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New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US
00:00 / 00:00
Sign in
Continue with Google
or
Sign me in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究講
9gong
6 episodes
1 week ago
Subscribe
「隨心地究講,講究地生存。」 江玖(阿玖):個性主義文7青,讀者自療死sell屎,唔識游水盧亭人,深度中毒獨讀者。
Show more...
Books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究講 is the property of 9gong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隨心地究講,講究地生存。」 江玖(阿玖):個性主義文7青,讀者自療死sell屎,唔識游水盧亭人,深度中毒獨讀者。
Show more...
Books
Arts
Episodes (6/6)
Latest
究講
究讀 :白洗嬉《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20211118
唔知有幾多人覺得自己係介乎正常同抑鬱之間?我覺得香港應該係幾多嘅,而我應該係其中一個。有時候都幾矛盾,兩種性格同情緒可以同時存在:正面同負面、外向同內向、自信同自卑,有時都唔知邊一面係真正嘅自己。呢排睇得多名家作品同心理書,會令自己覺得「應該好似佢地咁」、「我都可以做到」嘅感覺,但時間證明現實嘅殘酷,將幻想慢慢破壞。本來想睇下本書幫唔幫到朋友,但睇嘅途中發現,可能自己先需要睇,因為佢將我從正能量嘅夢境,拉返入真實嘅日常。 作者係一個有輕微抑鬱症嘅女仔,而書嘅內容就係佢接受12個禮拜心理治療嘅經歷,主要係佢同醫生嘅對話。入面冇詳細描述治療過程,冇激勵人心嘅勵志道理,冇積極走出人生低谷嘅康復故事。作者嘅心理狀況反反復復,甚至到故事完結時仲係唔穩定,但咁樣反而顯得出故事嘅真實:要改善情緒問題,絕對唔係一朝一夕、簡簡單單就可以完成嘅事情。作者面對情緒時跌跌撞撞嘅經歷,為我加添左一層親切感。 喺同醫生嘅對話入面,作者詳細描述生活上大大小小嘅事,從家庭、交友、工作、感情上嘅都有,並嘗試表達箇中嘅感受。喜、怒、哀、樂,種種情感,佢都嘗試用言語去表達,時而比喻、時而描寫,雖然作者未必表達得好清楚,思路同情緒有時會混亂,但好欣賞佢努力講出來嘅勇氣,而上一本書都有提到,將感受寫出來亦不失為一個抒解情緒嘅方法,亦可以趁機會整理自己嘅思緒。我都係去到近期開始寫文,先感受到佢嘅神奇效果。 作者發現自己嘅情緒問題,主要係源於自卑感。因為要迎合他人同社會,導致心理上經常處於矛盾同掙扎。自卑嘅原因有好多,無論係由於自細家庭環境嘅影響,同事之間嘅比較,或者韓國社會對女性嘅刻版印象,都會令佢為自己設下一個理想嘅形象,偽裝成佢認為大家會中意嘅性格。當佢認為自己做唔到佢理想嘅形象,或者得唔到認同,佢就會好自卑;但即使其他人欣賞佢、親近佢,佢亦會因為覺得自己並唔係佢地想像中咁好,認為自己冇資格被愛,而感到羞愧同有壓力。呢種對自己過於苛求,長期唔可以做自己嘅煎熬,導致佢情緒容易受影響,反復嘅心情令佢非常痛苦。 我之所以對佢嘅遭遇有所共鳴,係因為包括我在內,城市人嘅生活長期處於他人嘅目光之下,令人不經意地迎合家庭、職場、社會放喺你身上嘅形象同價值觀。唔係個個人性格都係樂觀同外向,踏入社會係一個漫長嘅學習過程,跌跌撞撞總會發生,亦會有疲累同挫敗嘅時候。有時人為左適應社會,會刻意迴避自己性格嘅某一面(無論係好嘅定係壞嘅),戴上假面具做人,呢種表面同內心嘅矛盾同落差往往就係令人感到辛苦嘅地方。作者將自己嘅感受赤裸裸咁表達出來,令我感到格外真實,雖然我並冇喺書中領略到咩大道理,身處嘅環境亦有啲唔同,但作者成功地透過文字同我呢個讀者嘅感受連結埋一齊了。 故事到最後,作者仍然面對緊自己嘅情緒問題,就同好多受到情緒問題困擾嘅香港人一樣,喺高壓嘅環境下努力生存緊。或者我地都應該好似作者咁樣,好好咁擁抱自己嘅情緒,因為即使係負面嘅情緒都好,都係自我嘅一部份。
Show more...
