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但这种看清呢,是一个一体的过程,相互交织的,你要先拿出魄力静下来才能看清,但同时你看清了,会让你更有这种魄力静下来。
只要拿出魄力,不为想法所动,特别是愉悦,还有各种的痛苦、反应,全然的观察。
观察,让内心平静下来,内心从平静中感受到快乐。
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完全把人性的内在美展现出来,而不是大脑一味的去寻求愉悦。
咱没有去否认愉悦的重要性,而是要看到愉悦来自想法这种不稳定,大脑这种汲取、追求、寻求愉悦,所带来的整个大脑的混乱,无序;
拿出魄力,放下从想法中汲取愉悦,放下各种的念头。在观察中,内心平静。在整个的人生的行动中,闪现出人性的内在美。
这种状态下,内心不需要汲取愉悦,一切自然到来,源源不断,这就是快乐。
但促使整个过程的发生,这样一个彻底转变的过程——从汲取愉悦,到快乐的状态,需要一个人拿出魄力,hold住。
在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中,不为想法所动。
一直全然的观察,全然的接纳,让这一切自然的发生,这本身就是整个内心魄力的展现。
问:在冥想的人群中,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一种心态——犹犹豫豫。
要么是一直没有拿出魄力,严肃认真地冥想;要么是在冥想之后,看到了整个社会心理构架给内心带来的问题,但是内心里面又不敢彻底地跳出这个框架。
Cico,你怎么看待这种犹豫、徘徊、不果决?
C:你看,绝大多数人都活在想法里面,整个生活大部分都是由想法购置起来的——各种的愉悦,各种的确信,各种的稳定,都是依赖这个想法。
这个想法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社会框架,意识形态,信仰……
这种大脑过度依赖想法来汲取愉悦,让整个生活、心态保持短暂的平稳,这样一个即刻的需求非常的强劲。
但要放下这些想法,彻底的放下,这意味着一个长期从想法中寻求各种确信的内心,要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彻底放下想法,本身能够触发一个长期跟想法为伴的内心的极度恐慌。
一个活在想法里的内心,有各种的愉悦来不断维持情绪稳定。
同时,这样一个内心充满了恐惧,因为恐惧来自于想法。想法的一点点变化,内心就感到恐慌,更何况是放下所有想法。
即便是冥想、严肃的对待人生、放下想法,这本身意味着一个持久的、内心的平稳、安全。但这样一个放下想法的过程本身,也会带来即刻的恐慌。
所以,在放下想法,清空所有意识——这样一个大的任务面前——内心惊慌失措,犹犹豫豫。
各种想要知道冥想更多,想要获得更多的确信,但始终无法亲自去做,因为这样一个即刻的恐慌还在。
一个活在想法的内心,它总是去追逐愉悦,这意味着它害怕、排斥任何一丁点不是愉悦的东西。
而这样一个深度探索的过程,本身也会对内心带来短时的扰动。但那样一个心拒绝任何的扰动、问题。所以,在这样一个内心探索的过程中,陷入了僵局。
而冥想——观察人生——意味着既不积极也不消极,而是客观的观察。
所以,一颗寻求愉悦、寻求积极性的内心就无法看到现实,去看到现实本身就是要拿出魄力。
放下对这个积极性的追求,就如实的看这个世界,看自己。这样一个事情,对一个一直在寻求愉悦大脑的来说,需要拿出十足的魄力。
即刻切断这个瘾,这个对愉悦追求的瘾,这个对愉悦寻求的瘾。
这个切断本身就是魄力,意味着去观察这样一个戒断反应,本身也需要魄力。
我们得看到,放下这个愉悦,大脑会陷入到一种不确定状态,但大脑又想继续汲取愉悦。
当大脑被放入到这样一个未知的状态里面的时候,大脑惊慌失措。
恐惧,就是戒断反应。
一颗谦卑的心,没有任何的比较。
一颗谦卑的心,
没有任何的社会心理框架。
一颗谦卑的心,意味着自我压根就不存在。
冥想,就是在每时每刻全然地观察,全然地过好这一刻。
之前,很多朋友处在逆境的时候这么做,能够把整个内心的颓势扭转;但一旦内心进入到顺境状态,能否继续这么做,变成一个挑战。
在所谓的顺境中,大脑有各种令人愉悦的画面,大脑又开始积累新的画面,这种自满的心态又逐渐出现了,觉察也就没有了,直到问题出现。
所以,这整个过程就呈现出一种反反复复、进进退退的状态。
问:那就是说,在一念之间,这个内心的动作很重要,在每一念都保持这种谦卑。这种谦卑,其实也是一种未知的心态。
C:没错,在每一刻,全然地观察,意味着内心不能执着于任何的画面,一个没有对任何画面产生执着的状态,就是一个所谓的谦卑的状态。
一颗未知的心是一个谦卑的心。只有一颗谦卑的心,才可以去观察、去理解内心。
可以这么说,整个冥想的过程就是一个练就内心谦卑的状态——聆听,观察,看清自性。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交互,找到解决方案,这都需要一颗极其谦卑的心。
音频要点:
0 开头 想法 痛苦 愉悦 冥想是什么
1 为什么观察父母子女很难
2 不开心,但不离开,为什么
3 真正的冥想,无法独善其身
4 人和想法最合适的关系是什么
C: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这样一个极度危险的社会,需要每个人亲自感受到极度危险。
这种极度危险意味着有各种的触发因素在比较,各种的社会构架,都是基于过去,都是基于比较,这意味着一个人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面,TA必须得高度的觉察,高度的警觉;
就好比一个人活在野外,周围充满了各种野兽的危险,人必须得高度警觉地活着。
这种警觉就是觉察,一不留神,比较就起,自我的活跃,再次把人给拽走。
问:你一再用危险这个词,来描述比较的问题,是希望加重语气,来唤起大家的注意,还是从你的感知来说,这就是危险。
C:它就是危险。因为这个危险能够直接导致你的内心变得如此的混乱,痛苦,难受,打破平静,让整个神经系统变得紊乱失调,这不是危险是什么?
