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唔係天才的專利,而係可以被培養嘅文化。呢集,我地會一齊睇下 作者Adam Grant 點樣用心理學研究,解構「原創者係點養出嚟」。家庭篇講父母點樣用「講道理唔講命令」去啟發孩子思考是非,點樣俾自由、俾選擇、俾安全感;再講兄弟姊妹之間嘅「次子效應」——點解後出生嘅孩子往往更敢試。
接住落嚟,會講下「導師與模仿」:點解真正嘅創造力,往往係從模仿開始;仲會講學校、公司點樣建立「敢講真話」嘅心理安全文化,讓創意唔再被壓抑。
最後,作者提醒我哋——原創精神唔止關於創新,而係一種生活態度。當你敢問「點解要咁?」、敢講自己相信嘅一句話,世界就已經被你改變咗。
今集我地由 Facebook、Apple、Google、Netflix 到 Steve Jobs、Warby Parker,一齊睇清先行者劣勢、點樣用「策略性拖延」畀創意發酵、以及用風險分配去建立安全感,令你敢試又行得遠;最後再講「挑戰型盟友」同貼地表達,幫好 idea 真正落地。
重點:
時機重於速度:慢一步觀察,準一步出手
策略性拖延:先開個頭、設中途檢視、交錯任務讓腦袋發酵
風險分配:一邊維持穩定,一邊推進高潛力創新
書名: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 Originals –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
作者:Adam Grant
原創,唔一定係天才的特權。
呢本書嘅作者Adam Grant 話,真正嘅「original」,其實係敢於懷疑、願意慢一步思考、又唔被恐懼打沉嘅人。
今集我地一齊睇下:
- 為何第一個出手的人唔一定贏?
- 點解最勇敢的創新者,反而最懂得與恐懼同行?
- Bob Dylan、Warby Parker 的故事,又如何詮釋「懷疑」與「信念」之間的矛盾?
原創唔係衝動,而係一種選擇——
選擇唔跟、選擇試、選擇真誠面對自己。
《觀看的方式》作者: John Berger
今集我哋由博物館走到現代螢幕,追蹤圖像點樣塑造慾望同身份。藝術同擁有緊扣;攝影開啟複製年代,打開大眾入口;廣告把理想生活包裝成畫面;最後回到那條最核心的提問:「誰在看?誰被看?」
今集你會聽到:
所有權與藝術:收藏變成階級語言;一幅畫可以係財產、亦係身份。
複製的時代:原作光環變淡、接觸門檻降低、語境流動、二創與娛樂化、權力由收藏家轉到媒體與平台。
廣告的視覺語言:賣嘅不止產品,而係「想像出嚟嘅生活方式」;畫面先製造缺口,再提供補償。
觀看與權力:從男性凝視到演算法推送,目光被引導;我哋以為在看,其實經常被看、被編排。
我地一齊諗下:
當「擁有」成為美的證明,藝術還可否只談審美?
一幅圖離開原場域之後,意味會點變?
你上一次被廣告觸動,是產品吸引,抑或畫面承諾嘅「未來自己」?
划 IG 嗰刻,係你揀畫面,還是畫面揀你?
下次欣賞藝術品或圖像時,不妨停一停再望:「呢個畫面要我點樣睇?背後想我相信乜?」
書名:《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作者:約翰・伯格 John Berger「觀看,從來唔止係用眼睛。」
今集我地打開一本改變咗無數人「睇藝術」方式嘅書——《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作者係英國藝術評論家 約翰・伯格 John Berger。
作者話:「我哋望住圖像,其實同時都望緊自己嘅價值觀。」
原來,睇一幅畫、一張相,甚至一個廣告,都唔係純粹嘅欣賞,而係被文化、歷史、社會同權力所塑造。
今集重點:
1. 觀看的方式:眼見未必為實,語境會改變我哋嘅理解。
2. 女性的形象:男人觀看女人;女人觀看自己被男人觀看。
3. 油畫的傳統:油畫唔止講美,而係權力與財富的語言。
從博物館到社交媒體,從古典油畫到 Instagram,作者都想我哋重新問一句:
「我哋點樣睇?我哋點解要咁樣睇?」
希望透過呢一集,你都可以學識用一雙「新嘅眼睛」去睇世界。
書名: 人生4千個禮拜
作者: Oliver Burkeman
你有無試過:
好想開始一樣事,但就係唔敢起步?
生活排到滿滿,卻總覺得自己「唔夠」?
明明已經好努力,但心入面總係有啲不安?
