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ducation
True Crime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GT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5/v4/ce/69/8e/ce698e2d-b2cc-bdf1-00da-adeddc5bb5c3/mza_10567444119736672954.jpeg/600x600bb.jpg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450 episodes
4 days ago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News
RSS
All content for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is the property of 報導者 The Reporter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News
Episodes (20/450)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大罷免後可能發生什麼事?第一波全台1/3選區決定24席立委+1市長去留,國會三黨的「關鍵數字」與攻守策略
7月26日,第一波罷免案投票即將在9個縣市進行,全台三分之一選區的選民將投票決定24席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去留。8月23日的第二波投票,則將決定7席國民黨立委去留。 台灣史無前例的大罷免潮,各地罷免及反罷陣營無不把握最後關頭,鞏固基本盤。從第一階段提議到第三階段催票,罷團素人都站在第一線,「讓公民先行」是民進黨的策略?作為被罷免目標的國民黨,資深立委與新科立委的戰略有什麼不同?8席立委都是不分區,不會被罷免的民眾黨,用什麼方式大力協助「反罷免」造勢?而對不同陣營來說,什麼結局是「成功」、又將會如何影響國會版圖?在各個政黨心中也有不同的「關鍵數字」。 這段時間,《報導者》記者嚴文廷、林雨佑密集採訪罷免與反罷免陣營,他們聽見罷團說「罷免是愛」,也看見國民黨立委主打「再愛我一次」⋯⋯這一集,聽記者們分享在各陣營造勢現場的一手觀察與政治分析。 來賓|《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鄭宇辰 📍搭配閱讀: 【藍委「區域聯防」反罷免:組織戰、仇恨值、藍白合成關鍵】https://pse.is/7xgubd 【新竹雙罷進逼,高虹安停職退黨卻左右逢源?市府行政不中立遭質疑】https://pse.is/7xgu8z 【大罷免潮觀察:為何核心志工30世代和女性居多?各方串聯策略有何不同?】https://pse.is/7frlll 【罷藍指標花蓮如何打破鐵板?罷綠指標北市如何最後衝刺?】https://pse.is/7xjgj7 【大罷免潮後續效應:從罷免立委、倒閣到罷免總統的憲政法治10問】https://pse.is/7xjgvk 📍重溫集數: 【不分藍綠50席立委罷免案進入二階連署,能反映最新民意?有哪些新現象?記者一手觀察、政治分析與憲政體制比較】https://pse.is/7xjjbu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days ago
38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當「十年磨一劍」不再吸引孩子,該如何引導他們培養一技之長?儘管吃力不討好,是誰幫助孩子就業?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約2500名國中生中輟,在校狀況不穩,其中有500名不會繼續升學。就算進入了高中職,每年休學的學生也超過36000名。未就學的少年若不想散在家裡,就必須得工作,但學歷不高的他們能踏入哪些職場? 以前,少年流向營建業、住宿業,擔起工地裡的體力活,或在農地裡噴灑農藥,願意一步步累積資本。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群網路的影響,現在的他們更喜歡賺「快錢」,不僅投入送餐、物流等短暫的兼職工作,也嚮往光鮮亮麗的直播主,希望能靠說話、表演賺錢。 只是,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成功當上網紅,但「十年磨一劍」不容易吸引少年,兒少工作者又該如何引導,培養他們一技之長,甚至是生活自立的能力? 今年,《報導者》團隊重返「廢墟少年」現場,看見有一群人正在努力為孩子創造新的就業選擇。面對失功能的家庭、不斷「退貨」的就業市場,他們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人力成本,不只培訓少年們的專業技能和社交技巧,更要肩負「替代親職」:在情緒上支持少年度過難關,或者在實務上協助開辦銀行賬戶、出席道安講習。 在「廢墟少年二部曲」的第二集podcast,我們採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和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就業服務員睢雁婷(綽號「阿追」),聊聊他們如何透過串連產業資源、開發友善店家,引導少年走出對未來無望的廢墟。 來賓|《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就服員睢雁婷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專題|廢墟少年二部曲:凝視深淵】https://pse.is/7vyytt 【在廢墟上造城堡──匠的救贖,社群接力重啟人生】https://pse.is/7x6768 【讓我們幫你養活自己──「替代父母」加強少年就業力,連結友善雇主】https://pse.is/7x678v 📍重溫集數: 【被迫擔起照顧、被父母販賣、被老師帶頭孤立⋯⋯無法選擇出生又遇社會隱性排除,凝視脆弱家庭兒少的困境】https://pse.is/7w969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days ago
59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真相:中國代表權與台灣無關,國際論述的戰場更成台海安全關鍵?國際力挺之際,台灣內部怎麼看?
