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cc/a4/50/cca450fc-a39c-ad81-285f-1d2373e2d289/mza_15958138909900447503.jpg/600x600bb.jpg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121 episodes
20 hours ago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Books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is the property of Never give up Bookstor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Books
Arts
Episodes (20/121)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100 『一百』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一百」。 在中文裡,「百」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字。 它既代表「圓滿」,又象徵「眾多」; 是「百歲」的祝福,也是「百折不撓」的精神。 古人說「百聞不如一見」, 意思是經歷一百次聽說,不如一次親眼體會。 或許,這正是我們想來寫《啟發日記》的意義—— 每一篇,都像是一次「看見」或是說體會生活的練習。 不見得每個內容都完全正確,也許也帶著些自我的主觀。 也許過了十年後,當我們回頭看時,對於同一個議題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觸跟想法。 但我們想做的只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 除了自我紀錄, 我們也希望某天,當您或朋友在思考某個問題時,能發現「原來當初也有人這樣想過」。 在日本,「百人一首」收錄了一百位詩人的情感, 一百首詩,構成了千年的共鳴。 我們時常想,《啟發日記》的前一百篇, 也像我們與您與生活共同編寫的「百人一首」—— 每一則靈感、每一次對話,每一次您們和小書房的互動, 都是這些啟發日記的燃料和動力,謝謝您們陪我們跨過了日記的三位數。 在這一百篇的路上,我們常想起一句話: 「重複不是相同,而是意義的沉澱。」——米蘭・昆德拉 從第一篇的『時間』,到第一百篇的『一百』, 我們也都在學習:如何在這個快速的時代,試著保留一個慢的角落**。** 它有時有種獨處的安靜,有時因為朋友的相聚而熱鬧, 坦白說,有時我們也會想不出該寫什麼,但仍希望透過這樣的持續,能在時間裡,和您一起多一分觀察與沉澱。 也很多朋友在問,我們這樣每天的內容和Podcast到底是人寫的還是AI寫的呢? 其實我們運用了許多 AI 工具, 大部分時候,我們會把一個對某個主題的觀察或啟發和AI一同討論, 有時候它們會提供一些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觀點,有時候它們也會提出與我們想法截然不同的角度. 這個過程其實很有趣,很像今天透過時光機跟先賢們對話或是跟一個完全不同生活經歷的人交流, 大大的擴展了我們的視野和邊界。 慢慢收斂定稿後,為了減少AI的幻覺,或是怕自己的專業度不夠,我們會再由其他的AI來進行內容的驗證. 文字確認後,再進行 AI 生圖與 Podcast 等製作。 如果您有興趣,也可以讓我們知道. 也許之後我們也可以來在小書房開AI課,一起來學習如何使用這些AI工具. 有人說,一百是一個圓。 但我們更喜歡相信,它是一個「未完成的圓」。 因為真正的圓滿,不是停下來的完結, 而是能夠繼續流動的生命。 所以,今天這一篇,不是終點, 只是另一個開始。 謝謝您們陪著我們走過前一百次思考, 也謝謝你,願意和我們繼續走下去。 你呢? 如果要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第一百章」, 那會是關於什麼樣的故事呢? 或是你也可以告訴我們,在這前一百篇日記裡面,最喜歡的是哪一篇呢? 接下來我們也要迎接小書房的開幕一百天, 到時候也會有些小活動喔! 歡迎朋友們有空時可以來書店裡走走晃晃,享受被書本們包圍的安靜時光. 祝願你有個溫柔而充實的一天 也願您也在屬於自己的圓裡持續前進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0 hours ago
15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9 『非襯線字』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非襯線字」。 前陣子上一堂簡報課時,老師隨口提到: 「高鐵站、捷運站、路牌幾乎都用非襯線字, 因為它的辨識度最高。」 忽然間,這個陌生的名詞就像是開啟了另一扇觀察世界的方式。 回家路上,我開始仔細觀察周遭的字, 城市裡的標示牌、車站月台的看板、 全都用著同一種安靜又清楚的語言。 店家的招牌,手機螢幕或是書籍中又是另外的一種型態, 這真是件太有趣的事了。 原來,城市裡的標示,早已被字體默默分類。 原來,我們每天看到的文字,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襯線字(Serif)與非襯線字(Sans Serif)。 襯線字的筆劃末端有小小的延伸與裝飾—— 像明體、Times New Roman。 這些「襯線」幫助視線在行與行之間順暢流動, 讀久了也比較不容易疲勞。 因此它被廣泛用於書籍、雜誌、報紙等長篇閱讀中。 非襯線字則乾淨俐落,沒有多餘的筆端修飾—— 像黑體、Helvetica。 字與字之間的結構更簡潔, 遠距離辨識度高,特別適合螢幕、路標與公共指示。 簡單來說,或許可以這樣區分: 襯線字擅長「講故事」,非襯線字擅長「給方向」。 第一層啟發:字體背後的心理設計 非襯線字(Sans Serif)少了裝飾,筆劃均勻、線條穩重, 在強光、遠距離、高速移動中依然清晰。 所以它是現代交通與科技界的「默默英雄」。 相對的,襯線字(Serif)則保留了手寫的溫度, 筆劃粗細變化明顯,節奏感柔和。 它常出現在品牌標誌、店面招牌、書封或雜誌標題中, 帶給人一種文化、信任與歷史感。 非襯線字追求效率,襯線字保留情感。 前者幫你找到路,後者陪你走慢一點。 第二層啟發:字體,是時代精神的倒影 襯線字誕生於印刷時代,那是人類追求知識與細節的年代。 鉛字排列整齊,每一筆襯線都承載著文化的重量。 人們閱讀的是深度、細膩與時間的沉澱。 而非襯線字則在二十世紀初的現代主義浪潮中崛起, 當汽車、電車、飛機與廣告牌改變世界的節奏, 人類開始渴望更快、更清晰的表達方式。 乾淨的線條取代繁複的筆畫, 正如現代人放棄繁文縟節,只求直達目標。 襯線字屬於印刷文明,非襯線字屬於數位文明。 從書頁到螢幕,從靜態到即時, 我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字體的轉變中被重新定義。 但或許,當一切都變得如此清晰、快速、有效率, 我們更該問問自己—— 為什麼兩種字體型態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除了清楚與明確之外,什麼樣的時候,我們會想保留一點「襯線」? 那份讓人駐足、感受、咀嚼或是感覺更舒服的筆觸。 印刷時代讓人學會感受與深思, 數位時代教人學會明確與選擇。 而我們,也許更多時候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的節奏。 所以,下次當你在高鐵月台看著那幾個方正的字時, 或是欣賞著店家精心設計的招牌時, 不妨也來想想: 這個場合為什麼會選用這種字型呢? 不同的字型會帶給我們什麼不一樣的感受呢? 祝你在速度與深度之間, 找到剛剛好的字型與字距。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day ago
