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也習慣這樣嗎?
一收到訊息,就立刻點開、立刻回覆;
「怕沒禮貌」「怕被誤會」「怕錯過重要事情」——
但是,你有想過嗎?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在台灣,LINE 已經不只是聊天軟體。
它同時是工作傳遞、家長通知、朋友關心、
甚至是你當兵以後還是「家長追查行蹤」的地方!?
從職場群到家長群,我們都被「叮咚」聲馴化成隨時在線的人。
這一集,我們從三篇報導聊起:
從老師刪掉 LINE 才真的想上下班、
到日本網紅看不懂台灣的「公私不分」文化、
再到連軍中都出現「家長群」的荒謬現象。
那些看似方便的群組,其實正在改變我們的節奏、
也讓「放鬆」變得越來越稀有。
我們不是要教你怎麼刪掉 LINE(如果你要也不反對),
而是想問:
在這個隨時都能聯絡的世界,
我們還有沒有「離線」的權利?
🎧 本集亮點
✅ 為什麼 LINE 讓職場的「下班權」變得那麼模糊?
✅ 當兵也有家長群:台灣「怕沒聯絡」的文化從哪裡來?
✅ 已讀不回 ≠ 冷漠:我們只是忘了怎麼「不即時」
✅ LINE 不是壞人,但我們需要為自己設一點界線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嘗試一個「不即時回訊息」的日子,觀察自己的焦慮會不會減少。
☑ 跟家人或朋友聊聊:你希望自己的訊息被怎麼回覆?
☑ 練習告訴別人——我現在不在線,但我會再回你。
#LINE焦慮 #離線權 #家長群文化 #職場訊息 #情緒勞動
#下班權 #教育現場 #放學電台 #已讀不回 #關係界線
💬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集的想法:
你有沒有試過「關掉通知」的一天?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有人說,「焦慮」是現代人的文明病;
可是為何我們總在進入三十歲前後,病得最重?
二十幾歲的理想,開始被現實磨光邊角。
朋友一個個升遷、買房、結婚;
而你,也許還在加班、轉職、或懷疑自己是不是落後。
這些比較的瞬間,就像照鏡子——
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再年輕,卻也還沒成熟。
心理學上稱這段狀態為「青年危機(Quarter-life Crisis)」:
當人生的第一輪「身分劇本」結束,
人會經歷一段介於混亂與重組之間的過渡期。
我們開始懷疑當初追求的目標是不是自己要的,
開始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也第一次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全部責任。
然而,這不只是焦慮的開端,更是心智成熟的象徵。
心理學理論指出,人類的成長並非直線——
每個階段都會經歷「解構—重建—再整合」的循環。
而三十歲,正是從「解構」走向「重建」的關鍵節點。
焦慮,不代表你不夠好;
它只是提醒你,該長出新的樣子了。
所以,我們想問:
如果焦慮不是敵人,而是一場「第二個青春轉骨期」,
那你,願不願意陪自己一起長出新骨架,
重新找到那個清晰、堅定、也仍然在夢想的自己?
📍 本集亮點
☑ 為什麼三十歲特別焦慮?從心理學「青年危機」理論看成長轉折
☑ 「奔三」的焦慮,其實是心智重新整合的信號
☑ 五大面向:從風格、健康、質感、關係到信念,看見自己的人生座標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列出讓你焦慮的三件事,看看它們屬於哪個面向:工作、健康、關係、金錢、或自我?
☑ 如果覺得卡關,請記得:焦慮不是壞事,它只是你正在成長的證明。
#放學電台 #青年危機 #奔三 #三十歲焦慮 #人生轉骨期 #心智成熟 #女性成長 #社會議題 #焦慮心理學 #自我探索 #生活質感 #價值信念 #放伴教育協會
📍 留言告訴我們:
你正在面對的「奔三焦慮」是什麼?是工作、關係、還是對自己的不安?
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也讓彼此知道:沒有人真的來晚了,只是每個人的節奏不同。
✋ 放伴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 放伴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有人說「老」是結束,
但是,對越來越多的台灣人來說,老——才正要開始。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平均壽命突破 80 歲,
退休後的人生,動輒還有 30 年。
只是,在這 30 年裡,我們準備好了嗎?
根據《經理人》報導,台灣 65 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只有 9.9%,
遠低於日本的 25.7%、南韓的 38%。
多數人不是不想工作,而是被「老就該休息」的文化退場。
然而,也有越來越多長者重新登場:
88 歲的「噴射機阿嬤」潘秀雲,在跑道上衝刺;
94 歲的攝影師西本喜美子,用自拍挑戰老年的刻板印象;
還有一群熟齡網紅,走上鏡頭前,活出自己的主場。
他們共同提醒我們:
老,不是退場;老,是再度選擇「如何活」的開始。
這一集,我們想聊的不是「延後老化」,
而是——當退休不再是終點,我們怎麼定義「有意義的長壽」?
