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TV & Film
Sports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5/v4/ce/69/8e/ce698e2d-b2cc-bdf1-00da-adeddc5bb5c3/mza_10567444119736672954.jpeg/600x600bb.jpg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482 episodes
3 days ago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News
RSS
All content for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is the property of 報導者 The Reporter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News
Episodes (20/482)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社會變動下的「新」台灣之子:東南亞新二代甩不開文化刻板?中國配偶子女如何面對忠誠放大鏡?
在2003年前後,台灣新住民子女的出生率達到巔峰,現在的他們已經二十出頭,可能是你我的同學、或是職場上一起打滾的同事。如果他們不主動談起,也許我們都不會發現他們的背景。但是,他們為什麼不談? 昔日遭受文化歧視的「東南亞與台灣」二代子女,在新南向政策中,突然被期待成為「通往東南亞的橋梁」,但真正領受多元文化紅利的人有多少? 而被夾在地緣政治之間的兩岸婚姻子女,為避免「統戰工具」標籤,則需要花費更多力氣,證明自己愛台灣、是台灣共同體一部分。 「我就是台灣人,只是我的媽媽(爸爸) 來自於其他國家而已。」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分享61位接受訪談的「新二代」的多數認同立場。 當我們特別關注「不同之處」時,可能忽視彼此共同點——這集,邀請藍佩嘉分享「新二代」與他們的母親的田野訪談,從政策與時代變化,梳理新二代如何在社會期待的轉變下努力定位自己的身分。 05:07 台灣「新二代」的人數大概有多少?過去20年社會發生了什麼改變? 12:35 為什麼有了新政策的資源和鼓勵,「新二代」們反而內心糾結? 22:42 二代之間也不盡相同:台灣中國二代該如何自處? 30:15 「多元文化紅利」的燈塔,照亮的往往是已經上岸的人 38:19 台灣的民主社會,正處在移民政策的十字路口? 44:37 面對身分政治的尷尬,先看見真實生活的人 來賓|《成為「新二代」》作者、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陳曉威 📍延伸收聽: 【你還有中國戶口嗎?移民署清查1.2萬陸配及二代戶籍,一紙通知書背後的法律觀點與國安討論】https://pse.is/7jxz9y 📍延伸閱讀: 【在「中配二代」標籤背後,兩岸婚姻家庭子女的認同與真心話】https://pse.is/7jx9as 【清查1.2萬陸配及二代身分:一紙註銷中國戶口證明,同時指向安全與恐慌?】https://pse.is/7jx95t 💰報導者十週年,期待你跟我們一起走下去:https://pse.is/5953dg 👉十週年線上回顧,我們做了哪些事?https://10th.twreporter.or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days ago
50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專訪《大風之島》導演和樂生青年:哭著走進樂生,笑著走出來——院民的生命力給她們力量和勇氣
「如果我們都搬走了,大家怎麼會記得痲風病?」 從1930年代開始,因擔心疾病傳染,台灣從日本殖民時期起將漢生病患者強制隔離在新莊的一座療養院區。一旦踏入「樂生」,一輩子就難以離開。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1950年代已研發出疫苗及治療漢生病的方法,院民不再需要被隔離,但院區門口出現了捷運機廠,附近也蓋了樂生的新大樓⋯⋯一切強調時代「進步」的變化,卻始終和樂生院民的期待背道而馳,人權、歷史遺產、建設發展,始終沒有被決策者好好整合。 為何這個疾病的汙名會麼深,讓漢生患者自己和下一代難以面對?樂生保留運動的學生成員們,如何試圖打破社會的心牆,讓年輕人認識這段歷史,重新走進樂生? 這一集,一起來聽聽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作品《大風之島》的導演許雅婷,以及長期投入樂生運動的林秀芃,細數兩人與院民阿公阿媽們的珍貴回憶。 4:32 很久很久以前的樂生院,曾經是文藝青年的美好國度?雅婷導演看見了什麼? 15:51 歧視的惡性循環:樂生院民為何與家族斷裂?他們的記憶如何傳承? 30:54 是憤青也是文青?運動需要靠文化的力量擴散出去! 42:18 樂青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什麼原因讓秀芃六步一跪從迴龍徒步到南港? 50:12 為何樂生院民們的聲音,始終無法被聽見? 1:00:02「找到下一位可以託付的青年,就能離開了」?經歷離別,怎麼面對遺憾? 1:07:20 台灣社運的末班車已經離去?未來的年輕人們,還會走上街頭嗎? 特別感謝音樂藝術家王榆鈞為報導者提供《大風之島》主題曲《大風子》片段,以及導演許雅婷提供紀錄片配樂《一磚一瓦我的家園 II(貝殼)》。 來賓|《大風之島》導演許雅婷、苗栗苑里掀海風創辦人林秀芃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楊子磊 📍延伸閱讀: 【記錄樂生院20年,「形成我的世界觀」──專訪《大風之島》導演許雅婷】https://pse.is/8bsg77 【梁家瑋/台灣海筆子與樂生院的仙山再相逢】https://pse.is/8bsgry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days ago
1 hour 19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調查報導 5元就能買到你的個資?揭祕融資產業勾結電銷、詐騙的貸款陷阱,如何破解話術與自救?
