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ealth & Fitnes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2/v4/9e/04/b1/9e04b161-90fc-6253-533e-3f65d45e91f1/mza_15812533496361562288.jpeg/600x600bb.jpg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范欽慧
64 episodes
3 months ago
歌德說:「樹木有自我」,我們究竟跟自然是一體,還是各自分離?如何感受自然、觀看自然,在大樹搖曳的枝條中,聽見人類與萬物之間的相繫網絡。透過「范欽慧的自然書房」,帶你在文學森林中展閱土地的繽紛,並找回屬於你的故事。 主持人:范欽慧(野地錄音師、自然作家、電台主持人)從1997年後,范欽慧走入自然,透過她的錄音機記錄這片土地的聲音,並製作了「自然筆記」節目,她不但關注環境的議題,也為大家選讀了精采的著作,帶你有系統性的閱讀關於歷史、生態、文化等...。讓你打開耳朵,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 (內容出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Books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is the property of 范欽慧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歌德說:「樹木有自我」,我們究竟跟自然是一體,還是各自分離?如何感受自然、觀看自然,在大樹搖曳的枝條中,聽見人類與萬物之間的相繫網絡。透過「范欽慧的自然書房」,帶你在文學森林中展閱土地的繽紛,並找回屬於你的故事。 主持人:范欽慧(野地錄音師、自然作家、電台主持人)從1997年後,范欽慧走入自然,透過她的錄音機記錄這片土地的聲音,並製作了「自然筆記」節目,她不但關注環境的議題,也為大家選讀了精采的著作,帶你有系統性的閱讀關於歷史、生態、文化等...。讓你打開耳朵,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 (內容出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Books
Arts
Episodes (20/64)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64|令千千岩助太郎魂縈夢牽的群山。《我所回想的群山》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盤點暨補遺調查研究計畫
著作 :《我所回想的群山》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盤點暨補遺調查研究計畫 專訪 : 鄭安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我很感謝安晞老師把這本熱騰騰出爐的千千岩助太郎《我所回想的群山》,帶到自然筆記,作為這個節目26年來最壓軸的分享,讓我感覺到冥冥中有一種奇妙的安排。 雖然我不是學建築的背景,但是我深知台灣許多原住民部落的家屋都是依照千千岩教授所測量的建築圖來進行修復,可見得這位號稱為台灣原住民建築研究泰斗的學者,對台灣文化保存的重要影響。 但是更吸引我的是他跟台灣山林與原住民的深刻情感,千千岩助太郎的年代背景是1897-1991,享年94歲,同樣也是長壽之人。他本身是學建築的背景,當年他在28歲來台灣時就任教於台北工業學校(原本的台北工專,現在的台北科技大學)的建築科,後來也在台南工學院(現在的成大)創立了建築系。除了是台灣建築研究的學者,同時也是一位登山家。 他在台灣待了22年,從28歲到50歲的他走遍了台灣山岳,包括了5次的南湖大山,8次的玉山、2次的雪山,還有大霸尖山,無數的山林原野,所記錄的正是1930年代的台灣山林,他在30歲加入了由沼井鐵太郎所創辦的台灣山岳會,沼井其實也只比千千岩大一歲,但卻是引領千千岩入門的師父,這些故事在《我所回想的群山》中有精采的紀錄。 我可以看到在1930年代,這群日本登山者正是擁有現代登山技術與研究訓練的台灣探險隊,他們記錄了眼中所看到的自然山林與原住民樸實勇猛的身影。這本書讓我看到當時的登山教育如何鼓勵女性以及家庭登山,甚至還有多條規劃的路線,真的是推動全民登山教育。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千千岩助太郎對於傳統「蕃屋」美感的欣賞,反對當時總督府集團移住所建的改良蕃屋,認為無趣又不舒適。在台灣的群山行走,歷經各種險境,但是對他而言,山行即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說:「山是靈魂的休息區,也是為下一個工作準備的地方。透過山行,我的靈魂會安歇。」 多年在山林行走,千千岩助太郎跟台灣原住民建立了情誼,台灣的高山讓他魂縈夢牽,1977年他自行出版了《我所回想的群山》,輾轉之間落入歷史學者鄭安晞的手上,這本日文原著,經過安晞的翻譯增訂之後,以更豐實精彩的中文版問世。 同時今年安晞老師也在負責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的盤點與補遺,我問他如何從歷史學家的角度來梳理這些穿越時空的記憶材料,並更完整呈現時代的意義,安晞回答:這些年來他不僅要考據更完整的歷史資料,更要訪談當代人的口述,來呈現後續的迴響。 透過今年這本《我所回想的群山》,讓我感受到千千岩助太郎嚴謹認真的生命態度,對於此刻的我來說,不論是反思26年自然筆記所走過的旅程,或是接下來所要投入的研究,都帶來更多的力量與鼓舞,歡迎聆聽。
Show more...