我們能不能在退休之後,繼續成就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 本集亮點
☑ 為什麼台灣高齡勞參率這麼低?文化與制度的雙重退場機制
☑ 從「不服老」到「不被定義」:高齡創造力的真實樣貌
☑ 熟齡網紅、運動員、攝影師:老年如何再度登場
☑ 勞動、學習、創作──老後的新社會參與方式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想像自己的「退休劇本」:如果明天不用上班,你想做什麼?
☑ 和身邊的長輩聊聊:「工作」對你來說,除了賺錢,還是什麼?
☑ 分享這一集,讓更多人知道——活得久,不等於老得慢;而是學會繼續行動。
#老不是退場 #退休人生 #長壽社會 #無齡社會 #女性老化 #勞參率 #熟齡網紅 #再就業 #老年學習 #高齡創造力 #人生下半場 #放學電台 #教育現場 #社會議題 #數位公民素養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新聞說她下毒,判決說他被騷擾,
但這場事件裡,沒有人是完全的被害者。
當正義變成報復,我們該問的或許是──
在傷害發生之前,誰有機會教他們別讓傷口變成武器?
如果體制只會滅火,誰來預防下一場燃燒?
台中國小「黃金葛下毒事件」震驚全台。
四名女童因不滿男同學長期言語與肢體騷擾,
決定用報復解決長期被欺壓的心情。
這起「黃金葛下毒事件」揭開的不只是校園性平的斷層,
更是凸顯多重交錯的核心:
孩子對身體界線的困惑、老師面對性騷擾的迴避、
制度只想結案——
於是孩子學會的,不是對話,而是報復。
這一集,我們從「被害與加害的交錯」談起,
聊孩子的性探索、凝視也是一種權力展現,
也聊「修復式正義」被誤用成「喬事會」的荒謬現場。
我們想和你一起討論:
當沒人願意傾聽時,孩子該怎麼辦?
而大人,又該怎麼重新學會「傾聽」?
📍 本集亮點
☑ 為何「凝視也是權力」?孩子如何在日常中被物化
☑ 性騷擾教育的缺口:為何不該跟小孩說說:「他只是喜歡你」
☑ 修復式正義 vs. 傳統喬事文化:學校到底錯在哪裡?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跟孩子討論:「如果是你遭遇騷擾,你會希望家長怎麼做?」
☑ 試著問問:「當你覺得不舒服時,你會想告訴誰?」
☑ 分享這集節目,讓更多人知道──性平教育不是災後重建,而是預防練習。
#黃金葛事件 #校園性平 #身體界線 #修復式正義 #情緒教育 #數位公民素養 #放學電台 #性騷擾教育 #教育現場 #私刑正義 #教育缺口 #孩子的聲音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身為老師、家長,或只是關心教育的你,有沒有想過:
當孩子真的面對衝突時,我們教過他們如何應對嗎?
《青春發言人》推出「校園暴力專題」,不只是談「防霸凌」;
而是用一款互動遊戲《Re:Choice 三日間》和戲劇行動「酷凌實驗」,
讓孩子安全地模擬面對衝突的選擇——
辨識警訊、表達情緒,也練習在保護自己前提下,對他人伸出援手。
這集,我們邀請專題總顧問陳質采醫師與企劃趙德堯,
一起聊聊:面對暴力,我們該怎麼教孩子「安全自在地面對衝突」!
🎧 本集亮點
✅ 為什麼「防霸凌」不能只停留在通報制度?
✅ 「Re:Choice 三日間」:讓青少年在遊戲裡練習面對衝突
✅ 「酷凌實驗」:透過戲劇覺察他人與自己的情緒
✅ 醫師與企劃談「安全的勇敢」:如何在恐懼中行動
✅ 家長與老師能怎麼陪孩子思考「反應」而不只是「反抗」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和孩子一起玩《Re:Choice 三日間》,聊聊每個選擇背後的想法
☑ 嘗試討論:「如果你在衝突現場,會怎麼反應?」
☑ 分享這集節目,讓更多人知道如何練習「冷靜行動」!
#校園霸凌 #旁觀者 #ReChoice三日間 #酷凌實驗 #公視青春發言人 #情緒教育 #防霸凌 #安全的勇敢 #數位公民素養 #教育現場 #情緒覺察 #放學電台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外國人挑戰中文,到底有多難?
