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亲人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的征兆,去到医院,医生会给他们做哪些检查?拿回一堆检查报告,上面写满了让人一头雾水的专业术语,和让人眼花缭乱指标到底在说什么?医生又是如何通过它们来确诊的?如果确诊了,是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用那些新出的Aβ抗体药物?
这期节目,我们特别请来了在国内一线从事阿尔茨海默症临床工作的医学事务专家 Cynthia,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大家解读这些生物标志物,以及它们在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中是如何应用的。我们还会重点聊聊中国患者的真实数据,比如男女患者的差异、亚裔人群用药的特殊性,这些你可能特别关心的问题。
(02:02) 先搞懂,什么是生物标志物? 它能帮我们做什么?
(04:30) 阿尔茨海默症怎么确诊?
(09:02) PET扫描能"看见"大脑里的淀粉样蛋白沉积
(13:36) 影像学检查如何指导用药决策
(14:00) Tau蛋白PET,判断病情进展的关键
(20:27) 腰穿刺检查脑脊液,听起来可怕,但能告诉我们什么?
(24:00) Aβ42/40比值:一个简单数字背后的原理
(25:28) P-tau217和P-tau181:诊疗中的"金标准"
(27:11) 这些标志物如何推动新药研发的
(32:10) Tau的生物标记物反应的其实是Aβ沉淀?!
(36:16) 从检查到用药:诊断技术的进步与现实挑战
(40:49) 新药在中国的临床研究,早期干预真的有效吗?
(45:19) 男女有别?AD治疗中的性别差异
(49:55) 最重要的建议!为什么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
👥 本期嘉宾介绍
特邀嘉宾
🧑⚕️Cynthia:在国内从事阿尔茨海默症临床工作的一线医学事务专家
常驻嘉宾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在AI大模型的浪潮里,AI科学家会替代我们吗?我们如何能利用好AI帮助我们?本期我们请到 斯坦福大学博士、Biomni发明者之一、CRISPR-GPT作者 屈元昊(Jerry Qu),聊聊从实验台到电脑前,AI 如何把繁琐工作流程拆解、自动化,成为每位科研人的“AI 小助手”。
本期,我们从生物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讨论AI Scientis讲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AI Scientist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被训练出来的?对于不开源文章,不同开发者如何训练AI Scientist?而对于质量有限或者“图片误用”的文章,AI Scientist又如何去分辨?AI Scientist会编造出答案,又如何避免它们去无中生有?
Biomni是一个全能型的科研助手,而CRISPR-GPT是一个基因编辑的小专家。Jerry为何既要做“平台”又要做一个个单点工具?AI Scientist在学习和分析大数据时有独特的优势,但优势相比于人类在哪里;这些AI助手的能力边界又在哪里,他们现在到底是实习生还是博士专家?Biomni这样的全能型科研助手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科研的去中心化吗?让科研平民化,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科学家。
时间轴:
(00:00) 时代转换:从 ChatGPT 到 AI Agent,科研工作方式的变化
(07:00) CRISPR-GPT 的起点:将“解题经验”进化成 Agent
(12:20) 什么是 AI Agent:推理 + 行动的双循环
(18:00) 为何做平台:把科研工具当“乐高”拼装
(22:40) 文献可信度与一致性:如何在开源与付费资源之间做一致性判断
(27:40) 读懂图片和数据的难点
(31:40) 打通克隆/组学/结构/记录/搜索等的自动化工作流
(33:44) 走向“生物学 IDE/工作站”
(40:08) 从“实习生”到“专家”的最后一公里:先验与品味
(46:06) AI会不会替代科学家?边界与机会
(52:15) 如何开始使用 Biomni
一句话总结,AI不会替你做决定,但或许能把重复与繁琐清空,让你把时间花在‘思考问题’上。
本期涉及的AI助手:
1. 基因编辑AI助手:CRISPR-GPT 是首个专为基因编辑设计的 AI 科研助手,能自动生成 sgRNA 设计与实验方案,让 CRISPR 实验更高效、更智能。
Github:https://github.com/cong-lab/crispr-gpt-pub
CRISPR-GPT beta program报名:https://www.surveymonkey.com/r/G9GCMJV
2. 全能型AI科研助手:Biomni 是一个由斯坦福团队开发的 AI 科研工作站,让研究者用自然语言即可完成从文献检索到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全流程科研。
Biomni服务器:https://biomni.stanford.edu/
References:
1. Qu, Yuanhao, Kaixuan Huang, Ming Yin, Kanghong Zhan, Dyllan Liu, Di Yin, Henry C. Cousins et al. "CRISPR-GPT for agentic automation of gene-editing experiments."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5): 1-14.
