜性。

44'00'' 歷史的詮釋、記憶的保留,有歷史的事實,有社會的真實,也有政治的現實。需要留意凡事以「記憶來驅動」的歷史,更需要細心的反思既有的歷史、碑文或證據,換位來思考。

50'00'' 定居型殖民史觀,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議題。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3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80|兩則原客故事:雅優圳與羅成斷指

節目日誌:

 

01'00'' 這兩則原客故事,正好落在國家級客庄浪漫大道上。過往,這裏先是原住民日常生活的小徑,隨著時間變化,連成一條南北向通道,產業道路,戰備道路,觀光道路,浪漫大道。不能忽略的是這裡的人群互動,特別是在每一次「發展」過程中的遭逢。這一集討論的是:大湖大窩的雅優圳與獅潭義民廟旁的一個木魚展示(或連結到頭屋石觀音廟的羅成出家)的兩則原客互動傳說。

節目日誌:

07'30'' 歷史上臺三線的誕生是一個漢人「拓墾」與原住民族土地流失的某一種印記,有許多族群互動的故事與傳說。

13'33'' 漢人的土地拓墾,相當程度是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有合作、交換,有對抗、衝突。

17'25'' 台三線藝術季時,原住民日時,可以看到客家委員會用心的把原客關係放進來,甚至是引進轉型正義的概念。

20'40'' 台三線可以有更多族群景觀、族群語言景觀。「逆寫」不一定停留在論述,可更擴大到實作層次。

24'16'' 第一屆台三線藝術季時,大湖的場地選在大窩,獅潭的展場則在獅潭新店村義民廟旁。

26'40'' 大湖大窩的穿龍圳(穿窿圳)(穿過大石頭的水圳)。土地公旁的「編織」,意涵族群之間的日常交互編織。

29'00'' 時任客委會主委楊長鎮曾主持「雅優圳」立碑紀念。紀念雅優公主在原住民、客家之間的溝通互惠的貢獻。

36'10'' 獅潭有幾件藝術品,首先是與樟腦產業的歷史有關,也可能隱含其中的開發與牽涉到的族群關係。比較特殊的是其中的一座木魚。

38'00'' 木魚,本身有其藝術價值。但背後更是與羅成斷指的「傳說」有關,一個漢人反思開發過程中的行為,斷指出家的符號。

41'40'' 頭屋石觀音廟外碑刻說明:這是黃南球的助手羅成修行的地方,石刻指出羅成在60歲的時候,削髮修行,法號普雲。這個傳說雖然也有其他學術研究的版本,不過不易否認「傳說的地方影響力」。

42'00'' 黃南球做為實業家、羅成與黃南球的關係,值得深入理解。

45'00'' 木魚在展後放置在黃南球紀念公園,展示了另外一種張力。

47'00'' 台三線是一條歷史大道,不過從黃南球紀念公園的碑文之更換,將會更了解歷史的編織,會隨著時代而變化。

50'00'' 大湖的關帝廟一樓有個重要的歷史文物展示,是關心地方史的典範。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3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79|逆寫客家移墾史

人們往往習慣用「開山打林」的史觀,看待客家移民臺灣的歷史,但是這個移墾過程卻侵佔了原住民族的生存領域,因此我們需要「逆寫」客家移墾史。

 

節目日誌:

01'30" 原住民族在臺灣歷史書寫上,在漢人中心主義的前提下,往往被忽略或者污名化。

06'45" 從前原住民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歷史都由有文字的民族書寫。基於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與臺灣為主體的思考,有必要重新思考從前的歷史書寫。

12'30" 漢人的開墾歷史,其實就是原住民族失去土地,失去生存領域的歷史。目前玉山對於臺灣人而言,可能是一個登山的目標,但是對布農而言,卻是聖山,被對待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17'00" 又以石門水庫為例,有文明開發主義、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以及互為主體等三種不同的史觀。

22'40" 逆寫臺灣客家開發史計畫與客委會前主委楊長鎮「向原住民族致意」的整體脈絡有關。兩期的計畫出版了兩本學術專書,一本推廣專書,身為客家的研究者藉由本計畫認識了原住民族的學者、運動者與文學家以及原住民族青年,收穫豐富。

31'50" 原漢之間雖然有激烈衝突,甚至相互殺戮的歷史,但是彼此之間更不乏通婚、收養及交易等經驗。

38'50" 伊凡諾幹主張像三峽之類的漢人行政區域,至少應依大正9年行政區域畫定前,將大部份行政區域回歸原住民族行政區。南部屏東高樹的大獅公被認為客家庄的故事,洪教授認為這三座獅公應該與排灣文化有關。郭教授書寫一位被排灣族貴族收養的客家兒童,最終成為當前排灣文化復興重要推手的故事。

46'30" 北部成果專書書名是《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意謂搶奪雅泰土地或開發山林?用泰雅語與客語並列書名;南部成果的專書是《跨越185: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記憶書寫》,強調185縣道並未阻隔屏東的族群交流。

