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Business
Comedy
Education
History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True Crime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PE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5/v4/11/f0/73/11f0737e-a159-bbcf-56d0-82de776fcd6f/mza_12906782939088053110.jpg/600x600bb.jpg
鳴個喇叭!緬甸街
緬甸街主廚
66 episodes
6 months ago

華新街,人們口中的「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聚集緬甸移民的街弄。

1960年後,許多緬甸移民因排華事件來台,定居中和華新街。街上這些跨境移動的故事,和迷人的南洋美食,承載著在地移民的習慣、鄉愁與日常。我們想要紀錄的正是這個社區的共同記憶,和正慢慢改變中的華新街。我們在透過滇緬料理、街區走讀、深度體驗、podcast與地方誌《緬甸街》,挖掘緬甸街,書寫緬甸街,從在地人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探索屬於這條街的生活文化。

😋 FB 很多美食👉 https://www.facebook.com/mpculture.tw
😎 IG 很多幕後花絮 👉 https://www.instagram.com/mpculture.tw/
😘 網站很可愛 👉 http://www.mpculture.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Places & Travel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鳴個喇叭!緬甸街 is the property of 緬甸街主廚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華新街,人們口中的「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聚集緬甸移民的街弄。

1960年後,許多緬甸移民因排華事件來台,定居中和華新街。街上這些跨境移動的故事,和迷人的南洋美食,承載著在地移民的習慣、鄉愁與日常。我們想要紀錄的正是這個社區的共同記憶,和正慢慢改變中的華新街。我們在透過滇緬料理、街區走讀、深度體驗、podcast與地方誌《緬甸街》,挖掘緬甸街,書寫緬甸街,從在地人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探索屬於這條街的生活文化。

😋 FB 很多美食👉 https://www.facebook.com/mpculture.tw
😎 IG 很多幕後花絮 👉 https://www.instagram.com/mpculture.tw/
😘 網站很可愛 👉 http://www.mpculture.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Places & Travel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20/66)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66 - 我從越南來 🇻🇳 秋柳戲裡戲外的追夢人生 ft. 演員 陳秋柳

有參加過我們三季家宴的朋友都知道,在家宴中除了能夠吃到一整桌的主廚拿手家常菜之外,移民故事分享也是當中很重要、很精彩的一環!

從認識秋柳之後,常常會在他身上看到一股「不輕易向他人眼光低頭」的堅強。

作為新住民,剛來台灣可能因為語言與身分在跨國婚姻裡頭,經歷婚姻的各種辛酸血淚。

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在追求表演夢上,得要逐步排除語言與文化背景的差異,為了精準地詮釋角色,她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去理解劇本和揣摩角色的情感。

.

「我有時候常會聽到大家說『秋柳你很厲害』,但我覺得我只是『膽很大』!」

回憶剛開始踏入戲劇圈,秋柳說「每個角色對我來說都是折磨。」秋柳分享她在排練和演出中遇到的挫折。有一次劇情安排她被洪水淹沒,可是不會游泳的他,為了真實地呈現溺水的狀態,她只能硬著頭皮讓自己被水淹沒。

另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經歷是,在一齣戲中,導演要求她用台語演出,但她對台語並不熟悉,加上沒有足夠時間準備,最後她的台詞被全部刪減。又或是在片場為了一顆臨演背影的鏡頭,得要等上一整天。

而且舞台劇、電視劇和電影的表演方式各有不同,舞台劇需要誇張的肢體和表情,電視劇和電影則需要更細膩的情感表達。 為了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秋柳除了參加表演課程持續進修,也抓緊騎摩托車的時間練習台詞。

儘管素人演員的追夢路總是顛頗,秋柳仍然對表演工作保持著熱情。 她說舞台是她的快樂源泉,隨著自己累積更多表演經驗後,他發現對他來說表演最大的樂趣是,「能夠在舞台上純然地放鬆、享受表演,你會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快樂感,這有時候無關台下有多少觀眾為你鼓掌,而是來自你對自己的肯定。」

這集 Podcast 是我們在籌備今年三個主題的家宴時,特別錄製的節目!除了吃到平常吃不到的越南菜以外,我們得以看見主廚秋柳從越南少女到台灣人妻,從育兒母親到影視演員,秋柳的人生角色在不斷地追尋與突破中,挖掘屬於他自己的追夢道路。如同蓮花一般,在淤泥裡找到盛開綻放的自信樣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6 months ago
59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65 - 「對我來說,沒有一個文化是冷門的。我想做的就是讓菲律賓和馬尼拉的故事一直出現在你的生活裡面,你一直聽、聽久了,最後你就想說就去那個城市看看吧。」ft. Let’s Go Manila Mond

「對我來說,沒有一個文化是冷門的。我想做的就是讓菲律賓和馬尼拉的故事一直出現在你的生活裡面,你一直聽、聽久了,最後你就想說就去那個城市看看吧。」

出生在菲律賓、九歲時搬到台灣的臺菲新二代 Mond,現在是Let’s Go Manila的創作者,也是我們這次菲律賓家宴的主廚!🇵🇭👨‍🍳

認識 Mond本人後,會發現他就是一尊身兼百般武藝的菲律賓文化大使,他高中學戲劇、大學讀觀光傳播,他會拍片、會剪輯、會設計,而且講話既幽默又風趣,還講得一口母語等級的菲律賓文。

連他自己都說,當初創立Let’s Go Manila這個頻道時,是他在一個一年多前失眠的夜晚,躺在床上整晚睡不著,想著自己身上空有這麼多才藝,如果真的想為菲律賓做些什麼,自己怎麼可以浪費自己這個人才!

所以那天晚上,他一口氣設計好 logo、寫好文案、剪好影片、在IG上創好帳號,就上傳了Let’s Go Manila的第一支影片。

-

不過,為什麼是馬尼拉?