2. Huang, Kexin, Serena Zhang, Hanchen Wang, Yuanhao Qu, Yingzhou Lu, Yusuf Roohani, Ryan Li et al. "Biomni: A general-purpose biomedical ai agent." biorxiv (2025).
👥 本期嘉宾介绍
特邀嘉宾
屈元昊(Jerry Qu):斯坦福癌症生物学博士,CRISPR-GPT发明者之一,Biomni发明者之一,长期关注 AI × 生物的可规模化落地。
常驻嘉宾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橙: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新型靶向癌症疗法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几十年来,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一直聚焦于β-淀粉样蛋白。但如果真正的元凶另有其人,或者说,我们对这场疾病的理解从一开始就走偏了呢?
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场科学争议的核心:Tau蛋白。它究竟是导致我们记忆丧失的“主犯”,还是仅仅是在犯罪现场收拾残局的“旁观者”?我们将深入一个发生在哥伦比亚的真实故事——一个携带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基因的庞大家族,却出现了两位几乎不受影响的“奇迹”病人。她们的经历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致病理论,更将Tau蛋白推上了审判台。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带您深入这场科学辩论的风暴中心。我们不仅会探讨Tau蛋白在维持神经元“骨架”中的已知作用,更会深入挖掘为何这样一个重要的蛋白缺失后似乎又无伤大雅的深层矛盾。同时,我们还会全面梳理靶向Tau蛋白的各种前沿治疗方式——从精准制导的“抗体药物”,到从源头抑制的“基因疗法”,再到充满奇思妙想的“疫苗策略”,看看人类在这场与顽固蛋白质的斗争中,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这是带有时间戳的播客内容大纲:
(01:54) 为什么现在许多业内人士认为Tau比Aβ更重要
(05:58) Tau蛋白与认知能力下降的更强关联
(09:47) “奇迹”病人与保护性基因: ApoE Christchurch和Reelin
(24:03) 作为稳定神经元内部的“骨架”,Tau蛋白在细胞中竟然可有可无?
(30:43) Tau蛋白的信号调节: 调节大脑节律、睡眠周期和突触功能
(37:55) 针对Tau蛋白的主要治疗策略
(38:39) 1. 抗体疗法: 用于清除Tau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44:11) 2. 主动免疫: 通过疫苗促使身体自身产生对抗Tau蛋白的抗体。
(45:26) 3. 从源头上减少Tau蛋白的产生: Biogen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
(46:17) 4. 靶向Tau蛋白的有害修饰(PTM):锂是否能防止Tau蛋白沉积?
(49:28) Tau蛋白究竟是病因还是仅仅是疾病的结果?
Reference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在最新的AAIC 大会上,卫材 (Eisai) 和渤健 (Biogen) 的伦卡奈单抗 (Lecanemab) 的长期数据 和 罗氏 (Roche) 新药 Tronti (Trontinemab) 突破性临床结果 带来了新的希望:认知衰退的延缓、几乎完全清除淀粉样斑、更低的副作用风险……这些进展是否意味着我们正接近真正有效和安全的疗法?Abeta抗体是否能作为阿尔兹海默的预防性药物?