今集《讀樂樂》,我地繼續一齊睇下《人生4千個禮拜》教我地:
- 原來,錯過並唔等於失敗,而係人生的本質
- 拖延唔係懶,而係你試緊保護你內心嘅脆弱
- 專注唔係靠意志力,而係一種對自己嘅選擇
-「無聊」其實係你靈魂想講嘢嘅入口
- 一星期唔只係日曆上七格,而係可以設計成你人生嘅一個作品
- 同自己和解唔係放棄,而係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真正重視嘅生活節奏
我哋唔需要做晒所有事,唔需要完美先可以起行。只要願意揀一樣你而家想做嘅,真誠咁投入,嗰樣就已經夠。
希望你聽完呢集,會更勇敢、更溫柔咁對待你自己,喺有限嘅4,000個禮拜入面,活出屬於你自己嘅人生。
書名:《人生4千個禮拜》
作者:Oliver Burkeman
你以為自己唔夠叻,先至成日唔夠時間?
你以為效率高啲,就可以換嚟更多自由?
你以為再等等,總有一日會準備好開始?
今集我哋會一齊讀英國作家 Oliver Burkeman 嘅《人生4千個禮拜》,探索書中第一部分《工具無法解決的問題》——涵蓋第1至第4章,逐一拆解四個時間迷思:
唔夠時間唔係你嘅錯(時間唔係資源,而係你自己)
你永遠唔會做完所有事(自由,來自誠實嘅選擇)
效率愈高,愈唔夠時間(效率陷阱同焦慮迴圈)
掌控人生的幻想(等唔到「啱時間」,就由而家開始)
今集我地會聽到:
✔ 點解「To-do List 清晒先可以休息」係錯覺
✔ 點樣由效率奴隸變回一個有節奏感嘅人
✔ 點解人生永遠唔會準備好,但你仍然可以開始
✔ 點樣用「留白」搵返你自己嘅空間
呢唔係一本教你時間管理嘅書,係一本教你點樣好好過日子嘅書~ 我地一齊黎睇下啦
書名: 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作者: Morgan Housel
當你以為致富靠運氣或一時聰明,其實關鍵喺——認清人性、拉長時間軸。今集我地會學習由「欣喜與絕望」的情緒潮汐、到「持續奔跑」與複利的耐心,再到最難但最有效的「困難+無趣+無即時回報」的長期功課;亦會拆解「誘因」如何悄悄改變決策,以及點樣用長期思維承受代價、把創傷化成韌性。
重點提要:
• 人生高低交替實屬常態:接受波動,先有穩定。
• 時間+紀律>一擊即中:長跑式累積才會放大成果。
• 識破誘因陷阱:拒絕短視,守住長遠目標。
• 疤痕唔係失敗,而係資產:它們會成為你的心理安全邊際。
如果你正在追求「穩定的自由」而非「極速致富」,呢一集會幫你建立更務實、更長久的致富心態。
書名: 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作者: Morgan Housel
暢銷書《致富心態》嘅作者Morgan Housel嘅另一本書《一如既往》, 話比我地知點解人類喺金錢同決策上,總係重複犯錯。
我哋會一齊睇下:
點解最大嘅風險,往往係你冇預料到嘅事?
點解幸福感唔係由結果,而係由「期望值」決定?
點解故事比數據更有力量,甚至會誤導投資?
點解「繁榮」本身就孕育住下一場危機?
點解奇蹟從來唔係瞬間,而係長期累積?
📌 無論投資定生活,Morgan 嘅提醒都一樣清醒:
世界會變,但人性一如既往。我地真正要學識嘅,唔係預測未來,而係管理自己嘅慾望與恐懼。
今集我哋會翻開《北齋漫畫》,走入呢本「江戶百科全書」嘅奇妙世界。
北齋唔單止畫風景同富士山,佢仲畫盲人摸象的幽默場景、胖子同瘦子的誇張對比、仲有呆呆哋嘅「窮版風神雷神」,連青蛙都可以畫到好似真人咁搞笑。
呢本畫冊喺19世紀傳到巴黎,引發「日本主義」熱潮,啟發咗莫內、馬奈、竇加等大師,令西方藝術重新思考構圖與日常題材。
諷刺嘅係,日本一度將浮世繪視為「下流」,直到近代先重新重視,呢本書嘅作者要用左40幾年在世界各地收集返北齋漫畫嘅原版。
北齋嘅人生,係唔停步、不斷試新嘢、活到老學到老。佢提醒我哋:無論幾多歲,幾時開始,都可以繼續向前一步。
我地一齊嚟聽,點解一本小小嘅畫冊,可以跨越江戶去到巴黎,成為世界藝術靈感寶庫吖~
書名: You Are Not Your Brain
Jeffrey M. Schwartz & Rebecca Gladding
嚟到最後一集,我哋將會把「Relabel → Reframe → Refocus → Revalue」四步法,真正落地應用到日常生活——由應對焦慮、戒掉壞習慣,到處理內耗、拖延、上癮,全部都可以用呢套方法逐步破解。
