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Music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5/v4/f7/ef/90/f7ef9013-b28c-9981-c656-c145182f1b6d/mza_6276159343739867190.jpeg/600x600bb.jpg
卡列班与女巫
Stephanie Wang
16 episodes
3 months ago

我们节目的名字取自马克思主义女权活动家兼学者的Silvia Federici2015年著作《卡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和原始积累》。她在此书中强调,卡列班代表的欧洲中世纪被圈地逼入工厂的无产阶级们参与了对贫穷女性的指责和恐吓,而被资本主义洗劫走女性对身体的掌控能力。同时,她批判资本主义借此将不平等的网络镶嵌在无产阶级的身体之中,将剥削全球化。


对于性别歧视的文化原因归因我们已经感到厌倦和无力,“卡列班与女巫”将由在美日留学的性别研究博士生Stephanie和花小磨用贴近生活的话风,鲜活的事例,来介绍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及批判,聊聊发展与性别,和你一道扩展思考与行动的疆域。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卡列班与女巫 is the property of Stephanie Wang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我们节目的名字取自马克思主义女权活动家兼学者的Silvia Federici2015年著作《卡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和原始积累》。她在此书中强调,卡列班代表的欧洲中世纪被圈地逼入工厂的无产阶级们参与了对贫穷女性的指责和恐吓,而被资本主义洗劫走女性对身体的掌控能力。同时,她批判资本主义借此将不平等的网络镶嵌在无产阶级的身体之中,将剥削全球化。


对于性别歧视的文化原因归因我们已经感到厌倦和无力,“卡列班与女巫”将由在美日留学的性别研究博士生Stephanie和花小磨用贴近生活的话风,鲜活的事例,来介绍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及批判,聊聊发展与性别,和你一道扩展思考与行动的疆域。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16/16)
卡列班与女巫
ep016: 漫谈学术和社会运动产业化

这一期重回播客开播主题​,并且加入了更新鲜的猛料——咦,社会运动也有产业?听一听在学术界挣扎的两位主播们谈谈​心路历程把!


以下是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

01’19:产业化是什么意思?学术和社会运动也在经历产业化;


04‘22:身处学术产业化中的两位主播的一些心路历程:批判性思考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就业抉择等;


14‘15 :Wendy Brown在《Undoing the Demos》中对学术产业化的讨论;


18‘24:《The Slow Professor》给我们呈现的“乌托邦” :慢文化,慢生活——既要了解现实困难,又正向积极的态度面对当下。教学的愉悦性、教员之间关系的愉悦性是指什么?


32‘40:社会性别专业的产业化在中国会面临什么问题?跳出同温层,谁在关注社会性别问题?


38‘02:Stephanie对非盈利组织、慈善组织产业化的研究和思考;


41‘35:在中国语境下,职业化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道德困境:消灭问题就是“消灭组织”、“消灭自己”?;Stephanie推荐黑人女权联合团体INCITE!Women of Color Against Violence的著作《The Revolution Will Not be Funded》(革命不能被资助)。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S、花小磨

音频剪辑及配乐:S、花小磨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华盛顿大学suzzallo图书馆的阅读室;配乐歌曲为Of Monsters and Men的《Little talks》。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4 years ago
51 minutes 32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ep015: 除了反对代孕,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明星代孕事件引起公众热议,我们试图在这一期短小精悍的热点回应播客里,超越非黑即白的反对或者支持论点,提供目前比较缺乏的历史视角,回顾代孕在中国的发展,从中看到历史、性别、阶级、资本交织的复杂过程。


以下是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1’59: 明星代孕事件升级发酵,性别与阶级交叉视角成为重要分析方式;S总结了媒体目前的几种聚焦讨论;


03’23: 如果不旗帜鲜明的反对代孕,我们还能说些什么?为什么非黑即白的观点之争不足够?


04’12: 性别不平等结构下女性劳动价值与生育价值的核心冲突;如何看待代孕的结构性的需求?


05’35: 花小磨在2016年于“新媒体女性”发表《从计划生育中逃逸的代孕》,用历史性视角解析中国代孕产业的发展,是资本的胜利,代孕并非违法;中国的“优生学”的发展,积极优生,80年代建立精子库、我国第一例人工授精;以生育为中心的“完整”的中国家庭建构碾压了对伦理的考量;


11’30: 基于中国不孕不育妇女的特点,遗传学和妇产科医生合作为体外胚胎移植扫清障碍,引进利他性的“代孕妈妈”的概念,非商业化行为;


14’01: 2004年中国第一家商业代孕机构成立;代孕目的多元化,包括性别选择与同性恋伴侣代孕,与代孕产业与海外的链接;


18’10: 孕母的主体性和生育权在哪里?生育外包后的薪酬化生育劳动下的主体分化;


20’20: 孕母们是谁?她们的家庭背景和劳动经历是什么?


21’56: 劳动市场性别不平等、女性参与就业收窄的结构性问题;


22’40: 与性产业劳动讨论相似,女性能否出售自己的身体/身体的一部分?所谓的选择真的存在吗?


24’35: 代孕作为事实下的亲子关系的困境;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花小磨、S

音频剪辑及配乐:花小磨、S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配乐歌曲为星野源的《恋》。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4 years ago
30 minutes 36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ep014: 当我们在淘二手时,我们在淘些什么?

大家新年好!2021年的第一期节目,Stephanie首次solo主持,邀请了她的好友士明一起来聊聊二手时尚与二手经济。同时,S开始在b站做up主了!内容也是关于二手生活方式与穿搭的,播客和b站主题算是同步更新相关主题了哈哈。感兴趣的各位可以在b站🔍“S的游泳池“同名视频(或本文🔗)即可看到,喜欢的给我个一键三连吧哈哈!


以下是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0’53: S介绍今日节目主题--二手时尚,她在2021年惊喜新计划和她最初为何开始购买二手的想法;


02’19: 士明介绍她从高中开始的二手经验和观察:从经济需求到审美需求的过度;


06’00: 淘二手为什么吸引着S和士明?它为什么独特并且让人感到上瘾?


08’25: 美国二手市场的开始,从salvation army到更多的charity shop,二手的流行和历史的关系(29年经济大萧条,二战回潮);


10’54: 日本二手市场:二战影响和美国影响(40年代末50年代US Occupation);


13’25: 中国二手市场:人们对二手的负面感受,对中国苦难历史的映射和经济高速发展对现代化和极度美化的追求;


15’55: 中国经济的过度补偿和追赶心态导致人们对于二手略有忌讳;


18’45: 战争和殖民主义以及民族自尊心在日本二手市场扮演的角色;


22’0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如何看待全球化和时尚产业的浪费?二手浪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伤害;


26’30: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二手交易是有效慈善吗?所谓的公平贸易(fair trade)真的道德吗?


29’33: 二手市场是怎么营销自己的?它的市场和普通时尚市场有什么区别?


32’35: 二手市场的局限性:与身材和品味的关系;


36’16: 二手店家的重新再创造和生产:vintage rework/thrift flip;


37’50:古着二手市场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可能以及二手店背后的政治经济。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S、士明

音频剪辑及配乐:S、士明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配乐歌曲为Cate Le Bon的Mother's Mother's Magazines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4 years ago
46 minutes 30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ep013: 感恩节的黑历史——原住民、食物主权与发展问题

这期的播客,我们从一部关于原住民食物主权的纪录片出发,探讨当代国家体系/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下对食物生活方式的统治与霸权,我们得到和失去了什么?​感恩节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黑历史?​什么是线性发展思维,​如何看到中国的城乡二元、性别与发展等问题?两位主播再次发散思维,请点击收听精彩内容!


