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芳玉聊法》每週三 18:00 首播!
法律不只是冰冷的條文,而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修課!
由知名律師賴芳玉主持,聊婚姻、家族財產或繼承紛爭、
親子、職場、性別、社會案件等關鍵法律議題,
讓大家用最輕鬆的方式理解法律,在生活中避雷!
🔔 趕快訂閱追蹤頻道,開啟小鈴鐺提醒,每週三《賴芳玉聊法》,讓法律成為你的最佳後盾!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賴芳玉聊法》每週三 18:00 首播!
法律不只是冰冷的條文,而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修課!
由知名律師賴芳玉主持,聊婚姻、家族財產或繼承紛爭、
親子、職場、性別、社會案件等關鍵法律議題,
讓大家用最輕鬆的方式理解法律,在生活中避雷!
🔔 趕快訂閱追蹤頻道,開啟小鈴鐺提醒,每週三《賴芳玉聊法》,讓法律成為你的最佳後盾!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bbd-law.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本集亮點
・成為媽媽後的失去與找回:自由、興趣、身分感的重排
・不是你不愛,是社會的「好媽媽框架」太緊
・放手練習:讓孩子自己上學、自己面對社會,媽媽退一步,能力長一步
給媽媽的溫柔SOP
先問自己:這件事是我擅長、我願意,還是「別人都這樣」?
把愛換成界線:不是全包,而是「陪看、陪練、讓他做」。
保留一小塊自我:每天20分鐘做只屬於你的事(運動/閱讀/打電動OK)。
本集金句
「母親是最容易失去自己、也最容易長出新自己的身分。」
互動題
妳最想鬆開哪一個「好媽媽義務」?留言一個,把自己還給自己。
#賴芳玉聊法 #黃嘉千 #母職壓力 #放手練習 #原生家庭 #身分認同 #好媽媽不必完美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bbd-law.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 本集重點(法律×生活)
未成年拍攝/演出:只要涉及身體隱私或性暗示內容,依法需法定代理人「事前、明確」同意(通常是父母之一,若具共同監護須依實務流程補足同意);口頭說了不算,最好要有書面紀錄。
權勢性騷擾:老師、教練、指導者、學長姐等對學生有評量/資源控制關係時,利用身分影響而要求不當行為,屬於「利用權勢」的性騷或性侵。
好人外殼:以「功課、比賽、藝術、研究」包裝,讓孩子以為要「配合」。不舒服卻說不出哪裡不對,這就值得停下來。
👂 為什麼孩子不說?
怕被罵「不懂事、不配合」
怕爸媽一怒就「替他決定」
怕被質疑「你怎麼可能不知道?」
怕家族分裂、被貼標籤
🧭 賴律師給父母的「三步到位」
先接住,再判斷:先肯定感受→再釐清事實→最後才談對策。
把「同意」教清楚:孩子可在任何時點撤回同意;不舒服就是不行。
留存證據:聊天紀錄、訊息、時間地點、要求內容,先保存再處理。
🧒 教孩子的「3句話」
「我現在不舒服,我不要。」
「我要先打給我爸媽/我信任的大人。」
「我先走了,之後再聯絡。」
🎧 節目亮點
黃嘉千分享:當年的「不知情」與「自責」
賴芳玉解析:「權勢」如何讓孩子更難拒絕
從「稱謂」聊到「身分與關係」:一聲老師,不等於絕對正確
🗣 互動題
你或你身邊的人,曾遇過「不舒服卻不知道怎麼說不」的時刻嗎?
留言告訴我們:當下最需要的大人支持是什麼?
#賴芳玉聊法 #黃嘉千 #權勢性騷擾 #未成年保護 #家長必修 #說不出口 #同意教育 #身體界線 #MeToo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bbd-law.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 本集重點
・「妳叫誰阿姨?」——一句稱呼,為什麼能瞬間冒犯?
・「小姐」「女士」「律師」:專業稱謂被降級,背後是性別偏見。
・演藝圈的「姐/哥」文化 vs. 職場的職銜尊重:我們在乎的是位子,還是禮貌?
・從 MeToo 回看成長經驗:當「老師」包著好人外殼,如何辨識不對勁?
