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14/59/dd/1459dd8e-a302-ccd7-fac2-25a9c3f25bad/mza_10529288427376079491.jpeg/600x600bb.jpg
時間・她說
藍太太好生活
52 episodes
8 hours ago
聊故事,談思維,分享在人生的過程裡,那些時間教我們的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Business
RSS
All content for 時間・她說 is the property of 藍太太好生活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聊故事,談思維,分享在人生的過程裡,那些時間教我們的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Business
Episodes (20/52)
時間・她說
S5E3 打造房產信任生態系:從在地專業到國際資產配置的思維轉變 feat. 35線上賞屋創辦人 Ted
今天對我來說簡直是偶像見面會,因為我們邀請到的來賓,是房地產界公認的KOL,他不僅將中介帶入更安全的交易標準,更透過自媒體平台打造了一個房地產的全新生態系統,今天就讓我們一同窺探這背後的經營哲學與全球視野。 對談重點 「35大聯盟」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應對房地產交易中超過一半由中介造成的糾紛,希望透過網路聲量和流量篩選出優質的中介,並為這些優質中介貼上標籤,讓大眾在房地產交易中能減少走彎路的機會。 房地產中介的門檻其實不高,營業員錄取率高達90%至95%,導致專業度落差極大,然而真正優秀的中介必須掌握「十八般武藝」,涵蓋了法律、稅務、裝修、驗屋、銀行貸款甚至風水等知識,他們是客戶所有的窗口整合。 Ted的「35線上賞屋」是一個廣泛的房地產公司,業務範圍囊括了蓋房子、交易、海外房地產、房屋檢驗(非破壞性檢測)、智慧家庭及室內裝修等,覆蓋了房地產的上下游產業鏈。 Ted將35線上賞屋平台視為一個自媒體,未來希望朝向多線節目發展,類似房地產新聞台,並充當孵化器,提供舞台讓更多有觀點、有才華的年輕人來主持。 對於想進入自媒體的人,Ted提醒必須先清楚自己的變現項目,否則無法長期堅持下去;做自媒體需要長期的修煉與付盤,而不是做五集就結束。 由於疫情帶來的市場動盪,Ted開始將視野轉向全球房地產,在2023年開始考察了美西、日韓、東南亞、澳洲和英國等地的房產,目的不是旅遊,而是深度考查當地的房地產狀況。 Ted最終評估認為阿聯酋(特別是杜拜和阿布達比)是值得投入的地方,他選擇的標準是資產能夠保持甚至增值。 阿聯酋之所以吸引全球資產,是因為其稅務優勢:沒有房屋稅、地價稅、房地合一稅,當地工作沒有個人綜合所得稅,也沒有遺產稅和贈與稅,滿足了有錢人對於資產轉移與傳承的「剛需」。 阿聯酋也是全球重要的轉機城市,地理位置優越,且阿布達比連續九年蟬聯全球治安排名第一,是資產的安全停泊地(Parking)。 在阿聯酋投資房產,若金額達到約1700萬台幣(200萬迪拉姆),即可申請涵蓋三代的黃金簽證(第二身份),且預售屋慢慢付款也可申請。 Ted強調,海外資產投資人必須有穩定的現金流,最好手上準備500萬台幣以上的現金,而且阿聯酋當地的租金投報率非常好,能夠創造穩定的現金流。 我觀察到Ted的決策非常謹慎,他不僅推廣阿聯酋房產,還身體力行自己先買,甚至在當地落地開了公司,展現了他對此項目的極高責任感與投入。 今天的對談不僅是一堂房產課,更是一堂探討全球資產流向和頂尖中介經營哲學的地理課。我深信,跟著這樣「敢於賭身家」且具備高度專業誠信的平台合作,才能真正把握下一波財富的浪潮,而我正準備與Ted敲定前往杜拜考察的時間。 若有興趣了解杜拜 歡迎加入 【35全球置產大富翁🔗】 LINE社群 https://reurl.cc/3679a8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days ago
36 minutes

時間・她說
S5E2 創業三度成功出場與創投思維的底層邏輯 來賓:百億成功出場創業家 蕭一白
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我近期的偶像,他不僅成功出場兩次,現在更是一位創投教父,讓我們一起探索創業成功的秘訣與思維模式,特別是我公司也正在募資,能向他請益是莫大的機會。 Terry老師的首次創業始於 1999/2000 年初,項目是結合簡訊與網際網路,最初目標是讓網站資訊能即時推送到使用者手機上,當時沒有智慧型手機,簡訊是最及時的推送方式。 創業初期即面臨網路泡沫,許多預期的客戶公司破產,迫使他們快速尋找其他市場應用。 他們利用其技術優勢,能夠透過電話號碼判斷運營商、反查網路規格(如 GSM, CDMA 等),解決了當時不同規格間無法順利發送簡訊,導致九成簡訊「石沉大海」的商業痛點。 公司成功轉型成為簡訊的整合者,採用「雲服務」(當時稱作 AS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的概念,這是電信產業史上第一個雲服務。 他們創新的商業模式是依據成功發送量收費(成功送達才收費),雖然只收取極少費用(如運營商賺一塊錢,他們收一毛),但建立了強大的網路效應。 第一次成功出場是在 2006 年,以 4.25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上市公司 Sybase,費時不到六年半。 第一次成功後,雖然個人賺了不少錢,但Terry老師認為成功會打開一扇窗,很難不嘗試第二次創業,且當時年紀尚輕(約 35 歲),認為自己更有經驗、成功可能性更高。 第二次創業雖然也成功賣給上市公司,但由於股權和融資結構的關係(投資人拿優先股),創辦人最終個人並未賺到錢,這是一個深刻的學習過程。 經過三次從頭到尾的創業退場經驗,Terry老師總結了三點創業學習:沒有完美的題目,任何題目都有成功或失敗的可能,但選題要考量資源與熱情;沒有人是笨蛋,任何決策背後都有底層邏輯和背景,創業者需懷抱高位謙虛;最終,任何事情都要回歸人性,客戶為何使用、投資人為何投資,都基於人性的基礎。 創頭(VC)的思維與普通投資不同,現代 VC 採取輔助為主的策略,傾向於持有少數股權(低於 20%),這是為了確保創辦人擁有最大的股權,以維持他們在公司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意願(人性使然)。 創業者最大的思維盲點,在於如果創立公司只為了賺錢,成功率會非常低。創業者應專注於解決實際痛點,達成 Product Market Fit(創業的「上半場」),然後才考慮規模化與獲利(創業的「下半場」)。 台灣創辦人常見的問題是「本位主義」,是「Solution looking for a problem」,花時間磨利劍卻不知道市場需要什麼,導致技術成果難以與市場需求結合。 Terry老師分享了從創業家到創投的深刻體悟,提醒我們台灣生態圈需要積極學習世界最先進的模式,透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和知識傳播。唯有更多人理解並參與這個創新創業的生態,我們才能將台灣的創業環境推升到世界水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52 minutes

