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97/51/68/9751688b-8d21-c3aa-6c36-699bf2c51900/mza_15579284360314646222.jpg/600x600bb.jpg
齊拉黑
Hikari.zip
21 episodes
2 days ago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Philosophy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齊拉黑 is the property of Hikari.zip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Philosophy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20/21)
齊拉黑
Ep.20 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你也是癔症!

🎙️ 本期主题:
去幻想吧!領受癔症的最快方式✨

我們上一次聊偏執,看到的是一種「先演好失敗」的生存邏輯:
在沒有台詞的舞台上,偏執者乾脆自己寫了一個「注定被拒絕」的角色,好讓劇情不再混亂。

那麼,歇斯底里者呢?
他們選擇了完全相反的道路——不寫劇本,而是不斷「借」別人的劇本來演。


🪞 他們總是站在「他人的目光」之下,把自己塑造成那個最亮、甚至刺眼的「污漬」。
這既是焦慮的來源,也是存在的方式。
因為只有在這種過度暴露裡,他們才能感覺到:自己確實被看見了。

而更深層的秘密,是來自父親的符號承認:當這份承認缺席時,歇斯底里者就會陷入「永遠不確定自己是誰」的狀態。於是他們只能不停地扮演——
既想成為完美的「父親代表」,又不斷在欲望裡告訴自己:還不夠、不是這個。


🌀 這一集,我們會聊到:
◦ 為什麼歇斯底里的靈活,其實是一種被迫的義務◦ 「他人之眼」如何成為癔症的核心場景◦ hétéros:拒絕父親承認的人,被推到什麼位置上◦ 成為「污漬」的策略:暴露與凝視的雙重遊戲◦ 永不滿足的欲望:為什麼鬆弦比繃緊更讓他們恐懼


————————

🎙️「齊拉黑」:

       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讓我們一齊 拉一拉意識,黑一黑結構。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podcast「齊拉黑」,

     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

     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1 month ago
6 minutes 25 seconds

齊拉黑
Ep.19 别急着在还没被拒绝时,就先演一个被拒绝的人

🎙️ 本期主题:
别急着在还没被拒绝时,就先演一个被拒绝的人

🧠
当我们聊“偏执”时,常常想到的是疯狂的怀疑、臆想,甚至阴谋论。
但精神分析的发现很微妙:偏执其实不是“多想”,而是没有找到自己在“大他者”里的位置。
这种“无处容身”的感受,就像站在舞台上,却拿不到剧本,所有目光都在看你,你却没有台词。
于是,偏执者选择了一条奇怪的生存之道:
在还没真的被拒绝之前,就先演好一个“被拒绝的人”。

通过这种表演,他们把不确定的混乱,转化成一个“必然的命运”:
“你们拒绝我是注定的,而我,就是这个规则存在的证明。”
他们用主动的“放弃自我”,换来一种奇怪的安稳。

或许,我们也常常偷偷用这种逻辑生活:
“既然可能会失败,那我就先演失败者吧。”
这样看似安全,却让人永远困在自编自导的剧本里。
而真正的勇气,是停下这场表演,
去等待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


🌀 这一集,我们会聊到:

  • 为什么理解歇斯底里,得先研究偏执的结构

  • 偏执者的生存逻辑:在拒绝里找到秩序

  • “成为例外”的快感:自我贬低反而带来掌控感

  • 宗教的神 vs 偏执的大他者:切割 vs 放弃

  • 波罗米奥结里的偏执:现实、符号、幻想融成一团



    ————————

    🎙️「齊拉黑」:

           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讓我們一齊拉一拉意識,黑一黑結構。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podcast「齊拉黑」,

         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

         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 minutes 43 seconds

齊拉黑
Ep.18 男人最需要的不是女人,而是真男人!

