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istory
Sports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30/9c/79/309c7920-6ae5-4afb-b837-ffe5c1a434a9/mza_3016265393743524686.jpg/600x600bb.jpg
时差 in-betweenness
时差小伙伴
19 episodes
1 month ago
我们邀请到杜伦大学教育学系的副教授Cora许玲玲和我们聊一聊她的新书,The Time Inheritors: How Time Inequalities Shape Higher Education Mobility in China。这本书最近刚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揭示时间在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中的作用。为什么优势阶层总是有充足的时间,事事显得从容不迫?而弱势阶层的时间总是不够用,疲于奔命也常常不能得到优质的时间?出版社官网的简介是这样说的:「学生可以“继承”时间吗?时间会如何影响他们的教育经历和结果?《时间的继承者》基于作者近十年在中国对一百多位青年的田野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代际间的特权或贫困的转移,是通过时间体现出来并得以延续的。通过对农村到城市、跨境及跨国教育经历的比较,许玲玲揭示了时间继承的不平等如何影响了不平等的教育和阶层流动」。 对谈人:Chenchen & 三土 1:40 写这本书的个人、学术和实践上的缘由。作者读博期间遇到的“炫耀年龄”的同学。 8:10 时代变迁,“间隔年”概念的输入,“复读班”的消失 12:00 个人生活经验和学术写作之间...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时差 in-betweenness is the property of 时差小伙伴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我们邀请到杜伦大学教育学系的副教授Cora许玲玲和我们聊一聊她的新书,The Time Inheritors: How Time Inequalities Shape Higher Education Mobility in China。这本书最近刚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揭示时间在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中的作用。为什么优势阶层总是有充足的时间,事事显得从容不迫?而弱势阶层的时间总是不够用,疲于奔命也常常不能得到优质的时间?出版社官网的简介是这样说的:「学生可以“继承”时间吗?时间会如何影响他们的教育经历和结果?《时间的继承者》基于作者近十年在中国对一百多位青年的田野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代际间的特权或贫困的转移,是通过时间体现出来并得以延续的。通过对农村到城市、跨境及跨国教育经历的比较,许玲玲揭示了时间继承的不平等如何影响了不平等的教育和阶层流动」。 对谈人:Chenchen & 三土 1:40 写这本书的个人、学术和实践上的缘由。作者读博期间遇到的“炫耀年龄”的同学。 8:10 时代变迁,“间隔年”概念的输入,“复读班”的消失 12:00 个人生活经验和学术写作之间...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19/19)
时差 in-betweenness
#19 新书访谈 | 许玲玲《时间继承者》:社会不平等背后的时间不平等
我们邀请到杜伦大学教育学系的副教授Cora许玲玲和我们聊一聊她的新书,The Time Inheritors: How Time Inequalities Shape Higher Education Mobility in China。这本书最近刚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揭示时间在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中的作用。为什么优势阶层总是有充足的时间,事事显得从容不迫?而弱势阶层的时间总是不够用,疲于奔命也常常不能得到优质的时间?出版社官网的简介是这样说的:「学生可以“继承”时间吗?时间会如何影响他们的教育经历和结果?《时间的继承者》基于作者近十年在中国对一百多位青年的田野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代际间的特权或贫困的转移,是通过时间体现出来并得以延续的。通过对农村到城市、跨境及跨国教育经历的比较,许玲玲揭示了时间继承的不平等如何影响了不平等的教育和阶层流动」。 对谈人:Chenchen & 三土 1:40 写这本书的个人、学术和实践上的缘由。作者读博期间遇到的“炫耀年龄”的同学。 8:10 时代变迁,“间隔年”概念的输入,“复读班”的消失 12:00 个人生活经验和学术写作之间...
Show more...
5 months ago
1 hour 20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18 新书访谈 | 刘立之《从点击到繁荣:中国电商的政治经济学》(From Click to Boo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Commerce in China)
2025年4月11日,三土主持了美国乔治城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刘立之在中信书店上海江湾里店的新书分享会,聊的是她去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从点击到繁荣:中国电商的政治经济学》(From Click to Boo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Commerce in China)。本期节目是这场活动的录音。 开场音乐:“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 (composed by Lin-Manuel Miranda; sung by Leslie Odom Jr.) 【时间轴】 01:08 三土对立之新书的夸夸夸 05:14 立之的学思历程:为何从事政治学研究?读博期间如何走上研究电商的道路?在政 治学系研究电商,遭遇了怎样的阻碍和困难? 14:28 如今我们习惯了使用电商,常常忘记仅仅十几年前国内消费者还普遍不信任电商,电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一度非常小 17:38 电商崛起的信任基础与制度悖论;立之的“建制外包”理论 21:38 国家在建制外包的过程中是主动还是被动?为何早期一度占领中国市场的外国电商没有能够承揽起建...