本期加更节目,我们来聊聊最新abeta抗体药物的疗效、安全性与挑战,展望下它们可能如何改变未来的治疗模式。
(00:18) AAIC 2025 最新动态:伦卡奈单抗疗法显示可延缓认知衰退,副作用风险随时间下降
(03:36) 罗氏跨血脑屏障新药Trontinemab:快速清除大脑 Aβ 斑块,疗效引人期待
(04:56) Trontinemab二期临床数据深度解析:疗效优势、局限与三期前景展望
(05:55) 安全性警示与方案调整:高风险患者排除与药物递送技术的启示
(08:41) 从 Aβ 沉积到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过程新理解
(09:37) 诊断与预防前沿: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与基因检测在早期识别中的作用
(10:35) Aβ 假说的挑战与延伸:抗体药物、失败试验与科学争论的百年故事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每3秒,就有人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而矛头指向的,是Aβ蛋白。阿尔茨海默症,被称为“记忆的小偷”,困扰着全球近五千万人。科学家们追踪它的元凶已有百年,而最受关注的主角之一,就是 Aβ蛋白(beta淀粉样蛋白)。它像一个“外向又纠结”的分子,召集伙伴抱团形成斑块——但这些斑块真的是疾病的元凶吗?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回顾了Aβ的发现史:从20世纪80年代的首次测序,到家族遗传突变和唐氏综合征人群揭示的线索;并探讨“淀粉样蛋白假说”的兴衰,以及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例如受污染的生长激素意外“播种”Aβ,让阿尔茨海默症也出现了像像疯牛病一样的“人传人”现象。
Aβ研究也伴随着药物研发的过山车:从默克、强生的失败,到阿杜卡努单抗(Aducanumab)的争议批准,再到来卡奈单抗(Lecanemab)和多奈单抗(Donanemab)带来的希望与挑战。为何这些新药只能减缓认知衰退,而非逆转病情?血脑屏障与严重副作用又为何让医生和患者犹豫?
虽然科学界对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效的解决方案仍然难以实现。我们将分析现有疗法的局限性,并讨论如何从根本上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希望本期能为听众提供对阿尔茨海默症现状与未来研究的深入洞察。
最后,我们也提出了悬念:为什么一些大脑布满淀粉样斑块的人依旧认知正常?是否说明真正的关键靶点,其实是另一位角色——Tau蛋白?(敬请期待第二期)
(04:55) Aβ蛋白的历史:从淀粉样蛋白的发现到遗传因素的探索
(08:28) 阿尔茨海默症也可能被遗传:遗传性早发型和的不同机制
(10:54) Aβ蛋白的母体基因APP: 可否抑制APP的表达来治愈阿尔茨海默症?
(14:15) 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研究:聚焦Aβ蛋白和淀粉样蛋白假说
(16:01) 医疗失误引起“人传人”的阿尔茨海默症悲剧:诅咒之村与库鲁病
(20:51) Aβ蛋白与药物治疗:挑战与前景
(24:25) Aβ蛋白形成淀粉样蛋白的机制
(26:51) 阿尔茨海默症中的淀粉样斑聚集:保护作用还是神经毒性?
(30:54) 阿杜卡努单抗(Aducanumab):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的希望与争议
(36:13) 渤健(Biogen)的争议临床试验:为达成目的而调整药物剂量的伪双盲试验
(40:50) FDA批准的来卡奈单抗(Lecanemab)与多奈单抗(Donanemab):真的可以有效延缓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认知能力下降?