1971年,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代表」。過去半世紀以來,中國將2758視為佐證國際承認「一中原則」的關鍵密碼。然而,這項決議從未提及「台灣」,更沒有處理台灣的主權問題。 事實上,中國長期扭曲解讀2758號決議,再加上各國對其威脅行徑、台海戰爭風險的憂慮,已經讓多個民主陣營國家相繼表態。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及歐洲議會等七國國會,皆通過決議,明確指出2758無涉台灣地位,並反對中國對該決議的錯誤解讀。 然而,儘管這些國際盟友努力聲援台灣,但當他們回頭看台灣,卻發現台灣自己的國會,始終沒有對這件事表態。三份來自不同政黨針對2758號決議的提案卡在立法院,遲遲未展開實質討論。幾位友台議員告訴《報導者》:台灣的沉默,讓他們困惑,也感到不安。 為何這份從沒提到「台灣」的決議,反而成了排除台灣的工具?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扭曲聯合國的決議內容,造成各國解讀南轅北轍?台灣內部的「共識」又是什麼呢? 來賓|《報導者》英國特派員洪雅芳、影音製作人汪彥成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林彥伶 圖片來源|un.org 📍搭配閱讀: 【台灣主權地位的敘事戰場──當世界開始追問「聯大2758號決議」】https://pse.is/7whv7c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47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被迫擔起照顧、被父母販賣、被老師帶頭孤立⋯⋯無法選擇出生又遇社會隱性排除,凝視脆弱家庭兒少的困境
「孩子當然無法選擇自己要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但有些孩子,真的是生下來受苦。」 2017 年《報導者》推出《廢墟少年》專題,隔年衛福部宣布「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讓資源不只瞄準「高風險」下的兒童,還包含孩子身邊面臨種種「危機」的大人,試圖看見家庭脆弱的全貌並即時介入。但是,社安網上路 7 年了,墜落的孩子們真的有被接住嗎? 《報導者》團隊重返「廢墟」現場,看見這些年來家庭結構迅速的變化、疫情的影響,甚至網路與科技的演變,如何加劇了脆弱家庭兒少的嚴峻處境。他們不只身處物質的廢墟、心靈的廢墟,還有對未來無望的廢墟,已經超越政府和第一線工作者能夠追趕的地步。現實是,這些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的孩子,在教育體系與社會更是一步步被排除,但我們「不去看」,並不代表他們就「不存在」。 《The Real Story》將用3集的時間,帶聽眾走入廢墟現場,聽見墜落的少年、少女,以及陪伴他們凝視深淵的人的聲音。這集,8年前企劃《廢墟少年》專題的《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與長期關注安置機構與兒少議題的資深記者曹馥年,一起聊聊孩子身處環境的劇變,以及社會持續忽視可能將付出的代價。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專題|廢墟少年二部曲:凝視深淵】https://pse.is/7vyytt 【重回「廢墟少年」現場:那些深淵邊緣的孩子,與接住他們的人】https://pse.is/7vyz6s 【一個家16名社工:一主責、多協力,脆家裡的多重分工宇宙】https://pse.is/7w7fx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44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今天來敲婉|間諜出沒校門口、菜市場、軍事基地外?從檢舉「可疑路人」貼文,看台灣社會焦慮核心
