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的核心在於調伏和淨化我們的心。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清淨和安定,而非外在環境。即使生活在豪華環境中,如果內心不安寧,也無法真正快樂。相反,如果內心清淨安定,即使在簡陋的環境中也能感到滿足。這體現了"萬法唯心"的佛教理念。
修行的目的是讓心歇息下來,達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境界。佛法中的各種方法都是為了對治心的問題,最終目標是達到心的清淨。
佛陀教導觀身不淨、無常、苦、空等理念,目的是破除眾生對身體和世間的執著。眾生常常顛倒認知,把苦當樂,把樂當苦。例如,許多人認為賭博、沉迷娛樂等是快樂的,實際上這些行為帶來痛苦。真正的快樂來自心的清淨、正念、正定和正慧。修善、靜坐等行為才能帶來持久的快樂。
討論了小乘與大乘的區別。小乘修行者可能會執著於空、無常等概念,而陷入偏空涅槃。大乘佛法則強調不執著於空有,達到中道實相。最究竟的境界是不落兩邊的中道實相,即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的狀態。
楞嚴經中的"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說明了心的本體是覺性,但一旦起念就落入生滅境界。因此,修行要致力於保持覺性,不追逐妄念。
通過靜坐來對治妄想、昏沉等問題,最終達到心如如不動的境界。特別提到了中道實相觀這種殊勝的修行方法,核心是"歇",即讓心安住在覺性中,不追逐妄念。
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為了降服和調伏我們的心。真正的修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保持正念,達到心平靜無波的境界。修行不僅限於靜坐時刻,而是要貫穿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瞬間,保持覺知,不被外境所動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