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用另一种方法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墙裂坛里的每个人都有个撞墙的梦想,想把金融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撞开,希望和你一起解除思想上的自我隔离,一起讨论、一起解惑~
【需要电子书、电商视频课程,135~6732~9689】
《认知觉醒》是周岭所著的一本关于自我认知与成长的书籍:
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第一章: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人类大脑有三重大脑,本能脑和情绪脑掌管潜意识和生理系统,理智脑驱动本能和情绪,做出理智行为和决定。我们常对自身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第二章: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模糊是人生的困扰,要正视、看清、拆解和化解它,避免其进入潜意识。当有说不清的难受感觉时,可通过向自己提问来解决。
- 可以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思考。
第三章: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 元认知能力即反思能力,从被动到主动开启第三视角、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意味着真正开始觉醒,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 遇到选择时先停留几秒思考,可能激活理智脑,启用元认知审视思维,从而做出不同选择。
下篇: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第四章: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情绪专注的要领是身心合一,不仅专注当下,更要享受当下,可通过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训练专注力。
- 学习专注的秘诀是先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将注意力转到不相干的事情上,事前聚精会神,事后完全忘记。
第五章: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匹配原则适用于万物,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效率更高。学习应处于舒适区边缘,即“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区域。
- 深度学习能磨练理智、产生更多灵感和洞见,要达到能解释新知识、纳入自己知识体系并可教授他人的水平。
- 知识的获取关键在于与自身的关联及关联的充分程度。
- 建立个人认知体系,要筛选触动自己的知识,只有能帮助做实际决策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
- 打卡时设下限、不设上限,避免为完成任务而降低标准,使坚持动机从学习本身转移到外在形式。
- 真正的学习成长是“反馈,反馈再反馈”,不断产出并获得反馈,人生才会发生变化。适当休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才是真正的自控高手。
第六章: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 清晰力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它能重构行动力。当大脑处于模糊状态时,人容易陷入怠惰,所以要明确指令或目标。
-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行动才是破解“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关键,因为真正的捷径是看似漫长低效的行动。
此外,书中还指出,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是人生五件套:早冥读写跑。即早起、冥想、读书、写作和跑步。
成长的本质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认知能力的差异,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同时,要接受人生没有定数,只要心中有希望,任何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在努力的过程中,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情绪和注意力,赋予事情有用又好玩的意义。阅读时,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花费数倍时间思考、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书籍中的观点和方法需要读者在实践中去体会和应用,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建议阅读原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道德经》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道德经》不是写给想修道成仙的人的修道指南,《道德经》也不是只写给王侯、领导者的“领导者智慧”,《道德经》是写给全体老百姓的智慧全书。
学懂老子智慧,学懂“道”的智慧,不管是在个人修养,个人修行方面,还是在家庭经营、亲子教育、夫妻关系方面,还是在团队管理方面,都可以帮我们避免很多问题,遇到问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本专辑不是专门的教学专辑,主播自认对道德经的理解深度还没到专门讲课的程度,只是把这些年的学习心得跟大家分享,相信对初学道德经的同学们会有一定的帮助。
本专辑没有太多的引经据典,大多数都是主播的大白话,要求太高的同学可以绕道哈。
各位道友,请留步,一路同修!
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这部分,虽说这本来是兵法,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照样可以利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重要代表作之一。在哲学和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描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非单纯的讲西方哲学的自身发展。作者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显示为他所处的环境的产物,将哲学家及其思想与当时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具体而集中地表现作为其中一个成员所共有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而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为依据,又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力图提供一种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而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
人们在什么情况下读易经?当你身处困境之中,当你以往所学的全部书本知识和你所积累的全部人生经验都不能让你走出困境时,易经能够给你意想不到的智慧和忠告。
【如果有任何哲学作品想要被讨论,请在任意一期下评论留言】
几分钟读一本哲学著作!
本专辑内容主要为简明易懂的哲学科普。
采用男声播音,语气柔和舒缓;
时长大部分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选材偏平和,不涉及过于激进的历史现实等不利于入睡的内容;
不使用复杂的语义学符号,尽量使用通顺的日常语言进行阐述。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本书对《传习录》原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不仅涵盖了原书的理论框架及译文翻译,而且,在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的同时,在后面的“解读”中对原文进行了辨析,能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收获更多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