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季 第3集 「一切由身份開始」|清明#季節是祢寫給我的信
📍經文:約書亞記4:1-91 國民盡都過了約旦河,耶和華就對約書亞說: 2 「你從民中要揀選十二個人,每支派一人, 3 吩咐他們說:『你們從這裡,從約旦河中、祭司腳站定的地方,取十二塊石頭帶過去,放在你們今夜要住宿的地方。』」4 於是,約書亞將他從以色列人中所預備的那十二個人,每支派一人,都召了來,5 對他們說:「你們下約旦河中,過到耶和華你們神的約櫃前頭,按著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數目,每人取一塊石頭扛在肩上。6 這些石頭在你們中間可以作為證據。日後你們的子孫問你們說:『這些石頭是甚麼意思?』7 你們就對他們說:『這是因為約旦河的水在耶和華的約櫃前斷絕;約櫃過約旦河的時候,約旦河的水就斷絕了。這些石頭要作以色列人永遠的記念。』」8 以色列人就照約書亞所吩咐的,按著以色列人支派的數目,從約旦河中取了十二塊石頭,都遵耶和華所吩咐約書亞的行了。他們把石頭帶過去,到他們所住宿的地方,就放在那裡。9 約書亞另把十二塊石頭立在約旦河中,在抬約櫃的祭司腳站立的地方;直到今日,那石頭還在那裡。📍引言:小時候,我最怕兩個節日—— 一個是「拜年」(農曆新年),一個是「拜山」(清明節)。你可有發現這兩個節日很像?都要一大早起床,到處拜訪一些不熟甚至沒見過的親戚,聽他們說往事。還是孩子的我們,只覺得又無聊又疲累,心想:「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只想趕快回家睡覺和打電玩。▌清明的意義清明是春天第五個節氣,萬物回暖,雨後天氣清新、明淨。傳統上,清明是掃墓的日子,讓我們重溫家族歷史,認識生命的根源。長大後,對清明多了一份理解。原來,聽長輩說「想當年」,有一種特別的連繫。他們的故事,幫助我們回答人生三大問題:「我從哪裡來?」、「我是誰?」以及「我們為誰辛苦為誰忙?」▌集體回憶保護網清明最獨特的主題之一就是「想當年」——也就是聽長輩說故事。你喜歡聽長輩說「想當年」嗎?這就要看是哪位長輩了。現今我們生活節奏快、資訊多,連滑三秒手機看貼文都感太慢,要靜下心聆聽長輩再說上一代的故事,真的需要花點耐心。加上年代和文化差異,可能會覺得「那些事與我無關」。雖然「想當年」甚至「集體想當年」聽起來很有年代感,但實際上,這對我們的生命成長、屬靈生命塑造以及身份認同的建立,別具重要意義。▌i.信仰孤島第一,不知道你可有發現,現今信仰變得個人化、選擇多了,特別是疫情過後,似乎足不出戶,光靠手機就能維繫信仰生活。起初覺得很棒,透過Zoom參加團契和崇拜超方便(省下時間還能多追兩部劇!)但卻少了人情味。平常沒事還好,但當遇到軟弱、失望或關係破裂時,要修復和連繫就難了。不只關係變淡,連信仰也會被沖淡。這幾年,許多弟兄姊妹因各種原因離開信仰群體,甚至移居海外,過著信仰流散的生活,很不容易。有些人還能保持信仰,但有些人因受傷、世界的誘惑、烈日與荊棘的攔阻,漸漸變成孤島。神並不是要我們成為信仰孤島,祂設立教會作為跨世代、跨群體的生命網絡。而彼此在神裡的見證、記憶和服侍,成為避免信徒落單的保護網,也賦予信徒共同延續信仰的使命。儘管有時候在信仰路上感孤單,好像沒人理解,但其實很多弟兄姊妹亦有同樣感受。神讓我們連結在一起,特別是與那些和我們有著相似經歷、正在經歷苦難的朋友互相理解,也與十架上孤獨而受苦的主耶穌互相理解,才有力量面對眼前的挑戰。▌ii.