從「卡比寶寶吃水餃」哪些字是二聲、哪些字是三聲的聲調崩潰,
到「涼拌炒雞蛋」、「一個鼻孔出氣」俚語的華語理解考驗,
《中文怪物》讓語言學習變成一場娛樂大賽。
身為操著華語的台灣人越看越心驚:
因為我們自己其實也常常分不清聲調、搞不懂俚語,
甚至和 Z 世代用語出現代溝!!!
這不只是語言遊戲,《中文怪物》更把人性搬上舞台。
30 萬獎金關卡裡,有人選擇保全自己,有人願意幫隊友晉級。
會不會比中文更難的,其實是領導的考驗與公平的抉擇呢?
🎧 本集亮點
✅ 外國人學中文的地雷:注音、聲調全都卡關!
✅ 「一個鼻孔出氣」:世代差異下,俚語變成無法共享的密碼
✅ 斥資 500 萬打造 YouTube 實境,為什麼比綜藝更好看?
✅ 遊戲背後的人性考驗:領導者的責任與風範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跟著節目挑戰幾題聲調考題,測測看自己能不能全對!
☑ 和學生或孩子聊聊:哪些俚語或詞語,已經不是共同語言?
☑ 把節目的人性情境帶進討論: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
☑ 思考:語言遊戲之外,我們真正想傳承的文化記憶是什麼?
#中文怪物 #YouTube實境 #注音符號 #聲調挑戰 #俚語文化 #人性考驗 #遊戲心理學 #放學電台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你們或許都看過性別揭曉派對:
氣球、蛋糕,在場的人都屏住呼吸,
等待最終結果是「藍」還是「粉」,孩子究竟是「男」還是「女」?
當答案揭曉,有人歡呼四起,
有人卻忍不住落淚。
這些眼淚,讓「性別失望」成了歐美的熱門關鍵字。
──
◆ 小百科|什麼是「性別失望」? ◆
「性別失望」指的是父母在得知寶寶性別與期待不符時,
感到失落、難過甚至自責的狀況。
它不只是個人情緒,
更牽涉到社會長久以來對「男孩應該怎樣」「女孩應該怎樣」的深層期待。
──
◆ 這一集,我們聊了什麼? ◆
從《經濟學人》的數據出發,
走進韓國、日本、美國的偏好翻轉。
我們也談到爸媽為什麼開始「不敢生兒子」,
以及「貼心女兒」如何被期待成為照顧者。
最後,我們想問:
當「重男輕女」逐漸退場,卻換成「女兒熱」,
這真的是平權的勝利嗎?
──
🎧 本集亮點
✅ 《經濟學人》數據:從「消失的女嬰」到「女兒更受期待」
✅ 性別揭曉派對的眼淚,如何映照「性別失望」的真實情緒
✅ 「不敢生兒子」的三層理由:難管教、壓力大、怕走偏
✅ 「貼心女兒」幻想:懂事、貼心、照顧父母,卻成為新枷鎖
──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想一想:你對「生男生女」的想像,背後有哪些刻板印象?
☑ 和孩子聊聊:為什麼「性別」不等於「性格」?
☑ 在課堂上討論:媒體裡的「性別失望」如何再製社會期待?
☑ 支持改變:遇到性別玩笑或期待時,換一種方式回應。
#放學電台 #性別失望 #性別揭曉派對 #生女兒潮流 #重男輕女翻轉 #不敢生兒子 #貼心女兒 #性別平權
──
💬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集的想法:你覺得「不敢生兒子」是一種進步,還是新的不平等?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你認為,「男女之間可以擁有純友誼」嗎?
美國研究發現,男性常誤以為女性朋友「對自己有意思」;
韓國年輕人更直白:他們根本不相信純友誼,
職場「玻璃天花板指數」也在富裕國家中,
排名倒數第二!
這集,我們從跨國數據到南韓案例聊起,
鼓勵聽眾意識:當男女不常成為朋友,
性別偏見與職場障礙就更容易滋長。
反過來看,當異性友誼變得自然,
校園社交、職場互動就不再只有曖昧或挑逗,
而是能創造安全感、信任感的基礎。
德國的研究證明,男孩交了異性朋友之後,
對性別平等的支持度真的上升了!
所以,異性之間是否可以擁有純友誼?
答案很明顯:當異性關係不再只有浪漫選項,
就是落實平等的第一步!
-
🎧 本集亮點
✅ 男性為什麼常誤以為女性朋友「對自己有意思」?
✅ WHMSI 指數:18 億人社交數據揭示異性友誼與歧視的關聯
✅ 南韓案例:異性友誼稀少,玻璃天花板指數倒數第二
✅ 從幼兒園到青少年:異性互動如何培養平等態度
-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想一想:我們平常和異性的互動,是否帶著刻板印象?
