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人聲好男》——一個專為在職場拚搏的你我打造的能量補給站!
我是主持人LYC,我是一個相信「**每個工作的人,都值得擁有一段屬於自己的職涯旅程**的人,適合你的職涯,應該有你要的成就感與滿足,完成你自己設定的抱負。並且能夠將工作跟你的當下的生命場景互相配合。
每一集,我會用多個真實的職場經驗,帶你看見你自己的可能性。
這裡不教你怎麼做,因為每個人要的職涯滿足感隨著生命進程都不一樣,我希望我的 podcast 讓你可以看你的優勢與可能性。
希望你在通勤路上、午休時刻、或任何需要打氣的時候,都能在這裡找到一點信心、一點溫度、一點靈光。
因為每個人都值得一個更自在、更有力量的上班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歡迎收聽《人聲好男》——一個專為在職場拚搏的你我打造的能量補給站!
我是主持人LYC,我是一個相信「**每個工作的人,都值得擁有一段屬於自己的職涯旅程**的人,適合你的職涯,應該有你要的成就感與滿足,完成你自己設定的抱負。並且能夠將工作跟你的當下的生命場景互相配合。
每一集,我會用多個真實的職場經驗,帶你看見你自己的可能性。
這裡不教你怎麼做,因為每個人要的職涯滿足感隨著生命進程都不一樣,我希望我的 podcast 讓你可以看你的優勢與可能性。
希望你在通勤路上、午休時刻、或任何需要打氣的時候,都能在這裡找到一點信心、一點溫度、一點靈光。
因為每個人都值得一個更自在、更有力量的上班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dcast EP207|迷航不是錯,只是太想找到路 😅
這集《人聲好男》不談職場理論,
談談我在「出差」時的真實迷航故事。
從多倫多、休士頓到舊金山,
我開著租來的車,用盡全力跟導航搏鬥。
結果是——
✅ 一趟 20 分鐘的路,我可以開 3 小時
✅ Never Lost GPS 硬被我用成 “Always Lost”
✅ 還曾嚇壞收費站人員 😂
聽完之後,你可能會慶幸:
「還好我出差只是進錯會議室。」
有時候,人生的「繞路」
其實是讓你多一點故事、多一點焦慮。
就像工作裡的迷航——
繞一點、慢一點,也許才會看到其他風景。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 當專業能力不再是唯一勝出的關鍵
你可能技術很強、表現優異,
但如果情緒失控,整個團隊都會被拖下水。
我在這集 Podcast 裡談到一個簡單的真相:
情緒管理,不是壓抑感受,而是掌控反應。
一位技術頂尖的工程師,因為在會議中不斷否定同事,
最終沒人想跟他合作。
他的問題,不是專業不足,而是情緒太滿。
職場真正的高效,來自「高畫質思考」——
能在焦慮、挫折或委屈時,仍保持清晰判斷。
因為你永遠無法控制別人,
但你可以選擇不被情緒牽著走。
🎧 在這集中,我分享:
👇如果你也覺得「情緒穩的人,走得更遠」,
這集值得你邊走邊聽。
#職場成長 #情緒管理 #軟實力 #領導力 #自我覺察 #Podcast #職涯發展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 職場導航術:從「客戶」開始找方向
很多人說:「我又不是面對客戶的工作,為什麼要懂客戶?」
但事實是——公司裡每一個人都有客戶。
有外部客戶(End User),也有內部客戶(你的主管、同事、跨部門夥伴)。
你的每一份報告、每一段程式、每一次溝通,最後都會被「傳遞」出去,影響到真正使用產品或服務的人。
在這集《人生好難》Podcast,我分享了一個重要觀點:
🎯 「職場的GPS,小紅點應該放在你的客戶身上。」
當你理解誰依賴你的輸出、誰被你的工作影響,你就不會迷路。
了解客戶,不只是銷售部門的事,而是所有專業工作者的基礎能力。
📍 我在節目中提到:
📡 職場導航的關鍵不是你要去哪,而是你為誰前進。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 打造人人都能成功的職場 🌟
努力與天賦很重要,但決定一個人能否真正發光的,往往是環境。
如果職場缺乏安全的挑戰、精準的回饋與成長系統,再亮眼的才華也可能被埋沒。
🎬 Pixar 的 Brain Trust 讓導演在「安全的不舒適」中持續打磨作品。
👗 Vera Wang 從花式滑冰選手到 40 歲才成為婚紗女王,證明潛力比起點更值得投資。
💡 我的前主管靠著跨部門學習與領導,從財務到產品、客戶體驗,一路開拓新舞台。
👉 這集《人聲好男》Podcast,我分享三個打造成長職場的關鍵:
1️⃣ 安全的不適:提供具體回饋,聚焦事情而非個人。
2️⃣ 看潛力而非起點:獎勵持續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履歷上的第一章。
3️⃣ 從英雄到放大器:領導者的任務,是培育更多領導者。
職場是一個正向循環:環境塑造人才,人才也能反過來塑造環境。
不論你是主管還是新鮮人,都能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分。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不要只做「最聰明的人」,讓整個房間都更聰明
在會議裡,你是否也曾拼命證明自己?
