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製作,每一集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邀請一位或一組地方創生夥伴,加上固定來賓《旭時報》總編輯張育寧,一起聊聊地方創生的故事,一起經歷在地幸福生活。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 https://twrr.org.tw/zh-TW
🔔 每個月兩集、上架當週五中午 12:00 更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節目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製作,每一集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邀請一位或一組地方創生夥伴,加上固定來賓《旭時報》總編輯張育寧,一起聊聊地方創生的故事,一起經歷在地幸福生活。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 https://twrr.org.tw/zh-TW
🔔 每個月兩集、上架當週五中午 12:00 更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彰化員林,一座看似平凡卻蘊藏豐富能量的小城,出現了一家用冰淇淋重新定義「幸福」的店——幸福販賣所。
主理人洪維駿在疫情期間返鄉,他沒有選擇開一間普通的冰淇淋店,而是以地方農產為起點,把葡萄、芒果、香菜、芭樂等來自鄉鎮的風土滋味,變成一場場「台灣味覺小旅行」。
從第一支「金蜜芒果」冰淇淋,串起百大青農的合作網絡,到用「香菜你個芭樂」打出創意行銷;從「幸福販賣所」到「幸福製造公司」,他一步步讓甜點成為地方創生的載體。
節目中,美伶姐與維駿暢談員林的城市變遷、創業的甘苦與夥伴間的互助,也聊到那份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幸福販賣所是在販賣幸福,但最後我才發現,其實我才是被幸福療癒的那個人。」
⸻本集你會聽見:
・從疫情返鄉開始的創業故事,如何用冰淇淋連結土地與人情
・「金蜜芒果」與百大青農的串連,打造地方共榮的供應鏈
・風味創新背後的數學與味覺科學:冰淇淋不只是甜點,更是一門數學計算以及風味辨識
・用創意命名與行銷翻轉傳統食材印象,「香菜你個芭樂」的誕生故事
・從「幸福販賣所」到「幸福製造公司」,如何讓幸福成為可被製造的永續價值
這一集,是一場從味覺出發的創生旅程,也是一段讓幸福在土地上發芽的故事。
來賓介紹
洪維駿|幸福販賣所創辦人
主持人|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董事長)
特別來賓|張育寧(旭時報 創辦人)
🔹 幸福販賣所
官網 ▶️ https://www.thehappinessshop.com.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hehappinessshop2020/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那一天,我看到阿嬤坐在地上編草。那個手的節奏、草的香氣,還有她很專心的樣子,我突然覺得那是一種很深的生活智慧。」
十五年前,設計系學生廖怡雅第一次走進苗栗苑裡。陽光照在阿嬤們的指尖,藺草在她們的膝上蜿蜒成形——那一刻,她彷彿看見生活裡最細微的韌性與美。這份感動在她心裡發芽,也成為她返鄉創業的起點。
「藺草是這裡的草,它長在苑裡的大安溪邊。每一根草,都是這裡的土、這裡的水長出來的。」
從那片土地出發,廖怡雅與先生李易紳一起創立品牌「藺子」,在苑裡扎根十年。她用設計與真心陪伴地方的阿嬤們,從最初的四位長輩,到如今超過五十位一起編織的夥伴。有人重新找回手感,有人重拾生活的節奏,也有人第一次因為自己的作品登上展場而笑著落淚。
她說:「藺草有一種淡淡的香氣,很像曬太陽的味道。我們常說,那是家的味道。」
那份氣味,是土地的記憶,也是人與人之間最溫柔的連結。
本集你會聽見:
・那個改變一生的瞬間——第一次遇見藺草阿嬤的感動
・從設計系女孩到地方創業者的十五年實踐
・阿嬤們如何從「被說服」到「睡不著想新點子」的轉變
・當高齡長輩重新動手編草,找回自信與生活節奏
・藺草的氣味、土地的呼吸,與地方共生的故事
・從苑裡走向日本,一個由手感與心意編織的台灣品牌
這一集,是一場從土地香氣開始的故事。
當我們重新摸到藺草的溫度,也重新記起家的樣子。
來賓介紹