🎙️ 本期主题:
男人最需要的,不是女人,而是真男人

🧠
听到“歇斯底里”,你是不是立刻想到一个“情绪化的女人”?
其实,这个印象可能完全误导了我们。
精神分析告诉我们:歇斯底里不是女性的专属,而是一种心理结构。
男性同样可能掉进这个位置里,甚至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男性歇斯底里”。

他们害怕失败、害怕“阉割”,于是绕过竞争,
不去“拥有”力量,而是努力“成为”一个被认可、被渴望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女人本身,
而是一个“真男人”——一个能替代父亲、指挥他欲望的他者。


🌀 这一集,我们会聊到:

  • 为什么歇斯底里和性别无关,而是结构性位置

  • “成为” vs “拥有”:男人如何用迂回的方式防御恐惧

  • 当父权形象崩塌时,社会如何催生“女性化造人”模式

  • 男性歇斯底里的日常表现:魅力、诱惑与反抗的双重套路

  • 恋爱中的奇怪三角:伴侣既是欲望对象,又是“父亲替代品”

    • 终极困境:当他们执着于“真男人”,反而陷入无意义


    💡
    也许,很多现代人的身份焦虑,
    都和这种逻辑如出一辙:
    “我必须成为点什么,否则就一无所有。”
    理解“男性歇斯底里” 不是为了给男人贴标签,

    而是看清:我们的心理困境,往往是社会结构的折射。



    ————————

    🎙️「齊拉黑」:

           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讓我們一齊拉一拉意識,黑一黑結構。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podcast「齊拉黑」,

         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

         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 minutes 33 seconds

    齊拉黑
    Ep.17 做真实的自己? 你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自己?

    🎙️ 本期主题:
    做真实的自己?你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自己?

    🧠
    “做自己”听上去简单,
    可谁能说得清——
    那个“自己”,究竟是从心里长出来的,还是被别人塞进去的?

    拉康提醒我们:
    所谓“本真自我”的追求,常常是一种幻觉。
    我们并不是孤零零、自给自足的存在,
    而是从一开始就被语言、父母、社会法则编织进了一张“他者”的网。

    “他者”的声音有两种:

    • 象征性他者 —— 文化与规则,告诉你“去享受!”

    • 现实性他者 —— 父母和亲密关系,把矛盾、债务和欲望的投射传递给你。

    在这双重声音之间,我们才慢慢学会:
    我是谁?我该要什么?我又该放弃什么?


    🌀 这一集,我们会聊到:

    • 为什么“真实的自我”往往是一种幻觉

    • “他存(Abalility)”:我们的存在如何依赖他者

    • 父母与社会的双重指令如何塑造我们

    • 欲望、金钱、资本主义交换背后的心理逻辑

    • 歇斯底里与牺牲感:当“剩余享乐”落在个体身上

    💡
    也许,做“真实的自己”并不等于追求一个纯粹的本真,
    而是承认:自己始终处在“他者”的塑造之中。
    学会选择,学会承担,
    在那张密不透风的网里,
    为自己留下喘息与清醒的空间。


    ⸻

    你曾试图读懂黑格尔,却卡在第一句“存在即无”?

    你曾想搞懂拉康,但只记住了“我不是我”?

    你觉得齐泽克像在讲笑话,可听完却笑不出来?


    欢迎来到 「齐拉黑」,一档哲学播客。

    在这里,我们不讲哲学常识,只讲意识断裂。

    我们不做术语翻译,只做思维的翻车现场。


    黑格尔的辩证法、拉康的精神裂缝、齐泽克的意识形态魔术,我们压缩进三分钟,用耳朵挖出你认知中的裂缝。


    这是一档可以被“取消”的节目,因为我们试图理解现实。

    这是一档值得“拉黑”的节目,因为我们想要触碰欲望本身。


    Show more...
    2 months ago
    7 minutes 13 seconds

    齊拉黑
    Ep.16 当外界的声音比内心更响,我们还能剩下多少“我”

    🎙️ 本期主题:
    面对他人的期望和规则,维持自我认同是多么的脆弱


    🧠
    我们每个人,都在他人的眼光和社会的规则中塑造自己。
    婴儿第一次照镜子,看见那个“完整”的形象,是一次惊喜——
    却也是一次分离:我和镜子里的自己,并不完全重合。

    随着语言进入我们的世界,我们开始被命名、被评价、被比较。
    这些来自父母、老师、社会的声音,慢慢成为我们理解“自己是谁”的方式。
    在拉康看来,这些命名和期望并不是中性的,它们带着匮乏、限制,也带着权力。
    而所谓“父亲的名字”,就是那套象征性的规则——它告诉我们,哪些欲望可以保留,哪些必须放弃。

    对很多人来说,这套规则让身份认同稳定下来;
    但对另一些人,尤其是在性别秩序中更脆弱的一方,它也可能意味着必须戴上“假面”,才能被认可。
    当这个假面戴不下去时,裂缝就会显露——有时表现为反抗,有时是困惑,有时甚至是精神的失序。