49'40" 《漢人親戚》是推廣逆寫計畫的專書,例如排灣稱呼族內與族外溝通的中介人為muilang,也就是閩南語媒人,因此漢人其實是親戚。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7/07/reverse-writing-the-history-210889/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3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78|竹塹社的分與合

新竹的平埔族原住民屬於道卡斯族的竹塹社,原本過著公同共有財產的集體粗耕生活。

客家漢人入墾新竹後,竹塹社七姓社人各自變成客家式的宗族,但是其社共同體制仍然保存在竹北新社的采田福地。於是目前的的竹塹社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節目日誌:

01'30'' 以竹塹社為例,說明台灣原客關係。

08'10'' 北台灣從台中、竹苗、桃園與大台北平地各有平埔族群生活。

10'30'' 竹塹社過著粗耕農業的生活,在明鄭之前,從香山往北移動,經新竹舊社,到竹北新社,並遷徙到湖口、新埔、關西、橫山、芎林及竹東等地。

18'40'' 不同的研究者對竹塹社人的生活有不同的主張,施添福主張國家剝削論,邵式柏及柯志明則強調平埔與國家結盟關係,林文凱則以大租收入之統計,認為十九世紀中期以前竹塹社人生活較好,但之後則失去土地,生活無依。

25'50'' 竹塹社原本以「社」為單位,共同生活,是經濟、社會、政治及文化的共同體。漢人進入後,竹塹社逐漸向漢人的私有財產變遷,原來的共同體體制,形成了客家式的宗族型態社會組織。

34'00'' 以竹塹社與漢人合作開墾飛鳳丘陵為例,可以看出竹塹社的私有財產制正形成中,這跟後來的平埔家族有關。

44'10'' 竹塹社七姓逐漸形成宗族,其中又以衛姓及錢姓最有影響力。但竹塹社作為共同體仍以「采田福地」為收租的公館,辦學,並成為信仰及祭祀中心。

51'00'' 乾隆年間,竹塹社取得漢人姓氏。

52'00'' 竹塹社各姓變成客家式的宗族,但是其社共同體制仍然保存在竹北新社的采田福地。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6/30/visiting-professor-an-209352/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4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77|用族群網絡編織的都會客家

都市客家社區不同於傳統庄頭型聚落,是以族群網絡為核心的非地理性社區。

當代客家族群廣泛分布於城市與全球,透過語言、文化與象徵性實踐維繫認同,構成一種典型的想像共同體。

這樣的社區型態從地理型(place-based)逐步轉向關係型(relational-based)與虛擬型(virtual community),顯示出族群連結日益依賴社群網絡、儀式與科技平台。

全球分散的客家人正透過線上互動與活動,跨越空間限制形成新的族群聯繫模式。

 

節目日誌:

01'30" 作為一個客家社區,都市客家社區是一個以族群網絡為底,而非以地理空間為界的社區。

02'00" 當代客家族群跨越廣大地理空間,已是常態。客家社區不再限於傳統的庄頭,而是一種想像共同體,一種以族群網絡為線索編織而成的社區。

06'50" 客家常以「自家人」拉近彼此,顯示一種族群的親親性,似乎是一種日常經常接觸的人群,實際上早已超越。

10'40" 族群性的本質性者仍多,不過流動性的看法漸趨主流,B如Brubaker所主張,族群不是一個穩定的群體(group),而是一種動態的、情境性的、策略性的社會實踐,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人們如何在特定情境中「行使族群性」,而非假設「族群」本身作為一個固定存在的群體。

13'30" 在社區的演變過程中,最少可以區分出三類型社區:地理型社區(Place-based community):依賴地理鄰近性,強調空間內的人際互動。關係型社區(Relational-based community):以社會關係與情感連結為主,即使成員分散各地,仍維持密切的互動與支持。虛擬型社區(Virtual community):完全依賴網際網路或其他通訊科技形成的社群,成員之間透過線上互動建立情感連結與社會認同。當代都市客家社群正展現出由「地理型」逐漸向「關係型」甚至「虛擬型」社區轉變的特徵。

16'40" 聯繫、互動、定期的典慶,各種資訊平台的使用,使virtual community成為跨越地理空間的重要人群連結的模式,客家,特別是全球分散的客家,便是一組典型的虛擬社群。

25'00" 都市客家、全球客家不出現在一個地理範圍中,而是出現在以族群為線索所編織出來的「網絡」中(network based community)。

29'00" Gans 的象徵性族群認同(symbolic ethnicity)理論所述,族群認同可能隨代際轉移變得儀式化、選擇性與象徵化。特別是移民後裔(通常是第三代、第四代)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實踐原族群的語言、宗教或習俗,但仍透過某些象徵性的行為來維繫族群身份感。

33'00" symbolic ethnicity下的選族裔認同變成一種「可選擇的身份」,例如參加傳統節日(如聖派翠克節)、吃族裔食物、穿傳統服飾等。不像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以族裔文化為生活重心,象徵性認同通常只在特定時刻出現。