以下是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4’41: 纪录片《Gather》讲述原住民与食物的关系;


06‘53: 原住民由于被剥夺原本生活方式后寄托于酗酒、吸毒,被塑造为”需要扭转的落后问题”;


10‘49: 日美一些地区的原住民都有被夺去捕鱼权的历史;


13‘31: 现代国家与原住民之间的冲突;


16‘03: S谈了谈美国遇到的原住民同学、墨西哥移民同学;


19‘35: 感恩节的黑历史;


26‘13: 中国激症型城市化、急速成长型城市化;不公平的财富积累;


28‘47: 花小磨对食物主权这个提法的疑惑:商品化视角是否介入;那么,植物、土地、人之间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31‘25: S提到原住民对权利框架的讨论:我们是否该对“权利话语“多一些反思?


32‘35: S田野中遇到了一个思考题:农村妇女为什么不可以泡浴缸?


35‘20:(青年学者的)我们斗胆谈了谈妇女与发展在中国:周山村的经验为啥不能推广?打着GAD(妇女与发展)的旗号,做WID (妇女在发展)的事?中国为啥没有绿色女权?


48‘03: 香港等地区的阳台种菜实践;云南大墨雨村的新村民办“村学”、幼儿园等这些与土地原住居民相处的另类集体实践。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S、花小磨

音频剪辑及配乐:S、花小磨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配乐歌曲为Youtube

1 Hour Healing Native American Flute Music - Keith O' Sullivan;

1 Hour Native American music | Spiritual Vocal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4 years ago
57 minutes 31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ep012: 起不来床不是你的错——抑郁症的公共性问题

最近更新的有点勤,这一期的播客内容聚焦在所谓的心理与精神问题上,用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去看抑郁症——它是性别化、种族化,同时也是阶级化的。


以下是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1'24:弗洛伊德早期对于女性性压抑的研究,他认为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症,只有女性才有;通过女性自慰能够得到缓解和治疗;性别化的抑郁症;


04'50:美国人为何比中国人“脆弱”?抑郁症的病理化和泛心理行业的流行;


14'51:S介绍Ann Cvetkovich 的著作Depression:A Public Feeling——提供了一种从社会性别和社会文化交叉的视角。这本书讨论了情绪和感受是如何被认识的;什么是政治抑郁?如何认识情绪在社会运动中的重要意义?如何对抗政治抑郁?关于创伤的研究,社会运动者的创伤有什么不同;


21'15:这本书给S的最大启发是,Cvetkovich不是病理性的去理解抑郁症,或者把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精神议题)归因为童年的创伤是真正了解抑郁症的方式,而是历史性的、种族视角地理解抑郁症。换句话说,抑郁症是政治性的;


25'00: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女性的抑郁症状的呈现。谈谈和“靳东”的网恋和不被资本覆盖的女性情绪;


30'58:政治抑郁的概念;两位主播谈了谈自己的行动研究与政治抑郁之间的纠缠;打败原子化、重建同路人情谊;情绪问题的公共性可以帮我们看到集体的想象和幻想;


39'00:集体在哪里?虽说女人没有国界——女性时间性经验有共通部分,但空间性经验很难达成共通;跨国女权的“失败”,姐妹情谊的困境,期待团结超越国界时遭遇的挫折;


45'00:我们做的可能都是“地域研究”,难以超越历史的局限性;


45'50:S分享韦婷婷的《社会运动者的创伤和疗愈修复》中应对创伤的办法:1 了解创伤和不安发生的机制;2 承认精神创伤的存在(安全的建立,回顾与哀悼,重建与正常生活的联系);


58’59:欢迎大家扫码加入我们的播友群!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S、花小磨

音频剪辑及配乐:S、花小磨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配乐歌曲为Enya的《amarantine》、《only time》,以及Yann Tiersen - EUSA complete。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59 minutes 34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学术啾 x 卡列班与女巫:再生产视角下的婚姻法与亲密关系

S这次很高兴做客“学术啾”,一个由两位牛津和剑桥大学博士生创立的学术脱口秀节目(万物皆可究/啾),与Veronica和唐凌聊聊再生产视角下的婚姻和亲密关系,全程高能,内容紧绷!本期是视频节目,转成了音频,供播客听众收听。原节目请点击原文链接。另外,卡列班与女巫有微信播友群啦!请扫描文章最后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大家庭!(感兴趣请点击这次微信推文查看扫码https://mp.weixin.qq.com/s/9gc4lpb90I0zzKy60W7m1A)


以下是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0’00-07’41:历史上的中国婚姻制度回顾,《婚姻法》三次变革,妇女解放与现代性、民族主义的关系讨论;


07’42-10’13:最近民法典的“离婚冷静期”掀起波浪;


10’14-15’00:马克思女权主义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简介;


15’01-19’17:单偶制婚姻的压迫,从历史和全球史视角下看爱的神话是如何被制造的?


19’18-21’05:中国的“浪漫爱”的构建;


21’06-24’49:全球出生率为何下降,“母职惩罚”;


24’50-26’25:参与劳动与女性气质的构建和冲突,何谓“双重体制”(dual system);


26’26-32’51:形式婚姻的现代性、如何在形婚中看待“爱”和劳动分工,男女同志的“实验”带来的对同志困境、异性恋婚姻霸权的反思;


32’52-34’51:形婚中对生育、再生产劳动的补偿不当导致关系失衡;


34’52-39’56:对结构的分析无法避免个人的情节(attachment),爱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唐凌充满情感的分享了一段对于爱的思考。


节目中提到的参考书目:贝克夫妇 - The normal chaos of love ,吉登斯 -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李海燕 - 心灵革命,Lynn Pan - When True Love Came to China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唐凌,Veronica,S

音频剪辑及配乐:学术啾团队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39 minutes 56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ep010: 马克思如何谈论身体

久等了各位客官!经过大家的不懈催更,我们终于又更新啦!第十期的卡列班与女巫播客着眼于身体政治,我们将涉及化妆、性工作、零工经济等的马克思女权主义分析,越听越带劲!


以下是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0’00-02’50:由近期观察到的一些关于身体的创作/节目出发-箭厂视频制作的关于高跟鞋和月经的纪录片;乘风破浪的姐姐,姐姐的“少女感”;我们来谈一谈身体政治;


02’51-06’36:化妆的实践,是创作,是赋权,还是对性别的强化或者挑战?化妆能够创造什么样的亚文化?Stephanie谈近期化妆体验;


06’37-09’15:花小磨通过化妆、化向上挑的眼线给自己在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增加信心;化妆的历史作用是体现脸谱化,人格性格的塑造,性别的表演和演绎;


09’16-10’25:消费主义下大众审美的同质化,化妆成为一种表达自我的渠道,无论是为了表达个性、抑或是满足从众心理;


10’26-16’40:马克思理论、马克思女权主义如何看待身体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女性和儿童的性别化的本质论通过不同方式的描述表达出来,从工业革命时期自然化的女性和儿童身体,到1970年代对于“灵活的手指”的叙述;性别理论的发展和演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局限性,如男性气质的复杂性(masculinities);


16’41-29’33: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异化”的讨论,性工作是身体的“异化”吗?日本的“慰安妇”制度的历史发展,国家在里面的角色至关重要,父权与国家的合谋;国家的“扫黄打非”使得性工作者工作环境更加不安全,警察对性工作者的剥削,“刑罪化”无法解决所谓的性工作问题;


29’34-35’23:性工作并不轻松,性工作者的非物质性劳动-情感劳动、审美劳动等,充满技巧性;


35’24-37’43:关于性工作的研究、运动发展的概述;


37’44-41’10:当“异化”、剥削的结构变得更加不可见的时候,如何继续?


