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ealth & Fitnes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55/ba/ad/55baad4e-71c3-641b-9fa2-ad4121ae9138/mza_7044967812492247769.jpg/600x600bb.jpg
9分鐘知識深潛
海苔熊 X Gemini
44 episodes
2 days ago
Gemini AI協作 每次9分鐘,一個知識點 帶你拓展視野,思索生命!
Show more...
Mental Health
Health & Fitness
RSS
All content for 9分鐘知識深潛 is the property of 海苔熊 X Gemini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Gemini AI協作 每次9分鐘,一個知識點 帶你拓展視野,思索生命!
Show more...
Mental Health
Health & Fitness
Episodes (20/44)
9分鐘知識深潛
[論文]懷疑對方偷吃,你會選擇默默觀察,還是直接問他?一切都跟「調控焦點」有關!

A「那你當初為什麼不直接問我?」

B「我怕直接問你會生氣⋯」

A「所以你就偷看我手機?!」

B「對不起,我真的很沒有安全感,我也不想這樣⋯⋯」

(接下來B連續傳了土石流一般的訊息,A已讀不回了三天)

這樣的對話熟悉嗎?一開始我看到這個案例的時候,以為又是焦逃配again,但後來我發現,這個跟調控焦點有關(regulatory focus theory)有關——這世界上有兩種人,當我們遇到不確定的事:


1.促進型調控焦點(衝組):喜歡直球對決

2.迴避型調光焦點(守組):習慣迂迴等待找線索自己推敲。


研究指出,當人們在關係中感到不確定或有疑問時,會採用不同的「資訊尋求」(information-seeking)策略來減少這些疑慮。 

主要的例子可以分為兩大類:

1. 公開(Overt)策略:

• 這類策略比較直接、坦率,但也可能讓自己處於比較脆弱的位置。 

• 例如: 直接向伴侶提出引起懷疑的問題,或與伴侶坦誠地討論不確定的地方。 

• 研究中測量的範例項目包括:「我會問我正在約會的對象具體、切中要點的問題,以獲得我想要的資訊。」 

2. 隱蔽(Covert)策略:

• 這類策略比較隱藏或間接,目的是在不直接暴露自己擔憂的情況下獲取資訊,以保護自己。 

• 例如: 透過更隱蔽的方式獲取資訊,像是詢問共同的朋友、查看伴侶的個人物品、在社交媒體上窺探(snooping),或是採取行動來暗中「測試」伴侶的愛。 

這份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了解是什麼樣的動機(例如:是更注重安全感,還是更注重關係的成長),導致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會選擇使用這些不同類型的策略。

研究結果是什麼呢?點進去聽就知道囉!


Brindley, S. (2022).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seeking as an inherent condition of relationship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how more...
1 week ago
7 minutes 14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你聽過第四愛嗎?是女攻男受?還是Pegging?還是⋯⋯

找資料的時候意外發現「第四愛」這個詞,覺得很有趣。


「第四愛」是一種顛覆傳統的戀愛模式,核心是「女攻男受」,也就是女性扮演主導、強勢的角色,男性則較為被動、溫柔 。


它被稱為「第四愛」,是為了區別於傳統的

  1. ​第一愛:異性戀
  2. ​第二愛:男同性戀
  3. ​第三愛:女同性戀


這種關係追求的是伴侶間的絕對平等,而不是單純的「女尊男卑」。

「第四愛」不是指特定的性行為(Pegging),

在骨子裡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情感互動模式,強調精神層面的契合 。它也打破了外貌、年齡等刻板印象,社群成員的背景很多元 。


它和DS關係(支配與臣服)不同,第四愛的核心是顛覆性別角色以追求平等,而DS的核心則是知情同意底下的權力交換 。

——

*當然,我覺得這個概念沒有AI摘要的這麼簡單,每一個人的實踐、定義可能都有所不同,如果大家有聽過不同的說法,或者是有其他的經驗,也歡迎私底下傳訊息或者是留言給我!