- 一條改變命運嘅關鍵問題:「我而家究竟發生緊咩事?」
- 生活場景示範——焦慮爆發、拖延成性、完美主義內耗——用四步法一步步拆解問題
- 一個每日10分鐘嘅簡單練習,幫你由被腦操控變成真正有選擇
呢集唔只係理論,仲係行動指南。我地唔需要一次過成功,只需要每日一次有意識嘅選擇,就可以慢慢改寫腦迴路,活出更清醒、更自由嘅自己。
書名: You Are Not Your Brain
Jeffrey M. Schwartz & Rebecca Gladding
上集我哋講到「你唔係你個腦」,今集就會進入本書最重點介紹嘅工具— The Four Steps。
呢套方法由腦神經科學家 Jeffrey Schwartz 提出,幫你識穿錯誤腦訊息、重新塑造神經迴路,將「反應型人生」變成「選擇型人生」。
我地會一起學習:
1. Relabel 重新命名——認出腦訊息唔等於真相
2. Reframe 重新解釋——換個角度理解感受同衝動
3. Refocus 重新聚焦——用行動改寫腦迴路
4. Revalue 重新評估——用價值觀取回內在主控權
仲會同你分享點解忽略、壓抑情緒冇用,反而會令佢哋更強,以及正念練習點樣成為四步法嘅最佳配搭。
如果你想擺脫焦慮、拖延、內耗,重新活得清醒同有力量,我地一起來跟呢本書學習下啦~
書名:You Are Not Your Brain(你唔係你個腦)
作者:Jeffrey M. Schwartz & Rebecca Gladding
你有冇試過覺得——
「我成日拖延,應該係我太懶」
「我經常焦慮,一定係我有問題」
「我內耗咁嚴重,係咪我真係唔夠好」?
作者話你唔係你嘅諗法、唔係你嘅情緒、更加唔係你嘅壞習慣。呢啲都可能只係你大腦入面自動彈出嚟嘅「欺騙性腦訊息」(Deceptive Brain Messages)。
今集我哋睇下《You Are Not Your Brain》第一部分內容「自我意識 A Sense of Self」,了解下:
:: 你點解會誤以為「諗法=真相」
:: 大腦點樣建立出自動反應模式
:: 壞習慣點解咁難戒?同你冇意志力冇關
:: 什麼係「神經可塑性」?點樣訓練腦變得更自由
:: 從錯覺自我,走向真正覺醒嘅內在你
如果你對「焦慮」、「拖延」、「內耗」感到好攰,如果你想活得更覺察、更清醒,今集可能會幫到你。
!!! 記得訂閱《讀樂樂》,追蹤 IG @goodreads.hk,分享畀你關心嘅人呀呀呀呀。
原著:《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作者:波頓·麥基爾 Burton Gordon Malkiel
你唔係財經專家?冇時間炒股?怕睇市睇到眼矇?作者幫你搵出一條又懶又穩陣嘅致富路線!
我哋會一齊做「十項財務體能練習」,打好理財基本功,拆解股票、債券、現金有咩分別,邊樣適合邊個人生階段,無論你20歲定65歲,都可以根據人生四季調整組合,走得穩又遠。
最後,再送你一套懶人恩物:「散戶三步曲」——ETF、定額投資、忍手唔郁。
如果你想投資,但又怕錯晒方向,這本書會俾你一個清晰、簡單嘅起步指南。
即使你而家只係每月買入少少ETF,只要堅持——未來你會多謝今日行咗第一步嘅自己。
你相信可以靠圖表預測股價嗎?你會覺得「基本面分析」一定穩陣?或者你都幻想過搵到「下一隻NVIDIA」就可以財務自由?
我地今次去漫步華爾街,一齊睇下投資世界幾個常見但迷思重重嘅幻想:
🔹 投資係靠「磐石」定「空中樓閣」?
🔹 技術分析準唔準?點解馬騮都贏到專業分析師?
🔹 基本面分析點解未必幫到你打敗市場?
🔹 Amazon、Tesla、NVIDIA 明明係好公司,但買入一樣可能輸錢?
🔹 有效市場理論係你嘅絆腳石,定係避雷針?
如果你曾經懷疑過自己係咪唔識投資,或者懷疑自己太遲入場——呢一集,希望可以俾返你信心同方向。
你有冇試過:
- 準備咗一大堆野但仲未開始實際落手做?
- 學咗好多,但好似一直冇成果?
今集我地一齊用 Pat Flynn 嘅《Lean Learning》打破「學極唔郁」嘅困局!
今集重點:
1️⃣ 精準學習四步法(Identify → Learn → Implement → Reflect)
2️⃣ 點樣用 Just-in-Time 學習,即學即用唔再拖
3️⃣ 乜嘢係 Voluntary Force Function(自我強制器)?
