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New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de/42/99/de4299dc-90b9-a270-91ed-91e83e2f8a25/mza_2321311147916826199.jpg/600x600bb.jpg
能櫞。思維解碼
Mir米爾&Noel諾爾&小樂
159 episodes
21 hours ago

能誠實地看見自己,就是開始覺醒的那一刻。

《能櫞.思維解碼》由 徐隱 MiR、諾爾 Noel、小樂 Sora 主持,
用溫柔的節奏與思辨的眼光,
帶你從影劇、心理學到靈性覺察,
重新理解「活著」這件事。

我們聊內耗、焦慮、夢想與自由,
聊那些你以為只是瑣碎情緒、
其實是心在提醒你的時刻。

這不是知識節目,也不是靈性說教,
而是一場回到「心」的旅程——
學著用思考去感受、用感受去覺醒。

當世界太快、太吵,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
聽聽內在真正想說的話。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elf-Improvement
Education,
Religion & Spirituality,
Buddhism
RSS
All content for 能櫞。思維解碼 is the property of Mir米爾&Noel諾爾&小樂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能誠實地看見自己,就是開始覺醒的那一刻。

《能櫞.思維解碼》由 徐隱 MiR、諾爾 Noel、小樂 Sora 主持,
用溫柔的節奏與思辨的眼光,
帶你從影劇、心理學到靈性覺察,
重新理解「活著」這件事。

我們聊內耗、焦慮、夢想與自由,
聊那些你以為只是瑣碎情緒、
其實是心在提醒你的時刻。

這不是知識節目,也不是靈性說教,
而是一場回到「心」的旅程——
學著用思考去感受、用感受去覺醒。

當世界太快、太吵,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
聽聽內在真正想說的話。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elf-Improvement
Education,
Religion & Spirituality,
Buddhism
Episodes (20/159)
能櫞。思維解碼
逐字說心經08|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彰化縣政府提醒您,為了維護道路安全,汽、機車行經路口,務必停讓行人優先通行。

並記得標誌標線,停車再開。行人落實「停看聽」:在安全地點停等;過馬路注意來車;停讓行人,尊重路權。

連結: https://fstry.pse.is/8b3h8k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沃爾司輕植蛋白飲,享受手搖飲的口感又能內在營養滿分,外在美型發光。

含有20g植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

7種超級食物配方一次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

添加美國專利檸檬萃取物,促進新陳代謝。

連結: https://fstry.pse.is/8au92y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mir-mind-studio.firstory.io/join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無執著故無有畏懼)
描述了菩薩因放下煩惱和障礙而達到的心境。
恐怖的根源與去除

  • 恐怖的來源: 心中的恐怖通常來自於未知或愚癡。當人們面對完全不知道的事物,卻賦予它一個自以為了解的意義時,就會產生執念(執著)。這種執著導致放不下,從而產生了掛礙和患得患失的心態。
  • 菩薩的狀態: 菩薩因為遠離了煩惱跟障礙,獲得了心中的清淨感,因此不會畏懼生死,自然就沒有任何覺得恐怖和擔心的東西。這也意味著在修行的過程中,不應有這些害怕和困擾。

遠離「五怖畏」的成就
在菩薩修行的初階,特別是初學菩薩行時,會面臨五種恐怖(五怖畏)。來源明確指出,一旦入初地(歡喜地)時,這些五怖畏即永遠遠離。
這五種怖畏(五恐怖)是見道以前之人所產生的:

  1. 不活畏(不活恐怖): 恐懼自己不能過活。初地菩薩因離我想,不愛惜自身,更何況是資財,故無此畏。
  2. 惡名畏(惡名恐怖): 恐懼他人的譏謗。初地菩薩不求他人供養,只專心給施一切眾生,故無此畏。
  3. 死畏(死恐怖): 怖畏死亡。初地菩薩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故無此畏。
  4. 惡道畏(惡趣恐怖): 恐懼造作不善業而墮於惡道。初地菩薩自知死後,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故無此畏。
  5. 大眾威德畏(眾中恐怖): 在威德大眾前,恐懼自己言行有失,不能為獅子吼。初地菩薩因其志樂在一切世間中無有可與之等同或勝過者,故無此畏。

因此,初地菩薩(歡喜地)能捨離一切怖畏,產生極大的歡喜,因為此五怖畏是初地之障。初地菩薩已證得二空之理(人、法二空),破除見惑,從而生起大歡喜。
2. 「遠離顛倒夢想」(遠離不合理的妄想)
「遠離顛倒夢想」是指菩薩對世間實相的透徹理解。
顛倒夢想的本質

  • 諸法皆空: 菩薩因為了解諸法皆空,故不畏懼死亡,自然可以發現以前凡夫所理解、看似可以抓取的「夢想」,其實是由執念所發生的。
  • 妄想與執著: 這裡的「夢想」並非指一般人對未來的嚮往,而是指妄想。凡夫所執取、認知的東西其實是與本質背道而馳的。
  • 顛倒的定義: 顛倒指的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跟行為,包含認知上的錯誤,如我執和法執。
  • 例如,凡夫追求金錢,但金錢的本質是帶不走的,這就是顛倒。金錢的本質應該是它所能帶來的好的生活和給予的能力。
  • 世間常見的顛倒包括:將無常認為有長,將世間的苦當做樂(如短暫的眼前快樂,但實質是痛苦)。

