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6/v4/18/7d/e3/187de393-47d6-7c3f-4f03-d6afcaa499e1/mza_2869904851790395657.jpeg/600x600bb.jpg
禪修靜坐
見仁法師
22 episodes
7 months ago
禪修靜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Education
RSS
All content for 禪修靜坐 is the property of 見仁法師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禪修靜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Education
Episodes (20/22)
禪修靜坐
2024禪七開示(三)明心見性:識自本心【見仁法師】
進覺禪院20241225~1231精進禪七 開示提要: 「雲在青天水在瓶」的公案, 是藥山禪師用來開示李翱的一段對話, 藉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點出「道」的所在, 以及修行者應有的觀念。 道就是我們當前這念心,日常生活中處處皆是道, 不需要向外尋求。 李翱作一偈曰: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無念深有禪師悟到即心即佛的道理, 說:「四十餘年不住功,窮來窮去轉無蹤, 而今窮到無依倚,始悔從前錯用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55 minutes

禪修靜坐
2024禪七開示(二)心空及第歸:禪修的最終目標與實踐【見仁法師】
進覺禪院20241225~1231精進禪七 開示提要: 六祖慧能大師參訪五祖弘忍大師的公案, 啟示修行者如何找到內在的清淨之道。 核心在於六祖慧能的回答:「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公案中提到「萬里途程不離初步」。 這表示,從開始修行到最終證悟,始終不離當下的這一念心。 差別只在於這念心是否迷失於分別計較。 若能當下覺悟,認識到自性的清淨, 就是修行真正的起點。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31 minutes

禪修靜坐
2024禪七開示(一)禪修引導--薰習的重要【見仁法師】
進覺禪院20241225~1231精進禪七 師父開示提要: 禪修是內心清淨與覺性提升的過程,需要不斷返照與精進。 透過自我檢視,穩固修行基礎,明白當前這一念的重要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40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開示20220922【見仁法師】
首先提醒大家珍惜參加禪修課程的福報,強調人在禪堂,心也應該在這裡,不應該被外界的事物分心。修行的首要目標是成為自己心的主人,能夠控制自己的心念,不被妄想和情緒所牽制。 漸修和頓悟兩種修行法門,無論是哪一種修行方法,最終都是在於穩定和清淨自己的心。他指出,靜坐是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數息觀等方法,修行者可以學會停止妄想,專注於當下,進而達到心靜如水的境界。 在修行的過程中,特別指出對治妄想和昏沉的重要性。妄想是修行的主要障礙之一,修行者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把心收回來,專注於靜坐和數息。對於昏沉,法師建議修行者要提起念頭,保持覺察,不讓自己陷入昏昏欲睡的狀態。 吾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強調靜坐的重要性和殊勝的功德。修行的最終目標是了生死,達到清淨心現前,成就道業。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22 minutes

禪修靜坐
20240330禪三開示
識五念,歸一念 初修心人,入門之後,須識五念:一、故起。二、串習。三、接續。四、別生。五、即靜。 故起念者,謂起心思惟世間五欲及雜善等事;串習念者,謂無心故憶,忽爾思惟善惡等事;接續念者,謂串習忽起,知心馳散,又不制止,更復續前,思惟不住;別生念者,謂覺知前念是散亂,即生慚愧改悔之心;即靜念者,謂初坐時,更不思惟世間善惡及無記等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靜。 串習一念初心者多;接續、故起二念懈怠者有;別生一念慚愧者多;即靜一念精進者有。串習、接續、故起、別生四念為病,即靜一念為藥,雖復藥病有殊,總束俱名為念。得此五念停息之時,名為「一念相應」,一念者,靈知之自性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27 minutes

禪修靜坐
2023禪七開示-4
2023禪七開示-4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45 minutes

禪修靜坐
2023禪七開示-3
禪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30 minutes

禪修靜坐
2023禪七開示-2
禪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39 minutes

禪修靜坐
2023禪七開示起七-1
各位知識,大眾放掌, 今天是我們禪七的第一天。 在這個七天當中,大眾一起來精進用功禪修, 這個修行是一條發長遠心的路, 在禪七中我們參禪打坐, 目的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所以首先我們要先悟到這念心, 心在哪裡?, 為什麼要悟這念心?, 禪者佛之心,佛者覺也。 所以這一念覺悟的心才是真正的佛, 那麼心在哪裡? 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這個就是, 不要到外面去找。 但是呢,雖然說這念心就是, 理上它是, 事上呢,還千差萬別, 差這個如來十萬八千里遠, 差在哪裡呢? 作用起來,起心動念,通通都不是佛了。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用功, 就是在調心,就是在降伏這念心, 就是在轉化這念心, 轉染成淨,轉識成智, 轉無明煩惱,成菩提涅槃。 所以這一條路就是覺悟之路, 時時刻刻要覺這個字, 覺字,要覺察,要覺照, 最後你才能覺悟, 所以佛法當中我們說, 雖然這念心是現成的, 可是不經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9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開示20221228(中英文開示)【見仁法師】
禪修開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22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靜坐20200927【見仁法師開示】
禪修靜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41 minutes