Show more...
7 months ago
1 hour 41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17 新书访谈 | 作为政治话语的「爱」与情感政治
我们的时差小伙伴郭婷最近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专著,叫做Religion, Secularism, and Love as a Political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 现代中国的宗教,世俗主义,和作为政治话语的爱。这本书由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出版,讨论了现代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中“爱”这个概念如何被引入、调整和构建为一种政治话语,在这个过程中,书中考察了来自儒家思想、基督教、民间宗教、民间鬼故事等资源的宗教情感如何被动员起来来塑造一个世俗的现代国家。之前郭婷已经在New Books Networks上面做过新书访谈,中文播客领域的分享当然要留给时差。但是我们需要为这期节目的音质道个歉,因为视频会议中的一些误操作,导致我们没有录到正常音质的对话,最后只能使用林垚那边的手机备份。所以大家最终听到的版本,不但音质比较差,大家还会听到一些三土和孩子的对话,孩子们在房间里制造的一些生活杂音等等。虽然是一个遗憾,但是其实节目里有提到政治情感如何模糊公共和私人的界限,这期录音也算是对来自公共和私人空间, 学术的和生活的声音的一个共同呈现吧。 内容概览: - 写这本书...
Show more...
7 months ago
1 hour 11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16 离散华人社群,性/别,中国与卢旺达
这期加入我们的是夏楠和流嘉,ta们是性别研究背景的研究者,也是跨国女权和酷儿实践的参与者。我们聊到:离散华人社群的女权和酷儿运动实践,新自由主义经济和国际秩序对卢旺达性别政治的影响,中国工厂里的酷儿工人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与社会再生产,右翼政治对反殖话语的挪用,酷儿马克思主义,田野中的失败和对失败的接受,以及对未来,改变自己和身边的希望。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20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15 边境与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流动 | Borderlands and post-pandemic global mobility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布里斯托大学人类学系的张娟和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的游天龙。我们聊到中国和东南亚边境地区近十几年来的变迁,一带一路带来的劳工移动,边境作为方法,以及后疫情时代全球流动模式的变化。我们还聊到最近在媒体中很受关注的“走线”, 把这种社交媒体时代的新的流动现象放在美墨边境的在地语境和华人非正式流动的历史经验中去讨论。【嘉宾】张娟(布里斯托大学)游天龙(云南大学)【主播】张晨晨 (@chenchenzh) & 林垚 (@dikaioslin)【时间轴】1:00 自我介绍和学术历程7:00 内地厂家为何被跨境劳动力吸引来边境建厂,带来的性别效应13:30 十几年前的河口,边境的模糊性带来的机遇22:00 “边境很乱”的叙事,对居民来说作为资源,在内地想象中作为对异文化的他者化25:00 边界与边界的不同,并非所有穿越边界的移居者都被看作“移民”31:00 边境作为方法,作为“筛子”筛选而非阻拦的机制,作为一张“网”34:00 生命科技的发展令边境更加具身化37:00 边境上的央地关系42:00 中国和“全球南方”概念的关系45:00 传统的“南北流动”和“南南流动”之...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32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14 育儿劳动,性别,社会政策 |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childcare, gender, social policy
主播的话:好久不见,距离我们上次更新已经快一年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大多数时间在照料孩子。我的孩子去年8月份出生,现在已经快11个月了。这期节目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几位做性别研究,或者说研究中有特别关注性别问题的学者,其中两位是学术妈妈。我们谈到一些结构性的话题,比如中国和英国、丹麦的育儿模式与社会政策,同时也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分(tu)享(cao)了我们自己关于育儿劳动分工,社会与社区支持,育儿假分配和商业化育儿活动的经历和体会。个人即政治。在被视作是私人领域的照料劳动与家庭再生产劳动方面促进性别平等任重而道远。抱怨,揭示问题,将种种隐形的劳动形式纳入到公共视野当中,仅仅是一个开端。【嘉宾】Kailing Xie (Birmingham)焦霖(北外)Ting Guo (Liverpool)【主播】Chenchen Zhang(@chenchenzh)1:30 嘉宾自我介绍5:00 为什么说“个人即政治”?12:00 个人的身体与家庭领域作为权力管控的对象19:20 有关育儿与性别的讨论和贬低照料劳动的发展观和增长观紧密相连22:00 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堕胎“自由”的有限性29:20 “休...