遠離顛倒的修證

  • 空性與智慧: 遠離顛倒夢想,是再三回歸到真正的大乘菩薩所證得的空性與波羅智慧。
  • 斷除對立: 遠離顛倒夢想的過程,就是不間斷地去除身體與心理的對立、我與他的對立,以及物理世界與我的對立。當一切對立去除後,能夠理解並感受到融為一體的感受時,便能看空很多事情。
  • 聖位成就: 初地菩薩因已轉離一切世間境界,遠離凡夫地,進入智慧地,斷除一切惡道,故能生歡喜心。這代表初地菩薩已經轉凡夫,得聖位,不再為煩惱所搖動。

總結來說,這些來源共同指出,菩薩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是通過修行,特別是證得人、法二空(歡喜地成就),徹底斷除對自我和世間的執著(掛礙),從而自然消除了所有恐懼(特別是五怖畏),並超越了凡夫顛倒妄想的認知。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week ago
16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幕後閒聊|新獻聲~小樂與節氣×威而很認真在唱歌×遇到的老師

《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

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

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

🎧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m43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mir-mind-studio.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weeks ago
15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思維解碼44|將來是什麼?不問姓名,學歷職業,性別那麼你是誰。#我是誰系列 #太陽與海的教室

彰化縣政府提醒您,為了維護道路安全,汽、機車行經路口,務必停讓行人優先通行。

並記得標誌標線,停車再開。行人落實「停看聽」:在安全地點停等;過馬路注意來車;停讓行人,尊重路權。

連結: https://fstry.pse.is/8b3h8k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沃爾司輕植蛋白飲,享受手搖飲的口感又能內在營養滿分,外在美型發光。

含有20g植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

7種超級食物配方一次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

添加美國專利檸檬萃取物,促進新陳代謝。

連結: https://fstry.pse.is/8au92y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太陽與海的教室 #我是誰系列 #身份認同 #人生方向 #教育體制 #自我探索 #心理學 #哲學思考
這一集 Podcast 探討的是:當我們不再依靠外在標籤來定義自己,我們還能怎麼回答「我是誰」?
以 2008 年日劇《太陽與海的教室》為引,節目從劇情中的哲學對話延伸到現代社會的深層議題,包含:
🔸 身份解構:姓名、學歷、職業、性別並不能定義一個人
🔸 教育批判:偏差值、名校制度如何限制學生自由
🔸 社會預設軌道:從小到大的標準人生路線圖
🔸 自我探索方法:人格測驗、日記反思、當下覺察
🔸 心的力量:找到人生使命後的無私奉獻精神
本集內容適合:
✔ 迷惘於人生方向的學生與上班族
✔ 對心理學、靈性成長有興趣的聽眾
✔ 想突破社會框架、重新定義人生的人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59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逐字說心經07|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1. 無所得的基礎(般若智慧):當菩薩真正運用深層的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因緣、四諦等一切法都是空性(沒有自性)時,我們便不會去在乎或執著於這些法。
2. 無需執著與得:一旦悟道,就不需要執著,也不需要「得」。
3. 放下:這個過程的精髓在於學會了但要懂得放下。這有點類似中國傳統武術或功夫片所表達的,當你學會了怎麼打,其實是要你不再打的意思。
4. 放下佛法:無所得的最終境界甚至要求放下修行過程中的必備條件——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是渡河的工具(船),但到了彼岸之後,連同佛法這艘船也要放下,這樣才能真正獲得自在和證得實相。當你不執著於任何東西時,你就接近了如來 (Tathagata)。
二、 菩提薩埵:覺悟的勇士與學長
「菩提薩埵」是梵語,簡稱即為菩薩。
1. 原意與定義:它的原文意思就是「覺醒的勇士」(覺悟的勇者)。菩薩追求覺悟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多方面歷練和成長**的過程。
2. 菩薩與佛的差異:來源認為菩薩與佛最大的差異點在於「發願心」:
    ◦ 菩薩:屬於「有情的勇士」(覺有情),他們尚未完全放下所有情感,會對特定的人產生共鳴,發願去支持和陪伴大眾有情。他們就像「學長」,會主動想辦法與我們一起走過難關。
    ◦ 佛:佛陀已經走完了(畢業了)。當佛看到眾生受苦時,若眾生沒有主動發出很大的需求,佛通常只會細細品嚐和觀看眾生如何面對一切。
3. 菩薩的修行過程:菩薩在證得這些觀念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提起又放下」前面章節所講述的一切法(如四聖諦、五蘊等)。
三、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體悟空有與一體性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是呼應《心經》開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1. 空有同時證得:當修行達到深度的般若智慧狀態時,必須體悟到空與有是同時存在的狀態。只有在這層次上,人才能超越一切苦,因為心中不再產生任何罣礙。
2. 體悟一體性:要理解空與有同時存在,關鍵在於證悟到「這一切其實都是一體」。這包括「我跟世界」、「我跟過去」、「我跟喜歡的東西」等,都是一體。這種體悟必須是真實的體驗和證悟,而非僅止於口頭上的理解。
3. 心無罣礙的條件:心無罣礙發生在一個人心中「沒有所得」的時候。此時,修行者證得了內在無我、外在無我、內外皆空**的狀態。
4. 罣礙的根源:罣礙或執著的前提是「我」這個自我的存在。有了自我,就會產生放不下的人事物,進而產生分別心(喜好、不喜歡、特殊感覺等)。
5. 光芒與陰影的比喻:心性就像一道純粹的光芒。如果沒有任何阻礙(如羽毛),光芒就是純淨的;一旦有阻礙(如自我與執著),就會產生陰影、波動、以及萬事萬物的現象。心無罣礙就是還原我們最根本的智慧與光芒。
6. 體悟一體性的自然行為:一旦真正體悟到萬物一體,幫助他人脫離痛苦將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就像身體的「手」會自然去幫助「腳」的受傷一樣。然而,幫助時也需要有智慧,懂得如何正確地施予援手,而非出於不正當的慾望或發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9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逐字說心經06|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

