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輕鬆有料的生活故事,分享正念和生活禪的智慧世界,
與您一起探討轉化 生命的契機。
在節目中我們會介紹最近很夯的正念減壓法,以及更進階的內觀禪法和禪宗的心法。在每集最後,我也會分享一個正念的小方法,讓大家可以在日常中減壓、轉化無聊、苦悶和空洞的生活,提昇生活樂趣和品質,讓大家過著自在又有智慧的人生。
歡迎在FB留言給我們:
FB: https://www.facebook.com/MindfulZen5
也歡迎加入我們正念生活禪的臉書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我們以輕鬆有料的生活故事,分享正念和生活禪的智慧世界,
與您一起探討轉化 生命的契機。
在節目中我們會介紹最近很夯的正念減壓法,以及更進階的內觀禪法和禪宗的心法。在每集最後,我也會分享一個正念的小方法,讓大家可以在日常中減壓、轉化無聊、苦悶和空洞的生活,提昇生活樂趣和品質,讓大家過著自在又有智慧的人生。
歡迎在FB留言給我們:
FB: https://www.facebook.com/MindfulZen5
也歡迎加入我們正念生活禪的臉書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許多研究也證實回到當下又有正念(Mindfulness)的心,可以有很多的好處,例如: 降低壓力的荷爾蒙、 改善睡眠與免疫力、 緩解憂鬱、焦慮以及慢性疼痛等,此還能開發智慧,增加慈悲和自由等。 所以在這集香光正念生活禪中,我們將分享一個小密招,讓大家在短短幾分鐘的練習中安定自己的煩亂的身心和不安的情緒。
2.更多精彩內容,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mindfulness-zen.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時序一進入十一月,香光山上就開始準備封山禪修了。當你聽到這個節目時,我們就開始進入封山禪修了。
在忙了大半年後,能有二十多天的靜修,真的很幸福。所以,在未來的四集節目中,香光正念生活禪也將與您分享這份從寧靜得來的快樂和幸福感,讓我們一起踏上靜心禪修的旅行。
2.要禪修前,我們先要把心態準備好,這個準備就是回到當下。在這個節奏快速的世界裡,單純地活在當下,是一件極其美好、愉快,又可以培養力量的事。
3.在這集正念生活禪 S4-32 回到呼吸,遇見更好的自己中,我們將更詳細說明回到當下的意義、好處和具體練習法。我們也將與您一起靜心地練習正念觀呼吸。
4.更多精彩內容,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mindfulness-zen.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mindfulness-zen.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現代人常被外界和手機訊息干擾,心難以安定。打坐時雜思妄想不止,難以專注。而多數人期待以快速消除煩惱的神奇方法。
2.但定力與成功都非一蹴可成,而是日積月累的小進步。每日微小的自我鍛鍊 才是培養心性淡定與減少妄想的關鍵。可以每日靜心五至十分鐘或以結合日常活動練習專注覺照力。
3.我們會以個人實例說明:膝蓋復原的經驗:由疼痛難忍→可忍受並延長時間→完全復原。這是來自於持之以恆的短時練習,也能帶來深遠效果。我們將在節目中分享一些有效方法,幫助大家提昇覺察力與專注力,進而減少煩躁與妄想減少,更能不隨境轉。在煩亂生活中,找到寧靜安祥。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mindfulness-zen.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正念」不只是流行,而是一種生活的力量
現代人熟悉的 “正念減壓” 常被視為放鬆或治療方法,但本文提醒我們:正念的核心不只是”活在當下”,更是認識自己內在情緒與執著,找回內心平靜的能力。這種觀點能讓正念從”技巧”變成 “生活態度”。
2. 從宗教到心理的橋樑:南傳與禪宗的不同立場
在節目中我也將分享南傳佛教注重解脫與戒行,而禪宗強調以 “當下的覺知”入道。對現代人而言,這提供了一種更親民的路徑——不必是信徒,也能在生活中實踐覺察與寧靜。
3. 情緒管理的智慧—石頭的比喻
我們也會分享一則禪師以「石頭不會被辱罵所動搖」教導小沙彌,不被外在批評傷害的故事。這個故事用具體畫面傳達深刻道理:放下不是懦弱,而是力量。也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 “情緒穩定” 與 “自我覺察”。
4. 修行不在遠方,就在生活每一刻
最後我們也會分享當有人拋來 ”言語的石頭” 時,我們如何以正念加上生活禪的智慧,來實踐讓情緒和心情不受影響,過自在的生活。更多精彩內容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 秋來不必蕭瑟——心境決定風景
