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eculiar hobby #6。关于第一次写了同人文的我如何理解了欲望机器并成为散步的精神分裂者。
本期节目嘉宾是宿颖(豆瓣 @宿颖)、韩夏(微博 @HHH韩夏;播客:喷嚏)。
节目的发起的契机,是我长久来经常交流舞蹈和写作的好友宿颖,今年新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禁止抒情》,我们想一起聊聊。后来一次偶然的场合遇到了韩夏,因为知道她也读过并推荐了《禁止抒情》,就试着也邀请了她。韩夏写:「它(《禁止抒情》)轻盈、无助、无所畏惧,又进退两难。应该是只有女性作者才能点燃的那种,微弱又充满狠劲儿的星星之火。」就这样,我们促成了一次三个人之间,一场比较慢也比较淡的谈话。
补充一点背景信息,《禁止抒情》里的七个故事也带着这样比较慢也比较淡的氛围,是关于人际,特别是男女关系里的笨拙和微妙。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小说集,也并不会被剧透(可能从性质上也是没办法剧透的作品),请放心收听。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Shownotes
时间轴
01:52 这次谈话的缘起
03:29 从与宿颖的交往到读她小说的感受
05:30 关键词「尴尬」:成长中对不安和不适的接纳
08:50 关键词「分寸」:待人的尺度与自我消化
13:54 什么是虚构中的生活的真相
16:33 我们想创作的女性形象
18:29 我们写小说的目的、创作是痛苦的还是治愈的
23:32 韩夏对新媒体和新形式的探索
28:55 通过作品揣测作者
36:16 为什么书名叫「禁止抒情」
38:48 关键词「暗恋」:一个眼神就够了
44:52 韩夏的「禁止抒情」:不谈感悟,要谈经验
47:22 我们憧憬创作什么样的作品
51:18 女性会跳到第三人称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
54:44 对步入30岁后生活和变化的交流、韩夏的练习变老
曾做过很多与语言相关的探索,学外语、写作、教语言、研究语言学和文体学……都不完全是这里谈的「语言」。这套自己向外输出的广义的语言体系,也终究无法逃脱语言本身虚构和随缘而变的性质。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555 Project」 是由三明治发起的在地观察计划,取上海三条小马路「乌鲁木齐中路-五原路-武康路」的名称首字谐音。通过历史研究、采访写作、声音采集等方法去呈现这个街区里生动的故事,探索和发现一套全新的方法论去呈现和思考街区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启发更多人重拾自己对周边生活的感受力。
本集节目参与三明治「555 Project 在地创作」支持计划。以声音纪录片的形式,试图追溯家族史,探寻并记录下现居地魏公村一带的历史记忆。
2006年前后,为腾出家中房子出租,上初中的我随父母搬离魏公村。2020年底,我已经硕士毕业、回到北京工作了几年,把魏公村的老房子重新装修,住回了魏公村。曾为了上学、工作,住在香港红磡、台北水源、北京双井和潘家园。唯独魏公村,是一个被动选择的结果。我想知道自己为什么出现、定居在这里。一些抓不住的变化让我感到记录的迫切。比如,疫情扫荡了魏公村,但瞬间又毫无踪迹;走在小学时的上下学路上,建筑、植被、光影已经和记忆中完全不同;邮局和书店混乱的那一带是何时起已经没有小偷了;再如声音纪录片开头,菜店老板吆喝变成了直播带货的方式。
曾看到精神分析研究者三童的说法——「我们的家族谱系意味着个体无意识」。除了这层对我个人的意义以外,我也想借助其他魏公村的曾居者和现居者的力量,进行历史和记忆的唤回。项目从2022年底开始,经历了起初的毫无头绪,到后来逐步摸索到了收集口述史的路径;也经历了从声音素材多而分散不知如何处理,再到理成时间顺序,然后再次打乱重做;也经历了漫长的心理上的逃避和懦弱,不敢向家人、亲属、朋友解释自己对纪录成品的预期、确认口述内容是否可以公开,也害怕给他们带去任何不好的影响。在这些迷茫和曲折中,不知不觉过去了整整一年。
用节目中一句旁白来说:「在地」的意义,就是把对好生活、对明天的期冀变成具体的样子。藉由「在地」,我身上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对时间的流逝和变化的发生更加敏感。以后也会更努力地去记录。
最后向所有声音素材的贡献者、三明治的工作人员、这片土地,致以感谢和敬意。
采访、制作、旁白、音乐、插画、照片提供:宝婷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在爱发电、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00:00 序幕
04:15 第一幕 过去
25:48 第二幕 过去的过去
69:43 第三幕 现在
出场人物(按出场序):
果然·美生鲜超市老板、张青、张卓、郑悦、唐林茂、林思芬、盛志涛、唐秀琴、唐秀珍、李秀敏、小林、中央民族大学西门便民超市老板、群鸟
内容主体中提及的参考资料:
未直接引用,但亦对本项目有助益的参考资料:
三明治「555 Project 在地创作」支持计划相关链接:
本期节目嘉宾是两位人类学学者。一位是美国学者 Tami Blumenfield (卢敏),她是华盛顿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魁阁学者,致力于纳人(摩梭)研究 20 多年。另外一位是郭佳,她是云南大学艺术人类学博士、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这期节目是在泸沽湖艺术生活节进行的过程中,我和卢敏离开泸沽湖的前一晚深夜录制的。活动几天当中,在摩梭人传统的母屋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围坐火塘倾诉痛苦、彼此拥抱、哭泣(后来被爆出其中混有一位性骚扰者)。我则没想到是透过记录下这一场聊天,同样治疗着自己的精神内耗。
图片是卢敏和女儿在田野点,由卢敏提供。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在爱发电、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00:00 这场聊天的缘起