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

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

🎧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m43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無苦寂滅道」四聖諦。它並非否定,而是引導修行者進入更高層次的理解。
四聖諦:解脫煩惱的基礎框架
「苦寂滅道」即指「四聖諦」,被視為四種真實不虛的義理,是理解所有煩惱運轉模式的基礎。其結構如下:
聖諦
苦諦
認識苦的結果:識別並承認痛苦的存在及其種類,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八苦。
普通人的「果」
集諦
探究苦的原因:觀察並分析導致痛苦的根本原因。理解苦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
普通人的「因」
滅諦
確立離苦的目標:達到痛苦之因被徹底消除的狀態,進入覺醒與解脫的層級。
菩薩的「果」
道諦
實踐離苦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採取能導入正向循環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如奉行「八正道」等。
菩薩的「因」
「無」的真義:超越而非否定
《心經》在此處加上「無」字,其意涵並非推翻四聖諦,而是指導修行者在證悟之後的下一個階段。
• 視為工具,而非終點:四聖諦如同一個解決煩惱的公式。當一個人已走過煩惱、理解並運用此公式後,就必須將此工具放下,才能真正自在解脫。

• 次第性的超越:此概念具有一貫性。《心經》對不同根基的聽眾開示了次第性的超越法門:
    ◦ 對「聲聞」宣說四聖諦,然後教導他們超越四聖諦。
    ◦ 對「緣覺」宣說十二因緣,然後教導他們超越十二因緣。
• 證悟的過程:真正的融會貫通包含以下步驟:「你要先認識這個法是什麼,然後去理解,然後去觀察這個法是什麼。然後最後當你融會貫通之後,你要脫離這個法,你要穿越這個法。」這意味著任何精妙的理論都不是最終答案,答案之後還有超越答案本身的下一步。

滅苦的兩種途徑
「道諦」指出了具體的修行方法,來源中提及了兩種主要的滅苦途徑,分別對應不同層次的修行者。
聲聞乘之法:八正道
此為聲聞、阿羅漢達到涅槃所採用的方法,涵蓋了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旨在建立一個正向的循環。其內容包括:
菩薩乘之法:六度波羅蜜
此為菩薩的修行方式,更為深入與廣泛。來源中提及共有「十度波羅蜜」,但此處主要闡述了最為人熟知的「六度」。
• 六度內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 對「忍辱」的特別闡釋:
    ◦ 忍辱 vs. 忍耐:「忍辱」與單純的「忍耐」有本質區別。忍耐帶有壓抑和期盼痛苦盡快結束的意味;而忍辱則是全然地允許與承受。
    ◦ 核心態度:忍辱是「我知道這一切會到來,他正在發生中,所以我很允許他發生」。它是一種覺知,明白生命中必然會有無法避免的挑戰與起伏。
    ◦ 無反應練習:面對痛苦與摧殘的過程時,不去做出負面的、慣性的反應。而是以正向的方式去面對,並結合後續的禪定、精進與智慧來處理。

「無智亦無得」
此句經文將超越的層次從「法門」提升至「智慧」與「果位」本身,是菩薩對般若智慧的最高體驗。
「智」的層次:從自我中心到宇宙真理
「智」指的是觀察與洞見真理的狀態。來源將其分為兩種觀察視角:
1. 以我為中心的觀察:基於個人經驗的理解,常表現為「我發現了什麼」、「我覺得怎麼樣」。這種視角較為主觀。
2. 以世界真理為中心的觀察:採用更宏觀的、非自我的「第三視角」來理解事物的全局與規律。習慣這種思考方式,更容易契入解脫煩惱的修行過程。
「無智」的境界:破除對智慧的執著
「無智」代表了修行的終極階段,其內涵極為深刻。
• 智慧的工具性:佛法的智慧是為了「脫離煩惱」而存在的過程。對於已經走過這段路、煩惱已不存在的菩薩而言,「解脫」這個概念本身也失去了意義,因此用以達成解脫的工具——「智」——也就不再需要執著。
• 空性的徹底:菩薩的境界是「連煩惱都沒有了,然後連解脫這個東西也沒有了」。他們甚至超越了「沒有煩惱」這一狀態的執著,因為一旦執著於「沒有煩惱」,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新的對立。
• 煩惱即現象:在此境界中,「煩惱」不再被視為煩惱,而僅僅是一個發生的現象。如同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不會自認為有錢,而是將財富視為屬於眾人,並樂於分享。
• 境界的遞進:世間智慧 -> 出世間智慧(智)-> 無智亦無得的境界。

《心經》中段的核心要旨,在於系統性地破除修行者在各個階段可能產生的「法執」
經文
破除的法執
無無明...亦無老死盡破除對十二因緣的法執
無苦寂滅道破除對四聖諦的法執
無智亦無得破除對六度波羅蜜等修行法門與智慧成就的法執
最終的結論是,所有教法都是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舟筏。學會、擁有並理解其原理後,修行者必須超越舟筏本身,不執著於公式,方能真正自在地生活。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5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幕後日常|欸!滑雪不揪喔~ 走呀!去白馬