失憶諒解備忘錄第二,集體記憶是我們的屬靈資料庫和自帶備份,裡面有前人和後人得勝和跌倒的故事,是有血有肉的「想當年」備忘錄,也可以彼此借鏡。人軟弱時容易失憶,硬碟壞了沒關係,還有備份,軟弱時可以彼此提醒:「我也知道不容易,但還記得神以前怎樣幫助過你嗎?」「你不久前才向神立志,別放棄啊!」有時回想起一次神介入我們生命的深刻經歷,就足以照亮黑暗,幫助我們渡過難關。▌iii.群體讓人謙卑第三,群體讓人謙卑,避免過度個人化。有時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會感到自己的處境非常特殊,認為他人無法理解,或許這是事實,但也可能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甚至是驕傲,讓我們不願意聆聽別人的觀點,認為他們幫不了忙,阻止他人靠近自己。但有時候別人的故事能讓我們謙卑下來,看到每個人都有困難,不是要比較誰的問題最獨特,在彼此掙扎故事中的讚美,更真實。▌以色列人立石為記聖經裡也有一個「集體回憶」的大型活動,負責人就是約書亞。在《約書亞記》第四章1至9節,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這「候機室」度過了四十年,最終越過約旦河進入迦南。這刻是歷史轉折點,於是神吩咐約書亞做的第一件事,是搬石頭。這些石頭並不普通,它們是從約旦河底拿上來的,是神施行神蹟的證據。約書亞要以色列人把石頭立在河邊營地,教導百姓和後代:「將來你們的兒女問起,要告訴他們:『這些石頭是紀念耶和華讓約旦河水停住,好讓我們能過去。』」這是一個公開的屬靈儀式,並不是私人紀念,而是群體共享的信仰記號。1️⃣愛在記憶中找祢神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指出,記憶在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保存上帝干預故事的一種方式。他認為,若沒有這樣的紀念,幾代以後,以色列人不只會忘記這事,更可能失去對民族神聖使命與身份的意識。亦因為如此,神要求以色列人過河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計劃打仗或發展地產項目,而是「立石為記」。一切從身份開始,而這共同身份,建立在集體回憶上。記憶真的能成為一股動力。在我輔導的經驗中,有些人陷入極大的迷惘甚至在黑洞裡面,但憑著抓住心中一兩個美好的回憶,就有力量繼續前行。同樣地,在信仰上我們也需要謹記一兩次神介入的深刻經歷,將這些經歷藏在心裡。當我們感到四周黑暗、神似乎遙不可及時,這些回憶將成為照亮我們的「光」,鞏固我們的根。2️⃣集體回憶的製作步驟 or 密「兜兜」記憶法有沒有想過,用口傳不就好了,為何要立石?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面對豐富資源和多元文化,從存款歸零變成暴發户。神知道,人在缺乏時會埋怨,在富足時卻會忘本。正所謂「眼不見,心不念」(out of sight, out of mind)。▌a. 密「兜」積極記錄所以「記得」還不夠,重點是要「兜口兜面」的記得。第一步,要積極記錄。當時還沒有照片留念,立石為記就像他們的「過河全家福」。現代人能理解的一個道理是:拍照並不意味著會重看。▌b. 空間設計引發跨代交流所以,將石頭放在住宿的地方,以便進出時都能看到,這樣才不會忘記。不僅自己需要記住,當下一代詢問時,也𢤦得回答。這裡運用了空間設計的方法,誘發下一代產生好奇,讓他們自發詢問上一代的故事,從而建造跨世代共融社區。