1 year ago
47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63|爛漫活出自己的植物學家。《「花與我的半生記」及「我與植物的爛漫誌:牧野富太郎」》
著作 :《花與我的半生記」及「我與植物的爛漫誌:牧野富太郎」》 專訪 : 張東君(臺灣動物學家、科普作家) 我問東東為什麼牧野富太郎很「爛漫」?什麼是「爛漫」精神?今天所介紹的這位「日本植物學之父」,讓我好奇的是他的成長背景,以及他一輩子對植物所懷抱的熱情及生命源動力。正如他在95歲時仍自述心境為:「縱然外貌如老翁,心情總是花正盛。」 張東君是這兩本書的翻譯。身為動物學家及科普作家,東東的著作也十分精彩,但是我們今天不是在講自然科學,反而是從當年日本自然科學的學術環境,來了解這位植物學者的心路歷程。 牧野富太郎出生於1862-1957,歷經日本最關鍵的明治維新的年代。從町人的私塾學習認字到小學輟學,靠著自學投身於植物採集工作,還自行興辦「植物學雜誌」,直到31歲才成為東京帝大理科大學助手,34歲(1896年)到台灣待了一個多月,在臺北、新竹兩地採集植物。50歲當上講師,65歲才被授予理學博士學位。77歲才從東大講師卸任,而後一直出書到94歲,也就是臨死前還在創作,並持續準備成立牧野標本纪念館,一輩子鍾情做植物硏究,自嘲是「與植物殉情」,又說「若沒有植物,這世界會多麼寂寞。」 我在這裡想起了多年前,台中自然科博館的楊宗愈博士,曾經在俄羅斯博物館找到了151份由矢野勢吉郎在台灣採集的植物標本,時間正是1896年到1897年。我猜想應該跟牧野富太郎有關,加上俄羅斯植物學家馬克西莫維奇(K.J.Maximovicz)於1891年過逝,當時牧野富太郎及東大硏究室所採集的植物都是由他來協助鑒定,所以這批植物標本在1897年就被帶去俄羅斯,卻沒有機會被研究,直到幾年前才被台灣的植物學家所發現。 牧野富太郎生長在土佐(四國)的佐川町,20年前我曾經去過四國,讀了這本書之後,又給了我想要重返四國的理由,更有趣的是,牧野富太郎筆下的植物群像,讓我回到自己的花園,更細緻的去觀察那些陪伴我的花花草草,也想效仿俳句來上一段:「坐忘有情園囿,朝夕草木相伴。」 請千萬別錯過了由張東君老師來跟我們介紹這兩本由牧野富太郎所寫的書「花與我的半生記」及「我與植物的爛漫誌:牧野富太郎」。
Show more...
1 year ago
43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62|一滴水在影展中穿梭。《水滴之河》
著作 :《水滴之河》 專訪 : 李若韻(作家) 「自然讓人投射夢想,直到燈光熄滅,夢是唯一的真實,但我夢想的生態紀錄片到底是什麼?」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有著十分奇妙的主題,是透過參與生態紀錄片的影展的報導,去呈現不同的人文及產業生態樣貌,並和自己內心情感對話,所交織出的一本另類的「生態紀錄片。」 作者李若韻(海草)大學是唸海洋生態,硏究所唸的是廣電。成為一位女性生態影像工作者是她的夢想,於是她去法國唸生態紀錄片硏究所,期待有一天能夠做出像「小宇宙」那樣的作品,然而人生的際遇在這裡轉了彎,原來「生態紀錄片」及影展,只是引領她去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風景,並在這個過程中看見自己。 「水滴之河」背後有著動人的思索,那是一條克羅埃西亞的烏娜河,在歷史的脈絡中這河畔周遭的人群曾經相繫,也曾對立,穿越邊境的相依情節,她說:「每一滴水滴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於是她跳進一條「水滴之河,湍湍的向海流去。」 累積了太多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思索,太多奇妙的經歷,於是她想寫成一本書,但滿滿的收穫以及情緒不知道如何抒發,後來居然透過了一種奇妙的寫作模式,也就是把人生當作最後的十天期限,逼迫自己一天寫一章,想辦法把最想說的話表達出來(聽到這裡,也給我小小的觸動,難道論文也可以這樣寫嗎?) 最後海草不但深刻思索人跟自然的關係,更誠實的寫出自己最想要的樣子,她終於發現原來自己並不適合當一位純然的生態工作者,反而是一位自由的創作者。她在歷經十天的死期之後,又允許多一天的「復活日」,在這一天當中她開始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暗及困頓,並轉換成一種愛的祝福及感謝。
Show more...