Show more...
3 years ago
2 hours 5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13 谁的城?城市化,城市空间,人与城 | Urbanization, urban space, urban futures
这期节目我们聊了一系列和城市与城市化有关的话题。从北京的“留白增绿”到深圳的城中村改造,从“种房子”的村民到生活在“永久的暂时性”中的流动人口。我们还谈到如何超越国家和市场的二元对立来理解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全球知识生产中的北方霸权和突破的可能性,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人类纪”,如何在发展主义的逻辑和现代化话语之外重新想象我们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等。嘉宾的相关作品在文案的最后。【嘉宾】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战洋(香港理工大学)【主播】张晨晨 (@chenchenzh) & 林垚 (@dikaioslin)【时间轴】3:06 嘉宾自我介绍7:00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什么?学科史和目前的转向22:00 北京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如何改变了城市空间?24:30 十多年前的城中村提供的活跃的非正规经济和生活空间31:00 “留白增绿”,对“和谐宜居之都”的构想如何改变了大地的样子37:00 北京和深圳城中村改造和开发过程中的区别40:00 村民们作为“官方城市主义”的参与者,时间性和暂时性49:30 国家 vs 市场,新自由主义,这些主流话语的局限性52:30 全球范围内对“新自由主义...
Show more...
4 years ago
2 hours 8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12 宗教學:信仰,魔法,身份,權力 | Religious Studies: Marxist Feminism, Chaplaincy, Medicine, Magic, &Power
「宗教」並不外在於日常生活,而是彌散在社會、歷史、文化、政治中的點滴;「宗教學」幫助我們反思歷史,同時理解今天的世界。嘉賓:賓夕法尼亞大學 程曉文 (Hsiao-wen Cheng)香港大學 李紀弗吉尼亞理工大學 倪湛舸芝加哥大學神學院神務碩士 醫院宗教師 鄭利昕 (zhenglixin0@gmail.com)主持:郭婷 2:47 悼念林富士老師(1960-2021)4:50 英美神學院、宗教學經歷41:32 落後與進步的形成、護家盟、福音派的全球聯繫45:40 美國宗教師(chaplain)的訓練56:10 宗教系在美國與去基督教化1:03:17 「宗教」彌散在社會、歷史、文化、政治(diffused religion)1:07:47 宗教是具身的實踐(embodied practices)1:08:21 基督新教對今天宗教概念的壟斷影響,但基督教本身也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歷史過程1:14:11 信仰與能動性(agency)1:19:09 信仰作為看待個體、群體、歷史、當代的媒介;《米納里》裡的移民、韓戰與宗教;《茲山魚譜》裡的儒家與天主教;傳統與文化的不斷流變,不同人...
Show more...
4 years ago
2 hours 35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11 民族建构,文化身份,他者想象 | Constructing ethnicity, imagining otherness
嘉宾:王菁(上海纽约大学)罗钰(香港城市大学)主播:张晨晨 (@chenchenzh) & 林垚 (@dikaioslin)这期节目我们和两位分别关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人类学者一起聊了聊民族建构,身份认同和他者想象。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民族”一词是怎么来的,“民族识别”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谈了民族身份建构中语言、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盘根错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力量的互动,西北和西南地区文化地景的差异,“原住民”这个词的政治意义,“原生态”概念的流行背后的汉族与都市凝视等等问题。最后我们把视角转移到网络舆论中的反穆与恐穆言论,反思全球背景下近年来反穆话语采用的词汇和诠释框架的流变,以及普通穆斯林群体对网络恐穆话语的回应。【时间轴】3:20 如何对现在的研究主题产生兴趣?作为“外部人”与“内部人”的人类学者14:00 田野调查中的positionality16:30 山东与福建县城对不同族群身份的日常认知25:40 “民族”概念的谱系,“民族识别”的过程35:00 民族概念的建构中苏联、日本与西方思想资源的影响,种族概...
Show more...