近日,檢舉「可疑路人」的文章或照片在網路轉傳,貼文呼籲網友留意街上形跡可疑、特別是拿手機直播的人,指稱他們可能是中國來的間諜,正在搜集台灣的情資。 滿天飛的貼文裡,被拍攝的場景包括學校、公園、菜市場,還有軍事基地外,不過多數都在事後刪文、或有自稱本人親友出面澄清「誤會一場」。目前唯二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例都是跟直播拍攝學生有關,因影像內容清楚拍到孩童臉部,涉嫌違反《刑法》妨害祕密罪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法辦,一人為中國籍配偶,另一名則是台灣籍女子。 台灣社會緊張什麼?專家眼裡,「對國家安全的陌生心理」或許正是脆弱根源。這集,從「檢舉路人」現象談起,以現行法條規範釋疑「街拍」需要注意的事,從軍事角度分析其中國安疑慮高低;究竟,民眾的恐懼為何產生?它可能成為有心人士發動「認知戰」的養分嗎?我們如何在這場群眾焦慮中,不被恐懼吃掉冷靜、強化心理韌性?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我們該怕誰──直播、街拍、間諜?從國安疑雲到群眾焦慮的台灣當代現場】https://pse.is/7vcxf6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3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在急診室只能救到底?提早「溝通死亡」不是放棄,為身體關機前提供「安寧」選項,好好和世界說再見
「阿伯,如果真的太喘,你要插管嗎?」這是亞東醫院急診部醫師張閎斌與癌末病人的對話。2024年7月,台灣急診醫學會首次發布《急診安寧緩和醫療指引》,希望急診不只是反覆地搶救,也能成為病人最後跟世界好好道別之處。身為參與指引設計之一的張閎斌醫師,想透過指引帶出什麼思維? 在慌亂的急診室裡,如何告訴家屬最壞的消息?張閎斌認為,重要的不是談出結果,而是儘早開啟對話。這是過度醫療的病人,透過長年臥床、往返醫院的痛苦人生,教會他思考急救與生命意義的重要功課。 民眾可以自己決定醫療選擇!簽署不施予心肺復甦術DNR和預立醫療決定AD,有助醫療團隊明確掌握病人的想法,這些在急救時能派上用場嗎? 源自外婆臨終前面對死亡的經驗,《報導者》特約主筆陳玉梅端出「急診中如何安寧」系列報導。但在分秒必爭、搶救生命的急診室裡,「死亡」討論並不容易。報導刊出後,隨即在醫界引發討論,有醫護認為,此刻急診壅塞、人力吃緊,怎麼可能啟動善終討論、雖然值得倡議但是否太過理想? 這集,受訪者將回應讀者提問,並透過在急診室裡「談死」,看見推行急診安寧指引上路這一年來的現實困境。 來賓|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張閎斌醫師、《報導者》特約主筆陳玉梅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為漂流病人安置終點,急診中的「安寧」如何可求?】https://pse.is/7uzhe9 【留住最後一刻的生命品質──急診安寧顛簸前行,7大障礙待解】https://pse.is/7uzhwg 【媽媽親身教我好好送病人離開:一位急診醫師的安寧實踐之路】https://pse.is/7uzjfx 【一場急診室中的死亡:如何坐下來跟孩子談論「父母死了」】https://pse.is/7uzk97 📍重溫集數: 【善終就像擲筊?沒地方死的租客、痛到跳樓的患者、急診現場的家庭會議,那些發生在台灣的真實臨終故事】https://pse.is/7uzmka 【無床可躺、無人換藥、無法如願的插管抉擇⋯⋯騎著摩托車穿梭無數臨終家庭,安寧照護第一線的匱乏與希望】https://pse.is/7uzm4j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55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他們的14歲|廁所大探險、赤腳踩百岳,聽編舞家與登山者的少年冒險,與用身體找到答案的歷程
14歲的時候,你有過迷惘或夢想嗎?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登山家「阿果」呂忠翰14歲時都有過一場「大冒險」──鄭宗龍曾因為上廁所認識新朋友,一時誤入歧途、成為司法少年;被體制內教育貼上「不及格」標籤的阿果則是赤腳踏上人生第一座百岳,開啟對生命的好奇與探索。青少年時期經歷迥異的他們,都因為童年時期對身體的開發與理解,走上了用身體尋找答案的路。 這集,你會聽到,一位編舞家脊椎受傷與登山家缺氧斷片的歷程,如何推動他們「升級」?他們又如何確定自己的天賦與未來想走的路? 來賓|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極限登山家呂忠翰 製作團隊|楊惠君、陳星穎、藍婉甄、 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我的14歲」系列座談: 【矛盾少年時:白色恐怖下的青春與關懷 ft. 何榮幸、柯志明】https://reurl.cc/1OQ25V 【苦盡甘來遇見自己:從困境練出生命的韌性 ft. 