☑ 嘗試建立一段「尊重界線」的異性友誼,作為平等的練習!
#純友誼 #性別平等 #異性友誼 #玻璃天花板 #教育現場 #放學電台 #幼兒園實驗
💬 留言告訴我們:你相信男女之間有純友誼嗎?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放伴FB: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 放伴IG: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https://lihi.cc/op1Yq
✋ Email: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每天打開衣櫥,今天穿褲子還是裙子?
襯衫選紅色或綠色?襪子要長要短?
每一件出門之前的「最重要的小事」,都是一種「自我宣言」!
在節目裡,我們聊到:
為什麼台灣家長總說「好好讀書就好,衣服能穿就好」?
青春期的第一場叛逆,總是起始於不再照單全收爸媽買的衣服?
還有,那些藏在我們服裝史裡的故事——
從小時候的 Elsa 公主裝、鬼滅配色 T 恤,
到大學時代的 Skinny 潮流,再到職場女性的寬褲穿搭:
穿衣,是會隨著年紀長大的自我表述,讓每個我們變得完整。
🎧 本集亮點
✅ 「能穿就好」vs.「穿出自己」:台灣家長的教育盲點
✅ 青春期不再照單全收爸媽買的衣服,其實是第一場自我表達!
✅ 從童年到職場:服裝選擇折射世代價值與女性經驗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打開衣櫥,找一件「最能代表自己」的衣服,問問自己:為什麼是它?
☑ 和朋友聊聊「你的服裝史」,從童年到現在,有哪些穿搭記憶最難忘?
☑ 想一想:下一次出門時,你希望衣服替你說出什麼訊息?
#服育 #美感教育 #自我表達 #青春期叛逆 #服裝史 #放學電台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一則台鐵車廂的廣播,
讓全車乘客和網路上的人都熱烈討論:
「請管好你家小孩」究竟是必要提醒,
還是正如網友所述是「公開處刑」?
在公共空間裡,孩子的哭聲和笑聲總是特別明顯。
有人覺得吵鬧難以忍受,
有人則覺得孩子就是孩子,還在學習如何表達。
研究調查指出:台灣人真正「厭童」的比例其實很少,
大多數人只是卡在「不知道怎麼相處」。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帶小孩出門」這道難題?
如果我們多一點理解與對話,是否就能減少衝突?
---
🎧 **本集亮點**
✅ 台鐵車廂廣播:這是善意提醒,還是製造難堪?
✅ 厭童與厭噪音:數據背後的細微差異!
✅ 公審文化:情緒宣洩還是問題解方?
✅ 親子友善空間:社會一起設計「共處的方法」!
---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想一想:我們曾因什麼行為吵到別人?孩子和大人都可能如此。
---
#台鐵廣播 #厭童 #公共空間 #親子友善 #教育現場 #放學電台 #理解與對話
💬 留言告訴我們:如果在車廂裡遇到哭鬧的孩子,你會怎麼做?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一起把教育聊進日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在最近一集哈哈台的街訪裡,
有人壓力大就會找 ChatGPT 談情,
有人說真人算命師的話太嚴苛,不如讓 AI 幫忙挑婚期。
還有人坦白:ChatGPT 讓她感覺「被接住」,
因為它比旁人更懂得同理,比爸媽更溫柔。
這些場景乍聽荒謬,卻是 2025 年的日常。
《哈佛商業評論》調查顯示,生成式 AI 的使用案例排行第一名,
竟然是「治療與陪伴」。
如果孩子寧願和 AI 說心事,而不是和你對話,
我們到底該擔心被取代,還是學會如何不被取代?
🎧 本集亮點
✅ 為什麼孩子覺得 AI 比爸媽更懂他?
✅ 從算命到算婚期:AI 的「軟性回應」為什麼比權威好聽?
✅ 聊天陪伴、自我探索:AI 真的能補位所有專業陪伴的角色嗎?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提醒孩子:除了 AI,還有朋友、家人與專業心理師能提供不同層次的支持
☑ 練習批判性思考:當 AI 給出答案時,先問「合理嗎?還有別的可能嗎?」
☑ 和孩子討論「AI 做不到的事」——例如擁抱、陪你散步、一起玩遊戲
☑ 分享大人自己的經驗:可以告訴孩子「我也用過 AI,但有些時候我更需要找人聊」
#AI陪伴 #孩子依賴AI #家長焦慮 #教育現場 #情緒價值 #批判性思考 #放學電台 #親子對話
💬 留言告訴我們:如果孩子說「我比較想跟 AI 聊」,你會怎麼回應?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你有過這樣的時候嗎?