畢竟大部分台灣人對菲律賓的印象多是在長灘島、宿霧上的海島度假風情,對馬尼拉的旅遊動機其實不太高、也不太熟悉。

Mond也提到,在台灣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菲律賓人,大多是因為工作、家庭而來到異鄉生活工作的人,從這個角度你會發現,在台灣接觸到的菲律賓人並不是菲律賓全貌。菲律賓整個社會因為貧富不均、教育程度與社會經濟帶來的落差,讓我們在台灣只看到了其中一個面向。

不過在Mond眼中,馬尼拉作為首都,匯集了過往菲律賓歷史的一切,從殖民者留下的遺跡與文化,到當代菲律賓人最真實的日常酸甜苦辣,如果要認識菲律賓,馬尼拉是最好的入口。

「你只要用好的故事、好的方法,別人就會感興趣。而翻轉首都就是翻轉大家對於這個國家印象最好的方式。」

-

就像是Mond開始拿起鍋鏟,從煮一桌台灣人不熟悉的菲律賓菜,讓台灣朋友先留下對菲律賓菜好的第一印象,把最家常的菲律賓Adobo(菲律賓醋燒雞)、Tinola(青木瓜雞湯)、Turon(炸芭蕉)、Menudo(番茄燉肉)、Palabok(蝦仁豬肉醬米粉)端上桌,讓更多人知道「原來菲律賓菜這麼好吃!」

用料理抓住大家的味蕾,還有他個人獨有的幽默魅力,再一步步把菲律賓文化的獨特與有趣之處,慢慢植入台灣人的日常裡頭。

本集Podcast節目是久違更新、但精彩度不減的一集,也是主持人難得訪問如此熱烈,瘋狂大笑的一集。跟著Mond的角度一起認識菲律賓,真的是會讓你現在就想買張機票、直飛馬尼拉走一趟。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

★ 同步工商時間|由 Let’s Go Manila Mond 掌廚的菲律賓家宴!報名最後倒數中 ★
本次菲律賓家宴所剩名額不多,不管你是第一次吃菲律賓菜,或是想來親臨Mond魅力無敵的脫口秀魅力,我們話就說到這邊,下一步怎麼行動,就掌握在大家的手速中。
▶︎我要吃菲律賓菜!👉https://a.ecpay.tw/AgD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7 months ago
59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64 - 「以前看著媽媽做娘惹糕的背影,我還暗自發誓長大不要做娘惹糕」 ft. 偶素馬來妹 許云繽

現在以「娘惹糕」甜點為人熟知的馬來妹 #許云繽,其實以前曾經暗自發誓長大絕對不要做娘惹糕。

出生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馬來妹,從小在廚房看著媽媽每天一清早起床蒸娘惹糕,加上在家得要幫忙包裝娘惹糕,這一塊塊從小看到大的娘惹糕,在客人口中是美味的甜點,但在小孩眼裡看久了只剩下膩感。(這點跟身為破酥包女兒的我也非常有感,從小包到大的破酥包,現在要叫我每天吃就是懲罰阿……)

「剛開始來台灣其實是為了逃離家裡。」馬來妹笑談當初來台灣的理由,外表披著是想要離開家裡向外探索馬六甲以外的世界,內裡實際是一場青春追愛行動,為了挽回曾經的前任,一路讓他決心從馬六甲飛到台北城。

不過來台灣沒多久,原本的浪漫愛情線,很快在認清現實後,劇情直轉成女力創業線。

馬來妹的創業人生,在進入大學後展開,馬來妹先在網路上賣起馬來西亞家鄉菜開始,向同校的學生兜售。而且起初為了不要步上媽媽的後塵,賣的不是娘惹糕,是馬來西亞的傳統西點和塔類,慢慢在校園累積忠實顧客後,也賣起了椰漿飯和馬來西亞風味的便當。

是直到遇見了現在的台灣老公,才在搬離宿舍後,重拾媽媽的經典手藝,賣起娘惹糕,而且沒想到一賣就賣到了現在。

-

本集節目邀請到 #偶素馬來妹 的云繽跟我們從他來馬來西亞到台灣後,在台灣創立偶素馬來妹品牌的創業路,此外也分享了他最想念的家鄉娘惹菜。

「娘惹菜」是馬來妹家鄉馬六甲獨特的飲食菜系,融合華人與馬來菜的特色。

有關「峇峇娘惹」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 15-17 世紀鄭和下西洋,因為身為男性的「峇峇」長年經商不在家,家裡就由身為女性的「娘惹」包辦,其獨特的美感與創新色彩,影響範圍包括食物、服裝到建築,是數百年來東西方貿易與文化的橋樑。

從小在馬六甲長大,雖然自己不是娘惹後代,但飲食習慣深受娘惹菜的影響,像是馬來妹外婆的招牌菜「豆瓣燜豬肉」、「娘惹泡菜」和「乾咖哩雞」,都是一家小孩最喜歡的家常菜。每次外婆只要煮這些菜,總能吸引一大票小孩清空好幾碗白飯。

想更瞭解馬來妹來台後怎麼賣起娘惹糕的故事,還有娘惹菜是什麼,現在就去收聽本集 Podcast!

-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

🚩上週開始報名的娘惹家宴,受到許多朋友的熱烈支持,現在只剩下個位數的少量名額,不要說沒有提醒各位,想吃娘惹菜的朋友記得不要錯過!!
► 詳閱活動報名資訊:https://a.ecpay.tw/kD6

-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39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63 - 「我小時候以為緬甸的東西,就是台灣的東西。」ft. 萬利家的緬甸街混血孫女 Janel

「每次跟同學聊到寒暑假要回去外婆家,大家回家可能短至二三十分鐘,不過我每次回外婆家一趟至少都要 15 小時以上。」

我們在台灣經常在談新住民議題時,有時候其實很難想像新住民在寒暑假的時候,如果想帶自己的小孩回到家鄉去認識娘家的家人,或是去接觸媽媽母國的文化,實際上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

