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季 第2集 「靈命震撼教育」|驚蟄#季節是祢寫給我的信
📍引言:你早上容易醒來嗎?可有算過,從鬧鐘響起到起床,通常需要幾分鐘?你又是用哪款鬧鐘聲叫醒自己?是那種比較柔和的,還是「嘈到拆天」的那種?有些人特別容易醒,比如我爸媽,鬧鐘一響,一分鐘內就能聽到梳洗的聲音。但偏偏卻生下一個鬧鐘響再大聲都醒不來的我。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自然醒」,有些人必須要靠外來的干預,才能甦醒過來。今天,來到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為什麼人這麼難被「叫醒」?就算雷打都不醒呢?
▌驚蟄的意義 「驚蟄」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形容這段時間,春雷驚動那些冬眠的蛇、蟲、鼠、螞蟻,讓田野重新開始充滿生機。其實,我們的靈命也一樣——不願意醒來,需要被上帝「叫醒」,可能是通過逆境、別人的提醒,或者聖經話語。如果叫了很多次都不醒,上帝唯有用非常的手段,以雷聲徹底的震撼我們,讓我們醒過來。這並不是要嚇我們,而是一個邀請,讓我們準備好迎接新的成長季節。
▌驚蟄-深層靈性昏睡睡眠有分深層和淺層,靈性的昏睡也是如此。有些比較淺層的問題,容易清醒,透過溫柔的提醒就能解決。但有些問題比較深層、頑固,可能必須要用很大聲的鬧鐘,才能真正讓我們為之所動。如果立春代表酒店前台溫柔的早安提醒,那驚蟄則是要你不起來也不行的room service了。為什麼人會「不願醒來」呢?也許是因為長時間停留在現狀,漸漸變得麻木,或者並不是不想改變,而是心裡在想:「都活了這麼多年,改變有那麼容易嗎?」又或許,身邊的人都這樣,大家都習慣了這樣過日子,「每個人都這樣」,「每個基督徒都這樣」,「每個男人、每個女人、每個父母、、每個同學……都一樣」成為了最方便的合理辯解,形成了一種「群體催眠」的狀態。再者,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可能出現偏差。明明是「夢遊中」,睡著了還以為自己完全清醒。自己看自己,往往會有很多盲點,容易高估或低估自己。此外,我們認識自己有多深呢?我們有些特質是隱藏的,只有經歷某些處境或情況時,才能真正顯現出來,才能觸動那張底牌,讓它浮現出來。
▌痛楚-最佳人生導師那在什麼情況下,人會願意改變呢?曾經聽過一位家庭治療師說過,改變的關鍵在於:「危機感。」改變需要是自願的,人通常是在被逼到絕境,受到了很大的痛苦,甚至摔得很慘,才會真切地感受到事態的嚴重性,才會認真對待,進而開始反思:「我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和上帝的關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痛楚,往往是人生最真實的老師。試想一下,最深刻的功課、最深切的反思,通常來自那些痛徹心扉的經歷。可能是某些困境,像是生病、失業、甚至是關係的破裂,這些經歷徹底打亂了我們對未來大計的依賴,粉碎了我們的驕傲。你可有發現,曾經經歷過變故的人,通常都會有更多想要分享的經歷?因為那些讓人痛苦、驚訝、錯愕的片段,讓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自己無助和脆弱的本相,也督促我們去成長,重新尋找神。如果我們太快地將痛楚抹去,太快說「好了,沒事了」,而不讓自己或別人真正經歷那份失落和懊悔,那麼就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清醒並不容易,痛楚更是艱難,但如果不經歷痛苦,清醒很多時候只會停留在表面,並不會深刻。「主啊,我隱藏的罪,我的一切,祢最清楚。求祢來鑒察我,引導我。
▌聖經中有一個經歷像驚蟄般甦醒的人,那個人就是彼得。
📍馬太福音26:31-35;69-75
1️⃣絕處人性之顯露彼得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是主耶穌的門徒,是一個感性、衝動,並且會為主挺身而出的性情中人。在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當他聽到主耶穌預言自己將會被釘十字架、被背叛時,他向主宣告說:「即使所有人都因為祢而跌倒,我也絕不會因祢而跌倒。」當晚的氣氛高漲,所有的門徒都吶喊誓師:「就算死,我也絕不會不認祢」,那場面多麼壯觀。然而,這股高漲的氣氛並未持久,當耶穌被捉拿並審判時,有一位婦女認出了彼得,試圖揭露他。彼得感到非常害怕,他的防衛機制全線敞開,為求自保,他怕得三次不認主。原來,當人面對巨大的壓力、被逼到絕境時,是可以變得非常軟弱的。我想,彼得從來沒遇過這樣可怕的情況,也沒見過自己如此無力、善變的一面。我們也一樣,之前可能覺得自己還不錯,會去教會,會事奉,覺得自己算是一個不錯的人。但是,當試煉來臨,當需要付出代價時,我們的底牌終於揭開──原來我們並非紮根在磐石上,而是在流沙上。你說彼得沒有勇氣嗎?其實也不是這樣。在耶穌被捉拿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揮刀砍下別人的耳朵,足見他有義氣,亦好刀法。如果故事停留在這裡,也許所有人都會覺得彼得是最勇敢的門徒。但主並不滿足於此,祂要得著整個彼得,並為將來賦予彼得更大的託付做好預備。第一步,就是讓彼得的真實本相顯現出來。