廖怡雅|藺子 共同創辦人
主持人|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董事長)
特別來賓|張育寧(旭時報 創辦人)
🔹 藺子
官網 ▶️ https://www.sunnyrush.com/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yuanlihandweaving/?locale=zh_TW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當大家都往東走的時候,我就想往西走——因為那裡可能有風。」
李政憲,本來手握台積電 offer,卻選擇不一樣的工作,之後因緣來到台南官田,做起父母口中「難以啟齒」的工作——燒菱角殼做炭。化學與材料出身的他,因為指導教授的啟發與對永續議題的執念,把農業廢棄物翻轉成環境、生活與教育的無限可能。
後來,李芷萱加入,成為另一位共同創辦人。政憲專注研發,芷萱負責行銷,這對夫妻的互補,讓「官田烏金」從不起眼的廢材,逐漸發展成跨產業的多元產品與體驗場域。
從吸濕除臭到寵物用品,從菱炭生活館到學校科學與環境教育,菱殼炭不僅可以除臭、除溼、固化土壤,還可以改善水質、讓瀕危的水雉鳥回歸,更讓官田這個農業小鎮重拾自信與驕傲。
這一集,你會聽見:
一段從農業廢棄物出發的故事,走進了家庭、教育、生態與社區;「官田烏金」讓我們看見,循環經濟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把土地與人重新連結的生活方式。
來賓介紹
李政憲|官田烏金 創辦人
李芷萱|官田烏金 共同創辦人
主持人|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董事長)
特別來賓|張育寧(旭時報 創辦人)
🔹 官田烏金
官網 ▶️ https://https://www.gtbg.com.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guantianblackgold/?locale=zh_TW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只要你有想像,我就可以把味道變給你——把抽象化為嗅覺。」
從台東東河尚德村的山腰出發,擁有絕對嗅覺的陳人鼎,帶著太太和三個孩子回到「遠的要命」的台東東河尚德村。
從一片不美不浪漫的野地開始,練習用自然農法種香草。創業的第二年差點撐不住——借錢發薪水也不夠、原料賣不掉、會計算不清;於是他們學蒸餾、學調香、學品牌、學財務,把生活的挫折煉成一瓶瓶帶著土地氣息的氣味。
回想一開始的苦,人鼎真摯的說,「因為太太愛我,所以跟我回去。」
在家人的愛中一起成長,後來,他們發現自己做的不只是精油,而是「服務設計」:把想像轉成氣味,做空間調香,與餐飲、酒類、企業內訓合作;同時在里山倡議與ESG的路上,把「人」放回風景裡——照顧在地長者、與外役監學員協作、推動「認養香氣森林」與韌性農業,讓生物多樣性與社群關係一起生長。
這一集,你會聽見:
一對返鄉夫妻如何把遠方變成日常,把困難變成祝福,把家鄉的山風、海鹽與陽光,調成你能聞見的幸福。
來賓介紹:
陳人鼎|小村遠遠 創辦人
主持人|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董事長)
特別來賓|育寧(旭時報 創辦人)
官網 ▶️ https://www.farfarawayvillage.com/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smallvillage2020/?locale=zh_TW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原本在 IC 設計科技業掌管系統開發部門,卻因身體不堪長期「賣肝換股票」的壓力,吳國賓選擇暫停工作、回到雲林斗六休養。在叔叔準備退休、家族醬油事業面臨轉型的節骨眼,他接下第三代的責任,投入已瀕臨失傳的「乾式釀造法」——不加鹽水、不打開缸蓋、不靠催化速成,而是用時間、自然與土地的力量,釀出深邃濃郁的有機醬香。
在他手中,萬豐醬油的老招牌不只是被保存,更被重新定義。他打造了專屬實驗室、使用感測器輔助、導入自然落菌,讓科學與古法在同一個缸口共生。他說:「我以前是用科技在控制麴的狀態,現在反而是退一步,只做監測,讓它自己說話。」
從控制到放手,從精算到體感,他的轉變不只是職涯的轉向,更是一種與土地對話的態度。如今,萬豐醬油走向精品化定位,與主廚、在地食材共同實驗新風味,也開始開放參訪、成為地方創生的體驗場域。
接下來你將聽到:
來賓介紹:
吳國賓|萬豐醬油 第三代釀造人
主持人|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董事長)
特別來賓|育寧(旭時報 創辦人)
官網 ▶️ https://saucefarm.com/product/product.html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saucefarm/?locale=zh_TW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戲劇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它應該像風一樣,自由地吹進人們的生活。」
20年前,一群嘉義的孩子創立了阮劇團,從文化沙漠走進劇場實驗,從偏鄉校園走進孩子心中,用行動與創作書寫屬於土地與時代的劇場語言。
透過劇場教育,他們引導孩子開發感知、情緒表達、人際關係與想像力。他們重視的是「過程導向」的學習——不在於表演技巧的高低,而在於學習者能否在劇場中重新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本集邀請阮劇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汪兆謙、團長蔡明純,談談他們如何——
▪ 從廢棄軍營與廟口舞台,走上國家劇院與國際藝術節
▪ 用「小地方計畫」進入校園,讓藝術教育在偏鄉深耕發芽
▪ 將創作者重新定義為「行動員」,走出劇場、走進社會
▪ 靠低於10%政府補助,打造永續營運的劇場創新模式
這是一段從地方長出的文化實踐,也是一場關於教育、藝術與社會參與的深刻對話。
本集也介紹阮劇團在空總登場的四齣展演作品:《鬼地方》、《熱天酣眠》、《小雪》、《可愛的人們》,誠摯邀請你走進劇場,一起打開感知、重新看見地方。
來賓介紹:
汪兆謙|阮劇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蔡明純|阮劇團團長
主持人|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董事長)
特別來賓|育寧(旭時報 創辦人)
官網 ▶️ https://ourtheatre.net/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ourtheatre/?locale=zh_TW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疫情期間,原本是工程師的李彥潁,與來自中國湖北的太太李芳,在思鄉、隔離與育兒的壓力中,悄悄開始了一場沒有預期的創業旅程。
「雷打石」這個名字,來自太太李芳的家鄉——中國湖北的「雷打石鎮」。那裡,有她記憶中最熱鬧也最有味道的地方,鎮上的母親總是用熱乾麵的香氣撫慰家裡的孩子。隔離讓李芳的思念鬱結成愁,她無法返鄉,於是轉身走進廚房,用味道感受回家的路。
她試著重現那碗熟悉的麵,卻在鹹蛋黃與辣椒的搭配中意外創造出一款全新風味的「金莎辣椒醬」。這罐醬,不只是安慰自己的鄉愁,也成了和丈夫一起重新認識台灣土地、語言與人情味的起點。
從餐桌開始,夫妻一起走向了一條沒有人預料的創業路。
隨著生活步調慢慢落地,他們開始在地找食材、找人合作、找故事;在拜訪鴨蛋工廠時,發現大量無法處理的蛋殼,於是動手實驗,把這些被視為「垃圾」的殘餘物,變成盤子、燈具、甚至牆面建材,開啟一場「從餐桌到空間」的材料永續之路。
從一碗麵、一罐醬,到一面牆、一間店,雷打石成為一段生活實驗的基地,也是地方創生的生活化實踐。他們的團隊與彰化在地青農、藝術家與學校合作,讓蛋殼不只是蛋殼,而是一種共創的起點。
本集來賓金句:
「我只是想讓她的心情好一點,沒想到辣椒醬竟然改變了我們的人生。」
「我女兒一歲多就會自己戴口罩,那畫面讓我決定要動手改變這個環境。」
「我們不是為了同情賣產品,而是要讓人真正喜歡、願意留下。」
你將聽到:
來賓介紹:
李彥潁|雷打石食品 創辦人
主持人|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董事長)
特別來賓|育寧(旭時報 創辦人)
官網 ▶️ https://fpk.ail.mybluehost.m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hunderstone.tw/?locale=zh_TW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你能想像,一團不起眼的水庫淤泥,竟能變成誠品與 LINE 禮物的熱銷商品嗎?