3 years ago
6 minutes 37 seconds
究講
究讀:西多昌規《不被情緒左右的28個練習》20211115
2020年係我情緒最低落、最唔穩定嘅一年。工作同生活諸多不順,身邊發生嘅好似都係壞事,長期鮑受失眠困擾,亂諗野嘅時間更多,令到自己更加唔開心。記得要直到年尾,疫情穩定啲,生活正常返少少,加上開始睇書(呢樣好緊要),情緒先有改善;有日喺獨立書店見到個情緒專題書枱,睇中左呢本書,發現有啲方法都幫到我,所以希望同大家分享下。 作者西多昌規係精神科醫生兼大學講師,曾經醫過唔少受情緒嚴重影響嘅患者。佢首先分析容易受情緒影響嘅人有咩特質,再用神經科學解釋情緒受影響嘅原因,之後再講點樣令自己冇咁易受情緒影響。作者用唔同嘅角度,例如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理學去講情緒,內容淺白,容易理解,書中嘅方法亦唔難跟隨。 你可能覺得,坊間心理書咁多,來來去去都係講嗰啲「老生常談」,再睇呢本書有咩意義呢?表面上可能係咁,但作者所講嘅係根據佢嘅臨床經驗同研究數據,例如瞓覺可以緩和情緒,運動對心理嘅益處;書中有一啲講法亦打破左一般人對情緒嘅認知:例如情緒化同性別嘅關係唔大,除左先天遺傳精神疾病,受基因嘅影響亦有限。 書中舉出多個建議幫助讀者減低情緒嘅影響,有幾個我係印象特別深刻嘅:第一,「接受」自己嘅負面情緒同狀態,例如失眠,唔好為瞓唔著而緊張煩惱,甚至迫自己瞓,否則會有反效果;第二,有情緒問題唔好怕同人講,搵到信任嘅人講自己嘅煩惱,對我來講係好有幫助,即使嗰刻冇傾訴對象,都可以將情緒寫出來(好似我呢家咁);仲有啲觀點同《被討厭的勇氣》係相輔相乘嘅,例如為自己而生活、做好「課題分離」,唔好受過去束縛等,接受自己嘅不完美,同時認清同自己無關嘅所謂「影響」。 每個人煩惱都唔一樣,受情緒困擾嘅原因都唔同,書中嘅方法未必全部啱用,但總可能有啲建議,可能會幫助到讀者面對情緒。根據調查,2020年近六成香港人精神健康「不合格」,情況比2019年更差。環境未必能夠控制,出現負面情緒係好正常,我地應該逃避同否定佢,定係面對同接受佢呢?
Show more...