41‘11-45’30:日本“援交”现象的政治经济背景,我们是否可以自主选择去异化自己的身体?所谓的救助项目真的能够满足需求吗?


45’31-48’04:零工经济渗透入家庭生活,将自己的生活“异化”;


48’05-52’35: 零工经济的“前历史”-女性的非正规就业;一部分人的再生产需要另一部分人的“异化”支持,剥削变得更加隐秘,如何讨论劳动者之间联合的可能性?


52’36-58’38:零工来自哪里?土地被现金化,被迫寻求短暂工作;不同年代的政治经济、福利结构影响人们对于未来的不同的想象,比如“三和大神”;城市中产阶级的焦虑也源于此;


58’39-59’40:“异化“的软性创伤;将身体与政治经济的连接清晰化是重要的工作。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花小磨、S

音频剪辑及配乐:花小磨、S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S喜欢的美妆博主的“河流”眼妆;配乐歌曲为《无价之姐》、意大利爵士乐伴奏合辑。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58 minutes 59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ep009: “后”疫情下的国家、性别和社会

这一期,卡列班与女巫们跟大家聊聊所谓的“后”疫情时代下个人与政治、国家的爱恨纠葛,依旧是着重于最新的社会事件、国际局势和性别分析,话题广泛跳脱,蛮有趣的,​大家不要错过哦!


以下是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0’00-02’12:“后”疫情下,社交距离的常态化和公共卫生安全、冲突升级的国际局势,会给社会、边缘群体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02’13-07’07:在疫情期间日本的夜店污名化报道,从北海道脱衣舞女“乳头传播病毒”事件说起;日本政府企图复苏经济,消极抗疫;


07’08-11’15:对性的禁忌和猎奇,日本的接待文化,性产业的尴尬位置;


11’16-12’50:日本女权主义者对性产业污名发声较少,组织国际会议从历史学角度谈性工作,少问津政治和性工作者具体的物质情况;


12’51-14’50:日本第二波疫情爆发源于对性的文化歧视,导致了某些服务性产业被忽视;


14’51-21’42:Stephanie的田野研究涉及中国的性工作者和组织,她们受到“严打”和疫情的双重打击;


21’43-24’08:花小磨谈到日本的女性性工作者赚钱然后去牛郎店消费,她们如何看待亲密关系?


24’09-27’30:日本对于疫情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处理,路径难查;不同国家对于用科技搜集信息态度不同;


27’31-31’52:美国的疫情严重,只需要face-covering,难以阻断病毒;信息不平衡、所谓的自由和权利,以及政府的政策影响;


31’53-36’10:美国针对中国留学生以及中国人的政策,赶走留学生、与中国交恶对于美国经济的巨大影响;通过“中国政策”转移美国内部种族冲突、疫情、社会不平等等严重问题;


36’11-39’41:美国目前的由于“George Floyd”事件爆发的社会冲突和运动现状,西雅图的de-fund the police新实践以及遭遇的压制;


39’42-41’25:美国女权主义者批判国家暴力(state violence),权力、少数身份交织的问题;


41’26-45’19:什么是“交叉性”理论(intersectionality theories)?思考、理论背景和案例研究,以及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应用;


45’20-51’02:国际学生、外国人遭遇的问题,被迫不得不移动的人、从事非正规劳动的人在疫情时代被凸显的脆弱性;


51’03-fin:2020废了吗?“后”疫情时代如何自救和自保?“卡列班与女巫”作为“疫情的孩子”,是一个与社会和世界发生关联、建立社群和陪伴的尝试。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花小磨、S

音频剪辑及配乐:花小磨、S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配乐歌曲为意大利手风琴伴奏合辑。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55 minutes 55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ep008: 女权主义者们的恋爱经

想要及时收到《卡列班与女巫》的文章更新,欢迎关注主播Stephanie的个人公众号“S的游泳池”~


S和花小磨一改宏大叙事的风格,这一期跟大家聊聊女权主义们“艰苦”的恋爱之旅!据说是大家期待许久的一期!那么就毫不犹豫的点击收听吧~


以下是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1‘50:花小磨和S看重亲密关系里的什么?价值观是否一致、沟通是否顺畅、是否互相尊重等;


04‘10:女权主义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觉憋屈吗?S谈了谈她的恋爱与运动的经历;


11‘02:女人会在关系中遇到什么问题?情感劳动、家务分工、生育等中的博弈;


22‘06:女权主义者怎么看待婚姻?女人能够反转婚姻剧本吗?-性愉悦、性魅力培训、教女人撒娇的哔哩哔哩动画up主;


32‘50:《爱,为什么痛?》讲述前现代与现代的欧洲的不同婚恋观——前现代:道德品格,贞操;现代:婚恋与消费主义相结合;


36‘45:中国的婚恋观——“剩女”的被污名,与主流婚恋市场的要求相距很远。代际焦虑的蔓延、社会环境与家庭政策的收缩。


42‘15:走入婚姻是否会背叛女权?婚姻以外还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多元成家、事实婚姻、同居;文化习俗、法律等等对婚姻的限制有哪些?


47‘40:对女权主义者们的灵魂发问:应不应该花时间在对性别知识了解较少的人身上?


54‘10:S谈到,女权主义理论有时候并不能反馈到具体真实的关系之中——如何更有力量地去判断、处理亲密关系的问题,有勇气离开不好的关系?这是一个漫长的课题。花小磨谈戴锦华的造就Talk演讲----BL更女权吗?150年间社会领域中女性身体的缺失。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S、花小磨

音频剪辑及配乐:S、花小磨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Liu Hung, Dry Well, 2004, oil on canvas, 80 x 80.;

配乐歌曲为《山楂树》伴奏、松任谷由実【春よ、来い】ピアノ伴奏、《红莓花儿开》伴奏及《小路》伴奏。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1 hour

卡列班与女巫
ep007: “从夫居”的复辟之路:谈农嫁女问题

《卡列班与女巫》播客又跟大家见面了!这一期仍然是“主播吃老本系列”,我们聚焦于最近热议的农村女性土地权益问题,由主播花小磨带领我们进入她的博士研究——农嫁女问题,探讨农嫁女话语和问题的出现、建构​,以及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全程高能!


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43- 2’35:北京卫视农家女权益之争,男性嘉宾“重男轻女”思想复辟;


2’55- 5’50:核心是土地再分配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再确定的问题,性别因素与利益分配交织,不只是性别的问题,需要相关法律政策改变;


6’07- 9’42:花小磨的研究历程,对土地与性别议题的兴趣,在中国语境下妇女权益保障问题从1920年代女性土地权作为起点;


9’43- 12‘26: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政策历史回顾,特别分析性别因素;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户为单位的“复活”,生产资料的逐步私有化;


12’27-14‘35:地方政府征收土地,将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国家所有土地,产生土地使用权转让金,成为地方财政税收,一定时期占地方财政收入70-80%;失地农民问题,女性土地被剥夺;


14’36-16‘12:两次土地剥夺:土地征收;农嫁女问题;不只是女性,她们的孩子和丈夫的权益也受到侵害;


16’13- 21’20:“农嫁女”,“外嫁女”和“出嫁女”等歧视性话语的不同含义和历史建构渊源;“农嫁女”运动使用农嫁女自称去歧视化;


19’45-24‘02:中国妇女报对于农村女性报道的分析,愈显保守;99年之后,把传统和“从夫居”相联系,并且合理化“出嫁女”问题;


24’03-26’52:“从夫居“的复辟之路,从夫居只是婚俗的一种,却在近年这种性别秩序逐渐嵌入财产权的再分配中;


26’53-33’29:农嫁女维权会遇到什么问题?花小磨的田野案例,农嫁女的抗争之路维艰:行政和司法手段都很难走通;


33’30-35’59:农嫁女问题与城市问题的关联:性别秩序倒退同样影响城市女性权益;农嫁女在城市不正规行业就业,贫困的代际传递;


36’00-40’23:农嫁女问题与城市女性被负债、土地金融化和私有化的问题是一脉相承;文化、制度合谋对于女性的限制,如何突破重围?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花小磨、S

音频剪辑及配乐:花小磨、S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配乐歌曲为《白毛女》伴奏、 battle hymn of the women、《南泥湾》伴奏及《翻山农奴把歌唱》笛子独奏。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40 minutes 23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ep006: 酷儿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能喝吗?