    🌀 这一集,我们会聊到:

    • 镜像阶段:自我认同最初的幻象与分裂

    • 他人的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我”

    • “父亲的名字”是什么,它如何制定游戏规则

    • 性别在这套规则下的不对称

    • 当假面失效时,我们会面对怎样的困境

    💡
    这是一个关于你我——
    当面对他人的期望和规则时,
    我们是怎样努力维持、又常常感到脆弱的故事。

    Show more...
    2 months ago
    6 minutes 37 seconds

    齊拉黑
    Ep.15 拉康:你生下来就有三个爹。

    🎙️本期主題:

    拉康:你生下来就有三个爹。


    🧠

    有一种人,总是说“我没事”,却又让全世界都知道TA在受苦。有一种痛,不是病理学意义上的,而是一种说话方式:痛苦,是我存在的凭证。

    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眼中,癔症不是“情绪病”,而是一种结构,一种你我都可能活过的语言位置。

    癔症者不是不正常,而是太渴望成为“正常”的主角。
    他们像个乐队的主唱,用痛苦来C位出道。
    他们在问:“我是谁?我凭什么要受这份苦?那‘父亲’到底又算什么?”

    🔍 拉康说,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三个“父亲”:

    1. 想象的父亲:我心中的完美英雄,代表欲望

    2. 象征的父亲:法律、秩序与规则的代表,禁止欲望

    3. 现实的父亲:那个活生生、令人失望的亲爸

    癔症者在这三者之间拉扯、追问、控诉,
    他们不是“想太多”,而是说太多,因为“不说,就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

    而当他开始痛苦、开始说话,
    他就在用“缺失的语言”填补那个“不存在的女人”位置。
    他要的不是理解,而是一个能命名她的能指。
    一个“我是谁”的答案——尽管永远无法得到。

    癔症不是演戏,是结构;不是装可怜,是对“阉割命运”的反抗。
    在这一期节目里,我们从拉康的视角,
    带你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是为了存在,而不是为了沟通。


    🌀 你会听到这些关键问题的拆解:

    • 癔症者为什么总在说“我太苦了”?

    • 为什么她们要用“痛苦”来组织身份?

    • 所谓“女人不存在”,到底在说什么?

    • 父亲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他们各自掌管了什么样的权力?

    • 为什么癔症既痛苦又享乐,既呼救又不愿被救?

    🎭 癔症不是脆弱,而是一种对“阉割现实”的激烈反应。
    在她的世界里,真正的父亲总是失效的,理想的父亲却无比有力;
    她用言说缝合这个破洞,但每一句话,反而暴露了她的空位。


    💡 这期内容,不是为了分析别人,而是帮你听见自己内在的声音:
    你是不是也在用痛苦“说话”?
    你是不是也曾拼命扮演“主唱”,只为了不被忽略?
    你是不是也曾在“我是谁”的深夜里,一遍遍想要发声?


    这一集,给你一种新的语言,来理解自己,也理解那些“一直在说话”的人。

    Show more...
    3 months ago
    6 minutes 34 seconds

    齊拉黑
    Ep.14 稳定的关系,和“漂浮的亲密”有什么不同?别再被骗了!

    🎙️本期主題:
    稳定的关系,和“漂浮的亲密”有什么不同?别再被骗了!

    有些关系,一开始很热烈,像是命中注定;
    你以为终于遇见了真正懂你的人甚至是灵魂伴侣,结果不过几个月,对方就开始变冷、变淡、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试着挽回、反思,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太难搞……但其实,问题的根源可能比你想的更深。

    在这一期节目里,我们从“癔症”的临床结构聊起,带你看清一种很容易被误解的亲密模式——漂浮的关系。

    这类关系往往来自一种特别的心理逻辑:
    看似情感丰富、全心付出,但其实是在借用他者、扮演角色;
    Ta不是和你建立真实连接,而是用你来填补自己的缺口。

    🌀 Ta可以是温柔的理解者,也可以是敏感的牺牲者;
    🎭 但这些形象,其实更像是一场角色扮演,一种伪装的“亲密”。

    这种结构,在精神分析里有一个经典原型:癔症。
    Ta渴望被看见、被需要,但又无法真正承受亲密关系带来的“不对等”和“去魅”;
    Ta靠借用你眼中的“她是谁”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


    🎤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了这些话题:

    • 为什么有人总在关系里“用力演”?