3 years ago
6 minutes 58 seconds
究講
究讀 :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20211108
我大概由上大學開始,就開始煩惱自己嘅人生。大學嘅環境比中學複雜得多,我開始發現我唔可以淨係做自己,開始在意人哋點樣睇我,喺人際關係同學業上都有啲挫折。踏入社會之後,遇到嘅挑戰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工作上複雜嘅人事令我透唔到氣,事業上嘅跌跌撞撞令我覺得,自己係咪注定唔會成功。我花咗若干年嘅時間,先開始識得調整自己嘅心態,但到左今日,人際關係嘅問題、環境嘅動盪同挑戰,有時都會令我感到徬徨,我哋係咪真係咁無力,好多嘢都改變唔到呢? 岸見一郎嘅《被討厭的勇氣》,未必可以解決到你身邊嘅問題,但佢提供一個面對問題嘅方法,幫助解決你心裏面嘅煩惱。佢利用希臘哲學同阿德勒心理學,建立左一套獨特嘅人生觀,書中有啲論點係我從來冇想像到嘅,雖然未必完全認同,但的確提供左另外一個角度去面對人生。 好多人會認為,呢個世界係由因果連結而成,弗洛伊德指出過去嘅經驗會塑造我哋嘅人格,從而決定我哋嘅未來。但阿德勒就反其道而行,唔係經驗決定自我,係我哋嘅諗法決定點樣睇過往嘅經驗。經驗再唔係客觀嘅事實,只係我哋主觀嘅解釋,所以經驗係好係壞,對我哋嘅影響正面定負面,完全係由我哋自己去決定。 例如有人會覺得自己生於破碎嘅家庭,所以佢嘅人生係不幸嘅,但其實佢係利用緊過去來支持佢認為自己係不幸嘅觀點,事實上佢嘅過去同佢而家嘅感受係冇直接關係。此外,好多人認為自己冇將來,唔會成功,好多時係先有呢種諗法,再從過去或者自己當中搵原因,例如自己有劣根性、壞習慣,或者歸咎於自己嘅出身、身處嘅社會等等。只要你明白過去嘅經驗並唔係絕對,我哋就可以自由咁詮釋過去帶俾我哋嘅意義,發掘佢積極嘅一面,並為未來保留更多嘅可能性。作者稱之為「接納自我」:接受自己嘅過去,分辨出可以改變同唔可以改變嘅事,將心機放喺可以改變嘅事度,就可以創造自己嘅未來。 書中另外一個重點,就係「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人係群居嘅動物,生活離唔開其他人,但當我地一旦將目光轉移至「人哋點諗」嘅時候,就會為自己製造煩惱,因為一旦在意他人嘅目光,就變成「為他人而活」,唔係過緊屬於自己嘅人生。 如果你習慣咗諗人哋點睇你,你都會好容易將自己對其他人嘅諗法投射喺佢嘅身上,例如你作為父母,認為仔女應該努力讀書聽話,事實上依樣只係你對佢嘅期望,而唔係佢嘅睇法。當你嘅期望同佢實質上嘅行為有落差,你就會感到好唔高興,因為佢辜負左你。此外由於你太注重別人嘅目光,會變得很容易同人比較、將身邊嘅人視為你嘅競爭對手,你同他人就建立唔到信任。 事實上,你嘅意義並唔係由他人賦予嘅,其他人其實並唔係咁在意你嘅價值,你其實係同一個理想中嘅自己比較,而唔係其他人。只要你唔再在意所謂他人嘅目光,你就能夠開始過屬於自己嘅人生;只要你唔再將自己同他人比較,就會明白其他人同你只係「唔同」,而唔係「敵對」,真正嘅人際關係,係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嘅關係。 咁點樣先至可以建立良好嘅人際關係呢?作者就提出左「課題分離」,分辨出邊啲係你需要關心,邊啲係他人所關心嘅。例如人哋批評你,冇考慮你嘅感受,呢樣係人哋嘅課題,何必要為人哋嘅諗法而唔開心呢?同時你亦唔需要因為身邊嘅人所做嘅嘢感到失望同憤怒,因為佢點樣做係佢嘅課題,我哋唔應該干涉,亦唔需要為佢哋唔高興。「課題分離」並唔係提倡自私,而係尊重雙方嘅自主,建立一種互相接納,而唔係互相要求嘅關係。大家唔會評價自己同對方,但會為自己同他人嘅付出表示感謝,覺會突顯自己同他人嘅價值。所以我地要做嘅就係「信任他人」,既然對方點做係對方嘅課題,我地就無必要多加質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即使知道人生係自主嘅,同他人亦都做到「課題分離」,但人同人之間嘅關係應該係點呢?人生嘅意義係咩呢?作者就提出「社會意識」呢個概念。每個人都歸屬於一個共同體裡面,共同體建構自我同他人、他人同他人之間嘅連結,大家都係共同體嘅一份子,縱使每個人都唔同,但冇高低之分。