・給父母的提醒:教孩子三步驟守界線——說出來/離開現場/找可信的大人。
🎧 內容亮點
🗣 開場就炸:「阿姨」vs.「姊姊」的微情緒學
🧑⚕️ 「看到女生就叫『小姐』?」——職場稱呼的性別盲點
🎬 演藝圈不只是「包容」:導演、攝影師、製作人的性別比例與權力問題
⚠️ 親身經歷:未成年時被「老師」要求拍照不穿內搭——這就是典型性騷擾
👨👩👧 父母必修:當孩子說不出「怪怪的」,大人要會問、會接住
💬 本集金句
「當『好人好事』的外殼出現時,我們最容易忽略它的侵略性。」
👀 互動題
你最不想被叫什麼?為什麼?
留言告訴我們,也歡迎分享你在職場/生活中被稱呼冒犯或被尊重的時刻。
#賴芳玉聊法 #黃嘉千 #稱謂 #性別刻板印象 #職場稱呼 #專業尊重 #MeToo #身體界線 #父母必修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bbd-law.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 來賓|#柯萱如 律師/諮商心理師(教育部人才庫、兒少保護與校園霸凌實務專家)
🎙 主持|#賴芳玉 律師
🗓 主題|#孩子被同學用IG惡搞、兩週不敢上學!學霸也會被霸凌?專家教你「修復式教育」怎麼救孩子
📚 我們常以為霸凌只有「壞孩子」才會做,
但其實,成績好、太突出、太乖的孩子,也可能成為霸凌的對象。
這集裡,柯萱如律師分享:
> 「霸凌,其實是『情緒教育』的失靈。孩子不懂怎麼處理嫉妒、不安、挫敗,
> 就學著用人際關係發洩,讓別人受傷。」
💬 本集亮點筆記
🔹 被討厭的勇氣:中研院研究指出——班上一定有人不喜歡你,但也一定有人願意挺你。教育的關鍵,是讓孩子有勇氣站在被孤立的人身邊。
🔹 修復式教育:不是處罰,而是引導孩子說出「為什麼我想打人」。
🔹 情緒牆哲學課:讓孩子討論「什麼是憤怒」「焦慮該怎麼辦」,學會冷靜與尊重不同。
🔹 校園可行策略:
✅ 輔導先行,不必等調查
✅ 聯合心理師、社工、戲劇治療資源
✅ 讓孩子在安全空間「說出來、被理解」
🧭 賴芳玉提醒
「霸凌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教育沒教的那一塊。
當孩子學會面對情緒,才不會讓痛變成傷人的武器。」
📞 尋求協助別等:
1953 校園霸凌防制專線(24小時)
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處理網路霸凌、影像下架)
📲 留言告訴我們:
你希望學校多做什麼,能讓孩子更安心?
#校園霸凌 #網路霸凌 #修復式教育 #情緒教育 #家長SOP #柯萱如 #賴芳玉聊法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bbd-law.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 開場情境
一位單親媽媽來信:孩子因為沒進群被排擠,同學私做貼圖、匿名限動嘲弄,結果孩子開始拒學、怕人群。學校說「只是玩笑」;啟動程序後「無法證明」,一切刪文了事,但孩子的害怕沒消失。
🧭 柯萱如給父母的「第一現場」SOP
1️⃣ 先停一下:不急著教育/出征/下指令。
2️⃣ 問兩句:
•「你現在最需要我做什麼?」
•「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3️⃣ 陪同討論:一起盤點可行步驟(而不是替孩子全包辦)。
4️⃣ 安頓自己:父母的焦慮要先被看見、被安放,才有空間接住孩子。必要時父母也可諮商。
5️⃣ 剛剛好擁抱:不抱太緊會窒息、不抱太鬆沒感覺——維持夥伴關係。
🧒 為什麼孩子常不願意跟父母說?
🔹 怕被責怪:「怎麼不會保護自己?」
🔹 怕父母過度反應、衝去學校讓自己丟臉
🔹 不想讓父母失望,想「自己處理」證明長大
⚖️ 什麼叫「校園霸凌」?