資料全文: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ejmnVj3wbaVCKZLEpswzN4zx0Mlyk_WfAy4qXhEtx4E/edit?usp=drivesdk

Show more...
1 week ago
7 minutes 17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論文]憤怒與厭惡有什麼不同?

我無意間看到這個研究寄到我信箱裡面來,讀了之後覺得非常有趣,從前我從來不會去區分厭惡跟憤怒之間有什麼差別,只覺得它們好像的確有點不一樣,讀完之後才發現原來厭惡裡面蘊含著某種距離,而憤怒好像是還想要對這個人說點什麼、做點什麼。然而,在日本(或者是某些亞洲文化裡面),直接表達憤怒和攻擊似乎是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所以即使是憤怒的情況下,我們也可能會選擇用迴避的方式來面對。這個研究的主要結果發現,直接攻擊只會在憤怒的情況下出現,間接攻擊則是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會出現。更有趣的是,它還和你講話的聲音有關,當你嘴巴說出「嘖!」或者是「靠!」、「厚呦!」很可能是連接到不同的情緒和不同的行為。

這個研究的第二個study比較複雜,但也更有趣,我讀起來是集體主義文化比較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即使是看到別人身上發生不公不義的事情,我們仍然會有更多的感同身受(相較於個人主義),但不知道大家讀完之後的感覺是怎麼樣?


——

#AI摘要

這項研究探討了「憤怒」與「厭惡」這兩種道德情緒,在日本這個非西方文化中,如何分別驅動不同的攻擊行為。研究結果顯示,這兩種情緒的功能與西方社會的發現高度一致,支持了情緒功能的跨文化普遍性。

以下是該研究的五個重點摘要:

* 研究目的:測試西方理論在東方的適用性

* 過去在西方(如美國、荷蘭)的研究提出了一個「社會功能假說」,認為憤怒和厭惡在功能上是不同的。該假說預測:憤怒會引發「直接攻擊」(如對質、斥責)和「間接攻擊」(如八卦、排擠);而厭惡主要只引發「間接攻擊」。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日本這個非西方、且文化上更抑制憤怒表達的社會中,檢驗這個源自西方的理論是否同樣適用。

* 研究一 (當事人):憤怒驅動全面攻擊,厭惡驅動間接攻擊

* 研究一找了 1,231 名日本參與者,讓他們閱讀關於道德違規(如欺騙、霸凌)的情境。

* 參與者被要求評估自己對這些行為的感受(透過評分「憤怒」或「厭惡」的非語言聲音來表達情緒),以及他們想要採取「直接攻擊」(如口頭斥責)或「間接攻擊」(如散布負面消息)的動機有多強。

* 結果顯示:參與者感受到的「憤怒」程度,與兩種攻擊動機(直接和間接)都呈正相關。然而,參與者感受到的「厭惡」程度,僅與「間接攻擊」動機呈正相關。

* 研究二 (旁觀者):從他人情緒預測其攻擊行為

* 研究二改換了視角,測試「旁觀者」如何解讀他人的情緒。930 名日本參與者閱讀情境後,會聽到一個「表達者」對該情境發出憤怒、厭惡或中性的非語言聲音。

* 參與者需要「預測」這位表達者接下來有多可能採取直接或間接攻擊。

* 結果顯示:當參與者感知到表達者越「憤怒」,他們就越預期他會採取直接攻擊。相反地,當參與者感知到表達者越「厭惡」,他們就越預期他會採取間接攻擊。

* 核心結論:憤怒與厭惡的功能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 綜合兩項研究,本論文發現在日本樣本中觀察到的模式,與先前在西方樣本中觀察到的結果「大致相同」。

* 這項發見為道德情緒的「社會功能假說」提供了跨文化證據。研究者總結,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憤怒的功能似乎都是為了正面威懾與對抗,而厭惡的功能則是為了社會排斥(透過八卦或迴避)。

* 研究方法創新與未來限制

* 本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創新是使用「非語言聲音」(Vocalizations)來測量情緒,而不是傳統的「詞彙標籤」(Lexical labels)。

* 研究者指出,詞彙(例如「Disgust」這個詞)在不同語言間可能存在翻譯和文化意涵的差異,而使用聲音更能直接捕捉情緒的原始反應。

* 研究的局限性在於,所有測量都是基於假設的情境,而非真實的行為;且日本雖為非西方國家,但在文化上仍是富裕、工業化和教育普及的,因此結論尚不能推廣到全球所有人群。

Show more...
1 week ago
13 minutes 56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泥娃娃、泥娃娃、一個泥娃娃:詭異驚悚兒歌歌詞的隱喻是什麼?!