走呀~ 去留個美好回憶!!
📥珊綾 25/26年在日本白馬滑雪課程開放預約囉 (點擊進入表單)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0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終於五年了嗎...?會員加入說明

其實不是只有這件事,下個月會有很大的改版出現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7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思維解碼43|在你身邊都會很的開心,快樂的模樣.ft珊綾

📥珊綾 25/26年在日本白馬滑雪課程開放預約囉 (點擊進入表單)

快樂是什麼?
是自主選擇、擁抱情緒,還是單純「下班」?
在這一集,我們和來賓 珊綾,一起聊聊「快樂的模樣」。

🌿 珊綾的快樂

  • 做自己的主人:快樂是能自由選擇,並為選擇負責。
  • 旅行的未知:獨自旅行、隨心探索,最能讓她自在。
  • 親近大自然:沒有時間與壓力時,去海邊、去山上,就是她的快樂日常。
  • 熱愛的事物:攝影、品牌經營、滑雪、跳舞,都是她持續投入的熱情來源。
  • 真誠的笑容:不再迎合框架,而是由內而外的自信與解放。
  • 接納所有情緒:學會擁抱低潮與焦慮,快樂才完整。
  • 分享的感染力:像在綠島的日子,把純粹的快樂散播出去,不預設立場地對待每個人。

🔬 米爾的觀點

  • 生命體悟的內化:快樂不是天生樂觀,而是經歷後的沉澱。
  • 化學傳導的快樂:多巴胺與血清素的平衡,帶來長久滿足。
  • 快樂的公式:維生素D、鎂、B群,都是快樂的生理基礎。
  • 主動與順應:達成目標的喜悅 vs. 讓快樂不期而遇。
  • 享受無聊與對話:在冒險與日常裡,學會與自己相處。
  • 快樂失控:當情緒破表,像喝醉般失去理智,也是少見的「超級快樂」。
  • 微笑的力量:一個笑容能指數型擴散,改變世界。

☕ 諾爾的體會

  • 表面與深層的快樂:社交式的笑容,與兄弟相聚的純粹快樂。
  • 下班即快樂:工作與生活的分界,給自己放鬆空間。
  • 隨興相處:和朋友只要「在一起」,去哪裡都不重要。
  • 接受與不評判:尊重彼此選擇,不因差異破壞關係。


快樂的模樣,可能很深沉,也可能很單純,
但它終究都源自你內在的狀態與生活的選擇。

30珊綾 →https://www.instagram.com/shanling30_/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56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逐字說心經05|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的次第

  1. 無明:無知,不明白生命真相(像黑暗中摸索)。
  2. 行:因無明而造作身口意的行為(業力的開始)。
  3. 識:業力帶動意識,投胎的種子。
  4. 名色:心靈與身體結合,開始形成生命。
  5.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生起。
  6. 觸:感官和外境接觸。
  7. 受:產生感覺(苦、樂、不苦不樂)。
  8. 愛:對感覺產生執著、渴求。
  9. 取:進一步抓取、佔有,形成更強的執著。
  10. 有:因此造業,種下未來存在的因。
  11. 生:進入下一世的出生。
  12. 老死:生命終結,經歷衰老與死亡,並帶來憂悲苦惱。


《心經》是從「般若空性」的角度來觀照,它要指出的是:
無無明:其實「無明」本身也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沒有固定的自性。
亦無無明盡:既然它本來就沒有固定自性,也就不存在「要去滅盡」的實體。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4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逐字說心經04|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從「人類觀」到「宇宙觀」的空性層次
來源指出,《心經》中的空性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可以從個人的修行體驗(人類觀)提升至更廣闊的宇宙實相(宇宙觀)。
1. 初階(人類觀):追求「五蘊皆空」
    ◦ 在修行的初期,人們會專注於個人的內心狀態,試圖脫離或放空自身的慾望與情緒波動,以達到「五蘊皆空」的境界。這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修行方式。
2. 進階(宇宙觀):了悟「空中無蘊」
    ◦ 當修行深入後,會進一步理解到**「宇宙觀的空性」**。在此層次中,「空」並非指一無所有,而是指一切變化(包括五蘊、情緒、慾望)的本質就是空性。
    ◦ 我們的身體也只是一個載體,同樣是空性的展現。因此,修行者不再需要刻意「脫離」慾望,而是能理解到這些內心波動本身就是空性的一部分,從而能夠更自在地與之共存。
空性超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心經》透過否定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存在,來層層深入地闡述空性的概念。這種否定並非指它們不存在,而是指它們的本質是空的、非永恆不變的。
• 超越五蘊(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從個人內心體驗切入,理解到構成我們身心現象的五蘊,其本質是變動不居的,也就是空性。
• 超越十二處(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十二處是五蘊概念的延伸與細化,包含了內在的「六根」(感官)與外在的「六塵」(感官對象)。
    ◦ 《心經》闡明,我們的身體(六根)與所接收的外在環境(六塵)本質都是空的。我們透過感官所接收到的許多觀念,如他人的期待、社會的是非標準等,往往並非源於自身,而是受外界影響所致,這些影響會造成內心混亂與煩惱。
    ◦ 了悟十二處皆空,便能不因內外在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煩惱。
• 超越十八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 十八界是在十二處的基礎上,加入了精神層面的「六識」,三者(六根、六塵、六識)共同構成了我們完整的經驗世界。
    ◦ 從宇宙觀的層面來看,即便是構成我們所有經驗的這十八界,其本質依然是空的。
    ◦ 認識十八界的目的是為了讓修行者能更細微地觀察自己在哪個環節(感官、外境或意識)產生執著,並加以調整,直到通透地理解每一部分的空性狀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9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摘要版】思維解碼42|樂極生悲?掌握快樂的「保險桿」駕馭狂喜,避免事後後悔的聰明指南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8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思維解碼42|你快樂嗎?小心!出現後悔的事,學會「情緒煞車法」守住你的人生底線!


