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季 第3集 「一切由身份開始」|清明#季節是祢寫給我的信
📍經文:約書亞記4:1-91 國民盡都過了約旦河,耶和華就對約書亞說: 2 「你從民中要揀選十二個人,每支派一人, 3 吩咐他們說:『你們從這裡,從約旦河中、祭司腳站定的地方,取十二塊石頭帶過去,放在你們今夜要住宿的地方。』」4 於是,約書亞將他從以色列人中所預備的那十二個人,每支派一人,都召了來,5 對他們說:「你們下約旦河中,過到耶和華你們神的約櫃前頭,按著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數目,每人取一塊石頭扛在肩上。6 這些石頭在你們中間可以作為證據。日後你們的子孫問你們說:『這些石頭是甚麼意思?』7 你們就對他們說:『這是因為約旦河的水在耶和華的約櫃前斷絕;約櫃過約旦河的時候,約旦河的水就斷絕了。這些石頭要作以色列人永遠的記念。』」8 以色列人就照約書亞所吩咐的,按著以色列人支派的數目,從約旦河中取了十二塊石頭,都遵耶和華所吩咐約書亞的行了。他們把石頭帶過去,到他們所住宿的地方,就放在那裡。9 約書亞另把十二塊石頭立在約旦河中,在抬約櫃的祭司腳站立的地方;直到今日,那石頭還在那裡。📍引言:小時候,我最怕兩個節日—— 一個是「拜年」(農曆新年),一個是「拜山」(清明節)。你可有發現這兩個節日很像?都要一大早起床,到處拜訪一些不熟甚至沒見過的親戚,聽他們說往事。還是孩子的我們,只覺得又無聊又疲累,心想:「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只想趕快回家睡覺和打電玩。▌清明的意義清明是春天第五個節氣,萬物回暖,雨後天氣清新、明淨。傳統上,清明是掃墓的日子,讓我們重溫家族歷史,認識生命的根源。長大後,對清明多了一份理解。原來,聽長輩說「想當年」,有一種特別的連繫。他們的故事,幫助我們回答人生三大問題:「我從哪裡來?」、「我是誰?」以及「我們為誰辛苦為誰忙?」▌集體回憶保護網清明最獨特的主題之一就是「想當年」——也就是聽長輩說故事。你喜歡聽長輩說「想當年」嗎?這就要看是哪位長輩了。現今我們生活節奏快、資訊多,連滑三秒手機看貼文都感太慢,要靜下心聆聽長輩再說上一代的故事,真的需要花點耐心。加上年代和文化差異,可能會覺得「那些事與我無關」。雖然「想當年」甚至「集體想當年」聽起來很有年代感,但實際上,這對我們的生命成長、屬靈生命塑造以及身份認同的建立,別具重要意義。▌i.信仰孤島第一,不知道你可有發現,現今信仰變得個人化、選擇多了,特別是疫情過後,似乎足不出戶,光靠手機就能維繫信仰生活。起初覺得很棒,透過Zoom參加團契和崇拜超方便(省下時間還能多追兩部劇!)但卻少了人情味。平常沒事還好,但當遇到軟弱、失望或關係破裂時,要修復和連繫就難了。不只關係變淡,連信仰也會被沖淡。這幾年,許多弟兄姊妹因各種原因離開信仰群體,甚至移居海外,過著信仰流散的生活,很不容易。有些人還能保持信仰,但有些人因受傷、世界的誘惑、烈日與荊棘的攔阻,漸漸變成孤島。神並不是要我們成為信仰孤島,祂設立教會作為跨世代、跨群體的生命網絡。而彼此在神裡的見證、記憶和服侍,成為避免信徒落單的保護網,也賦予信徒共同延續信仰的使命。儘管有時候在信仰路上感孤單,好像沒人理解,但其實很多弟兄姊妹亦有同樣感受。神讓我們連結在一起,特別是與那些和我們有著相似經歷、正在經歷苦難的朋友互相理解,也與十架上孤獨而受苦的主耶穌互相理解,才有力量面對眼前的挑戰。▌ii.失憶諒解備忘錄第二,集體記憶是我們的屬靈資料庫和自帶備份,裡面有前人和後人得勝和跌倒的故事,是有血有肉的「想當年」備忘錄,也可以彼此借鏡。人軟弱時容易失憶,硬碟壞了沒關係,還有備份,軟弱時可以彼此提醒:「我也知道不容易,但還記得神以前怎樣幫助過你嗎?」「你不久前才向神立志,別放棄啊!」有時回想起一次神介入我們生命的深刻經歷,就足以照亮黑暗,幫助我們渡過難關。▌iii.群體讓人謙卑第三,群體讓人謙卑,避免過度個人化。有時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會感到自己的處境非常特殊,認為他人無法理解,或許這是事實,但也可能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甚至是驕傲,讓我們不願意聆聽別人的觀點,認為他們幫不了忙,阻止他人靠近自己。但有時候別人的故事能讓我們謙卑下來,看到每個人都有困難,不是要比較誰的問題最獨特,在彼此掙扎故事中的讚美,更真實。▌以色列人立石為記聖經裡也有一個「集體回憶」的大型活動,負責人就是約書亞。在《約書亞記》第四章1至9節,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這「候機室」度過了四十年,最終越過約旦河進入迦南。這刻是歷史轉折點,於是神吩咐約書亞做的第一件事,是搬石頭。這些石頭並不普通,它們是從約旦河底拿上來的,是神施行神蹟的證據。