20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8 『價值與價格』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價值與價格」。 想像一下:你在沙漠裡,面前有兩樣東西—— 一瓶水和一顆鑽石。 此刻你會選哪一個? 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水。 可是,一旦你走出沙漠、回到城市, 那瓶水又會立刻變得微不足道, 而鑽石的價值,依舊耀眼。 這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水與鑽石悖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這個問題: 「水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卻價格低廉;鑽石幾乎無實際用途,卻價格高昂。」 第一層啟發:價值取決於「情境」,價格取決於「共識」 我們以為價格代表價值, 其實它只是「在某個情境下,多數人願意付出的代價」。 水在沙漠裡比鑽石珍貴, 但在珠寶店裡,水卻免費供應。 這說明—— 價值不是物品的屬性,而是情境與需求的交會點。 所以,有時候你覺得自己「被低估」, 也許不是你沒價值, 而是「你在錯的地方被定價」。 對人而言也是如此。 在某個團隊裡,你可能被忽略; 但換個環境、換個舞台, 你原本的特質或許就成了核心優勢。 人也像商品一樣—— 價值,往往取決於「放在哪裡」。 第二層啟發: 價格是市場的結果, 而價值是我們賦予世界的方式。 真正改變世界的力量,不在價格的起落, 而在於人們願意賦予事物意義。 有些東西永遠無法用價格衡量: 一個擁抱、一場對話、一段陪伴。 彼得·德魯克說過一句話: 「效率是做對的事;效能是做值得的事。」 市場追求效率,但人生需要效能。 水和鑽石的差別,也許提醒我們: 價格能衡量利益,但價值才定義生命。 所以,如果今天的你也覺得自己「還不值那個價」, 請互相提醒—— 價格會變,但價值會被看見。 有時候,只是時機未到、場域未對。 你呢? 在你的生活裡,有沒有什麼東西, 價格不高,卻對你而言無可取代? 祝你有個更有價值的夜晚。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days ago
16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7 『行李箱』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行李箱」。 前幾天看到一個很讓我們訝異的問題: 人類是先登上月球,還是先替行李箱裝上輪子? 答案竟然是——先登上月球。 1969 年,人類踏上月球表面; 直到三年後,1972 年,美國工程師伯納德·薩多(Bernard Sadow) 才在自己的行李箱底部裝上輪子,並申請了專利。 靈感來源也極為生活化: 他在機場看見搬運工推著有輪子的推車, 忽然想:「為什麼我的行李箱不能這樣?」 這件事也帶來給我們兩個面向的思考。 第一層啟發: 為什麼我們會直覺覺得「行李箱應該早就有輪子」? 這或許反映了我們的一種心理現象: 人類對「遠」的想像,往往快於對「近」的改善。 登月聽起來偉大又浪漫;但替行李箱裝輪子,太日常、太不起眼。 我們的腦更容易被「非凡的創舉」吸引, 而忽略那些「平凡的改變」。 因為遠方的夢比較耀眼,腳邊的小石子反而常被忽略。 這種錯覺,也讓創新常常繞了遠路。 行李箱加輪子不是技術難題,而是觀念的盲區。 就像生活裡的許多困境, 不是「做不到」,而是「從沒想過要改」。 第二層啟發: 「大創新」常來自遙遠的夢,但真正改變生活的,往往是那些「再普通不過」的小細節。 行李箱加輪子,不是登月計畫那樣驚天動地, 卻讓數十億人的旅途變得輕鬆。 人類往往熱衷於征服外太空, 卻遺漏了自己手邊那個可以滾動的箱子。 這提醒我們,改變世界,不一定要飛得高, 有時只要低下頭,看見地面上的小石子。 正如唐納.諾曼在他的設計系列書中提過的: 「偉大的設計不是讓人驚嘆,而是讓人不必多想。」 真正的創新,不是複雜的發明, 而是讓人生活更輕、更順手的一個小發現。 下次當你推著行李箱走在路上,不妨想想: 我們為什麼會以為人類早該這麼做? 也許答案是—— 真正的進步,並不總發生在遠方, 而是從我們願意多想一步開始。 你呢? 最近的生活裡,有沒有什麼事, 其實也只差一個「輪子」的距離? 祝願你有個輕盈而有啟發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days ago
15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人生千百問W20 『常常有選擇障礙,怎麼辦?』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常常有選擇困難症。 可否跟我們分享這個主題嗎? ——S小姐 💌 回信 親愛的 S: 謝謝您提出這個問題。 事實上,我們也有選擇困難症,這真的是一個難以輕易回答的問題。 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不斷做選擇的過程」,但好像很少有人教我們怎麼選擇,尤其在選了就可能失去另一條路的情況下,更讓人害怕錯過或後悔。 有些人天生果斷,有些人則是太懂得權衡,反而難以下決定。 但這並不代表懦弱,可能只是因為比別人更在意結果,也更重視每一次選擇的意義。 我們找了三位人物,他們的人生也曾面臨選擇困境: 有人選擇不選擇,有人主動承擔風險,也有人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抉擇風格。 我們一起參考看看,能否從前人的智慧中學習到一些抓手。 🌓 一、 「不選」的選擇:哈姆雷特 「To be, or not to be」 當選擇太痛苦,有些人選擇停留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最經典的「選擇困難者」代表。 父王被害、母后改嫁、國家岌岌可危,但他卻遲遲無法行動。 他不是沒想法,而是想得太多。他思考道德、後果、價值,甚至連「報仇是否值得」都質疑過。 但就在這樣的猶疑中,錯失了許多主動改變的機會。 從後見之明的眼光來看,也許會有種感覺,當我們把每個選擇都視為一場生死對決,就很難真正前進。 或許選擇不是戰場,它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失敗,也是一種向現實學習的方法。 🔥 二、 「先選再說」的策略:拿破崙 「最重要的不是選擇正確,而是讓選擇變得正確」 拿破崙從未停留在選擇的迷霧中。他在每一次決策前都會做充足準備,但一旦選定,他就全力以赴。 他知道:「結果」很多時候是無法保證的,但「承擔」是可以練習的。 他進軍俄國時也猶豫過,但他評估了時間、地形、人心、資源,做出相對最合理的選擇。即便最後失敗,他也不後悔,因為那是當時他能做出的最好決定。 他帶給我們的啟發是,與其等到沒有風險才下決定,不如練習一種「選擇後行動、行動中修正」的心態。 也許,沒有完美的選擇,只有不願或無法承擔選擇後果的人。 🍃 三、 「用信念縮小選項」的方式:小王子 「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離開自己的星球,看過很多奇怪的大人,最後他選擇了回到那朵屬於自己的玫瑰花身邊。 他也曾迷惘,但最後是「心裡真正想要的東西」幫他做出了選擇。 在這個經典的故事中,也許想表達的是當選擇太多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些選項中,哪一個更接近我想成為的自己?」 有時選擇的標準不是外在效益,而是內在一致。 💬 那你呢? 你是哈姆雷特,會想很多但遲遲沒有出發? 還是拿破崙,願意承擔、快速修正? 或像小王子,讓選擇變得簡單,是因為他知道什麼對自己重要? 願我們都能在每次的選擇中,一點一滴的更了解自己。 祝安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days ago