    • 癔症式的亲密,为什么让人上头又受伤?

    • 语言中的“统一”与“断裂”,是怎么暴露这种内在的分裂感?

    • 为什么癔症不是“装病”,而是一种深层的自我保护策略?

    • 最关键的:你怎么分辨,你遇到的是稳定的连接,还是漂浮的投射?

    💡 这不是为了贴标签,而是为了帮你从“为什么总遇到这样的人”中,走出来。
    你不是太差、也不是太难搞。也许你只是进入了一个需要“演”才能维系的亲密系统。

    如果你渴望真正的、能走得远的关系,那你更要听这一期。
    我们会带你看清:什么是稳定的爱,什么是伪装的亲密。

    Show more...
    3 months ago
    6 minutes 52 seconds

    齊拉黑
    Ep.13 弗洛伊德不懂女人,所以也治不好女人。

    🎙️本期主題:

    弗洛伊德治不好的人——女人。


    聊起弗洛伊德,很多人脑子里浮现的,都是那个“能把你梦都解开”的心理大师形象。但这期我们要聊的,是他最著名、也最失败的一个案例——多拉。

    多拉是个聪明、倔强、不愿被摆布的17岁女孩。她的父亲想把她“送”给朋友K先生,换一点婚外情的便利。因为多拉父亲和自己老婆的私情,K先生也开始性骚扰多拉,父亲却将她的求救视为幻想和捏造。

    最终,多拉因为声带失能和爸爸「觉得」她行为异常,被送去了弗洛伊德那里诊治。多拉的爸爸很相信弗洛伊德,因为他治好了自己的晚期梅毒并发症导致的瘫痪。而这位心理学家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要逼迫这位女病人承认她的痛苦来自恋父情结与对那个骚扰他的男人的爱慕,以此论证自己的学说。

    多拉是化名。她的真名是Ida。当她躺在弗洛伊德诊疗室的躺椅上,整个父权世界裹挟着的残暴、专横、侵略战争就死死抵在她的喉口。十一周的治疗没能「治好」她。

    (如果Ida的经历感兴趣,可以读读她的曾孙女 Katharina Adler 写的小说《Ida》。在那里,多拉终于获得了一次属于自己的叙述。

    这次诊疗失败不仅是弗洛伊德的滑铁卢,也是整个精神分析早期的滑铁卢。它暴露了一个至今都绕不过去的问题: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听见过女性在说什么?


    🎤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了很多:

    • 什么是“我”?什么是“原初压抑”?

    • 为什么女性的欲望总被简化成“她就是想找个男人”?

    • 为什么一位女性明明是在质问父亲、拒绝被交易,却总有人坚持要把她塞进一出三角恋的剧本?


    💡 我们试着把多拉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夹缝里解放出来,去理解她真正的愤怒、她的拒绝、她的孤独。也许她不是想要什么,而是想说一句:爸,你把我当筹码出卖,却从来没把我当个人看过!


    而我们今天还在讲她的故事,是因为,一百多年过去了,太多女性仍然因为“做自己”,而被诊断、被教育、被误解。


    ———————————————————————————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

    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3 months ago
    5 minutes 16 seconds

    齊拉黑
    Ep.12 來!面對你內心的缺失!(為什麼說缺失是人類的根本?

    🎙️本期主題:

    爲什麼“缺失”才是人類的根本?——歇斯底裡的精神地圖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
    明明什麼都不缺,偏偏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不是你矯情,也不是你玻璃心,
    而是你,終於察覺到自己活在一個“缺失爲本”的宇宙結構裡了。


    我們以爲,自己是靠擁有什麼才構成的:

    擁有愛、擁有他人的認可、擁有一個清晰的自我形象。
    但拉康説:不是的。我們恰恰是因爲“缺了點什麼”,才開始成爲人。

    這個「從一開始就沒在的東西」,他稱爲 “客體小a的缺失” ——
    聽起來像個理論 bug,實際上卻是我們人格運轉的發動機。


    🎤 本期我們聊了這些又痛又好笑的真相:

    • 我們的欲望,並不是去追求什麼具體的目標,而是圍繞一個“從未在場”的缺口打轉

    • “歇斯底裡”不是情緒病,而是在“全部投入”和“完全疏離”之間搖擺的生存方式

    • 症狀,是我們用來講述「我缺了什麼」的無聲語言

    • 為什麼你那麼容易愛上「有破洞」的人,然後一邊填補他、一邊埋怨他不回應?

