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bf/d9/a2/bfd9a219-c27a-d175-b3c1-c9f5eac8dfc5/mza_4888489677989845176.jpg/600x600bb.jpg
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
Sabrinaforever
7 episodes
1 day ago
《Bloomsbury 的午後花園》是一檔在英國倫敦 Bloomsbury 製作的每週播客節目。午后時分,一壺清茶,在這片倫敦最富文學氣息的街區,我邀你一同走進這座思想的花園。從女性主義,談當下討論熱烈的書與電影,也邀請朋友們來閒坐對話,像是在老派沙龍中交換彼此的靈魂。願這裡成為你忙碌日常中的一方靜土,一段屬於自己的下午時光。 Bloomsbury’s Afternoon Garden is a weekly podcast recorded in the literary heart of London. Each afternoon, over a quiet cup of tea, I invite you to join me in a garden of reflections and conversation. From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ought to the books and films making waves in cultural circles, this is a space for thoughtful dialogue, sometimes alone, sometimes with a guest or two always with a touch of Bloomsbury charm.
Show more...
Self-Improvement
Education
RSS
All content for 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 is the property of Sabrinaforever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Bloomsbury 的午後花園》是一檔在英國倫敦 Bloomsbury 製作的每週播客節目。午后時分,一壺清茶,在這片倫敦最富文學氣息的街區,我邀你一同走進這座思想的花園。從女性主義,談當下討論熱烈的書與電影,也邀請朋友們來閒坐對話,像是在老派沙龍中交換彼此的靈魂。願這裡成為你忙碌日常中的一方靜土,一段屬於自己的下午時光。 Bloomsbury’s Afternoon Garden is a weekly podcast recorded in the literary heart of London. Each afternoon, over a quiet cup of tea, I invite you to join me in a garden of reflections and conversation. From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ought to the books and films making waves in cultural circles, this is a space for thoughtful dialogue, sometimes alone, sometimes with a guest or two always with a touch of Bloomsbury charm.
Show more...
Self-Improvement
Education
Episodes (7/7)
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
生活在別處:一個藝術史學者眼中的千年古城撒馬爾罕

本期嘉賓:伊斯蘭建築學者,藝術史專業,中亞研究者 哎呦喂 (小紅書同名)

哎呦喂是我SOAS藝術史專業的同窗好友,她是第一個真正教會我搭建學術論文結構的人。智性上,其亦師亦友。每年我們會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見面,我聽她講她研究的中亞文明、伊斯蘭建築,經學院廣場,甘之如飴。 

中亞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你好像聽說過,宛如傳奇,又覺得很模糊。

那些千年古城,因為歷經迭代,保存著不同文明留下的痕跡。她長年累月尋覓著失落文明的遺跡,一塊磚石,一抹花紋。中亞既不是東方,又不是西方,或者說它既是從東方看西方,也是從西方看東方。當跳脫東西兩極,有第三種視角看世界,也很有趣。

每個人因為彼此的際遇,走過的山川大海所塑造的那一個個獨一無二的靈魂,當我們相遇,因為碰撞,而產生樂趣。這就是生活在別處的意義。

內容梗概:

00:40 一個研究伊斯蘭建築的杭州女生

01:10  開啟中亞之旅

04:30 從塔什干開始了解烏茲別克斯坦

05:30 撒馬爾罕的建築

07:20 鹹海和未來主義的努庫斯

12:50 伊斯蘭建築傳統廣場結構:體現皇權和宗教權

15:40清真寺在阿拉伯語裡: 聚集的地方

16:40 以三座經學院廣場為中心的城市

18:50 撒馬爾罕象徵包容:多個文明的交匯

19:40 傳說中那些模糊的中亞城市

23:00 生活在他處的樂趣

25:40 粟特人釀造葡萄酒的記憶

27:50 人生的際遇和旅程塑造了我們的靈魂

29:30 波斯語詩歌

32:00 不同建築建構的清真寺:對稱結構和中間庭院

34:47 石質結構建築:千秋萬代

38:08 伊斯蘭藝術範圍很廣

39:26 一個藝術史學生:以旅遊為目的得學多種語言

41:50 既不站在東方也不站在西方:第三個角度看世界文明

42:50 文化的共性和不同:我們從哪裡來,他們從哪裡來

Show more...
4 months ago
45 minutes 37 seconds

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
佛系媽媽和13歲作曲家兒子:天然去雕飾的親子關係

本期嘉賓:Lisa,醫療領域一級市場投資人,旗袍與古董首飾收藏者,13歲男孩的媽媽。


Lisa,和我一樣,上升在水瓶座,這讓我更能理解她的觀念與行為模式。在我看來,她既古典又前衛。古典體現在她的品味上,無論是家具擺設還是收藏,她偏好古樸之物;寫書法,她傾心魏碑。前衛則體現在她的教育理念上——她和兒子像真正的朋友?她怎麼跟我說話的,也正是她平時與兒子Sean溝通的方式。

