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Sport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5/v4/57/e2/ec/57e2ec9e-6a10-58ce-0f1a-53395ae0005f/mza_6093531584359959107.jpg/600x600bb.jpg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Denver Chinese Source 丹佛华人资讯网
26 episodes
8 months ago
他是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里一个精通中文的老教授,他除了教授中国现代史外,他还在科罗拉多大学开了堂现代汉语课程,是个十足十的中国通。这个来自丹佛西边中央城(Central City)的外国人一生机遇蛮与众不同的。从科罗拉多大学毕业不久就投身军旅的他,原本雄心壮志的想被派到西伯利亚去对抗刚刚推翻沙俄的布尔什维克,没想到被派到菲律宾一待就待了四年,想被派驻日本才报名了训练军人外国语言的课程,反而糊里糊涂的被派到了中国做助理武官(Assistant Military Attache),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和中国一生的不解之缘。那一年是1924年,他的名字叫做大卫包瑞德(David D. Barrett)。在这时期,他练了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腔,就连四书五经也难不倒他。1927年是他的仕途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被调任到驻守天津的第15步兵团,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个伯乐,步兵团指挥官乔治马歇尔中校(Lt. Col. George Marshall) ,和营长约瑟夫史迪威少校(Maj. Joseph Stilwell)。在他们的提携下,1931年他被调任为第15步兵团的情报官,为美国搜集中国政府的情报,任内他看到了国民党政府清党时的血腥。1934年他再被调任到北京的美国公使馆做助理武官(Assistant Military Attache),这时他的指挥官是老长官,已经晋升为上校的史迪威,在这任内,他又第一手看到日军侵华的暴行,亲眼目睹了揭开全面抗战序幕的卢沟桥事变。1942年已经是上校的包瑞德,晋升为陪都重庆美国公使馆的首席武官(Chief Attache),成为了重庆政府和驻华美军沟通主要的桥梁。史迪威将军和蒋介石总统不和是众所皆知的事情,他和主导美国二战策略的马歇尔将军一直希望国共不要互扯后腿,可以以大局为重,联合抗日,1944年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下,包瑞德又被委以重任,成为了两位将军主导,试图和当时在延安政府建立沟通渠道的美军观察团(US Army Observation Group)的组长。那时包瑞德和团员一同到延安去生活了一阵子,在这里他认识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和中共领导层做了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了中立态度,动摇了他们无条件支持国民党政府的立场。尔后他也参与了由美国驻华赫尔利大使(Amb. Patrick Hurley) 和魏德迈将军(General Albert C. Wedemeyer ) 主导的国共合作协商,在协商期间,和中共领导层关系不错的包瑞德又被魏德迈将军秘密派到延安去试探美军和共军是否有在西南战场合作的空间,没想到此举打乱了和重庆政府关系极好的赫尔利大使的布局,让赫尔利大使在华府极力反对晋升包瑞德为准将的提案,让这个提案胎死腹中,成也中国,败也中国,让包瑞德成为了华府和国共角力下的牺牲品。您知道吗,其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的开国大典,包瑞德也在那里,由于他和中共领导层的交情,在没有受邀出席的情况下,保安也没有阻止已经回任大使馆武官的包瑞德用他的照相机,在迁台前夕,拍下了当时的一些珍贵画面,他在迁台几年后就退伍,由于早前的亲共立场,也曾遭遇过五十年代麦卡锡时期的白色恐怖(McCarthyism),劫后余生的他,洗净铅华回到家乡的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平平淡淡的度过余生。到他晚年,大学的学生们只知道他是个和蔼可亲,操着北京腔,一个比许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在堂上侃侃而谈的中国现代史,其实也是他的故事,在许多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他都在那里。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is the property of Denver Chinese Source 丹佛华人资讯网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他是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里一个精通中文的老教授,他除了教授中国现代史外,他还在科罗拉多大学开了堂现代汉语课程,是个十足十的中国通。这个来自丹佛西边中央城(Central City)的外国人一生机遇蛮与众不同的。从科罗拉多大学毕业不久就投身军旅的他,原本雄心壮志的想被派到西伯利亚去对抗刚刚推翻沙俄的布尔什维克,没想到被派到菲律宾一待就待了四年,想被派驻日本才报名了训练军人外国语言的课程,反而糊里糊涂的被派到了中国做助理武官(Assistant Military Attache),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和中国一生的不解之缘。那一年是1924年,他的名字叫做大卫包瑞德(David D. Barrett)。在这时期,他练了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腔,就连四书五经也难不倒他。1927年是他的仕途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被调任到驻守天津的第15步兵团,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个伯乐,步兵团指挥官乔治马歇尔中校(Lt. Col. George Marshall) ,和营长约瑟夫史迪威少校(Maj. Joseph Stilwell)。在他们的提携下,1931年他被调任为第15步兵团的情报官,为美国搜集中国政府的情报,任内他看到了国民党政府清党时的血腥。1934年他再被调任到北京的美国公使馆做助理武官(Assistant Military Attache),这时他的指挥官是老长官,已经晋升为上校的史迪威,在这任内,他又第一手看到日军侵华的暴行,亲眼目睹了揭开全面抗战序幕的卢沟桥事变。1942年已经是上校的包瑞德,晋升为陪都重庆美国公使馆的首席武官(Chief Attache),成为了重庆政府和驻华美军沟通主要的桥梁。史迪威将军和蒋介石总统不和是众所皆知的事情,他和主导美国二战策略的马歇尔将军一直希望国共不要互扯后腿,可以以大局为重,联合抗日,1944年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下,包瑞德又被委以重任,成为了两位将军主导,试图和当时在延安政府建立沟通渠道的美军观察团(US Army Observation Group)的组长。那时包瑞德和团员一同到延安去生活了一阵子,在这里他认识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和中共领导层做了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了中立态度,动摇了他们无条件支持国民党政府的立场。尔后他也参与了由美国驻华赫尔利大使(Amb. Patrick Hurley) 和魏德迈将军(General Albert C. Wedemeyer ) 主导的国共合作协商,在协商期间,和中共领导层关系不错的包瑞德又被魏德迈将军秘密派到延安去试探美军和共军是否有在西南战场合作的空间,没想到此举打乱了和重庆政府关系极好的赫尔利大使的布局,让赫尔利大使在华府极力反对晋升包瑞德为准将的提案,让这个提案胎死腹中,成也中国,败也中国,让包瑞德成为了华府和国共角力下的牺牲品。您知道吗,其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的开国大典,包瑞德也在那里,由于他和中共领导层的交情,在没有受邀出席的情况下,保安也没有阻止已经回任大使馆武官的包瑞德用他的照相机,在迁台前夕,拍下了当时的一些珍贵画面,他在迁台几年后就退伍,由于早前的亲共立场,也曾遭遇过五十年代麦卡锡时期的白色恐怖(McCarthyism),劫后余生的他,洗净铅华回到家乡的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平平淡淡的度过余生。到他晚年,大学的学生们只知道他是个和蔼可亲,操着北京腔,一个比许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在堂上侃侃而谈的中国现代史,其实也是他的故事,在许多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他都在那里。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20/26)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一个在延安住过的美国军人