这一期的《卡列班与女巫》播客,我们从主播Stephanie的研究和行动经验出发,将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纳入对性少数边缘群体的讨论,试图超越基于权利的单一框架,展现中国的同志和性少数群体的复杂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1'14-4'03: 什么是“酷儿”、酷儿理论、身份政治?


4'04-5'44: 酷儿理论的解构主义和反身份-反对基于二元生理性别的本质主义;


5'45-6'38: “酷儿”现在却被更广泛的使用为一种标签;


6'48-8'50: Stephanie的硕士研究是关于男女同志的形式/合作婚姻,学术写作发表的目的是为了让事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被看见;性别研究的使命感,研究边缘议题,挑战主流同志社群认为形式婚姻是落后和妥协的简单看法;


8'52-9'55: 新的切入点,研究形式婚姻的家庭实践中体现的对性别和传统婚姻的挑战;


9:56-12:34: 大量中国同志选择形式婚姻,2012年某一形婚网站已有超过500万对;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做出这个选择?主流同志运动与中国同志现状的错位,权利视角的不足和狭隘;


12'47-15'30: 性别主流化和在地化的反思;对同志的定义、性少数的翻译体现了地缘政治和现有政治经济框架的西方中心视角、权力关系,对这套权力关系的反转在中国的多年尝试和努力;


15'38-19'25:《奇缘一生》-形式婚姻纪录片、沈阳形婚社群组织是如何工作的,男女同志亲密互助社群的可能性;


19'28-21'04: 形式婚姻的成功标准,不能用传统对关系的定义来看形婚,形婚是男女同志在中国现状下的一场实验;


21'12-23'04: 理想化的“爱的三因论”和性道德;各种各样原因的形式婚姻;


23'14-29'23: 拉拉在形婚里的遭遇、性别角色分工,受到的限制或是被打开的空间;


29'24-30'48: 形婚是中国在地的“同志运动”?所谓的“好的生活”的定义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


30'57-33'05:目前同志运动的动力之一是同性婚姻/婚姻平权;东京多地区通过partnership(同性伴侣制度),与日本奥运会、走向国际化有关,活动家们忧虑奥运会后的回潮;


33'14-34'54: 婚姻平权与地缘政治、国际政治的关系-粉红装饰pink-washing;


34'55-38'54: 美国婚姻平权的里程碑案件United States vs. Windsor,同性伴侣的遗产继承、经济利益与“平权”;


38'55-42'18: 台湾的婚姻平权的局部成功,联系到台湾的陆配和外国劳工问题,陆配提供的照料(再生产劳动)、外劳的体力劳动支撑台湾经济,国族与种族的不平等;


42'35-44'40: 中国同志现状?周华山提出的“同志回家“,批判西方化的权利运动和对同志运动的想象,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被批判为亚洲本质主义;


44'50-47'04: 家庭和婚姻仍然是对中国性少数的重要议题/难题;


47'05-50'00:代孕和人工生殖的方式日趋流行,种族化-通过白人的精子和卵子来实现阶层上升可能;再生产的全球化;


50'01-53'46: 酷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分析方法,注重分析边缘群体的物质经济条件、不平等,与自由主义的包容性运动(inclusion-based)相对;


53'55-56'53: 讨论替代性未来(是否存在alternative?),学术界讨论社会主义、乌托邦、未来主义;酷儿的边缘更有反抗的可能和共情的能力,寻找对抗资本主义的出路;


56'54-58'27: 期待更多超越权利框架的论述。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花小磨、S

音频剪辑及配乐:花小磨、S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配乐歌曲来自张国荣的《我》、Mika的《No Place in Heaven》、《Good Guys》, Adam Lambert的《Outlaws of Love》, Hozier的《Take me to Church》还有Dodie Clark的《Human》。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58 minutes 55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ep005: 为什么马克思女权主义火不起来?

本期硬核更新!


S和花小磨从自己是如何成为马克思女权主义者开始聊起,到底“马女”是啥玩意儿?能吃吗?


马克思女权和马列妇女观到底有什么不同?


再生产为什么对我们的经济如此重要?


做家庭主妇是一个选择吗?《82年出生的金智英》反应了什么时代问题?


最后,S和花小磨灵魂拷问——为什么马克思女权主义火不起来?!且听我们娓娓道来...


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1'14:成为马克思女权主义者与生命体验、求学跨国经历相关;


02'04:花小磨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中共土地改革妇女动员研究;


04'50:S和马克思主义女权-黑人马克思主义的震撼;


12'02:新世界劳动分工是什么?这是理解马克思女权思潮发展脉络的重要政治经济基础;


16'14:马克思女权主义是什么?马女如何看由联合国发起的性别平等“HeFor She”倡议;马女如何看反婚反育主张;前期马女-资本制与父权制的二元制(相对独立);后期马女-资本制与父权制的一元制(共谋);


21'30:何为再生产劳动?


25'23: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什么?


28'50:六七十年代国际女权主义者理解的中国妇女运动;女性双重劳动与工厂办社会;代际抚养的画外音;召唤中国马女理论生产;


34'48:女性可以“选择”做家庭主妇吗?“温柔陷阱”的日本家庭主妇形象;香港夕阳工业产业女工和深圳女工再生产劳动对比;82年出生的金智英的妈妈;马克思女权主义能帮助理解、共情女性长辈在家庭的劳动;


46'37:马克思主义女权在国际上有什么实践?少有跨国运动或联结的讨论;


50'30:日本马女方面的相关活动有哪些?


53'02:美国马女方面的相关活动有哪些?

  

修正:女权经济学家Himmelweit主张,只要满足三个条件——机会费用的产生、社会分工的一个部分,第三者可替代——就可以视作是劳动。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S、花小磨

音频剪辑及配乐:S、花小磨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配乐歌曲来自电影唐朝乐队的“国际歌”、交工乐队的“日久他乡是故乡",台湾电子电机资讯产业工会的“下班歌”,及俄国歌曲“Song about an uneasy youth”(歌唱我们动荡的青春)。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59 minutes 24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卡列班与女巫✖️BIE别的女孩:“后工作时代”是什么?

感恩《别任性》alex的邀请和逐字稿:)


 都市白领和三和大神,都是螺丝钉 

(04‘50-18‘40)

Alexwood(以下 A):我特意放了 Oasis 这首歌做开场,The Importance of Being Idle,“无所事事的重要性”—— 这句话本身也是句名言,歌词说 “只要星空下面还有一个床,我就能过,不要催我去找工作,反正我心不在那的话,我也不会有生活。”

YouTube 上这首歌最高赞的一个评价是说, “Oasis 不是一个乐队,而是一整代人。” 其实我觉得不是一整代人,是好几代人的一个写照。我们现在身边又有这种反工作的情绪的回潮,你有察觉吗?