4️⃣ 微技能(Micro Mastery)點幫你每日一小步、累積大成長
5️⃣ 點解你要堅持到 Quantum Leap 爆發嘅一日
6️⃣ 找到生命中支持你行落去嘅 Champions
7️⃣ 日常實踐方法:時間格劃(Time Blocking)+ 精準聚焦
原著:《Lean Learning: How to Achieve More by Learning Less》by Pat Flynn
中文譯名暫時未有 (如有消息我會再 update!)
從細個開始,我哋就被教導:「愈多愈好」—錢愈多愈好、資訊愈多愈好、技能愈多愈好。
但時代變咗,過去有價值嘅嘢,今日可能已經變成負擔。如果單靠資訊就能解決問題,我哋早就活成自己想要嘅樣子。喺依家呢個節奏極快嘅世界,成功與失敗之間嘅分野,唔喺你知幾多,而係你點樣善用你知道嘅嘢。
《Lean Learning 》就係幫你做到呢點——用更高效率、更明確方向、更實際成果,推動你向目標前進。作者 Pat Flynn 係一位經驗豐富、屢創業績嘅創業者,亦係啟發過數百萬人嘅content creator。書中融合咗佢親身經歷,以及成功實踐佢方法嘅真實案例。《Lean Learning》唔只係教你點樣更有效率吸收資訊——
佢其實係教你重新塑造自己對知識嘅態度與用法。你會學識點樣分辨對你成長最重要嘅事,點樣刪走無謂嘅干擾,唔再俾資訊拖住你。喺一堆生產力書籍之中,《Lean Learning》特別之處係:
- 佢唔只叫你「做得聰明啲」,而係幫你徹底顛覆資訊吸收、消化、實踐嘅方式。
- 好啱創業者、職場專業人士、同埋所有渴望成長嘅終身學習者。
透過 Pat Flynn 豐富嘅創業實戰經驗同真實案例,《Lean Learning》提供咗一套真正具變革性嘅方法,幫你精通任何技能,以「少即係多」的精神創造更多成果。
我地今集一齊望遠啲——望下馬可奧理略眼中嘅宇宙、命運、人性、同自己嘅角色。佢話:「你不過係宇宙中一粒沙,而時間——係無限海洋裡一滴水。」
聽落好渺小,但反而帶嚟一種好深嘅釋懷。原來,活得自在,唔需要控制世界,只要守住自己。
今集陪你一起思考:
• 你可以唔鍾意發生咗嘅事,但你可以選擇點樣回應
• 「點解會係我」變成「點解唔係我?」——當人生無常變得可以理解
• 唔追求完美、唔需要認同,只問自己:「而家可以做啲乜?」
• 真正嘅幸福(Eudaimonia),來自內心嘅清明、安定、善良
如果你最近生活有啲混亂,或者你喺夜晚攤喺床上,心入面好多聲音——希望馬可奧理略嘅字句,幫你搵返屬於自己嘅內心王國。
多謝你陪我分享讀書嘅快樂~
你有冇試過喺疲累嘅日子入面,想搵返自己內在嘅力量?
有時,只需要一本書、一句話,就可以幫你靜靜地走過低谷。
今集,我想同你打開一本非常真摯嘅書—《沉思錄》。
佢係一個人同自己心入面講嘅真話。馬可.奧理略係古羅馬嘅皇帝,但《沉思錄》唔係講權力,唔係講成就,而係講緊——點樣做一個唔輸俾自己嘅人。
佢話:
「你控制唔到命運,但你可以選擇點樣回應。」
「唔好再講我要理性,而係要活得理性。」
「人生短暫,但只要你活得正直,就唔會太短。」
我們在今集一起:
- 感受感恩點樣帶來穩定
- 學識觀察情緒,而唔係俾情緒帶走
- 放下控制一切的焦慮,專注活好當下
- 從一位皇帝筆記入面,聽見你內心嘅聲音
你有冇試過,以為達成咗一個目標就會開心好耐?
但真正達到之後,開心只係幾分鐘,跟住就開始搵下一個要追嘅目標?
今集我哋繼續讀 Michael Easter 嘅《大腦不滿足》,一齊了解吓:
點解人類其實唔擅長「感受快樂」?
你唔係唔夠努力,而係搞錯咗快樂嘅方向
「享樂適應」點解令你一拎到嘢就想再拎?
當快樂變成 KPI,我哋點樣越做越攰?
其實快樂唔一定靠獎賞,而係可以透過「靜」同「感受」嚟實踐
今集我仲會分享三個簡單嘅方法,幫你搵返真正屬於自己、無需比較嘅快樂感。如果你都曾經喺追緊幸福嘅路上感到迷失,希望今集可以俾你少少安慰,同一啲實用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