2️⃣ 痛悔的轉捩點:停頓請注意,聖經並沒有批評彼得這個行為是好是壞,只是記載了彼得在事後走到外面痛哭。彼得在哭什麼?聖經沒有明說。你可有試過跌倒,或覺得自己很失敗?是不是也有過那種感覺,覺得自己很無用、很羞愧,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辜負了主給的機會?愧疚的感覺真的可以很沉重,「對不起主,我真的不想這樣,沒想到我竟然會這麼自私、這麼軟弱,我真的無臉再見祢。」在那份憂傷和痛悔中,我們開始停下來,重新看清楚自己。這個停頓,對於覺醒來說,攸關重要。在痛苦中,我們終於願意停下來,不再淡化自己過去的缺失,也不再高舉自己的道理。我們與虛假的認知割席斷交,讓出空間,重新發現自己。只有先有空間,才能灌注真相和主的真理進來。原來「今日睇真啲」是如斯激烈。彼得跌倒後,他並沒有對此無動於衷,而是痛哭,並停了下來。彼得回想起來,發現其實主早就知道他會跌倒,主從來就知道。更讓彼得震驚的是,儘管主知道人會失信、會背叛祂,主仍然相信我們、接納我們,主真是好。
3️⃣ 在破碎中被主澆灌之後,耶穌復活,祂回到加利利海邊尋回祂的門徒。我們的主,怎樣面對曾經背叛祂的人?我們一齊來聽聽:
📍經文:約翰福音21:15-1815 他們吃過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 耶穌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起來,對耶穌說:「主啊,祢知道一切,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輕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可是,你年老的時候,將要伸出雙手,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
▌i.迎接恩典悔疚的彼得終於遇到主,百感交集。有時面對主,我們會不會也這樣,記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覺得自己不配接受主的愛呢?人為什麼那麼怕失敗?因為通常我們犯錯後,迎接我們的,往往是批評、嘲笑和拒絕。那份冷漠與被離棄,足以讓人無力向前。主耶穌似乎明白這一點,祂的恩典是主動的,祂主動尋找彼得。主透過三次提問「你愛我嗎?」來修復與彼得之間的關係。當彼得倒空自己,被主的愛重新澆灌時,他得到了醫治、釋放,也獲得了更深的覺醒。
▌ii.迎接呼召三次不認主、誠信破產的門徒,重新遇上主三次恩典的邀請。主耶穌把彼得的內疚感轉化為愛的動力:「今天我怎樣愛你,你將來怎樣愛我的小羊。」這個經歷,成為彼得日後謙卑承擔教會的基石。讓他從曾經的快刀手,變成了勸勉門徒彼此相愛的牧者,最終為主殉道,倒吊在十字架上死去。當初彼得說過:「即使所有人都因祢絆倒,我也絕不會因祢絆倒」,「就算死,我也決不會不認祢」。現在看來,彼得沒有失信,他最終做到了,所有門徒都做到了。
▌iii.以主的目光看萬事主最後灌注給彼得,預言彼得將如何殉道,是教導彼得用祂的目光去看自己,彷彿是主告訴彼得:「當你曾經無法揮刀斬向兵丁時,我已經告訴你,你會三次不認我,不是因為我要你灰心,而是希望你能學會用我的目光來看待你自己的本相。可是,我不僅關注你的跌倒,我更看見你們將來為我受苦、成長,並且至死忠心。我知道你們愛我。不要停留在過去,學會用我的目光來看你整個人生。」用主的目光取代我們自己的眼光,就是覺醒的開始。「覺醒是深刻得多的開悟... 你開始知道自己不應該以一己的角度看上帝,而是要從上帝的角度來看身外物。」——Richard Rohr 《一花一天國》有很多人可能在愛主的道路上,會覺得自己曾經受過傷,曾經跌倒,甚至不敢再愛了。但正是因為曾經跌倒,我們才發現,無條件的愛是如此珍貴。成聖的路雖然艱難,卻充滿榮耀。若你曾經經歷過重大的挫敗,或正在面對人生的風浪,願你不要放棄,因為主從未放棄你,你與主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不要讓失敗定義你自己。起來吧,願主今天親自尋找你,安慰你,醫治你,釋放你,在主的寶座前,我們重新用生命回應主的愛。
📍反思:你是否正在或曾經經歷過一個失敗或軟弱的季節?嘗試與主以愛一同凝望這片段,慢慢看,看看可有新的發現?主若今天也在問你:「你愛我嗎?」你會怎樣回答?在你跌倒的地方,你願意起來,讓主重新建立你,使用你嗎?
📍禱告: 深知我的一切的主,我感謝祢,因為祢知道我的所有,但祢仍然愛我,相信我。主啊,好對唔住,我有好多地方都做得不好。有時,當我跌倒,連我自己都不再信自己,不放過自己,活在自責裡。求主祢赦免我。今日,求祢在我軟弱的地方尋找我,醫治我,倒空我,並以真理和愛重新澆灌我。在我沉淪的地方,願祢徹底嘅叫醒我,再次讓我行在祢的心意裡面,在祢的愛中被祢得著。奉主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