Stephanie(以下 S):我们这一代还有更年轻的这一代人,会感觉到更明显的这种反工作的情绪。他们觉得阶级上升已经很难实现,特别是男性,很难买房子、买车子。你发现这些目标都难以实现的时候,你就想为什么我要工作?就丧失了对工作的兴趣了。

A:就很幻灭,像 Oasis 所处的也是差不多是这样的背景。他们长大的时期,整个80年代初撒切尔时期失业率相当高,大概高达10~12%。然后90年代初的时候仍然是保守党执政,曼彻斯特的失业率大概8-10%这样子。

曼彻斯特又是一个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城市,到了如今后工业化的时期,大家的工作就渐渐消失了。现在美国那些小镇,或者是那种曾经的工业重镇,其实面临的是平行的一样的境遇。

S:对,现在中国也差不多是这样子的,因为原本中国是世界工厂,欧美国家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的时候,中国有大量的这种机会吸纳这些劳动力,但是现在中国自己也想要成为像欧美这样的以技术为核心的这样的国家。

之前 NHK 去拍过三和大神的纪录片,他们对于工作和劳动的看法是跟上一辈人完全不一样的,赚一天的钱玩三天,然后没钱了再去赚钱,然后再玩。

他们的工作仍然是比较辛苦的机械化的工作,但这种工作也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中国要发展科技,把劳动力都转移到了其他的第三世界国家,东南亚国家。所以现在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包括地缘政治的影响,导致年轻人对工作的看法变了。

A:而且它是跨阶级的,不光是三合大神这些相对底层的劳动者,包括家庭更富足的一些家庭的孩子,他们对于工作的态度也不再是上一代人的那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或者 “勤劳的美德”,已经不再相信这一套东西了。

20多岁的城市青年中有种定期辞职的现象,听同事说她的一个女孩朋友是学广播电视的,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有点胡乱地找,进入互联网行业,之后两年内换了6份工作,规律的辞职,把钱攒到了一定数量就走人,辞职之后就去旅游,或者是学一些新的技能,然后再找下一份工作。

感觉她没有那种传统的职业规划,不是在纵向上说每一个工作都是要上升的,她可以试一试这个,然后就换一条跑道,好像是横向的在开发,据说互联网行业除了技术岗位都做遍了,也没有很焦虑。

还有一个同事的朋友也是固定辞职,这个男孩是做文案的,每份工作不会超过3个月。比如他会发朋友圈说,“我旁边的人不洗澡太臭了,我明天必须辞职”,然后第2天就辞职了。还有一次他发现同事喜欢咪蒙,他觉得太傻逼了,又辞职了。还有一次他在社交媒体上说,如果点赞超过10个我就辞职,然后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就顺利地辞职了。

我不知道他们缺不缺钱,但心态上也是 “日结”(也是所谓 “gig economy”),跟三和大神看似是两个世界 —— 都市白领和底层劳动者,其实都是一种集体拒绝工作,或者拒绝所谓的 bullshit job 的这种状态。

S:但是他们要承担的所谓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带来的焦虑感会有多强?刚才我们说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如果有了家庭,再供一套房子,有一个孩子要养的话,不断地变换工作是风险非常高的,比如说之前996的那些人,被辞职了简直就疯掉了,还有阿里巴巴那一群人,阿里巴巴随便就让他们走人,他们还得一个月内还欠给阿里巴巴的几十万几百万,简直天塌了。

A:所以这个时候就发现,整个一套东西都是把你框在里面的,像资本主义下面包括家庭价值观、包括你的工作路径 —— 这两种结构就把你框在里面了。然后这些年轻人也好,还是三和大神也好,他们不担心因为他们可能根本不打算承受这样的责任,不打算进入家庭,就把自己从家庭和就业这两个机器结构里面给拎出来了。

S:现在有群年轻人叫废柴青年,就秉持着这种给自己的生活、给家庭生活带来最少麻烦的这种生活,不结婚,也不会生孩子,就这么过着。

我是研究 NGO 和公益组织的嘛,其实这里面的从业者,也是那种不可能通过工资实现阶级上升的。很多人也是那种日结的想法,“反正我现在做的事情如果有意义的话,我就做下去“,但是他们一般到了中年的时候,就会比较焦虑这个问题。所以你会发现在公益行业能够留下来的30多岁的,很多是有家庭的女性,她们的伴侣有工作,能够支持她们继续在这个行业。2019年的一个报告说,中国公益行业70%都是女性,然后男性的数量越来越少,因为他们要养家糊口的话,根本没有办法。

A:这种逼你作出选择,选择理想还是选择生存这样的一个环境,它就不对。我们有一天忽然意识到靠理想吃不饱饭,就只能心灰意冷的退出了,然后重新进到这个社会的大机器里面,成为一颗螺丝钉。其实这个是社会的一种损失,或者文化的损失。



 “工作” 到底是什么?

(18‘40-32‘50)

A:这种反工作或者是退出大机器的态度,其实一直在重复,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学者就会说我们不要工作,用这种消极的态度来抵抗资本主义的堕落。

S:对,特别是左派,但很多论述是不断在变化的。

在性别领域,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家务劳动价值化是很大的一个辩论,就是要求给家务劳动付薪水,这也是一种 anti-work,一种反工作的态度,因为其实 work 在我们现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面的定义,仍然是生产性的,有工资收入的,这种才叫做工作。但实际上 “工作” 的定义是要不断地去解构,然后去重构的。

所以家务劳动的运动扩展了 “工作” 的范畴,家务这种无偿的劳动付出,其实很重要的 “社会再生产”(social reproduction)的部分。社会再生产就是:能够让工人第二天回到工厂继续工作要做出的这一系列工作,包括回到家要有饭吃,需要有人帮 ta 烫衣服,有个好的床睡觉等等。这些工作是我们没有看到的,市场经济也不会承认的。

A:你不是之前提到一个经济学家 Kathi Weeks,她还提到,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会培养我们日后进入生产力的技能,这些技能被在我们的单位征用了或者使用了,所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一种 “再生产劳动力”,但是它本身却不会得到补偿,没有薪水,倒是我们要花钱去培养这些技能。

那么刚好该定义一下工作,我们现在说 “工作” 的时候,一般用的定义就是这种拿薪水的工作,waged work,对吧?

S:现在做创意行业、创业领域的,其实做的工作很辛苦,但是他们的作品如果一直没有出来的话,他们是永远不会得到这个市场的认可的。他们一直在努力工作,而如果我们只用钱,只看 ta 作品卖是否卖得出去,那他们的工作算什么?

公益行业也是,长期就是低薪、低报酬、低保障。安慰公益人的话就是,你有激情,你为社会奉献,用这种话语来平复他们对现在处境的不满,但实际上是越来越多人无法承受这种情怀了,这种很空虚的情怀。

“工作” 的定义本身肯定是需要被拓宽的,只不过它背后的这一套机制如果没有改变的话,我们再怎么拓宽这个定义也没有意义,只能是首先让人们看到说,“工作“ 也可以是很多样化的。

A:很多人最向往的状态就是做着喜欢的事情,还可以拿钱,但难题就是两个维度都满足很难。

S:我有一个疑问,很多人都说,你要是把你的兴趣变成了工作之后并不好,为什么呢?