時間・她說
S5E1 斷捨離:整理空間,重整人生與心靈 feat. 收納幸福創辦人 廖心筠
上一集我們跟廖哥聊了收納與心理的深刻關係,但作為一位從房地產包租代管行業,深知「坪數最貴」的創業家,我更想知道,這個新興的「斷捨離整理師」行業,其商業模式、專業養成和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究竟如何? 合格的收納師需要具備不怕髒亂、高度觀察力、細心,且家裡本身就對收納整理有興趣並整理得不錯的特質,這是進入這個行業的基本要求。 收納過程被形容為「先破壞再建設」,會經歷「暗黑時期」(即將所有物品清空下架,讓空間更亂)。整理師的任務是透過不斷地挑選,增強屋主的「抉擇力」,並且要引導客人「往你做完的看」,而非關注未完成的混亂。 收納是「以案例為科學」的一門學問。要成為能獨立處理整個場域並說服客人的主整理師,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並透過五次以上的跟班經驗,不斷遇到不同的客人、案例和房屋,來累積知識。 新手整理師(小白)在案場上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說錯話」。千萬不能批評客人的任何東西,因為批評物品等同於在批評客人本身;應當描述物品的狀態(例如「這個生鏽了」),或用比較的方式「強化好的」東西,推動客人做出取捨。 另一個常見錯誤是「被客人拉著走」,因為客人缺乏方向和方法。主整理師必須清楚知道執行順序和當天要完成的量,避免被帶入「雜物海」的漩渦。 收納需求的高峰期通常發生在「家庭改變的階段」,例如要結婚、生小孩、青少年長大獨立,或是孩子離巢後兩老要重新佈置空間時。 廖哥的「斷捨離整理師」與一般坊間整理師最大的不同,在於不只是「整齊的垃圾」(表面清潔,只把東西塞進櫃子)。他們提供「深層清潔」,根除混亂,並且會將屋主不需但仍好的物品透過「結緣」送給更需要的人,讓物品繼續循環、不變成垃圾。 從薪資數據來看,兼職整理師每月約可做三到六場,收入約在 6,000 到 12,000 元之間;而主力整理師每月可做 15 到 20 場,薪資約在三萬到八萬之間。 廖哥表示,收納市場非常大,尤其在人口老化的趨勢下。她開設課程是希望將 14 年的經驗和精神延續下去,尤其在去年被診斷出乳癌(乳癌惡期)後,她感受到時間緊迫。她希望透過課程,讓學員成為她精神的「蒲公英的種子」或「代表」。 課程內容包含「人、場、物、心」四個層面。其中「心」是核心且最值錢的部分,目的是整理所有人的內心。學員有機會加入廖哥的團隊,但須經過審核,以應對團隊經常處理的「超難」和「有挑戰性」的案子。 這次對談讓我深刻體會到,收納整理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規劃,更是透過整理外在的「容器」來重整內在的「心」。這堂課不只是一個事業機會,更是幫助我們達到心靈富足和成為「有意義的社會人士」的途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34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12 盤點你的心:空間混亂背後隱藏的「被愛」渴望與壓力源 feat. 收納幸福創辦人 廖心筠
今天的來賓是收納幸福創辦人廖心筠廖哥,她真實又接地氣的分享,讓我們意識到收納不只是表面清潔,而是一場深度的心理療癒與內在盤點。 廖哥的收納天賦始於在百貨業擔任櫃姐時整理倉儲,因能將貨品位置記得「過目不忘」,被同事稱為「人肉盤點機」。 她最初是為客人提供整理服務以「補消品」,鼓勵客戶丟掉舊衣買新衣,後來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選擇將時間自由的收納整頓作為主業。 收納事業的爆發來自於口碑傳播以及被媒體採訪報導,最忙碌時案子甚至要排到半年甚至一年後。 收納工作對她意義的顛覆,源於一個八旬奶奶的案例:在整理奶奶五十年未動的衣櫥時,找到了已逝母親用毛衣包裹的一罐零錢,讓奶奶修復了與母親之間的遺憾和關係。 廖哥強調整理不應只針對表面,而是讓整個家、人與人的關係變好,並放下過去的「執念」。 她能透過像「導演」一樣的眼睛和高敏感的特質,解讀出空間中未曾說出的狀態,因為「東西不會說謊」。 收納整理的過程就像是在處理心靈層面的問題,許多過度消費或囤積是源於壓力過大或希望藉由擁有外在物質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透過將空間視為資源「盤點」,丟棄不屬於願景的「挫州」(滯銷品),才能讓真正值得被珍惜的「中州」發光發熱,並讓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她認為整理是幫助屋主設定對空間的「藍圖」,當願景確立,屋主就會心甘情願地斷捨離,進而珍惜自己,達到心靈的「接收期」校正。 我認為收納師這個工作已超越打掃或擺設,它是一種簡單粗暴且能有效療癒人心的「小魔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26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11【房產迷思大剖析】洞悉房仲的藝術與價值,藍太太與蔣京叡的買房心法feat. 房產擺渡人 蔣京叡
在這一集中,我私心邀請房產擺渡人蔣帥 (蔣京叡),來徹底解決我心中最深的擔憂:面對房仲的「話術」,我們如何避免因衝動而買到低CP值的房產,以及如何區分專業與欺騙! 專業的房仲根本不需要騙人,因為他們認為客戶往往會被媒體雜訊誤導而「自己騙自己」,但房地產是台灣除了賣飛機大砲之外,金額最高的交易,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因此從業人員的嚴謹與專業至關重要。社會上存在「弱勢偏愛」,導致買方容易將所有房屋瑕疵甚至滲漏水的責任歸咎於中介,但法庭已傾向不苛責肉眼無法察覺傾斜等問題的仲介。房仲的專業價值在於能判斷房地產當前和未來的合理價格,這比買賣雙方主觀的期待價格更重要。誠實是任何行業應有的最低道德底線,不該作為行銷的賣點,真正的專業是透過說話的藝術(話術),讓買賣雙方在知曉事實(如房屋有潛在拆除風險的違章建築物) 並感到舒適的情況下達成共識。房產交易成功的關鍵在於雙方利益的合意,買方看重使用利益,賣方看重獲利了結利益;在某些緊急情況下,時間的價值會比房價本身更昂貴,這是撮合交易的契機。許多人誤解房屋自有率的83%定義,事實上這是指房屋自住的比例,全台灣約有1800萬人沒有房產。 關於買房的建議: 投資判斷不應只看投報率,因為租金所得可能被刻意虛增(例如隔套房並在租約上加註高額租金)。 現階段不適合購買的房產包括:價格過高、缺乏都更或改建潛力的老房(尤其40年以上公寓,因為主力的年輕購屋族群不願久住,且老房因違建加速老化,有結構傾斜風險);以及小基地(100坪以下)、高公設比卻缺乏公共設施(連管理員都沒有)的建案。此外,因少子化與學習模式改變,大學周邊的學生套房也面臨風險。 投資標的建議(懶人投資法):應首選六都,特別是桃園、台南和高雄,因為南北房價將會趨向平衡。在台北市,則推薦關注被低估且有都更潛力的大同區,以及全台北最後一塊科技園區—北士科。若投資老房等待都更,則必須選擇需求旺盛(商業或就業人口密集)或有重大工程計畫的地區,且改建機率至少要70%。 我鼓勵年輕人買房,這不僅是數學上的投資考量,更是為了獲得心靈的平靜與踏實感,唯有「生根」,才能建立對未來的長期盼望,做出對自己負責的決定。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0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10 從法律人到金牌選手:蔣帥的房仲江湖與暗黑邊界 feat. 房產擺渡人 蔣京叡