    • 為什麼有些人不追求權力,卻總在幕後操盤?不想被看見,卻又不允許被忽視?

    • 為什麼有些人之間的連結,不是因爲我們擁有什麼,而是因為“我們共同沒有什麼”?


    🌀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瘋?

    但說到底,我們誰不是這樣:
    小時候努力表現,盼着被看見;
    長大後在關係裡演連續劇,一會兒小貓咪,一會兒女王攻;
    嘴上說「我已經無所謂了」「人間不值得」,手卻還在默默刷新誰點了你的小作文。

    一會兒極度投入、非誰不可;一會兒又退回殼子裡,覺得誰都靠不住。


    💡 所以我們想聊聊這個問題:

    在「想被愛」和「怕被看見」之間反覆橫跳的我們,到底是在逃避什麼,又在追逐什麼?


    🌑 有些黑洞雖然看不見,卻主宰了我們整個人生軌跡。

    這期,就是一次繞著那個黑洞邊緣,笑著掉眼淚的深潛之旅。


    🎧 本期適合你,如果你:

    • 對拉康和精神分析有一點興趣,但不想翻晦澀教材

    • 經常在親密關係裡忽遠忽近,想愛卻又覺得累

    • 想明白「我為什麼總是這麼用力」、「為什麼我總覺得沒被真正懂過」



    👇 點進來,
    你可能不會立刻「痊癒」,

    但你會開始,更溫柔地理解自己那些複雜、錯亂、與迷之操作。


    ———————————————————————————

    📢✨通知:下週起,本播客每週一更。
    📅✨美東時間 每週六晚七點更新(夏令時)

    ———————————————————————————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

    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4 months ago
    6 minutes 59 seconds

    齊拉黑
    Ep.11 從Cocaine到Martha,弗洛伊德爲了降服身體都做了什麼?

    本期有一個小彩蛋,Psychoanalyst看到後應該會會心一笑吧。


    這裡补齐一下这期彩蛋的完整版:


    年輕的弗洛伊德,是個「精神小伙」。白天研究腦神經,晚上吸一口可卡因續命。他興奮地寫信說這玩意兒多神:抗疲勞、提精神、治焦慮、甚至還能解決“性功能問題”。


    是的,弗洛伊德曾真心實意地推薦“可卡因治療陽痿”。


    那時他對身體的理解非常樸素:

    “我不高興 = 我的神經出了問題 = 給它加點料。”


    在他的前意識里,身體就像一輛神經肌肉組成的馬車,只要給得夠猛,它就能乖乖跑起來。

    _

    後來,他遇見了Martha。

    一個柔弱、順從、專一、以他為中心,寫信會加「Liebster Siggi」的好女孩。

    (注:Freud全名是Sigmund Schlomo Freud,Liebster Siggi如果變成中文語境差不多是->親愛的西基基。蠻嗲的。信中Martha的語氣溫柔甚至帶點母性,Liebster Siggi這一稱呼雖然甜蜜,但也成為日後許多學者解讀Freud如何在私密關係中顯露其控制欲與性別結構想象的重要線索。另,Martha就是Anna Freud的母親!)


    在訂婚期間他開始頻繁地給她寫信,

    從「今天吃了啥?」到「你跟哪個男的說話了?」;

    從「你有沒有想我?」到「你怎麼還沒掛上我送你的照片?」;

    從「你信寫太短了!」到「今天是不是不愛我了?」。


    從吸Cocaine到管老婆穿什麼,弗洛伊德的身體也悄悄完成了一次遷移:

    從「我用藥物調教我自己」,變成了「我用你,來安頓我的不安。」


    也就是說,Cocaine讓他短暫擁有身體的主權;Martha則把他帶入了象徵秩序的租賃合同。

    你以為他「成家立業」是找到真愛了?

    也許吧,但從結構主義角度看,他只是完成了精神男性的標準進化路徑:

    階段一:我控制我身體(靠藥)

    階段二:我控制你身體(靠婚姻)

    階段三:我的身體徹底交給父權結構托管(靠當父親)

    _

    這不是愛情故事,是一個關於身體如何被馴化的案例分析。


    從裸感的本我衝動到穿西裝的超我規訓,

    從可卡因快感到婚姻戒律,

    弗洛伊德的身體,終於被社會成功收編。


    而我們呢?

