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屏東縣高樹鄉大路關有三座石獅子,研究者洪馨蘭嘗試推翻既有的客家民俗思考方式,討論莎卡蘭溪(口社溪)流域的族群及其關係。
節目日誌:
02'00" 石獅公位於屏東高樹之大路關,原本位於莎卡溪邊,身形龐大,不同於金門風獅爺之立姿,也不像廟門口的一對石獅。
04'30" 大路關有三座石獅公,分別是清代、日治與國民政府所設置。水患是該地長期的自然災害。
08'55" 1984年被土石埋沒的清代大獅公重新在河邊被發現,經過整修,移至村內媽祖廟前廣場,大獅公文化開始被傳承及發揚。
13'10" 最早的大獅公設置於清代,年代不太確定,但在1857年被大水帶來的土石淹沒。日治大正年間水災頻仍,地方便再塑大獅公。民國50年代,又因為日治時間的大獅公被破壞,所以再塑造了一隻大獅公。至1984年老獅公被發現後,大路關三座石獅便被暱稱為獅老大、獅老二與獅老三。
17'50" 2008年,屏東縣政府通過以無形文化資產之「大路關石獅公信仰」,保存三座大獅公。其公告資料表示「大路關石獅公為特殊的客家民俗信仰,起源於來臺開墾的客家先民,用於鎮風(西邪風)鎮水(口社溪,也因此獅公們一定是面向正東方)、阻擋猛獸、害蟲及原住民等災害。」這一公告資料強調了「客家」並且還以負面形象加諸於原住民族,而這必須妥善討論。
26"20" 當認定石獅公為「客家」民俗信仰時,可能忽略了高樹大路關曾有的多元族群生活歷史,亦即石獅公未必是「客家民俗」,而是多元族群且適應本地風土而形成的在地特殊文化習俗。
32'50" 除了回溯石獅設置的歷史外,也可以換一個角度討論,而是人們可以「怎麼想」大獅公,怎麼針對大獅公展開文化再現的相關活動。
42'30" 目前當地設立「石獅文化園區」,並且邀請原住民族的藝術團隊共同參與,以行動劇及展演,重新賦予石獅文化的意義。
45'30" 洪馨蘭教授係在羅烈師所主持之「逆寫台灣客家移墾史」的計畫下,以石獅公為對象,重新思考背後的多元族群與文化歷史,並梳理當代的展演文化意涵。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9/10/227783/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