1 year ago
49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61|創造綠色小方舟。《都市裡的森林實驗課》
著作 :《都市裡的森林實驗課》 專訪 : 葛兆年、陳一銘(生態學家) 今天的受訪者從隔壁散步過來接受訪問,兩位超級老友一起來上「自然筆記」,真令我驚喜。兆年是老同學又是林試所「韌性都市林」的計劃主持人,她出的書絕對力挺,開心的是一銘也現身,我見到他第一句就是:「我也要去搶你的畫」,他會心一笑。 今天的重頭戲是介紹這本花了三年多,一群科學家在中和四號公園所投入都市林實驗硏究計劃內容。從土壤、植物、動物、大氣及溫度…. 怎麼在公園綠地中打造複層林?若不能忍受落葉及積水,又如何展現真正的生態森林?在每天人來人往,大家做早操的公園中,居然可以發現全新物種…更感動的人,林業專家所創造的森林小方舟,背後卻有一群社區志工在悉心照顧,集結科學知識與各種動人的故事,讓善的力量在都市中紮根。 請千萬不要錯過聆聽由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葛兆年博士與陳一銘老師所分享的這本《都市裡的森林實驗課:韌性都市林實作全紀錄》
Show more...
1 year ago
50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60|怪咖才子的野地哲學。《自然怪咖:生活週記》
著作 :《自然怪咖:生活週記》 專訪 : 黃一峰(生態教育工作者) 從不受體制規範的小孩,到悠遊在野地中活出自我道路的自然觀察達人。他的成長可以帶給更多父母與老師的啟發。
Show more...
1 year ago
45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59|勇敢活出 Taiwan Style 的夢想實踐家。《找路》
著作 :《找路》 專訪 : 林克孝(作家及登山家) 這段訪問是2010年的專訪,距今13年前的節目。以此內容向作家及登山家林克孝先生致敬,並透過聲音的紀錄與訪談,去傾聽這本找路的著作,展現他浪漫又充滿生命力的山林魂魄。
Show more...
1 year ago
40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58|突破人的感官限制,展開更貼近自然的神奇旅程。《五感之外的世界》
著作 :《五感之外的世界》 專訪 : 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再尋找奇妙的新大陸,而是透過這些不同的眼光,去看見每一個宇宙。」今天介紹這本書,對我來說是開啟了一趟奇幻的感官旅程。讓我了解到每一種生物都是透過自己的「感知」去創造獨特的「環境界」。然而,人類卻是用自己有限的感知,去宰制了所有的環境。 這本《五感之外的世界》(An Immense world: How animal senses reveal the hidden realms around us) 真的是太打動人心。這絕對不只是一個關於生物感官的研究,而是透過這些理解,去提升了人類自己心智能力的著作。過去很多這類的書籍都是以仿生學的角度來探討,但是這本書這帶給我許多生命的啟示,例如傳統的印地安人為什麼喜歡坐在地上思考,因為他們可以感受到更多生命的奧秘,更貼近自己周圍的其他生命,大地充滿了各種聲音,這些聲音都盡收耳裡。當我們更了解其他生物的感知能力之外,才發現人類對於自然萬物有多少的誤解。 海龜如何找到自己出生的那片沙灘?原來章魚可以不經過中央大腦的指揮,就可以靠著腕足去探索世界。長尾水青蛾美麗的尾狀裙擺,根本是用來愚弄蝙蝠的設計….這本書所寫的內容真的太神奇有趣。因此我邀請了鳥類專家林大利老師,由他來跟我們分享的這本書中更多關於鳥類鳴叫的精巧結構,以及關於鳥類感知世界的精彩內容。 其實這本書到了最後一章,還是回到了人類自己,其實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世界就更加的明亮及吵鬧,然而我們的感官也越來越弱,不但看不見、也聽不到,因此作者Ed Yong 也特別提醒著我們,除了要去理解動物神奇的感官能力之外,更要去尊重及保護這些物種,學習「靜下來,暗下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越能對其他生命「感同身受」,就會更明白這個世界是多麼的遼闊又是多麼的美麗。 請千萬別錯過了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老師來介紹這一本《五感之外的世界》,歡迎收聽。
Show more...