14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6 『持續買進--自由』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自由。 許多人以為財務自由是存到一個特定的數字,達到某個投資報酬率,或有一天不再需要為錢工作。但《持續買進》的作者尼克.馬朱利提醒我們: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達到終點,而是獲得「選擇的能力」。 🔹 第一層啟發:自由,來自你如何使用時間 作者談到,有錢人之所以「富有」,不只是因為他們有錢,而是因為他們擁有安排時間的自由。他們可以選擇不接某個會議,可以花整天陪家人,也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工作。 我們常常誤以為財富等於自由,但真正在你生命中帶來變化的,其實是時間的主導權。 當你能掌握時間,你才真正掌握人生。 想像一下,一個總是被工作追著跑的人,哪怕賺得再多,也很難說是自由。而一個懂得用簡單的系統持續投資、把生活安排得有節奏的人,可能賺得沒那麼多,卻有更多自由——選擇去學一門新技能、花時間做志工、或下午三點去接孩子下課。 自由,不只是有錢,更是能選擇怎麼過每一天。 🔸 第二層啟發:打造「時間型資產」,是最長遠的投資 書中提到一個觀念很打動我:與其追求最快的財務自由,不如建立一個「簡單但持久」的系統。 什麼是簡單但持久?就是你可以一直做下去的習慣或策略,比如每月固定投入指數型基金,比如定期盤點你的收支,再比如維持規律運動與學習的節奏。 這些事情不會立刻讓你「財富翻倍」,但它們會像時間型資產一樣,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成為你生活的墊腳石。 你種下的每一個選擇,都會隨著時間長出可能。 這就是複利——它不只存在於金錢,也存在於關係、健康、聲譽、知識與生活裡。 📌我們以為自由是逃離工作,其實自由是能選擇你願意持續投入的事。。 📌你現在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會變成未來的你可不可以選擇的權利。 你呢? 對於「自由」的理解,是否也有過轉變? 你有什麼想持續種下的「時間型資產」?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祝你今天有個從容而自由的節奏!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days ago
16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5 『持續買進--持續』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持續。 在投資世界裡,有一句老話:「Time in the market beats timing the market」,意思是——「待在市場裡的時間,比試著抓對進出時機更重要」。這句話乍聽平淡,實則是《持續買進》這本書最核心的態度之一。 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不否認市場有風險,也不鼓吹人盲目樂觀。相反地,他強調:你無法預測市場的每次起伏,但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投入節奏。就像跑馬拉松的人,不會在前五公里耗盡全力,而是穩定地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推進。 🌊 第一層啟發:持續買進,不是買什麼都行 在投資的世界裡,最困難的,不是數學,而是情緒。當市場波動劇烈,或是資產短期下跌時,「持續買進」聽起來像是逆勢操作的倔強口號。但在《Just Keep Buying》中強調的不是盲目買進,而是建立一套抗波動、抗情緒、抗後悔的紀律型系統。 他的核心觀點是:「Time in the market beats timing the market(待在市場裡勝過選對時機)」,這句話乍聽平凡,其實意涵深遠。因為如果你總想抓對進場與出場時間,往往會錯過真正長期報酬的累積。 不過,這並不代表你可以什麼都買。真正值得「持續買進」的,是那些隨著時間能夠複利增值的資產。 例如: 指數型基金(長期代表經濟成長) 具穩定現金流的股票 甚至在人生裡,也包括了「專業技能」、「親密關係」、「個人聲譽」、「品牌價值」、「孩子的教育」、「信任的積累」等等。 這些資產的共同點是——時間越久,越有價值。 因為它們的本質,其實或許都是持續成長。 🌱 第二層啟發:與其找出場點,不如設計心理抗震系統 但你也可能會問:難道永遠不賣出?不該停損嗎? 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持續買進」不等於「從不調整」。更準確的說法是——你要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為何持有、何時重新評估。 當你投資的是一個會隨時間而增值的標的,那麼短期下跌,不該成為你情緒崩潰的引爆點。這就像你每月投資孩子的教育、每天投入信任經營一段關係,不會因為一次爭吵或一次測驗失常就全盤放棄。 重點是設計一套能讓你不輕易被恐懼打敗的策略,例如: 固定扣款、自動化入帳(減少情緒干擾) 僅投資自己能承受的波動範圍 把每一次下跌視為長期購買機會 回到生活裡,我們也可以用「持續買進」的精神來看待: 每天持續寫作、閱讀或練習技能 不斷回應與修復關係,而不是逃避 經營健康、信譽與人生系統 這些,都是沒有停損點、卻最值得你長期投入的資產。 真正的「持續買進」策略,是對時間的信任、對複利的耐心,以及對自己選擇的堅定。 因為你買的,不只是資產,也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 一種用時間的複利效果持續靠近選擇權與自由的方式。 你呢? 你心中,有沒有什麼資產或目標,是值得你在波動中繼續持續買進的?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祝你有個踏實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6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4 『持續買進--資產』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資產」。 在這本《持續買進》中,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提到一個財務轉捩點:當我們開始用「錢賺錢」取代「人賺錢」,才真正踏上財務自由的路。 年輕時我們靠的是體力、知識、人脈打拼,每一塊收入都是用時間換來的。 但理想的財務未來,應該是讓我們辛苦賺來的錢,也成為我們的夥伴,幫我們創造源源不絕的現金流。 這並不神秘,其實是一場「因為我們都會變老」的資源轉換。。 第一層啟發|你的薪水在哪裡消失了? 書中列出五種常見的「收入流向」: 消費(支出):轉換為滿足當下的生活,短暫快樂,沒有留存價值。 儲蓄(銀行):安全但不增值,對抗不了通膨。 投資(資產):可能增值,也有風險,但長期來看是財務自由的關鍵。 借貸(債務):如果收入用來還債,實際是過去的支出在吃未來的錢。 重投自己(教育、技能、人脈):雖不是立即可見的資產,卻能提升未來的收入能力。 當你賺到 100 元,它會自動往某些管道流去。你選擇的「分配比例」,也許就決定了你未來的財務風景。 第二層啟發|賺得多,不如轉得好 我們常見一些人年收入百萬,但存款近零;也有人月薪四萬,卻能累積不少資產。 差別可能在於——是否把收入變成會工作的資產。 作者強調,不只是投資股票或不動產,而是養成「資產導向」的思維: 買一個會替你賺錢的生意,而不是只買一支好看的名牌手錶。 購買一項可以轉租的設備,而不是一件只放在櫃子裡的收藏品。 投資於自己創業的機會,而不是只消費別人的創意。 這是一種「所有權思維」——不只是消費,更是擁有。 這些概念讓人想起股神巴菲特,他只買打折的二手車,對他來說車子只是代步工具,寧可把錢省下來做投資,用複利效果來把錢放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書中,作者也留下這句提醒: “You work for your money. Then your money works for you.” 與其羨慕別人的被動收入,不如重新設計自己的金流分配方式。 讓收入不只是用來活下去,而是有機會為了創造資產,讓你活得更自由。 你呢?你的收入目前大多流向哪裡? 你是否有在思考,如何讓錢替你工作?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也有充實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22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3 『持續買進--本金』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本金。 前陣子在整理家裡的時後,發現了一個存錢筒。 那是我女兒用來存零用錢的罐子,裡面還有幾枚硬幣,清脆作響。我一時心血來潮,把它搖一搖,拿去倒出來數,總共是 $108 元。 雖然不多,但這些錢帶我回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所有的複利魔法,都必須有「本金」才能開始。 在我們的理財教育中,「投資」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關鍵詞——股票、基金、ETF、AI選股、財富自由……每一個詞都充滿了想像力與快速致富的誘惑。 