▌c. 最強輸入法加深記憶「最強輸入法」的研究顯示,最佳的學習方式是以輸出為目標的學習,加深實踐感。整個集體回憶的製造步驟環環相扣,是神苦心設計,旨在讓以色列人記住:「你的生命,是從神的恩典開始。」這也成為我們每天反思的問題:「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為誰辛苦為誰忙?」今天,我們的「迦南地」是什麼?我們有沒有養成立石紀念神恩典的習慣,好讓我們迷失的時候,有這塊石頭為記,讓神提醒我們:「你的身份,在我裡面。」3️⃣幾支竹仔不動搖十二塊石頭代表十二支派,並非缺乏自我,也不代表缺乏他人。它既保留了各支派的特色,同時也是合一的紀念,宣告神的主權。約書亞讓每個支派參與抬石,代表著所有人的故事都被接納和記錄。屬靈身份不是孤立的,每一代人都是前人故事的延續,基督的身體也是如此。正所謂「幾根竹子斷折難」,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世俗洪流,不動搖。▌結語在《約書亞記》的結尾,約書亞立定心志,他和他的全家要一同事奉耶和華。群眾也一同立志,離棄別神。眾人一起頌讚主在約旦河所行的神蹟和帶領。願我們與歷代信徒一樣「立石為記」,不忘根本。我認識許多人,在屬靈群體中的歸屬感很低,甚至沒有歸屬感,但仍然認真為主做好自己,認真對待信仰。在這裡,我想勉勵你,當你認真地做好自己,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抉擇時,你的見證同時也在默默地影響他人,你正在更新一個有形無形的見證資料庫。如果你正在漂泊、無根漂浮,背後一定有你的故事,辛苦你了。沒有人想無根,可能只是還沒找到能信賴或參與的屬靈群體。我們求主預備同行的朋友,預備我們的心,也預備合適的群體——不是「小圈子信仰俱樂部」,而是以基督為元帥、彼此數算神恩、立志一生事奉耶和華,聽從祂的話的群體。📍反思:1️⃣神吩咐以色列人立石為記,今日你的生命中有沒有類似的『屬靈記號』(如札記、物品、習慣)?它如何幫助你在軟弱時回憶神的恩典?2️⃣靈修中提到『信仰孤島』的現象——你曾否在信仰旅程中感到孤立?是什麼幫助你重新與群體連結(或仍渴望怎樣的連結)?你現在有否也感到孤立呢?3️⃣你是否有過一個被長輩或屬靈前輩的『想當年』故事深刻影響的經歷?這個故事如何塑造你對『信仰傳承』或『自我身份』的理解?📍禱告:帶領我們出黑暗入光明的天父,多謝祢賜予教會歷代信徒的見證,亦多謝祢今日仍與我們同行。如果我經常忘記祢的好,求祢寬恕我,並賜我一個「立石為記」的心 —— 與人分享祢見證的心。為我的信仰群體禱告,要維持一個群體,真的不容易,求祢拖帶、保守。亦為處於孤島狀態的朋友,或者正處於孤島狀態的我禱告,求祢憐憫,醫治,並預備我們的心,帶領我們進到一個合適的屬靈群體,不要叫我們孤伶伶地跟隨祢,好嗎?奉主耶穌名求,阿們。
📍第5季 第2集 「靈命震撼教育」|驚蟄#季節是祢寫給我的信
📍引言:你早上容易醒來嗎?可有算過,從鬧鐘響起到起床,通常需要幾分鐘?你又是用哪款鬧鐘聲叫醒自己?是那種比較柔和的,還是「嘈到拆天」的那種?有些人特別容易醒,比如我爸媽,鬧鐘一響,一分鐘內就能聽到梳洗的聲音。但偏偏卻生下一個鬧鐘響再大聲都醒不來的我。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自然醒」,有些人必須要靠外來的干預,才能甦醒過來。今天,來到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為什麼人這麼難被「叫醒」?就算雷打都不醒呢?