这种危险跟对生命的威胁有何不同?
当内心平静的时候,什么事也没有,但这件事情一旦出现的时候,内心变得波涛汹涌,这不是危险是什么?
希望通过这个词,能够唤起每一个认真探索内心的朋友的紧迫性。
大家好,欢迎加入今天的空谈。
今天我们来聊聊比较,一提到这个词,可能已经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唤起了很多的记忆,各种的画面,各种的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每天都在发生,自己和别人的比较,自己和过去自己的比较,这个回路顽固地运行在很多人心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比较」。
内容如下——
C:能否即刻向内观察?
因为这个框架就在自己的心里;
这样一个框架就像魔鬼一样,在控制着每一个人。
但这个框架的形成,我们可以说是来自于各种的社会因素、意识形态、文化传统;
但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个框架的执行者、维护者、参与者——共谋,每个人为这样一个框架负有全部责任。
若此刻你真的感到对此负有全部责任的时候,你该怎么做?
你是不是需要即刻让自己走出这样的框架,也就是向内观察,观察到这样一个框架在控制自己。
否定它,彻底的否定。
彻底的否定,不是说拒绝,而是内心里面彻底否定。
C:你看,社会心理构架/框架,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东西,因为一个人一旦去想象,便形成了画面,画面跟真相不是一回事,这需要每个人亲自去看,去感知什么是心理框架。
在你所处的环境里面去观察,
那些各种「应该是」「不应该是」的画面,
那些所谓约定俗成的东西,
那些奖励、惩罚的措施,
那些标准,
那些条条框框,
总之是各种画面的集合,
是一套非常强的思维体系、思维惯性、思维方式;
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人,大多都在按照这样一个社会心理构架来生活、生存。
甚至从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开始接受教育,到就业、成立家庭……这整个过程充满了各种的心理框架,来自于家庭的传统,社会的传统,文化的传统,各种所谓的标准。
这里咱没有去说,这些是好是坏,而是咱们需要去看到、去感知到这些东西的存在,存在于哪里呢?
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存在于你的心里,
你能否此刻、即刻去观察自己,
观察内心,
看到这些各种的画面,
各种的条条框框,
各种的标准,
各种的评判,
你为何继承了这么多东西?
你为何不曾亲自去检验一下?
为何跟大多数人一样,
去遵循这些条条框框?
解决「恐惧」,而不是解决恐惧「什么」。
「什么」不重要,当没了恐惧,那里还有什么呢?对不对?