在辦公室茶水間,只是想接一句話卻遲疑不前;
在社團或會議裡,
努力找話題卻懷疑自己是不是顯得格格不入;
或是在聚會中,明明想參與對話,
卻總覺得自己像是多餘的存在?
-
在《傲慢與偏見》裡,達西承認自己不擅與陌生人交談,
無法掌握語氣,也難以表現出興趣。
伊莉莎白卻反駁說:
這就像彈鋼琴一樣,並不是手指笨拙,
而是因為沒有下功夫練習。
社交,也是一門需要練習的技藝。*
-
這一集,我們就從「社交不是天賦」談起。
青年世代在職場與生活中,比想像中更常面對社交焦慮:
怕被貼上「孤僻」的標籤,怕尷尬冷場,也怕自己不夠熱絡。
但其實,社交不是比誰更健談,而是能不能找到方法:
從心理策略到行動守則,從跨出舒適圈到調整心態——
不把社交想像成必然會失敗的尷尬場景,
你就能慢慢建立信心,找到屬於自己的社交節奏。
-
🎧 本集亮點
✅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不擅社交」是缺陷?
✅ 從《傲慢與偏見》看待「天賦」與「練習」的差別
✅ I 人的困境、E 人的盲點:不同性格下的社交挑戰
✅ 三個練習方式,讓你不再害怕社交場合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小步開始:替自己設定 1–2 個「微連結時刻」——買咖啡、拿便當,練習開口打招呼就好!
☑ 寫下你的「如果—那麼」腳本:這是一種心理學策略,幫助你把習慣變成具體可行的行動。例如,「如果午休遇到同事,那麼我會先問他今天過得怎麼樣」,嘗試每週執行 3 次!
☑ 做一次「現實查核」:當腦中浮現「我一定會很尷尬」,問自己:真的會這麼糟嗎?機率多高?就算發生了,我可以怎麼回應?
* 補充出處:〈社交不是天賦,是「練」出來的:I 人與 E 人都能受益的「正向人脈提升守則」〉,換日線全球讀書會|換日線(Crossing)。
#社交不是天賦 #Z世代 #I人E人 #社交焦慮 #心理策略 #放學電台
-
💬 留言告訴我們:你最怕的社交場合是哪一種?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放伴FB: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 放伴IG: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 支持我們的教育行動:https://lihi.cc/op1Yq
✋ Email: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國立大學生甜心寶貝排行榜」,透過媒體以「名校」與「月薪數字」包裝,近日成了新聞話題。
根據包養平台調查,許多學生為了應付高房租與生活開銷,選擇與所謂「Daddy」建立金錢與陪伴交換的關係。
有篇報導甚至寫道:
「在這個低薪、高物價的年代,『互惠型情感』或許不再是禁忌話題。
甜心寶貝的選擇,說明了年輕女性如何運用自己可控的資源,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
然而,這樣的敘事看似中立正向,卻隱含著危險的預設——
當職場不平等、租屋市場失衡,女性就理所當然該以情感與身體作為談判資本?
這真的是唯一的生存邏輯嗎?你又會如何看待這樣的說法?
當我們只停留在榜單的獵奇感,就容易忽略背後更關鍵的問題。
為什麼在高房租、低薪資、競爭激烈的社會裡,越來越多年輕人會走進「情感交易」?
數位時代與社會生存條件嚴苛,真的必然會導向情感交易氾濫嗎?還是演算法與媒體在推動單一化的答案?
這集,我們從新聞切入,聊到「青春資本」與「陪伴經濟」如何在演算法推波下被浪漫化、正常化;
我們也討論了性別刻板印象、經濟不平等,以及一些被忽視的陪伴需求。
包養關係不只是金錢與性,它同時映照出性別與社會價值觀的隱形結構——
而我們能否與孩子,甚至對自己,開啟一場誠實且開放的對話?
📍 本集補充連結:
▪️ 放學電台談青少年性病文化: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ae2vfbi0dsj01w1fk01e8xp/platforms
▪️ 報導者〈青春與疾病的拉鋸戰:淋病、梅毒年齡下探,誰讓孩子成了高風險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data-reporter-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in-adolescents-raise
-
🎧 本集亮點
✅ 為什麼「低薪高物價下互惠型情感不再是禁忌」這種說法,可能暗藏危險預設?
✅ 青春可以是資本,但是代價與風險是什麼?
✅ 與孩子談「包養」與「情感交易」的切入點為何?
-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想一想:你對「低薪高物價下互惠型情感不再是禁忌」的看法是什麼?
☑ 和朋友討論:如果沒有青春外貌,你還能用什麼累積資本?