▌驚蟄的意義 「驚蟄」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形容這段時間,春雷驚動那些冬眠的蛇、蟲、鼠、螞蟻,讓田野重新開始充滿生機。其實,我們的靈命也一樣——不願意醒來,需要被上帝「叫醒」,可能是通過逆境、別人的提醒,或者聖經話語。如果叫了很多次都不醒,上帝唯有用非常的手段,以雷聲徹底的震撼我們,讓我們醒過來。這並不是要嚇我們,而是一個邀請,讓我們準備好迎接新的成長季節。
▌驚蟄-深層靈性昏睡睡眠有分深層和淺層,靈性的昏睡也是如此。有些比較淺層的問題,容易清醒,透過溫柔的提醒就能解決。但有些問題比較深層、頑固,可能必須要用很大聲的鬧鐘,才能真正讓我們為之所動。如果立春代表酒店前台溫柔的早安提醒,那驚蟄則是要你不起來也不行的room service了。為什麼人會「不願醒來」呢?也許是因為長時間停留在現狀,漸漸變得麻木,或者並不是不想改變,而是心裡在想:「都活了這麼多年,改變有那麼容易嗎?」又或許,身邊的人都這樣,大家都習慣了這樣過日子,「每個人都這樣」,「每個基督徒都這樣」,「每個男人、每個女人、每個父母、、每個同學……都一樣」成為了最方便的合理辯解,形成了一種「群體催眠」的狀態。再者,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可能出現偏差。明明是「夢遊中」,睡著了還以為自己完全清醒。自己看自己,往往會有很多盲點,容易高估或低估自己。此外,我們認識自己有多深呢?我們有些特質是隱藏的,只有經歷某些處境或情況時,才能真正顯現出來,才能觸動那張底牌,讓它浮現出來。
▌痛楚-最佳人生導師那在什麼情況下,人會願意改變呢?曾經聽過一位家庭治療師說過,改變的關鍵在於:「危機感。」改變需要是自願的,人通常是在被逼到絕境,受到了很大的痛苦,甚至摔得很慘,才會真切地感受到事態的嚴重性,才會認真對待,進而開始反思:「我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和上帝的關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痛楚,往往是人生最真實的老師。試想一下,最深刻的功課、最深切的反思,通常來自那些痛徹心扉的經歷。可能是某些困境,像是生病、失業、甚至是關係的破裂,這些經歷徹底打亂了我們對未來大計的依賴,粉碎了我們的驕傲。你可有發現,曾經經歷過變故的人,通常都會有更多想要分享的經歷?因為那些讓人痛苦、驚訝、錯愕的片段,讓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自己無助和脆弱的本相,也督促我們去成長,重新尋找神。如果我們太快地將痛楚抹去,太快說「好了,沒事了」,而不讓自己或別人真正經歷那份失落和懊悔,那麼就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清醒並不容易,痛楚更是艱難,但如果不經歷痛苦,清醒很多時候只會停留在表面,並不會深刻。「主啊,我隱藏的罪,我的一切,祢最清楚。求祢來鑒察我,引導我。
▌聖經中有一個經歷像驚蟄般甦醒的人,那個人就是彼得。
📍馬太福音26:31-35;69-75
1️⃣絕處人性之顯露彼得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是主耶穌的門徒,是一個感性、衝動,並且會為主挺身而出的性情中人。在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當他聽到主耶穌預言自己將會被釘十字架、被背叛時,他向主宣告說:「即使所有人都因為祢而跌倒,我也絕不會因祢而跌倒。」當晚的氣氛高漲,所有的門徒都吶喊誓師:「就算死,我也絕不會不認祢」,那場面多麼壯觀。然而,這股高漲的氣氛並未持久,當耶穌被捉拿並審判時,有一位婦女認出了彼得,試圖揭露他。彼得感到非常害怕,他的防衛機制全線敞開,為求自保,他怕得三次不認主。原來,當人面對巨大的壓力、被逼到絕境時,是可以變得非常軟弱的。我想,彼得從來沒遇過這樣可怕的情況,也沒見過自己如此無力、善變的一面。我們也一樣,之前可能覺得自己還不錯,會去教會,會事奉,覺得自己算是一個不錯的人。但是,當試煉來臨,當需要付出代價時,我們的底牌終於揭開──原來我們並非紮根在磐石上,而是在流沙上。你說彼得沒有勇氣嗎?其實也不是這樣。在耶穌被捉拿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揮刀砍下別人的耳朵,足見他有義氣,亦好刀法。如果故事停留在這裡,也許所有人都會覺得彼得是最勇敢的門徒。但主並不滿足於此,祂要得著整個彼得,並為將來賦予彼得更大的託付做好預備。第一步,就是讓彼得的真實本相顯現出來。