快樂情緒的影響

  • 影響判斷與決策:快樂可能導致判斷力受影響,做出「不理智的舉動」或「越舉」。例如,主持人N在接到錄取通知後,因過於開心而中午睡不著覺,嘴角壓不下來。另一位主持人米爾則提及,為了看演唱會,即使帳戶拮据仍衝動購票。此外,對於意外懷孕的情況,當下的快樂可能影響對未來小孩撫養的所有規劃,讓人想得過於樂觀,忽略實際面臨的挑戰。
  • 「Say Yes」效應:一個電影解說提到,主角因聽從「一直說Yes」的理念,初期體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好事,達到「很開心,很狂喜」的狀態,甚至開始「很飄」。然而,這種無差別的「Yes」最終導致人際關係問題,並被大師糾正應只對「心裡真正渴望的Yes」說Yes。這顯示過度的快樂或「狂喜」狀態可能導致行動失控,非真心所願的決定。
  • 衝動行為與代價:快樂可能讓人做出不理智的行為,甚至造成「黑歷史」。
  • 「Kiss Cam」事件:某CEO在演唱會上因太開心,與他人過於親密地互動被「Kiss Cam」拍到,導致出軌被發現,說明當下開心卻做出不理智舉動的後果。
  • 影響他人:情緒本身是主觀的,但快樂所做出的行為會影響他人。
  • 衝動消費:過度的快樂(多巴胺飆升)可能導致「衝動消費」,讓人為了當下的開心而活,不顧慮後面的事情。
  • 快樂失控的定義與判斷
  • 「失控」的定義可能因人而異,例如主持人米爾認為「脫光衣服裸奔」是失控,但可能有人不這麼認為。
  • 難以判斷一件事到底是好是壞,有時「失控」反而可能是一種「機會」,讓人「突破了那個圈圈」。
  • 管理快樂情緒的方法
  • 保持理智與「覺知」:在開心的當下,要留一點「理性」的空間,或是有「第三個視角」來看自己是否正在快樂,甚至能操控自己的快樂。主持人米爾認為這需要訓練,並非一般人能做到。
  • 「中庸」概念:情緒沒有起伏時是基準點,心情高漲時可嘗試儲存多餘的開心情緒,以備心情低落時取出,避免情緒過於極端。
  • 外在與內在的「剎車」機制:
  • 好朋友的督促:有一個好朋友在旁邊非常重要,當一個人玩到「發瘋」時,朋友可以隨時提醒,扮演「剎車」的角色。
  • 內在覺知:有些覺醒的人習慣於「內外境」作用,一部分的自己在享受快樂,但另一部分(理性)會隨時拉住,避免太出格或失控。
  • 規劃與順流的平衡:
  • 人生規劃不需過於僵化,規劃與順流的比例建議為「三比七」,規劃只需把握大方向。
  • 旅行經驗顯示,過於詳細的規劃(J人風格)可能缺乏彈性,而保留彈性(P人風格)則會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和當下氛圍的體驗。
  • 避免衝動消費的實用方法:
  • 時間審核:理財老師建議,超過1000元的消費,應停下來思考24或48小時,確認是否仍強烈渴望。
  • 預先規劃金錢:在參加容易花錢的活動(如音樂季、市集)前,將大部分資金轉移到另一個帳戶,只留少量現金,以避免失控消費。這是一種預設心理機制,有助於控制行為。

總結來說,快樂本身並無錯誤,甚至可能帶來突破和機會,但它很容易衍生出其他情緒或行為,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不理智的決定或後悔的後果。因此,如何在享受快樂的同時,保持一定的理智空間,無論是透過事前的規劃、當下的抽離,或是透過朋友、內在覺知等「剎車」機制,都是重要的課題。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35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逐字說心經0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1. 諸法空相

  • 定義與本質:「諸法空相」指的是世間一切存在的現象,其本質都是沒有自性、會生滅變化的。這表示一切事物都是一個波動的過程,像原子、夸克、念頭般,是「一瞬即逝」的存在。
  • 非虛無而是空性:這裡的「空」並非指這些事物是虛假的或不存在的,而是指它們的「空性」。強調空性是為了讓眾生明白不應過度執著於「有」的存在,應學習進入「空」的境界。
  • 方便說法:現象世界中的一切法(我們所學習和經歷的事物),其實也是空的。這些概念是為了方便說法而誕生的「方便品」或「譬喻品」,其目的是為了引導當下的我們進入修行的狀態。
  • 學習的過程:我們學習和修行的許多過程,都是為了當下的狀態而設立的,這也解釋了心經是為不同境界的人所講。
  • 不圓滿的現實:我們的現實和體感都是不圓滿的,甚至我們從小到大所接觸的應然規則或價值觀,也可能並非真實存在,而是空性的,例如一夫一妻制的觀念在歷史上並非長久存在。