她分享自身心得時,談吐平實,我一直認為這份不矯飾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她願意理解上一代父母因時代所帶來的侷限,也願意充分培養兒子的自由意志。這對夫妻從不「激娃」,但兒子卻自由聰慧。

開場的曲子,是13歲少年Sean的創作,行雲流水,充滿呼之欲出的生命力。


內容提要

00:52 從二級市場到一級市場的轉型 

02:30 科技領域不太適合“老人”:迭代明顯

03:35 二級市場離地:離真相遠

05:05 一級市場週期長, 二級短頻快

07:21  從雛形到做決定時間比二級更長更鮮活

09:10 一年從數百家公司中挑出不到五家

09:30 AI的發展對醫療領域的影響

10:00 AI自己瞎編嚴重

10:50 讓AI抓取判斷十分困難

13:01 可見未來AI只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13:40 Deepseek對投資人的平地一聲春雷

14:40 AI可以給人心裡按摩

16:36 做投資人對他人情緒感知很重要

18:10 不激娃的媽媽培養出聰慧的兒子

18:54 一趟非洲出差引發三代人溝通和代溝

24:00 與父母溝通的問題延伸到和兒子溝通

25:46 父母和兒子:讓我們聊聊吧

26:40 當孩子很小時 如何和他聊天?

28:30 13歲少年自己創作的鋼琴曲

30:00 從小喜歡作曲的Sean 

33:20 一對好玩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才華的孩子

37:15 上海外公外婆,對外孫要比對女兒開明

38:55 Lisa 練習書法多年,從小楷到魏碑

41:16 傳承:喜歡古典藝術,從而收藏古董首飾和旗袍

43:16 收藏和寫書法是工作之餘討好自己的方式

Show more...
5 months ago
44 minutes 1 second

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
一個北京女孩在米蘭世家當家庭教師

本期嘉賓:  Yanyan,歐洲從事多年高端家庭教育的中文教師。

她從北京出發,走進義大利一個有政治背景的世家,擔任中文 nanny tutor。她分享了自己的入行經歷,並揭示了歐洲傳統世家如何培養下一代:從一日三餐的儀式感到嚴格的餐桌禮儀,從孩子主導的家規制定到以直升機作為日常交通工具的生活日常。

這不只是梳理她的工作之旅,更是一段關於文化差異、身份轉換和階層教育理念的關照。

內容提要: 