像是嬰兒時期,媽媽得要擔心小孩能否適應長途飛機,也許是哭鬧怎麼解決,或是容易耳鳴怎麼辦。

或是小孩長大到國高中後,開始煩惱的人變成孩子本身,畢竟長到了愛出去玩的年紀,卻發現媽媽回鄉的行程大部分都是在跟家人、老朋友敘舊吃飯。

從媽媽的角度這趟是難得的探親返鄉之旅,當然要好好的把朋友都見過一輪。不過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跟媽媽的返鄉行程難免覺得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

/

之前很少跟大家分享到,萬利自己的家族裡就有多重的遷移文化背景,不光只是緬甸和雲南的背景。像是二姐從緬甸跟著爸媽來到台灣後,後來又嫁到美國加州,跟非裔美國人結婚、生小孩。

而今天節目的主角 Janel ,也就是萬利我的姪女。Janel 和他的姐姐從小在美國出生,在他們還小的時候,每年寒暑假都會跟著二姐一起回來台灣。在緬甸街也是幾乎在地居民都認識的人物。

由於他們兩姊妹好認的外表,每次他們回來台灣,街區居民就會跟萬利家人提到「喔!你家孫女又回來喔!」

/

「我小時候以為緬甸的東西,就是台灣的東西。」對 Janel 來說,街區上的魚湯麵、烤餅,是他們印象中的「台灣菜」。

長年往返在台灣和美國兩地,還有身上融合的「緬甸x雲南x台灣x美國x非裔文化」,他們如何探索自己的身分認同,做為阿姨的我也非常好奇。(尤其阿姨本人也是在從事相關領域工作)

今天這集 Podcast 除了參雜了身為阿姨
的私心,我們也跟 Janel 聊到,像在美國加州這樣一個匯集多元移民的大城市中,他們在校園裡會接觸到的同學都來自哪些背景?在加州校園裡,是不是也像台灣現在在課綱裡有關於多元文化族群的討論?

期待藉由這集節目,帶大家出走台灣以外的移民視野,看見「離散」帶來的影響如何作用在不同世代身上。

/

這集錄音的時候真的充滿感動,覺得自己的姪女可愛又有長大的成熟感,非常推薦大家力馬收聽去!

/

📌 上架平台更新!在許多聽眾敲碗之下,現在在 Youtube Music 上也可以收聽《鳴個喇叭緬甸街》Podcast 囉!
歡迎大家追蹤追起來 👉 https://www.youtube.com/@mpculturetw

/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1 months ago
28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62 -在緬甸拍片是件瘋狂的事?:小而團結的緬甸紀錄片社群 ft. 緬甸紀錄片導演翁明 Aung Min、製片 杜篤嫻 Thu Thu Shein、製片 林孫烏 Lin Sun Oo (ENG)

(本集為全英文訪談。This episode was recorded in English)

「有時候,我覺得在緬甸當一個影像工作者,是一件很瘋狂的事。」

緬甸動盪的社會、高壓的審查制度,考驗著影人們如何創造新的可能性。

有限的資源、稀缺的人才,也考驗著整個產業如何長久的走下去。

緬甸 Tagu films 創辦人與製片 Lin Sun Oo 談到,即便是在緬甸 2021 年政變以前,拍片本身就是一條艱難的路。

政變後拍片,要學會如何躲避軍警的質疑,跑到鄉村拍片要花更長的交通時間。政變前拍片,得從做中學開始,慢慢在一片荒蕪中,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角度,得直視自己想說的故事是什麼。

/

紀錄片到 2010 年才逐漸進入緬甸影像工作者的視野,剛開始大家對於紀錄片是什麼還是一團困惑,看過紀錄片的人也不多。

影展策展人與製片 Thu Thu 說,在過去,如果要稱上可以類比紀錄片的片子,多半只有官方的政治宣傳片。他自己也是到了捷克電影學校後,才打開了對紀錄片的認識、看見紀錄片承載的「真實」力量何以反映我們生活的世界。

/

對照緬甸紀錄片的發展時間,會發現他跟緬甸民主化的十年緊緊重疊,從 2010 年軍政府結束統治後展開,到 2021 年又因軍政府掌權開倒車。

不過,影像創作在這個環境嚴峻的時代,沒有後退,而是綻放出更多元的樣貌。例如,把自己的診所當作攝影棚的醫生和導演 Aung Min,他長期以來在自己診所開班授課,教學生怎麼拍紀錄片。

作為一個創作者 Aung Min 認為,「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No trauma, No art.)」

「雖然說我是一名醫生,不過從某些角度來看,當醫生並不是我真正的興趣。我真正感興趣是人,我想了解人如何運作、如何思考、經歷過什麼創傷,帶給他們如此巨大的不安全感。身為一名醫生,我從周遭的病人和親朋好友看見他們生活的環境,這些在我看來,是最能直接理解整個社會樣貌的素材,也啟發了我想拍片、說出這些人故事的動力。」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在上週末正式圓滿落幕!其中今年緬甸作為焦點主題國,也有超過五位以上的緬甸影人來台。我們很榮幸在今年與 TIDF 的合作中,我們也緊緊把握這次的機會採訪了三位緬甸影人!

這次採訪跟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是,做為主持人,過去我們已經做過許多從政變切入的訪談,但這次在規劃訪綱時,我們更想帶出紀錄片創作者在緬甸的實際樣貌,他們被誰的作品影響?怎麼會一腳踏入紀錄片圈?還有在有限資源下,他們怎麼凝聚獨立電影的社群?

政變帶來的時代轉折是真切實際的,不過在這集節目中,我們想回到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創作者,在這個時代下,緬甸影人「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如何凝聚成巨大的能量,向世界發聲?