他是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里一个精通中文的老教授,他除了教授中国现代史外,他还在科罗拉多大学开了堂现代汉语课程,是个十足十的中国通。这个来自丹佛西边中央城(Central City)的外国人一生机遇蛮与众不同的。从科罗拉多大学毕业不久就投身军旅的他,原本雄心壮志的想被派到西伯利亚去对抗刚刚推翻沙俄的布尔什维克,没想到被派到菲律宾一待就待了四年,想被派驻日本才报名了训练军人外国语言的课程,反而糊里糊涂的被派到了中国做助理武官(Assistant Military Attache),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和中国一生的不解之缘。那一年是1924年,他的名字叫做大卫包瑞德(David D. Barrett)。在这时期,他练了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腔,就连四书五经也难不倒他。1927年是他的仕途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被调任到驻守天津的第15步兵团,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个伯乐,步兵团指挥官乔治马歇尔中校(Lt. Col. George Marshall) ,和营长约瑟夫史迪威少校(Maj. Joseph Stilwell)。在他们的提携下,1931年他被调任为第15步兵团的情报官,为美国搜集中国政府的情报,任内他看到了国民党政府清党时的血腥。1934年他再被调任到北京的美国公使馆做助理武官(Assistant Military Attache),这时他的指挥官是老长官,已经晋升为上校的史迪威,在这任内,他又第一手看到日军侵华的暴行,亲眼目睹了揭开全面抗战序幕的卢沟桥事变。1942年已经是上校的包瑞德,晋升为陪都重庆美国公使馆的首席武官(Chief Attache),成为了重庆政府和驻华美军沟通主要的桥梁。史迪威将军和蒋介石总统不和是众所皆知的事情,他和主导美国二战策略的马歇尔将军一直希望国共不要互扯后腿,可以以大局为重,联合抗日,1944年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下,包瑞德又被委以重任,成为了两位将军主导,试图和当时在延安政府建立沟通渠道的美军观察团(US Army Observation Group)的组长。那时包瑞德和团员一同到延安去生活了一阵子,在这里他认识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和中共领导层做了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了中立态度,动摇了他们无条件支持国民党政府的立场。尔后他也参与了由美国驻华赫尔利大使(Amb. Patrick Hurley) 和魏德迈将军(General Albert C. Wedemeyer ) 主导的国共合作协商,在协商期间,和中共领导层关系不错的包瑞德又被魏德迈将军秘密派到延安去试探美军和共军是否有在西南战场合作的空间,没想到此举打乱了和重庆政府关系极好的赫尔利大使的布局,让赫尔利大使在华府极力反对晋升包瑞德为准将的提案,让这个提案胎死腹中,成也中国,败也中国,让包瑞德成为了华府和国共角力下的牺牲品。您知道吗,其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的开国大典,包瑞德也在那里,由于他和中共领导层的交情,在没有受邀出席的情况下,保安也没有阻止已经回任大使馆武官的包瑞德用他的照相机,在迁台前夕,拍下了当时的一些珍贵画面,他在迁台几年后就退伍,由于早前的亲共立场,也曾遭遇过五十年代麦卡锡时期的白色恐怖(McCarthyism),劫后余生的他,洗净铅华回到家乡的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平平淡淡的度过余生。到他晚年,大学的学生们只知道他是个和蔼可亲,操着北京腔,一个比许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在堂上侃侃而谈的中国现代史,其实也是他的故事,在许多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他都在那里。
Show more...
5 years ago
4 minutes 28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我的好朋友哈维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段和科州蛮有渊源的兔子的故事。故事是这么说的,艾尔伍(Elwood P. Dowd)是一个天天在酒吧里喝酒的无业游民,他这人与众不同,永远觉得自己身边有一只高大的兔子,逢人就介绍“这是我的好朋友哈维(Harvey)”,但除了他,从来没有人见过这只兔子,姐姐觉得艾尔伍不太正常,希望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但偏偏艾爾伍谈吐高尚,翩翩有礼,反而让精神病院里的人非但觉得他不仅没有问题,还发现他说的话其实很有人生哲理,慢慢的也开始相信哈维的存在,故事最后姐姐和其他人一样豁然开朗,其实哈维存在与否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喜欢眼前的这个心地善良,纯真的艾尔伍。“我的好朋友哈维(Harvey)”是美国的一部舞台剧,由丹佛土生土长落基山新闻报(Rocky Mountain News)的资深记者玛丽蔡斯女士(Mary Chase)所作,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最卖座的舞台剧之一,曾夺得了普利策戏剧奖(Pulitzer Prize in Drama),也是至今科州唯一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剧作家,“我的好朋友哈维”五年里在百老汇(Broadway)公演了1775场,1950年还被改拍成了叫好叫座的同名电影,由美国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之一,被誉为“美国良心(American Conscience) ”的詹姆斯史都华(James Stewart)饰演艾尔伍,成功的塑造了这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有许多认为这是詹姆斯史都华诠释最完美的角色,直至今日,还是有不少影迷会在詹姆斯史都华的墓前,摆上象征哈维的兔子娃娃,来纪念这一位一代巨星。有很多剧评人认为“我的好朋友哈维”是一部深具哲理的舞台剧,玛丽蔡斯用她敏锐的新闻触角,在二战结束前夕,许多人开始思考何去何从的时候,藉由这个剧作一针见血的点出了社会往往会用主观思想和意识形态来排斥异己和打压不同的看法,但事实上许多事情的对与错,现实与妄想并不都是那么黑白分明容易取舍的,更重要的其实是勿忘初衷,回归本心,追求那个最真,最纯的自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出诙谐的舞台剧,“我的好朋友哈维”更像是一碗心灵鸡汤,在大家彷徨,质疑自己时候,安抚了一颗颗驿动的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半个世纪过去了,哈维的故事还是让大家觉得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历久弥新,而哈维也成为了来自科州最为人所知的兔子。
Show more...
6 years ago
3 minutes 5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一个家族,两个城镇
邦妮布雷(Bonnie Brae)北边,接近樱桃溪商场(Cherry Creek Shopping Center)的那一边,庄园豪宅林立,一旁老树盘根,绿荫绵延,让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也让人觉得这里肯定也曾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这一区叫贝尔卡罗(Belcaro),是劳伦斯菲普斯先生(Lawrence Phipps)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发的一个小区。劳伦斯菲普斯先生何许人也,来自匹兹堡的他,1901年才搬到第三任夫人的家乡丹佛来,曾在1919年和1931年之间做了两届的科州联邦参议员,可谓是位高权重。菲普斯家族是美国著名世族,劳伦斯菲普斯先生的叔叔亨利菲普斯(Henry Phipps)和发小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Carnegie Steel Company)后来富可敌国,做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的亨利菲普斯不但累积了庞大的财富,也提拔了不少家族成员,而其中又以侄子劳伦斯菲普斯最有成就,年纪轻轻就到卡内基公司做帮手,帮叔叔开疆扩土,到离开公司时已经成为公司的首席副总裁,地位仅次于创始人卡内基先生和叔叔。而多年累积的财富和政商界人脉也让劳伦斯菲普斯先生在决定在新区定居和开发新区后,让这一带变成丹佛炙手可热,不少政商名流纷纷落脚的豪宅区。菲普斯家族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理念,而劳伦斯菲普斯先生也不例外,在经济大萧条的三十年代,除了是丹佛大学(University of Denver)和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Denver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的金主外,也为让更多人有事情做,在这个距离市中心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有70间房间,面积三万多平方英尺,美轮美奂的贝尔卡罗宅邸(Belcaro Estate),而后更在周围大兴土木,主导了全区的开发,也由于这座宅邸叫做贝尔卡罗,所以这个新区也跟着叫做贝尔卡罗,但这些年来,大家反而都忘了宅邸的原名而叫这座有着时代感的老屋菲普斯公馆。劳伦斯菲普斯先生在1958年以95岁的高龄逝世,但菲普斯家族在丹佛的历史还在延续,儿子劳伦斯菲普斯二世(Lawrence Phipps Jr.)和杰拉尔德菲普斯(Gerald Phipps)在各自领域都有建树,而更巧合的是劳伦斯菲普斯二世最为丹佛人所知的又是另一个因为菲普斯家族宅邸而命名的小区。这是一个建造于1880年左右的农场庄园,钻石K农场(Diamond K Ranch),主建筑面积只有17000平方英尺,比菲普斯公馆小了许多,在劳伦斯菲普斯二世于1937年接手前,已经易手多次(您一定觉得奇怪为什么不住到父亲也在同期兴建的贝尔卡罗宅邸,而要另觅他处。劳伦斯菲普斯二世是早已过世的劳伦斯菲普斯的第一任夫人所生,而他和其实和继母的关系并不是很好,豪门恩怨,不为外人所知)。在劳伦斯菲普斯二世迁入后,把这个占地250英亩的庄园农场改名为高地农场(Highlands Ranch),并在这里一直住到他去世的1979年。而周围土地在1981年开发为新社区的时候,也以这座有代表性的农场命名。而劳伦斯菲普斯的第三任夫人所生的杰拉尔德菲普斯,也有自己的一片天,经营和自己同名,科州著名的建筑公司(G.H. Phipps),虽然杰拉尔德菲普斯早已于1993年去世,这家建筑公司还随着丹佛的发展而成长,这些年在丹佛各处都能够看到这家公司建筑项目的身影。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杰拉尔德菲普斯在1961年到1981年慧眼识英雄,买下了创队之初就困难重重的丹佛野马队(Denver Broncos),为野马队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您现在也知道这个家族和丹佛剪不断里还乱的关系了。
Show more...