4 years ago
1 hour 54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10 疫情之下的科技與社會研究 Decolonising STS in East Asia in the time of COVID19
RSS訂閱: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收聽: Apple Podcasts小宇宙Spotify嘉賓:洪廣冀 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吳易叡 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主持:郭婷+林垚從疫情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傳染病帶來的問題不只是醫學意義上的疾病本身,還有恐懼,污名,種族,性別,政治,社會結構,等等等等。科技是否讓生活更美好,科技是否是西方的發明,為什麼後進國家都競相發展科技,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討論;社交恐懼症,密集恐懼症,政治抑鬱……也是現代經常聽到的話題;豆乳、牛奶、醬油、末日松茸,這些都是科技與社會(STS)的研究範疇。「自然從來不是自然而然的。如果科學與自然的二分代表現代,那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一期播客討論社會與科技之間的關係,社會的複雜和異質,文化的流動。2:30 美國的疫苗和科學認知與政治4:16 政治對科學的影響,政府的信任,疫情與心理6:00 從採集台灣兩棲類到社會與人12:28 台灣STS的興起,傅大為編著《科技渴望社會》、《科技渴望性別》16:00 從臨床醫學到醫學史17:30 從人格同一性(personal ...
Show more...
4 years ago
1 hour 45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09 「華語語系」Sinophone Studies: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
RSS訂閱: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Apple Podcasts小宇宙Spotify嘉賓:姜學豪 (Howard Chiang)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謝瓊 (Miya Xie Qiong) 達特茅斯學院 岑學敏 (Desmond Sham)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主持:郭婷 隨著clubhouse的走紅,我們重新遇到了很多如何指代華人、華語、中文、「兩岸三地」的問題,也見證了很多跨越語言和政治邊境的討論。這一期我們請到了幾位嘉賓,分別從科學史和性別史、文學史、後殖民研究的角度探討「華語語系」這個概念,看看這個概念如何幫助我們抵抗單一和二元的論述,重置邊緣社群和它們的歷史,看到多元、流動、彼此生成的邊界和權力關係,以及如何後退一步,「不斷警覺自己的相對權力位置」。【音樂】Smash the statue by SMZB【時間軸】1:03 從clubhouse的兩岸三地對談到華語語系5:36 科技史、性別研究與華語語系6:36 性別的塑造與科學、醫療史的脈絡與交錯6:48 1950年代台灣首位...
Show more...
4 years ago
1 hour 14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08 日常中非关系 | Everyday Sino-African relations
这期节目我们与两位分别研究在华非洲人和在非华人的嘉宾聊了聊“日常中非关系”,流动迁徙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与隔阂和主流叙事之间有哪些差距,种族与阶层的交叉,“低端全球化”与不断变化的迁徙路线,刻板印象与媒体,流行文化中的非洲想象等等。主播:张晨晨 + 李瀚伦嘉宾:林丹(中国人民大学);李杭蔚(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Teni – Case【时间轴】1:20 嘉宾自我介绍3:30 什么是日常中非关系,什么是日常多元文化,国际关系研究为什么也需要关注日常9:10 外交宣传中的中非关系与日常中非关系之间的差别。但是不能约略为官方vs地方的二元对立。日常生活经验非常多元。15:20 如果说到反黑种族主义(anti-black racism),来自北方国家的非裔居民和非洲籍居民日常体验会有哪些不同?种族与经济阶层的交叉性19:30 migrant是“移民”吗?中文中对应词汇的缺乏说明我们在讨论移民、种族这些问题的时候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同时也在发生变化20:01 “中国人”和“非洲人”都是包含了极大差异性的身份标签。当考虑其他的身份,比如非洲穆斯林和中国穆斯林可能会感到更多文化上的亲近性22...
Show more...
4 years ago
1 hour 18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07 酷兒,跨性別,情感理論 | Queer theory, affect, transgender politics
RSS訂閱On queer theory, affect, transgender politics, trans philosophy, and the reparation potentials across & beyond national-geopolitical boundaries主播:郭婷+林垚嘉賓:劉文: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博士馬景超: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酷兒與跨性理論的歷史也是全球語境下的政治社會史,以及挑戰之外如何修復和重建多元的理論和社群。這些年輕的領域已經帶來這麼多改變,還有對種種邊界的跨越和跨界聯結的希望。0:32 #3回顧3:07 實驗心理學不能解答關於主體意識的問題3:38 種族與性別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4:04 美國亞裔研究將性別與種族分割,同時亞裔被性別化 4:42 羞恥、偏執等概念作為政治動能6:30 全球疫情之下的恐懼(paranoia)、陰謀論;情感理論查看情感的社會作用;左翼理論也充滿恐慌和偏執 – 情感理論可以在批判之外修復社會(social...