2️⃣ 痛悔的轉捩點:停頓請注意,聖經並沒有批評彼得這個行為是好是壞,只是記載了彼得在事後走到外面痛哭。彼得在哭什麼?聖經沒有明說。你可有試過跌倒,或覺得自己很失敗?是不是也有過那種感覺,覺得自己很無用、很羞愧,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辜負了主給的機會?愧疚的感覺真的可以很沉重,「對不起主,我真的不想這樣,沒想到我竟然會這麼自私、這麼軟弱,我真的無臉再見祢。」在那份憂傷和痛悔中,我們開始停下來,重新看清楚自己。這個停頓,對於覺醒來說,攸關重要。在痛苦中,我們終於願意停下來,不再淡化自己過去的缺失,也不再高舉自己的道理。我們與虛假的認知割席斷交,讓出空間,重新發現自己。只有先有空間,才能灌注真相和主的真理進來。原來「今日睇真啲」是如斯激烈。彼得跌倒後,他並沒有對此無動於衷,而是痛哭,並停了下來。彼得回想起來,發現其實主早就知道他會跌倒,主從來就知道。更讓彼得震驚的是,儘管主知道人會失信、會背叛祂,主仍然相信我們、接納我們,主真是好。
3️⃣ 在破碎中被主澆灌之後,耶穌復活,祂回到加利利海邊尋回祂的門徒。我們的主,怎樣面對曾經背叛祂的人?我們一齊來聽聽:
📍經文:約翰福音21:15-1815 他們吃過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 耶穌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起來,對耶穌說:「主啊,祢知道一切,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輕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可是,你年老的時候,將要伸出雙手,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
▌i.迎接恩典悔疚的彼得終於遇到主,百感交集。有時面對主,我們會不會也這樣,記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覺得自己不配接受主的愛呢?人為什麼那麼怕失敗?因為通常我們犯錯後,迎接我們的,往往是批評、嘲笑和拒絕。那份冷漠與被離棄,足以讓人無力向前。主耶穌似乎明白這一點,祂的恩典是主動的,祂主動尋找彼得。主透過三次提問「你愛我嗎?」來修復與彼得之間的關係。當彼得倒空自己,被主的愛重新澆灌時,他得到了醫治、釋放,也獲得了更深的覺醒。
▌ii.迎接呼召三次不認主、誠信破產的門徒,重新遇上主三次恩典的邀請。主耶穌把彼得的內疚感轉化為愛的動力:「今天我怎樣愛你,你將來怎樣愛我的小羊。」這個經歷,成為彼得日後謙卑承擔教會的基石。讓他從曾經的快刀手,變成了勸勉門徒彼此相愛的牧者,最終為主殉道,倒吊在十字架上死去。當初彼得說過:「即使所有人都因祢絆倒,我也絕不會因祢絆倒」,「就算死,我也決不會不認祢」。現在看來,彼得沒有失信,他最終做到了,所有門徒都做到了。
▌iii.以主的目光看萬事主最後灌注給彼得,預言彼得將如何殉道,是教導彼得用祂的目光去看自己,彷彿是主告訴彼得:「當你曾經無法揮刀斬向兵丁時,我已經告訴你,你會三次不認我,不是因為我要你灰心,而是希望你能學會用我的目光來看待你自己的本相。可是,我不僅關注你的跌倒,我更看見你們將來為我受苦、成長,並且至死忠心。我知道你們愛我。不要停留在過去,學會用我的目光來看你整個人生。」用主的目光取代我們自己的眼光,就是覺醒的開始。「覺醒是深刻得多的開悟... 你開始知道自己不應該以一己的角度看上帝,而是要從上帝的角度來看身外物。」——Richard Rohr 《一花一天國》有很多人可能在愛主的道路上,會覺得自己曾經受過傷,曾經跌倒,甚至不敢再愛了。但正是因為曾經跌倒,我們才發現,無條件的愛是如此珍貴。成聖的路雖然艱難,卻充滿榮耀。若你曾經經歷過重大的挫敗,或正在面對人生的風浪,願你不要放棄,因為主從未放棄你,你與主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不要讓失敗定義你自己。起來吧,願主今天親自尋找你,安慰你,醫治你,釋放你,在主的寶座前,我們重新用生命回應主的愛。