「泥娃娃,泥娃娃,一個泥娃娃⋯⋯」

小時候聽到這首歌,都不覺得哪裡奇怪,長大越唱越奇怪,越聽越毛骨悚然,尤其你把它放慢成0.75倍速聽,你可能會嚇到晚上不敢去上廁所。


這部童謠背後的故事到底是什麼?是誰會創造出這麼恐怖的歌詞?當初到底是懷抱的怎麼樣樣的心情寫下來的?我在看完《泥娃娃》這部電影之後,內心升起了好多的疑問,所以就請Gemini*幫我爬了一下資料,發現了驚人的結果⋯⋯

Show more...
1 month ago
7 minutes 5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滑入式」同居:是習慣,還是愛?

關於同居, 10年前我會問的問題是「同居,好嗎? 一對情侶有沒有同居,會不會影響他們之後的婚姻或者是關係滿意度?」但是,這樣的問題基於一個前提是——兩個人想要走長遠的關係,或者是想要結婚。


10年後的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如果同居的目的不是為了結婚,而是為了能夠彼此照顧,活在當下呢?那同居對於兩個人是正面的影響嗎?


這一集AI給我的答案比較是「看同居的動機」,如果你是為了計劃結婚而婚前試居,那麼這個比較多的承諾感,對於關係會有正面的影響;但如果你是那種「滑入式」的同居,因為省錢、方便等等原因兩個人漸漸住在一起,那麼長久下來很可能因為各種生活用品、人際關係都交織了,會使分開變得困難。這就是裡面談到的「關係慣性」(relationship inertia)——因為怕麻煩所形成的關係約束力。


我自己有比較不一樣的想法,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原先就不是導向一對一關係,那麼前面這推論就會全部失效,畢竟兩個人可以同居,也可以不同居,但同時也可以認識和交往其他親密的對象。


但同時我也同意「約束力」的這個觀點,和一個人在一起很久之後,尤其是住在一起,要分開的確是極度困難,你可能要一點一點的把東西搬走,一點一點地把情感切割、人際關係也要做一些搬離,這都不是一朝一夕。


所以10年後的今天我可能會說,同不同居是每個人的選擇,但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兩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不論是在同一個房子裡面的自己的房間,或者是除了你們同居的地方,有一個另外的家可以回去。


有些事情會因為距離而看得更清楚,而當你留一些空間和自己相處的時候,某些穩定的圖像,也會浮現出來,包含那些讓你徬徨的抉擇。


儘管這一集的內容我並不是完全同意,但是最後面的提問卻非常好, AI問了一個很棒的問題:「會不會同居的這個經驗本身,就改變了我們的一些什麼?包含對自己、還有對關係的了解?」


你呢,你曾經和任何感情對象同居過嗎?後來你沒有走入婚姻呢?或者,你們現在的關係好嗎?說說你對同居的看法吧?


本集資料

https://reurl.cc/4NDkAV

Show more...
1 month ago
8 minutes 46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恐慌症、恐男症、恐黑症,但你同聽過恐海症嗎?症狀、原因、解決辦法一次告訴我!

這一集回覆聽眾的提問,之前在現實動態聊到「恐懼黑暗」有夥伴問到那有「恐海症」嗎?我還真的沒有聽過不查還好,一查不得了,除了有演化的因素之外,文化傳播(例如大白鯊的電影)的威力也不容小覷!