但《持續買進》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提醒我們:「在你有足夠本金之前,儲蓄的效益比投資來得更大。」 這樣的觀念也帶來給我們兩個不同層面的啟發。 💡第一層啟發|儲蓄,是投資之前的行動順序 假設你只有兩萬元資金,就算年報酬率是 10%,一年也只是賺兩千元。但如果你每個月能多存五千元,一年就能增加六萬元。對資產成長的影響,根本是數十倍等級的差距。 這也正是為什麼作者說,在資產規模還小的階段,與其鑽研投資技巧,不如養成穩定儲蓄的能力。 投資靠的是本金去滾動報酬,而儲蓄靠的是行為模式的積累。當你連「每月存三千」都做不到,卻想靠「年化 15% 的投資績效」來冒著風險致富,其實邏輯上就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第二層啟發|收入、行為與槓桿的排序 當我們把財務自由看作一場旅程,就會發現這條路其實有一個內在順序: 收入 → 儲蓄 → 資本 → 投資 → 資產成長 這也意味著,不同階段的人,有不同該專注的焦點。 對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與其投資報酬率是 5% 還是 7%,更關鍵的反而是「怎麼讓月收入從三萬變成四萬」,或是「怎麼改變消費行為,讓每月多存下兩千」。 而這正是儲蓄的另一個價值:它讓你看見自己的行為槓桿,而不只是數學報酬率。 當你越來越清楚自己的花費節奏、風險承受度與儲蓄能力時,你的投資也才更有底氣與自由。 也許你透過投資自己的能力上升,薪水增加而能存下來的數目,遠遠的超過以小本金進行投資帶來的收益。 關於這些啟發,有一句簡單的話可能適合用在這邊: 投資是乘法,儲蓄是加法裡的第一步。 你得先有數字,才能開始運算。 你呢? 你曾在哪個時刻,體會到「本金」的重要性? 或是,你也曾焦慮於還沒開始投資,就怕錯過機會?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祝你有個穩穩的、積累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9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2 『持續買進--比較』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比較」。 本周五天我們將圍繞著一本《持續買進》,聊聊這本書帶來給我們的五個啟發面向. 今天我們從一個問題出發. 請問有多少的錢會讓您覺得財務自由? 在《持續買進》這本書裡,作者Nick Maggiulli(尼克.馬朱利)提到一個經典調查: 「你認為要年收入多少才算有錢?」 年收入 3 萬美元的人說是 5 萬,5 萬的人說是 10 萬,10 萬的人說是 20 萬……無論在哪個階段,人們幾乎都覺得「再多一點點就好了」 “you always think you need a bit more.”。 人們想要的也許不是資訊,而是尋求某種心理上的比較: 我是不是還站在這個世界的上層?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一個道理: 「在金錢的世界裡,你永遠都可以找到比你更富有的人。」 「如果你只往上比較,那你永遠不會感到富有。」 這讓我們想到另一位作家摩根.豪澤爾在《致富心態》裡分享的經典故事: 一位剛買遊艇的富人,邀請朋友準備出航時欣喜萬分。直到他看到隔壁泊了一艘更大的遊艇。原本的喜悅瞬間消失無蹤。他沒有變窮,船也沒有縮小,但他的快樂卻被比較偷走了。 這些故事都提醒我們:我們的需要可能來自於比較,我們真的有想過自己的需要嗎? 第一層啟發:我們不自覺地用「比較」來確認自己的位置 但如果比較的方向只朝向「更好、更大、更多」,那就像無止盡的階梯,爬得越高,只會更累。即使你今天已經比昨天富有,只要一比較,就會覺得不夠。 與其讓「比較」決定你的情緒,不如反問自己: 「我現在的生活,已經比從前的自己更好了嗎?」 「我做的選擇,是我想走的路嗎?」 我每天花的時間, 有讓我短短的這一生更有意義嗎? 第二層啟發:比較的轉向——從競爭,到回望,再到理解「自由」 比較不是不能有,但我們也許都要試著問自己比較的盡頭是什麼? 如果你追求的是財富自由,那就該問問自己: 我真正想要的是「財富」?還是「自由」? 許多人誤以為有一個數字就能代表自由。但現實中,自由不只是銀行帳戶的餘額,而是你能否選擇你想過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盲目向上比較時,其實也在默默放棄自由—— 放棄了滿足於當下,放棄了自己定義人生價值的能力。 與其追求「沒有止境的財富數字」,不如練習「定義自己的足夠」。 比較讓我們迷失方向,但理解自己想要的自由,會讓我們重新找回人生的舵。 親愛的,我們都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或許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錢,而是更清楚知道「什麼是我們在意的」。 會不會有一個可能,不是有錢就自由,而是知道什麼叫足夠,才是自由的開始。 你呢?你追求的自由,是什麼樣的模樣? 在比較之中,你有沒有學會轉身,把目光從別人身上,拉回自己心中那個更深的渴望? 期待你的分享,祝你有個自在的一天。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祝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8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人生千百問W19 『被加入不想參加的社交群組,該怎麼退出?』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最近我被加進了一個群組,是某個以前認識但其實沒很熟的圈子。裡面大家很熱絡,但我總覺得格格不入。 本來想靜靜待著,但每天訊息跳不停、也常被點名回應,讓我壓力越來越大。 我有點想退出,可是又怕會讓人覺得沒禮貌、太明顯、好像在拒絕整個關係。 可是留著又好累,感覺像在被一點一點磨掉自己。 所以我請問:如果你也不想在群組裡,但又不想得罪人,你會怎麼做? ——還豬格格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格格您好: 你不是不合群,你也許只是開始意識到—— 不是每個關係都要靠參與維持,也不是每個群體都要你留下。 群組,是現代社交裡最安靜又最吵鬧的地方。 看似自由進出,實則暗藏壓力。退出像是一個按鈕,卻牽動了人際網絡的敏感神經。 這週,我想從三位人物的故事,來談談他們是怎麼面對「被加入、不想參與」這樣的情境。 🧠 一、荀子:重視秩序與原則,果斷退出不合群體 荀子是儒家大師中最強調「人性需教化」的一位。他一生講求秩序、理性與界線感。 想像他被拉進一個熱血青年討論群,裡面天天激進言論、熱議理想主義,他大概三天就會皺眉離開。 他會說:「群體若失其道,則人當自離。」 對荀子來說,與其為了人情勉強融入,不如果斷退出,保全節操與精神秩序。 他退出不是冷漠,而是清楚知道:「不適合的環境,會扭曲判斷,腐蝕本心。」 🪧 如果這個問題問他,他也許會這樣回: 「感謝邀請,但我可能不太適合這樣的話題/氛圍,先行退出,祝大家愉快。」 🥃 二、海明威:沉默觀察、不爭辯也不解釋,靜默斷連 海明威筆下的角色,常常不說、不問、不吵。他自己也喜歡遠離吵雜,親近海與孤獨。 如果他被加進一個「作家創作交流群」,但裡面全是炫耀、拉踩、比較稿費,他大概一句話也不會講。 他不會回應,不會離場,只是慢慢不讀不看,讓對方自己忘記他的存在。 對他來說:「不是所有退出都需要說再見。」 他選擇讓自己靜靜隱形,直到自然淡出。 不是沒有情感,而是更珍惜安靜裡的誠實。 🪧 他什麼都不說,只是漸漸把通知關掉、靜音,默默讓自己從群組裡「消聲」。 🍵 三、小津安二郎:以留白美學慢慢退場,維持禮貌也守住界線 小津的電影從不大吵大鬧,而是以慢節奏、空鏡頭、間接對話呈現情感。 如果他被加入一個「親戚家庭活動群」,裡面充滿轉發、八卦、群策群力的安排,他不會立刻離開,也不會裝熟參與。 他會慢慢淡出,偶爾回個簡單的表情,之後再說:「最近工作忙,暫時退一下,有需要再聯絡。」 他讓人知道你不是討厭,只是「此刻的我,不太適合這裡」。 🪧 他會這樣說: 「最近有點忙,手機通知太多,先暫時退出一下,有事再單獨聯絡我喔~」 這種留白式退出,不讓人尷尬,也不讓自己困住。 親愛的 格格: 不是你玻璃心,也不是你太敏感。 只是你已經意識到——社交,不該是負債。 每個人的容忍度不同,有人習慣群聊,有人需要靜處; 有時候,不想被打擾,是一種成熟的自我保護。 你可以選擇像荀子那樣果斷,像海明威那樣安靜,或像小津那樣溫柔退場。 