    你以為你在「養生」,其實你只是把可卡因換成了「低因咖啡 + 早C晚A」;

    你以為你談戀愛了,其實你只是多了一個「管理你身體狀態的人」;

    你以為你在掌控身體,其實你只是變成了身體的秘書。

    _

    我們所謂的「活著」,是在管理一個叫身體的資產負債表。

    唯一不同的是,有人靠藥物,有人靠婚姻,有人靠健身戒糖冥想氨糖VC泡騰片。

    都一樣。你終究要為“身體這回事兒”付出點什麼。

    身體是你最後一個相信還能自由支配的東西,而社會與結構等的就是你這點幻覺。


    ———————————————————————————

    ✨📢通知: 下週起,本播客從每週二更改爲每週一更。


    每週兩次更新還是讓我有點焦灼,以這個頻率更新了一個月後,我最終決定還是每周更新一期好了。


    每期播客三分鐘輕描淡寫的內容,背後可能是十幾本書、幾十篇文獻、上百條注釋才換來的一個「順嘴說出來」的句子。更別說上期插播11分鐘的蘇聯笑話的那期的工作量了。


    這期我們聊「從Cocaine到Martha」,聽起來像段子,其實壓著:

    -> 一整套弗洛伊德生平、信件、社會背景;

    -> 拉康精神分析體系里身體三界結構(想象界、象徵界、實在界);

    -> 異地戀書信里的父權慾望結構;

    -> 以及19世紀奧地利猶太資產階級的婚姻秩序;

    -> 更別說可卡因在醫學史上的地位、性別規訓機制、控制欲的象徵化……

    甚至是某個輕描淡寫的笑點,我們也要對照好幾本理論書,確定它不是空轉的調侃,而是結構性的諷刺。


    播客聽起來像聊天,實際上是精算過的認知排布。

    每句話要聽起來“不高冷”,但骨子裡是有“史料 + 理論 + 結構 +情緒”支撐的。

    我們不是炫學,我們是想讓你在聽的時候“輕輕地一笑”,但那個笑,是從洞察中長出來的。


    開播客這一月以來有人說“啊你們這集內容好順哦”“笑鼠我了還挺深的”,我都覺得特別珍貴。

    因為我努力的就是讓深度聽起來像輕盈,讓結構聽起來像生活。


    如果你也在做播客、寫內容,或者只是默默地在學習,

    也許你會明白那種感覺:

    花很多時間讀的東西,不是為了顯得懂得多,

    而是為了讓一件難的事情,有機會被好好講清楚。


    這也是我們做知識播客的浪漫。✨

    ———————————————————————————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

    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4 months ago
    4 minutes 7 seconds

    齊拉黑
    Ep.7 拉康手拎三個環 怒懟亞里士多德:癔症和子宮有個雞毛關係?

    🃏三分钟,听一场意识形态的事故


    ⸻

    你曾试图读懂黑格尔,却卡在第一句“存在即无”?

    你曾想搞懂拉康,但只记住了“我不是我”?

    你觉得齐泽克像在讲笑话,可听完却笑不出来?


    欢迎来到 「齐拉黑」,一档每期3分钟的哲学播客。

    在这里,我们不讲哲学常识,只讲意识断裂。

    我们不做术语翻译,只做思维的翻车现场。


    黑格尔的辩证法、拉康的精神裂缝、齐泽克的意识形态魔术,我们压缩进三分钟,用耳朵挖出你认知中的裂缝。


    这是一档可以被“取消”的节目,因为我们试图理解现实。

    这是一档值得“拉黑”的节目,因为我们想要触碰欲望本身。

    Show more...
    4 months ago
    3 minutes 54 seconds

    齊拉黑
    Ep.5 你嘴上說著很開心,怎麼身體不誠實啊?


    ——————————————————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 minutes 48 seconds

    齊拉黑
    Ep.10 插播一則蘇聯笑話 &「無知者」在精神分析裡是「罪孽深重」

    這期我們講了一個蘇聯老笑話:

    這個笑話雖說是蘇聯時期的老段子,但你換換主語,它就不是過去的事兒了——

    你把“猶太人”換成任何一個今天被當作“問題”的群體,把“共産黨”換成任何一個強勢體製或口號,把“體製垮了”換成“某種風向變了”……

    你會突然明白:

    哦,原來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混亂、憤怒、群體狂熱,不過是這笑話的重播,隻不過演員換了而已。