02:10 Tami Blumenfield(卢敏)老师在意外的契机下从美国来到云南、选择云南
05:12 卢敏:我欣赏没有理论基础、靠五官做的田野
08:12 卢敏的田野新手碰壁体验
17:41 卢敏的富布赖特奖学金(Fulbright Program)机会和非典期间的冒险之旅
24:40 处理多种素材、协调不同类型的创作
28:26 选择人类学同时也选择生育意味着什么
35:16 同为两个孩子妈妈的郭佳处理生育与读博的时间
40:44 卢敏分享育儿同时推进学术成果的经验
卢敏的经验谈小结(我感到很受用):
54:39 卢敏和郭佳分享田野中的收获感来源
摩梭人博物馆始建于 1997 年,由当地摩梭人汝亨·仁慈多吉(多吉馆长)与翁慈·尔青(尔青馆长)共同筹资创立,曾用名“泸沽湖摩梭民俗博物馆”;
转山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廿五日,纳西族(摩梭人)朝拜格姆女神山的节日;
达巴是摩梭人的祭司,也身兼文化传承人、医生、先知。
01:09:40 宝婷和郭佳分享观看小河寻谣计划演出的感受
01:14:33 从旁观火塘旁的年轻人们的心绪,到面对自己的心绪
追溯更远古的媒介来理解媒介。当我们看到它环境的、元素的特质时,或许才能理解,技术史也是生命史和自然史。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在爱发电、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許景順(twitter @cj_sheu),他目前是文学研究学者与教授。不管是否身处学院,可能都会患上刨根问底和假想敌的阅读病,治愈之道,或许是停留表面。
許老师几篇论文(更全的列表可见其Academia主页):
Show notes:
附录:
許老师之前课程 Readings in English Prose 所选部分篇目:
推荐环节:
很想像谷爱凌一样体验「in the zone」却屡屡失败的我,试图研究了一阵子积极心理学。心流(flow)是最优心理体验、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工具,也可能是由痛苦构成的。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本期节目已入选豆瓣播客 2024 新春精选推荐活动,也欢迎到豆瓣播客收听。
在爱发电、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a peculiar hobby #5。在这个冬天,与曼仔(微博:@就是曼仔 / 小号:@曼记最后一夜)探索粤语歌的幽微处。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本期节目配有Spotify歌单、网易云歌单,也可在网易云中搜索:不可理论 E40。(曲目按节目中提及顺序排序;个别歌曲因平台版权原因无法收录)
在爱发电、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人类的书写,和语言文字构成的「文」,到底能留下些什么?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注:由于本期节目的多日多次录音,加上出差途中更换了麦克风,音质略有不稳定,很抱歉,还望包涵。
在爱发电、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一个潜意识决定的选题。来聊一聊潜意识、无意识,被「直觉」带着试着将潜意识与后人类、现象学、人类学、文学碰撞。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在爱发电、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时间轴
00:26 确定题目的契机
03:24 关于「笛卡尔的错误」
04:55 弗洛伊德体系中的潜意识
06:44 适应性潜意识
08:37 background capacities
09:53 潜意识与情绪
15:07 潜意识学习、针刺实验
20:00 潜意识与「直觉」、赌博游戏实验
23:50 Searle 提出的四种潜意识模式
26:05 科技和后人类理论视角下的潜意识、无意识
28:15 cognition assemblage (翻译方式还可以再讨论)
31:29 对 knowledge、belief、subject 的新认识
33:54 现象学与潜意识
35:07 人类学与潜意识,记忆与遗忘
38:44 意识流收尾
Analog vs Digital,这不是一个新问题。analog 既是指类似物,又指模拟技术,同时在今天这个时代意味着数字化生活的反面。找寻 analog 和 digital 广义和狭义的意义,或许对思维方式也有启示。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在爱发电、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Alexander Galloway 学术讲座视频 "The Golden Age of Analog (It's Now)"
Alexander Galloway “The Digital and the Analog" 课程大纲 (本期节目大部分的引用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边缘意识
Walt Whitman, On the Beach at Night Alone
2021 年 12 月更新:Alexander Galloway 的文章 The Golden Age of Analog 已在 Critical Inquiry 期刊上发表
最后推荐的书:
日语里「恋バナ」这个词指友人间关于恋爱的闲谈,越聊越起劲的那种。和曼仔(微博@就是曼仔)许久未见,进行了一场女孩子间的恋爱闲谈。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在爱发电 、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提到的一些作品:
(由于本期真的是闲谈,作品 list 既不是做推荐也不是做 reference 只是随手一记)
Special Guest: 曼仔.