沒有哪個比較高尚,只有哪個比較適合你。 「你有選擇退出的權利,也有選擇不說明的自由。」 誠實面對自己的界線,也許是社交中最美的一種成熟。 💬 那你呢?你會怎麼答? 你曾經也被加進不想參與的群組嗎? 你怎麼處理?退出了嗎?還是還留著、靜音、裝沒看到? 或許,你也正在群裡掙扎中。 歡迎你留言分享你的選擇。 說不定,群組外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你自己。 祝福你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5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1 『感恩』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感恩」。 最近聽到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我們就從這邊分享起。 2015 年,美國杜克大學的籃球教練在全國錦標賽之前,做了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事。 他請所有球員,拿起一顆籃球,在上面寫下那些「曾幫助過自己的人」的名字。 那不只是父母或老師,也有人寫下朋友、學長、甚至是陪他在體育館練球到深夜的清潔工。 從那天起,球員們不論走到哪裡,都必須帶著那顆球。有人放在宿舍床頭,也有人抱著它入睡。 每當球隊贏下一場比賽,那些名字被寫在球上的人,就會收到一張來自球隊的親筆便條: “謝謝,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有您的陪伴。” 幾年後,這位教練帶領球隊奪得了 1200 多場勝利、五次全國冠軍。 他說:「感恩不是禮貌,而是一種能量。」 第一層啟發|感恩,讓人更強大 在競技場上,很多人以為「勝利」來自技巧與紀律, 但心理學研究指出,「感恩」其實是提升效能的關鍵變項之一。 積極心理學的學者海亞特(Michael Hyatt)曾在書中提出過一個概念: 當人懷著感恩心情去行動時,會同時提升專注、耐心與抗壓力。 因為感恩能讓人意識到自己「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被支持著。 這樣的心理狀態會悄悄改變行為。 一個心懷感恩的人,更願意承擔責任、更容易看到他人貢獻。 也因此,感恩不僅僅是「柔軟」的德行,它其實是一種極具韌性的力量。 第二層啟發|從「感謝」到「感覺被連結」 海亞特也建議我們,把感恩變成一種日常訓練。 他提出兩個簡單卻深刻的練習: 感恩冥想 —— 在起床與睡前五分鐘,想一想自己「已經擁有的」。 不是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而是靜靜回顧「今天有誰在我的生命裡」。 那可能是一個微笑、一杯咖啡、一句問候。 感恩日記 —— 每天寫下三件讓你覺得慶幸的事。 不論大事小事,都在告訴自己:世界並不虧待你。 這些練習的目的,不只是讓我們「心情變好」, 而是建立起一種心理上的連結感—— 你會更能看到別人的好,也更容易相信未來仍值得期待。 回頭看那位籃球教練的故事, 他其實不是在訓練球員的技術,而是在訓練他們的心的方向。 當人知道「自己不是為自己一人而戰」, 那份信念會變成永不熄滅的動力。 感恩,並不是被動地說「謝謝」, 而可能是一種主動的選擇——選擇記得那些讓我們有機會變得更好的人。 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 也許我們都需要一顆「寫滿名字的球」, 提醒自己,無論成功或挫折,我們都不是孤單的存在。 親愛的朋友們,企鵝不捨小書房雖然有臉盲,但我們都會很努力的記得大家, 非常感謝一路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的您們。 你呢? 如果讓你也拿起一顆球,會寫下誰的名字呢? 願你我都有充滿感恩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7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90 『明星』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明星」**。 2025 年 MLB 真實的季後賽裡,大谷翔平再次打破了所有想像。 投手大谷6局10K退場 打者翔平轟出3支全壘打,根本比打電動還要更超乎我們的想像。 人們驚嘆於他的天賦,也不禁產生一個老問題: 如果一支職業球隊裡全是像他這樣的明星所組成,勝率會不會更高? 或是在怎麼樣的遊戲規則下,組成明星隊老闆會覺得更爽? 這個問題,棒球與籃球可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第一層啟發|「出局數」與「時間」:明星能否疊加的關鍵 棒球與籃球最大的差別,在於遊戲規則的時間軸不同。 棒球不是以時間為單位,而是以「三出局」作為進攻的結束。 這意味著,只要你不被三振出局、只要有人上壘,進攻就能延續。 所以,一個打擊率高、上壘率高的明星,不但不會「搶走別人的機會」, 反而能延長攻勢,讓下一個明星也上場發揮。 也因此,在棒球中,全明星打線理論上是可行的: 九個打者輪流上場,誰都不浪費機會,攻勢能一波接一波。 這是「出局數遊戲」的奇妙之處—— 越強的人,會讓別人有更多表現的時間。 而籃球不同。 籃球是一個被時間切割的比賽, 每場只有 48 分鐘,每個進攻只有 24 秒。 球權有限、出手機會有限,就算球星再多,也不可能同時出手。 因此,當太多明星同時上場,就會比較容易出現所謂的「球權衝突」—— 每個人都需要球在手才能發揮,卻沒有人願意退讓。 所以在籃球中,我們似乎比較容易看到明星組隊但並沒有帶來預期的勝利, 除非他們當中有人願意放下光芒,重新排列彼此的節奏。 第二層啟發|「化學效應」與「結構效應」 可能正是因為遊戲規則設計的不同, 感覺起來,籃球遊戲中化學效應的影響更大, 球員之間的默契、空間感與節奏分配, 會比單純的能力更重要。 有時候,三個超級球星反而不如一個組織型控衛+兩個穩定射手。 因為籃球是高互動的系統, 每一個擋拆、傳球、協防都需要即時反應。 明星之間若無法融合,整個系統反而崩潰。 棒球則更像是一場「分段接力」。 每個打者獨立發揮,投手輪流上場, 彼此之間不需高同步協作, 靠的是結構穩定與數據策略。 因此,只要資源分配得宜、上壘率夠高, 「平均實力強」往往比「個別爆發強」更穩定。 有人說, 籃球是「群星共舞」的藝術,棒球則比較像「孤星接力」的工藝。 前者講求節奏與信任,後者講求統計與結構。 而我們的人生,其實也在這兩種節奏間擺盪: 有時我們需要「群星的合作」,靠默契完成任務; 有時我們必須「單打獨鬥」,靠穩定與耐心延續局面。 那麼你呢? 在你現在面對的工作與生活中, 你更像是在打「籃球」——需要協作與即時互動? 還是打「棒球」——需要一棒接一棒的讓統計概率最有機會出現? 期待聽聽你的想法。 祝你在每個上場的時刻,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遊戲規則。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5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89 『創造性破壞』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創造性破壞。 這個詞最早是由奧地利經濟學家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提出的,他說: 經濟的本質,不是穩定的重複,而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 不斷破壞與創造 而今年 2025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之一,法國學者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 與美國經濟學家 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則用嚴謹的數學模型,讓這個看似激進的想法,有了理性可驗的基礎。 他們發現,創新與競爭之間,不是越激烈越好,而是呈現倒U型關係: 競爭太弱 → 企業缺乏動力 競爭太強 → 落後者乾脆放棄 競爭適中 → 領先者與追趕者都有創新的意願 而在這個動態之中,新技術、新產業的誕生,勢必要淘汰舊的體系。 這就是所謂的「創造性破壞」。 