    當人一害怕,就會特別容易去找個“他們”來當替罪羊;

    當人一看不懂世界,就會找人怪罪。

    越混亂的時候,大家越喜歡圍在一起,罵“ta們”來感到安全。


    這時候,無知不再是無辜的,因爲它開始變得很好用、很舒服、甚至讓人上頭。

    它能讓人不必面對混亂,只要仇恨就行了;不必思考,只要怒吼就好。

    就像我們播客裡説的:

    人們會從“假裝不知道”中,獲得一種病態的“爽”。


    所以我才做這一期,不爲懷舊,而是想提供一個看世界的望遠鏡:

    📍把主語一換,很多事你就明白了;

    📍把那份“憤怒”往深裡想想,背後是不是藏着一種享樂的誘惑?

    📍在這兒發洩情緒的你“爽”嗎?這個“爽”是誰安排給你的?


    別怕複雜,也別怕懷疑。

    多一個人醒着,群體就多一分清明。

    就像拼圖一樣,世界本來很複雜。但如果你願意多看一塊,就能少一次被幻想裹挾。


    ——————————————————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

    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

    ✨ 感謝技術支持 @Richard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0 minutes 46 seconds

    齊拉黑
    Ep.9 癔症者的終極宿命是找個爹?但你並不缺爹,缺的是對自己的概括。

    ——————————————————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4 months ago
    3 minutes 45 seconds

    齊拉黑
    齊拉黑為什麼叫齊拉黑?(坦白局,不止三分鐘

    本期回答一些朋友們的問題:齊拉黑為什麼叫齊拉黑?(這個坦白局,不止三分鐘。

    ----------


    朋友們一聽這播客名字,第一反應總是:“你是要拉黑誰?”

    我笑着説:“當然是——拉黑你腦子裡那個不合時宜的你。”


    這個世界的聲音太多了,每一個都在對你喊:“你該正常一點。”

    可你腦子裡那個小小的聲音卻在回響:“我不對勁,我要爆炸。”

    我們聽見了那個聲音。

    那是你真正的聲音,是那個被你放進角落、靜音、屏蔽、置頂又拉黑的你。

    但現在問題來了:你到底是要block世界的聲音,還是你腦子裡的聲音?


    於是我給它取了個名字:齊拉黑。

    我請來三個瘋子,三個神父,三個劊子手:齊澤克、拉康、黑格爾。

    他們不會救你,他們會把你從安穩中劈開。

    你在短視頻裡刷哲學金句,妄圖找到人生答案;

    我們在三分鐘裡投放炸彈,不爲啟髮,隻爲炸裂。


    📍黑格爾會告訴你:你的自由是幻覺,你的意識正在跟自己拔河;

    📍拉康冷冷一笑:你的愛,是語言的殘渣,你的欲望,從來不屬於你;

    📍齊澤克端起一盃咖啡,説:“你笑的地方,其實正是你最深的傷口。”

    我們用“三分鐘”的格式,做一件完全不合時宜的事——

    反安慰,反講理,反認同。


    我們不是來提供答案,而是來打斷你慣性思考的路徑。

    我們不是在解釋哲學,而是在讓哲學來解構你。

    我們想用這檔播客,讓你暫時拉黑那套熟悉、安心、自動導航的思維繫統,

    打開一條屬於思辨邊緣人的意識邊界小徑。


    三分鐘,不一定讓你“懂”,

    但一定能讓你“抖”——意識層麵的輕微震盪,

    是我們留給你最誠實的禮物。

    在這個由短視頻餵養注意力、算法決定“你該懂點什麼”的時代,

    《齊拉黑》是一個反其道而行的嚐試。


    我們不教你如何“掌控人生”,

    也不安撫你如何“接納自己”。

    我們隻是邀請你,在碎片與焦慮之間,

    遭遇某種不適感——一種深處自我與世界之間裂縫的共鳴。

    我們關心的,是那些在睡前、地鐵、廁所、飯後髮呆的時刻,

    忽然冒出“我是不是哪裡不對勁?”的你。


    這檔播客,不販賣知識點,而是製造裂縫。

    它不是講解,是撞擊。

    它不講道理,是在提醒你:你所“知道”的,大概率都是幻覺。

    就像黑格爾的主奴辯証法,奴隸在勞動中認清自己;

    拉康用語言切開你意識的缺口,讓你直麵永遠填不滿的那個洞;

    齊澤克在每一個看似荒謬的段子裡揭開:

