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我近期的偶像,他不僅成功出場兩次,現在更是一位創投教父,讓我們一起探索創業成功的秘訣與思維模式,特別是我公司也正在募資,能向他請益是莫大的機會。
Terry老師的首次創業始於 1999/2000 年初,項目是結合簡訊與網際網路,最初目標是讓網站資訊能即時推送到使用者手機上,當時沒有智慧型手機,簡訊是最及時的推送方式。
創業初期即面臨網路泡沫,許多預期的客戶公司破產,迫使他們快速尋找其他市場應用。
他們利用其技術優勢,能夠透過電話號碼判斷運營商、反查網路規格(如 GSM, CDMA 等),解決了當時不同規格間無法順利發送簡訊,導致九成簡訊「石沉大海」的商業痛點。
公司成功轉型成為簡訊的整合者,採用「雲服務」(當時稱作 AS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的概念,這是電信產業史上第一個雲服務。
他們創新的商業模式是依據成功發送量收費(成功送達才收費),雖然只收取極少費用(如運營商賺一塊錢,他們收一毛),但建立了強大的網路效應。
第一次成功出場是在 2006 年,以 4.25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上市公司 Sybase,費時不到六年半。
第一次成功後,雖然個人賺了不少錢,但Terry老師認為成功會打開一扇窗,很難不嘗試第二次創業,且當時年紀尚輕(約 35 歲),認為自己更有經驗、成功可能性更高。
第二次創業雖然也成功賣給上市公司,但由於股權和融資結構的關係(投資人拿優先股),創辦人最終個人並未賺到錢,這是一個深刻的學習過程。
經過三次從頭到尾的創業退場經驗,Terry老師總結了三點創業學習:沒有完美的題目,任何題目都有成功或失敗的可能,但選題要考量資源與熱情;沒有人是笨蛋,任何決策背後都有底層邏輯和背景,創業者需懷抱高位謙虛;最終,任何事情都要回歸人性,客戶為何使用、投資人為何投資,都基於人性的基礎。
創頭(VC)的思維與普通投資不同,現代 VC 採取輔助為主的策略,傾向於持有少數股權(低於 20%),這是為了確保創辦人擁有最大的股權,以維持他們在公司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意願(人性使然)。
創業者最大的思維盲點,在於如果創立公司只為了賺錢,成功率會非常低。創業者應專注於解決實際痛點,達成 Product Market Fit(創業的「上半場」),然後才考慮規模化與獲利(創業的「下半場」)。
台灣創辦人常見的問題是「本位主義」,是「Solution looking for a problem」,花時間磨利劍卻不知道市場需要什麼,導致技術成果難以與市場需求結合。
Terry老師分享了從創業家到創投的深刻體悟,提醒我們台灣生態圈需要積極學習世界最先進的模式,透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和知識傳播。唯有更多人理解並參與這個創新創業的生態,我們才能將台灣的創業環境推升到世界水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