今天我們邀請到追蹤許久、超級帥氣的房產擺渡人蔣帥,他螢幕上活潑風趣,但私下卻是個博學多聞、對房產和法規極度鑽研的理性專家。 以下是本集對談的重點整理: 蔣帥最初讀服裝,後來轉學考入財經法律系,但他的人生從學習階段就「一路開槓桿」,從小打工且需要助學貸款,並非外界所認為的含著金湯匙出生。 他的父親(民國18年生)在他17歲時便已過世,他自述是真正「白手起家」的,深知從社會底層的老鼠賽跑圈跳脫出來存第一桶金的艱辛,因此對當今房價問題「心有戚焉」。 由於家庭條件限制,他意識到自己無法長期準備律師考試,因此轉向業務工作,判斷自己即使無法成為頂尖律師,但只要能做到台灣第 1 萬名的中介,收入就會不錯。 在20年前,他認為賣房子的入門門檻相對最低,雖然他入行是受「保證底薪」吸引,但很快發現這是話術,第一張薪資單甚至出現「複數」,因為獎金被學長姐和高專金等費用倒扣。 他表示做房仲這行的人,入門門檻雖然低,但生存條件很高,通常不是缺錢就是很窮或躲債。 他觀察到新世代就業人口形態改變,許多新鮮人因缺乏挫折感和長期與 3C 溝通,導致真正的「失能」(溝通能力不足),這使得房仲這種「業務的頂標」人才非常難以培育。 蔣帥曾經歷個人低谷,在退伍時身上僅剩三四萬塊錢,甚至當兵期間是「沒家回」的,必須借住客戶的收租套房。 退伍隔天他就開始工作,從租住頂樓鐵皮屋開始,在工作半年後存到足夠的資金,於 28 歲時成為公司體系內第一個創業的店東,並很快就開了第二間店。 他認為房仲經營者要維持「在線上」的狀態,保持業務的深度的同時也要有管理的高度,證明自己是「金牌選手」才能成為「金牌專業」。 他的個性要求事情「完成度」一定要高,強調做事的順序應是「極重清」,認為時間的重要性比不上完成度。 由於學法律,他深知房仲業太多的黑色地帶,雖然容許灰色地帶,但他堅持原則「不行就是不行」,他曾因拒絕配合客戶做涉及協助逃漏稅的「三角籤」買賣而被網暴。 對於外界流傳的錯誤認知,例如「凶宅過戶後就不算凶宅」,蔣帥明確指出這只是可能免除刑法上的責任,但房子的瑕疵擔保等民事責任仍存在。 他強調,厲害的業務並非靠騙人,而是靠「引導」,把客人變聰明,讓大家看到更長期的效益。 蔣帥的分享再次印證了專業與道德的力量,他不僅將房產趨勢講清楚,也將法律責任分析透徹,讓人佩服;下集,我們將繼續請蔣帥為我們破解房仲的十大話術,請大家準時鎖定。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36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9 身體是天命的語言:藍太太與黃卉君的深度對談 feat. 刮痧治療師 黃卉君
在上一集中,我們與卉君探討了身體如何透過刮痧讀出它沒說出口的狀態,而本集我們將繼續挖掘這個超乎想像的洞見——身體,其實就是你的天命。 以下是本集對談的重點整理: 卉君認為,創業者的挑戰頻繁,事件的頻繁程度可能是一般人的百倍。在努力達成兩倍成長之後,她反而感到極度疲憊和無敵沮喪,並撞到了規模化、系統建立和電商轉型的天花板。 她觀察到,身體其實決定了個體適合什麼樣的工作:例如她腦袋轉得快但身體易累,所以不適合做勞力性的徒手工作,而適合相對省力且搭配專業技術背景的刮痧。 所謂「天命」,就是你做起來特別順利、比別人做得特別好,且會讓你感到成就感的事情,這往往與你的身體、基因或家族背景有關。 如同奧運金牌選手的身體構造(如游泳選手的手長腳長、大手掌),身體的先天條件如腎臟的大小(影響膽識)或心跳速度(影響謀略),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特質和適任的崗位。 卉君的刮痧系統特別之處在於其器具和油的摩擦係數能刮出具有鑑定和鑑別的痧圖,這能夠幫助人們看到身體深層的狀態。 她從中醫觀點提出,擁有十個月牙(指甲上的半月痕)的人體力超好、很耐操,因此容易過度使用身體,導致像甲狀腺之類的問題。 透過刮痧,不僅能讓身體舒緩,還能讓內心的想法跑出來,最終讓身體感到更舒服;許多身體不舒服的問題,其實是源自於心理或管理上的困境。 「身心知性工作者」將身體視為一種語言,刮痧就像是一種溝通方式,最終目的是在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和關係的建立。 對自己負責,就是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因為愛自己就是愛身邊的人,這能避免給別人帶來麻煩。 卉君給予大眾最實用的建議是:如果感到憂鬱或不適,要先慢下來,專注做好人生中三件重要的事: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大便,因為身體需要充電,並不是你這個人不好。 這一集引導我們將目光從世俗的追求回到萬物財富的根源——我們的身體。當我們開始精確地感知並照顧這個「本體」,我們就能更穩定地面對人生的所有關卡,用行動傳遞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36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8 刮痧解碼身心,尋找生命天命的源頭 feat. 刮痧治療師 黃卉君
今天非常開心邀請到我在專業領域深感好奇的來賓——MGA金健康刮痧創辦人黃卉君老師,她將帶我們深入探索刮痧這門看似尋常卻又深藏科學與奧秘的身體療癒藝術。 以下是我們今天對談的重點: 卉君老師的MGA金健康刮痧,顛覆了傳統刮痧僅用於中暑的觀念,而是透過刮痧「讀懂身體的語言」,找出身體深層的物理性或心裡委屈造成的「傷」。 身體上的沙痕不僅反應物理損傷,也能揭示因心理壓力、壓抑或原生家庭影響所累積的情緒傷痛。 不同的身體反射區與情緒息息相關,例如心臟的狀況可能導致「開心不起來」,而肺部功能則影響一個人的「氣長」與否,進而關乎視野和面對困難時的忍受度及樂觀程度。 刮痧並非僅限於刮脖子,而是一種全身性的療癒,透過觀察反射區來了解身體與器官所經歷的路程和受到的傷害。 刮痧的過程可能釋放深藏的情緒,讓人在身體和心理上都「脫光光」,甚至會痛哭流涕。 卉君老師特別提到,像我本身甲狀腺曾出狀況,其身體潛在語言代表著「高標準、不放過自己」的特質,這也與創業路上的過度努力和完美主義息息相關。 MGA金健康刮痧的核心價值在於「鑑定與鑑別」,透過科學解剖與人類演化角度,解讀痧背後的故事,超越了三代傳承的經驗。 人類作為恆溫動物,天生喜歡穩定,且由於早產特性,我們是群居型動物,天生需要互相扶持,因此決策若能順應穩定與群居的本能,內心會感到更安穩。 卉君老師的觀點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好的身體能促使我們更穩健、平穩,做出長遠且理性的決策,避免被一時情緒綁架。這也呼應了我從女裝高起伏轉型到包租代管穩定收入後,在面對人生挑戰時心境的轉變,更能樂觀看待未來。 透過刮痧,客戶能重新感知身體訊號,將目光從對外付出轉向自我關懷,學習設定界線,不再無止盡地承擔他人責任。 我們也探討了「不麻煩別人」的社會教導與人類群居本能的衝突,強調應學習主動表達需求,與人建立「雙贏」的合作關係,而非一味犧牲。 感謝卉君老師帶來這麼多獨到且深具啟發的見解,讓我們從身體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與人生。透過這次對談,我再次感受到「擁有安穩的身體,才能擁有安穩的人生」這句話的深刻意涵。至於身體如何成為我們天命的源頭,以及更深入的連結,就讓我賣個關子,期待我們下一集節目再與卉君老師好好聊聊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31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7 「富媽媽窮媽媽」致富心法與資產翻轉之旅 feat. 不敗教主 陳重銘