來自苗栗的「氺の尼泥研製所」,由志偉與維妮夫妻創辦,他們返鄉育兒之際,意外發現「廢棄」的水庫泥竟可成為永續生活的創作起點。他們以「沒有廢棄物,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為信念,用這種被視為工程廢料的材料,打造出富含地方精神的招財貓、台灣黑熊與白沙屯媽祖等人氣作品。
他們與材料專家合作,開發結合細砂、生物碳、咖啡殼等再生資源的高強度泥料(可達 15,000 磅),是一般建材的近四倍。這種材料不只承載永續理念,更實現在地設計、社區生產、教育推廣與品牌行銷的完整鏈條。他們用一件件有靈魂的作品,走出地方創生中最難的一條路:讓理念成為商業,也讓商業回應地方。
從最初「黑黑醜醜」的失敗版本,到經過數十次實驗後的媽祖神像,他們克服了材料、技術、市場與家庭協作等層層挑戰,也串起了泥料研發、社區代工與品牌行銷的完整循環經濟鏈條。
🔍 本集你將聽到:
📍 來賓介紹:
陳志偉、佟維妮|氺の尼泥研製所 創辦人
主持人|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董事長)
特別來賓|育寧(旭時報 創辦人)
官網 ▶️ https://www.niyan-cement.com/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p/%E6%B0%BA%E3%81%AE%E5%B0%BC-%E6%B3%A5%E7%A0%94%E8%A3%BD%E6%89%80-100063801403390/?locale=zh_TW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你知道台灣有一群「泡泡龍」病友,因為罕見的皮膚疾病而無法自在生活,卻仍擁有豐富的創作潛力?你知道在雲林崙背,一塊塊被荒廢的破碎小農地,如今在一群長者的照顧下重新長出希望?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土地工工」創辦人馬克,分享他如何從「點點善」的社會設計出發,走入偏鄉農村,串連罕病病友與中高齡長者,透過栽種澳洲茶樹、提煉純露,打造一套以人為本、循環永續的地方經濟模式。
從一開始協助泡泡龍病友創作圖像與故事、製作公益貼紙與包裝設計,讓他們不再只是受助者,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參與社會;到後來與雲林崙背的社區阿嬤合作,認養與照顧每一塊「一坪地」,親手種下澳洲茶樹與香草植物,細心除草、澆水、照料,讓原本荒廢的土地重新展現生機。
「土地工工」團隊將農作收成投入純露萃取與產品研發,推出以病友需求為出發點、又融合在地智慧的「茶樹純露」與手工調配的「祖嬤特調」等限量在地商品,將土地的成果轉化為能療癒人心、支持身體的實用日用品。
這一整套從種植到照護、從創作到產品的流程,不只是社會設計,更是一場深刻的人與土地的合作練習。馬克與他的團隊在蹲點十四個月的實踐中,走過田埂、進入家庭、傾聽長輩、理解病友,打造出一套以「土地為載體」、「人為核心」、「產品為媒介」的社會創新行動,讓地方創生真正落腳在人的尊嚴與彼此的連結上。
• 如何從泡泡龍病友的皮膚需求出發,發展出茶樹純露的公益商品?
• 社區阿嬤如何參與「一坪地」農作照護,找回自信與生命成就感?
• 一場結合罕病、長照與農地活化的社會創新行動,如何在雲林落地實踐?
一坪土地、三棵茶樹,從罕病孩子到社區的阿公阿嬤,每個人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價值。
🔹土地工工
官網 ▶️ https://www.tudigogo.com/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udigogo/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在嘉義中埔鄉,一對退休夫妻與三位女兒共同打造出名為「紅瓦貓」的藝術生活基地。從廢棄材料建屋,到將爭議性的檳榔果轉化為植物染料,這個家族不僅實踐了循環經濟,也為在地文化注入新的生命。
本集《地方創聲》邀請紅瓦貓主理人之一黃千聞來到節目中和大家分享,紅瓦貓一家人,怎麼在一棟用回收建材蓋起的紅瓦房中,意外吸引親友與社區居民絡繹而來——這段「隱居失敗」的故事,成了「紅瓦貓」地方創生的起點。
從紅磚瓦、老窗戶與檜木搭建的空間,到以兩隻過世愛貓為名,這個家逐漸轉化為一處結合美學、環境教育與社區連結的共創基地。他們以「檳榔染」為創新核心,把原本被視為農業廢棄物、甚至帶有負面印象的過熟檳榔果,透過植物印染與藝術設計,轉化為具有高美感與商品潛力的布料與服飾。DIY 工作坊、導覽體驗活動等,讓來訪的朋友在過程中認識在地植物、理解循環經濟的價值。
家人同心創造最堅實的熱情,「紅瓦貓」逐漸積極走入社區與校園,成立中埔觀光發展協會、推動在地燈會,並與學校合作藝術深根課程,教導孩子用雙手與雙眼重新理解故鄉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記憶,實踐青銀共創、全齡共學的理想,為地方注入持續不斷的創造力。
• 檳榔如何變身高質感布料?