1 year ago
48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57|聆聽穿梭的寫聲之旅-風行者系列-1。
我和佳盈是因「風行者台中捷運聲景音樂創作案」而合作,李佳盈是非常厲害的音樂家,她擁有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影像配樂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組雙碩士。作品風格形式多元,並屢獲國際比賽肯定。 這次聲景採集音樂創作,由我負責各站附近的聲景採集,而她則是透過音樂和這些聲景所呈現的意含、節奏及旋律進行對話。於是我們沿著捷運的線索,展開一場獨特的寫聲之旅。透過我們的感知及詮釋,捕捉對當下存在的感動與印象,表達出不同的聆聽美學與土地關懷。 在今天的節目當中,我們共同傾聽著台中的日常。或許是一段水聲、公園裡的笑語、蟲鳴鳥叫,市集鼎沸,每一個聲音的源頭,都埋藏著地方獨特的紋理,比如松竹站的孩子與鴿子成為這段旋律的序曲,難得都會綠地,有著典型的城市節奏,而在南屯站,我們則是去傾聽三百多年來求神問卜的聲聲探問,或許就跟打電話一樣,總是希望上天的回應。而在大慶站卻是聽見另一段「甜蜜滋味」,放學後的小女孩和爸爸牽著手排隊等待,他們的對話就跟阿伯賣的豆花一樣,一切都是甜美的回憶。 尋常的聲音,在旅人的耳中又是不同的風景,沿著捷運的動線,走入這既真實又奇幻的旅途,感受著聲音的現象,在空間中穿越遊蕩又凝聚消失,這些意念的交織,都可以鋪陳出不同的風景,也正是聲景創作的靈感來源。請千萬不要錯過了李佳盈老師的專訪,以及我們共同為台中捷運站所創作的聲景採集音樂。
Show more...
2 years ago
48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56|沐浴在月光下的鳴唱。《極境生機》
著作 :《極境生機》 專訪 : 吳建龍((鳥書譯人、特約鳥導及鳥類生態調查員。現任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鳥類名錄委員會委員) 「紅腹濱鷸在寂靜的北極輕柔鳴唱,沐浴在月光下的寧靜海岸,出現了鱟的身影。在這些情景之中,美麗與憐憫並存著、呼喚著。」這是一本非常優美、內容紮實的科學報導文學:《極境生機》(The Narrow Edge),在閱讀過程當中讓我想起了瑞秋卡森的《海之濱》,的確這本書的作者 Deborah Cramer 也獲得了環境記者秋卡森圖書獎。 今天我特別邀請到這本書的翻譯,也就是吳建龍老師來介紹這本著作,建龍本身是一位非常專業的國際鳥類嚮導,他懂鳥也是翻譯高手,之前他曾來介紹另一本精彩的著作《生而為鳥》。 我跟建龍說這本書所提到的鳥更是複雜,翻譯完一定功力大增,建龍同意我的論點。但是我們都深深地被這本書所展現的視野所震撼及感動,這是關於「消失」的故事,但我們意識到他們逐漸減少的過程當中,也重新去了解牠們曾經是多麼的豐富,生命力又是多麼的強大。 請千萬不要錯過了吳建龍老師來分享這一本透過海洋、陸地與天空交織的自然史:《極境生機》。
Show more...
2 years ago
45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55|用記憶所砌成的山林旅程。《記憶砌成的石階》
著作 :《記憶砌成的石階》 專訪 : 雪羊(自然報導作家) Robert Macfarlane在《故道》中寫著:「路徑所提供的不只是穿越空間的憑藉,更是感受、存在與會意的方法」。我讀著雪羊寫著這段發生在2022年4月,他以報導者之姿,跟隨著一個登山隊伍,花了10天的時間走向布農族丹社老家的故事時,也感受到那段充滿身體感的山林旅程,是如何交織出一條充滿地名、生物、遺址、冒險的生命軌跡。所有的表達就在足履間不斷地跨越思徑,層層腳印覆蓋下的石階,是用記憶所砌成的道路。 槍聲響起、祖靈陪伴、篝火劈靂、水鹿聲揚,我在雪羊的文字中傾聽著這本《記憶砌成的石階》,雖然之前也閱讀過鄭安晞老師所寫的《關門古道》著作,但是今天所閱讀到的則是另一種記憶共構的現場。帶著虔誠朝聖的心情出發,十八位登山隊員除了馬遠村的布農族人,也有阿美族人及漢人,十天之中有人跟不上隊伍、有人受傷、更多的是一種「時代共感」的困境,也就是「集體染疫」的磨難,在潮濕冰冷的森林中忍受著發燒、全身痠痛,猛烈狂咳,活生生地體驗著那些沈重與掙扎。到後來能夠支持彼此的,卻是布農文化中「共好」的精神。 原來這是一趟充滿祝福的深情體驗,回家所經歷的風景,正是讓身體能在田野中充分浸濡的行動教室。最終每一位行旅者內心的某些部分,都是透過自己的腳步所觸動,甚至被喚醒,我問雪羊這本書最想要傳達的訊息是甚麼,他有感而發的說,其實就是一種「回家」精神,回到自己的歷史脈絡上重新去尋求更多的連結。
Show more...