中秋過後,香光山秋意漸濃。有人覺得秋天帶來寂寞,其實,若能學會放下與從容,秋天也能成為療癒與平靜的開始。
2. 一首禪詩,為煩悶的心和壓力的生活帶來清涼和療癒力
宋代若沖覺海禪師的 “碧落靜無雲”,為煩悶的心和壓力的生活帶來清涼和療癒力
禪詩: 碧落靜無雲,秋空明有月,
長江瑩如鍊,清風來不歇。
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3. 在紅塵中也能自在——色空不二的生活禪
修行不必離世,正念就在日常。當心亂時,停一停,讓心回到那片 “清淨地”。不論環境多喧囂,心若安定,就能擁有一份不被動搖的自在與平和。
4. 現代啟示
秋天教我們的不只是收成與轉變,更是一種 “放下與安住”的生活智慧。讓我們一起在忙碌中,找回那份恬淡與明月般的清淨心。精彩節目內容,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在人生中,我們都會面臨失落──親人離去、感情破裂、工作受挫。當痛苦來襲,與其逃避,不如用 正念接納 去擁抱情緒。
2.因為情緒只是暫時的來訪者,並非我們的本質。當我們能意識到 ”我正在經歷悲傷”而不是 “我就是悲傷”,就能在情緒與自我之間創造距離,重新獲得自由與力量。
3.悲傷雖然如同風暴,但我們的本心如同天空,不會被摧毀。若能以正念觀照,情緒會如同訪客般來去,反而能成為讓人成長的老師。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與大家分享,如何在困境中學會放下,走出黑暗,迎向光明與清明。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精彩節目。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楞伽經是一部很特別的經典,不僅同時被禪宗和唯識看做核心經典,經中修行的方法也包括了頓悟和漸修,這在經典中是很少見。同時此經也受到文學家和藝術界的重視,文學家如白居易、蘇東坡、王安石都有為此經寫過詩或文章,而藝術界的作品,則可以從敦煌壁畫中看到。
2. 在這集香光正念生活禪—S4-26 黃金在心:從〈楞伽經〉看見清淨的真我 ,將分享敦煌莫高窟 85號 窟頂東坡所繪的一幅經變圖—淨衣喻。這幅畫中有一首很有禪意的偈頌: 如衣得離垢,亦如金出礦。衣金俱不壞,蘊真我亦爾。
3. 在節目中我們會解釋這部詩偈的內容,以及如何用這詩偈中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解決煩惱和誘惑。
4.更多精彩內容,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也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放空的真正意思 #經典故事 #覺者的智慧 #楞伽經
1.有位學員問道,在正念和內觀禪修中提到的空,是不是什麼都不要想,把腦中的一切都放掉和放空?我問他為什麼會這麼說? 這位學員回答,因為最近他看到一些視頻都這麼說,而教他正念的老師也這麼說,大家覺得佛教講的””空””是不是就是平常一般人說的””放空””呢? 今天的節目,我們就藉用楞伽經中的一段經文來說明這個主題。
2.”空”確實是修習正念和內觀禪修非常重要的一個詞,也是解脫和開悟的聖者會證得的一種無分別的智慧。但是現在很多人聽到 “空”,就以為佛教是不是叫人什麼都不要,是不是一切都不存在?其實佛教的”空",有著深刻的哲學意涵和生命智慧,能體解它,可以為我們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啟發,而能實踐它,則可以在自我成長路上,向上跨一大步,把生命和生活都提高好幾個層次。
3. 達磨給二祖慧可大師印心的經典—楞伽經中,有幾句話,把 “空””的內涵解釋的很清楚,這段小經文是: 楞伽經》裡對大慧菩薩說了短短的幾句話,把空的內容說的很清楚,很值得我們參考,這句話說: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詳細的解釋內容,歡迎一起來聽香光正念生活禪S4-25 放空並不是真正的空。
4.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應用空的智慧,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煩惱,也可以大大改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在節目中,禪子老師會很具體地分享應用的方法。