像是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摧毀了 NOKIA、摩托羅拉等巨頭,卻也催生了整個 App 經濟、行動支付、短影音產業; 電商讓街邊實體店凋零,卻也開創了直播帶貨、倉儲物流、快遞業的爆發性成長。 這一層啟發,是社會發展的痛與成長,常常是一體兩面。 那麼第二層啟發,就來談談我們個人。 這些年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創造性破壞」的餘波: 某天你原本熟悉的技能突然不再值錢; 某個職業一夜之間被機器人取代; 某種生活方式,被時代快速捨棄。 我們很容易想:怎麼會變得這麼快?該怎麼辦? 阿吉翁與豪伊特提醒我們,重要的不是阻止變化,而是準備好在變化中轉身。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是禁止創新來保護落後,而是: 鼓勵新技術出現; 同時提供轉型的機會; 幫助受影響者重新定位自我。 這樣的想法,也能應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我們是不是在日常中保有學習的動能? 是否願意結束某段過時的模式,嘗試新的方向? 當身邊環境正在變化,我們是否做好準備去創造新的自己? 有時候,放手原本的枝葉,才能長出更新的綠意。 你呢?對於「創造性破壞」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4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88 『知識』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知識。 2025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研究「創新與經濟成長」的學者,其中,美國西北大學的 Joel Mokyr 榮獲一半獎金,以表彰其「闡明科技進步帶動長期成長的條件」;另一半則由法國經濟學家 Philippe Aghion 與加拿大學者 Peter Howitt 共同分享,兩人以「創造性破壞理論(creative destruction)」解釋創新如何驅動經濟持續發展。因為內容很多,我們分成兩篇日記來跟您分享三位學者帶來給我們的啟發。 先來看看美國西北大學的歷史學者 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他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 真正推動工業革命與技術持續進步的,不只是「知識」本身,而是 兩種知識的結合 一種叫做命題性知識,解釋「為什麼有效」;另一種叫做技術性知識,說明「怎麼做才有效」。 前者像是物理定律、化學原理;後者則是車床怎麼調、機器怎麼修。 莫基爾指出:這兩種知識,只有真正對話,社會才會出現有意義的創新與累積。 這讓我們想起一個經典比喻: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而工程師據此設計出吊橋、發電機與衛星軌道。 原理與應用,在這兩百年間,終於開始並肩同行,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現代化。 然而,有用的知識不會自己發酵,它需要土壤。 莫基爾描述了 18 世紀的「文人共和國」,一個由科學家、哲學家與工匠組成的交流社群,跨越國界與階級,透過信件、學會與期刊自由流通思想。他們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名譽、榮耀與好奇心。 這一層啟發,是關於知識的對話與傳播,如何為創新鋪路。 第二層啟發,則回到我們自身——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大量的命題性知識(理論、方法、原則),也有越來越多的技術性知識(操作、技巧、經驗)。 但我們是否曾思考:我學的,能夠做什麼?我做的,又能連回什麼原理? 比方說,學了行銷工具,卻不實際了解消費者心理學的脈絡;研究了 AI 演算法,卻忘了它背後牽涉的是倫理與價值觀;或是學了很多理論,可是都停留在嘴上,並沒有實際運行或和其他人互動看看 。 這些脫節,都可能讓我們可能雖然擁有了工具,卻失去了創新的火花。 從莫基爾的研究,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今天,我是否讓知識與實踐發生了連結? 我是否在生活或職場中,創造了一點點能夠累積的創新? 我身處的社群,是不是也像一個「文人共和國」,鼓勵知識分享而非隱藏? 從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來看,或許更明確地向我們表示知識從來不孤獨,只要我們願意讓它走出書本、融入人群。 你呢?對於「有用的知識」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9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87 『框架』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框架。 有一個據說來自阿拉伯的古老數學題,題目是這樣的。 一位老人留下 17 頭駱駝,遺囑上寫著要分給三個兒子:老大一半、老二三分之一、老三九分之一,前提條件是不能殺駱駝。那問題就來了——17無法被2、3、9整除,不能宰駱駝,也不能劃線切割,那該怎麼辦? 三兄弟愁眉苦臉地想破頭。這時,一位路過的智者牽來自己的一頭駱駝,說:「我借你們一頭,變成18頭,先分完你們的,再說。」 結果是這樣分的: 老大得:18 ÷ 2 = 9 頭 老二得:18 ÷ 3 = 6 頭 老三得:18 ÷ 9 = 2 頭 三人共分了:9 + 6 + 2 = 17 頭,剛剛好,還剩下那位智者的那一頭駱駝——原封不動還給他。 這故事每次看都讓人微笑,彷彿是一種魔法。但其實,它的精妙就在於:換了一個框架,問題就變簡單了。 第一層啟發:框架不是規則,而是「解題的方式」 這則故事最迷人的地方,是它讓人意識到:「我們以為的限制,往往只是自己設定的邊界。」17頭駱駝無法直接分,是因為我們被「只能用現有資源」的念頭困住了。 但智者用一個小技巧——引入一個外部資源、借出又還回,瞬間讓整個難題迎刃而解。 這不就是我們常見的「問題卡住」時的狀態嗎? 也許是時間排不開、人手不夠、資源不足、規則不允許……我們困在舊框架裡反覆掙扎。但只要允許自己多想一步,換個方式思考,多借一點、慢一步走、改變切入角度,甚至尋求外部暫時的幫助——就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題,然後走出思維的死胡同。 第二層啟發:改變框架,也能改變人際與社會的運作方式 你發現了嗎?那位智者在整個過程中,並沒有要求報酬,也沒多分一頭駱駝。他只是臨時「借出」一頭,完成一個更公平與圓滿的分配。 這也提醒我們:有時候,我們以為的衝突與零和,其實很多時候也許是因為大家都被限制在原本的框架裡。 在家庭分工、職場合作、社會資源配置甚至國際外交中,很多糾紛、爭奪與誤解,都源於大家各自持有不同框架,卻以為自己的框架就是唯一的真理。 而真正更難的,可能不是堅持己見,而是像那位智者一樣,帶來新的第三種框架:不爭奪,而是臨時給予;不從中得利,而是創造可行性;不執著,而是關注最終是否能讓事情更圓滿解決。 你呢?對於「框架」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呢? 也許你最近就正面臨一個困難的局面,不妨問問自己:是不是被某種慣性框架限制了?是否能換一種思維或嘗試新的路徑? 祝願你有個靈光一現的好日子!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9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人生千百問 W18 『面對團隊內部離職潮,要留下還是跟上?』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現在的工作環境,正在經歷一場「靜悄悄的離職潮」。 曾經一起加班、一起喊口號、一起打拼的同事,這一年幾乎都走了。 有人去念書、有人轉職、有人出國,有人不說就離開了。 我不是討厭這裡,也不是特別想走。只是現在整個氣氛變了, 我開始懷疑: 留下來的我,到底還有沒有優勢? 會不會只是因為不敢動、不敢變、不敢走? 所以想問問: 當你發現自己是「留下來的人」時,該怎麼判斷自己還是不是在對的位置? ——劉小備 💌 回信 親愛的 劉小備: 我們想你問的不是「要不要離職」,而是比那更深一層的問題: 「當大家都走了,我留下來,會變強?還是變弱?」 這不是情緒,而是一種判斷力。 