☑ 與家人聊聊:當演算法推送這類新聞時,該怎麼判讀?
-
#甜心寶貝 #包養文化 #青春資本 #陪伴經濟 #情感交易
#性別刻板印象 #高房租低薪資 #演算法推波 #放學電台
-
💬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集的想法:你會怎麼和身邊的人談「情感交易」?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放伴FB: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 放伴IG: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 支持我們的教育行動:https://lihi.cc/op1Yq
✋ Email: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有些人是不善交際的「憑實力單身」,有些人是不敢告白的萬年母胎單身;
有人一談戀愛就說「我要把你娶回家」,有人則是就算戀愛也把自己擺第一。
我們這些觀眾看戲般邊看邊笑,心裡卻也想起戀愛路上曾經跌跌撞撞的自己。
這集,我們從《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聊起,討論戀愛節目的現實教學意義,
也重溫那些青春裡錯過的時刻、遲來的表白、說了又不敢面對的告白。
戀愛學分沒有人天生修得好——但是學習表達感受、尊重界線、好好拒絕,永遠不嫌晚。
即使你早已不是母胎單身,甚至歷經幾段開心、難過、傷人、被傷的感情,
這一集也能帶你回味那個說不出口、放棄不了、還在學習怎麼靠近他人的自己。
戀愛從來不是青春的專利,而是一段讓我們慢慢變得更完整的生命旅程。
有些人學會告白,有些人學會道別;不論如何,人啊,總是學著在每次心動裡,好好看見自己。
🎧 本集亮點
✅ 母胎單身不尷尬,不會聊天才讓人焦慮?從節目看戀愛素養、戀愛教育的缺席
✅ 約會當下,知道對方的年紀與職業非常重要!?
✅ 自信不足 vs 自我過剩:戀愛節目裡的男生教我們什麼是社交失誤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問問你自己:我真的懂得好好告白與拒絕嗎?
☑ 和身邊的朋友聊聊:你曾經錯過的那個人,
☑ 如果你是家長,試著和孩子聊聊理想型與感情觀(不用急著灌輸立場,好好傾聽喔!)
☑ 哪一幕讓你尷尬共鳴?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戀愛學分怎麼修?
#母胎單身 #戀愛素養 #社交障礙 #戀愛節目
#感情教育 #女性自覺 #職業落差 #情感表達
#戀愛學分 #家庭價值觀 #實境秀觀察 #放學電台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
📮 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用更貼近的方式討論那些你也在乎的教育與社會議題。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我們都習慣在長輩口中聽到:「你不結婚也不生,老了要怎麼辦?」
這樣的起手式我們都很熟悉,可是誰說老後就一定要靠婚姻、靠孩子?
也許那個畫面可以是——朋友一起住、一起煮飯、一起說早安,甚至在你病倒前就有人發現你怪怪的。
-
這一集,我們從一篇報導聊起,走進美國與歐洲越來越盛行的「熟齡共居」趨勢。
她們多半是單身未婚、離婚或喪偶的女性,在 60 歲以後選擇搬進共居空間。
有人會固定在公共廚房舉辦聚餐,也會一起種菜、分擔生活開銷。有時候,他們甚至會陪伴彼此去看醫生,甚至輪流幫忙照顧孫子。
這樣的生活安排,讓她們能夠保有自己的房間,也能有一起吃飯、一起出門的陪伴。
-
我們不是要勸大家共居,而是想問:
如果「成家」不再是唯一的答案,那我們還有多少可能性?還能不能和身邊的人,重新討論「老了,要怎麼過?」
-
🎧 本集亮點
✅ 不婚不生不是問題,沒選項才是問題
✅ 共居不只是「一起住」,是一起過生活
✅ 女性為什麼更容易建立照顧網絡?
✅ 熟齡共居是備案,還是下一代生活主張?
-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想一想:你對老年生活的想像是什麼?和誰一起生活會讓你感到安心?
☑ 和爸媽聊聊:他們真正希望的老年生活是什麼樣子?
☑ 和朋友開啟這個話題:你願意和誰一起變老?
-
#共居生活 #單身老後 #熟齡社群 #台北租金 #女性選擇權
#不婚不生 #朋友一起變老 #老後想像 #放學電台 #照顧不是只能靠家人
-
💬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集的想法:你希望的「熟齡社群」會有什麼樣的日常?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 放伴FB: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 放伴IG: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 支持我們的教育行動:https://lihi.cc/op1Yq
✋ Email: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在《馴龍高手》裡,成為屠龍勇士是維京孩子們的終極目標;
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真心想要那樣的人生。
他們很早就明白:世界更容易擁抱符合期待的樣子——
於是他們開始改變、壓抑、迎合,只為了換來一點點肯定。
而成為「大人」的我們呢?是不是也還沒從那段證明自己的焦慮裡畢業?