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陳重銘老師,老師總能將金錢的邏輯講得非常清楚,本集他將透過新書《富媽媽窮媽媽》,濃縮他與母親學到的投資理財精華,為大家帶來深刻的啟發。 本集重點摘要: 陳重銘老師的母親在民國70幾年,面對定存高利率(7-8%)的環境下,仍判斷「未來是投資的時代」,並將賣掉三合院的錢一半定存、一半購買未上市的台積電股票。 儘管台積電股價曾跌至10塊錢,老師的母親仍堅持「賠錢不賣」的信念。 透過長期持有,這筆台積電投資從百萬累積到上億的九位數資產,並在產業變化(如手機、AI出現)時,台積電的價值再次爆發。 投資最重要的是時間的複利效應,時間是公平且最重要的因素,但必須買到對的股票。 老師的母親也曾買到如星辰、台金、飛虹等後來倒閉下市的股票,顯示運氣和選擇正確股票的重要性。 從窮上班族轉變為投資人的心境轉變,是將自己從「幫別人打工」轉換為「靠好公司與好員工幫我賺錢」的股東思維。 投資人應將自己視為眾多企業的CEO,有權利決定投資或撤資。 在資產配置方面,老師運用房地產與股票結合的策略:用房貸活化房地產資金在股災時買進股票,股票賺錢後再投資房地產。 這種策略形成資產滾動的正向循環,兼顧波動性與流動性,讓資產越滾越大。 傳統家長用過去的觀念看待現在的投資環境已不適用,年輕人必須建立自己的能力圈、懂得估價,並學習正確的投資觀念來少走冤枉路。 陳重銘老師重新定義財富自由,不再是單純的自由,而是擁有了「選擇的能力」,能夠隨心所欲地做出生活與事業上的決定。 老師也提到自己從一個年輕時很窮的小孩,辛苦上班25年,透過學習翻轉人生,現在一年股票可領到約一千萬的股利。 學習是最好的保險,能夠幫助投資者少走冤枉路。 今天的對談真是充滿了寶貴的經驗與深刻的領悟,提醒我們,透過正確的學習和不斷成長的思維,即便是小資族也能擺脫死薪水,像老師一樣,掌握選擇的權力,改變自己的人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34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6 財富的多元變現與慢活的智慧 feat. 慢活夫妻Dewi
今天非常開心能邀請到慢活夫妻的Dewi來作客,他分享了如何從高薪工程師,轉變為經營自媒體,並將人生過得豐盛又自在的秘訣,我相信這些內容對正處於人生或事業轉折點的你,會非常有啟發! 本集節目的重點整理: Dewi從高科技工程師轉變,與先生共同創立兩人公司經營自媒體。 慢活夫妻的商業模式在約五年內歷經三階段疊代:首先是約一年半的聯盟行銷,接著是約兩三年的線上課程及學院,目前則進入以生活為主、大於工作的第三階段。 Dewi對「變現」有獨特見解,認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變現方式,它帶來心靈的快樂與幸福感,而非僅是金錢。 慢活夫妻重新定義「財富」,認為財富是「人生各個方面的總和」,因此變現的也不只是金錢,還包括人際關係、人脈、健康、家庭和樂、對社會的影響力以及對自己的滿意度等。 他們領悟到這個概念的契機點是疫情期間,即便有錢也無法實現與朋友聚餐、出遊或回老家探親,意識到金錢不等於人生的全面成功,內心仍會感到匱乏。 Dewi認為當人生基底(如家庭和樂)穩固,心情穩定且無後顧之憂時,反而能更專注衝刺事業,間接促成實際的金錢變現。 慢活夫妻目前約有九種收入來源,分為投資收益和事業本身變現兩大類。具體包括美股投資價差、房地產現金流、零散閒錢投資、自身課程營收、聯盟行銷、講課、業配以及YouTube廣告費。 Dewi成為金週刊專欄作家,是因為他們在做YouTube前是從寫部落格起家,當時市場上很少人撰寫美股投資內容,滿足了財經平台對此類內容的需求而獲得合作機會。 他們的美股投資策略是長期投資與價值投資,挑選值得長期持有的好標的買入後長期持有,不需盯盤,以符合「漫活」的生活理念。 慢活夫妻透過將人生重要的三到五個價值觀作為篩選標準,來決定是否符合所做的任何決策或商業擴張,不符合則選擇捨棄或調整。 他們刻意維持兩人公司「小而美」的模式,以確保更高的彈性度,因為曾嘗試擴大事業和人數,但發現溝通成本增加,彈性度降低,因此選擇「喊停」回歸初心。 Dewi之所以重視家庭與關係勝於金錢,是因為原生家庭常為金錢苦惱,不希望重蹈覆轍,因此將此作為激勵他人生前進的動力。 慢活夫妻的口號是「慢慢生活,快自由」,他們認為當你越快時越容易急躁而做出錯誤決策,反而更慢達成目標;而當你慢下來時,則能更穩健評估風險,減少錯誤,每一步都穩紮穩打反而更快抵達終點。 Dewi透過伴侶的穩定性、每月盤點資產帶來的安心感,以及將焦點放在「擁有」而非「缺乏」的事物上,逐漸克服了原生家庭帶來的「生存模式」和焦慮感。 聽完Dewi的分享,我真是茅塞頓開,原來人生這場遊戲,並不是跑得快就是贏家,而是要跑得穩,你說是不是這樣呢?我相信這些觀點能幫助大家轉變思維,讓生活過得更自在、更豐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4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5 從科技新貴到漫活夫妻:穩紮穩打的轉型之路 feat. 慢活夫妻Dewi
在創業的路上,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挑戰,也因此今天的訪談對我來說格外有意義,因為Dewi的分享實在是充滿了實際的策略與深刻的體悟,證明了只要有清晰的目標與不懈的努力,就能在看似不可能中開創屬於自己的漫活人生。 本集重點整理: Dewi和她的先生George,從高薪的科技業工程師轉型為YouTuber、理財講師及作家,共同創辦了「漫活夫妻」並出版了書籍《慢富》,這本書著重於金錢觀念而非艱澀的投資理財內容。 他們放棄科技業工作的契機,是因為工程師的工作時間長、工作密度高,需要輪班導致生活品質不佳,且難以與彼此交流,即使薪水比外面平均更高(約五到六萬台幣),但付出的時間與青春也很多。 兩人叛逆的性格,以及想擁有不同生活的單純想法,促使他們開始思考除了工程師之外的人生可能性。 他們意識到自己理工科背景訓練出的「標準答案」思維,可能限制了創造力,但這也讓他們的轉型顯得與眾不同。 創業時最大的優勢是年輕(約27歲)且沒有小孩,這讓他們能夠承擔風險,即使失敗也能重回園區工作。 在職期間,他們利用週末和假日的時間經營「斜槓」事業,將現有的一點精力投入其中。 僅花八個月就順利離職,部分歸因於當時自媒體競爭較不激烈,流量相對好做。 離職前,他們設定了明確的KPI:首先,在「財務面」預先存足一年開銷,確保不會餓死;其次,在「商業策略」上,建立並驗證了小型、可變現的商業模式。 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夫妻兩人「一起」投入,同步學習網路行銷、經營技巧和商業理解,減少了認知落差和溝通上的困難。 另一個關鍵是他們清楚對方的天賦與特質,並據此進行分工,各自負責擅長的部分,即使有爭執,也以主責者的決策為依歸,這種「理工科」的吵架方式,專注於方法而非情感。 