6 years ago
4 minutes 20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邦妮布雷
刚刚到丹佛的朋友,每到周末假日应该都会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丹佛大学和华盛顿公园附近有个社区的路上和店铺里总是挤满了人潮,生气勃勃的。这一区好多的店铺都着有一样的名字,邦妮布雷(Bonnie Brae),好多人想知道到底邦妮布雷是何许人也,和许多地方一样,是开发这一区的士绅名媛,还是为了纪念哪一位曾经建功立业的名人。其实大家都想多了,其实开发于上世纪20年代的邦妮布雷是苏格兰盖尔语里快乐山丘(Pleasant Hill)的意思,当年开发商乔治奥兰杰先生(George Olinger,没错,也是在丹佛市郊湖木市开墓园的那位)希望在丹佛也建造一个像堪萨斯市邦妮布雷社区一样怡人的苏格兰风格小镇,所以也把这个社区叫做邦妮布雷,但好景不长,才刚刚拿到许可,正雄心勃勃要开始大兴土木的时候,乔治奥兰杰先生的公司就因为资金短缺而宣告破产,整个社区也被政府充公抵税,在加上而后的全美经济大萧条,让这里的开发延宕和许久,直到30年代中叶才重现生机,所以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美国20到30年代各式建筑风格的房子,除了有30年代盛行的现代艺术风格(Art Moderne Style) 和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屋子,也掺杂着20年代以前维多利亚风格(Victoria Style)的老屋,别有一番特色。而您知道吗,从1934年美国取消禁酒令(Prohibition)后就开门,营业至今的邦妮布雷酒馆(Bonnie Brea Tavern),是这里的第一家餐厅,见证了这些年来这个社区的发展,也看着周围变得越来越热闹,店铺一家接着一家的开,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虽然置身在都市里,这里一直保持着当年乔治奥兰杰先生希望营造的乡村小镇氛围,让邦妮布雷毗邻大学大道(University Blvd)这一段,成了这个大都市里的小镇大街,名副其实的快乐山丘。
Show more...
6 years ago
2 minutes 16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韦肯,布拉肯和诺特
“韦肯,布拉肯和诺特,驾着一个木制鞋航行,航行在如水晶灯般的河流,露水聚集而成的海洋,月亮公公问这三个小不点,“你要去哪里?你们的愿望是什么”,我们来这里捕鱼,用金做的网,用银做的网,捕捉在这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的鱼儿......现在合上眼睛,听妈妈唱着你们在航程里会看到无比精彩的景象,那些美丽的点点滴滴,在这个薄雾覆盖的海上,让月亮公公带着你们三人航行”。“韦肯,布拉肯和诺特(Wynken, Blynken, and Nod)”,这一首在美国耳熟能详,原名“荷兰催眠曲(Dutch Lullaby)”,的童谣,从1889年起,就陪了无数的孩童们进入充满想象,神奇的梦乡。这首美国童诗作家尤金费尔德(Eugene Field)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曾被编曲做为童谣,也曾被拍成卡通短片,是一代代人成长中天真无邪的回忆。您知道吗,被誉为孩童诗人的尤金费尔德其实和丹佛还蛮有渊源的,正职是记者的尤金,曾受聘做过现在已停刊的丹佛论坛报(Denver Tribune)的专栏编辑,也因为这个机缘,在西卡尔菲斯街(West Colfax Avenue)上铸币局(U.S. Mint)的对面租了个小屋,在丹佛住过两年,在该报于1879年歇业后才开始创作让他成名的童诗。也因为这层关系,以泰坦尼克号幸存者而闻名的布朗女士在1927年买下了这座小屋做为尤金费尔德纪念馆(Eugene Field Memorial House),并且在1930年在丹佛市许诺会把小屋迁移到公园永久保存后,把这座小屋送给了丹佛市。而小屋的新址就是在1919年起就摆放了纪念“韦肯,布拉肯和诺特”这首传世童谣雕像的华盛顿公园(Washington Park)。这座大理石的“韦肯,布拉肯和诺特”雕像是科州雕刻家梅布尔托里(Mabel Landrum Torrey)的作品,作品捉到了三个小不点,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神韵,是梅布尔托里最著名的作品,很长的一段时间和在宾州的青铜复制雕像一样,是摆在华盛顿公园儿童喷水池(Children's Fountain)中央的,但常年被水冲刷,让这座雕像满目疮痍,早已不复当年那白皙的神采。为了更好的保存,华盛顿公园把这座雕像复原后,从喷水池搬到了已经做为图书馆的尤金费尔德故居新址旁,直至今日。时过境迁,相信已经没有多少人在经过故居和雕像时还会记得它们的故事,而故居也因为年久失修,早已斑驳不堪,最近的雪风暴让一旁的大树压垮了屋檐,目前正在维修。但一旁的“韦肯,布拉肯和诺特”雕像上的三个孩子,还在远眺这华盛顿公园里的斯密斯湖(Smith Lake),似乎将要开启他们下一段的航程。故居和雕像的位置在Franklin和Exposition交口,圣约翰教堂和学校(St. John's Church & School)的对街。
Show more...
6 years ago
3 minutes 5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浪漫文豪王尔德
1882年的4月,科州的天气已经渐渐的回暖,那是科州加入联邦的第六年,随着美国的银元政策,也带动了以莱德维尔(Leadville)为主的银矿业欣欣向荣,也让泰伯先生(Horace Tabor)富甲一方,在丹佛和莱德维尔都建造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歌剧院,尤其在丹佛16街和科提斯上的泰伯大歌剧院(Tabor Grand Opera House)更是富丽堂皇,每有演出都汇集了城中许多的政商名流,名媛们争奇斗艳,好不热闹。1882年,城中名媛最期待应该是4月中在泰伯大歌剧的爱尔兰浪漫文豪王尔德(Oscar Wilde)的两场演讲。徐志摩曾引用王尔德的名言“我是要在生命中实现诗的”,而徐志摩的一生也和王尔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一样的才情洋溢,一样的离经叛道,一样的英年早逝,1881年27岁王尔德的诗集让英国文坛惊艳,他对情感赤裸裸,淋漓尽致的描往往让人许多人不能克制对他的作品着迷,也让他在大西洋这一头同样的声名大噪,有着谜一般的色彩,大家都想一睹这一位特立独行美男子的庐山真面目,而王尔德1882年在全美各城市的巡回演讲也让他在美国赢得了万千的掌声。那一年王尔德旋风式的在4月13日到15日之间在科州做了四场谈吐机智,关于装潢艺术的演讲,两场在丹佛泰伯大歌剧院,一场在莱德维尔泰伯歌剧院(Tabor Opera House),一场在科泉的歌剧院(Opera House),场场座无虚席,赢得了一致的好评。王尔德的一生大起大落,19世纪80年代初露头角,90年代初期达到事业巅峰,是英国最富传奇,最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到了90年代末期又是同样惊世骇俗为了追求自己不为世人接受的同性爱情而不惜离婚,坐牢,流亡,到身败名裂,年仅46岁就孤独的郁郁而终。和梁启超在为徐志摩和陆小曼证婚时所说的“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相比,王尔德的思想比时代走整整快了一百年,更离经叛道,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时至今日,许多王尔德的名言,“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一个人总是可以善待他毫不在意的人”;“情感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误入歧途”等等,还是那么的一针见血,那么的历久弥新。
Show more...