想確保被看見、想讓提案被採納,甚至怕沉默被誤解成「沒貢獻」。
但真正的領導力,不是自己最亮,而是點亮整個團隊。
這集《人生好難》Podcast,我分享了自己在跨國團隊開會的經驗,以及 Facilitation(引導) 的力量:
👉 如何在會議一開始就「設定舞台」,讓每個人都能安全發言
👉 用開放式提問與主動傾聽,挖掘房間裡的集體智慧
👉 把衝突轉化為創新的火花,而非輸贏的戰場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The wisdom is in the room.”
領導者的任務,不是成為唯一的答案,而是讓答案在眾人之間自然浮現。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Mindset × Skillset × Toolset = 你的職涯專屬配方 🌟
在職涯發展中,我們常常焦慮:
👉 我是不是該學更多技能?
👉 是不是缺乏資源?
👉 還是我心態不夠積極?
其實答案不是單一面向,而是 三件套的組合:
1️⃣ Mindset 心態 – 成長型思維,決定我們能不能突破限制、持續學習。
2️⃣ Skillset 技能 – 硬技能+軟技能的組合,讓價值被看見。
3️⃣ Toolset 工具 – 從 AI 應用到人脈網絡,都是放大技能的槓桿。
💡 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說過:
"Don’t be a know-it-all, be a learn-it-all."
不要自以為全知,而要成為熱衷學習的人。
在這集《人聲好男 Podcast》,我分享了如何用這三個 Set,幫你打造屬於自己的 職涯專屬配方,不只是努力,更是精準前進。
🎧 立即收聽: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 教,是我職場上最深的學
還記得剛進職場的時候,我對「教」這件事很抗拒。
心裡常常想:
👉 萬一我教會了別人,他們比我做得好,那我是不是就沒價值了?
👉 萬一我教得不清楚,被笑不專業怎麼辦?
但後來我發現,真正的成長,恰恰發生在「教」的時候。
有一次我花了一個下午,把專案流程一步步講給新人聽。
講到一半,我才意識到自己其實有些地方並沒有想得那麼透。
當新人追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時,我被迫重新整理邏輯,最後自己也學會了更清楚的表達方式。
原來,教別人,就是在逼自己更懂。
也因為願意分享,我反而被看見專業、被信任,甚至被賦予更多責任。
正如古語所說:「教學相長。」
你教得越多,學得越深。
在這集 🎧 《人聲好男》Podcast,我聊到:
✅ 為什麼我們不敢教別人?
✅ 怎麼樣教,才真的有幫助?
✅ 教與學,其實是一體兩面。
也許,下一次你再猶豫要不要「留一手」,可以換個角度想:
不是被取代,而是被看見。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你知道嗎?
新同事、經理會在你上班的前幾小時就對你形成印象。
而你能否在 First 90 Days 打下基礎,往往決定了長期職涯的走向。
在這集《人生好難》Podcast,我聊了幾個真實經驗:
✅ 主動學習:我曾經接手時,前任同事只留下一份兩行字的交接文件。最後靠自己不斷提問與觀察,才逐漸步上軌道。
✅ 少提前公司:剛到新加坡工作時,我常習慣說「以前我們公司是這樣做的…」。直到被提醒才意識到,這樣會讓人覺得你還活在過去,而不是帶來新價值。
✅ 信任的藝術:除了慢慢累積信任,我也嘗試過「先給信任」,讓團隊成員更快感受到支持。雖有風險,但效果往往超乎預期。
💡 First 90 Days 的黃金策略:
觀察學習、建立關係、對齊期望、參與倡議與交付成果——其實可以並行,而不是線性分階段。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 忙,真的等於有生產力嗎?