楊索、林玫伶】https://reurl.cc/WO4k6x 📍2025雲門舞集《關不掉的耳朵》:https://linktr.ee/2025ALLEARS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1 hour 24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你好:聽完節目想說……我用「爛透了」跟親友談國際、消化音樂人西進的失落、看見小宅青年的無助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等。這一集,主要想跟你分享我們的近況,首先是「儘管世界爛透了」全新改版,另一件是籌備已久的《報導者事件簿004:鳥籠時代》上架! 本集內容: ➤「爛透了」為何改版? ➤拜託多學學日韓藝人吧!聽團仔記者怎麼回? ➤千萬小宅、套房育兒,記者眼中的鳥籠現場 ➤送達聽眾耳裡的聲音速寫,還原剴剴案法庭樣貌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讀者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謝德、Daniel Yu、Sunny、ㄌㄌ、05閒、JiyoungJang01、Donttouchher-x1l、2251gjjyk、Amy Lin、Tina等及其他贊助者們 來賓|記者許詩愷、孔德廉 製作團隊|賴育辰、詹婉如、林彥伶 📖 《報導者事件簿004:鳥籠時代》購買連結:https://pse.is/7t9cz7 📍文章回顧: 【小宅住屋時代:鳥籠時代高房價壓縮的居住想像】https://pse.is/7t92eq 📍重溫集數: 【儘管世界爛透了|以色列空襲伊朗一週後,激戰如何影響國際局勢?美國要出兵還是要談和?】https://pse.is/7t95gh 【西進中國的台灣音樂人,是如何被蠶食鯨吞?演出前需要經過多少審查?又會如何影響台灣樂壇和社會?】https://pse.is/7t9577 【在輿論激情中報導剴剴案法庭現場:看速寫師還原關鍵場景,透視檢辯攻防如何依證據逼近真相?】https://pse.is/7t95cg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26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為何罹難的全是年輕未婚的女工?旗津島上的「二十五淑女墓」,「勞動女性紀念公園」的前世今生
你去過高雄旗津嗎?除了消暑清涼的海水浴場和彩虹教堂,你知道那裡曾經還有一座「二十五淑女墓」嗎? 如今,它已改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但在園內一座蓮花造型的石碑裡,仍安葬著25位女性的骨甕。她們是52年前一次渡輪意外的受害者,每一位都是未婚女性,且罹難時年齡皆在30歲以下。 為什麼罹難的全是年輕未婚的女工?她們的墓地又為什麼會轉變為政府設立的紀念公園?解嚴後的空間轉型,曾歷經哪些地方權力、婦女運動與民間信仰之間的拉鋸?見證台灣經濟奇蹟起飛的這些女工,如今又被如何「記得」呢? 來賓|《女工之死》作者 李安如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1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今天來敲婉|全國農會選舉為何是雲林張家不會輸的戰爭?從20年連霸,看見有利當權者的選制與弊端
四年一度的全國農會改選落幕,毫無意外,雲林張家今年再度稱霸:前雲林縣長張榮味家族支持的蕭漢俊當選新任全國農會理事長,張榮味的妹婿、雲林縣長張麗善的先生張永成第6度連任全國農會總幹事,至今已掌權20年。 過去並非没有挑戰者,只是目前農會選舉制度,如同間接為當權者打造了「不會輸的戰爭」。台灣農會分為「基層-縣市-全國」三級制,選舉從各基層農會代表開始,一步步選出全國理事長、常務監事,並任命總幹事,採行間接選舉。不是所有農民都有選舉權,《農會法》規定一家戶僅有一會員,加上想取得選舉人名冊有嚴格的30分鐘閱覽限制,讓挑戰者難以找到「對的人」拜票、闡述政見;而「一人多票」的選票方式,則讓有意操作者透過「配票」讓內定人選當選。 每逢農會選舉期間,綁樁固票、賄選傳聞不斷,政府曾多次想改革選制並加重賄選刑責,學者也提出讓所有農民直接選出農會經營團隊,但為何難以撼動?這集,我們從農會選舉投票方式開始了解。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雲林張家不會輸的戰爭:選制得利下,全國農會選舉再度稱霸】https://pse.is/7s9x88 【專訪全國農會理事長蕭漢俊:「干預最少的政府最好」,只做一屆盼交棒張永成】https://pse.is/7s9x4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4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儘管世界爛透了|以色列空襲伊朗一週後,激戰如何影響國際局勢?美國要出兵還是要談和?