    你以爲的自由,其實早就被意識形態悄悄打包好,貼上“自我選擇”的標籤送到你手上。

    我們試圖在三分鐘裡,講清楚一點點,

    但永遠講不完——這才是重點。


    我們不指望你“聽懂”,

    我們隻希望你**“聽不完”**,然後忍不住點開下一集。

    所以,歡迎收聽《齊拉黑》。

    不是爲了讓你變聰明,

    而是爲了讓你停不下來地懷疑——

    懷疑那些你一直以爲自己早就知道的事。


    當然,如果聽到後來你真想拉黑我……

    也行。

    那說明你起碼不會拉黑你自己。😉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1 minutes 47 seconds

    齊拉黑
    Ep.8 癔症是用身體當麥克風?癔症和強迫症有什麼不一樣?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 minutes 40 seconds

    齊拉黑
    Ep.6 撕碎標籤、踩爛定義,是癔症煉化的第一步?

    🃏三分钟,听一场意识形态的事故


    ⸻

    你曾试图读懂黑格尔,却卡在第一句“存在即无”?

    你曾想搞懂拉康,但只记住了“我不是我”?

    你觉得齐泽克像在讲笑话,可听完却笑不出来?


    欢迎来到 「齐拉黑」,一档每期3分钟的哲学播客。

    在这里,我们不讲哲学常识,只讲意识断裂。

    我们不做术语翻译,只做思维的翻车现场。


    黑格尔的辩证法、拉康的精神裂缝、齐泽克的意识形态魔术,我们压缩进三分钟,用耳朵挖出你认知中的裂缝。


    这是一档可以被“取消”的节目,因为我们试图理解现实。

    这是一档值得“拉黑”的节目,因为我们想要触碰欲望本身。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 minutes 32 seconds

    齊拉黑
    Ep.4 癔癥迷霧:弗洛伊德、禁忌欲望與未被傾聽的身體

    癔癥概念的迷思與精神分析的挑戰:重新審視癔癥的病因、自我防禦機製及不相容表征,探討弗洛伊德案例,反思精神分析的局限與倫理困境。
    · 回歸魔法其實很簡單:它意味著回歸概念。
    · 女性的地位到底是否應該如此輕易地與癔癥聯系在一起。
    · 主體與所討論的問題之間的出口永遠不會是個人的出口。沒有個人的救贖。
    · 在癔癥中,大型的癔癥危機也許就是試圖將伴侶自身的幻想本質、守護其幻想的真相反轉回去。
    · 所有我們的社群,無論他們是誰,都是由如此多獨一無二的生物組成的。


    ——————————————————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5 months ago
    1 minute 58 seconds

    齊拉黑
    Ep.3 四千年的壓抑史,精神分析就能解決了?

    弗洛伊德的壓抑概念深刻影響精神分析,強調無意識、原初壓抑及身體的關聯。女性癔癥表現為閹割與犧牲,分析旨在認識陽具原樂的局限,不追求普遍性。

    · 壓抑並非個體特有的功能失調,而是文化要求參與者掩蓋S1(主導性象征)。
    · 女性癔癥中的壓抑可能表現為一種重復的、未被認可的犧牲。
    · 原初壓抑使能指與直接參照和客體鏈接脫離,能指僅為另一能指代表主體。
    · 夢中出現的是一個完全自我的主體,他有著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擋的野心,本質上是在尋求自己力量的表達。
    · 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解除壓抑,但不存在對所有人皆適用的普遍解決方案,這與先知、救世主和政治行動有所不同。

    ——————————————————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 minutes 37 seconds

    齊拉黑
    Ep.2 你情緒不好是因為子宮在身體裡亂跑嗎?

    歇斯底里历史观念演变:古埃及归因子宫,后受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影响,中世纪与罪恶关联,文艺复兴后转向医学解释,弗洛伊德突破传统,强调欲望表达。

    · 子宫被视为有自身意志的活的有机体。
    · 身体是灵魂的附属品,或者说“身体对灵魂是歇斯底里的”。
    · 歇斯底里症的循环离不开伙伴,医生也会被卷入其中。
    · 歇斯底里症的表现被解读为女性专属欲望的表达。
    · 在歇斯底里症中,重要的不是女性想象自己,而是迫使旁观者思考这种真实对当事人的意义。

    ——————————————————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Powered by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 minutes 47 seconds

    齊拉黑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