禪修靜坐
中英文禪修開示20221227(中英文開示)【見仁法師】
禪修開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41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靜坐20200913【見仁法師開示】
首先,師父指出,打坐時腿酸腿痛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這是因為心散亂和執著造成的。師父強調了「萬法唯心」,所有的一切都是不離開我們的這一念本心本性。理解並實踐佛法的道理,轉變思想觀念和修行的方法,是克服這些困難的關鍵。 「析空觀」是一種通過思維來修行的方法。修行者需要專注思維,並問自己:「誰在痛?」這樣的問題。佛法指出,身體是由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大假合而成的,並無實體。因此,修行者需要破除對身體的執著,認識到身體的本質是空的。 通過不斷的思維和觀照,修行者能夠漸漸與佛法的空性道理相應,達到轉凡成聖的境界。師父以禪師和關公的故事為例,說明了專注和轉移注意力在修行中的重要性。關公通過下棋來轉移注意力,忍受了劇痛,最終達到不痛的狀態,這也體現了「析空觀」的實踐效果。 總結來說,這段文字強調了佛法修行中「析空觀」的重要性,通過專注和思維,破除對身體的執著,達到身心的解脫和安樂。修行者需要持之以恆,逐步深入,才能真正體會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38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靜坐20200925(中英文開示)【見仁法師開示】
禪修靜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25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靜坐20200830【見仁法師開示】
禪修靜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27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靜坐20200906【見仁法師開示】
修行不應該有任何期望,只需放下萬緣,專注於當下。修定的目的是放下外界的干擾,不去追求智慧或神通,而是通過定心來達到與佛法相應。佛教的各種法門都是方便法,無論選擇哪一種,只要能夠幫助修行者放下執著,就是好的法門。 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詳細介紹了數息觀的實踐步驟,強調數息是為了幫助心靈專注,數息時要保持平靜,數字要綿綿密密,不要間斷。修行的重點在於對治妄想,這需要持續的練習和自我檢討。修行不是在練習外在的功夫,而是修心,使心不浮動、不打妄想,這樣才能真正與道相應。 舉例說明了一位老和尚在靜坐中做主,不被幻象所迷惑,從而避免了錯誤的投生。這個故事強調了修行者需要有堅定的主見,不被外界所迷惑。修行的最終目的是了生死,而生死的根本在於煩惱與妄想,只有通過修行來對治這些內心的障礙,才能達到解脫。 總結來說,提醒大眾在修行中要有耐心和恆心,不要急於求成,並且要專注於當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修行的目標。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34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靜坐20200823【見仁法師開示】
佛教修行的核心在於調伏和淨化我們的心。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清淨和安定,而非外在環境。即使生活在豪華環境中,如果內心不安寧,也無法真正快樂。相反,如果內心清淨安定,即使在簡陋的環境中也能感到滿足。這體現了"萬法唯心"的佛教理念。 修行的目的是讓心歇息下來,達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境界。佛法中的各種方法都是為了對治心的問題,最終目標是達到心的清淨。 佛陀教導觀身不淨、無常、苦、空等理念,目的是破除眾生對身體和世間的執著。眾生常常顛倒認知,把苦當樂,把樂當苦。例如,許多人認為賭博、沉迷娛樂等是快樂的,實際上這些行為帶來痛苦。真正的快樂來自心的清淨、正念、正定和正慧。修善、靜坐等行為才能帶來持久的快樂。 討論了小乘與大乘的區別。小乘修行者可能會執著於空、無常等概念,而陷入偏空涅槃。大乘佛法則強調不執著於空有,達到中道實相。最究竟的境界是不落兩邊的中道實相,即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的狀態。 楞嚴經中的"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說明了心的本體是覺性,但一旦起念就落入生滅境界。因此,修行要致力於保持覺性,不追逐妄念。 通過靜坐來對治妄想、昏沉等問題,最終達到心如如不動的境界。特別提到了中道實相觀這種殊勝的修行方法,核心是"歇",即讓心安住在覺性中,不追逐妄念。 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為了降服和調伏我們的心。真正的修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保持正念,達到心平靜無波的境界。修行不僅限於靜坐時刻,而是要貫穿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瞬間,保持覺知,不被外境所動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30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靜坐20200816【見仁法師開示】