比如说现在我是在做学术,我也感觉到非常不快乐。我喜不喜欢研究?我是喜欢的,但是我是不喜欢这种为了在机制里提升自己,而要做的那一系列的工作,比如说你一年之内要发多少文章。

它不是考虑到说你是真正爱这个事业,而是用这一套方式来管理你,使你成为像你刚刚说的一个螺丝钉。在庞大的一个教育体系里面,你只是一个螺丝钉而已,一旦你不喜欢规则了,它就随时能把你换掉。

A:我就是因为这样子才想离开学术界的。你会发现它变成了一个 game,而有一些人更善于玩这个游戏,比如把一篇文章拆成三篇来发,我本来想,读博士不就是能离这些人远一点吗?并不是。这太 old school了,这个时代已经完全过去了。

S:那你觉得现在的工作,让你的创造力更强了吗?

A:(30‘30-32‘40:关于现在这份工作,还有没有所谓上班(on)和下班(off)时间是好是坏)



 我们为什么工作?

(32‘50-49‘30)

A:如果问为什么工作,最直接的答案可能就是 “为了生存“,但是这一层关系是最经不起考验的:以前的贵族是不用工作的,劳动者是被迫为了生存而工作的人,而他们也永远是最穷的人。马克思就会说剩余价值回不到他们自己身上。

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大家都不用为了生存而去工作,就是说我们可以把 “工作/劳动” 和 “收入” 剥离开。

S: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还没实现呢。

A:但是有地方实现了,比如你那天发我的那个视频,关于以色列的基布兹。

S+A:(34‘15-36‘30:关于一个以色列基布兹社区的介绍)

A:我觉得很棒的就是,这个基布兹社区的人们并不会因为按需分配就变得更懒,反倒工作的时候更积极,更有热情,因为大家工作不是为了赚钱,或者比别人过得更好,或者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工作本身。他们的满足感来自工作本身,来自能够满足其他人的信任,满足自己的一些责任。


S:对,就听起来特别美好,说到这个,世界很多地方在实验 universal basic income,就是全民基本工资,主要的概念就是向赚钱最多的人收更多的税,然后分配给那些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或者是全民,不同的地方不一样。刚刚说基布兹,人没有更懒,但是在美国有一个州做这个实践的时候,发现的确人更懒了哈哈哈,或者家庭分崩离析。

什么样的社会更能够适应这种全民福利的措施呢?什么样的是社会是完全无法适应?美国因为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太根深蒂固了,是不是这样的原因?

A:我觉得有这个原因。还有一点,人们太习惯所谓工作在生活中的位置了,或者说被工作定义。那很多人不需要工作之后,即使自己的创造也可以是 “工作”,也可以创造价值,但他们却不知道拿这个时间做什么,不知道如何在被动的工作之外,如何主动使用这些时间,那看起来就是懒了。

还要说回这个工作的意义,尤其是美国,还有中国,特别强调勤劳这种美德,或者说是工作的道德感,所谓 work ethic。我觉得跟美国的清教徒文化关系,“你只要勤劳诚实地劳作,你就会有回报”,然后他们的中产阶级也的确是这么来的。

然后中国也是,资本主义得不输给任何人好吧?

S:中国更神奇的地方是原本是集体主义,这种思想也是让你觉得必须要工作,然后为集体奉献,还多了这种绑架你的感情的这部分。

A:你付出了就会回报是资本主义逻辑,而集体主义下或者社会主义下,是 “劳动者最高贵”,“劳动最光荣”。所以我们跟美国互成镜像,是最强调工作道德的两个国家。

S:美国和中国虽然意识形态如此的对立,但实际上太像了!包括你刚刚说的这种竞争的意识。

A:对。这也是我们难以去想象基布兹这种社区的原因,很多人觉得 “有竞争才能进步,没有竞争社会就会钝化了”。看视频的时候还有一条弹幕,这个视频的主持人说 “在这个地方你一辈子都不用花钱”,然后一条弹幕说,“但是马云希望你们花钱啊”。所以这又是一个陷阱,为什么我们那么难以想象不工作,或者不赚薪水的生活,就是因为消费主义还在这等着你。

S:对。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孩子成长这么的痛苦,然后每个人勾心斗角,因为我们资源稀缺,所以我们必须得踩过对方,我们才能够成功。它是一个非常弱肉强食的适者生存的逻辑,其实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我们的创造力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那为什么美国也相信竞争呢?这是资本主义要求你的,要求你的独特,要求你比别人厉害,鼓励竞争力。

其实美国的社会保障还没中国好,如果你没有工作,你就没有保险;中国最基本的全民医保还是有的。所以你想,在美国这种你没有工作就没有保险的这种逻辑下面,你人能不竞争吗?

A:但我觉得现在中国并不是缺少资源,而是它的分布的问题。

S:(46‘20-49‘30:关于中国“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策略,及其必然产生的不平均)



 无法想象的 “后工作时代” 

(49‘40-60’20)

A:我们如果想象一个不工作的世界,其实已经有一个概念,就叫 “后工作时代”,post work。像马克思也说过,工作只是因为喜欢,这样的一个状态。然后现在这一波所谓 post work 运动,比较经典的一个文本就是 Bertrand Russell 写过的 In Praise of Idleness 这篇论文,就是《赞美无所事事》,1932年写的。

他说人类发展这些科技也好,还是这些基础性设施,最根本目的是把我们自己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不用再劳作,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去追求真正有意义的,比如说 “快乐” 或者是文化或者是艺术等等。这基本上就是 post work,或者后工作主义的核心思想。

现实中也有这种操作,基本的包括工作的时长可以变短,或者你甚至可以赚更少的钱,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自己。

S:我妈要退休了,我爸妈都是在医院里面工作的,她原本是护士长,我爸是医生在急诊科,然后他们一直在医院里面工作,三四十年。我妈是比较传统的一个女性,但她面对退休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她跟我说到底我退休之后能干什么?虽然上班她也觉得很无聊,因为她已经脱离了临床了,做一些文书的工作,但她仍然不愿意回到家里面。

A:所以像 post work 这个概念,你觉得你妈应该是不会接受的?

S:我觉得要接受后工作主义的这种想法,首先要自己去反思 “工作” 本身,但是我觉得我妈她不会去做。其实他们的观念里面有一种阶层的,特别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最光荣,你在奉献自己,然后你一旦没有工作,别人会在社会层面的意义上把你排除出去,觉得你不再是一个有价值、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包括我觉得很多家庭主妇,她们内化的这种自卑感可能也在于此,她们没有在这种生产体系里面的付出劳动,本身的劳动又没有被认可,那种自卑感是很强的。

包括老年人问题也是这样的,老年人觉得自己是一个社会的负担,ta 想早点死,为什么?因为 ta 觉得没有在给社会做贡献了。

我觉得其实很悲哀,这个社会没有给我们教过每个阶段的人生意义,或者是不要把工作的意义如此的扩大化、中心化。现在可能年轻人有这样想,但是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或者中年人这一代其实挺困难。

A:(55‘40-57‘10:为什么疫情期间很多贫苦的老人把毕生积蓄捐出来,一些思绪发散)

S:我是很想给我妈妈展现 post work 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但我感觉她还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熟悉的工作方式,其实就是想要 kill time,把时间占上。而且我还不像其他同龄女孩一样,能生个孩子给她带哈哈哈。

A:对,我觉得她可能是因为没有同伴,因为他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也相似,不知道怎么享受生活,现在退休了身边也没有模板。然后上一代人又特别怕出格,特别怕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即使别的老人带孩子很辛苦,他们也觉得反正都这样,没什么问题。



 已经到来的 “后工作时代” 

(60‘20-68‘00)

A:但是我们这一代或许可以有一些突破,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像我们刚才说到,有一些新生态的关于工作的态度;社会层面,有我们刚才提到的全民基本收入,还有一些国家已经在实验30个小时工作制了,就是每天6小时的工作制。

S:我知道美国有很多地方,特别是非营利组织,在实行一周工作4天,然后休息三天,我觉得是很好的一个实践。

A:(61‘15-62‘00:更多4天工作制的例子。)

可能对于很多人说,你可以工作只4天,或者是休息日变成三天,会觉得太难以想象了,但事实上已经发生了。以前我们还是6天工作制呢。

S:对,是不断地在推进。然后组织工作的形式也影响了我们对于工作的态度,工作的心态。也许你工作四天,你会觉得原来我一周有三天可以休息,我就更加努力地在这四天工作,然后三天休息我可以做别的事情,或是有一个小长假什么的。其实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会改变我们很多相应的生活的安排。

用从小的实践开始,但是你要说更大的改变的话,绝对是要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A:但我们不能改变生产方式,不能改变这个结构的时候,就什么都做不了了吗?只能困在里面了吗?或者说只能是消极的抵抗吗?就躺平,什么都不做吗?