最近我讀了兩本書:
📖 Effortless by Greg McKeown
📖 Slow Productivity by Cal Newport
這讓我重新思考:
我們在職場裡,為什麼總是這麼「忙」?
是不是怕停下來,就被人覺得懶惰、跟不上變化、甚至被超越?
但忙碌真的等於進步嗎?
正如我的主管曾提醒我:
👉 Don't confuse motion with progress
(不要把動作,誤認成進展)
我自己就曾因為「趕快出成果」而忽略使用者實際需求,最後反而多走了彎路。
🔑 幾個啟發:
在這集 Podcast 裡,我分享了幾個親身經歷,也聊到如何在「趕」與「穩」之間找到平衡。
🎧 點這裡收聽 👉 [Podcast連結]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 休假了,心卻還放不下工作?
上週是我 25 年職涯中,第一次在休假時幾乎沒有處理任何工作。
結果,我真正感受到「休息」這件事。
可是,為什麼要花 25 年才做到?
因為在此之前,我總是:
結果呢?
工作沒比較順利,反而犧牲了家人的期待,也失去了自己休假的價值。
這讓我思考:休息,也需要效率。
有效率的休息不是偷看郵件、邊旅行邊會議;
而是徹底斷線,回來再全心投入。
👉 如果你是主管,更要為團隊立榜樣:
當你在休假還不斷指點,會讓團隊覺得你不信任他們,
甚至養成「永遠可以打擾」的不合理期待。
真正的專業,不是「永遠在線」,
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 offline。
💡 你上一次「完全放下工作」的休假是什麼時候?
如果還想不起來,也許,是時候給自己一個機會了。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我型我塑路自寬
🧠 人格測試,幫助我?還是框住我?
在職場裡,我們常被問:「你是什麼型?」
MBTI、DISC、色彩性格測試幾乎變成工作中的標配。
但你有沒有想過──
我們真的比較了解自己了嗎?
還是我們只是更會用測驗來定義自己?
我想聊聊這些工具的兩面:
🔹 它可以是認識自己的起點,也可能變成封住潛力的標籤
🔹 它可以幫助團隊互相理解,也可能造成「貼標簽文化」
🔹 它讓我們找話題、找方向,但也可能讓我們錯過學習與挑戰的機會
🎧我也分享了幾個我在團隊中實際遇到的例子, 從 DISC 到 MBTI,
我相信:
「你是哪一型」不是答案,
「你還能是什麼型」才是成長的開始。
👉 現在收聽這一集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 挫而不折,步更穩
|遇挫折不是失敗,而是成長的轉捩點
你曾經在職場上經歷這些時刻嗎?
這一集 Podcast,我想和你聊聊那些讓我們「跌一跤」的經歷。
我們都會受挫,但挫折不該定義我們的價值。
🎙 我會分享幾段親身故事——
從主管更換、角色調整、甚至看似被忽視的晉升機會,如何一步步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調整心態,轉化挫敗為行動。
💡 挫折是一面鏡子,也是人生的校準儀。
它教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努力、目標與價值是否一致?
也提醒我們——
真正的穩,不是從未跌倒,而是跌倒後能再站起來,步伐更穩。
👂也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你最近一次的職場挫折是什麼?你是如何走過來的?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 不卑不亢,尊彼此
我們努力做個「好人」,想要合群、不惹麻煩、不讓別人失望。
但一次次的迎合與壓抑,換來的不是尊重,而是慢慢被推離自己原本該站的位置。
🎙️ 在這一集 podcast 裡,我分享了:
🔹 從「怕被討厭」到「學會說不」的心路歷程
🔹 半夜開會卻從未被排進發言名單,直到一位美國同事為我發聲
🔹 每週晚上被塞滿的工作時間,怎麼讓我漸漸失去生活的能量
🔹 我是怎麼鼓起勇氣,跟主持人談開並拿回自己的時間
🔹 為什麼「尊重別人,不代表你要委屈自己」
💡 我們都值得一種不失溫柔、但有界線的表達方式。
不卑,不意味沉默;不亢,也不是激烈。
而是:在需要發聲的時候,敢說出「這樣不太適合我」。
🎧《人聲好男》第五集已上線!