✅ 主體:師對生、或生對生,一人或多人都可能
✅ 手段:言語、關係排擠、網路、戲弄、騷擾等
✅ 特色:持續性+造成敵意/不友善環境
✅ 結果:已影響身心、學習、作息等(不一定要見血)
🧩 家長可行動清單(法律+實務)
▪️ 蒐證:截圖、保留連結與原檔、記錄發生時間線與目擊者
▪️ 通報:向學校啟動程序;必要時向教育局或相關單位反映
▪️ 就醫紀錄:身心不適就醫,留存診療證明(作為影響事證)
▪️ 校內協作:與導師、輔導室、學務端設定具體追蹤節點(例如兩週回顧)
▪️ 外部支援:法律/心理資源雙軌並行,讓孩子「被看見也被保護」
💬 賴芳玉提醒
「父母想當英雄很自然,但先穩住自己,才抱得住孩子。一起走,才走得長。」
📌 你也遇到類似困擾嗎?在留言告訴我們,下一集想把你最需要的答案說清楚。
#校園霸凌 #網路霸凌 #家長SOP #蒐證要點 #心理支持 #法律與心理都要有 #賴芳玉聊法 #柯萱如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bbd-law.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趨勢看懂三件事
權利意識抬頭:不舒服≠要忍耐,孩子學會說「不」。
網路霸凌加劇:沒有放學的斷點,回家才是夢魘開始。
工具升級:匿名、轉傳、甚至AI改圖,真假難辨、擴散極快。
制度怎麼走
師對生:直接進入嚴謹調查。
生對生:新增「調和程式」→由專業人員引導雙方(含家長)說清楚、聽明白,優先修復關係;任一方不同意可跳回正式調查。
精神 = 修復式正義:不是逼道歉、貼標籤,而是看見影響、重建連結、學會負責。
家長「不暴衝」SOP
先停下:別立刻出征/下判決。
問兩句:
•「你現在最需要我做什麼?」
•「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共同擬定:蒐證→是否啟動調和或正式調查→設定追蹤節點。
雙軌支援:法律+心理並行;必要時父母也可諮商,先安頓自己的焦慮。
蒐證清單(可直接存)
截圖限動/貼文(含時間戳、連結)
事件時間線+在場人名 
身心不適就醫留紀錄(作為影響事證)
與導師/輔導室/學務處書面確認進度(e-mail佳)
賴芳玉提醒
「教育大於懲罰。青少年會犯錯,但學會修復,才是往後在職場與社會能自保、能互助的關鍵能力。」
你的學校也在走調和程式嗎?留言告訴我們,你最擔心的卡點是什麼,下集一起拆。
#校園霸凌 #網路霸凌 #AI改圖 #調和程式 #修復式正義 #家長SOP #法律與心理雙軌 #賴芳玉聊法 #柯萱如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 什麼叫做「物化」?
• 工具化:把人當手段/器材用。
• 否認自主:忽略她能不能自己做選擇。
• 可取代:把人當零件,壞了換一個。
• 可侵犯:彷彿沒有身體邊界。
• 可被占有:視為他人物品。
→ 結論:在「健全法制」下,代孕契約不能讓任何一條踩到以上紅線。
🧩 制度底線怎麼畫?
• 合理契約:不得 24 小時控制飲食/生活;不得把人當「雇傭的子宮」。
• 健康優先:對孕者有風險時,保留終止懷孕的決定權。
• 權利邊界:委託方出錢≠無限權力;尊重孕者的隱私與身體界線。
🏛 為何社會容易吵起來?
• 「母職神聖化」vs「法律是契約」:有人覺得生育是崇高、無價與無償;
法律觀點則強調把權利義務說清楚,避免道德綁架。
• 問題不在女人是否「賣身」,而是有沒有保住尊嚴與自主。
🌏 台灣現況
• 台灣境內目前不能擔任他人代孕者;但國外合法代孕生的孩子,長年已有兩條回台路徑:
① 持國外法院「親權令」→回台直接登記家長。
② 依出生地法屬婚生/親子關係認定→可在台辦理登記。
• 諮詢建議:到合法國家、找合法機構,降低法律與人身風險;灰色或非法地區風險高、易被剝削。
• 階級議題:合法國家門檻高,生育選項受社會資源深度影響。
👨👩👧👦 多元生育路徑,名詞快懂
• 基因型代孕:孕者同時提供卵與子宮。
• 認成型(常見的代孕):孕者只提供子宮,精/卵由他方提供。
• LGBTQ+場景:如男同志各自提供精子;女同志「A卵B生」情境。
→ 目前台灣人工生殖法不允許 A卵B生,但社會上有相關修法討論與草案方向。
💭 給聽眾的一題
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是制度失控、還是我們其實不夠信任女人能替自己作選擇?