像基布兹的这种实践,让人觉得特别向往的是,除了它是一种另类的经济实践,还有的就是它的这种社群感。我觉得我们最缺的还是伙伴。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社群,有这样的伙伴跟我们做的同样的事情,比如很多艺术家,他们之所以有底气,或者说冒险说我要做一个全职艺术家,可能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圈层,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然后就会让你觉得我这样纵身一跃也没有什么,对大家来说这是一个常态。而且大家还有互相帮持的一些作用。

S:对,就好像建立一个社群,在这个社群里面你被常态化了,就合理化了这一些你对工作的看法,你的生活方式。你们形成一个社群,就能够抵抗共同抵抗外界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是这种消费主义社会对你们的看法,会很有力量感。

包括女权主义一直在说这种社区的建立,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这种互助,我觉得也是来源于此。

A:对,而且有这样的一个圈层的话,大家在共享一种风险。像基布兹这种,这个风险分散了之后,好像每个人感觉就没有那么大的风险要承担了。

S:还有很重要的工作是增加这方面的公共论述,要有更多的这种挑战、扩大 “工作” 定义的公共讨论或者是文章,能够激发大家对于工作的反思。我觉得现在还是太少了,而大家都沉迷于工作。

A:但是我是相信现在有些年轻人其实非常自发地,已经发觉有一些什么不对了,所以才选择不参与。

他们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是出路,但是他们知道的是眼前这条路我不想走,所以就不动了。还不知道到要走去哪里,但是可以做的,就是先拒绝。

S:对,拒绝没错,我觉得拒绝是一个特别有力量的词,社会一直要求我们要迎合,要顺从,特别是对女人来说。但 “拒绝” 这个动作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

A:马尔库塞的 “大拒绝“ 那么有力就是因为是这样。

S:是的,所以我们的答案就是从拒绝开始,拒绝你不属于的,你不应该做的工作,然后更多的去找寻你工作里面的创意、创造力,激发你自己对工作的热情。这样的话你不会觉得某一份工作是你必须要做的,比如说我很多朋友觉得,ta 就必须要去做公务员,去做银行职员,然后为了家族为了生计什么的。当你有了拒绝的意识和这种反思的意识之后,你的人生的选择会变得很多,你的视角真的对于你的人生是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好像有点唯心主义了,但是的确是这样。

A: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可以拒绝的,“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哦” 这样子。



(伪)结论:无所事事是美德 

(68‘00-76‘10)

A:我前两天还看到一篇很搞笑(但很有道理)的文章,就是说疫情期间,中国的二氧化氮的排量低了好多。这本杂志就叫做 Idler,“闲晃的人”,“无所事事的人”,很有意思,从1993年就存在了。

文章说 NASA 观测显示,中国因为这两个疫情的关系,停产或停摆,产生的污染有非常大的减少。

S:为环境做了贡献。

A:对,所以然后杂志这篇文章的结论,就是 “无所事事是一个美德”, do nothing 就好了!

S:在家呆着为国家做贡献。

A:其实想想很有道理,碳排量也减少,外卖少叫,少消费,其实都是 do nothing。

S:但我们不去做事的时候内心感到焦虑,好多人觉得没有去做一件所谓的 productive 的事情的话,就觉得浪费了时间。我是经常会有这种焦虑,自己如果现在不工作,如果不能让这种 idle time,这种闲晃的时间有意义,你就浪费了时间。我觉得这是一直以来,资本主义思想把我训练成的。

A:比如说你在看一本小说,这个会让你觉得浪费时间吗?还是打游戏?看电视?

S:如果是好小说,一个很好的剧就不会,但如果你看了一个很烂的剧,你就会我靠,我花了这里三小时在干嘛,我不如去写点东西。

A:所以看到烂电影我就很生气,我就觉得这两个小时不在了,谁赔给我,其实还是挺经济学的思维。我们的其实都是在潜意识中用经济在衡量自己的时间,以前的话顶多觉得这个剧好烂,但是现在会觉得说我亏了,因为我两小时被浪费掉了。

S:对,好像我的生活虽然不一定要在创作什么,但是它要有意义。

A:比如说我现在有时间,我是看这本书还是看这本书,我可能会选一本所谓含金量更高的。但是这样压力很大,因为有的时候你脑子就真的是想关机。

所以我其实会每天放置一段时间就是关机,比如说我现在在磕一个 cp 的话,在睡觉之前一个小时就是用来干这个的,它其实是一个毫无含金量,就是没有任何产出,没有产生任何价值的事情 —— 如果非要用务实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但是它就是让大脑的肌肉放松下来,或许这就是价值啊。

S:对,我就觉得好像我们把自己训练成了螺丝钉,然后我们只能允许自己在某一定程度上松弛,这种松弛也是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工作。

A:但是我觉得如果在一个后工作时代,我们其实还是可以做很自律的人,只不过我们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一个工作,比如说我今天想把这本书看完,因为我想汲取养分等等,或者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创作而去读一个什么,这个完全没有问题。

S:但我觉得现在有很多的自由职业者,或者自己创业的人,可能他们想的就是,我现在辛苦工作,做长时间的工作都是没问题的,因为我是为了我自己。但是这里面产生的这种劳动的疲倦,就能够被合理化了吗?

我一直在想的这个矛盾点就是,比如说我有个朋友,在创作自己的一个独立游戏,ta 长时间从早到晚到凌晨都在工作,ta 是从大公司出来的,ta 说我不再像以前一样被这个公司指挥着,我现在是为了我自己,但我看到 ta 仍然很累,我担心 ta 会猝死。

A:“我是为了自己”,但是根本上是什么叫为了自己呢?比如说 ta 现在是在创业是吧?ta 创业虽然是为了自己,但其实还是为了 ta 的 business 有一天能尽快转化成可见的利益,还是为了赚钱是吧?