• 地方創生如何從家人之間開始?
• 從社區營造走入全齡教育有哪些挑戰?
來聽聽這段在紅磚與貓影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
🔹紅瓦貓
官網 ▶️ https://kawaraneko.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kawaraneko/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你知道台灣的羊奶與羊肉,背後有哪些產業挑戰與創新故事嗎?本集《地方創聲》帶你走進彰化,認識兩位回家接棒的年輕人:來自「乙木羊 immu」的怡菁與「天香羊肉爐」的宜家。
她們同樣從家族事業出發,為家業尋找新的機會。怡菁推廣冷鏈羊奶與食農教育,宜家翻轉羊肉只能做「羊肉爐」的刻板印象,開發羊肉漢堡、手切火鍋片等創新產品。節目中,她們也分享返鄉後,面對父母輩「經驗值」養羊方式的世代衝突、從工程師背景引入 SOP 與數據管理的嘗試,以及用在地稻稈作為飼料打造循環經濟的努力。她們說:「大家都說不要回來接,但我們還是選擇了返鄉,因為我們看到希望。」
地方創生不只是「留下來」,更是一種再定義地方價值的創新行動。透過他們的故事,我們看到:
• 如何把「吃的東西」變成地方教育的起點;
• 如何讓傳統畜牧與在地農業共生,轉化為低碳且有感的永續模式;
• 如何在農村找到利基市場,創造具有地方辨識度的新產品;
• 如何從消費者教育、品牌美學、體驗經濟,重新建立與土地的連結。
台灣的羊隻數量正快速下降,養羊產業辛苦、接班人難尋,市場也被進口產品壟斷。但只要有人願意重新思考地方資源的潛力、創造產品與文化的連結,在地創業不再只是務農,更是一場地方價值的再創造。
「返鄉不是一個決定,是每天醒來都還願意繼續做下去的事。」這是一集關於返鄉、創新、困境與轉機的節目,也是一場正在進行的地方革命。
🔹乙木羊
FB ▶️ https://www.facebook.com/immugoat/
官網 ▶️ https://www.immugoat.com/immugoat/index.php?action=index
🔹天香羊肉爐
FB ▶️ https://www.facebook.com/igoatyou/
官網 ▶️ https://www.ohmygoat.com.tw/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什麼樣的漢堡,可以成為台灣土地長出來的地方創生故事?
本集《地方創聲》,我們邀請到樂檸漢堡創辦人之一 YC,談談他和營養師太太如何從一間蔬果行開始,在「新鮮」與「真實」的信念中轉型,打造出唯一以台灣在地食材為核心、倡議永續農業的綠色漢堡品牌。
節目中,我們聊到創業的彎路、與消費者習慣對話的挑戰。包含自製麵包到使用台灣小麥與蔬菜的堅持,甚至連「穿短褲吃漢堡」背後,都藏著一套品牌價值哲學。
當 ESG 遇上飲食文化,當地方連結延伸至國際視野,YC 用 18 年的堅持告訴我們:地方創生不只是發生在嘉義,更是每一口真實滋味的積累;從地方出發,不只在台灣,還有機會走向國際。
📍本集亮點:
• 樂檸的品牌轉型故事:從蔬果行到在地漢堡
• 餐飲中的 ESG:在地食材供應鏈與永續實踐
• 穿短褲的品牌精神:從生活感出發的創新策略
• 台灣品牌的出海想像與挑戰
🍔 如果你對創業、品牌、地方經濟或綠色餐飲感興趣,這一集絕對不容錯過!
