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台中東勢有「幾顆鹹菜就換得一份良田」的荒誕傳說,這究竟怎麼回事呢?
我們從台灣開發史、平埔族群與多重土地所有權等背景,可以推測平埔族人的離去並不匆忙,而且即使離去,屯租仍然連繫著兩邊的社會。
更重要的是,離去之後的復訪,不是因為貧窮或當年賤價賣地,而是姻親之間的節慶儀式。
節目日誌:
2'00" 東勢流傳的「翻田根」故事,平埔族以幾顆鹹菜就把田地賣給客家漢人,這荒誕的故事為什麼會流傳且被相信呢?
6'00" 小小的故事但背後包含臺灣史對平埔族群的理解,客家移墾到東勢時,所面對的不是一個純粹無人的荒野,而是已經接觸文明統治超過百年之巴宰族的生存領域,由於平埔族與漢人皆耕田為生,在國家之多重土地所有權制度下,原漢之間過著混居的 生活。
19'20" 以西元1809年江好與巴達干社所定土地買賣契約為例,可以得知離開東勢前往埔里並不匆忙,雙方簽約,且經眾多平埔社人蓋章同意。
25'40" 又依1837年的契約為例,朴子籬社每年仍對108甲土地實收43,200斤稻穀,這與鹹菜換良田的傳說並不相同。
30'00" 多重土地所有權的擁有者包含國家、大租地主、小租地主以及佃耕者,小租地主獲得最多,離去的平埔族仍每年返來點收大租稻穀。
36'20" 大租原本不能買賣,但人們創造出典當胎借等辦法,且最終仍造成大租權之移轉。
40'00" 平埔回來東勢可能是親戚之間的節慶往來,特別是對於跨族群通婚之家庭,離去的族人重返故居,特別是在過年之時返鄉,其實也是親戚之間的送往迎來。這跟因為土地買賣價格太低,於是回來討價還價的故事,截然不同。
45'40" 地方傳說呈現了漢人為中心的開發主義觀點,認為原住民族未開化且愚笨,於是才會有鹹菜採良田的荒誕傳說故事。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