台灣時間6月13日上午8點,以色列政府對伊朗展開大規模空襲,並稱之為「雄獅崛起行動」,志在剷除伊朗核武計畫。一個星期過去,戰爭持續擴大——雖然以色列軍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卻仍未完全摧毀伊朗核子設施;而伊朗儘管有數位高階指揮官遭到擊殺、軍火受損,最高領袖哈米尼依然公開宣示決不投降。 身陷加薩戰場的以色列為何執意空襲伊朗?伊朗有可能因此政權變天嗎?尚未正式表態是否出兵的川普,究竟在衡量哪些軍事或外交選項?而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反應之中,台灣該注意到哪一些政策思維的變化呢?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林彥伶 📍搭配閱讀: 【以色列大空襲伊朗:轟炸核計畫設施、擊殺參謀總長,是終局之戰還是新一波亂局?】https://pse.im/7rttx5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47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不要這樣就算了」然後呢?#MeToo兩年後,她在部落首辦修復儀式、他憂心性騷師將復職
〔本集建議未成年人由家長陪同收聽〕 今年(2025)初,我們到東部某部落參與了一場首度因#MeToo事件而舉辦的原住民儀式。過程中,做出性猥褻的行為人向倖存者、紀實漫畫家阿多道歉,並在眾人前坦承過錯,阿多也向行為人與所有參與儀式者公開訴說受到的身心傷害。 回溯到2023年,當時一句「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的影集台詞,在台灣激起 #MeToo 浪潮,眾多倖存者紛紛公開訴說壓在心底的祕密,促使立法院修正性平三法。只是說出來後,如何接住倖存者、懲罰加害人、不要再有下一位受害者,並不像影集那麼容易⋯⋯ 「難道不敢反抗是我的錯嗎?」身為生理男性的耕暉,在讀研究所期間遭指導教授長期權勢騷擾,他當時也在Facebook公開控訴,後雖進入校內性平機制,決議該師停聘一年,但隨著行為人復職倒數,系所相關公告隱去該師全名,一切似乎回到原點。2年後再看當時發文與後續效應,他想對自己與所有不管典型與否的受害人說什麼? 「不講像是3、4層地獄,講了則是18層地獄」,阿多直言說出來的過程對倖存者們來說更為痛苦,但她認為這是一個讓社會集體認識「傷害為何發生」的清創過程,期盼「羞恥必需轉向(Shame must change sides)」,受害者不該背負罪惡感。 這集,聆聽兩位自認世俗眼光中的「非完美被害人」、「非典型受害者」倖存者,分享公開MeToo兩年後,人生經歷的事。 來賓|MeToo倖存者Adoor Yeh(阿多)、林耕暉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余志偉 📍搭配閱讀: 【遲來的台灣#MeToo運動,揭開疤痕後怎麼走下去?】https://pse.is/7r3vcw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3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屋頂也能發起能源革命?屋頂型太陽能光電板的優劣盤點,為台灣帶來綠電新未來?可能的阻礙為何?
