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問題我想知道很久了,沒想到已經有人做了!主要研究是這一篇,探討BDSM(如果可能的話),到底為什麼有機會促成心理上的轉變?
簡單地說,跟三個因素有關:
1.關係:實踐其實就是一種種關係建立,任何的關係建立都有風險,但好的關係會讓你上天堂,也會陪你走出某一種創傷(不好的關係,大家就自己想像了)
2.疼痛:很多的實踐項目都跟疼痛有關,疼痛的時候大腦會釋放一些相關的化學物質,面對冒險、刺激、未知的時候,也一樣會釋放其他的化學物質(想知道就點選來聽),這些都是會讓你爽,或感到平靜的。
3.DS關係:通常主動方能夠在活動當中獲得控制感,這可能是他們在過往人生當中從來沒有獲得的(補償效應);而被動方能夠在過程當中體會什麼都不用做決定、休息的感覺(面對什麼都要做決定人生,這的確是很輕鬆)。當然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所以細節大家還是要聽這一集裡面的簡介。
4.事後照顧(aftercare):最核心的論述是,並不是所有實踐者都曾經遭逢過創傷,實際上有些人就顯示,實踐者當中童年創傷遭遇者的比例還比一般大眾低,不過當你有創傷並且參與實踐活動,而且是跟信任的人進行的時候,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你會進行一種「可以控制的不可控制」,重複「危險發生,但我可以控制」並且一點一滴的,拿回身體的主控權。
最後這個最吸引人,有些人在創傷之後,會強迫性重複,就像我們知道手受了傷,但是結痂以後會不斷地去摳手皮一樣,然後又流血,反覆很久都沒有好;實踐的過程等於提供了某一種比較安全的摳手的方法,讓你可以經歷那種「重複的隱」,但又可以漸漸的讓你找回控制感。
整體而言,作為治療或者是治療的輔助,應該是樂觀的,但是關係的建立、還有安全詞、各種界線的討論,也非常複雜,這都是等待被解決的問題。另外還有污名化、出櫃等等的議題,很可能會讓這樣的關係的溝通成本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