2. 六不

  • 不生不滅 :從事物的存在來看,我們的真實核心是不滅的、長存的。這證明了我們的佛性從一開始就存在,從未消失,只是被世間的架構、法則等遮蔽了。
  • 不垢不淨 :從事物的性質來看,萬事萬物的本質沒有所謂的染污或清淨。
  • 不增不減 :從事物的數量來看,真實的本性不會有增多或減少。講者以月亮為喻,月相的圓缺變化是表象,但月亮的本體(圓球)從未改變,這說明了事物的原樣或本質是不增不減的。

3. 從「諸法空相」與「六不」理解現象世界的本質

  • 現象世界的「不實」與「不圓滿」:
  • 「諸法空相」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缺乏自性的、會生滅變化的、是波動性的存在,並非絕對真實恆常。
  • 我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感知到的現實是不真實的,一切法也是不完全的。我們認為擁有的價值觀和修行方式都可能是空性的。
  • 終極實相的「不變」與「永恆」:
  • 「六不」則進一步揭示了,我們所強加給事物的「存在感」、「性質」和「數量」的表達方式,原本都是不存在的。
  • 這些否定詞彙的運用,是為了引導人們超越二元對立和執著於概念的思維習慣,因為人們容易執著於「有」或「不是」。
  • 其核心是證明我們的「真心」或「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這代表我們的真正核心是永恆存在,不會被生滅,也不會消失。
  • 綜合理解:現象世界看似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但這只是我們基於慣性認知和感官經驗所產生的「強加灌輸」。透過「諸法空相」的理解,我們認識到現象是空性、無自性的;而「六不」則引導我們超越對現象的執著,指向那不為任何變化所動搖、本自具足的真實本性,即我們的「真心」或「佛性」。這兩者共同指出,現象世界並非最終的真實,真正的本質超越了所有的相對概念和變化。


加入贊助: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1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逐字說心經0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與舍利子之間關於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行的對話
舍利子與背景

  • 舍利子的身份:舍利子是佛陀的弟子之一,被尊稱為「智慧第一」的弟子。他原是一位婆羅門,年紀比佛陀大很多,並且在跟隨佛陀之前已有上百位學生。
  • 舍利子的重要性:由於他是「智慧第一」的弟子,對佛法有特別的體悟,有時會在佛陀不在時替佛陀說法。
  • 對話的背景:在《心經》中,觀自在菩薩正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行狀態,而舍利子正是在此時向他請教修行問題。這種由「智慧第一」的大弟子向菩薩請教佛法的情境,使得這一段經文極為關鍵,具有代表性,能深入說明空性般若與智慧的意義。

核心教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句話是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問題的回答,揭示了「色」與「空」的真實關係。

  • 「色」的定義:在《心經》中,「色」不僅指外在物質世界的形色現象,也包含了一切外在感官能察覺到的刺激,例如顏色、香味、觸覺等,所有外界你所感知到的東西都屬於「色」。
  • 「空」的定義:
  • 「空」並非指「什麼都沒有」。
  • 它更像是指「萬事萬物都有其因緣存在,而沒有一個實體性產生」。
  • 因緣具足讓事物誕生,也因為因緣具足的過程,事物本身沒有實在的恆常存在,所以最終也會消失。
  • 舉例來說,你手中的筆之所以存在,是因各種因緣(如時代演進、需求、礦物或塑膠的發現)而誕生,但它並非永久不壞,它的形式在不同時代會改變,甚至未來可能消失。
  • 因此,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短暫的,並非實在永恆的狀態。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含義:
  • 這表示「色」與「空」是互相依存、不能分離的。
  • 如果「色」離開了「空」就無法形成,而如果「空」離開了「色」也無法形成。
  • 它們是一體的,不能單獨放掉任何一邊。
  • 用更通俗的方式理解,「空」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變化」。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外在形色世界(色)不會離開萬事萬物的變化(空),而萬物的變化(空)也不會離開感官所及的世界(色),兩者不會分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義:
  • 這意味著「色」與「空」本來就是一體的,也是萬事萬物的現象。
  • 萬事萬物都因因緣而產生,我們所感受到的這些現象,在空的狀態下會讓我們知道這些都不一定真實存在。

概念延伸:「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觀自在菩薩在說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後,接著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僅是「色」(五蘊之一)符合「即是空」的道理,其他的「受」(感受)、「想」(想法、概念)、「行」(意志、行為)、「識」(意識、認知)這四蘊也同樣如此。
  • 也就是說,我們不只外在觀測到的東西不一定真實,我們所感受到的、想像到的、潛意識的行動,以及我們所擁有的價值觀,也都不一定是真實的。

對生活的啟示與實踐意義

  • 破除執著:這段經文並非要告訴人們「一切都是空的,所以不用去理會」。它的真正意義是,你所觀測到的世界,如果用五蘊來觀測,它不一定是真實的。因此,如果你對某些事情產生「必須怎麼樣」的執著或執念(例如覺得某事必須這樣發展、某個追求必須達成),這些執著可能是有問題的,會「綁架你自己」,甚至綁架了你根源性的觀念和價值觀。
  • 超越表象:真正的理解在於認識到事物是空的,因此不必特意執著。
  • 重新審視自由意志:來源進一步指出,我們許多的思想過程實際上都是被刺激所引動的,包括小時候的情緒、他人的鼓勵、大環境賦予的價值觀等,這些都被寫入我們的分別心,我們卻常常將其視為「自己的」。許多人的自由意志可能被這些「髒東西」所覆蓋。真正的自由意志,需要清理這些覆蓋物,才能「醒過來」。來源甚至提到,心理學和大腦科學也在解釋類似的現象,促使人們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有「自由意識」。
  • 觀照五蘊:觀自在菩薩教導舍利子,如果想要修行到深般若的境界,必須「照見五蘊」,並會發現「色與空是不能分離的,它是存在的,你要去觀照他」。這強調了通過觀察五蘊來理解空性的重要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2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逐字說心經0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