要让生活没有恐惧,也就是完全让内心自在自由,这意味着内心必须彻底、即刻清空想法。
当这些画面、这些想法,以神经回路在内心运转的时候,反应就在,恐惧就在,不自在就在。
很多恐惧可能一个人能意识到,但也有很多恐惧长期运行在人的无意识里面,人没有觉察到它;
但这种恐惧却在人的行为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各种的精神困扰、问题、挑战,都跟这个恐惧有关系。
当一个内心完全活在恐惧中,这样的内心不可能自在,也必定会充满各种的内心挑战。
▸这些都是恐惧
你看,我们常见的心理恐惧,
比如说,
害怕失去什么,
害怕丢掉什么,
害怕得上什么病,
害怕出什么事,
所有各种的担心焦虑,都是一些恐惧的具体形式。
所以,愉悦和恐惧,看似是两个词,但指向都是同一个事情,那就是内心对画面和想法产生的反应。
在这样一个心理构架下,
无法成为想要成为的,
无法实现想要实现的,
无法变成想要变成的,
无法取得想要取得的,
这都变成了恐惧。
一个人能否觉察到,不要被那种愉悦所带走,而是让这些幻化成自己的行动,在生活中展现出来。
若做不到这一点,仅仅是阅读,自然会把所有这些东西都矮化为一个想法、观点、一个美好的意象,跟现实无关。
C:冥想就是简单的活着,不介怀,彻底地否定想法在内心的重要性。
冥想就是在此刻全然地观察,全然地感受,全然地关注,全然地在当下;
想法适得其所,但想法永远不会超出当下的场景;
看清想法的各种危险、荒谬、远离它。
在当下,过一个平静、清静、单纯、简单、丰富的生活,这就是此刻 Cico所描述的冥想,感受到的冥想。
家好,今天的空谈,我们借冥想周年的由头,再来聊聊冥想和生活的关系。
C:过去这三年可以说是潜心修行的三年,整个的精力、关注点完全放在内心世界探索上,同时,过好每天的生活。
这种变化是方方面面的,从生活方式,到整个做事的风格、谈吐、表达以及生活中所有的关系,都因为冥想发生了变化。
这里的冥想指的就是走出想法,
彻底对想法死心,
回到一种非常简单、纯真的生活状态,
同时,
让想法适得其所,
让一切适得其所。
这三年让Cico在内心里面找到了一方jìng土,既是干净的净,也是安静的静。
更多内容,请听音频——
Cico,内心探索者,禅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重温呼吸冥想。
这不仅是一次对话,也是一次半小时的冥想。
在录制前,两位谈话者都冥想了片刻,所以,从心境到语速,都较慢。
加入这场对话,也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如果此刻,你有事要忙,那不妨找个从容的时间,静下来,全然地听,不是去听说了什么,而是借由文字的指引,去观察自心。
冥想,即刻做,不是我将要做,我要做,而是即刻冥想。
我不在,但即刻冥想。
J:那在这一刻,我们借由这场谈话,一起在进行的也是一场冥想吗?
C:对。如果我们都能够超越语言,去观察内心,去理解究竟什么是冥想,那我们这样一场对话,这样一场探索,本身就是一场冥想。
抓住冥想的核心和要领,怎么做都行。
在我们开始这样一场探索之前,还得声明一下,强调一下——
咱们所说的冥想就是指观察内心,理解自性。
交换,这样一个概念,让我们人变得极其渺小,小气,狭隘。
你看,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被框在里面,给钱干事,不管干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只要给钱就干事。
我们人类活得如此的窝囊,如此的狭隘。
这样一个状态,必然会出现各种的冲突。
你看,战争、政治运动、各种人的问题,小到家庭里面,大到国家之间……
Cico:大家希望能够从整体理解这一切,让内心即刻大气起来,大气地过人生,提防任何的一切的小气。
制衡一切的小气,方能彰显一个人的大气。
问:交换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非常底层的一种假设。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交换,从商品到服务,从个人到国家,甚至在亲密关系当中,也有人提出所谓的社会交换理论。
有时候,人们做一些事情,心里也隐隐地期待着回报、收获、赞许等等。你看,这个交换心理多么的底层、多么的普遍。
Cico,你怎么看待这个交换心理?
很多事情,常常被认为有一个先后顺序,先有这个,才能做那个,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认知偏误。一旦进入线性逻辑,大脑就容易停滞。
今天,我们一起来戳破这个假象。
能否意识到这是想法的局限,这是想法所带来的问题?
总是想去找出一个先后顺序,然后按照先后顺序来做事情,希望能够通过先后顺序,来找到一种安全感,一种确信感。
但同时找不到这个顺序,脑子就慌了,结果是没有行动,大脑也变成一锅粥。
你看,在现实中,我们一旦去遵循、追逐这种秩序感,内心一片混乱,问题也没解决了。
咱们能否看到事实,而不是为这样一个先后顺序,给控制着?
能否看到内心在这样一个小点上,依然去追求这种确信的一种幻象,一种自我欺骗。
我们认为的开始和结束,一定是我们的思维定势,一定是我们的偏见,一定是我们的一些观点、结论,如果被这些东西所劫持,我们就无法采取行动。
即刻行动,让这样一个循环转起来,跑起来。
大家好,今天用一个模型,来描述一下内心和想法的关系,看能否有助于大家理解内心规律。
咱们先看第一张图片,图中的黑线和黄线,是否交叉?
再看下面这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再看下面这两张图片,你又发现了什么?
内容详解,请听音频 ——
谈冥想,创伤,自我和疗愈。
什么样的心,能彻底走出旧伤,不受新伤?谈冥想,自我和疗愈
创伤,不是一个容易的话题。能够面对这个问题,要么是已经走出创伤,要么是伤还在,但已承认它的存在,这种面对既是疗愈的开始,也是疗愈的结束。
昨天说到了,内心创伤都是因为心里把持着关于自我的画面,当这些画面受到冲击的时候,伤就来了。
这个“我”到底存在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