更多精彩內容,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也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今天我們要聊一個聽似有點深奧的生命哲學,但事實上卻和我們每天的心念、誤會、情緒有很大關係的課題 ,這個課題是接續上週的人無我的課題,因為有聽眾朋友覺得無法理解—為什麼說在人的身體、感覺情緒、思想、心理活動和心識作用等的精神和色身中,找不到一個可以代表自我的主體?,並且說這個自我主體感只是一種幻覺。明明我們常會為了這個自我跟人爭吵、也不惜花大把的錢去美容、瘦身和買各種補品。
3. 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會為了色體、感覺、想法、想作的事和喜歡不喜歡等了別的心識作用,和人爭的不可開交,也為之拼命,把許多寶貴的時間、金錢和生命都投注在上面,所以,佛陀才會不厭其煩,很有耐心地把生命的真象說清楚,目的是讓大家能提昇生命品質,要把寶貴的生命、時間和金錢投注在做對生命、社會和世界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4.因此,在這集正念生活禪裡,我們將藉用經典中的生動的譬喻,說明很重要的生命課題,希望大家因此能開智慧,學到人無我的智慧。在說明譬喻前我們也會解說一段很重要的經文,這段經文是: 識無因生,後不實如幻,初識無因生,後不實如幻,本不生,眼、色 、明、界、念、前生,生已實已還滅,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5.大家看了經文是不是覺得有點看不懂,另擔心,在節目中,我們會以輕鬆又有趣的例子,說明清楚,讓大家在不費力中就學會這人無我的智慧。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精彩內容,,也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魔術師 #不被一時的想法和情緒所蒙蔽 #從楞伽經的智慧學會轉化情緒與壓力
1.佛教的心識學把人的心識作用研究的非常透徹,不論是對顯意識、潛意識或深層意識都有很詳細的說明。也因此,如果我們想提昇生命品質,過著自在又快樂的日子,佛教心識學提醒我們,一定要學會看穿萬法唯心造或著說萬法唯心現的心識作用。
2.那什麼是萬法唯心現呢?這四個字的意識是: 我們以為的真實存在的外在世界,其實都是透過我們的心的投射與解讀顯現出來的,並非絕對的真實,甚至與真實可能有差距。在楞伽經中用了一 個很生動的譬喻,說我們的心就像一個魔術師,會變現出花朵、鴿子或兔子等,但其實這些動植物是由一些魔術技巧加上輔助條件,讓人產生幻覺下產生的。
3.在這集香光正念生活禪中,我們會分享楞伽經精彩的譬喻故事,也會分享如何應用這個經典智慧,處理情感的問題、工作的壓力以及被困境當套牢時,如何拆穿心靈幻術,找回自在和快樂的生活。
4.最後我們也會分享三個小祕招,讓大家在日常中練習,學會看清自心製造的幻象,不被一時的想法和情緒所蒙蔽,而受苦。更多精彩內容,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3.我們也會分享這樣的經典智慧,如何應用在生活中,減輕職場壓力和轉化情感,以及面對生命中遇到的挫折和痛苦。例如: 感情挫折 、職場壓力和人際衝突 等。
4.經典的智慧不僅是理論,也能用來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最重要的是這些智慧,也可以幫助自我成長,並療癒身心創傷。但重要的是佛法的真理智慧超越語言文字,必須透過實踐與體驗才能真正理解。更多精彩內容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也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禪宗快閃頓悟, #達摩傳給慧可大師的印心法門和禪修秘密手冊, #108個靈魂拷問, #楞伽經的頓悟法門, #離四句絕百非怎麼修
1.應聽眾要求,在這集香光正念生活禪中,我們將分享<<楞伽經>>中頓悟的禪觀修法,也會說明如何把這個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轉煩惱開智慧。
2.四卷本楞伽經是達摩祖師傳給二祖慧可的修行指南,雖然文字不多談頓悟,但其實內容處處都能用來直指人心。經文一開始,大慧菩薩丟出108個問題,涵蓋天文、地理、禪定、心識作用及禪修修的方法等。佛學大家南懷瑾先生曾說過,如果依這108問,找出佛教經論中相關的內容,將可以寫成一部佛教百科全書。但佛陀卻點出:語言、名相只會增加執著,也讓人迷惑,因為真理是無法單用語言說明白,講清楚的,因為語言本身有是有局限,會讓我們陷入概念和對立中。所以,佛陀教了一招禪宗常用的禪觀法——「離四句絕百非」,用這「有、無、又有又無、既非有也非無」的四句表達方法,把我們能思考的邏輯表達,一次封死,逼著我們跳出語言陷阱,不鑽牛角尖,直接去體驗真實。這就像放開緊握的拳頭,才發現外面其實有更大的空間。
3.這種禪宗快閃頓悟法,就是達摩祖師傳給二祖慧可大師的印心法門和禪修秘密手冊,也藉著經文中108個靈魂拷問,佛陀親自展現了用四句絕百非的特殊心法,讓修行人能跳出二元對立語言的陷阱,當下轉念遇見真如自性!