你不想盲從,也不想被留在原地。 這週,我們也幫你找了三個樣本,透過三位歷史人物的選擇,陪你一起思考: 當團隊崩解、局勢不明時,怎麼判斷自己的位置,還值不值得堅守? 🧠 一、張松:你在原地被埋沒,在別人那裡可能是關鍵人物 張松原是益州劉璋手下的幕僚,聰明卻得不到重用。 他清楚知道:留在原體系,只會被同儕排擠、被上司壓制。 當其他人開始離開,他沒有急著走,而是靜靜觀察哪裡需要他。 他發現劉備勢頭正在起、缺謀士、缺路線、缺引路人。於是,他寫信主動獻策,引來劉備入川,成為改變局勢的鑰匙人物。 📝 他沒有死守舊船,也不是衝動跳船,而是判斷清楚自己在哪裡更有發揮空間。 💡 如果你在原本的環境中無法施展,那離開未必是放棄,也許是重啟。 ⚠️ 二、魏延:留下之後升職,但格局不合反成孤立者 魏延原是邊將,隨著劉備入蜀、同儕凋零,他快速晉升,成為蜀漢的主力將領。 表面看來,他是「留下來就能被看見」的代表。 但實際上,他與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南轅北轍,屢屢發生分歧,最後在諸葛亮死後被誅殺。 他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格局不合、信任不夠、風格不對。 📝 留下來之後升職的人,不一定就是被真正信任的人。 一旦你只是「空缺的替補者」,不是被看見,而是被暫借。 💡 如果留下只是填補別人的空位,而非建立屬於你的舞台,風險反而更高。 🌱 三、蘇東坡:留下來,但轉換方向,默默耕耘自己的路 在王安石變法的風頭上,蘇軾一度與好友政見不合,被打入冷宮。 身邊一個個朋友被貶,他也面臨孤立與困境。 但他選擇不激烈對抗,也不倉促離開,而是轉向地方政務、詩文創作。 他不再寄望朝堂,而是回到自己,經營內在的光。 多年後,政治起伏再起,他的詩、文、人格成了整個時代的文化象徵。 📝 他選擇留下,但不是死守原地,而是轉彎再出發。 💡 有時留下,不是因為留戀,而是因為你還沒走到自己的終點。 親愛的 劉小備: 有時候,留下比離開更需要勇氣。 但更重要的,是在留下之後,你能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還在不在。 你可以問問自己: 我留下,是為了什麼?只是害怕改變?還是還有未竟之事? 這個團隊變了,我的角色是更清晰了?還是更模糊了? 如果我現在離開,有沒有更適合我的地方在等我? 如果我留下,有沒有機會換一種方式,走出新的路? 留下,不代表沉沒。 離開,也不等於逃跑。 重點從來不是選擇哪一條路,而是 你在這條路上,是不是因為這次的選擇讓未來的選擇有機會變多。 未來的結果可能不全然掌握在你手裡,但是此刻的內心答案可能只有您自己知道。 💬 你會怎麼答? 如果你正站在變動的團隊裡,眼看同事一個個離開—— 你會留下嗎?還是跟上? 你如何判斷自己的位置與未來?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也許正有人正在經歷和你一樣的選擇。 祝福你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5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86 『鼓勵』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鼓勵」。 這個詞你我都不陌生。 從小學到大人、從家庭到職場,幾乎每一段關係裡都有人鼓勵過我們,我們也鼓勵過別人。 但你有沒有想過:鼓勵這件事,有時候也是一種很難的教育哲學? 今天的故事,就從我們觀察小朋友的上課學習說起。 🌟 第一層啟發:真正的鼓勵,是相信對方還能成長 在歐美的藝術教育裡,「鼓勵」幾乎是基本款。 就算孩子初學時彈得七零八落,或是英文說得勉勉強強,老師還是會微笑說:「Good job!」 原因不只是為了禮貌,或是維護生意,我們想想更可能是出於一種信念── 孩子什麼時候會開竅,沒人知道。 你能做的,是先讓他想繼續下去。 其中的想法可能是真正的學習,不是因為你被糾正了錯誤,而是你願意在下次練習時,自己修正那個錯誤。 這種意願,來自於安全感、也來自於自我效能感── 而這正是鼓勵所種下的種子。 教育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曾提出「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的理論: 比起強調天賦或結果,更重要的是讓人相信自己有成長的空間。 而正向、誠懇的鼓勵,就是一種能引導人成長的語言。 🧭 第二層啟發:真正有力量的鼓勵,不是空泛誇讚,而是具體支持 但有時候,我們也會擔心──會不會給太多鼓勵,就養出「玻璃心」或「巨嬰」? 這其實是一個很難的關鍵問題。 過度保護式的誇讚、失真的評價,確實可能讓人缺乏挫折耐受力。 所以問題可能不在鼓勵本身,而在於鼓勵的品質。 從與各個老師的互動中,我們觀察到,可能真正有效的鼓勵,應該具備三個特點: 誠實的觀察:看見進步,也敢說出不足 ✦「你今天的節奏感比上週進步很多,加油!」 具體的回饋:指出努力在哪裡,而不是抽象讚美 ✦「你剛剛主動重彈這段,這種堅持很值得鼓勵。」 溫和的挑戰:鼓勵不是讓對方停在原地,而是幫助他邁出下一步 ✦「我們下次一起來試試看能彈完整曲,好嗎?」 這樣的鼓勵比較不容易讓人沉溺在「我已經很好了」的幻覺中,而是有機會種下「我可以更好」的信念。 教育學者 Alfie Kohn 也在《Punished by Rewards》一書中曾指出過: 誇獎若只是為了控制孩子的行為,而非引導內在動機,反而會扼殺真正的學習熱情。 所以,最美的鼓勵不是「你很棒」,而是「我看到你正在努力」。 親愛的, 真正的鼓勵,不是讓人留在舒適區,而是幫助旁邊的人相信──我們都還能更好。 如果你是那個正在努力學習的人,請別因為偶爾的失誤而否定自己; 如果你是那個正在陪伴他人學習的人,請記得用溫柔的話語,種下他們成長的勇氣。 你呢?對於「鼓勵」這件事,有過哪些難忘的經驗或啟發嗎?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 祝願你有個溫暖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7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85 『自傳』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自傳」。 每當我們走進書店或點開網頁,很容易就會看到一整排「名人自傳」,小書房裡也有一個自傳的專區。 從企業家到藝術家,從政治領袖到社群明星,自傳中他們的故事總是閃閃發光:如何在貧窮中奮起、如何堅持夢想、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改變人生的選擇。 但你是否也曾懷疑——這些自傳,真的是完整的人生真相嗎? 還是,它們只是成功學的包裝版本,經過精緻修辭與編排,專為激勵讀者或塑造個人品牌而寫? 思考這樣的問題,跟您分享帶來給我們的兩個啟發。 🍃第一層啟發:自傳與成功學的距離 其實,一本好的自傳可以激勵很多的讀者。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大多數自傳都是寫給別人看的。為了敘述一條「線性」的成功軌跡,可能會省略那些混亂、徬徨、甚至矛盾的時刻。我們很少看到有人在自傳裡寫:「我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結果只是運氣好。」——但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很努力,才能在關鍵的時候有機會讓命運垂青。 然而,即使如此,自傳仍值得我們讀。 因為每一份自傳都是一種人生的詮釋方式,我們的人生也大概率上都只有這一次。當我們閱讀他人的自傳,等於是去經歷一條不一樣的人生線,我們學的也許不是「照做就會成功的公式」,而是從中體驗到,在不同的軌跡上,如果您是當時的作者,你是否會做出跟他一樣的選擇? 或是如何編織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敘事線索——即使它未必完美,也可以很有力量。 🍁第二層啟發:你如何敘述自己,就是你如何過人生 心理學家 Dan McAdams 提出一個觀點:「人是講故事的動物。」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透過「內在自傳(narrative identity)」來理解自己:你是誰、你經歷了什麼、你希望接下來怎麼走。 這不只是文學技巧,而是一種認知框架。 想像兩個人同樣遭遇了離職事件: 一個人說:「我被公司淘汰,失去了價值。」 一個人說:「這是我重啟人生、開始更符合內心選擇的機會。」 