🔹樂檸漢堡
FB ▶️ https://www.facebook.com/thefreenburger
官網 ▶️ https://www.thefreen.com/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79a7y106ic01zy7n588bq7/comments
🎙來賓: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陳美伶
旅學堂創辦人 李琪
🚩 本集節目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x《旭時報》共同製作
經歷 10 年的全職媽媽生活,李琪在因緣際會之下創辦「旅學堂」,挖掘曾被忽略的女性歷史與聲音,更透過專業的導覽培力,為淡水的媽媽們創造了發揮潛能的機會,助力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結合「旅學」和「女學」,旅學堂在淡水為當地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視角,展現地方創生與性別平等的雙重價值。
#深度對談Q&A請見旭時報官網
⋯⋯⋯⋯
🔹旅學堂
FB ▶️ https://www.facebook.com/tamsuitraveler2019
官網 ▶️ http://www.tamsuitraveler.com/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 旭時報 sunrisemedium 📣
官網 ▶️ https://sunrisemedium.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unrisemedium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sunrisemedium_podcast/
⋯⋯⋯⋯
🎤 本集錄音時間為 2024.11.20
🎙來賓: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陳美伶
香草野園共同創辦人 林詹梃
🚩 本集節目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x《旭時報》共同製作
帶著海外打拼的經歷,林家三兄弟選擇返鄉成立「香草野園有機農場」,秉持有機和自然農法的理念打造園區,持續反思農業的多元可能,更因此涉足了農、林、漁、牧等四大類產業。面對氣候變遷與人口老化的挑戰,熱愛家鄉和大自然的他們選擇成立合作社直面產銷議題,更透過體驗活動讓大眾重視食農教育,探索產業與地方生態的共存解方。
#深度對談Q&A請見旭時報官網
⋯⋯⋯⋯
🔹香草野園
FB ▶️ https://www.facebook.com/VanillaUenoPark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 旭時報 sunrisemedium 📣
官網 ▶️ https://sunrisemedium.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unrisemedium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sunrisemedium_podcast/
⋯⋯⋯⋯
🎤 本集錄音時間為 2024.11.18
🎙來賓: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陳美伶
TC Time Walk 共同創辦人 徐銘遠
🚩 本集節目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x《旭時報》共同製作
自環遊世界的旅程中獲得靈感,徐銘遠決心將國際盛行的 Walking Tour 帶回臺灣,更轉換為適合在地人文風情的遊程。秉持固定時間與路線的理念,TC Time Walk 的成立讓文化導覽出現系統化的服務培訓,讓來到臺中的國際、國內旅客能夠深度體驗臺中,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與文化。隨著服務模式普及,徐銘遠也期盼能擴展至中部生活圈或是與在地企業合作,目標是促進文化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
#深度對談Q&A請見旭時報官網
⋯⋯⋯⋯
🔹TC Time Walk
FB ▶️ https://www.facebook.com/TCTimeWalk/
官網 ▶️https://tctimewalk.com/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 旭時報 sunrisemedium 📣
官網 ▶️ https://sunrisemedium.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unrisemedium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sunrisemedium_podcast/
⋯⋯⋯⋯
🎤 本集錄音時間為 2024.10.29
🎙來賓: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陳美伶
卡里善之樹創辦人 林冠瀚
🚩 本集節目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x《旭時報》共同製作
回到家鄉接手父親的雨傘工廠,林冠瀚與設計師好友以「卡里善之樹」做為基地,重新塑造品牌新形象,更透過實境解謎遊戲、雨傘彩繪 DIY 等跨域活動串連起在地文化與居民。從家族產業出發思考家鄉的農村再生議題,林冠瀚期盼人們不再只是路過,而是停下腳步走進彰化和美,感受社區的文化與歷史之美。
#深度對談Q&A請見旭時報官網
⋯⋯⋯⋯
🔹卡里善之樹
FB ▶️ www.facebook.com/rbhouse.tw/
官網 ▶️www.rainbowhouse.cc/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twrr.org.tw/zh-TW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twrrf
📣 旭時報 sunrisemedium 📣
官網 ▶️ sunrisemedium.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unrisemedium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sunrisemedium_podcast/