S:当然这里面有一些社会价值,比如说 ta 做独立游戏,想改变大家对游戏的看法什么的,我觉得这个都有,但是肯定最原始的目的是为了赚钱。

A:所以还是没有绕开这个市场的思维。自主创业的时候,我们其实还是在做市场中的一个螺丝钉。

其实如果说,这件事情真的是纯粹是为了自己做,没有任何其他外带的利益因素考虑的话,比如说我今天画画,我不是为了卖掉它,我不是为了快点成名,我就是因为喜欢,的确可能不会做到把自己累到快猝死的程度。

S:对,是的。我担心的就是这种所谓的自我意义、自我价值的话语,它形成了另外一种去剥夺休息时间的工具,被用来合理化了过多的劳动。

A:有道理。现在很多创业者其实反而承受的压力更大,而且这种并不是我们想说的这种 “后工作时代” 精神。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1 hour 18 minutes 1 second

卡列班与女巫
ep003: 从“网络女权”看女女格差

这一期,我们从最近的“江山娇*处处吻”网络反讽歌曲的灵魂拷问出发,细说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女权公号、作品,讨论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不同阶层和背景的女性故事——所谓的女女格差。“网络女权“,成为我们了解中国性别、阶层、经济和社会现象的切入口。


(注:格差来自日语,原意指差别、差距;此处“女女格差”指女性在教育程度、婚姻有无、就业模式、城乡、经济水平上的差距。)



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0'42:江山娇引发的女性泣血之问,联想到《天朝渣男图鑑》。好的性别+艺术作品唤起人们共鸣。


05'28:甘肃女医护人员被剃头事件、江山娇事件体现出媒体试图塑造或消费女性身体。中华女子抗拒自身形象被平板化、抽象化。


08'00:咪蒙和ayawawa两个逝去的网络“女权(?)”的主张;咪蒙调动人们的匮乏感;


14'18:小鳄鱼毛毛主张反婚反代孕所引起的争论;


18'36:写字楼大妈口中的“婚驴”反映出婚姻制度中女性财产权利的下降?


22'17:“网络女权”的多元化和女女格差是什么关系;


23'59:婚姻内外,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难忘主旋律—“剩女污名”;


27'21:中国“网络女权”对“日本女性贫困”的跨境关注说明了什么;


33'10:Lean In浪潮在中国的呈现有哪些;精英女性、高管女性独享的女权;


40'54:青年女权行动派式微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43'40:人们对女权的广泛接受并不表明每个人对女权的理解一致;反思消费与女权之间的关系;


46'00:来自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微弱的声音。


*更正:女王c-cup没有退出微博。电台中表述有误,深表歉意。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S、花小磨

音频剪辑及配乐:S、花小磨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配乐歌曲来自电影“Why Women Kill”、“The Good Wife"配乐,及网络翻唱作品“江山娇*处处吻”、“天朝渣男图鉴”。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51 minutes

卡列班与女巫
ep002: 新冠疫情中的“紧急状态”

这一期,我们通过回溯传染病的认识和管制历史,聚焦于如今新冠疫情中的事件,来讨论“紧急状态”下人和社会的关系。


节目重要节点,请选择享用哦:


00'50:Stephanie回广东过年,遭遇疫情突袭。悲痛无奈的同时,她和小伙伴提出网络倡议:推迟复工;


03'50:日本如何报道早期武汉疫情和传播途径;日本口罩缺货,而其实口罩八成进口自中国;


08'12:麻风-一个疾病的医疗社会史,近代化的政策包括隔离和驱逐,在没有正确认识麻风杆菌之前,出现部分地区将麻风病种族化,比如美国、澳洲;日本麻风病治疗,禁止麻风病人生育,剥夺一生自由;福柯关注的紧急情况下,通过隔离对人的自由进行剥夺和实施各种限制;


14'15:让渡权力是否意味着疫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15'08:国外留学工作的朋友遭遇歧视为哪般;戴口罩也会遭遇攻击?歧视鄙视链背后隐含的国际关系;


24'20:地方为什么做不好防疫工作?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张力;


29'50:与2003相比,政府应对发生怎样的变化?钟南山,一个符号型人物的存在;


34'00:武汉八君子事件来看网络监控和个人权力紧缩:“公”“私”与监视;


41'00:疫情下的反思、批判、警惕;全球恐怖主义,安全成为统治阶级的策略;


43'30:对“世界工厂”中国的依赖;疫情波及全球人生计;跨国资本无意识形态;


47'43:这个疫情并不“意外”,希望更多人感受到这不是一个意外;结构性的问题;言论自由的幻觉;消失的公民记者和不断涌现的个人求救贴;


52'50:谁在诉说“正能量”的故事;我们发现了什么样的“正-正能量”;我们能做什么?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S、花小磨

音频剪辑及配乐:S、花小磨


版权说明:

封面图片来自B站UP主林晨航拍武汉空城的视频;

配乐歌曲来自电影“大象席地而坐”配乐、武汉花伦乐队歌曲“蓝色火花(短篇)”、“穿过火焰(长篇)”、“坏孩子的天空”、“大象”;

上一期节目的配乐来自电影"A rainy day in New York"的歌单。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57 minutes 6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ep001: 在日本和美国读性别研究博士是什么体验?

我们节目的名字取自马克思主义女权活动家兼学者的Silvla Federici2015年著作《卡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和原始积累》。她在此书中强调,卡列班代表的欧洲中世纪被圈地逼入工厂的无产阶级们参与了对贫穷女性的指责和恐吓,而被资本主义洗劫走女性对身体的掌控能力。同时,她批判资本主义借此将不平等的网络镶嵌在无产阶级的身体之中,将剥削全球化。对于性别歧视的文化原因归因我们已经感到厌倦和无力,“卡利班与女巫”将由在美日留学的性别研究博士生Stephanie和花小磨用贴近生活的话风,鲜活的事例,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及批判,聊开发与性别,和你一道扩展思考与行动的疆域。


第一期《在日本和美国读性别研究博士是什么体验?》将带领你们走进女博士的世界,听听我们在海外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


节目重要节点,欢迎对症下药,选择享用哦:


03'18:开始性别研究是和生命体验有关。


07'00:既要做研究,又要做行动,两到三个角色如何平衡,如何转换。


09'10:本国学生和留学生面对的困境各不同,不可比。


12'40:资格考我得“拼命”。


15'50:作为新移民,没有经济来源,那个压力特别大。平衡行动与研究,就会迫不得已放弃行动。


20'50:日本留学生制度还是一个用工制度。近代资本积累中,学生工是个传统。


24'20:美国助教是一个贫困人群。处于美国学术生产体系的最底层。公立大学的学生工会助教大罢工经历。


35'50:导师分两种教育者与理论家,两者兼顾的老师实属少数。


40'10:如何“操作”老师?是不是有这门“歪理邪说”?女性在一段异性恋关系中反转关系的手法是否可以启发我们处理师生关系?


43'20:在这样一种学术生产体系,我们还应该对老师有幻想吗?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残酷的体制。我们需要降低对老师的理想要求?


46'35:遇到这样的老师需要我们提高警惕:“我们在同一条船上”;小心伪善的人;骗人情债;不接受“不”


58'20:如何应对学术抑郁?


61'10:逃跑虽然是个消极应对方法,但也许是人生一个新的开始。


音频录制及文案撰写:S、花小磨

音频剪辑及配乐:S、张豆豆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how more...
5 years ago
1 hour 5 minutes 47 seconds

卡列班与女巫

我们节目的名字取自马克思主义女权活动家兼学者的Silvia Federici2015年著作《卡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和原始积累》。她在此书中强调,卡列班代表的欧洲中世纪被圈地逼入工厂的无产阶级们参与了对贫穷女性的指责和恐吓,而被资本主义洗劫走女性对身体的掌控能力。同时,她批判资本主义借此将不平等的网络镶嵌在无产阶级的身体之中,将剥削全球化。


对于性别歧视的文化原因归因我们已经感到厌倦和无力,“卡列班与女巫”将由在美日留学的性别研究博士生Stephanie和花小磨用贴近生活的话风,鲜活的事例,来介绍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及批判,聊聊发展与性别,和你一道扩展思考与行动的疆域。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