故事的走向,就從這個自我敘述的起點開始改變。 我們不是因為成功才有故事可說,而是因為願意說故事,才更能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 也正因如此,我們在忙碌之餘也可以想想,從「寫一次自己的自傳」這個想發出發,我們做的每個決定會不會不一樣? 也許這份自傳不是發給別人看,而是為了幫助我們重新理解自己。 那本自傳,不一定要出版。 可能是一本日記、一張思緒筆記、或是一句藏在心裡的話。 怎麼看待過去,可能也會成為怎麼面對未來的根源。 還記得和一個尊敬的前輩初次見面時,他跟我們提及他正在準備寫回憶錄。 當下心中就仰起了無限的崇敬。 也許這樣的心態也是我們在面對未來時的一個指引方向。 👣 你呢? 你是否也曾讀過哪一本自傳,給你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又或者,你曾試著為自己寫下一段故事嗎?那故事,是關於你如何勇敢、如何掙扎、還是如何選擇停下來?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有個溫柔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14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啟發日記D84 『智力』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智力」。 最近讀到一本書提到中年,其中有一個概念引人深思,「人類智力的變化,其實像兩條河流交錯而行,一條源頭來自於速度與創新,另一條來自於經驗與判斷。」 書中指出,許多人在35至50歲面臨職涯瓶頸或低谷(如科學家、運動員、創新者),是因為他們年輕時賴以成功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即快速創新、解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開始進入不可避免的衰退期。 而中年人必須意識到這個自然規律,並將職涯重心和自我價值從依賴流體智力的「第一曲線」切換到依賴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的「第二曲線」。 對應我們自己,你有沒有發現,年輕時我們學東西特別快,遇到新的問題總能快速抓到解法;但隨著年齡增長,或許在學新工具上不再迅捷,卻能更快辨識出什麼值得信任、什麼會出錯。 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Cattell)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分類,把「智力」分為兩種: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第一層啟發:什麼是「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流體智力,是我們思考的靈活性、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就像是一條快速的溪流,越年輕時越強勁。舉個例子,解數學題、玩解謎遊戲、用新科技工具、快速理解新規則——這些都靠流體智力。 晶體智力,則像一座湖泊,是隨著時間累積下來的知識、經驗與語言能力。例如你懂得某些典故、習慣從歷史經驗看事情、做菜時不看食譜卻知道什麼會好吃——這是晶體智力的發揮。 也就是說: 流體智力 = 面對新局的即戰力 晶體智力 = 經驗累積的判斷力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在象棋界: 年輕的高手,擅長中盤戰鬥與新變化(流體智力); 年長的大師,擅長開局佈局與收官手法(晶體智力)。 第二層啟發:你正在從哪一種智力過渡到另一種?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人生某一個階段,從「靠快」轉為「靠深」,從「靠多」轉為「靠準」。 當你發現自己學東西的速度不如以前,不代表你變笨了,而是你進入了晶體智力的主場。你變得懂得權衡得失,更願意停下來問一句:「這值得嗎?」這其實是一種更深層的智力。 有些人會為這種轉變感到焦慮,覺得自己「不如以前厲害」。但其實,這正是大腦進化給我們的智慧禮物。真正成熟的學習者,不是靠速度,而是靠選擇「學什麼」與「放下什麼」。 或許我們可以把人生比作一次登山旅程: 年輕時是衝鋒隊,用衝刺與直覺去開路; 中年以後是領隊,需要靠判斷與地圖經驗來帶領別人不迷路。 所以啊,無論你現在是幾歲,流體智力還是晶體智力當道,都不需要自卑或自滿。 既然我們都無可避免地會進入中年,那麼智力的重點也許不在於你擁有哪一種,而在於你是否知道自己正在用哪一種,並讓它用在對的地方。 真正的難點,可能是在轉換中找到節奏。 你呢?你覺得自己現在靠的是哪一種智力?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你今天也用一種溫柔的方式,認識自己的改變。 祝願你有個聰明又有智慧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14 minutes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您好, 歡迎來到《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 本Podcast內容由企鵝不捨小書房團隊提供,音頻由NotebookLM生成 預計正式開始更新後 每週一到五為《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日更專欄 每週六為《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周更專欄 寫寫故事, 說說啟發, 從歷史與文學中學習, 在未來與新知中成長 希望您會喜歡, 也謝謝您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 《啟發日記》發想緣由|寫給未來,也寫給此刻的我們 在這個資訊充沛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選擇每天慢一點,靜一點,真一點。 《啟發日記》不是什麼宏大計劃的產物,它只是我們每天對生活多看一眼、對某個瞬間多想一下,然後儘量誠實記錄下來的心情與觀點。 我們談的,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則書中的想法,甚至只是一個日常物件的靈光瞬間。 這些文字未必對所有人都有用。它們不是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來自我們每天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來自我們願意與世界建立關係的嘗試。 我們相信,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書寫,是讓內在更清楚、讓日子不白過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完美,也沒有期待留下什麼成功秘訣。 我們只希望,若干年後,當孩子們有一天偶然翻到這些日記,可以知道— 哇! 原來爸爸媽媽當年是這樣看世界的, 原來他們曾經這樣學習、這樣懷疑、這樣相信, 原來他們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活出他們相信的模樣。 《企鵝不捨 啟發日記》,是我們想嘗試紀錄生活的努力,寫給家人,寫給自己,寫給朋友,也寫給未來的我們。 ------- 《人生千百問,你會怎麼答?》是一個書信式專欄。 用歷史與文學的眼睛,看見今天的人生選擇。 您遇過的人生難題,他們也曾經歷過。 我們每週寫一封信,從現代人的日常困境出發,翻閱歷史與文學中那些曾掙扎過的角色,看看他們在當時是怎麼選擇、怎麼思考的。 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希望能陪您一起,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一點抓手、一點力量。 也歡迎您來信,說出您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在舊時光裡尋找新的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