37'00" 都市客家只有少數在地理空間可以指認,語言、文化、族群認同會有流失現象,面對此一現象,如蘇格蘭的蓋爾語使用者數量自19世紀以來大幅下降。尤其在大都市如格拉斯哥(Glasgow)、愛丁堡(Edinburgh)等地,本地的母語社區幾乎完全消失,蓋爾語成為一種「都市散居語言」。

然而,自20世紀末以來,蘇格蘭政府與民間團體積極推動「都市蓋爾語復興」計劃,在缺乏地理集中社區的情況下,努力透過多元網絡與制度支持,重建語言活力。可為都市客家語言復振的參考。

45'00" 都市客家族群認同的建構不再依賴單一空間或血緣,可透過故事敘事、社群網絡、象徵實踐等多元方式動態形成。

47'00" 可設立都市客家文化館,呈現歷史、語言、飲食、工藝等主題。創建記憶地標:在都市公共空間中設置客家主題雕塑、壁畫、裝置藝術,讓客家元素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

48'00" 都市客家可利用新媒體行銷文化,如Instagram、YouTube、Facebook等平台上設立專門的客家文化推廣帳號,發布短影音、圖文並茂的文化介紹。主流媒體合作,與報紙、廣播、電視台合作,製作客家主題特輯,擴大都市民眾的接觸面與了解度。

50'00" 客家作為一個想像共同體,社會媒體的運用有其重要性。族群組織若欲在都市情境中維持其影響力與意義,必須調適自身並融入主流文化的流動之中。都市客家文化的現代展現,必須能夠靈活融入都市公共空間與主流媒體。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4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EP76|社區經濟為基礎的客庄發展

客庄社區經濟發展,除了經濟指標,更重視社區凝聚力與文化復興的實踐。

社區經濟不同於市場邏輯主導的資本主義,它根植於人際關係、文化與地方自理,強調實質經濟對生活需求的回應。

像文化導覽、共食行動與合作社等,不僅活絡地方經濟,更強化社區認同與自豪。

 

節目日誌:

2'00"客庄經濟發展有只計算經濟指標者,亦有兼顧社區凝聚,以及文化復興與傳揚者。

4'10" 社區經濟是一種社會鑲嵌的經濟,不應被視為資本主義邏輯下的附庸。

7'40" 實質經濟與形式經濟之別,前者關注人類如何在具體社會環境中滿足生存需求,運作邏輯根植於社會關係、文化、宗教;後者關注如何在資源稀缺下進行理性選擇與最佳配置,是基於市場邏輯、理性計算與成本效益分析。

11'00" 一家社區餐廳的經營可以同時有機的嘉惠地方就業,豐富地方文化。

13'00"文化經濟常是農村社區發展的核心,強調地方發展應聚焦於文化意涵與象徵系統。

14'00" 以儲蓄互助社為例,合作、信任、互惠,回饋都有經營社會凝聚,增益社會厚度的意義。

18'00"文化產業若能與地方文化實踐結合,不僅可作為語言與認同的再生平台,也能刺激青年返鄉與文化創業動能。社區經濟具有承載文化發展的任務。

21'00" 客庄過於迎合外來客,說客人的話,可能讓來體驗客庄文化的客人感到失望,而客庄也會失落自己。

24'00" 社區經濟的發展,必須知曉地方的「特色」,對於資源不足卻文化豐富的客庄而言,社區農業、文化導覽、共食行動與合作社等皆可作為兼具經濟與文化功能的社會創新形式。

25'00" 社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社區發展的一環,成員的關係得到強化,增益社區的認同與驕傲感。

28'00" 社區成員有能力詮釋社區的傳說、歷史,方能通過詮釋來使社區更豐富,成為吸引來客的魔力。

30'00" 以文化為基礎的社區經濟活動案例:造橋個案的年輕人、緣分、中介團體的適當扶持。其中成立文化經濟中介組織(如合作社、文化基金會),在整合資源並橋接政府與民間方面有其重要性。

33'00" 美濃是另外一個模範個案。

34'00" 新埔的三街六巷九宗祠(宗祠博物館),也是一個範例。

40'00" 內灣的文化資源可以作為一種開展社區經濟的基礎,像伊索寓言一樣,地方的文創成果可以回饋、挹注為社區資源。

47'00" 社會發明不一定要發明一種機械性工具,可以創想一種新的文化資源的展現方式。

51'00" 有文化的厚度、有轉化文化資源能力的人,有適當的中介組織,有如天時、地利與人和,則事事可能。

54'00" 客委會已經積極的推動社區經濟的「實驗」,屏東高樹、苗栗獅潭與新竹峨眉三個個案,可期待。

54'40" 鑲嵌於社區人際整合的熱誠、自我治理的能力,文資轉化的能力,以及中介組織。社區經濟計劃即是社會發展計畫。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Show more...
4 months ago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