-

*本集為全英文訪談。This episode was recorded in English*

-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Soundcloud/SoundOn/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2 months ago
56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61 - 回到緬甸偏鄉學校當老師,我看見緬甸學生的無懼,也修復了我的緬二代魂! ft. 南勢角靈糧堂 馨文、珍蝶

跟著外公在緬甸街吃遍美食,出生在台灣的緬甸二代馨文,小時候就被緬甸的魅力包圍。家族裡的混合風情,讓她對各種族群充滿好奇,但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卻帶著困惑與質疑生活了好久。

「緬甸不好」,大人們的評價,幾乎成了她成長路上的定律。但馨文的心裡卻藏著對緬甸的熱愛和對身份的掙扎。
2017 年, 教會服務隊的身份帶她重回緬甸,在教課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他感受當地人的善良和單純,也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認同。不過世界變化得太快,疫情政變一次襲來就是三年,讓她的緬甸服務計畫幾乎泡湯。

在這三年內,她重拾學習緬甸語,進步神速。也在 2023 年總算得以返鄉緬甸時,看到原本教室裡的緬甸學生拿著鍋碗瓢盆來保衛自己,感受到他們不安背後的勇敢。他發現,跟著學生站在一起,反倒恐懼消失了。

這集我們邀請到長期參與緬甸偏鄉教育服務隊的馨文,還有他的緬甸學生珍蝶!聽他分享他以服務隊老師的身分重回緬甸,如何找回對緬甸的認同,還有他在學生身上看見的勇敢,是什麼原因讓珍蝶從緬甸偏鄉到台灣求學,「馨文老師」如何鼓勵建立自信,在面對語言挑戰和一切陌生的事物時,持續追逐夢想。

這是一段交雜緬二代身分與台灣夢想的相遇與追尋,現在就立馬收聽這兩個可愛師生的故事!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3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60 - 用紀錄片接近當代緬甸的真實 ft.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節目策劃 鍾佩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緬甸的電影或紀錄片?

早在緬甸電影的黃金時期,尤其在 1960 年代以前,在緬甸仰光至少有超過 400 個影院、每年有超過 80 部新片推出。雖然說在 60 年代政變後,因為言論緊縮和審查制度,能夠上院線的緬甸電影產量早大幅滑落下降至 10 部以內。

即便過去緬甸曾有著這麼熱鬧的電影生態,但主編自己先承認,雖然做緬甸街和東南亞文化工作這麼久,曾經看過的緬甸片子用十支手指就能數出來。對於緬甸的電影世界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陌生。

除了對劇情片很陌生,對緬甸紀錄片更是一無所知。回溯緬甸紀錄片的發展其實是非常近代的事,大約是從 2010 年開始,紀錄片這個影像媒介,才逐漸進入緬甸影像創作者的視野裡。

特別當今緬甸獨立電影不只資源極少、限制又超大,這群在緬甸的影像工作者,是如何透過在地影展和電影教育機構持續創作?

在今天這集 Podcast 中,我們很開心可以跟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一起合作,與節目策劃佩樺一起聊聊今年他們為什麼在「焦點單元」中選擇了緬甸?!

除了會跟大家聊聊緬甸紀錄片的發展小歷史外,佩樺也將不藏私分享影展團隊在 2021 年政變後,親自拜訪仰光電影社群的幕後故事!

以及各位觀眾最關心的問題:在今年 26 部緬甸紀錄片中,有哪幾部是必看的片子?一次通通跟大家詳細推薦解說!

-

\\ TIDF 特別合作 #電影票抽獎|活動規則 //
⏰ 即日起至4/30(二)12:00PM止
➊按讚「鳴個喇叭緬甸街」粉絲專頁
➋並在底下留言區標註 1 位好友,留言:「跟我一起去看緬甸紀錄片!」
➌ 5/1 前抽出 3 位幸運得主公告在留言處,每位皆可獲得【#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單場兌換券 2 張】!

✦ 每位留言的朋友,我們也會貼心分享這次影展的緬甸片單,還有 5/15 集結 6 位緬甸影人的特別講座資訊給你 ✦

-

▀ ▙ ​ ▝▚ ​ ​ ——— ​ 𝟮 𝟬 𝟮 𝟰 𝗧 𝗜 𝗗 𝗙 ——— ▘ ▞ ▘ ▜
► 5.10-5.19
► 國家影視聽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Soundcloud/SoundOn/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1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59 - 特地飛回緬甸學做印度菜 🇮🇳 緬甸街健美老闆劉大哥 從攝影師到餐廳老闆的創業之路 ft. 旺旺來亞洲咖哩屋 劉大哥


如果你來過緬甸街,其中一家不能錯過的必吃料理就是:「旺旺來亞洲咖哩屋」的印度香米飯!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老闆劉大哥不只是一家餐廳老闆,以前他還曾經健美先生!!(有讀過《緬甸街》雜誌第五期的讀者們,裡頭旺旺來也曾是訪談店家之一)

從小在緬甸仰光的「小印度」長大,劉大哥交的朋友多是印度人︑吃的菜也以印度菜為主︑對印度的傳統習俗也相當熟悉。

這次的訪談中,我們不只跟劉大哥聊了他當初創業的歷程。從決心接下朋友頂讓的店面,還特地回到緬甸學習印度香米飯的製作,保留印度人最傳統的烹飪方式。

除此之外,我們還跟劉大哥談起他早期到日本的工作經驗。這點其實在我們過往在緬甸街訪談也有發現,當初從緬甸移居到國外的緬甸人,除了臺灣之外,日本也是很熱門的目的地。

作為新北美食比賽的常勝軍,劉大哥除了有著擄獲大家味蕾的好廚藝,他的故事短短一篇文章濃縮不了。這集節目劉大哥將會聊聊他一路從緬甸到日本,做起攝影師、在餐廳打工,再從日本回到臺灣打拼、當起老闆的各種幕後故事,讓劉大哥用說的,跟你慢慢分享!

.

👩‍💻 各位聽眾們敲碗 podcast 的心聲我們接收到了!接下來,我們將會把我們主編筆電庫存的的緬甸街寶藏故事,一一地翻出來分享給大家聽!

.

