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True Crime
Business
Education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GT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95/78/4f/95784f2b-6cba-a744-c69d-87843be04133/mza_14537484517396025277.png/600x600bb.jpg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Kennedy Wong
11 episodes
2 days ago
《For Example》是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討論 Podcast。這裡談的是一些例子,也會談及一些議題,可能對你來說是好例子,也可以是壞例子。但無論如何,也是一些容許更多思考和追問的例子,讓我們更溫柔地與一些矛盾共存。
Show more...
Relationships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is the property of Kennedy Wong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For Example》是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討論 Podcast。這裡談的是一些例子,也會談及一些議題,可能對你來說是好例子,也可以是壞例子。但無論如何,也是一些容許更多思考和追問的例子,讓我們更溫柔地與一些矛盾共存。
Show more...
Relationships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11/11)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 11 東方三博士的研究之旅 [2025.08.18]
從香港出走、走到北美再進入學術界,我哋各自嘅路到底經歷咗啲乜? 呢一集由三位主持人 Sharon、Samuel 同 Kennedy 坐埋一齊,傾吓作為海外香港學者既心路歷程。 我哋由博士申請講起,講到點樣揀學校、點樣適應當地學術文化,再到博士論文嘅挑戰與轉變。 喺討論中,我哋細談以下幾個話題: 當初係點樣報學校?準備過程係點樣? 點解最後會揀咗而家讀緊/讀過嘅學校?私立、公立有冇分別? 美國PhD點解讀咁耐?同英國、加拿大、香港有乜唔同? 係美國上堂點樣適應當地咁積極、自信嘅討論文化? 寫博士論文係點樣嘅旅程?寫緊咩?又學到啲乜? 如果你對學術旅程、跨文化適應、或者香港人喺北美點樣行自己條學術路有興趣,希望呢集可以分享一下我地嘅經歷。   📅 錄製日期:2025年8月13日 🔗 本集連結:https://linktr.ee/podcastkennedywong —— 《For Example: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podcast》 主持人:Sharon Yam、Samuel Chan、Kennedy Wong
Show more...
2 days ago
1 hour 18 minutes 21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10 講不出聲 [2025.08.11]
當你好想講自己係香港人,但無論點講,對方都聽唔明你經歷過嘅創傷、get唔到你而家面對緊嘅困難。咁,海外港人仲可以點講自己? 呢一集,我哋講講「講不出聲」: 當我哋想將香港人嘅故事翻譯成英文,向世界講出我哋經歷,但講出口先發現,字詞根本唔夠用,語言本身就限制咗我哋。 我哋由一個翻譯遊戲講起,試譯學術書名如《Inconvenient Strangers》,一路拆解語言、權力、語境與理解之間的矛盾。我哋討論咗「Hermeneutic Injustice」(詮釋上的不正義),點解講唔出,唔單係語言問題,而係當你經歷咗某種創傷,但無人畀你講、甚至冇人想聽,就會變成一種深層的不正義。 喺討論中,我哋一齊問: 點解我哋用英文講「freedom」或「human rights」時,好似變得無力、空泛? 香港人喺國際政治語境下講故事,點樣先可以唔被左右既語言陷阱困住? 我哋可以點樣譯「小粉紅化」?點樣譯「講唔出口的創傷」? 點解我哋越努力解釋,反而越講唔清?係咪香港人之間都講緊唔同語言? 學術語言可以幫我哋講清自己,定係拉遠咗我哋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   延伸閱讀: Sharon Yam, Inconvenient Strangers: Transnational Subjects and the Politics of Citizenship Michael McGee, “The Ideograph: A Link Between Rhetoric and Ideology” Miranda Fricker, Epistemic Injustice(關於 hermeneutic injustice)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關於情感與政治想像) - Sara Ahmed, “Affective Economies” Michel-Rolph Trouillot, Silencing the Past(歷史與話語的權力)   本集連結:https://linktr.ee/podcastkennedywong 錄製日期為2025年7月21日。 — 《For Example: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podcast》 主持人:Kennedy Wong、Samuel Chan、Sharon Yam
Show more...