他們選擇以「低風險的聯盟行銷」作為起家,因為不需要囤貨、投入時間成本低,且產品是別人的,只需負責銷售,省去了售後服務的麻煩。 Dewi分享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筆11元台幣的博客來聯盟行銷佣金,這證明了這種模式的可行性。 為了擴大營收,他們分析了佣金構成,轉向尋找「單價高」且「分潤比例高」的產品,最終發現「數位產品」(如訂閱制軟體、線上課程、VPN)因廠商成本較低,分潤更為豐厚。 作為沒有商業背景的「自媒體小白」,他們有三個有效的學習方式:第一是「模仿」成功的案例,拆解其流程並嘗試複製;第二是「學習」線上課程等資源,尤其在疫情期間更加便利;第三是尋找「支持團體」,與同行的創業夥伴互相討論、給予力量,因為創業之路很孤單。 雖然創業初期收入只有工程師時期的六成,但足夠養活自己,且這段不確定性與較低收入的時期,反而讓夫妻兩人目標更一致,同心協力「打怪」,在成長中沒有時間吵架。 Dewi與George的故事,再次印證了「準備好的一天永遠不會到來」,勇氣與縝密的規劃並存,才能讓我們在挑戰中穩步前行。我非常喜歡這種有SOP、能拆解、重數據的理工腦思維,也希望這次的分享能帶給您許多啟發。下期節目,我們將繼續追問Dewi這五年來的漫活生活,敬請期待!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7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4 簡報翻轉人生:從工程師到網站主編與特助的思維躍遷 feat. 《策略思維商學院》院長 孫治華
上集我們跟孫治華老師聊了商業模式的重要性,那今天,我們要繼續深挖另一塊超實用的乾貨,那就是──簡報!因為一份好的簡報,真的能像孫老師一樣,徹底翻轉你的人生啊。 本集重點整理: 孫老師從一名不被聯想到簡報的網站工程師,轉職到數位時代的面試簡報,成功讓他的薪資結構在人生階段中增長超過60%,甚至達到100%到200%的成長,最終成為網站主編與特助,展現了簡報改變人生的巨大威力。 在商業溝通中,思維層次至關重要,孫老師將其分為執行思維、營運思維與策略思維,並強調在製作簡報前,務必先確定好對象與目的。 他以「降維打擊」的策略,應徵社群小編卻以特助規格準備了一份營運計畫書,內容包含對不同年齡層的分析、潛在商業合作、願望清單以及為公司創造的短期、中期、長期獲利計畫,成功讓面試官看到更高層次的思維。 孫老師分享的簡報核心理念並非傳統設計,而是將其拆解為三大面向:透過挑選好的字型來創造優勢、善用情境圖(特別是問題與成效的「最佳消費情境」或「Moment of Truth」)來觸動感性訴求並加速溝通,以及運用商業模組(如短中長期計畫、金字塔思維、飛輪效應)來提升視覺呈現並引導深層商業思考。 他提出,設定短中長期目標時,其最關鍵的內部目標是「信任管理」,而外部目標則是「問題管理」;因為只要員工願意朝目標前進、階段性產出能建立信任,並能有效解決問題,老闆便會給予支持,推動事業發展。 針對募資簡報,孫老師點出關鍵在於投其所好,找出投資人心中那個「拼圖缺口」,首要條件是展示可規模化的事業,並強調「服務高價化,商品規模化」;其次,投資人會尋找懂得花錢突破事業瓶頸的創業家,而非僅會賺錢的人。 最後,他提醒尋找好的投資人,除了資金外,更應注重他們能否提供方法,因為「錢是壓力,方法是鑰匙」,確保雙方的預期管理能達成共識,避免未來陷入困境. 聽完孫老師這集精闢的分享,我真的覺得收穫滿滿,也更加印證了我在將包租代管事業規模化、以及透過課程培育人才時所經歷的許多體會。希望各位聽眾朋友也能從中獲得啟發,讓你的簡報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助你事業與人生邁向更高層次的利器!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30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3 掌握核心商業思維,解放創業人生!feat. 《策略思維商學院》院長 孫治華
非常開心今天能邀請到孫治華老師來到我們的節目,與我們分享他寶貴的商業洞察。這集節目真是句句精華,我特別能感受到老師對於「商業模式」和「創業生活」的深刻連結與見解。 本集重點整理: 孫治華老師的專業轉型:老師起初是網站工程師,後來轉型成為簡報與商業模式專家,不僅輔導台灣新創企業進行募資簡報,更因此累積了豐富的商業知識與投資人洞察。他創辦了「陪伴講師訓」與「策略思維商學院」,旨在幫助中小企業主和主管建立良好的創業知識體系,擴大市場。 「專注」背後的「盲目」:老師提醒我們,台灣人雖然勤奮努力,但專注於前方時,卻可能因此忽略了全局。這種「專注」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可能變成一種「盲目」,因為創業光有「相信」是不夠的。 商業模式的核心定義:老師提到,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其核心在於企業在特定行業內的營運結構、獲利模式和成本結構,必須與其他公司不同。若財務或營運結構相同,則可視為同一種模式,這點讓我聯想到我自己的包租代管業務,銀行將我們的模式類比為航空業,正是因為其財務報表的結構相似,都具有高昂的初期投入和時間敏感性。 創業家的常見盲點:「優化思維」的陷阱:許多創業家常會想「做得更好」,例如把麵包做得更好吃或裝潢得更漂亮。然而,老師強調這種「優化」若未能改變成本結構、營運結構,或未聚焦於消費者「核心決策」要素,投入的資源便可能徒勞無功。創辦人往往會傾向優化自己最擅長或看到的所有細節,卻容易導致資源分散,失去產品或服務的「重點」。 跳脫「複製」的關鍵:老師建議,創業成功的要點在於識別並優化行業中「成本最重」的地方。如果能運用自身的人脈、知識、經驗、技術(尤其是人脈與關係)來有效降低這些重成本,就能創造獨特的競爭優勢,而非僅是「複製」同業的模式,因為複製性的企業通常賺的是「辛苦錢」。以我的包租代管為例,若能找到更便宜的家具上游供應鏈,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質感,就能顯著提高單一案件的獲利,縮短回本期並提升成交率。 商業模式如何改變生活:老師點出,一個真正有效的商業模式,應能徹底改變創業家自身的「生活模式」。當企業的營運結構優化後,組織就能達到「自動運轉」的水準,讓創業家不再被事業捆綁,擁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而不是終日忙碌、犧牲家庭。這句話真是說進我心坎裡,回想起我過去經營女裝時的艱辛,以及先生為支持我而辭職的經歷,更能體會箇中辛酸。 「好」的三個層次與「消費者有感」:老師將「好」分為三種層次:「自己覺得好」、「比業界好」,以及最重要的「消費者有感的好」。若不能達到「消費者有感」,無論多小的進步,都難以帶來倍增的效益。就像行銷中,將獎金集中創造一個「超級巨獎」才能瞬間點燃熱情,而非平均分配。 創造「新模式」與聚焦「目標」:創業家的核心價值在於「創造新模式」,而非僅是填補業界既有的「弱點」或「低谷」。我們要學會像汽車的發明者,不只思考「更快的馬」,而是創造出全新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們應該聚焦於「目標」(例如學員生活因此改變),而不是侷限在既有的「方法」(例如線上課程本身)。 「相信」是行動的燃料:老師提到,光是「知道」並不會產生「行動」,因為多數知識會被遺忘。