  • 名稱釋義:
  • 觀自在:強調智慧與自在,能洞察一切「空」與「有」的真相。
  • 觀世音:強調慈悲,聆聽眾生痛苦,發願救度。
  • 六字大明咒:觀世音菩薩的重要法門,快速與《心經》感應相應。

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行:修行中的狀態。
  • 深:智慧的深度與層次。
  • 般若智慧分類:
  • 小乘般若:以舍利弗為代表,著重理解「空性」,迅速解脫但偏於個人。
  • 大乘般若:以文殊菩薩為代表,強調「空有圓融」,智慧深遠且利他。
  • 空有圓融:即萬法皆有其存在與運作,但其本質仍為空,是非二元的圓融智慧。

三、照見五蘊皆空

  • 照見:直接、無媒介的觀察,如上帝視角般的直觀洞察。
  • 五蘊解析:
  1. 色:外在物質。
  2. 受:感官感受。
  3. 想:思想觀念。
  4. 行:心理造作與習性反應。
  5. 識:最深層的分別認知。
  • 皆空:五蘊非真我,其變化無常,認識本質為空,便不再被束縛。
  • 修行重點:並非拔除五蘊,而是觀察它的運作,達到空有圓融,避免落入偏執或逃避。

四、度一切苦厄

  • 「苦厄」定義:
  • 八苦(身心兩面):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
  • 八難:煩惱與外境障礙(如驕傲、嫉妒、邪見等)。
  • 度脫之道:
  • 苦根源來自貪、嗔、癡(即「集諦」)。
  • 透過「照見五蘊皆空」,明白痛苦本質是虛妄,即可不受其困擾。

五、四聖諦:苦集滅道

  • 苦諦:生命中的痛苦(八苦)。
  • 集諦:苦的來源(三毒與執著)。
  • 滅諦:終止痛苦的可能性(證得空性)。
  • 道諦:實踐止苦的方法(八正道等)。
  • 個人詮釋:
  • 凡夫:苦(果)與集(因)。
  • 菩薩:滅(果)與道(因)。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9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精華摘要版】思維解碼41。關係也要斷捨離,創造空間與時間改變人生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8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思維解碼41|高能量人都在用的「關係斷捨離」:清空自己,宇宙才會把最好的給你

在個人成長與關係維護中,「斷捨離」的核心原則和實踐方法涵蓋了對自身情緒、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以及過去經歷的重新評估與取捨。
辨識「斷捨離」的核心原則:

  • 意識到情緒的隱藏成本:除了時間和金錢,情緒也是一種重要的隱藏成本。當某些人事物不斷消耗你的情緒能量時,就是需要考慮斷捨離的時候。
  • 從「不想要」開始釐清:許多時候,我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但可以很確定自己不想要什麼。這是一個重要的起點,幫助你明確界線和方向。
  • 擁有改變的勇氣:斷捨離的「斷」字,實質上意味著你需要有勇氣去改變現狀、打破慣性。許多人會安於現狀,除非觸碰到自身底線或有強大驅動力,否則不易改變。
  • 創造時間與空間:這是斷捨離貫穿始終的核心概念。透過捨棄,你才能為新的能量、機會和關係騰出空間。這不限於實際空間,也包含心理空間和人際互動中的空間。
  • 優先考量自身福祉:在取捨中,最終還是要以自己的狀態和感受為重。如果某人事物讓你感到不開心或耗盡能量,遠離是保護自己的最快方式。
  • 接納與開放的心態:斷捨離並非失去,而是為了獲得。要願意敞開心胸,接受新的事物進入你的生活。同時,當你面臨問題時,不要故作堅強,要懂得向外求助,為他人提供幫助你的空間。

實踐「斷捨離」的方法:

  1. 在個人成長與工作中的實踐:
  • 擺脫不適的工作:如果你不快樂,甚至為此消耗巨大,即使為了錢也未必值得,因為你的消耗會讓你花更多錢來彌補空虛。不要害怕辭職,因為再糟糕的狀況,下一份工作也不會比現在更糟。
  • 追求個人價值與生活方式:選擇工作不應僅限於薪水或他人的期待,而是應該思考這份工作能否幫助你達成想要的生活方式或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
  • 不斷嘗試與轉換:如果一份工作或環境不適合,有勇氣不斷嘗試和轉換,不要卡在原地。改變狀態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 心理建設與果斷行動:斷捨離通常需要一段心理建設,但一旦決定了,就要果斷行動,不要拖延。因為準備期過長,可能會讓你最終捨不得放手。
  1. 在關係維護中的實踐:
  • 遠離「能量吸血鬼」:識別那些只會抱怨、消耗他人能量卻不願解決問題的人。減少與他們的接觸頻率,或保持距離,以保護自己的能量不被過度消耗。
  • 為關係創造流動空間:
  • 允許他人成長和犯錯:不要過度呵護或照顧他人,這樣反而會阻礙他們學習成長。相信他們的本質,允許他們犯錯和受傷,他們才能知道如何變得更好。
  • 不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身上:避免透過照顧他人來凸顯自己的價值,這樣反而可能拖累對方,讓他們失去成長機會。
  • 坦誠面對問題:當自己遇到困難時,要勇於承認並尋求幫助,不要故作堅強。你的「堅強」對想幫助你的人而言,反而是一道需要突破的「牆」。
  • 捨棄過時的關係連結:如果一段感情或關係卡在心中很久,它會阻礙新的事物進入。美好的過去若停滯不前,會變質。斷捨離這些舊有的連結,才能重新認識對方,建立新的、流動的關係。
  • 運用「干我屁事」和「乾你屁事」的原則:這兩句話可以幫助你在面對不必要的人事物時,劃清界線,避免不必要的牽扯和消耗,讓自己更輕鬆。