約書亞要以色列人把石頭立在河邊營地,教導百姓和後代:「將來你們的兒女問起,要告訴他們:『這些石頭是紀念耶和華讓約旦河水停住,好讓我們能過去。』」這是一個公開的屬靈儀式,並不是私人紀念,而是群體共享的信仰記號。1️⃣愛在記憶中找祢神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指出,記憶在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保存上帝干預故事的一種方式。他認為,若沒有這樣的紀念,幾代以後,以色列人不只會忘記這事,更可能失去對民族神聖使命與身份的意識。亦因為如此,神要求以色列人過河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計劃打仗或發展地產項目,而是「立石為記」。一切從身份開始,而這共同身份,建立在集體回憶上。記憶真的能成為一股動力。在我輔導的經驗中,有些人陷入極大的迷惘甚至在黑洞裡面,但憑著抓住心中一兩個美好的回憶,就有力量繼續前行。同樣地,在信仰上我們也需要謹記一兩次神介入的深刻經歷,將這些經歷藏在心裡。當我們感到四周黑暗、神似乎遙不可及時,這些回憶將成為照亮我們的「光」,鞏固我們的根。2️⃣集體回憶的製作步驟 or 密「兜兜」記憶法有沒有想過,用口傳不就好了,為何要立石?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面對豐富資源和多元文化,從存款歸零變成暴發户。神知道,人在缺乏時會埋怨,在富足時卻會忘本。正所謂「眼不見,心不念」(out of sight, out of mind)。▌a. 密「兜」積極記錄所以「記得」還不夠,重點是要「兜口兜面」的記得。第一步,要積極記錄。當時還沒有照片留念,立石為記就像他們的「過河全家福」。現代人能理解的一個道理是:拍照並不意味著會重看。▌b. 空間設計引發跨代交流所以,將石頭放在住宿的地方,以便進出時都能看到,這樣才不會忘記。不僅自己需要記住,當下一代詢問時,也𢤦得回答。這裡運用了空間設計的方法,誘發下一代產生好奇,讓他們自發詢問上一代的故事,從而建造跨世代共融社區。▌c. 最強輸入法加深記憶「最強輸入法」的研究顯示,最佳的學習方式是以輸出為目標的學習,加深實踐感。整個集體回憶的製造步驟環環相扣,是神苦心設計,旨在讓以色列人記住:「你的生命,是從神的恩典開始。」這也成為我們每天反思的問題:「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為誰辛苦為誰忙?」今天,我們的「迦南地」是什麼?我們有沒有養成立石紀念神恩典的習慣,好讓我們迷失的時候,有這塊石頭為記,讓神提醒我們:「你的身份,在我裡面。」3️⃣幾支竹仔不動搖十二塊石頭代表十二支派,並非缺乏自我,也不代表缺乏他人。它既保留了各支派的特色,同時也是合一的紀念,宣告神的主權。約書亞讓每個支派參與抬石,代表著所有人的故事都被接納和記錄。屬靈身份不是孤立的,每一代人都是前人故事的延續,基督的身體也是如此。正所謂「幾根竹子斷折難」,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世俗洪流,不動搖。▌結語在《約書亞記》的結尾,約書亞立定心志,他和他的全家要一同事奉耶和華。群眾也一同立志,離棄別神。眾人一起頌讚主在約旦河所行的神蹟和帶領。願我們與歷代信徒一樣「立石為記」,不忘根本。我認識許多人,在屬靈群體中的歸屬感很低,甚至沒有歸屬感,但仍然認真為主做好自己,認真對待信仰。在這裡,我想勉勵你,當你認真地做好自己,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抉擇時,你的見證同時也在默默地影響他人,你正在更新一個有形無形的見證資料庫。如果你正在漂泊、無根漂浮,背後一定有你的故事,辛苦你了。沒有人想無根,可能只是還沒找到能信賴或參與的屬靈群體。我們求主預備同行的朋友,預備我們的心,也預備合適的群體——不是「小圈子信仰俱樂部」,而是以基督為元帥、彼此數算神恩、立志一生事奉耶和華,聽從祂的話的群體。📍反思:1️⃣神吩咐以色列人立石為記,今日你的生命中有沒有類似的『屬靈記號』(如札記、物品、習慣)?它如何幫助你在軟弱時回憶神的恩典?2️⃣靈修中提到『信仰孤島』的現象——你曾否在信仰旅程中感到孤立?是什麼幫助你重新與群體連結(或仍渴望怎樣的連結)?你現在有否也感到孤立呢?3️⃣你是否有過一個被長輩或屬靈前輩的『想當年』故事深刻影響的經歷?這個故事如何塑造你對『信仰傳承』或『自我身份』的理解?📍禱告:帶領我們出黑暗入光明的天父,多謝祢賜予教會歷代信徒的見證,亦多謝祢今日仍與我們同行。如果我經常忘記祢的好,求祢寬恕我,並賜我一個「立石為記」的心 —— 與人分享祢見證的心。為我的信仰群體禱告,要維持一個群體,真的不容易,求祢拖帶、保守。亦為處於孤島狀態的朋友,或者正處於孤島狀態的我禱告,求祢憐憫,醫治,並預備我們的心,帶領我們進到一個合適的屬靈群體,不要叫我們孤伶伶地跟隨祢,好嗎?奉主耶穌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