◈ #緬甸街推薦 #旺旺來亞洲咖哩屋 ◈ 
營業日期:週一至週日。週四公休
營業時間:10:00-14:30、17:00-20:00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
主廚推薦招牌:印度香米飯配咖哩雞腿、印度餅佐咖哩、印度冰、酸奶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Soundcloud/SoundOn/KKBOX/ Firstory

▶︎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44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58 - 來自緬甸南北的緬甸街女兒終相遇!跟媽媽合作煮一場家宴,讓我開始回溯自己的家庭遷移故事 ft. 三季新夥伴 金英
停更已久的鳴個喇叭 podcast 終於再度回歸了!!!這次我們不只會帶來全新 10 集節目,還製作了全新片頭要來與大家分享來自緬甸街的故事!

#緬甸街女兒跟大家問好!
回歸的第一集,我們也想與聽眾以全新的狀態見面!在緬甸街耕耘文化工作這麼久以來,除了我們透過各種方式向外地朋友推廣緬甸街獨特的移民飲食文化外,更多時候我們更像是受到街區照顧的緬甸街女兒。

尤其在三季開幕之後,與街區只有一個馬路的距離,導覽時常去造訪的店家老闆和合作已久的緬甸背景居民們,也有機會常來三季走走坐坐,不管來店裡跟我們分享經營生意的老闆經、傳授給隱藏版的緬甸菜手藝、時不時餵養我們的美食,還有幫忙店裡小從螺絲大至空間翻修,都是有這些眷顧,才讓我們能夠ㄧ步步走到現在,也讓我們感受到多年來的累積是有價值且真切的。

還有,隨著我們重新開錄 podcast ,趁著三季的地利之便,我們也就更有機會邀請到更多以前難以邀請到的街區店家老闆、緬甸移民朋友來到 podcast 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有趣故事!

#鄭重介紹第三位緬甸街女兒 aka 三季新夥伴 #金英
所以,在新的一集中,我們首先邀請到三季今年最重要的新夥伴— 金英,來跟我們聊聊他跟鳴個喇叭認識的淵源,還有金英加入團隊後的幕後故事!

我們跟金英的緣分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金英也是從小出生在緬甸仰光、十歲來到台灣,我們一個來自北部小鎮、一個來自南部大城,在緬甸街住了這麼久從來都沒有見過、也不認識。

是一直到去年我們舉辦了緬甸街導覽員培訓才因此認識金英,沒想到後來一路的發展讓我們一拍即合,而後當我們開了三季後也正式邀請金英加入。還有在今年四月舉辦的潑水節家宴,也很榮幸邀請到金英和他的媽媽一起加入主廚行列,分享他們家從仰光一路來台的遷移歷程。

從導覽員培訓課到加入團隊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這段緣份延續到今天?

緬甸街女兒睽違半年後回歸的首集 podcast,是現在立馬點開去聽吧!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Apple/ Spotify/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1 minute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57 - 當陽家宴幕後大公開 之 講了十年終於跟媽媽學會怎麼做醃菜
過去從來沒有做過私廚體驗的我們,要籌備一場場緬甸街家宴真的是一件超級大工程。

不管是從菜單設計、故事劇本設計、採買備料、空間營造每個環節要如何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體驗,每個細節仰賴幕後團隊的默契,還有每場結束後的細節調整,真的是只有做了才知道可以怎麼更好。

一月初我們籌劃當陽家宴的時候,為了好好還原在當陽餐桌上能吃到的家鄉菜,真的是卯足全力。

如果已經參加過家宴的朋友們,一定會聽過我反覆跟大家強調「醃菜炒肉」這道菜對我自己,還有我們家的重要性。作為這道菜最關鍵的食材「雲南醃菜」,非常誠實跟大家說,在嚐遍台灣各個雲南餐廳的醃菜炒肉,我心目中 100 分的醃菜就是我媽媽醃的辣醃菜,地位穩坐 TOP 1,無人能輕易撼動。

但是在籌備家宴的過程中危機來了,媽媽牌醃菜存量嚴重不足,用錢買也買不到 😱 。以前常在嘴上說想學十幾年的醃菜,這下子不學不行,為了讓客人一嚐什麼才叫好吃的醃菜炒肉,我們決定直接自己醃起來!(所以二月初來到三季的客人可能偶爾有看到三季變成醃菜加工廠 😆 每天都在處理大桶堆成山的芥菜)

一邊揉菜一邊問老媽 👩🏻:「媽,你會不會覺得我現在很活該啊?以前你叫死了我們都不幫忙,現在逃不過了才開始跟著你做醃菜。」

👵🏼:不會啦,只要你們願意學,什麼時候學都好。
坐在一旁看戲的老爸,保持一貫說得一口好菜的作風,

👴🏼:香料跟酒是關鍵啊,你要好好把份量跟比例都記好了,你媽的這些菜,以後就靠你做了。

耗時多天的備料醃漬。在媽媽的嚴格把關下,看著自己做完的醃菜罐跟媽媽往年做的醃菜、醃豆腐並排存放在家裡的醃製瓶罐區,那是家裡最不起眼,但卻存放在著最重要的媽媽味區域,突然覺得很慶幸自己找到了逃避不了學習媽媽味道的理由。

這集節目是我們睽違兩個月以來的節目更新 😆🤣😂 感謝聽眾熱情催播。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在籌備這好幾場家宴前後最真實的心得,歡迎各位聽眾們記得邊聽手邊要有東西可以配著吃,不然怕你們太餓 XDDD

-------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 收聽平台:https//linktr.ee/mpculture

-------

▒ 🔔 五月家宴加場啦 🔔 ▒
場次 5:05/05(五)19:00-21:00
場次 6:05/20(六)19:00-21:00
場次 7:05/21(日)19:00-21:00

◼︎ 家宴地點:三季 sanji teahouse 2F(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二段 22-1 號)
◼︎ 因場地較小,超過四人以上預約,請先私訊「鳴個喇叭緬甸街」粉專客服。
◼︎ 若有私人包場預約需求,歡迎私訊「鳴個喇叭緬甸街」粉專,將會有專人與您接洽。

