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誠實地看見自己,就是開始覺醒的那一刻。
《能櫞.思維解碼》由 徐隱 MiR、諾爾 Noel、小樂 Sora 主持,
用溫柔的節奏與思辨的眼光,
帶你從影劇、心理學到靈性覺察,
重新理解「活著」這件事。
我們聊內耗、焦慮、夢想與自由,
聊那些你以為只是瑣碎情緒、
其實是心在提醒你的時刻。
這不是知識節目,也不是靈性說教,
而是一場回到「心」的旅程——
學著用思考去感受、用感受去覺醒。
當世界太快、太吵,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
聽聽內在真正想說的話。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能誠實地看見自己,就是開始覺醒的那一刻。
《能櫞.思維解碼》由 徐隱 MiR、諾爾 Noel、小樂 Sora 主持,
用溫柔的節奏與思辨的眼光,
帶你從影劇、心理學到靈性覺察,
重新理解「活著」這件事。
我們聊內耗、焦慮、夢想與自由,
聊那些你以為只是瑣碎情緒、
其實是心在提醒你的時刻。
這不是知識節目,也不是靈性說教,
而是一場回到「心」的旅程——
學著用思考去感受、用感受去覺醒。
當世界太快、太吵,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
聽聽內在真正想說的話。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
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
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
🎧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m43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無苦寂滅道」四聖諦。它並非否定,而是引導修行者進入更高層次的理解。
四聖諦:解脫煩惱的基礎框架
「苦寂滅道」即指「四聖諦」,被視為四種真實不虛的義理,是理解所有煩惱運轉模式的基礎。其結構如下:
聖諦
苦諦
認識苦的結果:識別並承認痛苦的存在及其種類,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八苦。
普通人的「果」
集諦
探究苦的原因:觀察並分析導致痛苦的根本原因。理解苦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
普通人的「因」
滅諦
確立離苦的目標:達到痛苦之因被徹底消除的狀態,進入覺醒與解脫的層級。
菩薩的「果」
道諦
實踐離苦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採取能導入正向循環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如奉行「八正道」等。
菩薩的「因」
「無」的真義:超越而非否定
《心經》在此處加上「無」字,其意涵並非推翻四聖諦,而是指導修行者在證悟之後的下一個階段。
• 視為工具,而非終點:四聖諦如同一個解決煩惱的公式。當一個人已走過煩惱、理解並運用此公式後,就必須將此工具放下,才能真正自在解脫。
• 次第性的超越:此概念具有一貫性。《心經》對不同根基的聽眾開示了次第性的超越法門:
◦ 對「聲聞」宣說四聖諦,然後教導他們超越四聖諦。
◦ 對「緣覺」宣說十二因緣,然後教導他們超越十二因緣。
• 證悟的過程:真正的融會貫通包含以下步驟:「你要先認識這個法是什麼,然後去理解,然後去觀察這個法是什麼。然後最後當你融會貫通之後,你要脫離這個法,你要穿越這個法。」這意味著任何精妙的理論都不是最終答案,答案之後還有超越答案本身的下一步。
滅苦的兩種途徑
「道諦」指出了具體的修行方法,來源中提及了兩種主要的滅苦途徑,分別對應不同層次的修行者。
聲聞乘之法:八正道
此為聲聞、阿羅漢達到涅槃所採用的方法,涵蓋了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旨在建立一個正向的循環。其內容包括:
菩薩乘之法:六度波羅蜜
此為菩薩的修行方式,更為深入與廣泛。來源中提及共有「十度波羅蜜」,但此處主要闡述了最為人熟知的「六度」。
• 六度內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 對「忍辱」的特別闡釋:
◦ 忍辱 vs. 忍耐:「忍辱」與單純的「忍耐」有本質區別。忍耐帶有壓抑和期盼痛苦盡快結束的意味;而忍辱則是全然地允許與承受。
◦ 核心態度:忍辱是「我知道這一切會到來,他正在發生中,所以我很允許他發生」。它是一種覺知,明白生命中必然會有無法避免的挑戰與起伏。
◦ 無反應練習:面對痛苦與摧殘的過程時,不去做出負面的、慣性的反應。而是以正向的方式去面對,並結合後續的禪定、精進與智慧來處理。
「無智亦無得」
此句經文將超越的層次從「法門」提升至「智慧」與「果位」本身,是菩薩對般若智慧的最高體驗。
「智」的層次:從自我中心到宇宙真理
「智」指的是觀察與洞見真理的狀態。來源將其分為兩種觀察視角:
1. 以我為中心的觀察:基於個人經驗的理解,常表現為「我發現了什麼」、「我覺得怎麼樣」。這種視角較為主觀。
2. 以世界真理為中心的觀察:採用更宏觀的、非自我的「第三視角」來理解事物的全局與規律。習慣這種思考方式,更容易契入解脫煩惱的修行過程。
「無智」的境界:破除對智慧的執著
「無智」代表了修行的終極階段,其內涵極為深刻。
• 智慧的工具性:佛法的智慧是為了「脫離煩惱」而存在的過程。對於已經走過這段路、煩惱已不存在的菩薩而言,「解脫」這個概念本身也失去了意義,因此用以達成解脫的工具——「智」——也就不再需要執著。
• 空性的徹底:菩薩的境界是「連煩惱都沒有了,然後連解脫這個東西也沒有了」。他們甚至超越了「沒有煩惱」這一狀態的執著,因為一旦執著於「沒有煩惱」,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新的對立。
• 煩惱即現象:在此境界中,「煩惱」不再被視為煩惱,而僅僅是一個發生的現象。如同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不會自認為有錢,而是將財富視為屬於眾人,並樂於分享。
• 境界的遞進:世間智慧 -> 出世間智慧(智)-> 無智亦無得的境界。
《心經》中段的核心要旨,在於系統性地破除修行者在各個階段可能產生的「法執」
經文
破除的法執
無無明...亦無老死盡破除對十二因緣的法執
無苦寂滅道破除對四聖諦的法執
無智亦無得破除對六度波羅蜜等修行法門與智慧成就的法執
最終的結論是,所有教法都是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舟筏。學會、擁有並理解其原理後,修行者必須超越舟筏本身,不執著於公式,方能真正自在地生活。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