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工作,我還是誰?」本集我們從間隔年(Gap year)的失重感出發,聊職稱如何綁架自我、沒名片時怎麼重建對話與定位。盔甲卸下,恐慌之外其實換來更多活動空間:用興趣、態度、生活方式說「我是誰」,把成就感分散到多個管道,讓快樂不再只靠工作供應。給正在調整職涯與人生比例的你。
你有熱愛的事物讓你感到生命煥發光彩嗎?本週的節目,我們探索「熱情」的各種樣貌與深刻意義。從 Tylia 因《排球少年》而點燃的排球魂,到小朱在工作與遊戲中經歷的「成長痛」,我們將深入討論熱情如何驅使我們克服困難,甚至在挑戰中找到混雜著憤怒與成就感的複雜情緒。這一集,我們也將探討內在動機與外在讚美對熱情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自我肯定,讓熱情的火花持續閃耀,帶你找到專屬自己的熱情所在。
你是不是也曾因為自省而深陷自責的迴圈?每次犯錯,內心都會跳出嚴厲的聲音,不斷重播著「我不該這樣」。但你有想過,「過度自省」其實正在扼殺你的彈性與可能性嗎?這一集我們一起探索,自省如何從中性的事件回顧,變成自我苛責,帶你找到真正舒適的自省態度。
你是不是也常覺得「我只是分享,怎麼就變成說教了?」為什麼你的好心建議,總讓人聽了翻白眼?這集我們從日常經驗出發,討論「說教」和「分享」之間那條模糊的界線。從家人對職業選擇的建議,到朋友熱情推薦美食,為什麼有時感覺備受啟發,有時卻莫名反感?我們發現,重點其實不在內容,而是說話者是否真正留意對方的感受與選擇權。你是否也曾不小心說教,自己卻渾然不覺?
「為什麼我老是在 deadline 前才清醒?」面對 deadline,你是拖到最後一刻才爆衝,還是一開始就焦慮到卡關?這集我們聊聊死線前的焦躁與逃避,從完美主義者的草稿戰術、口語釐清法,到邊吃甜點邊工作的「自我欺騙」,各種破解拖延的小招數通通分享。還加碼討論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MN)與中央執行網路(CEN)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力。或許你只是還沒找到對的方法,不妨聽完試著找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記得,也別忘了給努力的自己一點獎勵。
你以為「情緒覺察」只是身心靈修行者才會用的詞?那你可能還沒察覺,自己其實早就關掉了內建的「情緒警報器」。這集我們從捷運上的一個搶位阿伯說起,聊到為什麼我們總是忽略不舒服的感覺,甚至連「有情緒」都覺得羞恥?當你終於察覺自己在生氣時,會不會也像我們一樣,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不是沒感覺,而是早就學會了把那個「察覺」掩蓋掉了。
社會總說「一心二用」是效率象徵,但我們的大腦真的跟得上嗎?這集節目從生活經驗出發,聊聊一心二用的實際代價:注意力其實不是同時分配,而是在兩件事間來回奔波,每次切換都耗損精力。講者們談到未完成的事像背景程式,不斷吃掉心力,也分享如何在忙碌中創造「餘裕」,讓自己真正放鬆、真正專注。比起「做多就是好」,能做出「深度」與「品質」,也有它的意義。
在台灣,學東西好像總得講求CP值,學了要有用、要快、最好還能賺錢。但現在有成年人鋼琴、成年人畫畫、運動、寫作——這些以往認為要「從小開始」的項目,卻到了成年才開學習,值得嗎?當我們不再逼自己「要有才華才能開始」,反而意外打開了很多自由。有人說是補童年的遺憾,有人說是重新認識自己的一種方式。那你呢?有沒有一件你一直想做、卻總覺得不夠格的事?
當我們說「為自己經營一件事」,它真的從一開始就是為自己而做的嗎?這一集聊到,我們可能一輩子,都很少因為「感興趣」而投入事物中。但當我們的動機、成就感,只能來自於別人的反應,就會造成「別人沒認同我,我就沒動力了」的孤單感。但如果在開始前先想清楚自己重視的是什麼,就能更自在地面對外界的反應。
當我們疲憊到極限,為何反而更想控制身邊的一切?這一集我們聊到「失控感」——有人在疲憊時選擇放鬆控制;有人卻擔心鬆手就會跌倒,越累越想掌控。從心理「能量電池」的角度來看,低電量時的焦慮與自責,是否讓我們不自覺陷入過度掌控?也許,當我們愈常察覺自己疲憊「該停下來充電了」,讓自己適時保持中高電量。我們對於「失控」的接受度(從容感),也會提升。
假期剛過,理應精神滿滿,為何回到工作後,疲憊感卻揮之不去?這一集,我們拆解「累」的真相——它不只是身體的疲憊,更是一種長期忽略的情緒累積。有人發現,行程滿檔並未帶來真正的放鬆,有人則察覺自己總是在「趕路」,深怕一旦慢下來,就會被責備、被認為「不夠努力」。這種害怕被罵的焦慮,讓我們寧可讓身體透支,也不敢停下來感受真正的需求。當身體與心理無法同步修復,累積的壓力最終變成慢性倦怠。或許,關鍵不在於如何擠出時間休息,而是學會辨識「累」背後的訊號——我們是在疲憊,還是在防禦?
