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的廖,和組員共進午餐,聊著瑞典裔美國人的尋根故事
週末則換上萬聖節造型,和 T1RC 一起跑進傳說中的 Sleepy Hollow 🎃
從火車站、滿城南瓜燈,到孩子們沿途喊著 “banana!”、“strawberry!” 的笑聲,
跑步變成了一場歡樂的嘉年華。
週日再一路北上 Beacon 小鎮,賞楓、逛街,
在充滿文藝氣息的河畔街道裡,結束這個節奏剛好的週末。
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先聊聊近期的兩場5K賽事——Ariel 跑出新 PR(女子前十)🎉,廖也拿下全公司第2名。接著分享Ariel明年的目標:以短距離為主,挑戰 5K 女子前五,半馬則抱著 Have Fun 的心態完成! 之後也預告了 Tie One Run Club 的萬聖節特別企劃——Sleepy Hollow 8K 🎃
下半集,我們深入討論美國職場文化中的「Speak Up」議題。 為什麼華人常成為 The Silent Doer?又該如何像美國同事一樣主動溝通、甚至學會「放大」自己的成果? 透過自我反思(以及和 Gemini 的對話),我們整理出幾個實用策略,分享給每位正在職場中努力發聲的你。
在本集節目中,廖分享他往返費城與紐約之間的通勤日常——那些「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的故事。也提到對費城市區與郊區出乎意料的第一印象。
本集後段,Ariel 也娓娓道道來那些複雜、荒謬而真實的綠卡文件準備故事,過程中不斷得狂噴錢💰,還體驗了一把超級晃謬過時的體檢,一切都既混亂又好笑。
登上百老匯,是夢想還是挑戰?本集節目,我們與旅美音樂劇演員 Apple 深入聊聊她從台灣到紐約的追夢之旅!
在這集節目中,你將聽到:
試鏡甘苦談: 從讓人神經緊繃的現場甄選,到演員必備的 self-tape 挑戰。
紐約生存法則: 看見劇場圈的蓬勃多元,也學會把握每個得來不易的機會。
表演的魔力: 感受沉浸式演出如何觸動演員與觀眾的靈魂。
這不只是一位表演者的故事,更是關於熱情與創造力如何點燃夢想的真實對話。如果你對表演藝術感興趣,千萬不能錯過!
這集開頭先分享我們在紐約街頭的美食小插曲:SOHO爆紅的 Prince Street Pizza 🍕,以及布魯克林氛圍感滿滿的韓系咖啡廳 PHiL Cafe 的「前男友吐司」🍞。
接著聊聊和別人介紹我們的 Podcast 時,那份微妙的不自信該如何面對?
最後還有輕鬆有趣的情侶快問快答,看看我們的默契大考驗會擦出什麼火花✨
在這集裡,我們聊到廖即將迎來的人生新篇章——因為新工作,要搬到「費城郊區」展開新生活。究竟怎麼在財務上找到可行方案?又對這段轉換有什麼期待與挑戰?
同時也分享經營 Tie One Run Club 的點滴:社群媒體經營的瓶頸、推進跑團的努力與反思,以及我們對「運氣與努力」之間關係的討論。
當然,少不了日常片段:🥪 Greenpoint 的 Taku Sando,超有設計感的日式三明治店👭 Ariel 與 10 年未見的高中同學在紐約相聚🏃 Bronx 10 Mile 的比賽體驗,以及在過程中的心態轉折
這集有兩個小故事:
Ariel 為了實驗室 25 週年快閃回到匹茲堡 30 小時,重逢了許久不見的教授和 lab mates,在熟悉又陌生的校園裡發生了哪些有趣的小插曲?
同時,週末我們也終於把 MoMA 和古根漢美術館從待辦清單上劃掉,不只聊展覽本身,也分享一些參觀紐約美術館的省錢小撇步。
一邊是充滿回憶的返校,一邊是日常裡的藝術時光——一起來聽聽我們這週的快閃紀錄。
這集我們分享了兩條交錯的故事線:
首先,Ariel 前往波士頓參加 Bioprocessing Summit,貼海報、聽講座,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分享研究。會議之外,也看見一座和紐約截然不同的城市:乾淨、宜人、走路就能到處探險。廖挑戰了Boston Marathon賽道的最後 26K,Ariel 則在龍蝦與美食中找到久違的療癒。
第二部分,我們回顧了來美四年的心路歷程:從初到匹茲堡的狼狽,到各地實習、簽證焦慮、再到落腳紐約。也聊到心態上的轉變:從極致效率到學會品味生活,從把資本主義當理論到學會跟系統共舞。四年過去,我們還在探索,也還在想未來要怎麼走。
推薦給也在異地奮鬥、或正在思考「時間,究竟能怎麼改變一個人?」的你。
本集我們帶大家走訪 Williamsburg 最具特色的 5 家店,從高空酒吧俯瞰曼哈頓夜景,到日式雜貨、台式早餐甜點、濃郁美式漢堡,最後再加碼一間藏在角落的寶藏麵包店。
下半段則分享我們在紐約成立第一個台灣人跑團 Tie One Run Club 的創辦歷程——從名稱發想、Logo 設計、社群宣傳到第一場 Brooklyn Egg Tart Run,一步步實現的過程與心得。
如果你喜歡探索紐約好店,或想感受在異鄉凝聚台灣跑者的熱血故事,千萬別錯過這集的內容~
本集主要分享我們一週經歷的大小事。
Ariel 在週間突然收到公司通知「曾接觸過肺結核患者」,被迫接受檢驗、陷入驚嚇。
週末則充滿陽光與熱鬧感—我們第一次號召台灣人跑團參加 NYC Summer Streets,本來佛系宣傳,沒想到真的有人來跑!從 5th Ave 的 Apple Store 出發,一路跑到 Librae Bakery 結束,感受到社群的溫度與緣分。跑後繼續待在 East Village 吃烏克蘭料理,悠閒逛了二手書店與黑膠唱片行。
週日則參加「Taiwanese Waves」活動,從紅糟馬告香腸飯,到原住民歌手與舞團的精彩演出,整場活動滿滿台灣味,令人感動又驕傲。
節目尾聲也聊聊我們最近籌備成立「台灣人跑團」的點點滴滴!