📍反思:你是否正在或曾經經歷過一個失敗或軟弱的季節?嘗試與主以愛一同凝望這片段,慢慢看,看看可有新的發現?主若今天也在問你:「你愛我嗎?」你會怎樣回答?在你跌倒的地方,你願意起來,讓主重新建立你,使用你嗎?
📍禱告: 深知我的一切的主,我感謝祢,因為祢知道我的所有,但祢仍然愛我,相信我。主啊,好對唔住,我有好多地方都做得不好。有時,當我跌倒,連我自己都不再信自己,不放過自己,活在自責裡。求主祢赦免我。今日,求祢在我軟弱的地方尋找我,醫治我,倒空我,並以真理和愛重新澆灌我。在我沉淪的地方,願祢徹底嘅叫醒我,再次讓我行在祢的心意裡面,在祢的愛中被祢得著。奉主名求,阿們。
📍第5季 第1集 「如果你知要立春」#季節是祢寫給我的信
📍經文:出埃及記 3:1-7,10-141 摩西牧養他岳父米甸祭司葉忒羅的羊羣。一日,領羊羣往野外去,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2 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裏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摩西觀看,不料,荊棘被火燒着,卻沒有燒燬。3 摩西說:「我要過去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何沒有燒壞呢?」4 耶和華神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裡呼叫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裡。」5 神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 6 又說:「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摩西蒙上臉,因為怕看神。7 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 … 10 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11 摩西對神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12 神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我,這就是我打發你去的證據。」13 摩西對神說:「我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14 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引言:你是如何發現春天的來臨?通常,聽到商場的賀年歌曲就知道春天的到來。都市人甚少留意自然界的變化,一方面因為忙碌,另一方面,我們的眼目總停留在手機,怎會看到呢?但古代不同,古代人要明辨每個節氣的來臨和特色,配合春天的雨露,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收割和冬天的冬藏,農作物方能結成豐收。屬靈生命也是如此,面對順境、逆境,何時拒絕、何時委身、何時等候、何時放手,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在這個系列,我們精選了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17個節氣,比喻與神同行的屬靈季節。如果世界變得太快,就讓節氣教我們放慢步伐,專注當下的屬靈功課。今日,我們來認識第一個節氣-「立春」。
▌立春的意義 說到春天,通常帶給人們一種春光明媚的感覺。但你有沒有發現,中國的立春,卻常在天寒地凍、夜晚又長的日子?感覺一點也不像春天。中國人以立春作為春季起點,比西方以春分為準早十五至二十日,展示一種前瞻覺察的智慧。就像母親受孕,雖然在外沒甚麼異樣,但其實生命早已暗暗地開始。看到冰雪開始融化,冬蟲蠢蠢欲動,農夫就能察驗,春耕的季節來臨。如果春天的要旨在於「開始」,那麼,其精髓在於我們能否辨別這個「開始」,還是我們仍然後知後覺呢?
