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嘉賓:Part:微信公眾號同名,「小飯桌」計劃發起者,熱愛寫作與做飯。
從中環寫字樓到蝸居 studio,他是身處看似光鮮的金融行業的「民工」,也是一位以文字與料理自我療癒的寫作者。從電磁爐煲出的花膠雞,到那道再也找不回上一菜鍋底餘味的反沙芋頭的庶民記憶,本期播客邀請「小飯桌」(Table & Bistro)計劃的發起人 Part,一位在香港工作的金融從業者,同時也是調味者、書寫者與夢境的追尋者。
我們從一場場飯聚聊起:從夢與味道,到 AI 與寫作,談金融工作的荒謬日常——如同「糞坑蝶泳」;也談到那些原本只是想為自己贖身的打工人,如何一步步走偏,成為搶著做「青樓頭牌」的靈魂失落者。節目中也細細拆解每一場關於食物、身份與記憶的餐桌策展。
在這片「去金融化」的午後花園裡,讓我們打開一瓶自釀米酒,聽故事,觀自在,在 AI 矩陣與資本壓力之間,保有創作的自由,烹煮出一桌關於人生的隱喻。
內容提要:
00:26 香港金融從業者,文墨會友覓食緣
01:00 玉案流觴結眾好,小飯桌邊話今歡
01:38 花膠燉雞香魂醉,廚案煙火散千愁
03:05 去金融化的食客和主題分享
03:50 Table & Bistro : 主題分享與即興漫談
04:36 Table 001《異鄉人》:永恆的異鄉人追逐無家的潮水,探討外資撤離與資產轉移
06:40 Table 002《電子雞》:泡沫經濟與奶頭樂,從電子雞到短視頻時代
08:05 Table 003《糟粕》:脫去男性外衣的女性,金融行業從業者的角色轉變
09:10 Table 004《投射》:把菜單做成膠片,光影間的自我觀照
10:17 Table 005《舊聞、未聞與新聞》:打破敘事結構的報紙小說
13:15 做菜 VS寫作:解構和重建皆是敘事的一部分
14:51 一千零一夜——《蠟燭故事夜》:寒夜陌生人用故事照亮彼此
18:02 Pasta Bistro:意麵百變尋新味
20:30 中西融合:一碗紅油抄手天使意麵
22:40 江南迎春宴:烏魚子和用春筍和蠶豆做的冬去春來飯
23:27 「戶口」、身份、記憶——從餐桌記憶到看不見的城市
24:50 食物的深情:復刻人生中的記憶
25:20 創作菜單和食物激發寫作靈感
26:22 做飯如同寫作:傳達自己
26:55 無序的夢境,已知的結局:讀完才能明白的故事
28:01 關於夢與寫作:真實和虛擬的相對論
30:01 Table 007《紅樓夢》編織六道菜:眾美所繫,皆為羈束
30:40 「所有美好皆由束縛所構成」
31:23 沈從文和魯迅「夢」不同
33:10 AI時代,行業Matrix, 人應回歸自己的初心
34:34 創作者用媒介來表達自己內心世界
35:10 AI創作:把媒介當成產品目的
36:00 AI寫作:重複、機械、拼湊
36:40 AI的引經據典是為了遮掩表達目的的不清晰
35:55 social media 引發寫作hashtag,導致本末倒置
37:30 AI的進步給人希望還是鏡花水月?
38:21 科技引發再次文藝復興?人需重新認識自己
38:30 熱情:只屬於人類本身的價值感
38:55 回歸吃飯本質:拒絕預知菜和食材彰顯身份
39:00 吃飯:那一刻,讓我們靠近彼此和連結
39:35 返工:糞坑蝶泳 打工人:把糞坑蝶泳變仰泳
40:15 疫情後輓歌:中環大排檔,排隊兩餸飯
40:50 寫食評是練習寫作的最簡單的方式
41:50 沾著上一道菜味道的反沙芋頭:過往記憶的留戀
42:46 AI 的表達是有邏輯的,寫作的美妙來源於意外
43:38 文心本處知歸路,寫意萬象始初呈
44:20 在公司上班:是為了給自己贖身,而不是為了做青樓頭牌
46:22 活在當下的訓練:寫味道和餐廳的記憶
46:56 關於「金融民工」新作《業績期》:他們追名逐利,他們一無所成
延伸閱讀:
Table計劃索引:意麵、陌生人與一場餐桌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