「買一筆個資5塊錢而已。名字、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都有。」 「如果你曾在借錢網站留電話,一天3通~10通(借貸電銷)電話都有可能。」 在第51集,我們透過芳潔和立明(化名)的故事,一起經驗了急需用錢的時候,一通推銷電話如何讓人不知不覺簽下高利貸款。 這集,先由融資業者現身告訴我們,你的電話如何進到業者的撥打名單,怎麼確認對方是銀行還是民間融資?聽到哪些用詞要提高警覺?以及當真的必須融資借貸時可用哪些指標來分辨業者好壞? 記者婉甄則進一步解析,融資公司怎麼獲利——除了萬物皆可貸、高利結構,還有業者結合運彩、詐騙讓借款人債台高築,連家庭都落入還債深淵⋯⋯這些亂象從何時開始、主管機關為何難管?哪些管道可以幫助債務人脫離陷阱? 00:28 搜尋「融資借貸」,找到的業者是好是壞? 09:10 法定利息16%,但實際上常是30~50%? 15:37 借款人為何願意白紙黑字簽下高利合約? 22:34 彩券行、感情詐騙,都是常見的借貸場景 36:03 陷入債務流沙後的三個階段 39:46 還不出錢來,可以如何解決債務? 48:20 以《金保法》管理40家融資公司,有用嗎? 受訪片段|融資業者Ziv、律師陳昭全、輔大社會系副教授吳宗昇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 陳思樺 攝影|鄭宇辰 📍回顧收聽: 【代辦抽成,高利結構!急缺錢的人,如何墜入融資話術深淵?融資亂象的背後又是如何操作?】https://bit.ly/47G4lAb 📍搭配閱讀: 【從融資租賃、無卡分期到「萬物貸」,台灣「影子銀行」崛起幕後】https://pse.is/85hfc5 【拆解融資租賃之網:一座層層分包、利益共享、出事難咎責的陰暗迷宮】https://pse.is/85hfjs 【理債,為了重整生命──她們協助「想還卻還不出來」的人,脫離借款漩渦】https://pse.is/85hfrq 【「別因急用錢而喪失警覺」──從業十年,一位債務催收員的告白與提醒】https://pse.is/85hg43 【5千融資公司納管40家:金管會「量能有限」不立專法,能解決借貸亂象?】https://pse.is/85hg96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51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他們的14歲|困頓少女與賭徒爸爸:賣檳榔、當女工⋯⋯文學、戲院和一張單程車票,如何改寫苦難青春?
在債務和貧困的環境中成長,如何找到前行方向? 退休校長林玫伶,在經營不善的戲院與賭桌間長大,全家曾靠包檳榔過日子;作家楊索,從小家境清寒、父親好賭,她為求出路,曾買了一張單程車票,想向啟發自己寫作的作家自薦當幫傭,換取讀書的機會。在戲院蓬勃發展的年代,電影片花和文學世界,成了兩位徬徨少女困頓青春中的微弱光亮。 「沒有人要活成勵志故事,」這集,請聽那些曾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路? 來賓|作家楊索、退休國小校長林玫伶 製作團隊|楊惠君、陳星穎、藍婉甄、 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我的14歲」系列活動報名連結: 【黃榮村×黃少雍:青春試煉與未來實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10010224141918932346 📍延伸閱讀: 【楊索:那年,我買了一張通往異想世界的單程車票】https://bit.ly/3LL7DuB 【林玫伶:戲院、賭場、檳榔攤,我生命的另類養分】https://bit.ly/4nGjjMG 📍推薦閱讀: 《我那賭徒阿爸》https://bit.ly/4hKkY2c 《惡之幸福》https://bit.ly/4nFmVyi 《我家開戲院》https://bit.ly/4qEptQ1 《孩子精媽媽驚:運動員兒子給校長媽媽的震撼教育》https://bit.ly/3XdsPvT 《我的14歲—不完美的青春冒險,成就獨一無二的小宇宙》https://reurl.cc/korj4q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 hour 18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今天來敲婉|獎勵出勤制度為何讓員工「不敢」請假?長榮空服員之死背後「合法但不一定合理」的現況
*後續更新:10月31日,長榮航空與長榮航空企業工會協商,雙方達成3點共識:空服員每年度前3天的病假不扣考績,也不計入影響選班、選假、調班資格;取消空服員於旺日、旺旺日請假,會加重考績扣分的規定;取消空服員於旺日請假會直接禁止3個月選班、選假、調班資格,但不包含旺旺日(跨年和農曆春節)。 日前一名長榮空服員抱病服勤,期間身體不適加重,雖落地回台後立即就醫住院,仍不幸病逝,此事受到高度關注,讓外界看見長榮航空管理制度下,空服員們「不敢臨時請假」的勞動真實現場——只要沒有全勤,就會讓自主排班權益受損、獎金被扣。 《報導者》比較國內三大國籍航空的選班選假和調換班規定,發現長榮在「請假、特休」的管理規則相對複雜且影響勞工範圍最廣。而且不只病假,原本連「生理假」、「家庭照顧假」都會影響選班選假、調班資格,直到去年空服員提出檢舉、政府開罰後,長榮航空才取消相關管考。 沒有一個勞工應該為請病假被懲罰。長榮規劃的「出勤激勵方案」究竟怎麼規定,為何會讓空服員「不敢請假」?其他航空公司的規範又是如何?在一個空服員不幸倒下後,勞動環境會不會有改變?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抱病值勤的空服員倒下後:解析長榮以獎勵為名、使員工不敢請假的制度迷宮】https://pse.is/8a8wc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2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內外婦兒急」長年缺人,年輕醫師卻選擇「直美」?專訪台大首代「直美」醫師,走這條路背後的代價是什麼?