不過AI資料可能有錯,大家還是參考就好。

下面提供這份資料的全文,如果有任何錯誤,歡迎註解!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AuyuUlIPybxaaYlOehkJE6RNMNydFYs2z9W9IWgnjSw/edit?usp=drivesdk

Show more...
1 month ago
9 minutes 17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佛洛伊德、阿德勒、榮格三個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心理治療三巨頭的愛恨糾葛

他們三個人當初是怎麼分裂的?

  1. ​阿德勒曾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早期的成員之一,還曾經當過主席,後來自己獨立出去成立「個體心理學」。
  2. ​人的行為是怎麼來的?佛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過度強調童年經驗,和阿德勒後來的社會導向有了分歧,這也是後來分裂的主因。
  3. ​榮格比佛洛伊德年輕19歲,兩人之間似乎有類似父子之間的關係,佛洛伊德甚至曾經想要把「衣缽」傳承給他,但兩個人對於潛意識的想法出現分歧,榮格認為有集體潛意識的存在,而且,當時的佛洛伊德或許認為潛意識是病理的,需要被處理的;可是榮格確認認為,潛意識裡面有潛藏的寶藏。


當然上面是很粗略,而且很去脈絡的說法,具體的內容大家可以聽這一集,並參閱這一集的研究報告。


https://reurl.cc/axgy77


AI資料不可盡信,若有錯誤,歡迎在上面註解,如果我有看到會進行修改,謝謝你!

Show more...
1 month ago
8 minutes 59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BDSM可以作為心理療癒的輔助嗎?研究:可能可以,但是⋯⋯

這個問題我想知道很久了,沒想到已經有人做了!主要研究是這一篇,探討BDSM(如果可能的話),到底為什麼有機會促成心理上的轉變?

簡單地說,跟三個因素有關:

1.關係:實踐其實就是一種種關係建立,任何的關係建立都有風險,但好的關係會讓你上天堂,也會陪你走出某一種創傷(不好的關係,大家就自己想像了)

2.疼痛:很多的實踐項目都跟疼痛有關,疼痛的時候大腦會釋放一些相關的化學物質,面對冒險、刺激、未知的時候,也一樣會釋放其他的化學物質(想知道就點選來聽),這些都是會讓你爽,或感到平靜的。

3.DS關係:通常主動方能夠在活動當中獲得控制感,這可能是他們在過往人生當中從來沒有獲得的(補償效應);而被動方能夠在過程當中體會什麼都不用做決定、休息的感覺(面對什麼都要做決定人生,這的確是很輕鬆)。當然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所以細節大家還是要聽這一集裡面的簡介。

4.事後照顧(aftercare):最核心的論述是,並不是所有實踐者都曾經遭逢過創傷,實際上有些人就顯示,實踐者當中童年創傷遭遇者的比例還比一般大眾低,不過當你有創傷並且參與實踐活動,而且是跟信任的人進行的時候,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你會進行一種「可以控制的不可控制」,重複「危險發生,但我可以控制」並且一點一滴的,拿回身體的主控權。

最後這個最吸引人,有些人在創傷之後,會強迫性重複,就像我們知道手受了傷,但是結痂以後會不斷地去摳手皮一樣,然後又流血,反覆很久都沒有好;實踐的過程等於提供了某一種比較安全的摳手的方法,讓你可以經歷那種「重複的隱」,但又可以漸漸的讓你找回控制感。

整體而言,作為治療或者是治療的輔助,應該是樂觀的,但是關係的建立、還有安全詞、各種界線的討論,也非常複雜,這都是等待被解決的問題。另外還有污名化、出櫃等等的議題,很可能會讓這樣的關係的溝通成本變高。

Show more...
1 month ago
10 minutes 30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癌症治療概論:鏢靶療法、化學療法、放射療法、免疫療法,這些到底是什麼?副作用是什麼?開始治療之後會很痛苦嗎?一次帶你了解。

或許是年紀到了,身邊陸續有朋友罹患癌症,有些時候都覺得自己無法同理他們的痛苦,只是覺得他們每一天都好累,大概過中午以後,就會一直想睡覺,當然心情很差,想結束一切等等的人也大有人在,於是我就在想,那些一個又一個的醫學專有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對人體有這麼大的影響?既然是治療,為什麼看起來像是在折磨?所以就做了這一集,提供給自己做參考,也給癌症患者、家屬或朋友做一個初步的了解。


不過,同樣的這裡面的醫療資訊是來自於網路以及大數據整理,不可盡信,有醫療需求還是請諮詢專業人員。更重要的是,不要拿你在AI上面查到的事情,去質疑專業人員,他們應該會很想打你😆。

Show more...
1 month ago
9 minutes 9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刺青的心理學:為什麼要刺青?其實跟自我認同、承諾、還有療癒有關?!