對自己來講,自我係獨特嘅;係共同體來講,我地係「平凡」嘅。所以唔好自以為「特別」而想得到認同。我地要做嘅,就係為共同體作出貢獻,而呢種貢獻並唔係為左得到某人認同而做(否則就會跌入「為他人而活」嘅苦惱中),而係彰顯自我嘅價值。而個人嘅價值,唔喺過去,唔喺將來,而就喺「當下」,所以我地要諗嘅,就係呢家應該做咩,點樣先喺當下活得有價值。依作者所講,就係做到「接納」、「信任」同「貢獻」。 書中對我最大嘅啟發,就係令我重新認識自己嘅經驗,唔會受過去束縛;我亦都學識真正嘅人際關係並唔係互相爭奪認同感,而要做好課題分離,信任他人。荀子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人生嘅價值並唔係人地賜予嘅,亦唔係由外在環境決定:價值係由自己去創造。唔知你睇完本書之後,會唔會對你嘅人生,都會有啲新嘅體會呢?
Show more...
3 years ago
10 minutes 7 seconds
究講
究讀:馮友蘭《我的人生觀》20211102
繼《人生種種》、《哲學的陌生感》之後,不如返到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嘅民國,睇下當時嘅知識份子點睇人生。三十年代係一個思潮激蕩嘅年代,各種思想同主義互相角力,如民主主義、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新儒家等…由身處不穩定嘅政局,到面對國破家亡嘅危機,知識份子如何透過反思人生,安身立命? 馮友蘭係民初最重要嘅思想家之一,佢寫嘅《中國哲學簡史》曾經係外國學者了解中國哲學嘅必讀書,對華人學術界(特別喺中國大陸)影響深遠。作為新一代儒者,馮友蘭透過融薈中西嘅哲學,發展出一套獨特嘅人生觀。 古代士人嘅人生目標有三個層次:立言、立功、立德。放喺現代來講就係知識、事業同德行。馮友蘭認為,三種目標分別受 「才、命、力」影響:每個人都有唔同嘅天賦(才),所以精通嘅知識會唔一樣;要事業有成當然要靠能力同努力,但亦受到外在條件限制(命);唯獨德行方面,無論你能力點、環境係點,都可以靠努力(力)去實賤。由於「德」喺三種目標入面係最重要嘅,馮友蘭認為即使覺得自己唔夠才華,或者外在環境可能不利於發揮自己所長,但只要努力做一個有德行嘅人,人生就已經充滿意義。民初政局動蕩,知識份子點樣喺權力鬥爭嘅洪流之下,堅持自己嘅理想同正義,呢種精神好值得現代人借鑒。 但下下都要求人做道德L,會唔會好苛刻,好「離地」呢?其實馮友蘭並冇否定情感同慾望嘅,只要做到「中、和、通」就可以:「中」就係儒家嘅「中庸之道」;從道德方面睇就係「和」,即既滿足私利亦不妨礙他人之利益,就好似孔子所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制度上來講就係「通」,尋求一個可以滿足最多人、解決最多問題嘅「通義」。所以,馮友蘭所講嘅「德」,其實都係一種類似互惠互愛嘅態度,只要做到呢一點,自己同社會都會得到最大嘅幸福。 最後,佢認為人應該不斷追求人生嘅最高境界:由低至高依次序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同「天地境界」。頭兩個境界分別係動物(順從慾望)同小人(追求私利)所有,而道德境界就係上一段做到「中和」之道嘅賢人,而最終境界就係「通」天地:為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整個地球謀福祉嘅,「為萬世開大平」嘅聖人境界。雖然馮友蘭認為人死就歸於無,但你留低嘅足印就係不朽嘅:你曾經嘅言行會影響到後世。所以做人應該要立德,貢獻社會,為他人做個榜樣,如果做到好似孔子、耶穌、佛陀、蘇格拉底等聖人咁樣,你嘅精神就真係「大不朽」了。 呢本書同《哲學的陌生感》都有著墨人生同死亡嘅問題,亦有一啲共通之處(如陶國璋嘅自我層次同馮友蘭嘅人生境界),可見即使身處唔同時代,大家嘅環境雖然會有唔同,但面對嘅問題大致都一樣。睇前人點樣思考人生,都可以令現代人有所啟發。馮友蘭嘅人生觀,令我更加堅定咁相信「以義安命」,無論世界變成點,都要做好自己應做嘅事,堅持自己嘅正義,希望自己嘅少少綿力可以幫到身邊嘅人,做到「小不朽」嘅目標。 唔知下一位思想家嘅人生觀,又會對我有咩新嘅衝擊呢?