1 week ago
1 hour 21 minutes 6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9 「來都來了」談情說性講紅姐 [2025.08.04]
「來都來了」,是否折射出中國社會深層的性壓抑?還是我們早已默認了被害者與加害者的既定角色?這場討論究竟是關於性、慾望,還是那種被禁聲卻又被放大的性別想像? 這一集,我們邀請了 Emory 博士生、非二元性別倡議者羅小風(Siufung Law),一起探討香港與華語世界中關於性別與性取向的公共辯論。我們從香港近期的同婚案件談起,延伸到「紅姐事件」掀起的網路輿論風暴,嘗試拆解圍繞性別、慾望與社會規訓的多重想像。 小風分享了他多年在跨性別倡議、創作與運動現場的經驗,並反思性小眾平權的侷限與可能性。我們也一起討論: 同婚判決是否真的保障了平等?誰被納入、誰仍被排除? 「紅姐事件」如何折射中國異性戀交往中的性壓抑、性別權力與雙重標準? 當男性慾望被形塑為「理所當然」,為何責怪的焦點最後又落回女性身上? 父權結構、國家控制與右傾性別政治之間有何連結? 在法治受限、行動空間收窄的情況下,性別倡議如何另闢蹊徑? 當公共討論仍被二元性別框架綑綁,我們如何想像一個更開放、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延伸閱讀:- 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關於性別表演與規訓)Link- Lee Edelman, No Future: Queer Theory and the Death Drive(對異性戀秩序與「未來」的批判)https://read.dukeupress.edu/books/book/900/No-FutureQueer-Theory-and-the-Death-Drive- Linda Bosniak, The Citizen and the Alien(關於公民身份的包容與排除)https://press.princeton.edu/books/paperback/9780691138282/the-citizen-and-the-alien- Alvin K. Wong, Unruly Comparison(關於跨地域比較、酷兒理論與規範性挑戰)https://www.dukeupress.edu/unruly-comparison- 相關跨性別與法律議題報導(參見 2013 年香港 Mr. W 案與 2023 年香港性別承認案例)https://www.hktranslawdb.org/jr-transmarriage 錄製日期:2025年8月1日本集連結:https://linktr.ee/podcastkennedywong —《For Example: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podcast》主持人:Sharon Yam、Samuel Chan、Kennedy Wong嘉賓:羅小風 Siufung Law
Show more...
2 weeks ago
1 hour 1 minute 33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8 情感異鄉人 [2025.07.28]
當你身處人群中,卻覺得沒有人真的懂你的感受,那種孤單,你試過嗎? 這一集,我和Sharon、Samuel談「情感異鄉人」:當你身處異地,卻無法與身邊的情緒節奏同步,當你努力連結,卻感到越連結越孤單。 我們討論了「affect」(情感氛圍)、「emotion」(情緒)與「feeling」(感受)三者的差異,也分享了香港人在7.21、7.1、六四等重要時刻的情緒經驗,以及這些感受如何在不同的 diaspora 群體中產生斷裂與重組。我們從自己參與的海外集會談起,講到罪疚感、苦難共同體、奶茶聯盟,再到如何在不同歷史傷痕與政治語境中,實踐跨社群的共情與聯盟。 在討論中,我們一起問: 「情感異鄉人」是什麼?當我們的感受與主流不一致,是否仍能被接納? 在海外社群中,情感動員是否構成新的「情感霸權」?是否壓抑了某些人的感受? 情緒與affect可以被選擇、培養、還是只能自然發生?我們是否有能力理性地決定自己的情感? 當我們在不同的紀念場合中共情別人的痛苦,我們是否有時不自覺地過度投射了自己的經驗? 如果我們承認無法完全共感,是否仍可以建立真正的「affective community」?   延伸閱讀: Deborah Gould, Moving Politics: Emotion and ACT UP's Fight Against AIDS Sharon Yam, Inconvenient Strangers: Transnational Subjects and the Politics of Citizenship Wendy Brown, States of Injury(關於 wounded attachment) Kelly Oliver, Witnessing: Beyond Recognition(關於與他者的關係) Lila Gandhi, “Affective Communities”(關於情感共同體的想像) 本集連結:https://linktr.ee/podcastkennedywong 錄製日期為2025年7月21日。 — 《For Example: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podcast》 主持人:Kennedy Wong、Samuel Chan、Sharon Yam
Show more...