似乎每個刺青背後都有故事。

我之前就很想要研究刺青,例如人為什麼會刺青、刺青之前、當下、還有之後心理發生了什麼變化?後悔的時候怎麼辦?消除或蓋掉刺青是什麼感受?

沒想到這些問題,AI都幫我整理回答了:

  1. ​刺青在歷史上有很多意義,有的跟標籤有關、有的代表地位,有的則完全相反,是一種污名化(例如罪犯,猗窩座手上的刺青)。不過,如果是自願的事情,每一個人背後可能都有不同的故事。
  2. ​刺青可能是一種「記得」:紀念一個日子(例如我有朋友手上刺的是寵物過世的時間)、代表自我的一部分(另外一個朋友刺了彼岸花,提醒自己事事無常)。特別的是,這些象徵或符號都會連同疼痛,住在你的皮膚裡,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
  3. ​刺青療癒?!有些人身上有一些傷疤,用刺青把它蓋過去,象徵傷口雖然不會不見,但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被看見。然後每次看見疤痕上的刺青,都提醒自己是勇敢的。
  4. ​不斷變動的自我、對於未來的承諾: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這個觀點!你其實不曉得以後的你的「自我認同」是什麼,可是卻在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記,這也意味著,你可能會和未來的某一天的自己作對(例如有一天你就不想要這個自我認同了、不想要再記得某一個人了),可是你卻已經在身體上做出承諾了,到時候就要面臨是否要消除、或者是蓋掉刺青的抉擇。不論是哪個選項,又會再次面臨疼痛,就像是某種生長痛一樣。

你呢,你的刺青,背後有什麼故事?願意的話,你也可以分享你的圖片和故事給我!

Show more...
1 month ago
9 minutes 56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什麼是重症肌無力?症狀、成因與療法

這一集是我做給自己聽的,避免以後自己忘記,請AI幫我整理。不過,醫療資訊AI整理的不可盡信,有相關困擾的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Show more...
1 month ago
10 minutes 37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共感穿戴裝置:未來人機共生可能嗎?

「我們這次有一個很特別的背心喔!」曉彤說。

事情是這樣的,昨天去參加「聲音藏在」的演唱會,非常感動,最感動的是雖然我是聽人,但有機會在活動結束後去體驗一下「共感穿戴裝置」,真的相當幸運。

它就是在一件背心上面裝著幾個震動的部位,他會跟隨著音樂,讓那些聽不見的人,透過震動,感覺到音樂聲音的起伏還有節奏等等,我看到現場聽不見的人,很專心的看著前方,然後去感受那個背心給他們的撞擊,我自己也穿在身上,由於沒有搭配音樂,比較強烈的感覺有點像是去復健科裝了很多個震動的儀器在自己身上,不過,他震動的幅度非常特別,各種你沒有想像到的頻率還有速度都有,有的像流水聲,有的像太鼓聲。

結束之後,有機會跟這件背心的設計者,工業研究院的柯柯聊到,才發現這一門真的是博大精深,複雜的音樂要變成簡單的震動,又要人讓人有感覺,不論是選震動結點,或者是震動的強度、甚至連洗衣服的方法(沒錯,這件衣服是要洗的,總不能每一場都穿別人穿過的)都非常講究。

所以我就請Gemini幫我爬了一下相關的研究做了一集,有興趣的夥伴可以一起學習!