▒ 手刀報名緬甸街家宴 ▒
https://forms.gle/8JjuAaT8mewZB8zRA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32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56 - 反抗進行式!緬甸,最後一搏 ft. 緬甸人權家 懷恩寧 Wai Hnin(ENG)
今天這集 Podcast 是緬甸政變二週年系列 Podcast 的最後一集。做政變主題以來,我們曾經訪問過記者、緬甸運動參與者、學生、NGO 工作者,大多都是從在台灣的緬甸移民或社群關注者的角度,去了解緬甸政變的發展。

不過,今天這集的來賓非常特別、也是一位非常重量級的人物,他是 Wai Hnin Pwint Thon(中譯「懷恩寧」),是一位重要的緬甸人權倡議者。目前任職在 Burma Campaign UK,十多年來,她一直積極往返歐美與亞洲倡議緬甸人權和民主發展。

會開始從事人權倡議工作,跟懷恩寧的父親有很大的關聯。她的父親 Ko Mya Aye 是緬甸 88 世代學生民主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是一位著名的人權運動家。在懷恩寧的童年生活,父親是缺席的,在他記憶之中,第一次見到父親是在仰光的監獄會客室,高大老舊的建築、周圍還有著武裝嚴密的軍警。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並沒有阻卻懷恩寧對於民主與人權的追求。2007 年因為番紅花運動,家人決定送懷恩寧到英國讀書,成為他從事人權工作的開端。同樣身為政治犯的家屬,懷恩寧投入大量時間為緬甸政治犯的權益奔走,讓國際社會能關注他們的案件,並對緬甸壓迫性的法律進行了深入研究。

從 8888 運動到緬甸春季革命,或是更準確的說,從他出生在這個家開始,對懷恩寧來說,反抗一直都是進行式。


🚩 本集前半由喇叭女子以中文前情提要,後半部為全英文訪談。這次提供中英文對照的逐字稿,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 https://hackmd.io/@mpculture/ep56script
(本集節目逐字稿使用 ai 聽打與翻譯,翻譯內容不完全精準,若有翻譯不正確或語句不通順之處,歡迎大家一同共筆修改。)

🚩 本集節目是與 #慢工文化 的特別合作,慢工 2/1 正式發行新書《緬甸,最後一搏》,邀請大家加入我們,成為一起聲援緬甸的力量 💪

✊ 《緬甸,最後一搏》新書官網:www.sloworkpublishing.com/myanmar_the_last_stand/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 收聽平台:https//linktr.ee/mpcultur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52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55 - 反抗的畫筆還未停下 ft. 《緬甸,最後一搏》漫畫家 柳廣成
今天二月一日,是緬甸政變二週年。

「中彈的可能是任何人,可能是我,或是我的朋友。」
「我們只是想找回我們的自由。」——《緬甸,最後一搏》

柳廣成的漫畫筆觸,有紀錄片般的質地。緬甸消失中的自由,緬甸不屈撓的反抗,都在《緬甸,最後一搏》 裡紀錄了下來。

《緬甸,最後一搏》是一本記錄了緬甸政變兩週年,在抗爭現場人們的故事。本書的組成很特別是由長期關注緬甸的法國作家德波米,和來自香港的漫畫家柳廣成合作創作。本集 Podcast 我們特別邀請到廣成來跟我們聊聊,他在創作這本漫畫時如何收集資料,深刻描繪出緬甸現場抗爭與日常文化的細節,還有一路以漫畫聲援香港反送中的他,從香港人視角又是怎麼看待緬甸這兩年的抗爭行動。

用一本漫畫看懂緬甸現代民主抗爭,瞭解受強權脅迫、孤立無援的緬甸人為何勇敢對抗,為自由而戰。

現在就來聽聽漫畫家本人廣成的創作幕後吧!


🚩 本集節目是與 #慢工文化 的特別合作,慢工 2/1 正式發行新書《緬甸,最後一搏》,邀請大家加入我們,成為一起聲援緬甸的力量 💪

✊ 《緬甸,最後一搏》新書官網:www.sloworkpublishing.com/myanmar_the_last_stand/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34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54 - 在異鄉聲援故鄉 ft. 台灣聲援緬甸聯盟 愛華、Generation Now Asia 亮亮
二月即將到來,也即將迎向緬甸政變爆發後的二週年,這兩年以來除了緬甸人民在緬甸當地奮力反抗外,還有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就是在海外聲援緬甸的緬甸社群。

而在這群海外聲援力量之中,來自臺灣中和華新街的緬甸社群,有一群關心家鄉的緬甸移民在這兩年組成了「台灣聲援緬甸聯盟」,兩年來透過上街遊行、大型集會倡議、物資與捐款募集,還有每週日上午在華新街區的緬甸料理義賣,為的就是透過這些不間斷的行動,持續在異鄉聲援故鄉。

不過兩年過去,團隊要怎麼繼續維持這股聲援動能,不可能只靠自己人苦撐,得要捲動跨越同溫層的合作夥伴,才有機會讓緬甸嚴峻的現狀讓更多人知道。在這過程之中,還有一群很重要的支柱,是來自於台灣在地的 NGO,不只提供豐富的組織經驗,還有跨議題的連結力,串聯不同的資源與網絡,去培養更多在地的行動者。

這集我們邀請到台灣聲援緬甸聯盟的愛華,以及 Generation Now Asia 的亮亮,分別從在地緬甸社群如何聲援家鄉的行動,與我們更新緬甸政變發展的最新狀況,以及從台灣人權組織的角度,接下來還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採取的對策。

🚩 本集節目是與 #慢工文化 的特別合作,慢工將在 2/1 發行新書《緬甸,最後一搏》,接下來我們將會作推出一系列 #關注緬甸 的周邊活動與 Podcast,邀請大家加入我們,成為一起聲援緬甸的力量 💪

✊ 《緬甸,最後一搏》新書官網:http://www.sloworkpublishing.com/myanmar_the_last_stand/
✊ 新書發表會報名:https://pse.is/4pxwt2
📍 立刻預購:https://myship.7-11.com.tw/general/detail/GM2301123831744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37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53 - 用料理挖掘緬甸街的文化,用體驗深入緬甸街的生活 — ft. 三季共同創辦人 萬利、羽亭
成立「三季」開店試營運到今天已經過了兩個禮拜,這趟全新旅程的開始真的是充滿著荊棘與驚喜啊 .......