你看過國外住宅外牆鋪滿太陽能板的樣子嗎?身為亞熱帶島嶼的居民有沒有想過,如果可以在自家陽台儲存光電,究竟會幫生活省下多少電費? 其實,使用太陽能不只是為了省荷包,更是為了達成我國在2016年訂下的再生能源發電配比的目標。當原本應占全國電力 20% 的再生能源未在今年達標,而台灣又邁入「非核家園」的同時,屋頂型光電便成了業者和政府討論之中的新焦點。 曾經大被看好的「地面型」光電在實地推廣中遇到了哪些瓶頸?轉戰「屋頂」之後,政府將如何因應遍布全國的屋頂違建?像你我一樣普通民眾的住家,又可以如何展開自己的能源革命呢? 來賓|睿禾控股董事長陳坤宏 來賓|《報導者》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林彥伶 圖片提供|睿禾控股 📍搭配閱讀: 【9年綠電「優等生」,新政策再衝刺「屋頂光電」可行嗎?】https://pse.im/7qam4r 【只有「核電歸零」達標?數據盤點9年能源轉型的現實與目標缺口】https://pse.im/7qbm83 【8年併網面積僅18%,「不利耕作區」推動難關揭台灣地面型光電困局】https://pse.im/7qbmc3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45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一名印尼漁工之死,台灣傻瓜如何討公道?10年跨國訴訟和解落幕,但「血淚漁場」的故事還未結束?
還記得《報導者》專題「血淚漁場」三部曲中,首個關注的個案Supriyanto嗎? 2015年8月底,福賜群號的印尼漁工Supriyanto在航行中身亡,他的耳朵、手臂、膝蓋上有外傷,死時嚴重營養不良,疑似受虐致死。但當時偵辦的屏東地檢署找了不懂印尼中爪哇語的通譯,難以傳達死者生前自述被打的影片內容,更在兩個月內便以沒有他殺嫌疑簽結,仲介拿10萬給家屬並要求簽下和解書⋯⋯當時從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李麗華、《報導者》、監察委員王美玉等,接力揭露此案,後來屏東地檢重啟調查。 「一條人命,以10萬台幣草草結案,怎麼可以!」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創會理事長陳素香投身協助,從取得Supriyanto家屬信任並簽下委任律師函到傳喚印尼證人來台法庭作證,不只付出心力與資源,跨國訴訟歲月更是「一波三十折」。 2023年,屏檢對船長、輪機長與一名同涉施暴的印尼漁工依過失致死與傷害罪提起公訴,2025年5月8日,家屬與被告就民事賠償達成和解。 10年過去,3個失去父親的孩子已漸漸長大,和解收場是告慰亡者、還給死者家屬一個公道嗎?攸關外籍人士權益的司法通譯問題,今日是否有所改善?漁船上高壓的勞動環境有變得更友善嗎?船長與境外漁工之間的溝通管理難題有好解方嗎? 這集,委任律師曾威凱從法律觀點指出案情癥結與法庭上曾有過的關鍵攻防,長期關注移工議題的陳素香則分享對遠洋漁船人權議題的長期關切,而在漫長的官司告一段落後,他們有什麼話想說? 來賓|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創會理事長陳素香 來賓|委任律師曾威凱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林佑恩 📍搭配閱讀: 【造假.剝削.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https://pse.is/7p5jwx 【真相之路有多遠──印尼漁工之死重啟調查,關鍵證人跨國現身】https://pse.is/7pasph 【特宏興遠洋喋血案十年—從移工勞動環境到心靈健康的全面修補】https://pse.is/7p5kdx 📍延伸聆聽: 【為了見爸爸,我來台灣做看護—海上喋血案10年後,走進監獄會客室的印尼女孩】https://pse.is/7p5l22 【「沒有訊號」的15個月—出海即失聯、靠岸已婚變?漁工寫歌、漁青造船,展開改變行動】https://pse.is/7p5le9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0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儘管世界爛透了|韓國史上最高票總統,政治風格像「汽水」?選完隨即上任,有哪些待解的內憂外患?