Show more...
1 month ago
9 minutes 36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穿乳環真的能「更爽」嗎?增加敏感度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如果我考慮要穿,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事情是這樣的,去年的禁羈研討會,我聽到了一個「男同志穿戴汝環的經驗研究」,覺得非常有趣,心想為什麼只是增加一個金屬的小物件在乳豆頁上,就能增加性的愉悅還有敏感度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戴耳環不是也是一樣的意思嗎?為什麼耳環沒有類似的效果?汝環穿在左邊、右邊邊、雙邊有不同的意義嗎?

於是我就問了Gemini,目前的確還沒有嚴謹的科學研究,但他幫我爬出了許多的「個人經驗」,大概歸納出三種類型:

  1. ​穿了之後更敏感
  2. ​穿了之後覺得沒差別
  3. ​穿了之後更不敏感

等等,這個風險也太大了吧,通常穿完汝環之後,要6-12個月的康復期,還要認真照顧,結果卻像是盲盒一樣,你不知道會是123的哪一個⋯⋯那這真的值得「投資」嗎?

另外,讓別人知道自己「有穿汝環」這件事情本身,也可能每個人感覺不一樣,有些人覺得很驕傲自己的身體,有些人則有污名化的擔心。不知道有沒有人有經驗願意分享?

Show more...
1 month ago
9 minutes 4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總是不斷拖延?為何我會對一個人有好感?為什麼會討厭自己?紀金慶的哲學懶人包(海苔熊筆記板):

你有沒有一種越活越像機器人的感覺?

要如何找到「人類」生而為人的感動?

紀金慶說,首先要問的問題就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迷惘是人生的日常,不迷惘的人才是一生迷惘,但問題是當迷惘來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我在看這系列的課程的時候覺得很特別,別的課程都會告訴你要怎麼做,這個課程不但不會告訴你怎麼做,還會提出更多的問題。

這聽起來不是很令人不知所措嗎?其實並沒有,那些你知道答案的問題們,知道歸知道,卻很少做到,為什麼知道跟做到之間有這麼大的差距呢?是因為你並沒有真正的了解,還有你沒有真正的說服自己。透過這一系列的哲學課,或許你有機會可以找到說服自己的途徑。

千萬不要聽這一集聽完之後你一定會想要買課!


課程連結:https://seeds.com.tw/courses/chichinching

結帳時輸入海苔熊專屬折扣碼:【haitaibear300】(英文字皆為大寫)

再折 300 元,優惠只到 2025/10/10 喔

Show more...
1 month ago
12 minutes 50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伴侶身上那個「香香的味道」究竟是什麼?絕對不是你以為的費洛蒙,而是OOOO!

你可以聞的出來伴侶身上有一種香香的味道嗎?

那種會讓你想吃他、咬他、或者是深深吸一口的味道?


如果把它和他的死黨一共四、五個人的內褲放在一起,你分辨的出來他們身上的味道嗎?

經典的T恤氣味實驗,後來被推翻了你知道嗎?


市面上販售的費洛蒙香水,真的有用嗎?

所有你對於氣味和吸引力的疑問,都會在這一集告訴你!

Show more...
1 month ago
8 minutes 31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要改變,還是不改變?維持現狀,還是突破限制?永恆的掙扎:盤古與刑天的故事

這次來參加ISST2025的研討會,剛好聽到了這兩個故事,覺得相當有趣,所以就請AI幫我整理出來。

  1. ​盤古開天之後,犧牲了自己全部的身體,成為大地的萬物、星星太陽等等
  2. ​刑天的頭被砍斷之後,還堅持繼續奮戰。


犧牲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哪裡有捨去,哪裡才有獲得;儘管如此,捨棄對任何人來說還是很困難的,因為你不知道,這次的捨棄會不會讓你得到什麼,還是會讓你變得一無所有?


這一集呈現這兩個故事,並試圖分析這兩個故事在象徵上之間的關聯,分享給大家!

Show more...
2 months ago
9 minutes 31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什麼是妥瑞氏症?真的是我交不好嗎?還是孩子壓力太大?這樣的病可以治療嗎?