「那時候身邊很多人反對,甚至有同學覺得說:你現在踏出這一步,醫界就不會讓你再回來。」 14年前,畢業於台大醫學系的陳璿丞,因為申請住院醫師失利,毅然決然踏入醫美診所工作。跳過傳統專科培訓,直接投入醫美的他,雖然遭受醫學院巨塔的蔑視,卻也見證台灣「直美」現象的開端。 如今,台灣約有近1成的醫師屬於沒有專科執照的直美醫師。而當全國統計的外科、兒科等專科住院醫師招收率都不到6成時,直美已經實質上地影響醫療體系的人力分配,甚至可說是醫療崩垮的前兆。這集節目,就由陳璿丞醫師和《報導者》記者黃浩珉一起聊聊,直美熱潮背後的崎嶇之路。早年直美的被看不起?現在醫界生態如何改變,為何台灣的住院醫師都不見了?而直美現象究竟是一個原因,還是結果呢? 04:03 醫療人力短缺,「內外婦兒急」科別五大皆空現象有改善嗎?缺口到底在哪裏? 12:23 台大首代「直美」醫師:為何決意進入醫美診所?後來才發現,醫美圈內也有階級之分? 22:58 離開醫美後,還有可能回歸一般醫院的職涯軌道嗎?傳統醫師的訓練過程長什麼樣子? 34:47 不只台灣的醫師流向醫美,日本韓國狀況也如此? 42:31 衛福部未來將加強管制醫美施術資格?石部長怎麼說? 46:17 同為直美,三位同學命運大不同?找工作除了要錢、要自由,還要能睡得安穩? 來賓|台大首代「直美」醫師陳璿丞、《報導者》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楊惠君、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消失的住院醫師|健保兆元時代,擋得住「直美」風潮與急重難科持續失血嗎?】https://pse.is/8abgwz 【住院醫師大調查:揭露國內專科與次專科人力分布,「六大皆空」紅燈區的真正荒漠在哪?】https://pse.is/8abh5p 【台大首代「直美」醫師陳璿丞的崎嶇路──曾在醫界歧視鏈最底層,重新面對自我實現的內心呼喚】https://pse.is/8abh7s 【台灣「直美」醫師已達1成,年輕醫師流向醫美浪潮如何衝擊台日韓醫療現場】https://pse.is/8abh98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53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Live Podcast 報導者 × 好哲凳|偏激時代來臨:是公共對話還是惡意開罵?
隨著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我們愈來愈習慣在網路上發聲,然而,快速流動的資訊、匿名的情緒發言,再再都使溝通變得愈來愈不易,重大議題的討論好像變得非黑即白,你是否也困惑:為何一個複雜議題會被簡化到只剩極端立場? 這集,跟著三位與談人思考:如何理解和界定當前社會的「分化」與「極化」現象?面對網路的匿名性、碎片化及情緒化,能如何促進公平對話並應對惡意攻擊? 📌本集重點: 03:36 如何定義多元到分化到極化?網路社群、新聞媒體的碎片化如何影響我們? 12:47 台灣是否已經入一個兩極化的社會?從美國的投票行為改變看到什麼? 17:56 匿名文化助長網路上的惡意挑釁言論 20:52 哪些議題容易引起大眾的極化反應?兩廳院開放空間、資源,卻被指摧毀菁英文化? 28:51 為什麼有些人很排斥某些觀點?不安全感、被剝奪感,抗拒「認知失調」 31:40 兩廳院的秋天藝術節如何讓大眾從表演看見議題的不同立場? 38:14 獨立媒體該做好哪些事情?回應讀者來信問:你們的文章是AI寫的嗎? 41:29 偏激時代下,媒體與劇場還可以怎麼跟大眾溝通? 54:28 聽眾Q&A 與談人|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 與談人|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好哲凳》Podcast主持人劉文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星穎、林彥伶 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提供、周嘉慧攝影 📍2025秋天藝術節 × 報導者十週年 聯名特別企劃:https://pr.ntch.art/aTMteB 📍2025 秋天藝術節系列演出:https://m.ntch.art/2025QA 📍《好哲凳|藝術思辨坐著聊》Podcast:http://bit.ly/4o4PlDb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1 hour 7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抵達馬太鞍堰塞湖後,他們看到了什麼?專訪到前線探勘的特遣隊,一起走一條復原與理解的路