6 years ago
2 minutes 55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尤利西斯格兰特
在一张莱德维尔(Leadville)泛黄的老照片里,看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中年男子站在路中央的迎宾门下向远处遥望,四年前莱德维尔发现了丰富的银矿而身价百倍,从一个聊无人烟的山区小镇,变成了一个人口过万的矿业重镇,也是在那一年的科罗拉多加入了联邦,成为了美国的一州。老照片里的莱德维尔已经看得到繁荣的景象,商铺旅社林立,泥泞的路上还看得到马车交纵的痕迹。这个城市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因为银矿而发迹,也因为银矿而没落,1878年的金银双本位政策让白银水涨船高,洛阳纸贵,也让莱德维尔的银矿大王泰伯先生(Horace Tabor)成为了巨富,但1893年美国回归金本位导致银价狂跌,科州陷入长达几年的经济低潮,泰伯先生黯淡收场。这是一张1880年的照片,那一年的美国并不平静,随着在美华工越来越多,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的反华浪潮,这一年也是个大选年,华工问题理所当然的也成为了选举里的焦点,间接导致了几个月后在丹佛发生的反华暴动(Denver Anti-Chinese Riot)。莱德维尔也不例外,随着矿工的涌入,种族纠纷也层出不穷,一年前就言明不欢迎华工进入。照片里的中年男子似乎略有所思,他似乎看到了繁荣背后的波涛汹涌,就和十几年前他参与的那场战役一样,有着暴风雨前的宁静。1861年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西点军校出身的他虽然已经官拜陆军上校,眼见已届退伍年龄,还是怀才不遇,一直没有碰上让他一展长才的机会。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在那场死伤超过百万的内战(American Civil War)里,他遇上了一生中的伯乐林肯总统,让他建功立业,千古留名,他的名字叫做尤利西斯格兰特(President Ulysses S. Grant),那一年他39岁。有许多人说林肯造就了格兰特,但也可以说格兰特成就了林肯的丰功伟绩,他带领了原本节节败退的北方军,斗智斗勇,打败了和他有瑜亮情结南方军队的李将军(General Robert E Lee),结束了这场历时4年的内战,但也是在这最光辉的一年,他失去了和他亦师亦友的林肯总统。也因为希望延续这位挚友的理想,而投身政坛,在1869年成为了美国第18任的总统。格兰特总统一生的毁誉参半,他的军旅生涯让他功成名就,他的政治生涯却让他险些身败名裂,总统任内弊案频传。但格兰特总统一直是在科州评价最高的总统之一,而他也和科州的命运巧妙的联在一起,在他任内,科罗拉多成为了美国的一州,也是在他任内制定了美国双本位政策,带动了科州银矿业的发展。在战场上体验过颠沛流离,骨肉分离的他,在任内致力推动融合,希望能够捻灭种族歧视的火苗。1880年是他最后一次造访科州,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大家都想一睹这位传奇人物的庐山真面目,照片里的莱德维尔也不例外,但他敏锐的第六感似乎已经预见了这个城市因为矿业而起,也将会因矿业而没的未来,沉思着这个国家,这个州,还有这里的人们会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如脚下的泥巴路一样,他能够在历史的巨轮下留下什么样的痕迹。1885年1月他丑闻缠身的的第一任副总统斯凯勒科尔法克斯(Schuyler Colfax)在明尼苏达小镇的火车站里逝世,同年7月格兰特总统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63岁,结束了他不平淡的一生。
Show more...
6 years ago
4 minutes 9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科州州旗的来龙去脉
最近波里兹州长(Governor Jared Polis)更换了科州的标志,也带出了一段科州州旗的故事。科州最早的标志可以追溯到1861年2月28日科罗拉多领地(Colorado Territory)的成立,在同年的11月6日领地议会通过了领地徽章(Territory Seal),徽章的最上方是领地的名字,科罗拉多,名字下面沿用了美国国徽里的上帝之眼(Eye of Providence)的三角标志,其下是代表权力和威信象征的古罗马束棒(fasces),束棒里捆在一起的木棍代表团结,而斧头则代表最高权力,其下是一面盾牌,盾牌的上方是一座大山和红色的天空,盾牌下方是代表矿工在金色大地上的铁锤(sledge hammer)和十字鎬(pickax),盾牌下面是写着拉丁文“上帝无所不在(Nil Sine Numine)”的卷轴。科州在1876年8月1日由格兰特总统(President Ulysses Grant) 宣告正式成为美国的第三十八州,翌年的3月15日州议会引用领地徽章的基本元素制定了州徽(State Seal),在领地徽章外加上了红圈,最上方的科罗拉多改成写在红圈里的科罗拉多州(State of Colorado),在红圈下方加入了科罗拉多州加入联邦的1876年,名字下方三角形里的上帝之眼和其所散发的光芒也更为明显,捆绑束棒的红蓝白三色绷带上写上了联邦和宪法(Union and Constitution),盾牌上方红色的天空里多了三朵白云,其下也有一座土色大山,改成了白雪封顶峰峰相连的蓝色山脉。从1876年到1907年,和许多其它州一样,印上了州徽或没有红圈的蓝底旗一直是科州非正式的州旗,直到了1907年4月9日州议会正式决定使用没有红圈州徽的蓝底旗做为科州在正式场合和官方活动时使用的州旗。而后为了和州徽有所区别,也让州旗更为简单易懂,四年后在1911年的6月5日科州议会决定采用由安德鲁卡森(Andrew C Carson)的设计做为州旗,这个设计虽然简单但意义深远,早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科州州旗有十层含义,红色的英文字母C是英文里科罗拉多简称的第一个字母,也是西班牙文里红色的意思;代表百年(Centennial),用以纪念科州是在1876年美国建国百年时成为美国一州的特别意义;也代表科罗拉多的州花耧斗花(Columbine);中间的金色圆圈代表科州一年四季璀璨的阳光;因为淘金而开发的辉煌历史,也是科罗拉多简称里的第二个字母O;上下蓝色横条代表科州时时刻刻都晴朗的蓝天;中间的白色横条代表科州蕴藏丰富的银矿;白色横条也代表落基山顶上长年覆盖的皚皚白雪;蓝色和白色横条在同时间也代表州花耧斗花的两个独特的颜色;居中的重叠在一起的金色圆圈和白色横条更代表了科州人民的融合与团结。但1911年版本的州旗并没有规定C字图样的大小,也没有指定旗上蓝色和红色的成色,导致各个大小成色不同的州旗充斥,一直到1929年的2月28日,州议会才决定用和美国国旗上一样的红色和蓝色。在之后的几十年科州州旗虽然和现在的版本大同小异,但C字一直都小过旗子中间的白色横条。为了能够更平衡旗上的各个元素,也让旗上的CO两字更为明显,州议会在1964年3月31日拍板,规定州旗上金色的O型圆圈的直径应该和州旗中间白色横条的高度一致,而包着金色圆圈的红色C字也顺着这个比例加大,而这个版本一直沿用到了今日。现在您也知道科州州旗的来龙去脉了。
Show more...