會有這集是因為朋友的小孩疑似罹妥瑞氏症,嘴巴會不自主的抖動但我過去跟他的孩子相處的時候並沒有發現這個情況(也可能是我們相處比較少)

於是我開始好奇:

  • ​這樣的病症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 ​有壓力會讓症狀表現變得更明顯嗎?
  • ​如果罹患了,這輩子有機會「痊癒」嗎?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報告摘要是由AI搜尋網路資料整理而出,不可盡信,如果你有相關的醫療疑問,除了參考這份報告之外,也建議找專業人士討論!

Show more...
2 months ago
8 minutes 52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豬籠草急救術:籠子都乾掉了,還有救嗎?

事情是這樣的,前陣子朋友送我一株豬籠草,臨走前不斷吩咐我要用逆滲透的水來放在底盤,並且保持底盤有80%的水,我都有按照他的方法做,但是籠子還是枯萎了,所以我來問問看A I有沒有什麼好方法,結果他總結了三個方法!

  1. ​控制濕度:不要放水盤在下面,要保持土壤濕潤,最多底部用發泡石,然後可以的話再加上一個濕度計,濕度要在60%到80%
  2. 急救的時候:套一個大的塑膠袋,裡面噴一點水,維持濕度,留一個孔出來,注意不要讓塑膠袋的表面接觸豬籠草,但又要能夠稍微照得到陽光。
  3. 控制光照:怎麼知道陽光會不會太強烈呢?伸出一隻手,當陽光在有影子和沒有影子之間,就是最適合的光亮,如果真的不行的話,室內養殖可以用植物養殖專用燈。

總之,在台灣這種炎熱,而且濕度又低的地方養殖豬籠草,而且還是在室內,並不容易,要細心照顧才行,我才發現一直以來我照顧都錯了!

但AI的答案感覺也不知道可信度有多少,大家覺得呢?

Show more...
2 months ago
8 minutes 42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如何接納自己的憤怒?夏威夷火山女神佩蕾Pele的神話

這個也是我在研討會聽到的故事,有趣的點再與,兩個「水火不容」的姊妹,到最後居然「不知道為什麼」一切又歸於平靜。

人很多時候想要控制一切,包含自然環境、還有生活當中的各種大小事情,但卻忘記了「不可控」還有「變化」才是常態。

夏威夷前幾年火山爆發,摧毁了很多村莊;隔了一陣子之後,海嘯又來襲,水跟火輪流影響人類的生活,我們經常描述自己很痛苦的時候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而卻忽略了,有時候水裡來活力去,反而各種人事物變化的開始。

講起來很簡單,身歷其境的時候就會每一刻都很想死,不論是被焦慮的火給著燒、憤怒給占滿胸膛,或是被憂鬱的水淹沒無法呼吸等等,沒有人想在裡面多停留一刻。

「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等待。等待暴風雨過去,雨過總會天晴。但在這一刻,你需要先安定自己的心,否則你等不到天晴的那一天就焦慮死了。」

這次來開會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朋友,他說在做沙遊治療的時候,治療師最多的「介入」就是等待。我想說等待有什麼男的,但後來想一想,等待本身才是最困難的——在我們做什麼事情之前,我們先要不做任何事情(before we do anything, we must do nothing.)。

然後那個不做,反而會做出某些東西。

Show more...
2 months ago
9 minutes 27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個體化」過的人,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你聽過榮格的「雙金字塔」結構嗎?

本集請搭配圖片使用!

我只能夠說, AI講的實在是比我清楚太多了,雖然真正的圖比他講解的還要複雜很多,但對入門的人來說,這8分鐘可以讓你初步的了解「個體化」到底要經歷什麼!

—

圖源:

Jung's image of the Self as four octahedrons. Reproduced from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ume, part II, A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Bollengen, 1 edition,

Permission from Paul & Peter Fritz AG Literary Agency for the C. G. Jung Estate. Courtesy Stiftung der Werke von C. G. Ju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8 minutes 6 seconds

9分鐘知識深潛
Gemini AI協作 每次9分鐘,一個知識點 帶你拓展視野,思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