#賴芳玉聊法 #許秀雯 #代理孕母 #物化與自主 #身體自主 #人工生殖 #多元家庭 #公共政策思辨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這一集,我和許秀雯律師聊得很真。
從「人工生殖法修法」到「代孕合法化」,
我們問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
到底是制度沒準備好,還是我們其實不夠信任女人能替自己做決定?
💬 重點
🔹 修法現況:2024年衛福部曾提出開放代孕、單身女性與同志伴侶的草案,但因爭議太大暫時擱置。
🔹 所謂「社會共識」?秀雯提醒:人權不該靠投票決定,公共政策應該討論理由與邏輯,而不是看哪邊人多。
🔹 助人要不要無償?「如果助人一定要免費,那所有律師諮詢都該不用錢。」——一句話點破「神聖=無價」的迷思。
-
🌱 芳玉觀察
我們的焦慮,其實藏著對「母職神聖」的信仰。
彷彿一提到錢,就褻瀆了愛。
但現實裡,每個女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身體、勞動與人生方式。
💭 想一想
如果你的媽媽願意幫別人生小孩,
你會覺得她被利用、還是她在幫人?
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賴芳玉聊法 #許秀雯 #代理孕母 #人工生殖法 #身體自主 #女性尊嚴 #性別與法律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這一集,我和許秀雯律師把「北模作文題: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事件拆解得更清楚——
爭議不只在「代孕」本身,更在「怎麼教、怎麼考」。
💬 請把兩件事分開——
① 你支不支持代孕政策?
② 這題適不適合拿來當高中生的作文題?
✨ 重點三筆記:
🔹 題型錯位
若想訓練公共政策與倫理思辨,應更適合「論說文」而非「抒情代入」,
否則容易被批評成引導與煽情。
🔹 主體與自主
討論代孕時別把女性想像成單一受害者;
「是否物化」要回到帶孕者的主體性與自主決定來判斷。
🔹 社會事實存在
雖然台灣尚未合法,但「國外合法代孕的孩子回到台灣」早是現實,
教材可以談,但設題方式要更審慎——
避免直接指涉「你媽」這種讓學生無處可逃的代入。
💭 一起想:
如果要把「代孕」設計成更好的考題,
你會怎麼出?
會先提供哪三組正反資料,讓學生練邏輯,而不是被情緒帶走?
#賴芳玉聊法 #許秀雯 #代理孕母 #作文教育 #身體自主 #公共政策思辨 #性別與法律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 這集把大家最卡的兩個字講人話:
業務「遂行性」=是不是在執行職務?
業務「起因性」=是不是因為執行職務才受傷?
🧪 判斷超有感範例:
• 工地撿被風吹走的文件→跌落受傷:算(為公司利益而做的事)。
• 超商夜班遇搶匪、員工制止被劃傷:算(保護店家資產/秩序)。
• 下班時間在工地喝酒鬧事打架:不算(不是在執行職務,也非為僱主利益)。
🧠 重點觀念
• 法律不是保護「玻璃心」——要看一般人標準與因果關係。
• 個案各有差異,蒐證+時間線比你想像中更關鍵。
• 多數時候,把流程跑好、資料備齊,比直接硬碰硬打官司更有效。
🧰 自保快抄
1. 當下就醫留紀錄(別拖)。
2. 拍照/錄影+證人+對話紀錄,記得時間戳。
3. 把「人、事、時、地、物」寫成一條時間線。
4. 先依流程請假→申請職災保險給付,再談責任與補償。
🎧 本集重點:把艱澀名詞翻成聽得懂的話,記住兩把尺,不再被一句「不算職災啦」唬住。
#賴芳玉聊法 #喵星律師 #職災 #業務遂行性 #業務起因性 #職場自保 #勞保 #蒐證技巧 #不要當玻璃心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受傷還在等勞保局核定(常見要一兩個月)怎麼辦?先別慌!流程其實是這樣走,權益也補得回來👇
👉 空窗期怎麼處理?