知識與行動之間最關鍵的橋樑是「相信」。這也印證了我自己的線上課程設計,除了知識傳遞,我們更透過線下實體操作,讓學員親手實踐,親眼看見成果,從而建立「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信心,這份信心才能促使他們真正採取行動並複製成功。 成功個案超越口​碑:一個事業要能永續發展,老師強調需要的是「成功個案」,而非僅是曇花一現的「口​碑」。成功個案是長期性的見證,它能像「網絡效應」般產生遠大於「一加一等於二」的效益,讓客戶自發性地進行轉介紹,大幅降低行銷成本,這也是我經營課程後深刻體會的效益。 老師以其工程背景的邏輯思維,將商業模式的精髓解釋得清晰透徹,讓我對「消費者有感」的定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下一集我們將繼續請教孫治華老師,如何運用簡報這個強大的工具,來呈現這些深度的商業邏輯!敬請期待,下集再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30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2 解鎖溝通87%的秘密,從聲音聽懂人心 feat. 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 林依柔
上一集,我深刻體會到聲音中蘊含著無數秘密,它能揭示人們背後的情緒、恐懼甚至不為人知的心聲。而這一次,我特別想追問依柔老師,她曾在TEDx演講中提出的「從聲音投射人生」這個極具衝擊性的命題,究竟如何透過聲音,讓我們看見甚至影響自己的人生呢? 準備好打開你的耳朵,和我們一起解讀聲音背後那些令人驚訝的真相,或許你也會對自己的聲音有全新的認識! 本集重點整理: 依柔老師從古典音樂背景出發,強調透過了解身體構造,每個人都能發出好聲音,並將音樂中揣摩作曲家心境、換位思考、投射情感的技巧應用於人際溝通,指出說話的音量大小、咬字清晰度與節奏快慢都像音樂呈現。 她解析聲音的三大元素:音量(影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與是否有被聽到,大聲可能代表興奮或在遠方,小聲可能表示說悄悄話)、咬字發音(直接影響理解力,與臉頰、嘴唇、口腔、舌頭等肌肉群的使用有關,可透過刻意練習矯正,也受牙齒構造、排列、換牙階段及老化影響),以及情緒(影響說服力與影響力,缺乏情緒的聲音會單調、平淡,導致不被重視,反映一個人對人生的盼望程度)。 藍太太補充,內容文字只佔他人認知與影響力的13%,而87%來自於非語言的部分,包含聲調、姿態、口氣、手勢及眼神。 針對男性創業家可能面臨的壓抑情緒困擾,依柔老師建議,若有改變意願,可學習透過簡單的「嗯」、「喔」、「對耶」等聲音給予支持與回應,這能在不費力的情況下提供豐富的情緒價值。 依柔老師指出,一個人的聲音習慣,如講話時音短而沉、肢體習慣駝背,或是不帶感情的回應,都能投射出其整個人生態度與狀態。她強調聲音很難偽裝與修飾,因為它「赤裸裸的」,可以揭示許多說不出口的秘密,甚至能從尾音判斷自信與否,或從語音中聽出一個人的意圖和特質。 依柔老師提醒應避免三種可能投射負面能量的聲音:句首的「嗯~」(代表習慣批評自己和他人,可能也是無意識的自我批判)、句尾的嘆息聲(反映做事情的勉強、猶豫或不情願,甚至可能散掉好運),以及過度自我肯定型的「對啊」(可能在自我肯定、尋求自我價值或整理邏輯)。 她建議,對一個人的聲音不應過於果斷論定,應給予長期觀察,因為聲音也可能反映當下的身心靈狀態。 依柔老師也介紹了專為國小學童設計的「小大人表達學院」暑期表達訓練營(7月9日及7月28日梯次),透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和分組互動,提升孩子的表達自信與人際關係,並指出孩子的聲音能反映其家庭安全感。 藍太太認為,從小精通聲音這項表達工具,對於孩子未來的影響力與人際關係將有莫大助益。 聽完依柔老師的分享,我感覺如同開了天眼,聲音不僅僅是文字的載體,更是我們認識自己、理解他人,開啟更深層次感知的關鍵。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8 minutes

時間・她說
S4E1 聲音的奧秘與表達的力量 feat. 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 林依柔
今天我們在《時間・她說》節目中,邀請到一位能用聲音改變世界的神奇人物——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林依柔老師,她將帶我們深入探索聲音的無限可能性,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與溝通。 本集重點整理: 依柔老師從古典音樂出身,主修鋼琴、副修大提琴、加修聲樂,她認為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自己的樂器,只要了解身體構造,就能發出好的聲音。 她強調古典音樂中揣摩作曲家心境、換位思考、投射情感的技巧,能應用到人際溝通,指出說話的音量大小、咬字清晰度與節奏快慢都像音樂呈現。 藍太太分享,內容文字只佔他人認知與影響力的13%,而87%來自於非語言的部分,包含聲調、姿態、口氣、手勢及眼神。 依柔老師闡釋,單調、平淡、節奏一致的聲音容易催眠聽眾,缺乏高低起伏與停頓會讓內容顯得千篇一律,難以抓住焦點。 音質也會影響觀感,就像不同樂器有不同音色,重點在於自我認知,即使音量較小的小提琴,仍有其迷人音色;她認為即使聲音有先天限制(如藍太太曾開過兩次喉嚨),也不代表不能擁有好的聲音。 依柔老師從高中朗讀比賽的經驗領悟到,她將彈鋼琴的技巧——包括表情術語、強弱變化、情感投射等——應用到朗讀古文,第一次參賽就贏得台中市第一名,這讓她明白所學技巧可以平行移動到不同領域,這就是一種創新。 朗讀的過程也讓她學會了真正的換位思考和傾聽,這對人際溝通至關重要,能放下自我,理解他人故事。 聲音其實藏著許多說不出口的秘密,因為聲音很難修飾與演示,可以從尾音聽出自信與否或委屈感。 依柔老師的表達教育系統核心在於「自我檢釋」,就像她以前練琴錄音一樣,透過錄音並回放聲音,檢視自己的用字、邏輯、內在感受、咬字發音和說話速度,從而聽見自己聲音中的「秘密」。 藍太太讚賞依柔老師的母親給予孩子空白畫布的自由,並提到藝術教育追求多元性而非標準答案,讓學藝術的人有更寬廣的道路。 聽完依柔老師的分享,我感覺如同開了天眼,聲音不僅僅是文字的載體,更是我們認識自己、理解他人,開啟更深層次感知的關鍵。期待在下一集,我們能繼續深入探索聲音背後的更多奧秘!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7 minutes

時間・她說
S3E12 從生命低谷到內容創作高手的蛻變哲學 feat. 「熱情人生學院」執行長 Vito大叔