Show more...
5 years ago
1 hour 29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06 数字中国:从网络舆论空间到平台经济 | Digital China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Apple Podcasts小宇宙Spotify好久不见。这期节目我们与两位做传媒研究的嘉宾聊了一些和数字中国相关的话题。从中文互联网使用的个人史开始,我们谈到了社交媒体上“体制”想象的转变,舆论空间中“左右”的混乱以及用左右光谱来描述意识形态差异的局限性,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对国内舆论的影响,什么是平台,传统家庭手工业和平台经济的对接,“监视资本主义”这个概念的局限性等等。可能是开播以来最像Seminar的一期节目哦。主播:张晨晨;李瀚伦嘉宾:吴晓 (纽约大学);张琳(新罕布什尔大学)音乐:Leonard Cohen - Democracy【时间轴】2:30 中文互联网使用个人史6:30 从个人经历到研究旨趣:关于牛博网的研究14:00 微博上体制想象的变迁:2011年与2016年20:00 国际政治经济的因素,“中国模式”概念的兴起26:30 08年到11年的坐标系:对政治议题态度的分化与经济议题的分化并无关联34:00 “对立”与“文明竞争”的话语由全球性的互动共同生成40:00 ...
Show more...
5 years ago
1 hour 44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05 两极化时代的异乡人 | In-betweenness in polarised times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Apple Podcasts小宇宙Spotify【作为异乡人的我们,以及,在两极化的时代寻求多元化论述的可能】这期节目的前一个小时是「讲故事」,我们从各自的迁徙经历谈起,因为都是话痨,谈到了城市与小镇/县城,离开与留下,大西洋两岸的差异,北京大院和美国郊区的相似之处,新西兰年轻新移民的身份认同等等。后半部分呼应到播客的英文名称“In-betweenness”。如果说「墙」是双向的,如何在「脱钩」的时代增进普通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如何在避免比烂主义的同时寻求多元化论述的可能和超越国境的相互支持?如果说,国际流动性和跨文化视角也是一种特权,如何能够利用相对的「特权」,「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我们没有答案,但我们会继续探索与尝试。【主播】张晨晨,郭婷,林垚,李翰伦【音乐】片头:五条人 《上县城》片尾:李志《这个世界会好吗》【时间轴】1:00 大家的迁徙经历5:00 从英国到美国8:00 从北方小镇到上海 vs 从南方小镇到北京16:05 2000年左右北大学...
Show more...
5 years ago
1 hour 39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04 知識的公共生態 |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knowledge
#04 知識的公共生態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蘋果Podcasts小宇宙Spotify【主播】 郭婷(香港大學性別研究所客座助理教授)林垚(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耶魯大學法律博士候選人) 【嘉宾】涂豐恩(哈佛東亞系博士,《故事》創辦人,台灣聯經出版總編輯)淡豹(寫作者,「郭婷和林垚的朋友」,小說集《美滿》全新上市)【我不太喜歡講《故事》是一個知識普及網站,因為好像有種階級性……媒介和轉化的過程中需要和人交流,其實會影響我們做研究或者對知識的思考】【現在寫作者也比較個人化,也是習慣的生產方式變化了。要跟公眾更有效率地形成關係,得一層層地有意識地去聯結,各種轉譯。所以像 #時差podcast# 這樣,形成團體】(雲high five晨晨和Andy!!)這一期我們請到了兩位好久不見的老朋友:台灣傳承悠遠的出版社聯經的新任總編輯涂豐恩,和大家都非常喜愛的、剛出版小說集《美滿》的作家淡豹。豐恩提到的台灣知識界、媒體和公眾之間的傳統聯繫,2000年前後和最近幾年的改變; 知識生產在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經濟...
Show more...