多數實務作法:先以「一般病假(半薪)」處理,不列曠職。
核定通過後:把原本病假改列為工商病假(全薪),並依勞保給付回補差額。
👉 津貼怎麼算?
勞保給付與投保級距綁在一起。
若公司「高薪低報」,造成給付變少,你可就差額向雇主主張損害賠償。
👉 這些也常被問
臨時被交付的工作受傷:只要屬於執行職務範圍,通常仍可列職災。
Part-time/PT:有勞動關係就有保障,但事故時間線與蒐證更要完整。
居家上班受傷:仍看「業務遂行性+起因性」;個案差很多,多半靠協商與證據說話。
🧰 勞工自保SOP
1. 立刻就醫留紀錄(掛急診或門診都可,別拖)。
2. 蒐證:事故現場照片/影片、同事證述、監視器、對話與指派紀錄。
3. 整理時間線:把「人、事、時、地、物」寫清楚,證據記得附時間戳。
4. 先辦請假避免被記曠職→再申請職災保險給付,以勞保認定為依據。
👔 給老闆的話
認知「職災風險無法歸零」,避免高薪低報,必要時加買商業保險分散風險。
空窗期協助員工先行請假與文件整理,爭議少、關係也不會一夕決裂。
這集把「等核定這段最煎熬的時間」一次講明白:先半薪、後補回、證據最重要。一起保住你的薪水與權益。
#賴芳玉聊法 #喵星律師 #職災 #職災保險 #工商病假 #高薪低報 #勞保給付 #勞動法 #職場自保 #蒐證技巧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 來信案例|桃園五金廠員工臨時被叫去搬鐵料,膝蓋韌帶斷裂休養3個月;公司卻說「你的本職是操作機台,這不算職災」。
➡️ 真的就沒薪水、只能自認倒楣嗎?
本集重點一次搞懂:
• ✅ 職災怎麼認?兩把尺:業務遂行性(是否在執行職務)+業務起因性(事故與工作間的因果)。
• 🚶♀️ 通勤災害也可能算:上下班合乎「合理必要路線與時間」的事故,多數可納入。(繞去吃早餐、接小孩等,要看距離與時間是否合理。)
• 🩺 職業傷害 vs 職業病:瞬間事故多半好判;長年累積(如搬重物→椎間盤突出)須到職災門診由醫師鑑定。
• 🧾 權益別漏:認定為職災時,雇主負無過失補償責任;工商病假為全薪(並搭配職災保險給付),不是一般病假半薪。
• 🧰 蒐證清單(能救命的4件事)
1) 當天工作分配與臨時指派紀錄(班表、LINE/對話、錄音)
2) 事故現場證據(監視器、同事證述、照片)
3) 就醫資料(診斷書、治療計畫、復健單)
4) 通勤案再加:行車紀錄器、路線與時間證據(比對 Google Map)
如果公司不承認👉 向勞保局申請職災保險給付,以官方認定做基礎;必要時走訴訟途徑維權。
這集 15 分鐘,把你最需要的自保步驟講到位。
#賴芳玉聊法 #喵星律師 #職災 #通勤災害 #職業病 #勞保局 #工商病假 #勞動法 #職場自保 #蒐證技巧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親密暴力新聞,爸媽都在擔心。這集我們給父母「能用的判斷點」。
🔎 給女兒(也給兒子)的3個核心
• 開眼界>被一塊糖騙走:多見世面、慢熱觀察,比「被對你好」更重要。
• 看「廣泛的尊重」:不是只對你客氣,而是對所有人、對異性群體都尊重。
• 能不能互相扶持:學歷不是重點,是否穩定工作、面對問題的能力才是關鍵。
🧭 父母能做什麼
1. 建立信任+可見度:偶爾一起吃飯、來家裡坐坐,參與但不干預。
2. 問對問題:聊他的童年與情緒調節(是否曾目睹暴力、是否願意求助)。
3. 紅綠燈清單
🚩紅旗:貶抑他人/跟監糾纏/情緒勒索與威脅/不工作也不求變。
✅綠燈:道歉與修正力/尊重界線/有脆弱感也願意求助。
4. 先安全、再分手:分手期是衝突高峰,必要時 113/110、婦幼警察隊、評估 #跟騷法/#保護令。
💬 雷丘給父母的一句話
「別只用自己的角度看新世代的關係。先放下身段建立信任,溝通就有路;光『擔心』不會改變結果。」
#賴芳玉聊法 #親密關係 #父母指南 #尊重 #邊界 #安全優先 #分手學 #跟騷法 #保護令
--------------