這一集,我們和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的創辦人 曲智鑛 一起聊聊:動畫電影《馴龍高手》不只是關於馴服龍,更是一場自我理解與關係修復的旅程。
從主角 Hiccup 面對「不能殺龍」的掙扎出發,我們談親子期待、自我覺察,也談那些讓人痛卻真實成長的歷程。
如果你也曾懷疑過自己是不是「不夠強、不夠勇敢、不夠像樣」,那麼這一集會是一面照見內心的鏡子。
-
留言告訴我們:你最有感的是哪一幕?你曾經為了被喜歡,藏起了怎樣的自己?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 本集亮點:
✅ 龍與人誰馴化了誰?談關係裡的「共感」與「相互改變」
✅ 不殺龍不是軟弱,而是認清自己不是那樣的人
✅ 從 SEL 談「慈悲」:如何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與選擇
✅ 與其教孩子乖巧,不如陪他練習「活得像自己」
-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嘗試寫下:你希望別人怎麼看你,又是否也這樣看待自己?
☑ 回頭想想你童年曾經為了誰,努力變得「夠好」
☑ 跟孩子一起看《馴龍高手》,聊聊哪一幕最像自己,從角色開始對話
-
#馴龍高手 #親子關係 #自我覺察 #情緒教育 #SEL教材
#慈悲與脆弱 #柔弱是力量 #特教觀點 #從動畫看教育
#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 #曲智鑛老師 #放學電台 #原廠設定與社會期待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龍騎士
-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你看過紅姐的影像嗎?
收到那些迷因梗圖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這一集,我們不是為紅姐辯護——偷拍、散佈性影像,就是明確的加害行為。
但我們更想問的是:
當整起事件被剪成迷因、變成娛樂,甚至受害者的臉都成了嘲笑素材時——網友到底在扮演什麼角色?
這集我們討論了南京紅姐與中國女大生的兩起數位性暴力事件(這兩人恰好是偷拍的加害者與受害者),
對照台灣的法律與社群風氣,聊聊「被拍的人」如何從受害者變成全民譏諷的對象,並進一步反思:
當我們自以為接納多元、擁抱進步,
我們的「進步」是否只留給那些年輕、漂亮、無害的人?
-
🎧 本集亮點
✅ 紅姐偷拍當然不對,為何群眾焦點卻轉向嘲弄受害者?
✅ 台灣與中國的性影像散布法規大不同?誰真正保護當事人?
✅ 性不該被簡化為一種樣貌:身分認同與身體都是流動的。
-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想一想:你是否也曾轉傳過未經同意的影像?
☑ 和朋友討論:你對「包容」的理解,真的包含所有樣貌的人嗎?
☑ 如果你是家長,試著和孩子聊聊:看到這些影片時,我們如何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紅姐事件 #偷拍散佈 #數位性暴力 #性影像犯罪
#嘲笑也是加害 #紅姐不是迷因 #網路公審 #性別錯置
#轉傳有責 #放學電台 #我們可能是加害的一部分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Z 世代的生活風格,總讓人覺得有點難懂(尤其是對雨婕和忠瑋這樣的 Y 世代啦):
跑趴不喝酒改狂灌咖啡,用訊息取代講電話,
一邊抗拒工作的 AI 轉型卻又埋首經營個人 IP。
當報章雜誌用「Z 世代」的關鍵字放送聳人聽聞的標題,全世界彷彿在觀察某種新誕生的奇行種;
可是當我們越聊,卻越發現這不是某個世代的怪脾氣,
而是這個時代正在誕生的一種新語言——而正如語言,我們需要的是理解與學習,而非抗拒與不解。
這一集,我們聊了
「清醒好奇運動(Sober Curious Movement)」與咖啡狂歡(coffee raves),
談電話恐懼症,也談那些將職場視為重心的年輕人。
不管你是哪一代,我們都肯定經歷過「不想變成『那樣的大人』的蛻變」;
我們都曾經,或正走在那條「重新定義自己與世界關係」的路上。
🎧 本集亮點
✅ 電話恐懼症真的只屬於 Z 世代?不講電話的我該怎麼辦?
✅ 跑趴變跑咖:Coffee Raves 為何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不喝酒?
✅ 經營個人 IP、抗拒 AI 轉型:他們不是不進步,而是不再用你的方式努力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留意你是不是「打電話」的人?
☑ 問問身邊的年輕朋友,這集三個特點,他們中幾個?
☑ 留言分享:你最想學 Z 世代哪一種生活習慣?哪一個你永遠無法接受?