6 years ago
4 minutes 18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一个旧停车场的故事
不少人到市中心布朗酒店(Brown Palace Hotel)附近的时候,可能都会看到一座蛮与众不同的停车场,灰白的外墙由于没有维修已经斑驳不堪,留下了层层岁月的痕迹,半开窗户上挂着蜡黄破损的玻璃,往里面望去,暗黄的灯光显得那窄小车道异常的阴森和荒凉,墙上沾满了常年累积下的废气和油渍,一旁对着大街外墙上更露出了一片片的红砖,这一座停车场似乎早已被遗弃,没有随着这个城市成长,在这一角慢慢的枯萎和凋零。从外墙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 Style)的浮雕栏板上可以看得出它属于另一个年代,就像一个欲言又止的落魄老者,似乎想说出一段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故事要从1926年说起,那一年是大陆石油公司(Continental Oil Company,简称Conoco)风光的一年,他们在全美铺有超过五百英里的输油管线,经营六座大型炼油厂,业务跨越15州,资产突破了八千万美金,而耗资一百万美金天价,在丹佛楼高12层的企业总部也隆重开幕,大楼上大陆石油的霓虹灯数里之外都清晰可见,风头一时无两。而那也是美国汽车渐渐普及的年代,各厂牌的汽车在大街上穿梭,丹佛为了提供在楼里上班的员工们便利,在对街建了一座风格类似楼高7层有600个停车位的巴士总站,天天进进出出的人群,巴士和汽车络绎不绝。您知道吗,这座停车场采用了当初最先进的迪航明坡道建筑技术(d' Humy Motoramps),不但打破了停车场高度的限制,一上一下的单向坡道设计也大大的增加了停车场的效率和实用性,而且这座停车场还为未来扩充做了准备,将来可以继续往两侧扩建。但这座建筑物似乎从一开始就被下了诅咒,1929年一建成大陆石油就把总部迁出了丹佛,而那年10月美国股市的崩盘,也让因为发展过度而债台高筑的大陆石油也开始大幅裁员,接下来是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虽然二战带动了美国和丹佛经济的复苏,但似乎命运总爱和它开玩笑,这个城市似乎巧妙的避开了这座建筑物发展,一旁的建筑物拆了建,建了拆,巴士站早就迁到了接近市府和联合车站那一带,就连那座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陆石油大楼1978年也在都市更新的大旗下成了铁球下的颓垣败壁,一旁的有百年历史的多佛酒店(Dover Hotel)也没能逃过那场厄运,也成了老照片里那个年代的回忆,讽刺的是取而代之竟也都是一座座的停车场。几十年前的那一场经济风暴改变了这座建筑物的命运,几十年后八零年代的另一场风暴响起了都市重建的熄灯号,也让这座建筑物在铁球下幸免于难。直到今日,丹佛还是没有发展到这里,许多曾经建筑物林立的地方依旧是一片片空荡荡的停车场,但这座停车场已然成为了丹佛最有历史的停车场,也是全美硕果仅存少数仍然在使用早期迪航明技术的大型停车场之一,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位九十岁的老者还静静的在这城市的一角,看着这个城市的风起云涌,看着周围的沧桑变化。
Show more...
6 years ago
3 minutes 43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三个科州人的故事
大家应该都知道1912年泰坦尼克号(Titanic)船难里有一位来自科州的幸存者,丹佛名媛莫莉布朗女士(Molly Brown) 。但鲜少有人记得波德(Boulder)的汉培尔夫妇(Mr. and Mrs. Hampel)和里德顿(Littleton)的南茜蓝霍恩女士(Mrs. Nancy Langhorn),1977年他们兴冲冲的和其他380位乘客从洛杉矶国际机场(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坐上了游轮公司包下要到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去的泛美航空(Pan Am)波音747客机,机上许多乘客是第一次坐游轮,兴奋之情难以言喻,不一会儿大家都热络了起来。飞机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JFK International Airport)做了短暂停留后就再次启程前往目的地。3月27日下午坐了7个多小时飞机,原本以为终于要降落的乘客们听到机长通知由于拉斯帕尔马斯机场(Las Palmas Airport)怀疑有恐怖分子袭击,所以暂时关闭,所有飞机要迫降不远的洛斯罗迪欧机场(Los Rodeos Airport)等待机场重新开放,不少人抱怨这突来的事故扫兴的打乱大家的计划,不知道还赶不赶的上游轮。洛斯罗迪欧机场是个在山区的小机场,飞机降落的时候机场已经停满了迫降的飞机。原本以为要等上一阵子的乘客不一会儿就听到机长通知拉斯帕尔马斯机场已经重新开放,稍后飞机就会起飞前往目的地,也让大家疲倦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但这趟旅程总是一波三折,由于在机场跑道上的另一架荷兰航空(KLM)的波音747还在加油,所以要等到他们起飞后才可以起飞,但说巧不巧霎时间天气大变,浓雾覆盖了在山边的机场,让机场的能见度骤降,也拖延了所有飞机起飞的时间,这样一等又是两个小时,让在机上看到其它飞机纷纷起飞的乘客早已按耐不住的满口抱怨。下午5点02分,机上终于传来机长通知大家做好起飞准备的广播,一些把安全带解掉的乘客赶紧又再扣紧,大家能够感觉到飞机在跑道上缓缓的移动,但没有人能够料想得到,这一连串的巧合,竟会让他们踏上不归路,4分钟后,由于那架荷兰航空机长误解塔台指示,在泛美航空飞机还没有离开这条机场唯一的跑道时就调头加速起飞,大家只记得看到远处极速冲向自己的探照灯,听到越来越接近的震耳欲聋的引擎声,之后的就是如天崩地裂般的轰然巨响,而如炼狱一般环绕着机舱的火球。这就是世界民航史上最严重的事故,著名的特内里费空难(Tenerife Disaster,但其实两架飞机是在跑道上高速相撞)。荷航上248人全部罹难,而泛美航空上的396人,有335人罹难,罹难者总计583人,当然也包括来自科州的汉培尔夫妇和南茜蓝霍恩女士。
Show more...
6 years ago
3 minutes 17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阿斯彭的故事
“这是一个在大山里的小镇,好多的屋子都已经年久失修,看上去有一些历史的旅社也几乎荒废,街上也不时的有游民和酒鬼咆哮,虽然在雪山一旁,但似乎时间在这个地方停止,数十年如一日,滑雪设备还蛮阳春的”,这是伊丽莎白佩普基(Elizabeth Paepcke)和友人到这个科州小镇的第一印象,但她却爱上了这里的宁静,这里的与世无争,在往后的几十年里这个小镇就如她和先生的世外桃源,他们一手一脚把这个小镇从一个蓬头垢面的姑娘,打扮成了雍容华贵的公主,这一年是1939年,这个小镇叫做阿斯彭(Aspen)。其实一开始佩普基先生(Walter Paepcke)对这个让太太一见钟情的地方没有特别的印象,一直到1945年才踏足这里,但在商场打滚多年的他看到了这里的未来,这里发展的无限前景。此后他买下了这里不少因为欠税被政府充公的地皮。1946年起他陆陆续续的创立了阿斯彭滑雪公司(Aspen Ski Company),造了世界最长的滑雪吊车,找了世界著名滑雪场建筑师为这个城市改装,但他知道阿斯彭需要的是一个契机,让大家能够看见它的美,感受到它的独一无二的契机。1949年是古典主义代表人物,著名诗人,剧作家,文学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200岁冥诞,这个就是佩普基先生期待已久让阿斯彭登上世界舞台的契机。在那个二战过后世界动荡的年代,佩普基先生请缨在阿斯彭举办一场纪念歌德生辰的活动(Goethe Bicentennial),邀请世界最知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到阿斯彭这个世外桃源,汇聚一堂,来一场思想风暴,讨论今后世界的何去何从。他广发英雄帖,邀请了数千位有影响力的绅士名媛到阿斯彭来欣赏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钢琴家的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演奏,来凝听曾经拿过三次普利兹奖(Pulitzer Prize)的美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曾经提名过10次诺贝尔文学奖,7次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国神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著名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等等带领当时世界思想的巨擎分享他们的所思所想。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个活动还邀请到了从未踏足美国,一生在非洲奉献行医被誉为现代基督的丛林医生圣哲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驾临,这是史怀哲医生唯一一次来到美国,让世界媒体聚焦阿斯彭,提升了阿斯彭的高度,也打造了阿斯彭这个名牌。两年后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在湖畔拍下那张让世人惊艳的褐铃山(Maroon Bells)美景,自此永远改变了阿斯彭和褐铃山的命运则是后话。而后佩普基先生创立了世界著名的阿斯彭学院(Aspen Institute),这些年来每一年都广邀群贤,到这里高谈阔论,各抒己见,让阿斯彭论坛成为了带领世界思想潮流的华山论剑,也让阿斯彭如同一颗明星一样继续发光发亮。
Show more...