2 years ago
48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54|原來這裡是最古老血緣的集散地,《傾聽台灣特有種鳥類播遷史》。
主題 : 「傾聽台灣特有種鳥類播遷史」 專訪 : 姚正得(特有生物研究中山高山研究站主任) 今年台灣特有種鳥類的名單已經達到32種,黃腹琉璃、臺灣白眉林鴝、灰鷽全都上榜。這三種鳥的聲音我都錄過,但讓我很好奇為何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特有種」的發現,這背後也關係到這些鳥類親緣的研究,牠們最早是什麼時候來的? 從那裡來的?今天我請到的是人稱「姚神」的鳥類硏究高手,也就是特有生物保育中心高海拔試驗站主任姚正得老師,來分享許多讓我大開眼界的內容。 其實談起這些特有種鳥來台灣的時間,起跳都是幾十萬年前的事,遠遠超過人類出現的尺度。奇妙的是,不論這些鳥類最初是來自何方,同一屬的鳥雖然會分化為非常多的種類,但是台灣常常都是保有那最「古老」的一種,典型代表是「藪鳥」、「赤腹山雀」也是。這中間的原因耐人尋味,台灣是許多生物在播遷及分化的過程當中一個重要的節點,然而台灣環境的多樣化,也讓許多生物能在這個島嶼當中可以找到多元庇護的棲息環境,從鳥類到哺乳動物皆然,台灣果然真是「寶島」,就算不是發源地,但是最「古老」的血脈都會在這裡被保護下來,十分發人深省。 而關於白頭翁及烏頭翁的故事也是今天的亮點,我累積了多年的困惑也在今天一一獲得回覆。所以今天節目訪問得很過癮,關於台灣鳥類的前世今生,從古北界到喜馬拉雅動物群,聆聽「姚神」的分享保証讓你對野鳥的知識更加進擊,本週請千萬別錯過了特有生物保育中心高海拔試驗站姚正得主任的專訪。
Show more...
2 years ago
47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53|如何遇見你,在你最美麗的時刻。《台灣附生植物與它們的產地》
著作 :《台灣附生植物與它們的產地》 專訪 : 余勝焜(台灣野生蘭花專家)、徐嘉君(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上次見到嘉君是介紹她的《找樹的人》,談的是她如何去尋找台灣參天巨木的故事。我問她這次為何有如九天玄女降落凡間來談「附生植物」,嘉君笑著說:「我爬樹也是為了找附生植物,它們才是真正的主角啊!」 原來不論爬到多高,走到多遠,都必須微距去觀察這些大多極為迷你的植物群相,並結集出這本《台灣附生植物與它們的產地》,因此這本書不但可以讀到徐嘉君所寫的關於台灣維管束附生植物分布區域,以及各種形態的介紹,這本書還有另外很大的比重,是出自於另外一位作者余勝焜老師的作品。 余老師更是花了將近30年,在台灣上山下海去尋找這些附生蘭花的身影,這些照片是他第一次發表,可以說是台灣非常難得看到完整的把164種附生蘭介紹給大家的精彩作品。而且最大的特色是,他都是真實來到現場去拍照,而不是把植物移到自己家裡的庭院等待開花才拍攝。由此可以想見他可能要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能夠拍到開花的鏡頭!真的就像席慕蓉的詩句:「如何遇見你,在你最美麗的時刻。」其中那一朵「桃紅蝴蝶蘭」只有在小蘭嶼的羅漢松身上才能看見。於是他花了兩年才碰見開花的時間,而且是必須從蘭嶼坐船,甚至到最後要游泳才能上岸,過程十分艱辛,只是為了要掌握一朵蘭花的拍攝。 這個精神就跟嘉君會爬上7、80公尺的大樹樹冠層一様,深深讓我敬佩及感動。其實生活在台灣因為我們有難得的雲霧森林,孕育在其中的附身植物真的是非常的精彩,想了解更多的朋友,歡迎聆聽徐嘉君老師跟余勝焜老師分享這一本《台灣附身植物與它們的產地 》。
Show more...
2 years ago
46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52|重新定義的英雄旅程。《徒步旅人》
著作 :《徒步旅人》 專訪 : 邱一新(旅行作家、資深媒體人、經理人) 我翻出臉書歷史檔案,從2014-2023年內我總共訪問過邱一新三次,介紹過他三本著作。我跟一新說,我算是你的鐵粉吧,一新看著我手上這本《徒步旅人》滿滿寫著註記及折頁,感動的說:「謝謝妳這麼認真的讀這本書。」 雖然多年來介紹過無數著作,說真的,我清楚知道作者對主持人有沒有看書,其實是心知肚明。然而,看書只是基本功,如果要能呈現關於書的精彩及作者的魅力,更是需要預先設計及佈局,有時也得仰賴現場相互激盪的火花。當然,一新曾是資深媒體人、旅行作家,還是世界冠軍吳寶春麪包的總經理,本身就充滿了故事。 既然訪過一新三次,我更希望挖掘到不同的內涵,因此我們談到的不只是旅行的意義、故道的風景…. 更是談到歲月及行動如何帶給旅人自信的力量,又如何在一次次跨越閾境之後,體會到「following your bliss」,與天賦相遇的狂喜,重新定義每一次的「英雄的旅程」,並找到回返自己內心的道途,活得更加清晰及興味盎然。
Show more...
