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們跟廖哥聊了收納與心理的深刻關係,但作為一位從房地產包租代管行業,深知「坪數最貴」的創業家,我更想知道,這個新興的「斷捨離整理師」行業,其商業模式、專業養成和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究竟如何?
合格的收納師需要具備不怕髒亂、高度觀察力、細心,且家裡本身就對收納整理有興趣並整理得不錯的特質,這是進入這個行業的基本要求。
收納過程被形容為「先破壞再建設」,會經歷「暗黑時期」(即將所有物品清空下架,讓空間更亂)。整理師的任務是透過不斷地挑選,增強屋主的「抉擇力」,並且要引導客人「往你做完的看」,而非關注未完成的混亂。
收納是「以案例為科學」的一門學問。要成為能獨立處理整個場域並說服客人的主整理師,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並透過五次以上的跟班經驗,不斷遇到不同的客人、案例和房屋,來累積知識。
新手整理師(小白)在案場上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說錯話」。千萬不能批評客人的任何東西,因為批評物品等同於在批評客人本身;應當描述物品的狀態(例如「這個生鏽了」),或用比較的方式「強化好的」東西,推動客人做出取捨。
另一個常見錯誤是「被客人拉著走」,因為客人缺乏方向和方法。主整理師必須清楚知道執行順序和當天要完成的量,避免被帶入「雜物海」的漩渦。
收納需求的高峰期通常發生在「家庭改變的階段」,例如要結婚、生小孩、青少年長大獨立,或是孩子離巢後兩老要重新佈置空間時。
廖哥的「斷捨離整理師」與一般坊間整理師最大的不同,在於不只是「整齊的垃圾」(表面清潔,只把東西塞進櫃子)。他們提供「深層清潔」,根除混亂,並且會將屋主不需但仍好的物品透過「結緣」送給更需要的人,讓物品繼續循環、不變成垃圾。
從薪資數據來看,兼職整理師每月約可做三到六場,收入約在 6,000 到 12,000 元之間;而主力整理師每月可做 15 到 20 場,薪資約在三萬到八萬之間。
廖哥表示,收納市場非常大,尤其在人口老化的趨勢下。她開設課程是希望將 14 年的經驗和精神延續下去,尤其在去年被診斷出乳癌(乳癌惡期)後,她感受到時間緊迫。她希望透過課程,讓學員成為她精神的「蒲公英的種子」或「代表」。
課程內容包含「人、場、物、心」四個層面。其中「心」是核心且最值錢的部分,目的是整理所有人的內心。學員有機會加入廖哥的團隊,但須經過審核,以應對團隊經常處理的「超難」和「有挑戰性」的案子。
這次對談讓我深刻體會到,收納整理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規劃,更是透過整理外在的「容器」來重整內在的「心」。這堂課不只是一個事業機會,更是幫助我們達到心靈富足和成為「有意義的社會人士」的途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