總之,斷捨離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捨棄,更是對情緒和關係的清理與更新。當你感到狀態不好、不開心或被高度消耗時,就該開始審視是否需要斷捨離,並勇敢地創造新的空間和可能性。


米爾的IG→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與我們QA互動→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49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逐字說心經EP0|為什麼大家都會念,卻沒幾個人真的懂?

《心經》作為一部核心經典,其「空性」與「般若智慧」的根本意義與實踐價值如下:
《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而其中的「心」是指「核心」的意思,代表了整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核心概念」與「核心觀念」。目前流通的《心經》版本約有260個字,它其實是將多達600卷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內容精髓全部濃縮體現出來,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般若智慧 (Prajna Wisdom) 的根本意義:

  • 神妙的智慧與洞察力:「般若」象徵著一種很神妙的智慧,一種極其的洞察力。它也被形容為「妙智慧」,即非常玄妙微妙的智慧。
  • 源自梵文的音譯:「般若」這個詞源自於梵文的音義,是直接定義過來的。這是因為在翻譯佛經時,有些概念無法找到任何中文詞彙或用法完全替代,所以直接保留了梵語的音義。因此,「智慧」或「妙智慧」都無法完全取代「般若」這個詞彙。
  • 超越語言的本來存在:般若智慧是一種原本就存在的東西,它沒有辦法用言語去講解。它是一種能夠一眼就看破,直接看出真理的概念。
  • 「上帝視角」般的洞察:擁有般若智慧,就像我們站在三維世界去看二維的東西,能夠擁有一種暫時的上帝視角。這意味著能夠站在更高的思維層次,去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發生原因,以及其中各種反應的緣由。

空性 (Emptiness) 的根本意義:

  • 《心經》主要講解的是空性的概念。
  • 「空性」體現為一種全盤的否定過程。這並非單純的「否定」或「不是」,而是一種不斷否定上一層概念的過程。例如,對於「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理解,它既可以說「是」也不對,說「不是」也不對,但同時也能說「對」。
  • 這個全盤否定過程甚至打破了你曾經認定的事物。它超越了簡單的對與錯、有與無的二元對立,指向更深層次的實相。

《心經》中般若智慧與空性的實踐價值:

  • 提升思維層次,減少煩惱:當我們能夠從更高的思維角度去看待事物,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故事和原因時,許多煩惱就能迎刃而解。這意味著我們能理解彼此的誤會,以及他人為何如此行事。
  • 培養理解與慈悲:當你能夠理解到對方行事的原由時,就不會對許多事情抱持「你應該要這樣做」或「你應該要如此」的執念,反而能夠理解他人的辛苦,即使他們的行為結果不完美,也能夠產生理解。這是實踐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用意。
  • 多層次的啟發與包容性:《心經》之所以深奧且難以理解,是因為它涵蓋了非常廣泛和深層的內容,照顧到了不同修行層次的人:
  • 凡人:能聽懂它想要表達的內容。
  • 聲聞、緣覺:已修行到一定程度者,能聽懂不同深度的東西。
  • 菩薩:能聽懂關於如何修行的事情。
  • 在260個字中,它包容了聲聞界的四地、緣覺的十二緣起、菩薩的六度波羅蜜等核心概念,例如五蘊、四聖諦、六根、六處、十二緣、究竟涅槃等。這使得它雖然傳誦的人多,但真正懂得的人卻少。
  • 強調理解與體悟:理解《心經》的精髓,不僅僅是背誦經文,更重要的是試圖去理解書中、課本甚至作者到底想講什麼。只有透過理解,才能真正將經文的內容融入自身,達到「體悟」與「體驗」,而非只是身體的下意識反應。


米爾的IG→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與我們QA互動→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1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覺醒日記37|日本的大地震預言,我們會在日本


米爾的IG→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與我們QA互動→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months ago
5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幕後閒聊|找一下懷舊卡通,這閒聊到有誰聽得懂這段啊,霸王鮮果汁!!花田少年史。

徐隱MiR | 思維解碼 IG: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想跟我們QA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2 minutes

能櫞。思維解碼

能誠實地看見自己,就是開始覺醒的那一刻。

《能櫞.思維解碼》由 徐隱 MiR、諾爾 Noel、小樂 Sora 主持,
用溫柔的節奏與思辨的眼光,
帶你從影劇、心理學到靈性覺察,
重新理解「活著」這件事。

我們聊內耗、焦慮、夢想與自由,
聊那些你以為只是瑣碎情緒、
其實是心在提醒你的時刻。

這不是知識節目,也不是靈性說教,
而是一場回到「心」的旅程——
學著用思考去感受、用感受去覺醒。

當世界太快、太吵,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
聽聽內在真正想說的話。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