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齊拉黑」:一檔哲學速度下的耳邊意識震蕩
在這個連短視頻都嫌長的時代,你是否願意花3分鐘,跟著黑格爾穿越精神現象的辯證迷宮?
是否敢於直面拉康的語言切口,感受“慾望”這台不斷空轉的機器?
是否想知道齊澤克到底是在搞笑,還是在嘲笑我們被搞的生活?
歡迎來到 「齊拉黑」,一檔專屬于思辨邊緣人類的哲學播客。
我們不提供安心,也不講道理,我們只讓你和自己腦內那個不合時宜的他者對視三分鐘。

🎙️ 本期主题:
做真实的自己?你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自己?
🧠
“做自己”听上去简单,
可谁能说得清——
那个“自己”,究竟是从心里长出来的,还是被别人塞进去的?
拉康提醒我们:
所谓“本真自我”的追求,常常是一种幻觉。
我们并不是孤零零、自给自足的存在,
而是从一开始就被语言、父母、社会法则编织进了一张“他者”的网。
“他者”的声音有两种:
象征性他者 —— 文化与规则,告诉你“去享受!”
现实性他者 —— 父母和亲密关系,把矛盾、债务和欲望的投射传递给你。
在这双重声音之间,我们才慢慢学会:
我是谁?我该要什么?我又该放弃什么?
🌀 这一集,我们会聊到:
为什么“真实的自我”往往是一种幻觉
“他存(Abalility)”:我们的存在如何依赖他者
父母与社会的双重指令如何塑造我们
欲望、金钱、资本主义交换背后的心理逻辑
歇斯底里与牺牲感:当“剩余享乐”落在个体身上
💡
也许,做“真实的自己”并不等于追求一个纯粹的本真,
而是承认:自己始终处在“他者”的塑造之中。
学会选择,学会承担,
在那张密不透风的网里,
为自己留下喘息与清醒的空间。
⸻
你曾试图读懂黑格尔,却卡在第一句“存在即无”?
你曾想搞懂拉康,但只记住了“我不是我”?
你觉得齐泽克像在讲笑话,可听完却笑不出来?
欢迎来到 「齐拉黑」,一档哲学播客。
在这里,我们不讲哲学常识,只讲意识断裂。
我们不做术语翻译,只做思维的翻车现场。
黑格尔的辩证法、拉康的精神裂缝、齐泽克的意识形态魔术,我们压缩进三分钟,用耳朵挖出你认知中的裂缝。
这是一档可以被“取消”的节目,因为我们试图理解现实。
这是一档值得“拉黑”的节目,因为我们想要触碰欲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