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無意間看到這個研究寄到我信箱裡面來,讀了之後覺得非常有趣,從前我從來不會去區分厭惡跟憤怒之間有什麼差別,只覺得它們好像的確有點不一樣,讀完之後才發現原來厭惡裡面蘊含著某種距離,而憤怒好像是還想要對這個人說點什麼、做點什麼。然而,在日本(或者是某些亞洲文化裡面),直接表達憤怒和攻擊似乎是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所以即使是憤怒的情況下,我們也可能會選擇用迴避的方式來面對。這個研究的主要結果發現,直接攻擊只會在憤怒的情況下出現,間接攻擊則是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會出現。更有趣的是,它還和你講話的聲音有關,當你嘴巴說出「嘖!」或者是「靠!」、「厚呦!」很可能是連接到不同的情緒和不同的行為。
這個研究的第二個study比較複雜,但也更有趣,我讀起來是集體主義文化比較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即使是看到別人身上發生不公不義的事情,我們仍然會有更多的感同身受(相較於個人主義),但不知道大家讀完之後的感覺是怎麼樣?
——
#AI摘要
這項研究探討了「憤怒」與「厭惡」這兩種道德情緒,在日本這個非西方文化中,如何分別驅動不同的攻擊行為。研究結果顯示,這兩種情緒的功能與西方社會的發現高度一致,支持了情緒功能的跨文化普遍性。
以下是該研究的五個重點摘要:
* 研究目的:測試西方理論在東方的適用性
* 過去在西方(如美國、荷蘭)的研究提出了一個「社會功能假說」,認為憤怒和厭惡在功能上是不同的。該假說預測:憤怒會引發「直接攻擊」(如對質、斥責)和「間接攻擊」(如八卦、排擠);而厭惡主要只引發「間接攻擊」。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日本這個非西方、且文化上更抑制憤怒表達的社會中,檢驗這個源自西方的理論是否同樣適用。
* 研究一 (當事人):憤怒驅動全面攻擊,厭惡驅動間接攻擊
* 研究一找了 1,231 名日本參與者,讓他們閱讀關於道德違規(如欺騙、霸凌)的情境。
* 參與者被要求評估自己對這些行為的感受(透過評分「憤怒」或「厭惡」的非語言聲音來表達情緒),以及他們想要採取「直接攻擊」(如口頭斥責)或「間接攻擊」(如散布負面消息)的動機有多強。
* 結果顯示:參與者感受到的「憤怒」程度,與兩種攻擊動機(直接和間接)都呈正相關。然而,參與者感受到的「厭惡」程度,僅與「間接攻擊」動機呈正相關。
* 研究二 (旁觀者):從他人情緒預測其攻擊行為
* 研究二改換了視角,測試「旁觀者」如何解讀他人的情緒。930 名日本參與者閱讀情境後,會聽到一個「表達者」對該情境發出憤怒、厭惡或中性的非語言聲音。
* 參與者需要「預測」這位表達者接下來有多可能採取直接或間接攻擊。
* 結果顯示:當參與者感知到表達者越「憤怒」,他們就越預期他會採取直接攻擊。相反地,當參與者感知到表達者越「厭惡」,他們就越預期他會採取間接攻擊。
* 核心結論:憤怒與厭惡的功能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 綜合兩項研究,本論文發現在日本樣本中觀察到的模式,與先前在西方樣本中觀察到的結果「大致相同」。
* 這項發見為道德情緒的「社會功能假說」提供了跨文化證據。研究者總結,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憤怒的功能似乎都是為了正面威懾與對抗,而厭惡的功能則是為了社會排斥(透過八卦或迴避)。
* 研究方法創新與未來限制
* 本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創新是使用「非語言聲音」(Vocalizations)來測量情緒,而不是傳統的「詞彙標籤」(Lexical labels)。
* 研究者指出,詞彙(例如「Disgust」這個詞)在不同語言間可能存在翻譯和文化意涵的差異,而使用聲音更能直接捕捉情緒的原始反應。
* 研究的局限性在於,所有測量都是基於假設的情境,而非真實的行為;且日本雖為非西方國家,但在文化上仍是富裕、工業化和教育普及的,因此結論尚不能推廣到全球所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