📌訂閱/分享
📍賴芳玉聊法▷ / @bbd-law
📍寶島聯播網Youtube▷ https://reurl.cc/K858gM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https://reurl.cc/VYgYkR
📍徐佳馨-房市ok嗎▷ https://reurl.cc/VYgYkR
📍梁惠雯-醫探究竟▷ / @bbd-medical
📍鄭弘儀-寶島全世界▷ https://reurl.cc/Laga97
📍汪潔民-財富汪得福▷ https://reurl.cc/QYgY8o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這集聊「分手怎麼講、怎麼散」。#雷丘律師 分享年少直男黑歷史:不會讀空氣、搞失蹤、寄空白卡(?)。但也因此長出一套「不激怒對方、又能收尾乾淨」的方法。
🔎 本集重點
• 別貼標籤:工作≠人品,「女公關」只是職稱;我們檢討的是行為,不是把人定型。
• 分手關鍵:不怪對方、不羞辱、不翻舊帳——把情緒從人身上拿下來,專注「關係要如何退場」。
• 溫和退場術:漸進說明+肯定優點+提供邊界(聯絡頻率/物品歸還/社群分流)。
• 讀空氣三步:聽(情緒)→回(理解)→定(界線)。不曖昧、不吊著。
• 風險意識:分手期是衝突高點;若對方出現跟追、威脅、自傷語,優先安全與求助。
🧭 實用話術(可直接用)
• 「我很珍惜一起走過的這段,但我們在價值與步調上不同,我會把共同物品整理好在___交給你,也希望之後只用Email聯絡。」
• 「我不會再討論復合,但祝福你。若你需要找人傾訴,建議找信任的朋友或專業諮商。」
🆘 若對方失控/糾纏
• 先保全:對話截圖、通聯、定位、監視器。
• 調整動線:通勤改線、社群分流、共友溝通守則。
• 求助資源:113 保護專線|緊急 110|婦幼警察隊。必要時評估 #跟騷法/#保護令。
#賴芳玉聊法 #分手學 #情緒價值 #讀空氣 #邊界感 #不貼標籤 #關係退場 #安全第一
--------------
📌訂閱/分享
📍賴芳玉聊法▷ / @bbd-law
📍寶島聯播網Youtube▷ https://reurl.cc/K858gM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https://reurl.cc/VYgYkR
📍徐佳馨-房市ok嗎▷ https://reurl.cc/VYgYkR
📍梁惠雯-醫探究竟▷ / @bbd-medical
📍鄭弘儀-寶島全世界▷ https://reurl.cc/Laga97
📍汪潔民-財富汪得福▷ https://reurl.cc/QYgY8o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親愛的你,如果看完新聞睡不著——先深呼吸。
本集我們和 #雷丘律師 把「保護令到底能不能保護我」講清楚、拆開看:
🔎 重點整理
• 保護令=多一層「民事」保護,違反時才會「轉刑事」處理。
• 情境分流:#家暴法(親密/同居關係) vs. #跟騷法(非同居追纏)。
• 三種保護令:緊急(警察4小時啟動)/暫時(等開庭前先保護)/通常(完整內容:遠離令、遷出令、給付租金令、子女秘轉…)。
• 不是「一申請就激怒對方」或「完全沒用」的二選一:很多人因為保護令停止被害,也有人因此進入加害人處遇、開始面對創傷。
• 想要「公權力站在門口」等級的介入,必須進到刑事門檻(例如持械跟騷等)。關鍵是證據與流程要走對。
🧭 你可以立刻做
1. 先到婦幼警察隊/報案:請求告誡或禁制、同步評估保護令。
2. 保全證據:對話、定位、監視器、就醫單、鄰居證述。
3. 找社工+律師併行:安全計畫(住處、通勤、代收件)、法律流程同步走。
4. 若危急→請警察啟動「緊急保護令」。
💬 節目裡我們也談:
• 「把保護令po上網」會惹怒對方嗎?風險評估怎麼做?