韓國總統大選6月4日開票結果,61歲的共同民主黨領袖李在明以超過49.4%的得票率,成功當選新一任的韓國總統。這場總統補選被視為對因戒嚴事件遭彈劾下台的前總統尹錫悅的「審判」,而李在明必須在零緩衝的狀態下直接就任,展開為期5年的執政。 雖然有近半民意背書,但此刻的韓國國內正處經濟疲軟、政治對立、性別戰爭的社會狀態;外有重擊韓國汽車、鋁鋼產業的美國關稅調漲,以及蠢蠢欲動的朝鮮政權。李在明將如何滿足人民對他的期待?有著「汽水」風格的他會如何與美國總統川普進行經濟談判、同時穩住美軍駐韓人力的保證,平衡區域安全的多邊關係?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從哪些層面理解、關注今後的韓國政局?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陳思樺 📍搭配閱讀: 【韓國人民用選票審判戒嚴:李在明高票當選總統後,有哪些國內外挑戰?】https://pse.is/7pc49f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31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今天來敲婉|醫院資安也是國安?中國駭客鎖定台灣醫療系統入侵,特種資料首度外洩,恐帶來何種風險?
「您好,這裡是醫院,請問是某某某家屬嗎?您父親在今年開刀,他的身分證字號和出生年月日是……」某天,你可能會接到一通這樣的來電,當電話那頭的人對最私密的就醫情況瞭若指掌時,你還能理性判斷這恐怕是詐騙電話嗎?2月起,從台北馬偕醫院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等大型醫院醫療系統,接連遭到以CrazyHunter為名的駭客攻擊。除醫院院務癱瘓,更有上百萬筆病患個資,包括政治人物、上市櫃企業高層等人就診紀錄外洩,被置於網上販售。 4月2日,刑事局宣布駭客是一名20歲中國羅姓男子,但CrazyHunter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組成,難以判定。同時,大型醫院作為「關鍵基礎設施」,詳載姓名、年齡、體重、手術等屬於「特種資料」病歷,駭客入侵單純是為了錢、或另有政治意圖?目前不得而知。 因此,就醫資料外洩影響深遠,從個人詐騙到國安危機。但令人遺憾的是,《個資法》第29條規定,非公務機關個資外洩且能證明其無故意或過失者,將無需擔負損害賠償責任,其中的咎責更屬「三不管地帶」。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首宗特種資料外洩風暴:解密紅色「瘋狂獵人」鎖定台灣醫院系統性攻擊危機】https://pse.is/7nyyby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4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Live Podcast 孩子容貌焦慮口罩戴牢牢,夏天穿長袖遮手腕割傷,大人如何接住兒少心理健康SOS訊號?
「這些孩子連中午吃飯、刷牙都帶著口罩⋯⋯。」資深國小輔導老師劉馨如說,COVID-19疫情後,有許多孩子因容貌焦慮而拿不下口罩! 5月份,我們舉辦了一場Live Podcast,試圖思考當前嚴峻的兒少心理健康議題及需求,當馨如老師娓娓道來教育現場的景況時,不少參與聽眾相當震驚。國中小心理健康問題嚴峻到讓人難以想像,《少年報導者》製作「危險心靈海嘯」專題,呈現全台百名兒童心智科醫師的問卷結果,調查顯示國中小學生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比例迅速上升;採訪團隊進入校園現場,看見兒少拿美工刀割手,只為用身體的痛療癒心理的傷。 孩子們發生什麼事、壓力從何來?專業人士如何理解、辨識和接住兒少心理健康的挑戰?努力擔任心靈捕手卻身心俱疲的大人又需要什麼支持?不只專家建議,這集,也聆聽現場參與者對兒少心理困境最深層的擔憂。 來賓|金門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志雲 來賓|新北市思賢國小專任輔導老師劉馨如 來賓|《少年報導者》主編邱紹雯 製作團隊|楊惠君、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相關活動報名: 【危險心靈海嘯系列講座】https://forms.gle/3ZVkTjRDax6LX2oj6 📍搭配閱讀: 【危險心靈海嘯──憂鬱、厭世、自傷,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https://reurl.cc/eMAoGL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20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今天來敲婉|從重大車禍,點出交通制度問題:缺高風險駕駛篩檢系統、無定期回訓制度、違規記點名存實亡
近日,台灣發生多起嚴重車禍,其中兩起肇事者皆為78歲,高齡駕駛議題隨即被端上枱面。交通部表示,將在3個月調整高齡駕駛換照年齡,從現行75歲下修到70歲。但不適任駕駛只有高齡者?年長者別再開車,道路就安全了? 台灣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約3千,平均每天8人死於馬路。重大車禍後,《報導者》爬梳歷年肇事數據,訪問專家學者,借鑑國外制度,提出台灣駕照監理改革三大關鍵方向,包括建立高風險駕駛篩檢系統、駕駛人定期回訓制度、落實違規記點以淘汰不適任駕駛。供大家此時集思廣益、思索未來方向。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三峽重大車禍後,如何減少不適任駕駛上路、全面盤整監理制度?】https://pse.is/7mp3tu 【林雨佑/千萬點閱率背後,「山道猴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https://pse.is/7mpzaf 【被稱「行人地獄」的台灣──為何我們的馬路設計不安全?】https://pse.is/7mpzl6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4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西進中國的台灣音樂人,是如何被蠶食鯨吞?演出前需要經過多少審查?又會如何影響台灣樂壇和社會?