01:30 — 北京女孩如何應聘義大利政治世家的中文家庭教師

02:20 — 一個家族莊園內有二十多位工作人員

03:20 — Nanny tutor 的一天工作流程

04:30 — 貴族孩子的假期配置:夏天海灘衝浪,冬天雪山滑雪

05:40 — 歐洲世家的育兒方式:傳承多代的教育系統

07:30 — 世家 vs 中產:如同大企業對比創業公司

08:35 — 家規由孩子參與制定:從餐桌禮儀到生活規矩

09:50 — 家規第一條:自由

11:35 — 直升機只是日常通勤工具,省時高效

13:50 — 中產階級陷阱:在教育與職場雙重內卷中成為現代牛馬

14:20 — 三代貴族與新富階級的差別:前者更講究秩序與儀式感

15:48 — 蒙特梭利教學法:大自然中的學習、織毛衣、做娃娃

18:17 — 從義大利到土耳其家庭:女性地位與文化的落差

19:30 — 土耳其的男權社會與家庭結構觀察

21:20 — 東歐與西歐夫婦:丈夫參與家庭教育的差異

23:00 — 土耳其家長堅持孩子吃傳統早餐的文化認同

24:20 — 義大利家庭偏好全家共享的一餐

25:10 — 米蘭世家嚴格的餐桌禮儀與言傳身教

26:07 — 吃飯成為家庭凝聚力的展現

26:45 — 從西班牙語、加泰羅尼亞語學到義大利語的語言旅程

31:01 — 歐盟國家自由流動的現實:僅有一國居留證仍有限制

33:50 — 海外華人拿到永居卻不願換護照的矛盾心理

34:55 — Yanyan:對長年旅行漂泊的生活又愛又恨

36:30 — 人生的週線平衡:家庭的牽絆與工作的召喚

Show more...
5 months ago
37 minutes 35 seconds

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
小靈魂的朝聖之旅:深刻的旅程是回溯我們的本源

本期嘉賓: Greta
Podcast 《小靈魂的地球旅程》主理人,身心靈探索者、藝術從業者,十多年專注修行與自我覺察。

本期播客邀請來自台灣的 Greta,與聽眾一同踏上她長達十多年的內在旅程──從解讀吸引力法則與「信念創造實相」,到 2024 年四十多天的西班牙朝聖之路。節目中,Greta 將分享她的自我覺察方法、日常儀式與實踐心得,並講述那一路上「聖靈天使」相伴的奇妙瞬間。

英國詩人 T. S. Eliot 在《Little Gidding》中寫道: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我們不停探索
探索的盡頭
正是溯源出發之地
讓我們在此重識自己

旅途的探索是一種回歸,你的結束,也是開始;你的開始,也是結束

內容提要:

00:50 Greta Podcast《小靈魂的地球旅程》開啟心靈探索

02:00 入門十五年:從《這才是吸引力法則》開始

02:30 吸引力法則核心:信念如何創造實相

03:30 工作與家庭:直覺思維的統一系統

04:55 行為模式如何造就結果

05:30 改變思維模式,而非單純行為

06:00 修行中的自我覺察:觀察念頭

06:45 冥想實修:回到現實後如何不「打回原型」

07:30 把自我覺察落實到日常生活

08:00 用吸引力法則重新看見世界的方法

09:33 從七脈輪到十二脈輪,再到《奇蹟課程》

10:30 事物本為中性,信念決定解讀

11:10 羅生門效應:每個人眼中的不同故事

13:01 所有解讀都源於「我」的視角

13:30 好壞相對論:選擇的自由

14:00 人生抉擇:如何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決定

14:20 從「赫拉克勒斯」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十字路口的寓言

16:00 每天醒來,都去做讓自己心動的事

17:30 理智與情感:如何在權衡利弊中找到平衡

18:05 選擇時,問自己:基於恐懼?還是出於愛?

18:21 辨別哪些是恐懼,哪些是愛

19:06 人生永遠可重選

21:01 恐懼如何自我設限並帶來壓力

22:40 多數人以為沒有選擇,其實大可不同

23:12 勇於重新選擇:擁抱愛,而非恐懼

23:50 Greta:我並非重儀式感的人

24:15 人易用複雜儀式掩飾本質

25:10 2024 年四十多天的西班牙朝聖之旅開端

27:03 千年法國之路:朝聖史詩

28:00 西班牙小鎮 Mákina 的行李小故事

34:50 朝聖路上的「聖靈」與「天使」

35:40 設定目標,就要堅信自己能達成

37:17 說「不行」是最大的自我設限

38:40 爬山坡的啟示:願望可成真

39:09 每日二十多公里的足跡──朝聖之旅全紀錄

Show more...
6 months ago
40 minutes 16 seconds

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
花膠雞與兩餸飯:「金融民工」中環的日與夜

本期嘉賓:Part:微信公眾號同名,「小飯桌」計劃發起者,熱愛寫作與做飯。

從中環寫字樓到蝸居 studio,他是身處看似光鮮的金融行業的「民工」,也是一位以文字與料理自我療癒的寫作者。從電磁爐煲出的花膠雞,到那道再也找不回上一菜鍋底餘味的反沙芋頭的庶民記憶,本期播客邀請「小飯桌」(Table & Bistro)計劃的發起人 Part,一位在香港工作的金融從業者,同時也是調味者、書寫者與夢境的追尋者。

我們從一場場飯聚聊起:從夢與味道,到 AI 與寫作,談金融工作的荒謬日常——如同「糞坑蝶泳」;也談到那些原本只是想為自己贖身的打工人,如何一步步走偏,成為搶著做「青樓頭牌」的靈魂失落者。節目中也細細拆解每一場關於食物、身份與記憶的餐桌策展。

在這片「去金融化」的午後花園裡,讓我們打開一瓶自釀米酒,聽故事,觀自在,在 AI 矩陣與資本壓力之間,保有創作的自由,烹煮出一桌關於人生的隱喻。

內容提要:

00:26 香港金融從業者,文墨會友覓食緣

01:00 玉案流觴結眾好,小飯桌邊話今歡

01:38 花膠燉雞香魂醉,廚案煙火散千愁

03:05 去金融化的食客和主題分享

03:50 Table & Bistro : 主題分享與即興漫談

04:36 Table 001《異鄉人》:永恆的異鄉人追逐無家的潮水,探討外資撤離與資產轉移

06:40 Table 002《電子雞》:泡沫經濟與奶頭樂,從電子雞到短視頻時代

08:05 Table 003《糟粕》:脫去男性外衣的女性,金融行業從業者的角色轉變

09:10 Table 004《投射》:把菜單做成膠片,光影間的自我觀照

10:17 Table 005《舊聞、未聞與新聞》:打破敘事結構的報紙小說

13:15 做菜 VS寫作:解構和重建皆是敘事的一部分

14:51 一千零一夜——《蠟燭故事夜》:寒夜陌生人用故事照亮彼此

18:02 Pasta Bistro:意麵百變尋新味

20:30 中西融合:一碗紅油抄手天使意麵

22:40 江南迎春宴:烏魚子和用春筍和蠶豆做的冬去春來飯

23:27 「戶口」、身份、記憶——從餐桌記憶到看不見的城市

24:50 食物的深情:復刻人生中的記憶

25:20 創作菜單和食物激發寫作靈感

26:22 做飯如同寫作:傳達自己

26:55 無序的夢境,已知的結局:讀完才能明白的故事

28:01 關於夢與寫作:真實和虛擬的相對論

30:01 Table 007《紅樓夢》編織六道菜:眾美所繫,皆為羈束

30:40 「所有美好皆由束縛所構成」

31:23 沈從文和魯迅「夢」不同

33:10 AI時代,行業Matrix, 人應回歸自己的初心

34:34 創作者用媒介來表達自己內心世界

35:10 AI創作:把媒介當成產品目的

36:00 AI寫作:重複、機械、拼湊

36:40 AI的引經據典是為了遮掩表達目的的不清晰

35:55 social media 引發寫作hashtag,導致本末倒置

37:30 AI的進步給人希望還是鏡花水月?

38:21  科技引發再次文藝復興?人需重新認識自己

38:30 熱情:只屬於人類本身的價值感

38:55 回歸吃飯本質:拒絕預知菜和食材彰顯身份

39:00 吃飯:那一刻,讓我們靠近彼此和連結

39:35 返工:糞坑蝶泳  打工人:把糞坑蝶泳變仰泳

40:15 疫情後輓歌:中環大排檔,排隊兩餸飯

40:50 寫食評是練習寫作的最簡單的方式

41:50 沾著上一道菜味道的反沙芋頭:過往記憶的留戀

42:46 AI 的表達是有邏輯的,寫作的美妙來源於意外

43:38 文心本處知歸路,寫意萬象始初呈

44:20 在公司上班:是為了給自己贖身,而不是為了做青樓頭牌

46:22 活在當下的訓練:寫味道和餐廳的記憶

46:56 關於「金融民工」新作《業績期》:他們追名逐利,他們一無所成

延伸閱讀:

Table計劃索引:意麵、陌生人與一場餐桌的實驗 

Show more...
6 months ago
48 minutes 40 seconds

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
倫敦VS紐約養娃記:當代孟母的焦慮與放棄

在本期《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我邀請了兩位來自上海的80後職業媽媽,一位是IT專業人士,從上海移居瑞典斯德哥爾摩,目前落腳倫敦;另一位從事國際教育,從上海搬到香港,因疫情意外滯留紐約,最終選擇留下。她們在異國他鄉撫養女兒,走過不同的移民路線,卻都面對相似的選擇、困境與焦慮。

我們聊了聊:

  • 移民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

  • 多語、多文化的成長環境,是天賜優勢,還是潛藏陷阱?

  • 倫敦與紐約的教育體制有何不同?公立與私立的差距有多大?

  • 養育成本、教育資源、階層流動性——中產家庭的焦慮從何而來?

  • 還有,作為第二代移民,孩子們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這不僅是一場關於教育與移民的深度對談,更是兩位母親在跨文化生活中真實而坦率的分享。

内容提要:

00:20 倫敦IT媽媽阿糕:從斯德哥爾摩搬到倫敦  

00:40 上海老師阿仁:從國際學校到美國公立高中  

01:45 80後媽媽為何移民?  

03:05 多語環境是優勢還是陷阱?  

04:15 為了自己還是孩子移民?  

05:56 父母為何依然看重國內基礎教育?  