• 什麼情況直接走刑事,不必繞一圈?
• 家暴案件中的「加害人處遇令」如何打開改變的門?
❤️ 給正在害怕的人
你不需要撐到最危險那一刻才求助。路是有的,而且不只一條。
📞 113 保護專線|24 小時
🚨 緊急請撥 110
#賴芳玉聊法 #保護令 #家暴法 #跟騷法 #恐怖情人 #自我保護 #法律科普 #安全計畫 #證據保存
--------------
📌訂閱/分享
📍賴芳玉聊法▷ / @bbd-law
📍寶島聯播網Youtube▷ https://reurl.cc/K858gM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https://reurl.cc/VYgYkR
📍徐佳馨-房市ok嗎▷ https://reurl.cc/VYgYkR
📍梁惠雯-醫探究竟▷ / @bbd-medical
📍鄭弘儀-寶島全世界▷ https://reurl.cc/Laga97
📍汪潔民-財富汪得福▷ https://reurl.cc/QYgY8o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今天跟「小花媽」聊到一個刺痛點:為什麼拋棄繼承,女性常常不是因為「負債」,而是因為「被要求成全」?
在民法繼承順位(第1138條)裡沒有「長女」這個身分,但在家族文化裡,長女卻常被默認要「多做、少拿、最好不拿」。
節目重點
• 數字背後的性別差:節目提到,女性拋棄繼承比例長年偏高,且經常拋的是「資產」,不是「債務」。
• 「文化創傷」的遺傳:上一代把「好女人=拋棄繼承」當成道德標籤,這一代女性在罪惡感與自我價值之間被拉扯。
• 法律與現實的落差:民法採平均分配,不會因為「誰最辛苦照顧」就多分;照顧者常是被指責、被遺忘的那個人。
• 儀式也在排除:未婚女性長年照顧家人,過世卻仍被排斥在祠堂之外,成為傳統中的「外人」。
賴律師的小提醒
1.拋棄繼承要在「知悉可繼承」起算3個月內,向法院以書面聲請並取得准予備查文件。
2.不清楚被繼承人資產/負債,尤其擔心海外負債時,務必評估限定或拋棄繼承,別被情緒催促做決定。
3.婚後財產別搞混:姻親沒有繼承權,與其「道德壓力」,不如先懂「夫妻財產分配」。
金句
「法律沒有長女條款,但文化有。」
「拋的是繼承,丟的是女性的自我價值。」
「照顧不是道德綁票,分配應該回到權利與事實。」
互動提問
你(或你身邊的人)曾被要求「做更多、拿更少」嗎?你會怎麼跟家人談「照顧」與「分配」兩件事?
#賴芳玉聊法 #長女病 #拋棄繼承 #民法1138 #性別與法律 #家族文化 #繼承分配 #照顧者權益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 小花媽一句話戳中很多人的痛:「長女最可憐是嫁給長子,直接升級成長媳。」
在父權文化下,女人常被預設要承接一切:照顧父母、公婆、手足、甚至「把老公養成長子」。當男性被鼓勵「不需參與照顧」時,女性就被推上「能撐就多扛」的戰場。
🔍 本集關鍵情節
• 「孩子親子化」:女兒被迫當家裡的小大人,父母卻「幼齡化」。
• 照顧抉擇:面對失智長輩,誰來顧不是「媳婦=應該」,而是「誰的父母誰負主要決策與責任」。
• 法律提醒:媳婦對公婆在台灣法律下可能有扶養義務,但沒有繼承權;制度空缺造成女性長期被消耗。
• 長女病解方:把「全都我來」改成「分工+專業介入」,練習放下罪惡感,讓手足與資源上場。
🧭 賴律師小叮嚀
✔️ 先談界線:父母不願機構、子女沒人力,務必「提早家庭協商」找可行妥協案。
✔️ 先排分工:醫療決策人、財務代理、照顧輪班表與外部資源(長照、機構)一次講清楚。
✔️ 先找證據:遇家暴或長期精神壓迫,保留驗傷單、通聯紀錄、文字訊息,必要時尋專業協助。
🗣 金句
「家事案件的目標,不是打贏對方,是把這個家好好收拾。」— 賴芳玉
#賴芳玉聊法 #長女病 #照顧與界線 #家事法律 #離婚調解 #性別與文化 #媳婦不是義務機器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 本集來賓|作家 #張慧慈(筆名 #小花媽)
🎙 節目|#賴芳玉聊法
🧩 主題|當「懂事的女兒」被默認成照顧者:愛、義務與不公平
你也常被說「妳最懂事、妳來最快」嗎?
