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的三個法門,特別是第三個法門"中道實相觀",強調要安住在自己的覺性上,讓念頭來去自如,最終達到妄念停止的境界。這與楞嚴經中"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概念相呼應。
"見性成佛"中的"見"不是用眼睛看,而是領悟本具的佛性。真正的"見"是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區別,是一種絕對的境界,如同清淨的鏡子能如實呈現一切,而不留下任何痕跡。
每個人都具有清淨的覺性,雖然可能被染污,但依然存在。佛性是本具的,不是修成的。修行的目的是在生滅變化中體悟不生不滅的道理,領悟心性才是不生不滅的。
修行離不開日常生活,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的機會。修行的關鍵是在生滅心中悟到不生滅性,借假修真,在六根六塵六識中找到真性。
人生如夢,強調把握當下的重要性。修行就是要成為不做夢的人,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這需要練習"無住心",即看到什麼都不執著,不起煩惱。
最後,談到淨土的概念,指出最究竟的常寂光淨土就在自心中。修行的目的是讓心境清淨,因為境隨心轉。整個修行過程強調從有念歸於無念,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