2 years ago
48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51|流動中的凝結,動與靜的辯證。《沒口之河》
著作 :《沒口之河》 專訪 : 黃瀚嶢(生態作家) 今天介紹這本《沒口之河》,一切就從書名開始,英文書名可能更容易理解:The Lost River 。一條斷尾河流所造成的沖積扇,反而是最重要的舞台,也就是「知本溼地」。我特別準備了一段聲音播放給作者黃瀚嶢聽,我告訴他說,其實這就是站在「沒口之河」現場所錄的聲景,瀚嶢專注凝神的聽著,那潮聲下的起伏迴盪,一如他這本書所參與過的情節,從一位生態調查的科學家,演變成一位參與環境運動的紀錄者、更像是走入田野部落參與觀察共構的人類學家。六年的歲月,有太多聲音的交織。所有的行動者面對著這片285公頃的荒地都投射各種想像,從遊樂園、生態保護區到光電板場,從人到非人的發言,考驗著各種價值與選擇,知本溼地所經歷的一切非常戲劇化,彷彿是台灣集體命運的縮影。 從諮商同意到行政訴訟的翻盤,歷經光電開發的波折,沒口之河始終沉默,奇妙的是,知本出生的原住民歌手桑布伊則是透過歌聲為濕地請命,《得力量》的專輯在同年奪下金曲獎年度專輯獎,而瀚嶢的書也見證了所有的發生,他細緻的構築畫面,一如他的彩筆揮灑,只是這次他選擇使用的媒材是文字。 我問他自己是否也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力量,瀚嶢說,他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也歷經角色的變化,從一位外來的研究者,逐漸地被部落接受,族人甚至送給他一個卑南族的名字:「阿迪勞勞」,也就是「眼睛觀察敏銳的鷹」。瀚嶢說,有了名字就有了力量,也因此會持續回到部落去關心地方。他引用了法國哲學家Bruno Latour的思徑,也就是讓討論的焦點回到「在地」,重新著陸扎根。
Show more...
2 years ago
45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50|在黑膠中,探聽台灣前衛又古典的女聲印象。《曲盤開出一蕊花》
著作 :《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 專訪 : 洪芳怡(歷史錄音與流行音樂文化研究者) 今天的訪問主題及組合都很有趣:「曲盤開出一蕊花」,這是要用台語唸的書名,曲盤是唱盤的前身,古老的蟲膠唱片,我們談的是1930年代的台灣流行音樂,而那「一蕊花」可以是留聲機的喇叭意象,或是聲響文化的再現,但是在我看來,則是讀到那年代被壓抑的女性聲音及身影。 我和作者洪芳怡老師都關注「聲音」,而且我們都是遠流的作者,我們的書都經過了台灣館總编輯之手,最後都得到了「金鼎奬」。我們之間有許多經驗的疊合,芳怡當初捧著幾十萬字的研究文本也曾被鼓勵大幅修改。這經歷一如我的「跟著節氣去旅行」,靜宜把我的初稿閲畢後,也給予很多的提點及建議,這是資深編輯的堅持,作者苦心纍積與經營的文字必須面對一再萃煉,一再修改。靜宜總編輯就是能把作者挖得更深,把作品推得更高。 隨書附上的「小黑膠」,其實是一張復刻的CD,這是極令人驚豔及驚喜的焦點,原汁原味的〈跳舞時代〉、〈桃花泣血記〉….「數化」雖無法全然呈現「類比」的真實及質感,但是這是我第一次可以好好聆聽硬底子的純純、玉蘭、林氏好….的歌聲,隨著時空變遷,這些名字逐漸被人遺忘,而在她們身處的年代,也從來沒有享受過歌星的名氣及追捧。然而芳怡的書可以讓後代的人重新認識這些女性,並透過她們的歌聲回到百年前台灣人的「感官生活」,處處大開耳界,無疑對當代的我們,帶來極大的震撼及啟發,似乎重新找到台灣流行音樂的DNA,雖充滿了古早味,卻又是前衛音樂的指標。請千萬不要錯過「曲盤開出一蕊花」作者洪芳怡老師及遠流出版社台灣館總编輯黃靜宜小姐精彩的專訪。
Show more...