「期待對於堰塞湖的想像,不會再只有大自然的無情力量,而是我們會開始認識家園……。」10月5日9點40分,萬榮特遣隊抵達馬太鞍堰塞湖;他們是第一支在堰塞湖形成後,由崩積河階進入湖區的隊伍。特遣隊一行六人,利用各式圖資、搭配史料,讓專家學者未來得以不受空中條件限制,進行後續監測研究與防災決策。 這集,專訪萬榮特遣隊隊伍統籌與總領隊張光承、隊員梁聖岳。對長年在山林行走、進行生態教育、議題倡議的他們而言,這趟路親眼目睹一條溫柔的溪流變化,如何超乎人類過去的想像!聆聽他們從入山前的準備開始,到選線、攀降、定位成功找出一條通往堰塞湖的歷程,以及探勘災變現場後的反思。 05:58 潰壩前,我們就在籌備堰塞湖湖區探勘行程 11:33 勿視我們為「英雄」!那是種構築於災難上的痛 14:48 沒路可達堰塞湖區,特遣隊如何尋找可行路徑? 19:19 展望點「望溪」,作為下切前往湖區的重要區位 27:37 進入堰塞湖區,特遣隊眼中的灰白、崩塌世界 35:06 特遣隊探勘帶回哪些成果?對未來研究的幫助? 44:50 完成任務下山途中, 特遣隊員內心想的事…… 來賓|萬榮特遣隊隊伍統籌與總領隊張光承、隊員梁聖岳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張光承 📍搭配閱讀: 【探勘災變現場,在自然與歷史交織的山林前線反思──馬太鞍堰塞湖特遣隊實錄】https://pse.is/89frlg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weeks ago
48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當APV成攀升最快的家暴類型:被孩子攻擊的父母為何會難以啟齒?孩子的行為何難以簡單劃分對錯?
「社工都警告我,你千萬不能打兒子。可是沒有人警告他,你千萬不能打爸爸欸。」 63歲的永昌是一名單親爸爸,兒子小飛從國小開始出現肢體暴力的傾向,後來3C成癮的問題又讓父子衝突不斷升級。而這樣高壓的家庭環境,永昌說他忍了三年。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青少年對父母施暴」(簡稱APV)在2024年已達4,253件,於過去五年間攀升了8成。許多APV案的父母許多APV案的父母,即使忍耐許久也不願報案;有人擔心孩子留案底將影響前途、有人覺得撐過叛逆期就會自然好轉,但更多人擔心的是:是不是自己作為家長失職了?我的孩子打我,該不會都是家長的錯? 這一集,我們邀請台大社工系退休教授劉淑瓊和《報導者》記者曹馥年,深入探討一樁樁「孩子打大人」事件背後有哪些複雜的家庭議題?家長們又能如何走出來,借外力解開與孩子的心結? 02:52 為何「孩子打爸媽」的狀況,社工稱「小相對人」,但學者建議稱「APV(Adolescent-to-Parent Violence)」?有哪些說法是工作者們希望避免的? 07:55 永昌爸爸的案例:兒子對他拳腳相向其實有目的?一般家庭中的世代摩擦與APV案件該如何區分? 12:26 衛福部保護司發展過程裡的歷史關鍵:台南玉井案發生了什麼事? 17:57 為何過去5年的案件變多了?複雜的世代差距、兒少身心議題,大人應該如何面對? 29:00 APV 也是「性別暴力」:最常見的身影是單親母親?家長形容的「腳踩在蛋殼上」是一種什麼狀態? 33:41 遇到 APV 事件時,爸媽如何應對?報警、找社工、看醫生等等,真的有用嗎? 44:58 國內有哪些團體在提供解決方案?家長和孩子們可以做哪些練習,開始讓自己走向希望? 來賓|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退休教授劉淑瓊、《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謝佩穎 📍搭配閱讀: 【我的孩子打我──為何兒少會成為家暴行為人,每年逾4千件通報?】https://pse.is/88z2u7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5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彰師大輔諮系4狼師曝光:「夢的解析」竟成侵犯學生前奏!是什麼讓學生只能私下流傳、畢業也不敢開口?