近年,台灣演藝人員在中國舞台或社群平台上的「表態」事件層出不窮,甚至逐漸影響「獨立音樂界」,讓不少台灣粉絲對那些原本象徵自由與真誠的創作歌手感到錯愕與失望。然而,音樂人的「配合」,真的是亳不掙扎的妥協?還是多重現實壓力下的身不由己? 在台灣這個音樂市場趨近飽和的環境下,多數音樂人頂多「餓不死」,甚至還得兼職維生才能維持創作與樂團運作。為了持續產出、維持收入,語言門檻較低的中國市場,是不少人會選擇的「相對簡單」的路。 《報導者》採訪十餘位獨立樂團的樂手、經紀人、硬體工程師、樂評人跟學者專家,深入探討仍在中國發展的音樂人,如何在面對紅線時堅守底線,又可能在哪些「衝撞」之後,逐漸變成沉默的人……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裝咖人主唱張嘉祥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插畫|江世民 📍搭配閱讀: 【跟唱紅色主旋律?台灣獨立樂團西進中國的靈魂拷問】https://pse.is/7mbnwt 【如何低調而不低頭?當「政治紅線」成為台灣樂團進軍中國的隱形成本】https://pse.is/7mbp4a 【音樂人為何西進?台灣市場的「飽和」危機與轉機】https://pse.is/7mbp5q 【4位音樂工作者的自白:跨足中國,我能說服自己、把握底線、不傷粉絲嗎?】https://pse.is/7mbp7h 【專訪馬世芳:曾被中國人舉報的時代見證者,想送給台灣音樂人和樂迷的話】https://pse.is/7mbp9v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8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儘管世界爛透了|賭爛票、反DEI、國會失能和反建制的失控,民主世界的危機像極了1933年的德國?
就在2025年5月8日歐洲各國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結束80週年前夕,德國國會改選與新任總理投票結果,卻讓該國政壇、媒體輿論憂慮:德國是不是正在重演1933年歷史?——當前的政治結構讓學者們不禁想起希特勒登台前夕,在德意志土地上搖搖欲墜的威瑪共和國。 這次選舉衝出兩德統一以來最高投票率,基民盟/基社盟(CDU/CSU)雖穩坐龍頭,但國會第二大黨卻被德國情報單位定為極右極端主義組織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取代,社民黨(SPD)支持率跌至第三。總理投票過程也讓人意外,結盟執政的基民盟 /基社盟與社民黨,總席次328已超過國會半數,卻發生首度未能在第一輪選出總理的狀況⋯⋯ 1933年的威瑪共和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陰霾籠罩在2025年的德國聯邦議院?民主體制下,怎麼會選出支持極權的政治代表?為何主流社會愈是試圖防堵、如AFD的極端主義組織愈是壯大?我們又能如何因應呢?這集,國際主編鎮宏與旅居奧地利、專長現代政治哲學的黃哲翰越洋連線,從政治體制到社會韌性,對照古今、思辨民主。 來賓|《報導者》專欄作者黃哲翰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陳思樺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33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