06:28 本想去香港,卻滯留紐約  

07:00 養娃成本:倫敦vs紐約  

07:35 英國私校學費年年漲,收入卻不變  

08:20 英教育體系:頂私vs公立  

09:30 瑞典私校:一年10萬克朗  

10:26 英國私立中學:一年3萬鎊的壓力  

11:17 值得為私校付出23萬鎊嗎?  

12:11 英中產標配:私校、Waitrose、學區房  

13:07 英國名校看中血統與中學背景  

14:00 學校與郵編,階級的隱形邊界  

15:07 哪怕政治正確,美國也講究學歷血統背景  

15:22 紐約義務教育參差不齊  

16:06 美國私立學費高達4萬美元  

17:26 頂尖私校還需捐款才能進  

18:08 上東區孩子課外活動 vs 公立無人上課  

18:45 哈佛也招公立生,但你得特別出眾  

19:19 英國牛劍也收公立生,但幾屆一個  

20:47 學區劃分:英國 Door to Door  

22:26 香港靠學券擠進名校  

23:00 紐約家長為學區大展神通  

23:40 全球教育焦慮與階層固化  

24:05 小地方學生擠入一線城市的難度  

24:30 頂私強調談吐舉止訓練  

24:50 國際生與本土生的差異  

26:02 父母如何減輕焦慮?自我托底 vs 基因彩票  

27:23 英國私校都學什麼?  

28:31 兩門樂器起步的私校藝能焦慮  

29:09 美國公立學校學什麼?  

30:35 英美如何選專業考大學?  

32:17 A Level vs SAT,英美會考大不同  

33:10 英國成績伴隨一生  

33:48 美國更看解決問題能力  

35:00 高中畢業也能直接進公司,公司出錢讀書  

35:39 英國的學徒制  

36:45 疫情+俄烏戰爭後的倫敦:生活成本激增  

38:20 第二代移民的自我認同與外界凝視


In this episode , I’m joined by two professional mothers from Shanghai, both born in the 1980s. One works in IT and moved from Shanghai to Stockholm before settling in London; the other is an educator who moved from Shanghai to Hong Kong and ended up staying in New York after being stranded there during the pandemic. Though they took very different immigration paths, both are raising daughters abroad and facing similar choices, pressures, and uncertainties.

We talk about:

  • Why do people choose to immigrate, is it for their children, or for themselves?

  • Is growing up in a multilingual,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a blessing or a hidden trap?

  • How do the education systems in London and New York compare? What are the gap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 From the cost of raising children to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social mobility, where does the anxiety of middle-class families come from?

  • And for second-generation immigrants, how do they understand and navigate their own identities?

This is not just a conversation about education and immigration, it’s a candid and heartfelt exchange between two mothers living across cultures.

Show more...
7 months ago
39 minutes 47 seconds

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
00後vs80後:人生沒有遲到,也不會錯過

本集午後對談,我邀請到來自中國大陸的00後嘉賓「紅酒小姐」。她剛結束一年在英國的碩士留學生活,回國後經歷了秋招與春招的洗禮。我們在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展開一場跨世代的對話——一年制的英國碩士究竟值不值得?錯過春招,是否就意味著人生完蛋?而對80後的Sabrina而言,不結婚的人生又是什麼樣?

人生沒有遲到,也不會錯過。每一種選擇,都有一路屬於自己的風景。


In this afternoon’s conversation, I’m joined by Miss Red Wine, a post-2000s guest who recently returned to mainland China after completing her one-year master's degree in the UK. Having experienced the highs and lows of China’s competitive autumn and spring recruitment seasons, she reconnects with me, an 80s London-based host, for a gentle yet honest cross-generational exchange.

Show more...
7 months ago
30 minutes 13 seconds

Bloomsbury的午後花園
《Bloomsbury 的午後花園》是一檔在英國倫敦 Bloomsbury 製作的每週播客節目。午后時分,一壺清茶,在這片倫敦最富文學氣息的街區,我邀你一同走進這座思想的花園。從女性主義,談當下討論熱烈的書與電影,也邀請朋友們來閒坐對話,像是在老派沙龍中交換彼此的靈魂。願這裡成為你忙碌日常中的一方靜土,一段屬於自己的下午時光。 Bloomsbury’s Afternoon Garden is a weekly podcast recorded in the literary heart of London. Each afternoon, over a quiet cup of tea, I invite you to join me in a garden of reflections and conversation. From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ought to the books and films making waves in cultural circles, this is a space for thoughtful dialogue, sometimes alone, sometimes with a guest or two always with a touch of Bloomsbury ch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