6 years ago
3 minutes 33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野木旅社的故事
在斯诺梅斯(Snowmass)的野木旅社(Wildwood Inn)到今年已经营业了52年了,这家开幕于1967年的旅社是和斯诺梅斯滑雪场同时启用的,在这些年见证了阿斯彭(Aspen)从籍籍无名,成为的世界知名的滑雪场。在现在豪华滑雪度假村林立的阿斯彭,还有多少人能够想象野木旅社当年的辉煌。但真的让野木旅社出名的却是1975年初发生在旅社里的一宗谋杀案,一位和未婚夫到斯诺梅斯滑雪年仅23岁的年轻护士,在回到在旅社二楼的房间拿杂志后就音信全无,一个月后才在附近的泥巴路旁发现她已经腐坏的赤裸尸身,根据法医报告,她是头部被重击致死,并且在死前有被强暴的迹象。这和数月前在犹他州(Utah)发生的连环奸杀案极为相似。而后三月在韦尔(Vail)也发生了26岁女教练失踪案,四月初在大章克申(Grand Junction)发生了25岁女子失踪案,四月中在和波德相隔不远的纳德兰(Nederland)发生了也是头部遭到重击和勒毙的18岁少女奸杀案,七月在冬季公园(Winter Park)滑雪场发生了24岁女子的奸杀案,五月在爱达荷州(Idaho)发生了12岁女孩的失踪案,六月在犹他州发生了15岁女孩的失踪案。短短的几个月内在华盛顿州,奥瑞冈州,犹他州,科州,爱达荷州发生了十数起类似案件,但警方都毫无线索,仿佛成了无头公案,一时风声鹤唳,让年轻女子人人自危。一直到该年八月在犹他州警方在破晓时分发觉有一辆甲虫车在住宅区开来开去,行踪可疑,上前查问时,发觉车上既有滑雪面具,又有丝袜面具,撬棍,手铐,绳子等等极有嫌疑的物件,而开车那三十出头的男子和车子都和发生在1974年末的诱拐案里,逃出生天的受害女子描述的极为相似,因此警方拘留了这个行踪可疑的男子,在搜索他住所时看到了一个把野木旅社做记号的地图,才让这一连串的案件露出了曙光。这个男子文质彬彬,没有任何案底,是法学院的学生,曾任西雅图犯罪防治委员会的副主任,不时在社区里向妇女宣导强暴防治,更是不少国会议员的竞选幕僚。这一个人人眼中的年轻才俊叫做泰德邦迪(Ted Bundy),曾在科州越狱两次,美国最著名的连环杀手。尔后在各州警方联合办案,抽丝剥茧的对泰德邦迪展开调查后,证明他和斯诺梅斯奸杀案脱不了干系,在1976年10月起诉,控告他是斯诺梅斯奸杀案的凶手。但他巧妙在1977年6月在阿斯彭上庭的时候逃脱,虽然没几天就再次落网,而后关在格林斯伍德泉(Glenwood Springs)的监狱,但他在该年12月又从监狱天花板的排风道逃脱,让科州执法单位面上无光。虽然他两个月后在佛罗里达再次落网,但他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又犯下数宗冷血奸杀案,手法之残忍,令人毛骨悚然。一直到他在1989年被处以死刑的前夕,他坦承这些年来他至少奸杀了30位女子,当然也包括在野木旅社的走廊上被他用撬棍活活打死的那个护士。您现在也知道了野木旅社这段骇人听闻的历史,和科州最著名的连环杀人案件了。
Show more...
6 years ago
4 minute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美丽的亚美利加
“辽阔的天空,金色的麦浪,耸立在富饶平原上的巍巍群山!亚美利加! 亚美利加! 上帝赐福与您,为了你的善与美,让全世界的兄弟姐妹都爱你!啊,美丽的亚美利加!移民的脚步,充满豪情、坚定有力,踏平荒野,开辟出一片自由的天地!亚美利加!亚美利加!上帝纠正你的每一个缺点,使你的自制坚定无比,把你的自由载入法典!啊,美丽的亚美利加!经历过内战考验的英雄豪杰,爱国家胜过爱自己,为平等博爱洒尽一腔热血!亚美利加!亚美利加! 愿上帝纯洁你的财富,让所有的成就崇高伟大,让个个收获神圣完美! 啊,美丽的亚美利加!每一个爱国者都憧憬着未来的梦幻,梦见圣洁的城市光芒四射,即使泪眼模糊依然美景在前,亚美利加!亚美利加! 上帝赐福与你,为了你的善与美,让全世界的兄弟姐妹都爱你!” 相信许多新移民对这一首“美丽的亚美利加(America the Beautiful)”想必不会陌生,在不少的入籍宣誓典礼上都会播放这一首歌曲,在唱到“移民的脚步,充满豪情、坚定有力,踏平荒野,开辟出一片自由的天地”这一句时都深有同感,眼眶里不由自主的泛出了感动的泪光。这一首由凯瑟林贝茨(Katharine Lee Bates)在1893年写下的诗词,深刻的写出了许多美国人的心声,作成以来一直有不少作曲家为其谱曲,但最为人所知的该属塞缪尔瓦德(Samuel A. Ward)的圣歌版本,由于容易琅琅上口,造成了极大的回响,一直以来都有希望把这首赞叹美国之美的“美丽的亚美利加”取代以战争做为时代背景的“星条旗(The Star Spangled Banner)”做为美国国歌。每每在美国遇到大事或有重大庆典时都会播放这首歌曲来振奋人心。而尼克松总统(President Richard Nixon)在1972年访华时人民大会堂播放的也是这首歌曲。 您知道吗,这一首“美丽的亚美利加”其实也和科州的关系匪浅。这首诗词的原名其实是“派克峰(Pikes Peak)”,是凯瑟林贝茨在1893年受邀到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讲学时,抽空到派克峰顶看到四周壮阔的风景后有感而发,在下榻的科泉(Colorado Springs)鹿角酒店(Antler Hotel),回忆起她这些日子从麻省到科州沿途所经过秀丽山川,所遇到朴素耐劳人民的感受,写下了这首被誉为美国最伟大歌曲的不世巨作。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科泉还有一座“美丽的亚美利加公园(America the Beautiful Park)。” 您现在也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美国人会到派克峰朝圣,还有我们科州和“美丽的亚美利加”的这一层关系了。
Show more...