這一集我們從「新年新希望」聊到「新年新選擇」,拆解那些年初訂下的計畫背後,藏著哪些更深層的需求。有人學日文,才發現它已經滲透進生活;有人開始學鋼琴,試圖與過去的遺憾和解;有人重新審視自己遇到焦慮點時,能否有除了拖延之外,其他不同反應?或許,比起執著於大目標,真正的改變藏在那些不經意的小選擇裡。而這些細微的日常片段,正悄悄揭示著我們未曾察覺的情緒與渴望。
你曾經懷疑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嗎?這一集節目是一場對於自我認識與生活選擇的深刻探索,從放下社會期待到追問內心真實的需求,我們分享了各自在工作與生活中的掙扎與突破。有人在完成一個「成功專案」後卻陷入「然後呢」的空洞,有人則從迷惘的試探中摸索出自己的「操作手冊」。這些破壞與重建的過程,彷彿為自己蓋一棟未完成的大樓。究竟,如何在生活的拼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圖案?答案或許正在你未完成的樂高袋中。
忙碌生活中,「休息」是否也成了壓力?這集從 Gap Year 聊起,我們探討了傳統冒險與真正休息的不同,分享如何按下暫停鍵,讓自己慢下來。有些人選擇什麼都不做,有些人在閒晃中找到新的平靜,反思過度追求行程安排的疲憊。我們認為,真正的緩衝區是為整理心情與重新定位而設,不是塞滿「意義非凡」的冒險。聽完這集,或許你也會重新定義自己的休息方式,學會如何放下與拾起。
我們真的能完全告別一段工作,還是它總會以某種形式留在我們心裡?這一集從「離職的儀式感」聊起,我們探索了工作與情感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從回顧未竟之事到重新歸檔經驗,如何讓情緒安放,心情重整。當我們試圖在下一份工作中尋找「初戀般的氛圍」,這樣的期待是動力,還是包袱?透過自身經歷,我們討論了告別不僅是清空,更是一場深刻的整理。也許,真正的自由,不在於完全清空,而在於懂得帶著自我整理後的洞見,繼續前行。
這一集我們輪流分享了如何從拖延、焦慮到 burnout 的循環中抽身而出,轉而用清晰的目標、彈性的分段計畫,重新掌握生活的主控權。從「為什麼總覺得紅蘿蔔在前就一定要追?」到「如何平衡努力與焦慮」,希望透過我們的故事,帶你一探當目標失焦時的心理與行動轉變。
無論你是總在追求完美,還是常感到目標模糊,希望這集會帶來啟發與共鳴。我們邀請你一起思考:什麼才是你真正想完成的?而哪些,只是別人放在馬兒眼前的紅蘿蔔?
你是否也曾在生活中感受到內心的拉扯,一方面被無窮的好奇心吸引,另一方面又被責任感壓得喘不過氣?在這一集中,我們圍繞「有限」這個看似嚴肅卻無處不在的主題,展開了一場輕鬆又深刻的對話。從「只差一步就能完成」的困境,到列清單時的「罪惡感」,我們分享了各自面對挑戰時的小插曲與轉折,也探討了如何用全局觀重新看待目標,避免因過於嚴苛的自我要求而陷入困境。
這集我們探討了心中揮之不去的「罪惡感」如何影響生活。心心分享了她創造的「罪惡感預算」概念,用量化的方法來掌控內心的自責。她回憶了過去因選擇放鬆而感到巨大罪惡的時刻,以及如何學會與這種內在批評對話。當我們總是害怕承認極限或休假時,是否實際上在耗損心理能量?我們揭示如何透過記錄和量化罪惡感,重新取得主控權,進一步挑戰社會對努力與成功的標準。這集節目,邀請你審視自己的「心理預算」,找回內心的自由。
Burnout 造成的健康危機、工作精神力赤字,揭示出隱藏的恐懼和自我懷疑。
Tylia 點出現代社會對追求極限的過度鼓勵。心心則分享了她因 burnout 和健康問題多次住院的經歷,揭示她如何在當時未察覺自己的身體極限,只是覺得需要加倍努力。小朱強調,寫筆記是幫助他觀察和理解自身狀況的一種方法,讓他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來反思。再談到近年來他開始對社會標準說「不」,利用休息來重新審視自己的需求,擺脫單純追求外界認可的生活模式。
本集探討 burnout 現象的來源,可能是我們害怕「承認自己有極限,就可能被團體拋棄」。當 burnout如無止境的馬拉松,終點線不斷移動,你是否能從「跟上大家腳步」中脫逃,釐清自己從眾的安全感來源。當社會標準無形推動我們前進,你是否也在追逐無法定義的“成功”?這集邀請你停下腳步,重新審視什麼是真正的自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