小花媽說:在華人社會,女兒常被預設成家庭穩定的「保險」,尤其是不婚不生的女兒,更常被指定成照顧者。
我們一起把這些日常的「理所當然」說破👇
🔎 本集重點
• 「長照保單」的隱形指定:只有兒子時,父母多半規劃外部資源;一旦有女兒,默契就變成——跟女兒住、女兒照顧。
• 長女病特質自我檢核:①認真負責②顧全大局③「我來比較快」④學習意願高、把A到Z都做完。
• 文化不對等:祭儀、繼承由長子站位;實際照顧、情緒勞務卻常由女兒扛。
• 風險:韓國研究稱「蠟燭型人格」——燃燒殆盡還撿回來再燒;台灣長女也常在完成任務後大病一場。
• 核心問句:既然女兒付出最多,家族資源與法定安排會不會一起重新分配?
💬 賴芳玉律師提醒
「照顧不能靠良心綁票——角色要講清楚、資源要算清楚、文件要寫清楚。」
📝 給長女的三步驟
1.先盤點家務與照顧清單(誰做、做多久、做到哪裡停)。
2.資源配套要同步(長照2.0、喘息服務、外部看護與交通安排)。
3.把承諾寫進文件(家族協議、授權與財務分擔機制),別只靠口頭「拜託」。
#長女病 #情緒勞務 #家庭分工 #長照2.0 #賴芳玉聊法 #小花媽 #張慧慈 #姐妹不是免費勞工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 本集三大重點
• 「詐騙不是單一劇本,會依社會流行與被害物件不斷變種。」
• 「靈骨塔不是單純商品,常被包裝成傳銷式投資,最後是房產、貸款被掏空。」
• 「地下金主與詐騙集團合謀,受害人簽本票、借據,最後可能從被害人變成被告。」
📌 你該注意的警訊
• 要求匯款到個人帳戶、或強調「投資秘密、別告訴家人」 → 高危險訊號
• 被邀入所謂「精英俱樂部」、「巨額交割門檻」的話術 → 常是洗腦起手式
• 一開始強調價值/傳統情感(如風水、靈骨塔)再轉為投資話術 → 小心背後的金流與抵押陷阱
💡 實用提醒(律師/家人也能用)
匯款前查收款方是否為公司登記名義、要求合約與登記資料。
不要因「面子/成就感」而隱瞞家人,受害後往往因羞愧延誤通報。
若已簽本票或借據,速詢律師評估風險;銀行貸款與地下金主差很多,務必審慎。
🎧 想知道更多案例拆解、林老師如何看「靈骨塔→貸款→自殺」的鏈條,以及司法在處理上常碰到的問題?鎖定本集完整節目!
👉 互動題(
你或你身邊的人有聽過哪種奇怪投資話術?留言分享,我們為你問專家。
#反詐騙 #靈骨塔詐騙 #銀色經濟 #賴芳玉聊法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avea841ua001vb7gstemz5/comments
詐騙,真的比我們想像得更可怕。
💥 有人因為相信朋友介紹的「黃金團購」,全家投入資金,最後卻債務纏身走上絕路。
💥 靈骨塔、黃金、海外基金、數位貨幣……這些都可能只是「包裝好的陷阱」。
👮♂️ #林書立 提醒:
1️⃣ 詐騙套路都是「先給甜頭,再養套殺」。
2️⃣ 不要以為「是朋友介紹」就一定安全。
3️⃣ 當你懷疑「這是不是詐騙」的那一刻,其實就已經是了。
👉 立刻撥打165反詐騙,不要僥倖!
💡 被害人最常後悔的一句話是:
「我以為不會輪到我。」
#賴芳玉聊法 #反詐騙 #黃金投資 #靈骨塔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