歡迎你戴上耳機,找個安靜的角落,陪你練習更自在的職場表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 誰是你職場上的「伯樂」?
誰曾經,在你還沒發光前,就看見了你?
在人生與職涯的旅途中,總有幾個關鍵時刻——
也許是某位主管的邀請,讓你從此踏上不同的跑道;
也許是一位曾與你並肩作戰的同事,在低谷時悄悄支持你走過。
而更珍貴的是,那些不以職銜高低為意、卻深深影響你的人,
他們可能只給了你一句話、一個機會、一杯星巴克的邀請,
卻讓你從此看見不同的天空。
🎧 在這一集 Podcast《人聲好男》中,我分享了幾段我人生中與貴人相遇的真實故事:
✔️ 如何一杯咖啡,帶我走上跨國工作的旅程
✔️ 如何一位主管,用一張沒有頭銜的名片,教我什麼是領導的本質
✔️ 如何一位曾在海外共事的夥伴,成為我十幾年不變的支持
✔️ 以及,如何我也試著成為年輕人的貴人,陪他們找到未來方向
💡 貴人不總是光芒萬丈地出現在你面前,
有時候,他就是那個在關鍵時刻,
願意為你說一句話、點一盞燈的人。
🎙️ 馬上收聽《人聲好男》第四集
📩 如果你曾經被某個人幫助,不如今天就傳訊跟他說聲謝謝。
也想想——你最近,是不是也正在默默成為某個人的貴人?
#職場貴人 #領導力 #職涯成長 #伯樂一現雲見日 #職場故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EP.03|身有游刃,心有餘:職場人,也需要餘裕才能活得更好
你是不是也常覺得:「現在太忙了,根本沒有餘裕!」
但我們真的沒有餘裕,還是從來沒學會怎麼為自己留下一點空間?
這一集,我想和你聊聊:
🔸 為什麼「游刃有餘」的關鍵是「餘裕」
🔸 餘裕不是懶惰,而是你還有能量照顧生活中重要的事
🔸 當初在月子中心,我忙著連網收信,卻錯過陪伴新生兒的機會
🔸 Bill Gates、Steve Jobs、Ed Sheeran 等創作者的靈感,都是在放鬆中誕生的
🔸 我如何從每天早上「刷信箱開始」,改成為自己的一天定錨
我們都知道怎麼安排跟主管的1-on-1,
但你上一次跟「自己」面談,是什麼時候?
真正的餘裕,不是有空才做,而是你願意為自己選擇空出來。
🎧 馬上收聽,讓我們一起練習「游刃有餘」地生活與工作。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
你是否也曾問自己——
「如果當初選了另一條路,現在會不一樣嗎?」
在這一集中,我聊了許多關於「後悔」的故事,包含我自己和在職場中許多人的經驗。
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 為什麼我們會後悔?
🔸 哪些後悔其實是值得的?哪些只是內耗?
🔸 如果能重來一次,什麼是你會重新選擇的事?
👣 我分享了幾段真實的經歷,包括:
✔️ 大學畢業時放棄體育主播夢的糾結
✔️ 接下新加坡工作後面臨團隊被併購的轉折
✔️ 為了工作錯過孩子成長黃金時光的遺憾
但這些後悔,沒有把我打倒,反而讓我更看清什麼對我重要。
後悔不代表你錯了,而是提醒你什麼才是你在乎的。
📌 在人生的職涯選擇上,試著問自己:
如果我不做這個選擇,將來會後悔嗎?
這個問題,有時候比任何邏輯分析都來得重要。
📣 也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你有哪些職場上的後悔?」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c75olvi08md01tw7drra67q?m=comment
很多剛入職場或是剛換工作的朋友,很能很怕因為不熟悉各種人事物而犯錯,這時候如果有人可以提點一二,對我們來說會非常有幫助。有時我們會在做事時因為太過在意他人的提點,反而導致恐懼。可能會漏掉屬於你自己的很多不同的可能性。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t6nk5d01nr01tb1jxh4k9q/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