4.詳細和精彩內容,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這集我們要談一個佛教修行中經常被提起,卻又不容易真正理解的概念:漸修與頓悟。這不只是理論的問題,更關乎我們如何過日子,如何面對內在的煩惱的轉化。
2.我們會藉著一部很特殊的經典—楞伽經—的經典譬喻來說明漸修與頓悟這二種法門,因這部經融合了禪修與唯識的智慧。無論你正在經歷什麼,記得:頓悟給我們方向感,漸修讓我們穩步走路。一念不生處,即是清明;一念起處,也可轉化成道。就像種子,春天播下,秋天收穫。
3.感謝大家的收聽。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們,你的頓悟瞬間是什麼?或者,你正在練習哪一種「漸修」的方法?我們下次見。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精彩節目,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https://reurl.cc/zrzAj0
Fb: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楞伽經是禪宗二祖跪在雪地求了達摩祖師,才傳給他的。因為這部經是早期如來禪最重要的印心經典。但因此經很難讀,一般人都望而卻步,所以,我們會在生活禪中,用輕鬆有趣的譬喻來分享這部經典的生命教育的智慧。
2.今天要分享的譬喻是微塵與泥團的譬喻,也是金沙與金具,因為經中同時以微塵與泥團及金沙與金器的關係來做為譬喻。這二個譬喻不只是談八識的關係,更是深入說明我們如何深入顯意識、潛意識和深層意識的三層結構去修行。
3.這個譬喻聽似簡單,但其實它隱含了很深的生命哲理,說明生命現象和本質的關係,清淨覺性和煩惱心的關係,這是楞伽經中很重要的生命教育的智慧。透過這譬喻讓我們知道,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挫折或沮喪,對自己失去信心,因為不論我們的煩惱有多大,生命中的那份清淨覺性的本質一直都再,只要願意回首挖掘一下,清淨的覺性就會發光又發亮!
3.楞伽經用三種識: 轉相識 (相續識)、業相識(異熟識)、真相識 (如來藏識),說明一個人今生這輩子一個人是生為男生、女生、出生在什麼家庭、長得美醜是跟業相識有關,而在生活中一個擅長寫作、做數學題或做工藝、或有音樂、繪畫等才能,是跟相續識有關,而真相識是一個人的覺性和佛性,也是開悟證果的根本所在。
4.楞伽經用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三種識說明唯識三量說的現量、比量和非量,這是說明人的認知是符合真象、還是推測有差距,甚至完全不符於真象。這三種認知情況,是跟我們八個識的認知功能有關。
5.最後我們也會分享如何透過泥團與微塵譬喻生命智慧,來轉化和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的波動。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精彩節目,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揭開潛意識和深層意識的面紗, #唯識, #楞伽經
1.你是否曾無意間說出或做出自己都沒想到的事? 或著毫無意識地完成手邊的工作,做完了才驚覺自己的無意識活動! 或著,在獨處時,莫名地有股不安、憂愁的心緒生起,也或著,靜坐時,一些小時後的影像 突然排山倒海式地出現在心中呢? 這些心象都和我們的顯意識、潛意識和深層意識的活動有關。
2.在這集香光正念生活禪S4-17為什麼情緒一直被勾動?唯識學教你找回內在平靜,我們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楞伽經中的一個生動譬喻—藏識如大海,七識如浪。這個譬喻不僅說明了人心中八個意識作用的關係和連結,也清楚告訴我們的淺層意識、潛意識甚至最深層意識是如何運作的。當然,這譬喻中,也提到我們如何從心識和情緒高低起伏的浪潮中,回到那片清淨無波的心識本源。
3.最後我們也會分享,如何用這唯識的深層心理地圖,在日常中轉化和減少煩惱。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精彩節目,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好聽的經典故事,#可以開智慧, #轉化煩惱, #提生昇生命品質, #蘇東坡, #優美文學譬喻, #楞伽經
1.閱讀好的經典,不僅可以開智慧,學得調整心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幫助自我成長,提昇靈性,讓生命品質提高到更高的層次。
2.在未來的節目中,我們將分享一本非常特重要,但是很少有人能閱讀過的經典—楞伽經。這部經典不僅跟達磨祖師有關係,也是禪宗二祖慧可大師跪在雪地,甚至自斷一隻手臂後才求到的經。不僅如此唐朝詩人白居易,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大思想家王安石都讀過且稱讚過此經典,為什麼呢? 在這集節目中,我們會為大家詳細說明。
3.楞伽經是少見佛教中,同時包括空、有二宗教義,又容納頓、漸二個修行方法的寶典,但它也是著名的難讀,為了把這珍貴的寶典分享給大家,我們將透過經文中生動、活潑,又吸人眼球的譬喻分享給大家。未來我們也會把這些美好的經文和解釋,與佛典文本AI化做結合,分享給更多的人。
4.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精彩節目,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觀音菩薩, 媽祖, 楞嚴經, 二十五圓通, 慈悲, 妙善公主, 公案故事, 香光, 生活禪, 在自己感到焦慮和心情波動時一定要聽...