2024年底至今,台灣心理諮商教育重鎮、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被陸續揭發4名男性教授涉嫌性騷擾、性侵學生,有教授儘管確認對畢業生性騷仍順利退休,引發外界嘩然。為何諮商界的重要學者侵犯學生數年、甚至學生之間流傳「狼師」提醒已久,卻從未留下任何性平通報紀錄? 心理師職業養成過程強調緊密的師徒關係,卻也形成權勢結構下「無法說」的文化。事發後,彰師大校友們透過架設支援網站「StandbyMe」,讓倖存者放心說出塵封已久的往事,同時看見心理學權威,如何利用專業誘騙學生卸下心防、以教學之名伸出狼爪。 這集訪問StandbyMe網站發起人之一的黃毓廷諮商心理師,說起在讀倖存者自述時的不捨,彷彿提早流完一整年的淚水;《報導者》記者王舜薇則談在這次性平事件中看見的結構困境與重要提醒。 02:52 校友架設網站,匯集支持力量與專業資源,讓倖存者安心述說 08:13 不敢說!被老師性騷擾後隱忍多年的輔諮系學生擔心什麼? 10:48 畢業多年的倖存者:我以為的謹守師生界線,原來是被迫忍讓放寬⋯⋯ 16:41 他在狼師解聘後才敢公開說:一邊害怕、一邊自我懷疑 21:38 報導後續追蹤:最新調查情況?性平規範不到的地方 27:38 信賴與關係緊密竟是兩面刃:以心理專業、假借課程操弄學生 33:58 #MeToo事件中的具名思考:「壓力需要轉向」 來賓|這會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所長黃毓廷、《報導者》記者王舜薇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黃政嘉 📍搭配閱讀: 【諮商界首起#MeToo運動:彰師大輔諮系師對生性騷案後,校友的反省與行動】https://pse.is/87rjt5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39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十週年特企|「被逼著前進」的10年:那些在危機中的成長、與捐款者同行的志業,以及《報導者》的下一步
「十年前,覺得能活3年就很厲害了;十年後,大家更認識報導者了,但新的挑戰接著來、並沒有比較輕鬆。」 2015 年,《報導者》成立,從一開始遭到很多拒訪,到現在有人說「因為是《報導者》才願意受訪」;定期定額贊助者也從上線第一個月只有4人,到現在收到每月8,000位支持者的信任。 這次10週年專訪特別企劃,邀請敏迪擔任客座主持人,問出平時我們也不敢聊的媒體業前路、代替讀者進行拷問、還有來自內部員工的心內話 : 《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榮幸與營運長雪莉,談起十年間的掙扎與成長。從內部團隊的相互扶持,到贊助者帶來的信念;從疫情時代開創 Podcast、推動兒少專屬《少年報導者》子品牌、嘗試影音,未來還將建立報導者學院,那些「與時俱進」的轉型,與「被逼著前進」的過程。 這一集,關於信任、現實與希望。關於在亂世裡,仍留下來耕耘、努力讓花繼續開的理由。 00:40 沒想到真的走到這一步 ── 贊助者從 4 位到 8,000 人,《報導者》的十年心境轉變 04:25 面臨威脅時怎麼辦?在壓力與挑戰中的應變 08:20 持續下去的理由 ── 團隊間的互相扶持與支持者的信任 14:37 你的留言真的有人在看:面對讀者質疑、贊助者離開的反思 20:29 Podcast、短影音、長影音:多元創新其實都是「被逼」的? 32:44 新計畫開展!報導者學院 41:08 敏迪提問:在生成式 AI 與假資訊雙重衝擊下,媒體還能怎麼做?給讀者的建議 45:25 讀者提問:《報導者》會不會倒?目前員工規模有多大?一天要出幾篇稿? 49:02 讀者提問:「新聞發布前的審核機制是什麼?」怎麼看待報導的中立、公平與客觀? 1:01:39 送給十年後的時光膠囊 1:04:47 內部員工「偷問時間」讓雪莉落淚?! 客座主持|《敏迪選讀》敏迪 來賓|《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營運長李雪莉 製作團隊|《報導者》古芹、陳星穎、賴育辰、陳思樺 影音剪輯|悅樂御室影像 攝影|古芹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14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國安案件真的愈來愈多嗎?辯護律師的現身說法:法治程序下起訴「共諜」其實超級難?與人權間的矛盾為何?
近年來,俗稱「共諜案」的國安相關案件頻傳,但是,從「起訴」到「判刑」,其實有一段非常遙遠的距離。由於「叛國」的意圖難以舉證,案件常牽涉到言論自由的灰色地帶,加上法律規範模糊,金流線索又可能經手區塊鏈技術或第三方國家,往往讓我國調查人員受阻,讓案情陷入泥沼。 面對手法日漸多元的間諜,我們可以如何修法?法規刻意保留的「模糊空間」是否能夠被重新審視?一般民眾又能如何保護自己? 這集,我們邀請專門辦理國安相關案件的辯護律師聶瑞毅,與《報導者》國防線記者許詩愷一起聊聊,台灣的司法體系究竟該如何在保障人權與守護國家之間取得平衡? 05:08 「共諜」變多是真相還是錯覺?幾年來有哪些明顯的趨勢變化? 15:26 到底怎樣才算「間諜行為」?法律具體怎麼說? 24:31 專家認為國安案件刑期太低?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解方? 34:11 法庭上有哪些攻防重點?修法是否該刻意維持「模糊空間」? 44:21 像我們一樣的普通百姓應該如何看待最近的國安事件?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律師聶瑞毅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林彥伶 設計|江世民、黃禹禛 📍搭配閱讀: 【潛台諜影:共諜國安戰的滲透手法、量刑爭議與司法調查困境】https://pse.is/87nws8 【誰是叛國者──共諜案是情報戰、更是社會信任消耗戰,台灣為何淪於被動?】https://pse.is/87nwvr 【侵占洗衣機刑責比洩密還重?退役情報人員眼中的國安案分析和困境】https://pse.is/87nx2e 【難抓、難判、難修法──當國安犯罪的灰色迷霧成為司法考題】https://pse.is/87nx6b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1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那片片雪花,是墜下的人⋯⋯「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揭官媒看不到的畫面:中國人是公民不是奴才