2 years ago
48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49|在記憶中編織,追尋一條失去名字的水圳。《走讀士林: 探尋福德洋圳失落的記憶》
著作 :《走讀士林: 探尋福德洋圳失落的記憶》 專訪 : 黃顯宗(東吳大學微生物系教授) 我曾經參與過一個聲音創作,稱作《穿梭水路的聲景記憶》。 帶著大家走入我們日常的環境,去聽見看見隱藏或消失在地底下的水路,聽見「這裡的過往」,想像過去聲音的景象,要我們聆聽的聲音,去理解那些曾經存在過,消失過,變遷過,變得和現在有什麼樣不同。就如同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也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追尋一段被遺忘的水圳。根據「走讀士林:探尋福德洋圳失落的記憶」書中記載,「福德洋圳」於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由吳氏等士林先民合資開鑿,從外雙溪引水灌溉士林以及洲美平原,餵養無數百姓,使此地「士子如林」,「福德洋圳」作為士林的血脈長達200餘年,直到近年人口飆升,大部分加蓋為暗溝,才逐漸失去功能。但是幾年前黃顯宗老師開始透過圖資與場勘,透過走讀的方式慢慢修復起一條水路的記憶,就如同神隱少女中的白龍,找回自己的名字,才能找回一條水圳的魂魄。
Show more...
2 years ago
48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48|認真爬山,意外解鎖人生之夢。《時空記遊 魚路古道今昔》
著作 :《時空記遊 魚路古道今昔》 專訪 : 龔鈺文(台灣生態旅遊協會助理研究員) 我和鈺文曾經共同修過「環境倫理課」及「環境社會學」,我發現這位學弟每次來上課都看起來像是要去爬高山的樣子,典型的「田野紀錄者」模樣,有著我非常熟悉的山林氣息。雖然我們沒有太多交談機會,卻因為共同參與活動而去了鴛鴦湖,當時我為了要捕捉更好的視野,爬上一根倒立的樹樁上,卻發現早有人捷足先登,一眼望去鈺文就站在湖畔,他專注地拿著相機拍照,我卻發現那畫面非常完美,我喊了他回頭,留下一個停格的瞬間,這就是鈺文給我最初的印象。 近來看到他幫陽明山國家公園撰寫了《時空記遊 魚路古道今昔》的書(果然是田野調查高手),特別邀請他來節目上分享,也有了機會更加認識鈺文,聽到他深受愛登山的哥哥的影響,從小就喜歡當哥哥的小跟班,事事都仰賴他的照應。哥哥上大學時參加登山社,鈺文老是纏著老哥要帶他上山,但哥哥總是回答他說:「登山很危險。」然而就在大三那年,哥哥就在調查古道時發生意外,魂歸山林。當時他剛上大一,二話不說立刻加入登山社,因為他相信:「比起去靈骨塔,在山裡可能是離老哥比較近的地方。」 然而鈺文不只加入登山社,更加入單車社及山地服務隊,他充分鍛練自己的體力及能力,因為他想要把自己變成更專業及完整時,他才能走向當年哥哥失足的現場⋯⋯而這幾年他透過生態旅遊的方式走入社區,協助生態調查及培訓地方解說員,我跟鈺文說,如果哥哥看到他現在努力的成績,一定會以他為榮。
Show more...
2 years ago
47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47|聚焦大地精靈,點燃一輩子的守護。《野鳥攝影攻略》
著作 :《野鳥攝影攻略》 專訪 : 李進興(生態攝影家) 在台灣生態圈有些「資歷」的人,我相信應該都曾經聽過「五色鳥」的名號。早期在還沒有公視之前,也就是在「籌備製播」的階段,三台晚間7:15就可以看到五色鳥所製作的「台灣生物世界」影片,可說是開啟台灣電視史上自製生態紀錄片的先河,從海底魚群、陸地鳥類、昆蟲…等生態的拍攝,當年的五色鳥公司培育了台灣無數生態紀錄片的製作人才,幕後老闆李進興本身就是一位生態攝影家。 25年前我和李先生認識時,他同時也是自然生態攝影學會的理事長,對我來說,能認識李先生真的非常幸運,他讓我這樣一位沒有學過生態背景的人,能夠最快地去了解台灣生物的繽紛世界,幫助我打開眼界,後來更讓我能夠了解台灣的海洋生態環境,我們完成了很多部生態作品,李先生對我來說,不僅是生態界的前輩,更是恩師。當時我透過他學習了各種生態知識,更透過他的建議去買了適合的望遠鏡跟照相機。他始終就是一位能夠幫助大家去成為生態紀錄工作的引路人。 我特別邀請李先生來介紹他最近出的這一本書「野鳥攝影攻略」,老實說,我覺得教大家怎麼拍生態攝影,對李進興這位資歷顯赫的高手來說,應該只是「小菜一碟」。我們其實談了很多關於台灣最早期的賞鳥歷史,以及當時的政治及社會環境的背景,我才了解到原來最早賞鳥社團是「台北賞鳥俱樂部」,鳥會的成立,居然從校園出發,由「東海野鳥社」為起點,背後的歷史在他的書中都有非常清楚的交代。其實賞鳥也見證了台灣保育的歷史,尤其是公民參與環境運動的故事。 然而訪問老朋友,由於我們了解彼此的歷程,也更能夠激盪出有趣的話題以及精彩的內容,請千萬別錯過了李進興老師來跟我們介紹他的著作:《野鳥攝影攻略 》。
Show more...