在解谜游戏中竟然获得感动,由此进行的一系列探索。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宝婷的微博:@tifanie
在爱发电 、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试用诺兰作为文本的选择本身去解释文本的选择。理论也是一种经常需要去「感受它」的东西。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宝婷的微博:@tifanie
在爱发电 、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这期节目是我几年间理论感悟的汇通和顿悟,但这并不重要。真正的能力基于无法掌握、无法占有、无法认清的无能,向他者的敞开基于空白自我以及对他者的无能为力。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宝婷的微博:@tifanie
使用音乐:
郎朗 -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Aria (2020)
Glenn Gould -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Aria (1981)
本期嘉宾是何齐、胡璇艺(微信公号:睡不好的工作室),两人都毕业于台湾大学戏剧系,现于北京从事戏剧创作。在童伟格老师的剧本创作课上,她们逐渐捕捉到从现实生活走向文学创作的技巧,以及书籍的形式与文学的关系。对于近几年的剧作,两人分享了创作背后的磕磕绊绊,以及大面积的自我否定。继续创作吗?还要继续创作。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在爱发电 、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关掉录音后,我们三个人又聊了聊童伟格的小说(《王考》等)。何齐和胡璇艺提到,对她们影响最大的、每每写作遇到挫折都会拿出来读的一篇,是童伟格硕士毕业剧本的后记——《消亡的起點:我的創作自述》,以及童的前辈袁哲生的作品也非常非常好(《猴子·罗汉池》、《寂寞的游戏》等)。何齐还发来童伟格的剧本创作一、二两门课的书单,她说:“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同时趋向明确的创作途径引导书单。”
剧创一
《野鸭》 易卜生
《万尼亚舅舅》 契诃夫
《等待果陀》 贝克特
《四川好女人》 布莱希特
《阿拉伯之夜》 罗兰·西梅芬尼
《无辜》 黛亚·洛儿
《卡桑德拉·表象终结的世界》 凯文·瑞特贝格
《吆尸人》 廖亦武
《回家》 顾玉玲
《毕思华斯先生的房子》 奈保尔
《屈辱》 库切
剧创二
《等待野蛮人》 库切
《大河湾》 奈保尔
《白痴》 杜思妥耶夫斯基
《车诺比的悲鸣》 阿列克谢维奇
《帝国》 卡普钦斯基
《乡关何处》 萨依德
《平凡的邪恶》 汉娜鄂兰
《帖木儿之后》 达尔文
Special Guests: 何齐 and 胡璇艺.
后身份认同、后族裔、后类型、后女性主义……其实都是一个「后-」?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在爱发电 、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使用音乐:Taylor Swift - You Need to Calm Down
a peculiar hobby #4。出生于1910年的台湾作家翁闹,30年短暂的一生中留下有限的作品,却让另一个时空里的我精神震颤。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在爱发电 、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绝》里面唱,「让痛苦轮回千次,彰显那快乐有尽时」。大概是写定在我们基因里的,但我想做一点小小的抵抗。
邮箱:bukelilun@outlook.com
网站:bukelilun.com
在爱发电 、支付宝或同名公众号打赏,将支持本节目继续走下去,在此感谢所有赞助者。
BGM:林生祥 - 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