▌立春-靈性的復甦如果用立春來比喻我們跟上帝的靈程,像一個靈魂甦醒、與神關係更新的季節。在這個時候,我們心入面常有種難以名狀的悸動,怕踏出安舒區,卻又躍躍欲試。或許是一份對神的渴慕、一個寬恕,或復和的念頭?對某些群體或事奉的感動?對世界的不滿足?雖然只是微弱的聲音,事情尚未有眉目,卻特別地引起我們的注意和好奇。原來是神用溫柔的聲音邀請我們,從沉睡中甦醒,「起身喇,唔好再做糊塗人,要明白主嘅心意。」(「不要做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5:17))神的邀請讓我們邁向「信、望、愛」的豐盛,更想認識祂、跟隨祂、榮耀祂。這份復興不是出於自我激勵,而是神主權的呼召,原來,聖靈悄無聲地播下了春耕的種子。
▌春天的代價新開始啊?意外嗎?高興嗎?你有沒有聽過老闆所發表的未來大計?說是有好多改變、目標,你會有甚麼感覺?是興奮,還是:「工作量會增加啊?而且,這真的可行嗎?」同樣,當神呼喚我們從舊我中作出改變,我們同樣會考慮一番。春天是盼望的季節,但同時,它不是一個沒有代價的季節。春天來臨之前,或許經歷過漫長的冬季,等得太久,或者,隨年歲的增長,經歷過年復年的期望與失望,種子在泥土裡,反而覺得安全又舒適。「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成為我們自我保護的機制。不知不覺,我們停留在寒冬之中太長時間,忘記自己身份和使命,以為自己是「西伯利亞人,冬天的冠軍」,對溫暖和光明感到抗拒和陌生。「前望需要勇氣,有誰可以給我們勇氣呢?」
▌忽略春天和拒絕改變的代價然而,拒絕改變,就像拒絕春天,將帶來不可忽視的後果。例如:我們不敢在春天播種,就會錯過最好的成長機會。面對過去、面對未來的不穩定性,真的會感到懼怕和痛苦。但拒絕面對過去的失敗,抗拒痛苦,只會停滯不前,更會重複地錯失與上帝更親近的機會。春天是神賜給我們回應祂的時刻,是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的季節。正如梅頓所說:「我們的生命是為了不斷甦醒,不是在外界尋找刺激,而是在內裡遇見神。」聖經中也有一位人物,經歷「立春」般的呼召與掙扎,他是摩西。
📍摩西的召命與轉變(出埃及記3-4章) 摩西的故事由年輕時充滿信心,卻一夜間跌入恐懼深淵開始。他是埃及宮廷長大,是法老女兒的養子,本有著無限未來和權力。但他看到一位以色列人被虐待,就在怒火中燒殺了人,事後逃亡米甸曠野,經過四十年平凡孤獨的牧羊生活,再在那裡被主呼召。
▌摩西的回應為我們提供了回應呼召的五步曲:
1️⃣ 靜觀與發現摩西在曠野牧羊多年,看似被投閒置棄,實際上神磨練了他對環境的敏感度和靜觀的能力。當上帝藉着燃燒卻沒有焚毀的荊棘向他顯現時,他看到了。有沒有想過,其實野外中四周都是荊棘,哪一棵燒著了,哪一棵燒著了但沒有被燒毀,你真的能看到嗎?這不是一個容易被察覺的神蹟,需要慢慢觀察,看完一次又一次。然而,摩西因著曠野的歷練,加上放羊可能真的有很多空間,讓他能留意到這微小的異象,並被吸引去靠近。這彷彿是神用很特別的方法肯定摩西,神知道他的光景,想他知道:「你沒有被投閒置棄,我認識你、揀選你」。神是揀選人的神,祂的邀請常常在日常和平凡中向我們啟示,我們要預備好心靈的空間,每日細察神恩典臨在的足跡。如果你正在停頓的季節,或者覺得自己已經失敗了,請不要放棄,我們在這個季節,一起學習留意神同在的足跡。