2 years ago
47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46|在海中響起的螺音。《海之聲》
著作 :《海之聲》 專訪 : 邱郁文(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 「海之貝,吹響迴盪海螺,在海中響起」 生活在台灣,貝殼總是我們接觸海洋的第一個「禮物」。美麗的貝殼是一群軟體動物所創造出來的「家」,因為造型及顏色太迷人,牠們總被人類帶回自己的家,卻忘記了我們正在傷害孕育牠們的大海家園。此時此刻,我們必須學習重新傾聽這背後的聲音。 今天我特別介紹了一本非常迷人的書:《海之聲 》(The Sound of the Sea by Cynthia Barnett)。單從書名來看,其實這本書並不是介紹海洋有什麼聲音,而是我們要懂得聆聽海洋,並且以螺貝為耳。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以「貝殼」為主題,令我目眩神迷的書。有趣的是,我們對死亡的「貝殼」比較有興趣。活著的「貝殼」是軟體動物,牠們是僅次於節肢動物,世界上第二大族群的生物,研究牠們的人是動物學家。但牠死了,就成了地質學家的焦點。至於怎麼「用」牠,又成為人類學者的題目。自古以來貝與人始終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在這本書裡面呈現多重視角,探討人類如何利用貝殼作為貨幣、裝飾、或是與神明溝通的法器。但台灣的南島民族又如何去運用這些貝殼,跟我們的文化的關係是什麼,今天我特別連線這本書的審定者,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邱郁文老師,和我在空中對談這本書精彩的面貌。 其實貝殼的故事俯拾皆是,從漢人牽罟的連繫及道教科儀所用的法螺,到達悟生活中的鸚鵡螺…從生態面到文化面,邱老師帶著我們領略貝殼豐富的內涵,且呯應書中提到訊息溝通的大法螺,作為貝幣的黃寶螺、並談到如何讓沒有房子的寄居蟹能擁有新家,我想起了之前到海生館附近的後灣看到的寄居蟹,真的每一個貝殼都變漂亮了,這些保育成果的背後,仍然隱藏許多危機…. 顯示出海洋教育的必要。 《海之聲 》告訴我們,貝殼從海洋中吸收碳,並將它轉化為美。這是貝殼帶給我們最深的啟示,及人類必須努力的救贖功課。
Show more...
2 years ago
47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EP45|有機農業是否太天真?《食農X實農》
著作 :《食農X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 專訪 : 郭華仁(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洪永鑫(犁田計畫負責人) 我特別找了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老師來談台灣人的「食與農」,在面對氣候變遷的主題下台灣農業的未來。從「泛有機、到有機農業1.0至3.0」的演進歴史,其實一片慣行農法的田地,要真正轉成有機得花七年的養地時間,其中要負擔非常高的成本,但是我們該如何鼓勵更多健康有機的耕作發展呢? 其實過去四年永鑫一直希望透過「直播」技術,來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問題,但是其中困難重重。我很好奇像永鑫這種小農到底在台灣農業現況下「怎麼活下去」… 其實郭老師聽了永鑫的歷程之後也回應:「我真的非常佩服你的精神!」我笑著說:「會不會覺得他太天真?」郭老師表示,就是有這樣子的精神,才能夠有這份勇氣去實踐,這才是土地未來的希望所在,當然他也提點了永鑫可以去學習及參考的方向。 今天在空中就以實證討論的方式,來聊台灣有機農業的農法以及挑戰!關心台灣有機農業的朋友歡迎聆聽。
Show more...
2 years ago
46 minutes

范欽慧的自然書房
歌德說:「樹木有自我」,我們究竟跟自然是一體,還是各自分離?如何感受自然、觀看自然,在大樹搖曳的枝條中,聽見人類與萬物之間的相繫網絡。透過「范欽慧的自然書房」,帶你在文學森林中展閱土地的繽紛,並找回屬於你的故事。 主持人:范欽慧(野地錄音師、自然作家、電台主持人)從1997年後,范欽慧走入自然,透過她的錄音機記錄這片土地的聲音,並製作了「自然筆記」節目,她不但關注環境的議題,也為大家選讀了精采的著作,帶你有系統性的閱讀關於歷史、生態、文化等...。讓你打開耳朵,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 (內容出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