開示強調心的重要性,指出即使生活在豪華環境中,如果內心不安寧,也無法真正快樂。相反,如果內心清淨安定,即使在簡陋的環境中也能感到滿足。這體現了"萬法唯心"的佛教理念。 介紹了修行的兩種方法:先悟後修和先修後悟。禪宗主張先悟後修,強調要先找到"道",然後再修行。這種方法被比喻為長途旅行中有了地圖或GPS,方向明確,更容易到達目的地。 文中講述了一個有關雍正皇帝和天慧實徹禅师的故事,以說明開悟的重要性。故事中,雍正給天會七天時間開悟,否則就要砍頭。這種極端情況下,天會專注參禪,最終在雍正的幫助下開悟。 我們常常學習了很多佛法道理,但關鍵是要落實到實際生活中。真正的修行是要放下執著和分別計較,達到無妄念、無雜念的狀態。這就是從"有念"(眾生)到"無念"(佛)的轉變過程。 當我們達到無妄念的狀態時,就能體現菩薩的清涼和智慧。這種絕對的境界中,雖然看似什麼都沒有,但實際上蘊含了無量的功德和智慧。 最後,作者鼓勵大眾經常練習靜坐,通過"攝心"、"定心"和"隨順覺性"等方法,達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境界。這種修行方法強調從有念到無念的轉變,最終目標是達到清淨、安定和自在的心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26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靜坐20200802【見仁法師開示】
內容主要圍繞著修行中的三大要素:福德、智慧、禪定,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 首先,強調修行的三個核心:福德、智慧、禪定。福德是通過廣行善事和積累功德來達成的;智慧則需要長期聽經聞法、思維經文道理、誦經念經來培養;禪定則是通過靜坐來穩定心神,達到定心、靜心和悟心的目的。 法師進一步解釋禪定的重要性,指出靜坐是修行中的重要環節。通過靜坐,人們可以觀察自己的心念,避免散亂和昏沉,進而達到心靜如水的境界。他強調,心的清淨才能產生智慧,讓人明辨是非善惡,進而做出正確的行動。 學佛的重要性,包括學習佛的言行舉止以及最重要的佛心。他指出,無論修行什麼宗派,都離不開正念和智慧,這些都是從內心的清淨產生的。智慧並非外求,而是心中清淨後自然顯現的能力。 修行的目標是解脫,而解脫不僅是指死後的解脫,而是在當下轉化煩惱為菩提。菩提心包括覺悟的心、清淨的心、平等的心、慈悲的心等。修行者需要時時保持這些心態,才能真正體現佛法的智慧。 最後,修行的關鍵在於修心,不是修他人。打坐是修行的第一步,從靜中觀照自心,保持覺察,避免妄想和昏沉。"千年暗室一燈即破"來比喻打坐的效果。 總結來說,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修行的三個核心要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方法,強調了心靈的清淨和覺察在修行中的重要性。法師希望大家能夠在靜坐中不斷觀照自心,保持正念,最終達到解脫的境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34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靜坐20200809【見仁法師開示】
靜坐的三個法門,特別是第三個法門"中道實相觀",強調要安住在自己的覺性上,讓念頭來去自如,最終達到妄念停止的境界。這與楞嚴經中"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概念相呼應。 "見性成佛"中的"見"不是用眼睛看,而是領悟本具的佛性。真正的"見"是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區別,是一種絕對的境界,如同清淨的鏡子能如實呈現一切,而不留下任何痕跡。 每個人都具有清淨的覺性,雖然可能被染污,但依然存在。佛性是本具的,不是修成的。修行的目的是在生滅變化中體悟不生不滅的道理,領悟心性才是不生不滅的。 修行離不開日常生活,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的機會。修行的關鍵是在生滅心中悟到不生滅性,借假修真,在六根六塵六識中找到真性。 人生如夢,強調把握當下的重要性。修行就是要成為不做夢的人,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這需要練習"無住心",即看到什麼都不執著,不起煩惱。 最後,談到淨土的概念,指出最究竟的常寂光淨土就在自心中。修行的目的是讓心境清淨,因為境隨心轉。整個修行過程強調從有念歸於無念,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31 minutes

禪修靜坐
禪修靜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