6 years ago
3 minutes 10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落基山恶魔岛
世界知名毒枭“矮子古兹曼(El Chapo)”的审讯目前正如火如荼在纽约的联邦法庭进行,由于古兹曼在墨西哥时曾经有多次的潜逃记录,检警双方在整个过程都严阵以待,高度戒备,滴水不漏,以求在审讯结束前不会再出意外。而经过了将近两个月审讯后,据了解将于近日结案宣判。预计恶名昭彰,杀人无数的古兹曼将被判多个不能够假释的无期徒刑,下半辈子都将在牢里度过。更由于他在墨西哥坐牢期间有数次不可能的任务般的越狱记录,据知他将在美国联邦监狱服刑。而最有可能做为他栖身之所的联邦监狱是位于科泉(Colorado Springs)南边佛罗伦斯(Florence),从来没有越狱记录,有落基山恶魔岛(Alcatraz of the Rockies)之称的最高戒备监狱,ADX Florence。这个启用于1994年的超级监狱(Supermax),是用来关高度危险的犯人,每个囚犯每天23个小时囚禁在7平方米的隔离囚房,每周有5个小时由三个狱警监视的单独休闲时间,囚房从头到尾差不多是10步的距离,为了不让囚犯知道自己确实的位置,里面只有一个10公分宽,1米2长的小窗可以看到外面的天地,四周水泥墙完全隔音,让囚犯不能和其他囚犯说话或用摩斯密码沟通,囚房里的桌子,凳子,和床都是用和墙壁和地板连为一体的实心水泥做的,为了防止囚犯制造淹水,镶在墙上钢制的马桶在堵住的时候会自动断水,钢制的洗脸盆也是没有开关的,囚房里的灯是由外面控制开关,钢做的门是遥控开关,镶在墙上的镜子也是用钢做的,洗澡的花洒是计时的,囚犯和外面的世界完全断绝通讯,食物也是由狱警送到囚房里。最危险的囚犯会被关在监狱中间的囚房,监狱里到处都是红外线感测器和监视器,在有紧急状况或有人逃狱的时候,狱警按下紧急按钮后监狱里所有的门都会同时关闭,在监控中心会有狱警24小时无休监视囚犯,而在监狱外除了有重装巡警外,还被压力垫和3米7高的尖利铁丝网层层围绕。那到底这里关了什么人呢?这里的囚犯各个来头不小,盖达组织( Al-Qaeda)的国际恐怖分子,在等死刑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主谋,奥克拉荷马爆炸案的共犯,亚特兰大奥林匹克公园炸弹客,八零年代的连环炸弹客,美国著名的双面间谍,越狱惯犯,连环杀手,毒枭,黑帮老大,邪教教主等等,都将在这里不见天日的过完剩下的日子,与世隔绝,真所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是名副其实的天牢,全球戒备最严的活死人墓,也是科州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第一。下次您开到那附近时,您也知道那个地方是做什么的了。
Show more...
6 years ago
3 minutes 24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美食考察 - 川味坊 (Szechuan Tasty House)
这里有不少的餐厅都做川菜,但吃来吃去老饕还是对川味坊和麻香辣鱼情有独钟,去过川味坊的朋友都知道,餐厅里里外外都蛮朴素的(有些简陋的意思),但菜还真不赖,好多住的远的食家老友每次还特地山长水远的到这里打牙祭,而他们的水煮鱼,烤鱼更是每餐必点的菜色。老饕这次就点了道烤鱼,糖醋里脊和香干肉丝,还是一如既往的美味。每次有喜欢吃川菜的朋友到丹佛来,在这里他们总能吃的尽兴。但除了菜好吃外,这周围其实没有那么热闹,餐厅也没有什么亮眼的装饰摆设,所以大家如果有什么特别日子,或是喜庆宴会,倒建议大家不妨买回家去吃,那就不怕客人们对环境有意见了。川味坊的地址在1000 W Evans Ave, Denver。
Show more...
6 years ago
58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美食考察 - 香港烧腊 (Hong Kong BBQ)
又有朋友要叫老饕得罪人,问老饕到底是越南街那的香港烧腊好吃,还是奥罗拉韩亚龙旁的新广东烧腊好吃,怎么说呢,其实口味是见仁见智,两家都不错,但老饕个人口味是比较喜欢越南街香港烧腊的。虽然餐厅看起来破破的,菜的卖相普普通通,但还真好吃,而且服务好,量也大,是丹佛比较正宗又经济实惠的烧腊店,老饕点了一盘烤鸭,酸菜猪肚,还有星洲炒米,加上例汤,也只不过三十几,价钱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味道道地,不会荒腔走板,很合胃口,物超所值。香港烧腊的地址在1048 S Federal Blvd, Denver。
Show more...
6 years ago
48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为中国牺牲的科州人
这是我们之前曾经和大家分享过的一则故事,但值得我们再回顾一次。1月23日,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但在86年前有一个来自科林斯堡(Fort Collins)的飞虎英雄,在那一天为了中国,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他的名字叫艾伦伯特克里斯特曼(Allen Bert Christman),一个在科州的我们并不熟悉,但应该记住的名字。艾伦是一个毕业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前身,科罗拉多州农工学院(Colorado State College of A & M),才华洋溢的洋小子,虽然艾伦读的是机械工程,但艾伦在漫画上的天赋,一早就被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相中,成为他们的专栏画家,创造出“斯科奇·史密斯(Scorchy Smith)”,“睡魔(Sandman)”,“三张王牌(Three Aces)”等脍炙人口的漫画,是漫画界的明日之星,但为了追求梦想和抱负,他毅然决然的从军,由于当时美国并没有空军军种,他被遴选到海军航校,成为了一位舰载机飞行员,而在这个时期他创作的漫画里,更是充满了他从军生涯里所见所闻的经历,而在1941年26岁的他,更加入了飞虎将军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助中国抗战,隶属绰号“熊猫”的第二中队,为了保卫中国抗战物资生命线滇缅公路,而出生入死,他的读者也经由他的画笔,看到了飞虎英雄的抗日事迹,但灿烂的烟花总是短暂的,在1942年1月23日,艾伦在跳伞途中被日军枪杀,结束了他短暂,但充满色彩的一生。1950年艾伦终于从印度英军公墓,移灵回到了他的家乡科林斯堡的Grandview墓园,安息在他长大的地方。这是一个为了中国牺牲的科州人的故事,一个您我都应该知道的故事。
Show more...
6 years ago
2 minutes 6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切尼一家人
最近在美国一部叫好叫座的电影就是描述美国前副总统切尼(Dick Cheney)的“为副不仁(Vice)”,一生阅历丰富,三十多岁就被任命为白宫幕僚长,也做过联邦众议员,国防部长和副总统,而他从二十多岁就和夫人琳恩(Lynne Cheney)在一起,两人育有两个女儿,这么多年来恩爱依旧,也没有传过什么绯闻,是华府的一对让人称羡的模范夫妻。但切尼副总统出生在内布拉斯加州,在威斯康辛州,怀俄明州和康乃狄克州上学,然后一直住在华府和怀俄明州,所以您也奇怪,他到底和我们科州有什么渊源呢?那就要从他的夫人,美国的第二夫人琳恩切尼说起了。琳恩切尼出生在毗邻科州的怀俄明州,是一个道地的美国乡村姑娘,从小的文笔就不错,上学之后也一直朝文科发展,主修英国文学的她,在大学毕业时还拿到了学校的最高荣誉,更进一步的修读了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而琳恩四年的大学生活和两年的硕士进修是在我们科州的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就读的,所以琳恩不单单是科罗拉多学院的高材生也是该校的荣誉校友。而这些年来,她除了是切尼副总统的贤内助外,自己也撑起一片天,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学者,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也热心公益的参与了非常多的公益活动。如果您以为切尼家和科州的渊源仅止于此那您就错了,切尼的两个女儿也都跟随母亲的脚步,在科罗拉多学院完成了她们大学的学业,大女儿伊丽莎白(Liz Cheney)继承父业,目前是怀俄明州的联邦众议员,而小女儿玛丽(Mary Cheney)更和科州有多一层的渊源,她是我们落基棒球队(Colorado Rockies)的创队员工,早已出柜的她,也曾是库尔斯啤酒厂(Coors Brewing Company)的公关经理和同性推广部的主管,一直以来都为同性平权而不遗余力。下次您再看到关于她们的报导时,您也可以告诉大家她们都曾是科州人了。
Show more...