(45:51) 生物标记物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症诊断中的作用:解读最新研究进展
(49:07) 新型药物底层方式突破血脑屏障,为药物递送带来希望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Revolution Medicines (RevMed) 利用“分子胶”技术,成功靶向被称为“不可成药”的KRAS突变蛋白,在肺癌治疗中取得突破性临床进展,目前进入了三期临床。这些微小分子如同蛋白质世界的"红娘",巧妙地撮合两个原本互不相识的蛋白质,开启了药物设计的全新思路。
分子胶(Molecular Glue)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诱导或增强两个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对靶蛋白的调控或降解。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通常是通过类似凹凸卡榫的结构与靶点结合,但很多致癌蛋白,比如KRAS突变,表面光滑,缺乏可以结合的位点,所以一直以来都难以成药。RevMed公司开发的分子胶药物,可通过“诱导临近”(induced proximity)的机制,像胶水一样把环孢素蛋白粘在RAS蛋白表面,从而有效阻断RAS与下游效应蛋白的结合。
分子胶的发展起源于偶然发现。1983年环孢菌素A获批用于防止器官移植排斥反应,1991年"分子胶"概念首次由Stuart Schreiber教授提出。随后,雷帕霉素等相继获批上市。2010年,沙利度胺结合E3泛素连接酶cereblon的机制被发现,推动了分子胶的深入研究。而现在,AI和高通量蛋白组学的发展,也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去设计分子胶,加速分子胶的设计与优化。这场分子尺度的精准干预,正在重塑我们对抗癌症的方式。
(02:20) 解析分子胶:分子胶如何通过诱导蛋白质相互作用打开新型靶点空间
(03:50) 靶向蛋白降解 vs. 小分子抑制剂:为什么蛋白降解技术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更优选择
(09:54) 分子胶水与PROTAC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11:27)分子胶发展史:开创性的FK506研究,揭示免疫抑制剂的全新作用机制
(16:46) 蛋白降解技术的现状与挑战:从抑制到设计的跨越
(21:17) 臭名昭著的分子胶先驱 - 致畸药物反应停“沙利杜安”
(25:09) 激活蛋白?调节基因表达?分子胶的仍待发掘的多功能潜力
(27:54) 突破不可成药的KRAS突变,靶向治疗肺癌取得突破性进展
(31:01) RevMed突破性的临床进展: pan-RAS抑制剂 RMC-6236
(36:07) RevMed突破性的临床进展: KRAS G12D抑制剂 RMC-9805
(38:43) AI如何助力分子胶设计: Monte Rosa和YDS Pharmatech的实践案例
(44:23) 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在分子胶水研发中的赋能作用
(46:50) 我们是否已经有了足够的小分子库?新药研发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参考文献]
Molecular glue (MG) history: Schreiber, Stuart L. "The rise of molecular glues." Cell (2021)
RMC-6236 from RevMed: Schulze, Christopher J., et al. "Chemical remodeling of a cellular chaperone to target the active state of mutant KRAS." Science (2023)
RMC-9805 from RevMed: Weller, Caroline, et al. "A neomorphic protein interface catalyzes covalent inhibition of RASG12D aspartic acid in tumors." Science (2025).
MG from Monte Rosa: Petzold, Georg, et al. "Mining the CRBN target space redefines rules for molecular glue–induced neosubstrate recognition." Science (2025).
MG from Wang Lab and YDS Pharma: Lin, Hanfeng, et al. "Beyond the G-Loop: CRBN Molecular Glues Potently Target VAV1 via a Novel SH3 RT-Loop Degron." bioRxiv (2025).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2025年6月19日,吉利德Gilead宣布,其半年一针的长效HIV预防药物来那帕韦(lenacapavir)已经通过美国FDA的新药申请,用于HIV感染的暴露前预防(PrEP)。我们这期将继续对话微博百万科普博主、Gilead病毒学专家王宇歌 @子陵在听歌,给我们解读这款药物背后的故事。