「從疫情開始,我的人生就定格了。」 2021 年,29 歲的李穎在中國社群平台微博收到一位老奶奶的私訊,說她家旁邊有一個化工廠,汙染和噪音讓全村都難以忍受,卻四處求助無門,請求李穎在自己的帳號上發布這些資訊,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苦衷。這是李穎收到的第一篇投稿。 後來,從鄭州富士康勞工維權抗議、「白紙運動」,大量影片與現場消息投稿,他的社群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成為中國強力封控下,當地人民的對外發聲管道,引來全球關注。現在每日瀏覽人數高達兩千多萬人,但也因此成為中共當局的眼中釘,「李老師」+「投稿」成為聊天群組消失的關鍵字,留在國內的父母被監控、人在國外的他也被迫不斷搬家。 今年2月,李穎受美國議員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在白紙運動3週年的前夕,我們也想知道這些年來李老師從一人到團隊的心路歷程和工作轉變。 05:00 是什麼契機讓一位義大利的留學生變成中國異議的紀錄者? 12:45 疫情三年,中國民間的公民行動在全國四處蔓延,李老師從投稿中看見什麼趨勢? 19:15 李老師頻道的關鍵字:「雪花」代表了什麼?最感動和最衝擊的經驗是? 28:02 如何應對中國政權的跨境監控?就算住在義大利也要一直搬家、在中國的爸媽也遭警察騷擾? 41:05 抵抗共產黨極權的「反對派」,在中國民主化的道路上有什麼訴求?什麼是「網路行動主義」? 49:35 台灣人對中共的認識足夠嗎?對於我們在閱讀中國媒體時,李老師有什麼提醒? 56:41 如果有一天不再需要當「反賊」了,李老師最想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呢? 來賓|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李穎)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設計|黃世澤 📍延伸閱讀: 【白紙運動前傳及進行式:中國「反賊」海外開IG保存異議之聲,孤獨中辨認彼此】https://pse.is/87atf8 🎧重溫集數: 【白紙運動讓中國青年不再躺平?烏魯木齊大火點燃反封控抗議,聽見來自上海聽友的觀察與發聲】https://pse.is/87bj7t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1 minute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謝謝你,鏟子超人——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後,記者直奔現場,聽災民口述與地圖呈現的事實
9月23日下午,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溢流潰壩,截至27日中午為止,至少奪走了16條人命,光復鄉大同村佛祖街淪為重災區。為何即使專家已事前預知、政府部門也召開多次會議,最終還是無法應對變化、避免人命損失? 在事發24小時內,《報導者》記者進入花蓮災區採訪,聽見災民說,他們收到撤離通知時間與方法原來各不相同?此外也看見現場相隔500公尺就有3個分屬中央、地方及民進黨的前進指揮所,中央與地方能否有效聯繫與調度?台北記者則透過地圖套疊,還原堰塞湖生成到致災的地景變化,呈現救災人力集結點與撤離收容所選址位於撤離範圍內的事實。 這集,為所有關心花蓮災區的人帶來第一手現場觀察,了解科學家口中難解的習題,除了思索如何確實防災、減災,節目最後是兩度前往當地當志工的朋友分享,以及給準備出發的鏟子超人們提醒與建議。 02:40 《報導者》記者在花蓮光復鄉災區看到的⋯⋯ 05:28 回到事發前,居民究竟何時得知需撤離? 13:38 地圖套疊後,記者發現撤離收容所在撤離範圍內 21:47 為何不事先減少水量?科學家們面臨的大自然考驗 28:45 相隔500公尺就有3個前進指揮所,救災資源如何統整? 30:55 溫暖的台灣!「鏟子超人」直接穿雨鞋坐火車赴災區 來賓|《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謝佩穎 📍延伸閱讀: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15死:從監測、防災宣導到撤離,如何記取教訓?】https://pse.is/86q3h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36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開學3週,還在缺老師?當鐘點費不如家教、行政工作爆量、家長LINE回不完,投身教育20年的他們有話說
「已經開學三、四週,(我們學校)還有一個國文跟一個數學老師是缺的。」 近3年來,各地國中小都出現直到開學前夕還有上千名缺額的「代理教師荒」現象。不只是偏鄉校區缺老師,連位於台北市市區的學校也發生招了45次才找到人的窘境。 到底老師都去哪裡了?老師人數不足,為什麼學生的課表看起來還是很正常,學校如何「變」出人?今年幸運找到代理老師了,明年難道又要捲土重來嗎? 教師節前夕這集,讓我們聽聽來自教育第一線聲音:全教總幹部、在小學任教29年的葉明政和在國中校內負責招聘教師的吳彩鳳老師,聊聊工作內容、外界對教職期待,以及與家長溝通的時代變化,眼見曾經受人尊敬的鐵飯碗慢慢生鏽,他們的真心話是什麼? 03:18 這幾年教師荒真的愈來愈嚴重?吳老師錄音當下都還在找人! 07:37 教師缺額從1000降至400背後:憑空生出老師的方法與各種劇本沙盤推演 12:50 為何老師的工作不再受歡迎?鐘點費比家教時薪低、各局處丟來的行政工作⋯⋯ 24:25 老師家長加LINE,群組溝通更有力?被打爆的電話與寫不完的報告 30:38 教師荒可能因為少子化被自動解決嗎?教育主管單位可以怎麼做? 36:10 現場老師對家長的真情喊話:多一些信任和溝通 來賓|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專業發展中心執行長葉明政、新北市立中和國中教務主任吳彩鳳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賴育辰 📍延伸閱讀: 【校園 vs.手機,Yes or No?──從500名台灣學生大調查到全球現況】https://pse.is/86my6p 【無薪、打雜、教學讓道──實習老師的「出師」代價】https://pse.is/86my9m 🎧延伸收聽: 【「去諮商,會不會成為職場黑名單?」我是一名教師,這是我開不了口的求救訊號】https://pse.is/86mycu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42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創作自由就是最大的民主?走進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思考影像如何被生產、被看見、被解讀?