2️⃣ 走過去摩西看見這獨特的異象,他沒有走開,他走過去了。我們很多時都會有來自神的提醒和感動,卻沒有付諸行動,消滅掉聖靈的感動。摩西沒有,他的覺察為他產生好奇,以開放的心走近這個感動,要一探究竟。
3️⃣ 仔細聆聽神的心意摩西仔細聆聽上帝的呼喚。很多時候我們都不願意花時間聆聽神的說話,禱告都是以講述自己的事為主,而聆聽神的說話真的需要花一些時間和耐性。摩西與神對話,首先明白清楚神的旨意是甚麼。
4️⃣ 真誠面對掙扎,與上帝坦誠傾吐摩西沒有急著回應,他真誠地表達內心的掙扎,第一個反應是質疑。「我是誰,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出埃及記 3:11)。「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祢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我本是拙口笨舌的。」(出埃及記 4:10) 「我都唔識講嘢嘅。」他坦白自己不夠資格。但儘管摩西滿腦子問號,他堅持與神坦誠對話,邀請神參與他內心的小劇場。他的對話中充滿了掙扎,甚至幾次直接表達自己的不願意。然而,神耐心地聆聽他、回應他,沒有不讓他說,並一步步建立他的信心。就在這個過程,神讓摩西認識祂,神告訴摩西祂是自有永有的神,是他列祖的神,會聽到人哀聲並會拯救他們的神,祂名字叫耶和華。他們開始建立關係。這提醒我們,面對神的邀請,我們可以對神打開心扉,神明白,祂願意聆聽。神亦是一個喜悅,並會花時間讓我們認識祂的神。
5️⃣ 以信心踏出第一步摩西以信心踏出第一步,開展他的屬靈春天。其實他都不知道到時會發生甚麼事,但他不以自己的不安作為量度神呼召是否合理的尺子。他選擇信靠神,踏出第一步,回到埃及,開始承擔神所託付的使命。這是一個屬靈重生的起點,從此,摩西不再依靠自己的能力,而是以神的呼召為中心,尋回他勇氣的泉源,完成了一生的使命。
📍反思:1. 你忙碌嗎?邀請你花一點時間安靜下來,靜靜地感受內心的悸動,凝望一下最近發生的事情。最近有沒有一些事情,你想向神感恩的呢? 2. 最近,有沒有一些感動,一些不滿足,一些好奇心,你覺得是神安放在你的心裡面的呢?
📍禱告: 自有永有的神,或許,我們跟摩西很相似,曾經跌倒過、蹉跎過,對人和事都失去了信心和動力,停留在久寒嚴冬的荒野地中。主啊,求祢提醒我,祢沒有放棄,或忘記我,求祢帶我離開冬天,進入春天。今日,我願意為祢留一個心靈空間,靜觀在這個季節中,祢的足跡和為我預備的恩典,我很渴望認識祢更多,看到祢的恩典更多,跟隨祢更多。主啊,我知道改變和成長需要代價,求祢賜給我勇氣踏前和渴望改變的心,我不要再錯過祢的感動。在祢面前,我袒露我的軟弱、擔憂,並邀請祢進入我需要被醫治的地方,期待做新事的神,在我生命做新事。奉主名求,阿們。
📍詩歌 《愛叫我勇敢踏前》 • 同心圓 |《愛叫我勇敢踏前》TWS 敬拜者使團
曲、詞:馬啟邦
編曲:TWS Band
前望需要勇氣 等待時需盼望猶幸一生同行 是祢給我力量前路縱如曠野 主住我心縱天塌下來心不慌聖靈內住我心高歌沿途有主 劃破深海止息狂風駭浪祢的愛 叫我勇敢踏前 靠祢堅壯昂然橫越 曠野幽谷不屈源於盼望祢的愛 是我危難裡唯一的真光祢話語 如雲柱火柱導航著 若履平原世事變 但神祢不變神的帳幕 住在人間祢的愛 叫我勇敢踏前靠祢堅壯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