5 years ago
1 hour 41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03 女权主义,性别,与城乡迁移 | Feminism, gender, rural-to-urban migration
【在资本和国家权力的夹缝中,在社会与个人的迁徙流动里,看见劳动者的尊严。】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董一格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副教授沈洋,来和我们一起聊一聊女权主义,性别,劳工,和城乡迁移。沈洋分享了她在上海餐馆,董一格分享了她在国产纺织厂转变成的富士康工厂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与观察。我们从当代中国女权主义话语和行动的多样性谈起,谈到社交媒体舆论空间的变化,跨阶级的团结(solidarity)是否可能,在系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个人选择的意义和局限性,性别对城乡迁徙经验的塑造有什么影响,非正式就业和流动就业的趋势给工人权益带来怎样的挑战,等等。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主播】张晨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讲师)郭婷(香港大学性别研究系客座助理教授)【嘉宾】沈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董一格(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与全球性别研究助理教授) [2:40] 对女权主义的种种污名化,如何定义一种基本共识[12:00] 当代中国女权主义的多样性,污名化背后体现了...
Show more...
5 years ago
1 hour 26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02 中国语境下的种族话语和种族主义(下) | Race and racism in the Chinese context
本期是“中国语境下的种族话语和种族主义”对谈的下半部分。音质依然抱歉,我们靠内容取胜 ¯\_(ツ)_/¯对谈人:张晨晨、郭婷、林垚、李瀚伦[1:30] 种族与性别,对跨种族/跨国婚姻的态度和叙述[11:40] 从"愿嫁汉家郎"(台湾电影〈水摆夷之恋〉插曲)到流行音乐中的华夷秩序想象[13:00] “灯塔主义”自由派 与 右翼民族主义者 在种族文明秩序观上的相似与不同[24:40] 汉族中心主义的叙事中对“少数民族”的他者化和非人化[27:00] 福建如何在华夷秩序中从“蛮夷”成为“华夏”的一部分[31:00] 美国pan-Asian身份的形成,“亚裔”群体内部的差序与歧视[40:30] 总结 推荐书目方面,其实上期的推荐书目已经覆盖了Part 2的内容,这一期我们决定添加一些shameless self-promotion的内容,体现一下青年学术共同体的精神 :)Guo, Ting. 2020. "Politics of love: Love as a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 through ...
Show more...
5 years ago
43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01 中国语境下的种族话语和种族主义(上)| Race and racism in the Chinese context
《时差》首期节目对谈人:张晨晨、郭婷、林垚、李瀚伦简介:这期节目我们讨论了种族话语和种族主义是如何参与到中国的国族建构中,与我们的国族身份有何联系,在社会文化中的种种表现等。因为这期对谈的时间特别长,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中我们还谈到:种族与性别,种族民族主义(racial nationalism)与父权制的共同塑造下有关跨种族婚姻的态度和叙事,自由派民运人士和右翼民族主义者在种族主义方面的相似与不同,汉族中心的华夏秩序对“少数民族”的他者化和边缘化,美国语境下“泛亚”身份(pan-Asian)的形成。敬请期待。Intro credit: Smash the statue by SMZB[1:50] 欧洲人种论的发明[4:40] 人种论对中国革命和国族建构的影响[9:15] 功能性的基于表征的歧视 vs 与西方现代性结合在一起的种族主义 [13:30] 清末革命的语境与“中华民族”的建构[17:30] 种族主义世界秩序基于 文明 vs 野蛮, human vs less-than-human 的二元论[20:00] 法农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批判[24:00] 二元对...
Show more...
5 years ago
1 hour 13 minutes

时差 in-betweenness
我们邀请到杜伦大学教育学系的副教授Cora许玲玲和我们聊一聊她的新书,The Time Inheritors: How Time Inequalities Shape Higher Education Mobility in China。这本书最近刚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揭示时间在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中的作用。为什么优势阶层总是有充足的时间,事事显得从容不迫?而弱势阶层的时间总是不够用,疲于奔命也常常不能得到优质的时间?出版社官网的简介是这样说的:「学生可以“继承”时间吗?时间会如何影响他们的教育经历和结果?《时间的继承者》基于作者近十年在中国对一百多位青年的田野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代际间的特权或贫困的转移,是通过时间体现出来并得以延续的。通过对农村到城市、跨境及跨国教育经历的比较,许玲玲揭示了时间继承的不平等如何影响了不平等的教育和阶层流动」。 对谈人:Chenchen & 三土 1:40 写这本书的个人、学术和实践上的缘由。作者读博期间遇到的“炫耀年龄”的同学。 8:10 时代变迁,“间隔年”概念的输入,“复读班”的消失 12:00 个人生活经验和学术写作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