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 本期主题:
面对他人的期望和规则,维持自我认同是多么的脆弱
🧠
我们每个人,都在他人的眼光和社会的规则中塑造自己。
婴儿第一次照镜子,看见那个“完整”的形象,是一次惊喜——
却也是一次分离:我和镜子里的自己,并不完全重合。
随着语言进入我们的世界,我们开始被命名、被评价、被比较。
这些来自父母、老师、社会的声音,慢慢成为我们理解“自己是谁”的方式。
在拉康看来,这些命名和期望并不是中性的,它们带着匮乏、限制,也带着权力。
而所谓“父亲的名字”,就是那套象征性的规则——它告诉我们,哪些欲望可以保留,哪些必须放弃。
对很多人来说,这套规则让身份认同稳定下来;
但对另一些人,尤其是在性别秩序中更脆弱的一方,它也可能意味着必须戴上“假面”,才能被认可。
当这个假面戴不下去时,裂缝就会显露——有时表现为反抗,有时是困惑,有时甚至是精神的失序。
🌀 这一集,我们会聊到:
镜像阶段:自我认同最初的幻象与分裂
他人的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我”
“父亲的名字”是什么,它如何制定游戏规则
性别在这套规则下的不对称
当假面失效时,我们会面对怎样的困境
💡
这是一个关于你我——
当面对他人的期望和规则时,
我们是怎样努力维持、又常常感到脆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