這兩週以來,我們在三季與家人、朋友分享開店的喜悅和辛酸血淚,也跟長期以來關注我們的緬甸街「街友」開了一場又一場的粉絲見面會,聽見過去大家作為讀者或是聽眾最真實的回饋,還有跟這幾天路過三季的街區居民介紹三季成立的理念和緬甸街美食,一步一步向更多人推廣緬甸街的獨特之處。

這集 Podcast 想跟大家分享的,除了有成立三季以前,我們騎著機車到處在華新街附近尋找空間的奔波紀錄,還有分享了我們為什麼要成立三季的真實心聲。(記得有一次朋友來訪未完工前的三季,直接跟我們說是不是瘋了才要開店 😂)

如果說過去鳴個喇叭是透過線上媒體、地方刊物、活動策展或是街區導覽,帶大家走進華新街,認識華新街多元南洋文化。那三季的成立,就如同它座落的位置,希望三季能成為連接台灣社群與緬甸街的橋樑,透過保存在地滇緬移民的移動記憶,以及傳承地方與家鄉的美食技藝,讓每位來到這裡的人們,感受到我們所傳達的心意。

好的,話不多說,各位現在可以做的事,除了打開音樂平台,收聽本集 Podcast節目之外,也歡迎大家以實際行動,親自走訪一趟「三季」,歡迎大家以三季為起點,從試試看、體驗開始,去深入感受華新街獨特的生活風味!

::: #緬甸街最美奶茶店〈三季 sanji teahouse 〉:::
▶︎ 營業時間:週三-週五 11:00-19:00|週六-週日 12:00-20:00
▶︎ 營業地點: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二段
▶︎ 推薦美食:三季招牌奶茶、棕糖牛奶、手工破酥包、雲南蕃茄豆腐乳粑粑、緬甸醃漬茶葉拌飯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29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52 - 「沒有想到有一天,我媽會說我做的緬甸菜比她好吃 ... 😭 」ft. 香料女王 晶晶
過去我們在節目上訪問到的來賓,有來自街區的小吃店、倡議組織、劇場、學界或是媒體圈,但一直以來,我們幾乎很少看到在電視上出現緬甸移民的身影。不過!這兩年開始有一位在電視節目上展露頭角的演藝圈新人,正在用他的料理與廚藝,擄獲許多演藝明星的胃!

這集我們邀請到近期在廚藝實境秀被封為「香料女王」的 晶晶!來跟我們聊聊他怎麼因緣際會走到螢光幕前,然後他如何透過在各個廚藝節目上,向更多觀眾分享緬甸料理與東南亞香料的獨特之處。

不過很難想像的是,在晶晶走到螢光幕前,其實她在廚房下廚的經驗真的少之又少,畢竟過去在家都是媽媽煮飯,是直到晶晶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廚房,才開始慢慢從幫先生準備午餐,才慢慢挖掘他的烹飪天份。

晶晶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有兩個人,一位是她的老公,不僅帶給他在演藝路上的所有支持,也是打開他走進廚房,成為香料女王最關鍵的推手。
另一位關鍵人物是晶晶的媽媽,他的手藝、他的味蕾、他的文化養成,都是來自於媽媽的影響。對晶晶來說,過去在餐桌上,媽媽煮的菜永遠都是最好吃、最令人想念的,媽媽就像是緬甸料理的標竿,是難以達到的境界。不過他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會有一天會從媽媽口中聽到「我覺得你做的菜比我好吃 ......」

究竟晶晶是做了什麼菜,讓大廚母親如此驚艷與讚嘆?現在就來聽聽晶晶分享他成為「香料女王」的幕後故事吧!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52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EP 51 - 這杯奶茶融合了關於我複雜身份認同的一切 ft. 共緬之 Ted
停更兩個多月的緬甸街 Podcast,今日正式回歸啦!

雖然說八九月整個忙到翻掉,但來到十月,好像也沒有比較輕鬆 😂 這幾個月給來,我們不斷在籌備一個新的、醞釀很久的大計畫!今天就先以新回歸的 Podcast 讓我們來打開這個計畫的第一炮!🎉

大家都知道如果要喝到道地的緬甸奶茶,一定要來華新街,不過你知道嗎?在永和也有一家可愛的飲料店,在窄小的店鋪裡也聞得到「緬甸奶茶」的香氣!

這集我們邀請到緬甸年輕世代創業者 Ted,也是這家飲料品牌「#共緬之」的老闆,來分享他創立緬甸飲料品牌「共緬之」的幕後故事。從他因為疫情被解僱而下定決心創業,到跟在媽媽身旁復刻小時候在家裡和緬甸喝到的緬甸奶茶、檸檬綠蘇打和印度冰,再到後來慢慢研發出自己店裡獨特的口味!

如果說緬甸奶茶對華新街的大爹阿孃,是鄉愁與生活的味道,對於年輕的 Ted 來說,就是在複雜身份背景下,終於找到自我認同的滋味。來聽聽 Ted 訴說自己的故事吧!