6 years ago
2 minutes 23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威廉泽肯多夫
最近纽约克莱斯勒大楼(Chrysler Building)又再找寻新买家,这一栋在1928年建成的摩天大楼曾一度是美国最高的建筑物,这些年来易手了无数次,有许多大亨都把拥有这座美国地标当成无上光荣,但这大楼似乎也有着魔咒,不少曾经拥有它的商业巨子后来都黯然收场,而其中曾经是大楼主人,韦伯纳普地产开发公司( Webb and Knapp)的泽肯多夫先生(William Zeckendorf, Sr.)就是一个例子。威廉泽肯多夫在在上世纪三零到六零年代是美国地产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有许多人说八零年代的特朗普就看得到泽肯多夫的影子。许多纽约的摩天大楼都是出于他执掌的韦伯纳普地产开发公司之手。在科州也看得到不少韦伯纳普公司的杰作,包括已经改建成丹佛喜来登酒店的泽肯多夫广场(Zeckendorf Plaza)和在波德(Boulder)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读过我们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会记得,这些除了是曾经代表科州的著名建筑物外,还都出自同一个建筑师之手,这一位就是美国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I.M. Pei)。在一定程度上,贝老的发迹是因为泽肯多夫先生慧眼识英雄,在四零年代把才三十多岁,刚刚崭露头角的贝老招揽到当年风头一时无两的韦伯纳普公司做建筑师,而贝老也不负所托,为该公司设计出了许多旷世的建筑杰作。翻阅旧报纸,偶然看到了三张贝老代表韦伯纳普公司到科州出席活动时的留影,一张是1954年是青年才俊才37岁的贝老偕同包括泽肯多夫先生等公司高层到丹佛出席泽肯多夫广场的建筑发布会,另一张是1956年是贝老到当年的丹尼尔费雪百货(Daniel & Fisher Department Store)领取建筑成就奖时和老市长夫人和丹佛士绅谈笑风生的身影,最后一张是贝老在1968年韦伯纳普公司破产后接手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建筑项目的一场新闻发布会。藉由这三张不同年代的照片,带出了这些科州地标性建筑物和贝老,泽肯多夫先生与韦伯纳普公司的这一段早已被人遗忘的渊源。您现在也知道那些年的这些人在科州做的那些事了。
Show more...
6 years ago
2 minutes 41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丹佛,我们的家系列 - 空军四号
2011年在科泉(Colorado Springs)附近的小农场突然来了一群华人,脸上可以看得出长途跋涉后疲惫的神态,但还是兴致冲冲的找着农场的主人,希望能够一睹数月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一架已经近乎废弃的老飞机。农场主人看到远道而来的朋友,开始和大家说起这一架老飞机的来历,老先生叫罗夫勒(Robert Loeffler),年轻时是驻台湾美军顾问团的中校,他也是机缘巧合,在三十多年前老飞机从台湾除役时,买下了这架飞机。一直以来他都驾着这飞机查视他农场的作物,但自从前几年被想购买飞机的一位买家摔坏后,就一直废置在农场的仓库里。为什么这些华人会对这架毫不起眼的飞机那么有兴趣呢? 因为这一架是1968年中国人第一次自己开发制造,中华民国空军介寿号教练机。介寿号在1982年除役时总共有58架,其中有5架卖到了美国,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科州的这一架是四架介寿号前身的原型机(PL-1)之一,编号为空军四号(CAF-4)。而来到农场的这群人是来自南加美国华人飞行协会希望能够拯救介寿号的一群热心华人。这位科州的老人家还表示如果有人愿意承担起修复飞机的费用,他愿意把飞机送给有缘人,让飞机能够重见天日,在尔后的四年多里这一架飞机也是命运多舛,在科州拆卸后运到了加州,又由于筹募不到修复的经费,协会的人员辗转又把飞机运到了天津,在天津修复后,再把它运回了美国。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想不到当初这一架为了反攻大陆而制造的充满光辉历史的飞机竟是在这种机缘巧合下,到了这个在它服役时都不曾有机会执行任务的地方,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巧合,这么的讽刺。而科州也意外的在这个故事里,参上了一角。
Show more...
6 years ago
2 minutes 18 seconds

Colorado Chinese Podcasts 科罗拉多华人播客
他是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里一个精通中文的老教授,他除了教授中国现代史外,他还在科罗拉多大学开了堂现代汉语课程,是个十足十的中国通。这个来自丹佛西边中央城(Central City)的外国人一生机遇蛮与众不同的。从科罗拉多大学毕业不久就投身军旅的他,原本雄心壮志的想被派到西伯利亚去对抗刚刚推翻沙俄的布尔什维克,没想到被派到菲律宾一待就待了四年,想被派驻日本才报名了训练军人外国语言的课程,反而糊里糊涂的被派到了中国做助理武官(Assistant Military Attache),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和中国一生的不解之缘。那一年是1924年,他的名字叫做大卫包瑞德(David D. Barrett)。在这时期,他练了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腔,就连四书五经也难不倒他。1927年是他的仕途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被调任到驻守天津的第15步兵团,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个伯乐,步兵团指挥官乔治马歇尔中校(Lt. Col. George Marshall) ,和营长约瑟夫史迪威少校(Maj. Joseph Stilwell)。在他们的提携下,1931年他被调任为第15步兵团的情报官,为美国搜集中国政府的情报,任内他看到了国民党政府清党时的血腥。1934年他再被调任到北京的美国公使馆做助理武官(Assistant Military Attache),这时他的指挥官是老长官,已经晋升为上校的史迪威,在这任内,他又第一手看到日军侵华的暴行,亲眼目睹了揭开全面抗战序幕的卢沟桥事变。1942年已经是上校的包瑞德,晋升为陪都重庆美国公使馆的首席武官(Chief Attache),成为了重庆政府和驻华美军沟通主要的桥梁。史迪威将军和蒋介石总统不和是众所皆知的事情,他和主导美国二战策略的马歇尔将军一直希望国共不要互扯后腿,可以以大局为重,联合抗日,1944年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下,包瑞德又被委以重任,成为了两位将军主导,试图和当时在延安政府建立沟通渠道的美军观察团(US Army Observation Group)的组长。那时包瑞德和团员一同到延安去生活了一阵子,在这里他认识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和中共领导层做了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了中立态度,动摇了他们无条件支持国民党政府的立场。尔后他也参与了由美国驻华赫尔利大使(Amb. Patrick Hurley) 和魏德迈将军(General Albert C. Wedemeyer ) 主导的国共合作协商,在协商期间,和中共领导层关系不错的包瑞德又被魏德迈将军秘密派到延安去试探美军和共军是否有在西南战场合作的空间,没想到此举打乱了和重庆政府关系极好的赫尔利大使的布局,让赫尔利大使在华府极力反对晋升包瑞德为准将的提案,让这个提案胎死腹中,成也中国,败也中国,让包瑞德成为了华府和国共角力下的牺牲品。您知道吗,其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的开国大典,包瑞德也在那里,由于他和中共领导层的交情,在没有受邀出席的情况下,保安也没有阻止已经回任大使馆武官的包瑞德用他的照相机,在迁台前夕,拍下了当时的一些珍贵画面,他在迁台几年后就退伍,由于早前的亲共立场,也曾遭遇过五十年代麦卡锡时期的白色恐怖(McCarthyism),劫后余生的他,洗净铅华回到家乡的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平平淡淡的度过余生。到他晚年,大学的学生们只知道他是个和蔼可亲,操着北京腔,一个比许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在堂上侃侃而谈的中国现代史,其实也是他的故事,在许多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他都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