在上一期里,我们聊到 HIV 与人类共存的 40 年:从无药可医,到齐多夫定的诞生,再到“鸡尾酒疗法”,科研一步步改变了命运。而这一次,我们聚焦一款耗时 19 年研发、被《Science》评为 2024 年度最大科学突破 的神奇药物——来那帕韦。它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 100% 的抗病毒效果,如今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长效 HIV 预防药,每年仅需注射两次,被誉为抗击艾滋流行的历史转折点。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带你深入来那帕韦的研发幕后:它独特的药物机制、攻克的技术难题、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它对公共卫生和未来“治愈艾滋”的深远意义。
(02:35) 免疫学 × 病毒学:一次听懂HIV的三大关键蛋白
(03:38) 衣壳蛋白到底是干嘛的?它是HIV复制的“发动机”
(06:42) 曾经“不可成药”?辉瑞和吉利德如何一试再试
(10:03) 把缺点变成优点:难溶分子如何变成半年长效药
(11:23) 研究HIV,不只是治HIV:它如何带动病毒学大进步
(14:40) 当临床团队跳出框架,HIV新药诞生之路
(17:13) 神奇的来那帕韦:一款打破药物研发定式的小分子
(20:26) 吉利德的“关键一击”:颠覆性的抗病毒发现
(23:32) 不只做抗病毒!吉利德跨界肿瘤的机会与风险
(25:56) 一针半年要卖多少钱?药价与医保背后的博弈
(32:05) 如何让病毒无处可逃?来那帕韦的独门机制
(35:36) 新药研发的困境与激励机制:美国卫生部预算削减的影响
(42:26) 终结艾滋还有多远?联合国“90-90-90”目标下的新希望
👥 本期嘉宾介绍
特邀嘉宾
🎵 宇歌(微博: @子陵在听歌):病毒免疫学专家,专注于HIV病毒与免疫学研究,曾在全球知名的Antony Fauci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任职于Gilead医学部,参与HIV疫苗与新药的临床研究工作。他不仅科研经历丰富,更长期投身于公共科普,在微博有170w+粉丝。
⚽️ 小Y博士: 神经免疫学研究者,主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免疫机制。研究涵盖阿尔茨海默病、新冠肺炎等领域的免疫调控。
常驻嘉宾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我们和微博百万粉博主,病毒学家王宇歌(微博:@子陵在听歌)聊了聊艾滋病四十年背后的科学故事。
前不久,美国FDA正式批准了吉利德(Gilead)研发的长效HIV预防药物——莱纳卡帕韦(lenacapavir),标志着每半年仅需注射一针的艾滋病预防时代正式开启。这一突破不仅是药物研发的里程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回望人类与HIV共存的这四十年。我们将花两期节目来聊一聊艾滋病这四十年的科学突破和吉利德新药的研发过程。
我们请到了长期从事HIV研究,现就职于Gilead的病毒学专家——王宇歌,带我们一起回顾这场持续至今的科学战役。我们将从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HIV的基础机制,从“柏林病人”到鸡尾酒疗法,再到暴露前预防(PrEP)等等的治疗转折,一起来聊聊科学家们如何与HIV展开拉锯战,又在人类与病毒的博弈中,获得了哪些重要启示。
这一期节目将深入探讨HIV病毒是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从无药可医到鸡尾酒疗法,再到预防性药物的诞生,科学突破的关键节点有哪些?面对病毒,科学家们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探索与失败?
(02:18)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免疫学专家分享心路历程
(06:02) HIV病毒的起源与感染的机制
(08:40) 为什么HIV感染会导致免疫缺陷?
(15:23) 第一代抗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AZT):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发展史
(20:57) 为什么艾滋病很难被治愈:HIV感染的长期潜伏与耐药性
(24:17) 第二代抗艾滋病药物:HIV蛋白酶抑制剂沙奎纳维的开发
(28:48) 进化论观点:现在的我们都是”远古HIV”感染的幸存者
(32:30) 第三代抗艾滋病药物:HIV整合酶抑制剂
(36:47) HIV暴露前预防:为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好的防护措施
(37:58) HIV疫苗研究的挑战:免疫逃逸和病毒整合DNA特性的影响
(43:45) 艾滋病已经可控,为什么还要研发新药?