Show more...
3 years ago
6 minutes 6 seconds
究講
究讀:陶國璋《哲學的陌生感》 20211029
唔知點解我會喺周末嘅夜晚飲咖啡,結果當然就瞓唔著,所以決定講下陶國璋先生本《哲學的陌生感》。陶生以前喺中大教人文通識同哲學,所以睇完《人生種種》,就當然要睇埋佢地嘅師父點講。 本書以「陌生感」為軸心,分自我、死亡、人生三個主題。點解要強調「陌生感」呢?因為人生入面,陌生感係會不斷喺唔同嘅經歷中呈現出來。 首先以死亡做例子。人對死亡嘅恐懼,就係源自我地對死亡嘅陌生。人類對未知嘅事物會感到恐懼,而死亡係絕對不可知嘅,我地可能知道生物學上死亡嘅定義,但冇人會知道親歷死亡會係點。有冇死後嘅世界?靈魂會唔會存在?書中有段講得好好,宗教令人臨終有所寄託,因為佢地所講嘅死後世界賜予你存在嘅延續,即使你落地獄,你嘅自我都「仲喺度」。我地嘅存在會消失,呢一點更令人無法想像。 咁我地應該點樣去面對死亡呢?作者引用海德格所講:生死係一個整體,死亡嘅虛無突顯存在嘅迫真,所以人先會珍惜有限嘅生命,拋低得失榮辱,享受生命嘅每一刻。孔子都有一句:「未知生?焉知死?」 我地自生出來就不斷地被賜予唔同身份,喺咩地方人、係邊個個仔、做緊咩職業…但呢啲功能上嘅標籤,可以幫助瞭解自己嗎?無論我描述得幾具體,我都好似當左自己係一個「他者」咁去觀察,就好似你照鏡嗰陣,你知道鏡中嘅係自己,但同時又唔係自己,因為佢只係從自己投射出來嘅形象。我係邊個?咩係自我?點先可以搵到真正嘅自我呢? 作者將自我由低到高分為幾個階段,由生物自我、心理自我、美感自我、到價值自我等,逐級而上。而人唔應該停留喺生物層面、情緒層面嘅自我,而要追求較高層次嘅階段,突顯自我嘅自主性、自我欣賞、自我價值嘅建構等,要透過自我反思去逐步領會。 當自我同死亡都係陌生嘅,咁人點樣面義自己嘅人生呢?有存在主義者就強調「荒謬感」:生命無常,冇事物係必然。例如卡謬用希臘悲劇去表達人生嘅荒謬感,我地就好似悲劇嘅主角,受到「命運」嘅玩弄,好多事都無法控制。但咁樣係咪代表人生就係冇意義?非也,就正如希臘悲劇嘅主角,佢地勇於面對命運,冇逃避同接受現實,「活著就是一種反抗」。沙特亦都話,人冇左上帝,所以「註定」係自由嘅,但正因為呢種自由,一切都有可能,我地可以創造自己嘅人生,唔受「命運」嘅束縛。 認識自我、面對人生、接受死亡,人自出生就無法迴避呢三大課題。孔子都要「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對於人生,我究竟需要幾耐先至睇得透?
