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看的方式》作者: John Berger
今集我哋由博物館走到現代螢幕,追蹤圖像點樣塑造慾望同身份。藝術同擁有緊扣;攝影開啟複製年代,打開大眾入口;廣告把理想生活包裝成畫面;最後回到那條最核心的提問:「誰在看?誰被看?」
今集你會聽到:
所有權與藝術:收藏變成階級語言;一幅畫可以係財產、亦係身份。
複製的時代:原作光環變淡、接觸門檻降低、語境流動、二創與娛樂化、權力由收藏家轉到媒體與平台。
廣告的視覺語言:賣嘅不止產品,而係「想像出嚟嘅生活方式」;畫面先製造缺口,再提供補償。
觀看與權力:從男性凝視到演算法推送,目光被引導;我哋以為在看,其實經常被看、被編排。
我地一齊諗下:
當「擁有」成為美的證明,藝術還可否只談審美?
一幅圖離開原場域之後,意味會點變?
你上一次被廣告觸動,是產品吸引,抑或畫面承諾嘅「未來自己」?
划 IG 嗰刻,係你揀畫面,還是畫面揀你?
下次欣賞藝術品或圖像時,不妨停一停再望:「呢個畫面要我點樣睇?背後想我相信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