(45:41) 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四千万感染者的需求
这期内容的专业信息量较大,涉及不少与抗病毒药物研发相关的核心知识,但我们相信,了解这些背后的科学逻辑,会让你对HIV以及艾滋病有一个更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对话嘉宾,聚焦lenacapavir新药背后的曲折漫长又充满惊喜的研发历程,与全球推广的挑战,敬请期待。
👥 本期嘉宾介绍
特邀嘉宾
🎵 宇歌(微博: @子陵在听歌):病毒免疫学专家,专注于HIV病毒与免疫学研究,曾在全球知名的Antony Fauci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任职于Gilead医学部,参与HIV疫苗与新药的临床研究工作。他不仅科研经历丰富,更长期投身于公共科普,在微博有170w+粉丝。
⚽️ 小Y博士: 神经免疫学研究者,主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免疫机制。研究涵盖阿尔茨海默病、新冠肺炎等领域的免疫调控。
常驻嘉宾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从酒精下肚的那一刻起,你的身体经历了什么?从肝脏代谢到基因差异,为什么有人一杯即脸红,有人却千杯不醉,有人喝完却会皮肤变黑?为什么顶着引发DNA损伤和增加癌症的风险,我们也要让酒精控制我们的情绪调节。酒精穿越血脑屏障后是如何扰乱我们的神经递质,让你“上头”又失控,又轻松又焦虑?用科学数据告诉你,“酒量好”真的是福气吗?酒不能当饭喝背后的代谢逻辑又是什么?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想邀请你走进一场科学“酒局”。这不是一次关于“喝酒伤身”的老生常谈,而是一场基于分子机制和人群遗传学的深度讨论。不是要劝你戒酒,而是带你了解酒精在人体里的真相,让你喝个明白!
科学喝酒,懂才自在。下次举杯前,不妨先听完这一期。干杯🍻!
(02:04) 为什么亚洲人喝酒会脸红?
(04:53) 解酒药有科学依据吗
(08:10) NIH推荐:如何降低酒瘾?
(09:20) 乙醛如何损伤DNA?
(14:40) 酒精与癌症:从造血干细胞损伤到基因突变
(15:41) 喝酒会变黑?揭开酒精对皮肤与黑色素的影响
(18:35) 酒精如何影响情绪
(22:18) 酒量≠健康:饮酒是否真的有助于睡眠?成瘾机制解析
(25:36) 宿醉与头疼:酒精代谢副产物带来的连锁反应
(29:15) 酒精会让大脑萎缩吗?
(32:58) 酒精、维生素B1与神经损伤
(34:48) 生酮饮食与GLP-1类药物:它们能帮你戒酒吗??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如果免疫细胞可以被“编程”成精准杀手,癌症是否终将被彻底攻克?
本期节目,我们聚焦近年来炙手可热的CAR-T细胞疗法: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治疗方式?在众多免疫细胞中,为何选中了T细胞?“CAR”又是什么,它如何帮助T细胞精准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更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中疗效显著,却在实体瘤治疗中屡屡受挫
2012年,一位年仅6岁的白血病患儿艾米丽,在传统疗法全部失效的情况下,接受了一种尚处于实验阶段的CAR-T细胞治疗。她的病情由此发生奇迹般的逆转,也由此拉开了细胞治疗新纪元的大幕。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细胞疗法研发科学家小柠与神经免疫学博士小Y,从CAR-T的科学原理讲起,深入剖析其在临床上的突破与挑战,一起揭开这种前沿疗法的神秘面纱。
(03:16) CAR-T的首次临床奇迹:孤注一掷的实验性疗法,如何成为FDA批准的首个细胞治疗方案
(07:40) 免疫系统与癌症的关系:为何说癌症本质上是一种“免疫病”?
(10:23) 免疫系统的两道“安保系统”:天然免疫 vs 特异性免疫
(14:46) T细胞如何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抗原识别机制详解
(18:04) CAR-T vs TCR疗法:它们的优势、局限与适用场景
(25:49) 实体瘤的“铜墙铁壁”:CAR-T在实体瘤中的探索与挑战
(31:00) 实体瘤新靶点GD2:斯坦福Monje团队和Mackall团队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突破性案例
(33:53) T细胞衰竭为何成为CAR-T疗效的重大障碍?
(35:55) 筛选“完美的CAR”:如何避免非特异性激活与早期功能耗竭?