這集從週末兩場完全不同的活動展開——
週六參加了 Coffee and Cocktail Podcast 舉辦的 Meetup,不但久違地認識了許多在紐約的台灣人,還見到了睽違七年的學姊。原本對社交有點抗拒的廖,意外地從這場相遇中找回了久違的能量。
週日則是跑團一年一度最重要的 Team Champ 5 Mile。面對長期追不上的成績、一次次的落空與自我懷疑,這場比賽也讓廖重新思考:待在高手雲集的環境裡,是激勵,還是折磨?
比完賽後,我們去 Bushwick 晃了一圈——在塗鴉牆環繞的小巷間穿梭、逛創意咖啡店、還意外吃到了一蘭拉麵
後半段回到生活日常,回覆聽眾提問:我們一個月花多少錢?買菜都去哪裡?晚餐怎麼決定?紐約生活到底是夢想成真,還是現實壓力的縮影?這集,分享我們最真實的生活樣貌。
這集從我們一起去 Rockaway Beach 跑 5K 說起——就算比賽前三小時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參加,最後還是很慶幸,我們一起創造了這段回憶。關於挑戰自己、比賽現場的熱血氛圍、一起參賽的喜悅,到賽後的反思與成就感。我們也聊到一些在美國生活才會有的文化衝擊:退貨心態怎麼被默默改變了?美國服務業怎麼可以這麼 chill?
最後,看到靠北灣區的一篇 thread,我們忍不住有感而發——當人生越來越像模板,我們怎麼定義「理想生活」?如果未來本來就不確定,那要怎麼找到自己的方向?沒有什麼結論,但是一場很真實的反思旅程。推薦給最近也在摸索方向、或是常常被生活小事觸動的你 ✨
這集Ariel 聊聊她在美國藥廠工作滿兩年的心路歷程,從為什麼選藥學、一路念到研究所、進入大廠實習,再到進入職場後的挑戰與迷惘,她也分享了不少藥廠研究員平常都在做些什麼,還有這條路上的現實與成長。
同時,我們也從廖的視角出發,討論台灣與美國生活中的文化差異,涵蓋交通便利度、消費習慣及日常社交模式的不同,細膩對比兩地生活品質的優劣與各自的取捨。
這集從廖飛去灣區開始說起。趁著要回台灣前,先在加州停留幾天當小旅行。天氣乾爽宜人,街道寬敞、人煙稀少,理論上很適合跑步與騎車——但實際上好像沒看到幾個跑者。這幾天主要跑步、見久違的朋友,也體驗了科技公司員工餐的「傳說級」免費福利。對灣區生活嚮往嗎?其實不論在哪,只要有可以一起熱中的夥伴,生活的快樂好像就能被創造出來。
剛回到台灣,Reverse culture shock 還不算太強烈,但空氣濕熱、交通複雜、跑步品質不如預期,加上誘惑太多,對跑者的自制力形成強烈挑戰。我們也聊聊對台灣現在生活型態的小觀察:物價上漲體感明顯、質感選物店變多了,但若薪資沒漲,這些消費到底是怎麼被支撐起來的?
本週日常從 Facebook Marketplace 經驗談起,Ariel 回顧過去被詐騙的教訓,也分享最近成功賣掉家具的心得。新買的 IKEA 餐桌椅順利組裝完成,總算讓用餐環境升級一點點。
週六廖參加了在中央公園舉辦的 Pride Run 4M,是近期睡得最好、準備最充分的一場比賽,雖然跑出不錯的時間,但還是沒能進入 club 的前五,難免感到些微沮喪。結束後我們前往 WatchHouse Coffee 喝杯來自倫敦的拿鐵、再到 Sarabeth’s 吃高級下午茶,與即將離開紐約的朋友閒晃,也聊了很多關於 AI、關於這座城市、還有我們人生階段的轉變。
這集後半段,我們延續與朋友對話的思考,討論「AI 到底是創作的幫手還是內容的複製機?」當每個人都能生成文章與影像,我們還需要創意嗎?內容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同質?我們也回顧自己使用 AI 的經驗,嘗試理清:我們是真的感興趣,還是只是焦慮地想跟上?