#Z世代 #咖啡狂歡 #SoberCurious #不喝酒的年輕人
#電話恐懼症 #抗拒AI #個人IP #清醒生活
#跑趴變跑咖 #拒絕主流 #放學電台 #生活方式的斷代實驗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末日預言之所以令人恐懼,也許不是因為它即將發生,
而是它喚醒了我們內心蟄伏已久的不安。
焦慮從來不是空穴來風,
它往往投射自我們對日常生活的失控感、對關係的遺憾,
以及對於「自己還沒活夠」的潛藏擔心。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盧美妏 諮商心理師,一起聊聊:
當社群演算法推送一則又一則災難預言,我們可以怎麼辨認真實的恐懼、照顧自己的焦慮,
或者陪伴孩子度過這段不安的時光?
你會發現,談防災其實不只是準備物資,更是一種面對自己和彼此的方式。
🎧 本集亮點:
✅ 存在焦慮、資訊焦慮、失控感:末日恐慌為何在這一波特別強烈?
✅ 社群演算法讓你愈看愈焦慮?這不是你想太多,是心理現象
✅ 家長如何與孩子談死亡、離別與災難?心理師的溫柔建議
✅ 想談防災卻怕被笑是烏鴉嘴?你不是脆弱,是想保護所愛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從家中收納開始,把注意力放回「可控的小事」
☑ 寫一段給自己的話,練習「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 不用勉強家人接受你的擔心,提前準備好、讓他們知道就好;時間到了,他們會記得你說過
#末日焦慮怎麼來的 #災難感受力 #自我照顧 #心理防災 #情緒安頓
#與孩子談死亡 #焦慮不是軟弱 #道愛道別 #防災溝通怎麼開口
#心理師盧美妏 #放學電台 #生活失控的日常練習 #從末日看見內在需求
-
留言告訴我,你最焦慮的是什麼?末日過後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
誰說教育議題只能正經聊?我們專把困難的教育議題正聊、反聊、輕鬆聊!
放學了?歡迎加入放學電台的行列,聽聽我們怎麼將教育聊進你的心坎裡!
-
✋放伴FB
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放伴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給予教育創新更多支持
https://lihi.cc/op1Yq
✋Email
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
https://www.lobytw.com/
🎙這集《放學電台》,我們邀請防災專家黃少薇,一起拆解 7 月 5 日這場席捲網路的地震預言!
當一場夢境掀起大規模恐慌,日本估算南海海槽地震的機率高達八成,
連天體都可能墜落西太平洋⋯⋯
我們想請你停下來想想:真正讓人焦慮的,或許不是夢,而是現實中我們完全沒有準備。
這一集,我們不只從地球科學的角度分析災害風險,
也手把手教你怎麼準備女性、長者、寵物專屬的防災包!
不論這是或不是世界末日,我們都該學習怎麼陪孩子、陪家人一起練習「災害情境」的對話!
🎧 本集亮點
✅ 7/5 預言真的有科學根據嗎?地科背景的防災專家一次說清楚
✅ 60 公分的海嘯有多可怕?100 公分的海嘯致死率百分百?
✅ 防災包怎麼打包:女性用品、寵物備品、長者慢性病藥全教你
✅ 空襲避難所在哪?下載消防 App,預先為自己查找生路!
📍 收聽後你可以這樣做:
☑ 整理你與家人常用的慢性病藥品清單與病例備份
☑ 準備紙本緊急聯絡方式、避難地圖,也要刷刷存款簿!
☑ 私訊或留言告訴我們:你有興趣參加防災實體活動嗎?
📣 節目中提到的資源與連結:
📱 App|下載「消防防災 e 點通」查詢附近避難地點
📖 書籍|《災難清理教我的事》——一本來自災區的生活現場筆記
👂 留言告訴我們:你最焦慮的是什麼?你有興趣參加防災實體活動嗎?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sr5yv702ip01un68608sv9/comments
#7月5日地震預言 #防災包怎麼打 #南海海槽 #地球科學怎麼看災難
#黃少薇 #減災勝於救災 #女性防災包 #寵物防災包 #避難空間怎麼找
#文化焦慮與心理支持 #從末日預言到日常備災 #放學電台
_______________
📮 歡迎加入放學電台,一起用更貼近的方式,討論那些你也在乎的教育與社會議題。
✋ 放伴 FB:https://www.facebook.com/pangphuann
✋ 放伴 IG:https://www.instagram.com/pangphuann
✋ 支持教育創新:https://lihi.cc/op1Yq
✋ 聯絡我們:hi@pangphuann.tw
✋ 節目剪輯後製:馬特|https://www.lobyt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