3 weeks ago
1 hour 4 minutes 14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7 等待的痛苦如何過渡? [2025.07.08]
等待,往往是生活裡最煎熬的部分,也是近年香港流散者的共同感受。這一集,我和Samuel談談「等待」:等待簽證、等待身份、等待能安定下來的那一天。 我們討論了「liminal legality」這個過渡性身分的概念,形容身處灰色地帶的合法性:有權留下,卻未能獲得真正的國民身分。也對比了圖博人難民、委內瑞拉移民的經驗,反思香港人在海外移民政策下的「不確定」。 在討論中,我們一起問: 移民生活裡的等待,究竟在等待什麼? 不確定的身分如何塑造我們的計劃、職業選擇、家庭關係? 海外社群的互助如何成為支撐,也可能帶來新的權力結構? 面對結構性的等待與無法規劃的未來,我們如何在生活裡畫出自己的小小空間,保住價值與關係? 回看2019年之前香港人的「預測」失準,未來總是如此不透明,我們還能怎麼「在等待裡活下去」? 延伸閱讀: Cecilia Menjívar, Liminal Legality: Salvadoran and Guatemalan Immigrants' L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邵家臻,《字裡囚間》 本集連結:https://linktr.ee/podcastkennedywong錄製日期為2025年7月8日。 —《For Example: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podcast》主持人:Kennedy Wong、Samuel Chan
Show more...
4 weeks ago
1 hour 2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6 留著溫度、速度、Tempo和憤怒:用Tempo定義香港人?[20250714]
用Tempo定義香港人? 這一集,我們談談Tempo作為一種紙巾,也象徵著一種「節奏」。有學者用「慢活」來定義加勒比海的文化,那麼,我們可否用「快」作為香港人的象徵?在香港,生活節奏很快,好像效率就是我們的共同語言。那麼,當我們移民到其他地方、散落世界各地,還能不能保留這種「Tempo」?又該不該保留? 本集,我和Samuel一起談談: 為什麼香港人的「快」會構成一種文化與生活方式 Tempo紙巾如何喚起香港的記憶 在不同文化裡,節奏的碰撞和調整 移民生活裡的「慢」是不是另一種選擇 社群合作時,我們需不需要「慢下來」才能建立關係 我們也討論了: 香港人如何在國際社群中保持自己的節奏,又怎樣學習磨合 是不是該反思:甚麼才是值得我們承傳下去的「香港性」? 延伸閱讀: Antonio Benítez-Rojo, The Repeating Island Hartmut Rosa, Social Acceleration(德文原名 Beschleunigung) 本集連結:https://linktr.ee/podcastkennedywong錄製日期為2025年7月8日。 —《For Example: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podcast》主持人:Kennedy Wong、Samuel Cha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6 minutes 7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5 Jimmy O Yang:怎麼了,你累了?說好的,香港呢? [2025.07.07]
歐陽萬成 Jimmy O. Yang 在香港舉辦棟篤笑之餘,還幫旅發局拍片宣傳,說好香港故事。對於一個在美國成長多年的 1.5 代移民來說,Jimmy 的「尋根之旅」是一場重新發現香港美好的過程。那香港人的下一代,會不會也沿著 Jimmy 的軌跡,在未來繼續發現香港的美好? 本集,我和 Samuel 一起談談: Jimmy O. Yang 與 Asian American「尋根」的現象 他拍的香港影片,為什麼既真實又陌生? 移民社群口中的「承傳身分」為什麼充滿矛盾? 我們對「香港人」、「Chinese」這些身份,能否有更流動、交纏的想像? 本集連結:https://linktr.ee/podcastkennedywong—《For Example: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podcast》主持人:Kennedy Wong、Samuel Cha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2 minutes 19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4 哈佛大學:學術自由變相左膠地頭? [2025.06.30]