::: #永和必喝緬甸奶茶〈共緬之〉:::
▶︎ 營業時間:12:00-21:00 (週四公休)
▶︎ 營業地點:新北市永和區竹林路112號之1號
▶︎ 招牌飲品:緬甸奶茶、印度冰、檸檬綠蘇打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34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S4E7 - 緬甸菜 vs 泰國菜:到底泰國菜跟緬甸菜哪個比較辣?還有那個泰奶的顏色一定要是橘色的嗎? ft. 暹羅猴老大 羽穎
之前在節目中我們常常從滇緬料理出發,深度為大家解析各地緬甸菜系的不同,還有特色菜餚的料理手法。

不過,喇叭女子身為熱愛東南亞美食的吃貨,平常除了緬甸料理,最常吃的東南亞菜一定非泰國菜莫屬!(尤其南勢角附近也有超多好吃的泰國餐廳)那些常在菜單上出現的香辣打拋豬、濃郁綠咖哩、酸辣冬陰功,完全超級符合我們這個東南亞胃~~

所以在做了這麼多集緬甸菜節目後,我們決定把胃口放大到緬甸隔壁的鄰居泰國菜,來場緬甸菜與泰國菜的超級比一比。⚖️

這集我們很開心邀請到泰菜講師兼大廚 #暹羅猴老大的羽穎,跟我們從他到泰國藍帶學習泰國菜的故事(還有泰國天菜的部分 XD 😆),還有跟我們解說泰國各地菜系到底有哪些不同?還有來比一比到底緬甸菜和泰國菜誰比較辣?以及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的,那個橘色泰奶的部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跟我們一樣喜歡泰菜的吃貨朋友,你真的不能錯過這集結知識量和搞笑於一集的節目!⚠️ 強烈建議邊聽旁邊要先準備好你熱愛的泰國美食!不然我們認真怕你太餓!⚠️

🌼錄音幕後🌼 這集跟羽穎聊完整個意猶未盡,當天我們晚上錄完直接衝一波公館近期很夯的泰式小吃大杵臼,覺得人生幸福充滿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56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S4E6 - 揭開緬甸神婆與神靈節的面紗:解析緬甸神靈信仰, ft. 緬甸華人 楊敬道、吳金仁
「緬甸神靈」又被稱為:納(緬甸語:နတ်‌ Nat),是緬甸民俗信仰的神明,守護著人們的生活,就像是地基主。「神婆」則是靈媒的角色,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疑難雜症時,有的人會透過神婆「問事」,由神婆轉達神明的指示給信眾建議,每年的神靈節(နတ်‌ပွဲ,Nat Pwè)落在緬曆九月(西曆約12月)會有許多的酬神(跳神)祭祀。

上一集節目我們從《神婆的歡喜生活》這本書,書中主要場景從緬甸神靈節的場景展開,描述了非常多參與神靈節的人們與神婆之間的心聲與故事,讓人不禁好奇了起來,緬甸的「神靈」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呢?為什麼會成為緬甸每年重要的盛會?

這一集節目,特別邀請到兩位對緬甸民間信仰非常有研究的楊敬道大哥和吳金仁大哥來為大家解惑,這特殊的民間信仰與緬甸佛教的關係。以前小時候總是被大人們禁止去看人家「跳神」,如今終於有機會認識這神秘的文化......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24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S4E5 - 只有當上「神婆」,我才能真正做自己:讀《緬甸神婆的歡喜生活》
在緬甸,大多數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不過除了佛教外,神靈信仰也是緬甸人生活中的要角。在緬甸各地舉辦神靈節如同台灣廟會的存在,吸引眾多信徒來尋求慰藉,或是尋找商機,或是享受節慶熱鬧的氛圍。不過與台灣廟會不同的是,在緬甸北部小鎮當崩的廟會裡,許多替神明傳話的中間人「神婆」,也就是靈媒、乩童,多半由跨性別者擔任。

在緬甸社會裡,LGBTQ 族群的權益長期被漠視,其中裝扮明顯的跨性別者更容易受到歧視,甚至隨時會被警察抓走。跨性別者唯有成為了美容師、時裝設計師或神婆,才能受到社會待見。而成為「神婆」帶來的不只是經濟來源,還有來自信徒的擁戴與尊重,以及最重要的,能夠坦蕩做自己的自由:梳妝打扮、載歌載舞、吃好穿好、包養對象 ......

本集想跟大家分享的緬甸小說《神婆的歡喜生活》,正是以 1990 年代左右的緬甸神靈節為背景,並透過神婆的視角,來描繪神靈節多元的生態,以及做為一個跨性別者的神婆,在感情世界裡的愛恨情仇 ......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38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S4E4 - #出走華新街:從緬甸撣邦山區到馬祖海島的出走日記 ft. 緬甸新住民 秀清&竹慧
「假借出差之名,行旅遊之實」的喇叭女子今年再度來到馬祖啦!

這集出走華新街系列,很開心受到連江縣政府教育處的邀請(是的!我們也有乾爹了 😆),尋訪緬甸新住民在馬祖的生活與遷移故事。而這次的來賓除了有上次馬祖特輯出現過的竹慧外,還有一位是來自緬甸景棟的秀清加入!

如同這個系列的名稱一樣,選擇「出走」的理由有很多,對於移民而言,可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可能是為家人分擔生計,可能是為了愛情與婚姻,也可能是為了尋找自由的大冒險。

年輕時,秀清除了曾在緬甸賣流行服飾,時常往返泰緬邊境鋪貨,接著又越過邊境到泰國普吉島工作賣珠寶。然後因著阿姨的介紹來到台灣,最後落腳在馬祖,一住就是近 20 多年。這一路以來遷移的心境變化,還有在離島生活累積的各種技能,就讓秀清慢慢娓娓道來。

🌼 這趟來馬祖真的非常不容易,一路經歷班機連兩天被取消,好不容易才候補上機位抵達馬祖,才能順利錄下這集。

🎤 關鍵字搜尋「緬甸街」,你可以在六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Spotify/ Google/SoundOn/ Soundcloud/ KKBOX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years ago
48 minutes

鳴個喇叭!緬甸街

華新街,人們口中的「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聚集緬甸移民的街弄。

1960年後,許多緬甸移民因排華事件來台,定居中和華新街。街上這些跨境移動的故事,和迷人的南洋美食,承載著在地移民的習慣、鄉愁與日常。我們想要紀錄的正是這個社區的共同記憶,和正慢慢改變中的華新街。我們在透過滇緬料理、街區走讀、深度體驗、podcast與地方誌《緬甸街》,挖掘緬甸街,書寫緬甸街,從在地人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探索屬於這條街的生活文化。

😋 FB 很多美食👉 https://www.facebook.com/mpculture.tw
😎 IG 很多幕後花絮 👉 https://www.instagram.com/mpculture.tw/
😘 網站很可愛 👉 http://www.mpculture.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