Show more...
3 years ago
4 minutes 51 seconds
究講
究讀:好青年荼毒室《人生種種》20211026
2021年就快過去,呢三年發生過太多事,彷彿好似已經過左十年咁,經歷左好多,思考左好多…由當初諗個城市點解會咁、社會應該要點樣,直到知道現實嘅限制,開始反思自己身處嘅位置:我應該點樣面對?我仲可以做啲咩?甚至,乜嘢對我來講先係最重要?究竟做咩先至有意義?當你做人做到懷疑人生嘅時候,你就會發現,世界上種種問題,都不及自己人生總總嘅問題來得切身。 由2020年開始follow好青年荼毒室,當初睇佢地係因為對哲學有興趣,坊間又冇乜廣東話嘅哲學平台,但佢地畀到我嘅並唔係哲學咁簡單。佢地好努力咁用哲學知識回應時代,喺我當時迷失嘅時候,為我提供一種解答;除此之外,佢地所講嘅野,成員表達嘅感受,好多都正正係我嘅諗法同感覺,有好多野唔敢講、唔識點講,佢地都幫我講出來,令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書入面有提過一個哲學家馬格列Avishai Margalit,佢提出身份認同係來自共同嘅記憶,而共同體嘅成員除左有責任記住大家嘅共同記憶之外,仲要將記憶共享。我相信荼毒室做到了。 《人生種種》係佢地出版嘅第五本書,無論係小日常定係大時代,在街上定係疫情下,都有佢哋同你探討裏面嘅哲學,刺激你去思考身邊發生嘅事背後有咩意義。喺《人生種種》入面,佢哋探討人生課題,你都可能有諗過:從友誼到愛情、從出生到死亡、從慾望到犧牲等等。全書由探討意義開始,在思考自己的身份,到最後一章探討人生係乜嘢,除咗篇章前後呼應之外,首章同終章都引用到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嘅講法,就係「存在先於本質」:人存在喺世界上並唔係因為某啲目的,但唔代表我地嘅人生係冇意義,反而因為咁,人係絕對地自由,可以為自己嘅人生創造意義。咁人點樣搵到人生嘅意義呢?就係發掘自己嘅內在價值,正如尼采所講,將人生當作藝術品看待,藝術品本身就價值。就好似去一趟旅行一樣,目的地未必係最重要,旅行嘅過程先係最令人回味嘅。 要活出自己嘅精彩人生,又談何容易呢?喺其中一章「執著」入面,我從儒釋道三種東方思想入面得到一啲啟發。首先,儒家提倡以義安命,盡心知天,做好自己應該做嘅事,唔好為控制唔到嘅事物而煩惱。點解有啲野我地控制唔到呢?佛教嘅「空」令我哋知道事物都係變化無常嘅,冇野係永恆嘅,所以唔好對人生太執著;另外,文中對道家「有」同「無」嘅思想有一個好好嘅比喻:人生嘅「無」就好似隻杯咁,滿咗就會瀉,所以如果對事情太執着,不作取捨,就會冇左生命中嘅「可能性」,得唔到真正有價值嘅野。我地要了解自己隻杯(無),先至會知道自己應該「有」啲乜,所以重點唔係你擁有啲乜,而係你係一個點樣嘅人。(純粹自己主觀嘅詮釋同解讀請見諒) 講到最後,究竟人生嘅意義係咩呢?書入面並冇一個標準嘅答案,但會鼓勵你透過思考同實踐去搵答案。哲學唔係解答我哋人生嘅疑難,而係你反思嘅工具。蘇格拉底講過,「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唔思考人生,唔直接去體驗人生,又點知活着有咩意義呢?
Show more...
3 years ago
5 minutes 11 seconds
究講
「隨心地究講,講究地生存。」 江玖(阿玖):個性主義文7青,讀者自療死sell屎,唔識游水盧亭人,深度中毒獨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