哈佛大學,一方面被香港人視為學術聖殿;另一方面,近年卻成為KOL描述的「左膠」與「中共滲透」的地方。本集,我與新主持人 Samuel(過去一年在哈佛任教)一起談談: 哈佛到底是一間怎樣的學校? 「哈佛控告特朗普政府」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學術自由的界線何在? 美國大學是否正面臨學術審查加劇、資源緊縮的轉型時期? 在高等教育日益市場化的浪潮中,我們還能如何維護大學的價值與自由空間? 我們從哈佛談到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也從教師談到學生、從學術制度談到社會期望,邀請你一同思考: 到底「大學」應該是什麼? 學術自由為什麼重要? 而在夾縫中,我們又該如何守住一點自由的空氣?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5 minutes 16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3 內鬥到你死我活 [2025.06.23]
內鬥,是很多香港人熟口熟面卻不敢攤開說清楚的話題。本集《For Example》,由庫爾德人的流散與自相殘殺談起,從中東戰場拉回香港的社群撕裂:當沒有制度承載分歧,群體為何一步步走到你死我活?我們會聊到庫爾德人面對的困局與啟示。 相關連結:庫爾德戰士憶駁火場面嘆香港如中東戰場(果籽) 在海外,我們比起許多流散者幸運得多,但我們能否從別人的歷史裡學懂和解與修補?這一集,邀請你一起聽,一起想。
Show more...
1 month ago
55 minutes 8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 2 你也愛侵嗎?[2025.06.16]
EP2 你也愛侵嗎? 香港人特別多衝突? Kennedy 分享一個經常引發爭論的主題:支持特朗普 他以美國的菲律賓流散群體為例,結合 Sharon Quinsaat 的新書 Insurgent Communities,帶大家看到不同世代之間、工運背景與保守價值之間如何出現張力,甚至演變成家族內部和社區的撕裂。 這集沒有要爭論誰對誰錯,而是提醒我們:流散者的身份本來就誕生於衝突、矛盾與不斷的動員。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這些分歧如何被理解、如何共存,或許正是 diaspora 政治最值得面對的功課。
Show more...
2 months ago
45 minutes 48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EP 1 示威者係暴徒? [2025.06.12]
2025年6月12日,《For Example》正式開播。在反修例運動六週年的日子,我以一個社會學人,研究流散、政治運動和社群關係的角度,展開這段探索與對話。   這一集從一個簡單卻充滿爭議的問題出發:「示威者係咪暴徒?」透過當下的洛杉磯示威作為一個例子,以及60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我邀請大家一起反思:當社會運動被政治道德化、美化或妖魔化時,我們是否還能保有理解其複雜性的勇氣?   節目中也穿插了我在移民生活中的日常見聞,包括與牙買加籍酒店職員的對話、對加美社會的文化比較,以及身為流散者的身份認同掙扎。   如果你對社會運動、身份矛盾、移民經驗、或者只是想在搭車、煮飯、洗碗時有一點深度陪伴,歡迎收聽第一集。《For Example》不是要做另一個KOL式廣播,這裡沒有什麼宏大分析或強烈立場,而是一個溫柔但尖銳的思考空間。
Show more...
2 months ago
45 minutes 20 seconds

For Example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DEI Podcast
《For Example》是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討論 Podcast。這裡談的是一些例子,也會談及一些議題,可能對你來說是好例子,也可以是壞例子。但無論如何,也是一些容許更多思考和追問的例子,讓我們更溫柔地與一些矛盾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