今天我們邀請到Vito大叔,一位歷經中年失業、失婚低谷後華麗轉身的生命設計師,他的故事將帶給正在迷惘或低潮中的你,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與方向。 本集重點整理: Vito大叔曾是一位資深專業經理人,卻在46歲時因疫情非自願性離職,隨後又面臨失婚,人生一度跌到谷底,甚至開始領取失業補助。 他將這些委屈與苦悶轉化為力量,從在臉書粉專分享心情開始,逐步轉型為知名Podcast節目主持人(擁有三個熱門節目),也是一位已出版四本書的暢銷作家、講師,甚至成為資訊課程老師。 Vito大叔從過去以任務導向、像機器人般的工作模式,轉變為重視「人」的價值,透過採訪眾多來賓來尋找人生的意義,並透過學習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設計你的人生」課程,成為生命設計教練。 他體悟到,過去在大企業中像螺絲釘般的人生,雖然看似安穩卻可能與個人真正的生命設定背道而馳,更強調現今網路原生世代的年輕人,擁有更早追尋生命意義的勇氣與自我清晰度,不再甘於被「雞蛋糕模具」塑型。 對於身處低谷的人,Vito大叔暖心建議:「這不是你的錯,好好休息一下吧!」並將這段時期視為「老天刻意安排的一場長假」,鼓勵大家利用這段時間恢復元氣、整理思緒,就像GPS重新定位一樣,釐清現在的位置,並思考接下來想去哪裡。 在Podcaster的經營心法上,他指出多數人面臨「做不久」的困境,而自己能堅持三年多累積六百多集,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如他適合兩人對談),並將製作流程標準化(SOP),從前製到上架,讓30分鐘節目製作時間從三小時縮短到一小時,實踐「量變產生質變」。 針對「不知講啥」的內容瓶頸,他建議將節目設計如同「懷石料理」,有「主軸」也有多樣「配菜」,透過邀請不同領域來賓或自我分享來多元化內容;同時要懂得從市場回饋(收聽數據)去調整內容比重,保持靈活而非一味堅持,避免壓力過大而無法長久。 Vito大叔強調,內容創作需發展出「商業模式」,雖然可從興趣開始,但需獲得回饋;除了金錢,也可透過「搞冰友」(邀請來賓)來拓展人脈與流量,當流量提升後,商業合作機會(如口播、置入、帶貨)自然會出現,鼓勵創作者勇於嘗試。 他特別強調「熱忱」是內容創作不可或缺的要素,認為這能支撐創作者持續投入,就像跑馬拉松一樣,只要堅持在場上,即使一開始無法名列前茅,最終仍有機會進入排行榜並停留其中。 Vito大叔以他的節目「粉紅地獄新拉麵」為例,分享了多項經營上的調整,包括從一週一集增為一週兩集以上以提升流量,並嘗試不同訪談形式(如單人訪談後又回歸雙人主持)及趣味橋段(如「粉紅地獄新辣問」的真心話大冒險),不斷地嘗試與改變. 他說明了自己三個節目背後的多元經營模式:「粉紅地獄新拉麵」是純粹做開心,「分手99個理由」則帶有「社會倡議」的使命感,而「SN」則具備完整的「商業思維」,與出版社合作,計畫延伸線上課程、講座及書籍出版. 對於想成為內容創作者的新手,Vito大叔建議從最簡單的文字創作(FB)或圖像創作(IG)入門,再逐步延伸至Threads或Podcast,最終挑戰難度最高的YouTube(需要畫面和剪輯),並強調要依據個人手上的資源與擅長方式(如文字力、繪畫或口語表達)來選擇平台,選擇自身內耗較低、能持續的方式. Vipassanā(內觀)對他的內容創作產生深遠影響,讓他學會以「平等心」看待創作成果與數字,放下對結果的「貪念」與「執著」,真正做到「活在當下」,享受創作的過程,體悟人生比的不是輸贏,而是「盡心盡性」。這種覺察能力也讓他寫下《內觀覺察》一書,幫助自己與他人更清晰地面對人生。 Vito大叔的故事與實用建議,讓我深刻體會到人生低谷實是上天賜予的禮物,透過「自媒體」這個管道,我們得以與自己深度對話、釐清內心,進而活出專屬於自己、真正有價值的人生高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9 minutes

時間・她說
S3E11 從谷底翻身到生命設計師的轉型智慧 feat. 「熱情人生學院」執行長 Vito大叔
今天我們邀請到Vito大叔,一位歷經中年失業、失婚低谷後華麗轉身的生命設計師,他的故事將帶給正在迷惘或低潮中的你,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與方向。 本集重點整理: 他曾是一位資深專業經理人,卻在46歲時因疫情非自願性離職,甚至隨後又面臨失婚,人生一度跌到谷底,開始領取失業補助。 Vito大叔將這些委屈和苦悶轉化為力量,從在臉書粉專分享心情開始,逐漸轉型為知名的Podcast節目主持人(擁有三個熱門節目),也是一位已出版四本書的暢銷作家和講師,甚至成為資訊課程的老師。 他從過去以任務導向、像機器人般的工作模式,轉變為重視「人」的價值,透過採訪眾多來賓(超過300位來賓、製作超過600集節目)來尋找人生的意義,並透過學習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設計你的人生」(Design your life)課程,成為生命設計教練。 Vito大叔體悟到,過去在大企業中像螺絲釘般的人生,雖然看似安穩卻可能與個人真正的生命設定背道而馳,更強調現今網路原生世代的年輕人,擁有更早追尋生命意義的勇氣與自我清晰度,不再甘於被「雞蛋糕模具」塑型。 他以自身「五子登科」卻如「沙堆城堡」般脆弱的人生,以及在「老鼠籠」中不斷奔跑的經歷為例,說明跳脫框架的重要性,並最終選擇放棄對金錢、名聲等有形事物的追逐,轉而追求發自內心的成就感和喜悅。 對於身處低谷的人,Vito大叔暖心建議:「這不是你的錯,好好休息一下吧!」並將這段時期視為「老天刻意安排的一場長假」,鼓勵大家利用這段時間恢復元氣、整理思緒,就像GPS重新定位一樣,釐清現在的位置,並思考接下來想去哪裡。 Vito大叔提出了找到人生方向的三個關鍵步驟:「回望來時路」(盤點過去的經歷與資源),「搞清楚現在的位置」(活在當下,看清現況),以及「思考接下來要往哪裡去」(規劃未來的軌跡),強調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並在準備好後再重新出發。 Vito大叔從低谷翻身的故事,以及他給出的務實建議,讓我這位同樣經歷過事業低潮、身份認同迷惘的「生命設計師」深有感觸。希望今天這集節目能鼓勵你,無論身處何種逆境,都能勇敢地停下來,重新設計專屬於你、充滿喜悅與掌控權的人生篇章!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8 minutes

時間・她說
S3E10 黃士豪的逆向財富工程,實踐「現在就快樂」金錢觀feat. Goodwhale執行長 黃士豪Will
上週我們聊到黃士豪從小到大面對貧困與債務的經歷,今天我們要更深入探討他如何透過「個人財富逆向工程」,顛覆傳統對金錢的看法,讓「好生活」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終點線 本集重點整理: •黃士豪的「個人財富逆向工程」核心概念,是從「你想要的未來生活」反推「現在應該做什麼」,強調「站在未來安排現在」,而非讓現有資源限制你的想像。 •他發現,幸福快樂生活中有高達80%的要素與金錢無關,且「現在就能做到」,例如與家人好好說話、陪伴孩子,因此不應將快樂延遲到「退休」或「有錢」之後。 •黃士豪受巴菲特啟發,認為如果能將喜歡的事變成工作,就不需擔心「退休」概念,因為工作本身就是享受,無需擺脫。 •他批判傳統職涯中,個人收入上限由他人決定,且將金錢視為最終目的的做法,主張應重新定義金錢與職涯的關係。 •他提出「財富跑道系統」,強調投資前需有良好的「理財」與「配置」,並檢視主被動收入及「幸福價格比」的支出,而非單純追求性價比。 •他鼓勵「善用負債」而非逃避,將負債視為「借船過河」的工具。 •黃士豪指出,許多人受兒時限制性金錢信念(如「賺錢很辛苦」、「錢是萬惡之源」)所困,導致「財富容器」過小,因此需透過「個人財富能量系統」擴大財富容器並修補因情緒與能量造成的「漏洞」(如恐慌性交易)。 •他認為,當人們說「錢越多越好」時,其實是不知道「夠」是多少,且金錢只解決「因沒錢造成的不快樂」;因此應將追求「多」轉向追求「夠」,才能成為金錢的主宰。 •根據黃士豪的統計,多數人只需擁有約一億至兩億台幣的投資組合,即可過上夢想中的生活,無需成為巨富。 •他提供達到財務自由的具體途徑:透過良好理財,每月定期定額投入(如1.5萬至2萬元)於穩健標的(如S&P 500),並搭配適當槓桿,30-40年後極可能達到上億身家。 •黃士豪強調,真正的「賺到」並非最終累積的財富數字,而是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過程中,那數十年「不用為錢擔憂、好好活著」的珍貴光陰。 •他鼓勵聽眾運用「課題分離」,將財務課題視為一個已安排好結局(happy ending)的過程,用「已成功」的能量狀態去過當下生活,享受現在。 黃士豪的智慧,不僅是教我們如何理財投資,更是引導我們重塑對金錢、生活與幸福的定義。他鼓勵我們,既然知道最終是個「Happy Ending」,就該用已成功的狀態去過當下,享受生活。感謝黃士豪今天帶來如此深刻的分享,希望我們都能在自己的「時間・她說」裡,活出不設限的精彩人生。我們下期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2 minutes

時間・她說
S3E9 黃士豪的「不正常」致富之道與金錢關係翻轉 feat. Goodwhale執行長 黃士豪Will
今天我們要跟我的「小小導師」黃士豪,聊聊他如何從零到有,甚至在不到十年內達到財務自由,顛覆我們對金錢與債務的傳統認知。 本集重點整理: •黃士豪在孩提時期因父親賭博而家境貧困,經歷過躲債、媽媽為錢奔波的艱辛生活,甚至親身感受黑道上門催債的恐懼與玻璃破碎的瞬間。 •年幼的他目睹母親在碎玻璃堆中顫抖的背影,以及「好好讀書,不要像媽媽一樣」的囑咐,激發了他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的轉捩點。 •他犧牲了運動等個人興趣,只為避免背叛母親的犧牲,後來才領悟到父母過度犧牲反而會讓孩子不敢快樂,因此他現在鼓勵母親追求自己的快樂,成為最好的榜樣。 •黃士豪大學時父親因糖尿病失明,他親眼看到父親為追討工程款,即使失明仍假裝兇悍的辛勞一面,讓他決定扛起家中近三千萬元的巨額債務。 •他意識到在台灣工作有薪資天花板,穩定等於「穩定地窮下去」,因此決定冒險出國讀碩士,以期未來能獲得更高的收入來還債。 •即使當時家人與親友認為他自私,但他堅信這是他能還清債務的最佳途徑,並且必須專注於最重要的目標,不被外界聲音左右。 •在英國留學初期,他沒有機票、也無錢從機場到學校,但他發揮創意,透過家教、找同學代解題(擔任「二房東」)等方式賺取第一桶金,順利開啟留學生活。 •他認為債務本身可以是健康的,關鍵在於如何運用與管理債務,而非一味追求完全無債一身輕,因為壓垮人的往往是明天付不出來的那筆錢,而非總債務金額。 •黃士豪轉變心態,不再執著於三千萬總額,而是專注於「可控」的每月還款能力,確保能過上正常生活,這才是他快樂的起點。 •他實施了「收入減去正常支出後,一半還債,一半留給自己」的財務公式,確保還完債後仍有餘裕,避免陷入還債後又擔憂生存的困境。 •他選擇先處理「地下錢莊」(最兇猛),其次是「親友」(影響生活品質),最後才是「銀行」(可延後),並運用談判策略,成功將每月債務控制在四萬元以下。 •黃士豪強調,真正的快樂與正常人生生活並非從還清債務才開始,而是從他有能力控制債務、確保每月穩定收入和開銷的那一刻就已啟動。 •他的故事揭示了貧窮和苦命可能「遺傳」,但只要找到最核心的目標,專注於「如何過好生活」,便能翻轉金錢觀念,掌握自己的人生。 黃士豪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勇氣不是盲目衝撞,而是有智慧地計算與規劃,並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專注於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讓快樂和自由從現在就開始…。下週,我們將繼續深入聊聊他在課程中分享的更多金錢觀念,敬請期待!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9 minutes

時間・她說
S3E8 房地產界的破壞式創新與堅持的力量 feat. 百億房產教練 Renba
上一集我跟Renba真是哭得無法自拔,但這一集我們要認真一點,因為今天邀請到我的老朋友Renba,繼續跟我們分享他在房地產界如何從房仲轉型,並創造出許多神奇故事的精彩歷程! 本集重點整理: •Renba在信義房屋時期業績斐然,曾做到一千多萬,這歸因於他極致的堅持,只要客戶曾看過房子,他就會持續聯絡、不放棄,因為他相信客戶有需求。例如,他曾陪伴一對夫婦看房長達九個月至一年,看了上百間房產,最終在太太懷孕大肚子時成功簽約,這份耐心與堅毅令人動容。 •他強調作為一位房仲的專業與誠信,會很清楚地告訴客戶每個房子的優缺點,並為客戶把關,不會硬推不好的產品,因為他認為這會讓客戶怨懟。他還會與客戶分享市場趨勢,提供客觀、專業的建議,而非為了獲取委託而虛報高價。 •Renba從房仲轉型到代銷,是因為他希望能將過去身為房仲、帶看過近兩萬間房子所累積的客戶反饋與市場觀察,融入到房子的設計與規劃中,將自己定位為從業務轉向研發,做一些不同於業界複製貼上的創新。 •他作為代銷的優勢在於沒有傳統代銷的包袱,能更大膽地玩轉廣告行銷包裝。早在2011年他就開始投放網路廣告,甚至曾是PTT八卦版與房地產版的版主,深諳網路生態,因此在數位行銷的精準度上遠超同行。 •Renba批評傳統代銷業在數位化應用與數據分析上的落後,即使每年花費數百萬甚至上億在廣告上,卻無法精準追蹤成效,仍停留在舉牌、戶外看板等傳統模式,這與電商業界的精準追蹤形成巨大反差34。他甚至自製追蹤系統,來掌握客戶軌跡3。 •他認為房地產應打造產品本身的差異化(例如引入科技化、智慧化建材)與行銷的差異化,不再只停留在廚具和免治馬桶的討論。 •他提出了「全地產」的概念,旨在整合台灣長期分離的房仲與代銷產業。他相信這兩者不應如此遙遠,而是應有更多整合與合作的機會。 •為提升房仲的專業素質,Renba的公司以訓練代銷的方式訓練房仲,教導他們深入了解並匯整房子的專業資料,例如社區基地、戶數、車位、建商、建材亮點,以及周邊成交分析等,甚至會運用AI協助客戶勾勒未來家的樣貌,而非只教話術與成交56。不願學習這些的業務員,他不會留戀。 •他對「全地產」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代銷與中介的深度整合,以及科技化、系統化的應用。他批評許多大型代銷公司即使每年賣出千億房產,卻連基本的客戶管理系統都沒有,這顯示業界在科技投入上的巨大不足6。 •Renba給創業或從事房地產的建議是:堅持與毅力非常重要,同時必須找到並放大自身的「差異化」,不要只是複製他人,更不要只說自己「最認真」或「最誠懇」,而是要思考「自己的優勢到底在哪裡」。 聽完Renba的分享,我深刻感受到,房地產這個看似傳統的行業,其實充滿了被賦予新價值的潛力,透過科技化、數據分析與專業深耕,絕對能讓它變得更有效率、更有意義,並為人們帶來真正的幸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4 minutes

時間・她說
聊故事,談思維,分享在人生的過程裡,那些時間教我們的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