1.人際的往來和關係,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跟人互動時,總免不了會看到不好的臉色,或聽到一些我們不喜歡聽的話,甚至可能是讓我們生煩惱的是是非非之語。在這種情境下,您會如何反應呢? 辯解? 反承或默默承受,心理也因此生出許多小劇場呢? 在這集香光正念生活禪的節目裡,我們將分享一個公案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因為他用對方法去面對這些流言蜚語,所以,他的生活不僅沒受到干擾,他甚至因此開悟解脫一切的煩惱,過著自在瀟脫的日子。
2.我們要分享的公案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家戶喻曉的觀音菩薩。雖然我們可能都知道觀音菩薩,也知道他很慈悲,而且可以尋聲救苦,但大家知道他是修什麼法門開悟證果的嗎? 他真的是如民間所說的,是妙善公主修行成就的嗎? 又他是不是媽祖有姐妹關係?在這集節目中,我們將為您解開這個謎題。
3.另外,我們將帶大家一起來了解 楞嚴經中,介紹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最核心的內容: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讓大家能深入體解讓觀音菩薩開悟證果的法門。
4.最後,我們也將分享,現代人可以如何應用觀音法門,在自己感到焦慮和心情波動時,或日常生活中,讓自己也活的自在又沒煩惱。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精彩節目,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我們可能都常聽過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但您是否知道阿彌陀佛有二個很棒的助手菩薩呢? 他們三位合稱淨土宗「西方三聖」。這三聖就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而觀世音菩薩我們可能很熟,但大勢至菩薩是誰呢?
2.在這集香光正念生活禪中,我們就將為您解決這個謎,說明誰是大勢至菩薩,他修什麼法門、又是如何開悟證果的。
3.若對念佛有興趣的人,我們還會加碼,分享四種念佛法門,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透過念佛來安頓身心。
4.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精彩節目,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
1.今天我們要分享一位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常見的菩薩,他修行開悟的故事。這位菩薩給人的印象是笑口常開,大肚能容,或著背著一個布袋,很多店家也喜歡把他擺在店門口迎接客人—他就是著名的彌勒菩薩。
2.彌勒菩薩是繼釋迦牟尼佛後會來人間成佛的一位菩薩,在佛教著名的梁皇懺裡,最後回向,說龍華三會願相逢,就是指彌勒菩薩成佛時,我們都再來人間一起相聚共修共學。目前據說彌勒菩薩是住在兜率天中,所以,有很多學佛想再來人間修行的人,都發願往生兜率天,例如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等。
3.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說,彌勒菩薩是修唯心識定,即唯識觀,而開悟證果的。那什麼是唯識觀呢? 在節目中我們會有詳細說明,簡單的說主要包括四個面向:
1. 內觀心識,遠離妄識, 2.觀察所有的境界皆從識生, 3.破除語言戲論, 4. 不住有無二邊,入無所得空慧 。
更多詳細的內容,請聽香光正念生活禪S4-13 心現萬法,現代人的唯識觀
4.在節目最後,我們也會分享,每日可以如何用十分鐘修唯識觀,按下連結就可以聽到精彩節目,也歡迎到正念生活禪臉書與我們交流:
iPhone; https://reurl.cc/OEqVzg
安卓手機: https://reurl.cc/zrzAj0
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indfulzen1/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qghc94ejasg0998e4kz2f97/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