當演算法決定什麼才能被看見的此刻,我們如何重拾觀看的主導權?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TIPF)以「民主的相機」為題,在人人都能拍照的時代,開啟一段民主與專制的對話。 「民主的相機」究竟是什麼?如何透過影像呈現民主?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展區內,被公認為廿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羅伯.法蘭克的經典影像作品《美國人》(The Americans),被數位輸出於大幅紙張上,觀眾可以極近距離地觀看,如同法蘭克生前期待的影像平權,「讓影像貼近大眾,而不是放在有距離感的玻璃框內」。 TIPF另兩個核心展覽是「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與「親愛的台灣」(Dear Taiwan),呈現台灣創作者與公民組織,回應民主的命題方式,同時在與法蘭克作品同時展出下,猶如一場跨世代攝影對話。 這集,TIPF創辦人曹良賓總監與《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帶大家走入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聊聊他們如何看待當代攝影師位置?以及按下快門的瞬間,所感受到的民主空氣。 03:49 AI時代,專業攝影工作將消失? 12:10 「民主的相機」本質是創作自由…… 17:17 批判聲中,羅伯.法蘭克所顛覆的攝影美學 29:08 年輕攝影創作者呈現的「台灣感性」 40:55 尋找何謂「台灣的攝影文化」? 來賓|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創辦人、Lightbox攝影圖書室發起人曹良賓總監、《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黃世澤/相機可以民主嗎?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的影像權力思辨】https://pse.is/86bh55 【黃世澤/不服從的影像:2025亞爾國際攝影節現場觀察與省思】https://pse.is/86bvp6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1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調查報導 代辦抽成,高利結構!急缺錢的人,如何墜入融資話術深淵?融資亂象的背後又是如何操作?
「喂,您需要用錢嗎?這邊現在有個優惠方案……」不論你是否急需用錢,相信你一定都接過這類來電。近年,融資租賃公司更以「機車貸」、「商品貸」廣告吸引急缺錢的人,發展到後來,甚至連標的物也不用真的存在。當然,錢有時能拉人一把,但如果遇上不肖融資公司,或居心不良的代辦、仲介呢? 目前全台融資租賃公司近6,000家,面對爭議及亂象叢生,9月15日起,金管會將融資租賃公司納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管轄,若有不當收費、超貸、代簽空白本票者等情事,消費者皆可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但這樣就夠了嗎? 《報導者》深入追查這個迷宮般的「借錢產業鏈」。債務人、代辦公司將告訴你,融資亂象是怎麼被操控出來的?對融資業者來說,為何借錢給別人是一門好生意? 02:27「融資租賃」是什麼?為何有人向融資公司借錢? 07:24 當積蓄所剩無幾時,接到自稱「銀行專員」電話…… 11:36 手機、機車、家電都能借到錢,這是怎麼操作的? 26:49 代辦業者:一些不肖同業靠恐嚇債務人賺錢 30:30 融資爭議源頭是什麼?政府納管夠了嗎? 35:12 若急需用錢怎麼辦?過來人想說的一段話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方德琳、林彥伶 攝影|鄭宇辰 📝線上講座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loan-crisis 📍搭配閱讀: 【從融資租賃、無卡分期到「萬物貸」,台灣「影子銀行」崛起幕後】https://pse.is/85hfc5 【拆解融資租賃之網:一座層層分包、利益共享、出事難咎責的陰暗迷宮】https://pse.is/85hfjs 【理債,為了重整生命──她們協助「想還卻還不出來」的人,脫離借款漩渦】https://pse.is/85hfrq 【「別因急用錢而喪失警覺」──從業十年,一位債務催收員的告白與提醒】https://pse.is/85hg43 【5千融資公司納管40家:金管會「量能有限」不立專法,能解決借貸亂象?】https://pse.is/85hg96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38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立委都在國會說什麼?450+議題質詢逐字稿,《報導者觀測站》整理好了,開發歷程與實測分析全公開