(37:34) 艾米丽基金会:从科研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成长为科学的回馈者与推动者。
👥 本期嘉宾介绍
特邀嘉宾
🍋 小柠:细胞疗法研发科学家,正在开发高通量CAR-T筛选平台,专注于利用CAR-T技术靶向KRAS突变实体瘤。
⚽️ 小Y博士: 神经免疫学研究者,主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免疫机制。研究涵盖阿尔茨海默病、新冠肺炎等领域的免疫调控。曾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等发表文章。
常驻嘉宾
🧠 小水博士: 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小橙: 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后勤/后期/加油团:🧫 可思叮 & 🧬 JK
硅谷富豪Bryan用高氧“返老还童”,而UCSF Jain团队利用“低氧”延长小鼠三倍寿命!氧气到底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健康?高氧 VS 低氧,谁才是通往长寿的正确道路?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Jain团队001号员工”、“氧气领域头号玩家”——可思叮,为你深度解析:
(04:03)高氧养生背后的危险
(08:57)氧气在临床上使用:如何避免高氧毒性
(10:48)血氧含量多少是正常的?
(13:29)高氧毒性机制:氧自由基攻击与铁硫蛋白损伤
(19:12)所谓的长寿产品:这得喝多少瓶白葡萄酒
(22:22)高氧延寿说:临床试验数据可信度分析
(31:57)线粒体疾病新疗法:低氧治疗的突破性发现
(39:36)小分子缺氧诱导剂的优势与安全隐患
(42:44)研究罕见病的重要性:为什么要研究线粒体疾病?
(44:58)延年益寿的抉择:高氧还是低氧?
[参考文献]
Blume et al., ‘HypoxyStat, a small-molecule form of hypoxia therapy that increases oxygen-hemoglobin affinity’, Cell (2025)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
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
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
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
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全球首个CRISPR基因疗法终于获批,为何市场却反应冷淡?定价220万美元,到底谁来买单?如此高昂的基因疗法,该如何降低成本?曾经被欢呼的‘基因剪刀’,为何仍在商业化路上步履维艰?我们离CRISPR治愈疾病的预言,还相差多久?人类又是否能够在技术成熟之前,保住自己的道德资本?
本期节目将深入探讨CRISPR技术的现实挑战:从Casgevy治疗的复杂流程,到美国碎片化医保体系如何阻碍天价疗法的覆盖;从科学家如何努力降低脱靶风险和治疗成本,到基因编辑是否正在模糊治疗与强化的界限。我们将会从科研人的视角解析:CRISPR能否跨越科学与商业的鸿沟?人类又该如何驾驭这把“上帝剪刀”?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
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
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
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
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像上帝一样编辑生命密码的能力。这听起来像科幻电影,但这正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生物技术革命!今天,我们要带你们深入探索CRISPR技术 —— 这个将彻底改变我们理解生命、医学和未来的惊人工具。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
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
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
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
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在你的大脑周围有一道几乎牢不可破的防护墙。它像一位尽职的门卫,守护着你最重要的思维中枢,但同时也让许多潜在的"救星"药物无法靠近。这就是神秘的血脑屏障,医学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将带你深入探索血脑屏障的奥秘,并揭秘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和AI的助力,突破这一屏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 你将听到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
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
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
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
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 AI药物研发:颠覆创新还是昙花一现?
作为扎根生物科技一线的科学家,我们带你突破表象,去伪存真。我们不是局外观察者,而是行业内的实战派专家。用严谨的专业素养,为您解码最前沿的生物科技创新。
🔍 本期重磅解析: AI制药正席卷全球,但它真的能革新新药研发,还是另一个泡沫?本期节目,我们将为您揭开AI制药的神秘面纱。
💡 你将听到
👥 本期嘉宾介绍
🔬 可思叮
系统生物学博士,专注于高通量组学与疾病机制解析。目前在湾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热衷于利用大数据解决生物医学难题。
🧠 小水博士
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细胞死亡机制,擅长干细胞类器官建模与活细胞成像。最近开始深度研究 AI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小橙
生物物理学博士,专注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致力于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希望推动AI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JK
癌症生物学博士,目前专注基因编辑技术与新型癌症疗法,致力于开发更精准的生物医药工具。
📱 订阅提醒 关注《生物解码》,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科技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