⋯⋯⋯⋯
🎤 本集錄音時間為 2024.10.29
🎙來賓: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陳美伶
果嶼共同創辦人 黃子軒
🚩 本集節目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x《旭時報》共同製作
從學校走到實戰場,黃子軒和夥伴們以永續再生的理念創立果嶼,致力於不浪費農夫辛勤耕種的心血,攜手多位小農讓「歪果」得以轉換形式,重新有了進入市場的機會。他們結合設計背景,讓產品成為理念的承載品,探索水果再加值的可能性,為農業改革注入新想像,期待將臺灣農業推向國際舞台,讓世界看見這些珍貴的在地故事。
#深度對談Q&A請見旭時報官網
⋯⋯⋯⋯
🔹果嶼good island
FB ▶️ www.facebook.com/guoyu.goodisland
官網 ▶️www.guoyugoodisland.com/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twrr.org.tw/zh-TW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twrrf
📣 旭時報 sunrisemedium 📣
官網 ▶️ sunrisemedium.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unrisemedium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sunrisemedium_podcast/
⋯⋯⋯⋯
🎤 本集錄音時間為 2024.09.23
🎙來賓: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陳美伶
大崎村落創藝基地主理人 林建叡
🚩 本集節目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x《旭時報》共同製作
自臺南藝術大學建築所畢業後,林建叡與妻子羅婉慈選擇深耕臺南官田,透過結合遊戲與藝術的新思維,活化了當地的閒置祖厝。他們成立大崎村落創藝基地,吸引親子與師生來體驗獨特的玩學課程,逐步與當地居民建立深厚連結。從實踐中學習的他們,期望將這種經驗分享給其他團隊,讓村落遊戲島的理念能更為人所知。
#深度對談Q&A請見旭時報官網
⋯⋯⋯⋯
🔹大崎村落創藝基地
FB ▶️ https://www.facebook.com/da7childartlibrary/
官網 ▶️https://da7artgrower.boostime.me/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 旭時報 sunrisemedium 📣
官網 ▶️ https://sunrisemedium.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unrisemedium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sunrisemedium_podcast/
⋯⋯⋯⋯
🎤 本集錄音時間為 2024.09.23
🎙來賓: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陳美伶
博仁堂負責人 周建文
🚩 本集節目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x《旭時報》共同製作
面對傳統中藥產業凋零,博仁堂第六代周建文接手家業後,積極推動多角化經營策略。不僅將博仁堂轉型為臺南首間結合藥膳盅品的專賣店,還打造了中醫藥文物館——益仁堂,致力於傳承家族歷史與中藥文化。此外,周建文也透過舉辦市集活動,凝聚街區能量,促進同業的交流與創新,尋求中藥產業持續發展的未來可能性。
#深度對談Q&A請見旭時報官網
⋯⋯⋯⋯
🔹博仁堂
FB ▶️ https://www.facebook.com/pojenmedi/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pojen_store/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https://twrr.org.tw/zh-TW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wrrf
📣 旭時報 sunrisemedium 📣
官網 ▶️ https://sunrisemedium.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unrisemedium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sunrisemedium_podcast/
⋯⋯⋯⋯
🎤 本集錄音時間為 2024.08.15
🎙來賓: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陳美伶
南迴永續旅行聯盟 發起人 武撒恩•卡羅
🚩 本集節目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x《旭時報》共同製作
為了更加認識自身的原住民身份與文化,武撒恩•卡羅回到臺東金崙,從經營打個蛋海旅、力卡珈琲開始,一步步贏得部落族人對他的認同。憑藉多年的飯店工作經驗與對永續價值的追求,他與南迴四十個店家共同組成「南迴永續旅行聯盟」,期盼旅行不僅僅是吃喝玩樂,更能在旅途中為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深度對談Q&A請見旭時報官網
⋯⋯⋯⋯
🔹 南迴永續旅行聯盟
FB ▶️ 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mibextid=dGKdO6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官網 ▶️ twrr.org.tw/zh-TW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twrrf
📣 旭時報 sunrisemedium 📣
官網 ▶️ sunrisemedium.com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unrisemedium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sunrisemedium_podcast/
⋯⋯⋯⋯
🎤 本集錄音時間為 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