說起國會監督,過去常以出席率等指標進行立委評鑑,立委缺席而流會的情況因而大減,但有量化指標,就有拿高分訣竅,在數字之外,如何多元監督立委問政品質? 《報導者觀測站》,是《報導者》新推出的國會問政監督平台,透過AI技術將立法院公報逐字稿按議題分類,經專家學者、記者與工程師抓蟲,打造一般民眾也能輕鬆搜尋、檢視立委發言內容與頻率的網站。在這裡你可以「查立委」:看選舉時主打的政見,選後是否真的持續關心;也可以「查議題」:看你所關心的議題如居住正義、能源轉型,哪些立委最多發言、關注點跟你是否相同。 這集,由《報導者觀測站》的團隊成員文廷與毅慧分享,耗時一年的開發歷程、操作小撇步,還有我們未來要做的事。 02:05 報導者觀測站的服務內容有哪些? 08:58 平台最大特色:450+項議題分類、延伸閱讀補脈絡 15:57 記者使用觀察:「居住正義」這一題北市8立委誰有說到做到?社會住宅進度最關心的是他! 25:48 總編公然追殺新企劃?為何最新會期資訊還未上線? 30:56 不只監督國會,加碼預告觀測站2.0進化方向 來賓|《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數據記者簡毅慧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賴育辰 🔎報導者觀測站:https://lawmaker.twreporter.org/ 📍搭配閱讀: 【你家立委如何關心電力與能源議題?《報導者觀測站》幫你解讀國會問政】https://pse.is/85gkxr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35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今天來敲婉|台灣每年至少3,500人自殺離世,倖存親友誰來理解關懷?聽遺族心聲,尋找傷後重建之路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台灣過去10年自殺人數,每年3,500名以上,一樁自殺,不只是單一生命的消逝,美國自殺學之父史奈曼(Edwin Shneidman)表示,一名自殺者將使身旁至少6位親友受到衝擊。 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多國呼籲重視自殺防治議題;《報導者》近日推出深度報導,關注「自殺者遺族」。 衛福部(當時為行政院衛生署)2005年起,在自殺防治計畫中將遺族列入關懷對象,為何實施20年後,第一線訪員常感無助,遺族評價正反皆具? 「悲傷是無處可去的愛。」自殺者遺族、「社團法人台灣自殺者親友遺族關懷協會」創辦人李沐芸認為,遺族真正需要的,是去學習如何面對這份情感。然而,努力活著的倖存者們,在自殺汙名化的社會氛圍下,常被迫成為「演員」,於社交場合努力扮演所謂「正常人」。 這集,請跟我們一起理解,遺族面對哪些來自內在與外界的挑戰?政府與社會是否提供充足資源與協助?我們可以怎麼陪伴他/她?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少了他的家:關係危墜、認同失諧,自殺者遺族如何共度家庭風暴?】https://pse.is/84q5vz 【從事發、相驗、喪事到重回日常:壓力及禁忌下,自殺者遺族的隱身和復位】https://pse.is/84q5zl 【落空的守望:當自殺關懷訪視受限困阻,遺族支持何以為繼?】https://pse.is/84q63y 【悲傷是愛:團體治療之外,自殺者遺族凝聚社群、轉化創傷的爍光】https://pse.is/84q68b ☎️自殺防治: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遺族關懷: 社團法人台灣遺族親友關懷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SoS510/?locale=zh_TW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4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儘管世界爛透了|國會自肥、預算被砍、青年失業,印尼大規模示威為何引爆?軍隊介入後,會有何後果?
8月28日的雅加達,一名21歲的外送員阿梵誤闖警民衝突現場,遭警方裝甲鎮暴車輾斃,再次引爆當時已經蔓延印尼全國的大規模示威行動。雖然事發隔天,印尼總統普拉伯沃就放低姿態與阿梵的家屬道歉,並下令公開審理害死阿梵的7名警官,但是整場示威行動最核心的政策訴求,卻完全沒有被解決。 為何國會議員的住房津貼相當於都會區最低薪資的10倍之多?號稱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好的就業市場,卻有將近6成勞動者的收入一點都不穩定?而現在印尼各地的警民衝突明明已經降溫,為何國家軍隊仍然駐留街頭,不肯離去呢? 這集單元,聽《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聊聊讓八月示威不斷延燒的各項原因,還有印尼國家歷史中血腥鎮暴的五月陰霾。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林彥伶 📍搭配閱讀: 【不只是一名外送員之死:印尼全國示威怒火背後的政經危機與「黑色五月」的重返陰影】https://pse.is/84n8n6 【從侵犯人權者到抖音總統:印尼普拉伯沃的漫長道路】https://pse.is/83z4g4 【阿潑/安德森與他筆下的印尼幽靈──讀《語言與權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https://pse.is/83z4lk 【許振華/嵌入冷戰的印尼歷史傷疤──導讀《殺戮的季節》】https://pse.is/83z4q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38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