週六參加了由物理治療所 Motiv NY 主辦的 Summer Long Run,從 SoHo 跑了整整 17 英里到 Rockaway Beach,途中穿越 Brooklyn、Flatbush,一路曬到不行,但沙灘乾淨、天氣好,還意外遇見幾位台灣跑友,聊起來格外親切。然而交通不便、路線也不太友善,應該是「跑過一次就夠了」的體驗。
中餐吃了一家美式泰餐 - Muse Thai,BBQ 豬肋排意外好吃,但口味非常「台南」,咖哩和點心都很甜,仍然滿對我們的胃口。下午轉戰 IKEA本來只是要買洗衣籃,卻意外帶回一組新的餐桌椅。
這集尾聲,順便聊聊廖最近的職涯焦慮——看到朋友們一一轉職,心裡不免 FOMO,但也提醒自己:不用急著追趕每一個表面光鮮的選項,找出在意的價值才是重點。至於換工作的動機?老實說,有一部分還是💰。但更多還是希望有 impact、有學習、有好同事,然後生活不要被壓垮。
這集從平日工作的碎念與小抱怨開始聊起。Ariel 最近在職場遇到某種「paper free rider」的情況,讓人不禁對辦公室政治感到一陣無力。週六的重頭戲是 Flushing 的美食馬拉松。我們從熱騰騰的生煎包開場,一路吃到紅油抄手、肉夾饃、雲吞、蛋撻、起司蛋糕,甚至還有煎餅果子和豆花。這是我們第一次在美國體驗到宛如「台灣夜市式」的吃法——份量剛好、價格實在、不用給小費,一攤接一攤吃得超過癮。
週六晚上看了電影《小丑》,從 Arthur 被社會擠壓、一步步黑化的過程,延伸聊到我們對「惡」的不同感受——暴力是否真的代表絕對的惡?或許,有時那些不動聲色的操控更令人難以釋懷。到了週日,步調稍微緩下來,我們去了哈林的咖啡廳 Plowshares 寫稿、剪片。晚餐則難得大手筆,買了 ribeye steak 回家簡單料理,沒想到成品出乎意料地美味,為週末畫下完美句點。
這集我們聊聊近期對藝術鑑賞的全新體會。起因是廖在平日被演算法推薦了幾支關於博物館的影片,激起了對藝術的好奇心。於是,在一個臨時起意的週六午後,我們終於踏進了來紐約快兩年都還未造訪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
從安檢排隊、能量分配,到展區導覽的小技巧,我們邊走邊聊對看展這件事的重新認識。或許是因為日常生活充斥著 AI 生成、效率導向的內容,我們愈來愈珍惜那些歷久彌新的創作與視角。畢卡索的立體主義至今仍顯前衛,梵谷與莫內的筆觸與色彩也依然深深觸動人心。
週日一早,我們沿著 West Side Highway 完成了一場長距離慢跑,在夏日陽光下感受哈德遜河的律動。跑後意外走進百年老店 Barney Greengrass,品嚐了招牌熏魚三明治與經典鮭魚貝果。
下午則趁著 Free Second Sunday 的機會,免費進入 Whitney Museum——這座位於 Chelsea Market 附近的現代與當代美國藝術博物館。認識了兩位極具風格的當代藝術家:以手語與社會對話的聽覺藝術家 Christine Sun Kim,以及用灰階描繪黑人群像、曾為米歇爾·歐巴馬創作官方肖像的 Amy Sherald。
週末剛剛好的節奏,讓我們找回一點久違的靈感與生活的厚度。
這週六的活動從 Ariel 的 1 英里 time trial 和廖的失敗 5K 開始。下午開車前往 Hudson River 河畔的 Ossining 喝咖啡,再繞到 Sleepy Hollow 的新建社區買菜,此區公寓的租金讓人懷疑紐約郊區的房價合理性⋯
週日回到熟悉的中央公園跑步,再一路北上走訪 The Met Cloister (修道院) 與Guason Stairs (小丑階梯),小小探索了紐約城市邊界。
Podcast 最後,我們受到一篇 Reddit 討論啟發,聊聊我們各自認為會使異性瞬間失去吸引力的特質。一起加入我們的對話吧!
這週的日常像跑步一樣漸進又繞路。Ariel 的跑步訓練持續進行,我們也開始用運動相機記錄跑步活動。週間廖讀了一本芬蘭記者寫的《北歐向左,美國向右》,思考制度與自由、依賴之間的拉鋸,也讓我們重新問自己:努力的終點,是更自由的選擇,還是更深的依賴?
週六參與了台灣日活動,到紐約大都會球場看 Mets vs. Dodgers。雖然大谷沒有發揮,但難得到現場看MLB,再次見識了球場誇張的物價,和只有主場表現才會被大螢幕重播的「幽默」。
週日我們則到中央公園跑步,跑完在 Upper West 找到一間空間舒適的咖啡廳坐坐。廖完成這週的剪片剪輯,同時也開始思考—當分享變成習慣,還能怎麼讓創作保持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