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愿能看见彼此--苏运莹《生活倒影》--每周一歌 赵星帆
11月13日 “豺狼”为什么可爱?
作者:赵星帆
使徒行传 20:29 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
随着网络诈骗日益猖獗,越来越多的案件被公之于众。
不知道大家在看新闻报导的时候是否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许多受害者会把骗子当作最信任,最亲近,最值得托付的人,这里用到的三个“最”并无一点夸张。
因为在旁边劝阻的往往会有丈夫或妻子,儿女或父母,这些要么是夫妻之情意,要么是血脉之至亲,但是他们的话并没有什么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身穿警服的警察,银行的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劝阻受害者悬崖勒马,这些人代表着某种专业素养,拥着社会资源,但是总是有人一意孤行,执迷不悔。
当你看到这样的新闻时,不知有没有问过“为什么”?
保罗对于豺狼的到来没有任何的质疑。
他甚至都不能期望教会能够看守好门户,让豺狼没有破口与漏洞可寻。
他说“必”有豺狼,这些豺狼不是只在外围巡游,也不是无处可以下口,它们将必定“进入你们中间”,它们会找到自己的一块领地,它们能够让羊群受它们的蒙蔽,它们会去伤害,去欺骗,去引诱羊群,但是羊群却不一定知道自己跟随的是一群豺狼。
保罗毋庸置疑是沮丧的,因为他洞察人性。
他说哪怕我在你们中间“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诫你们各人。”(20:31)但是这个教会还是会有人抛弃保罗与保罗的教导,跟随豺狼而去。
这又是为什么?
我想原因是:豺狼都更可爱。
无论是贪图钱财的诈骗犯,还是诱人进入歧途的豺狼,他们都有深得人心的地方,甚至远比家人,比真心爱护羊群的牧者更可爱。
他们不会让人害怕,至少一开始不会。
他们带着笑容,语气柔软,让人感到被理解,被接纳。
他们会夸奖你聪明,就算你明明已经被骗的分不清东南西北。
他们会给你肯定,哪怕你就要毁掉你的人生。
他们不要求你悔改,他们告诉你,你很好,你不需要任何改变。
他们不提罪与十字架,他们只谈幸福与成功。
他们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们懂得迎合。
所以豺狼与羊群能够达成一种奇妙的默契:一个愿意讲“可爱”的谎言,一个愿意信“舒服”的假福音。
这就是保罗所说的:“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提后4:3)
保罗流泪警告的,不只是当年的以弗所教会,而是每一个时代的教会。
这节经文不是一个遥远的预言,而是一种持续的现实。
在每一个讲坛上,在每一个荧幕中,在每一条信仰短视频里,都可能藏着那看似温柔、实则吞噬的声音。
真正爱你的,不是让你舒服的人,而是让你靠近真理的人。
真正的牧者,不会迎合你的情绪,他只会引导你回到那位真正的牧者:耶稣基督。
当你遇见一个“可爱”的信仰版本时,请停下来问:这份“可爱”有没有代价?
它是引我向着十字架走,还是让我绕过十字架?
它让我更敬畏神,还是更崇拜自己?
那不是福音,而是糖衣。
那不是牧者,那是豺狼。
可爱,不能让你得救。
扎心,才能使你回转。
马太福音 7:15-16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11月12日 现代的以弗所广场,就在每一个屏幕里
作者:赵星帆
使徒行传19:32 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
1636年,郁金香成为荷兰最热门的投资标的。
市面上到处流传着一夜暴富的神话,这些消息从莱顿城到哈勒姆再到阿姆斯特丹,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交易活动中。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在讨论某一种球茎是为什么稀有,是因为难以栽植还是因为颜色少见。
但是随着市场开始疯狂,热钱涌入,人们已经全然不在乎郁金香是什么?为什么值钱?会不会一直值钱这些最基本的问题。
人们只知道,买到就是赚到,今天100荷兰盾买,明天就可以200荷兰盾卖。
于是人们卖掉房屋,拿出所有积蓄,开始高利息借贷,因为再高的利息,都无法与郁金香的涨幅相提并论。
那一年,一颗郁金香可以卖3000荷兰盾,3000荷兰盾可以买八只肥猪,四只公牛,两吨奶油,一千磅奶酪,再加一条船。
而当时普通民众的家庭年收入是250荷兰盾。
所以如果你能在当时采访一下郁金香买卖大军中的普通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卖的又是什么?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怀着饱满的激情,将全副身家投入其中。
用我们今天经文中的格式来讲就是:他们中大半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只是因为市场如此火热,就将所有的一切都投入了进去。
1692年2月,当时尚属于英国的马萨诸塞州小城萨勒姆有两位9岁与11岁的女孩子出现了癫痫症状。
之后,又有几位女孩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束手无策的城镇医生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医术有问题,又不能给出解释,于是就说是因为有人用了巫术。
于是人们要求这些10余岁的女孩子们去指认到底是谁在他们身上施行了巫术。
有三位女性被指认是女巫,她们分别是一位印第安女仆,一位女乞丐,还有一位很少去教堂的本地女性。
恐慌慢慢蔓延,仇恨也慢慢蔓延,人们觉得谁都可能是女巫,那么也必定有男巫。
到1692年的5月,萨勒姆的监狱关满了被捕的巫师,以致于连波士顿的监狱也关满了。
这一年的夏天,人们涌到广场,高喊着口号,眼里冒着仇恨的火焰,兴高采烈的看着6位女巫被绞刑处死。
但是6个人怎么够呢?怎么能让大家满足呢?
于是更多的人被抓,更多的仇恨产生,更多的人被处死。
这场风波从1692年的2月一直延续到1693年的5月,不计其数的人被怀疑,被捕,几乎所有的流浪汉都被处死,总共19人被绞死,1人被用石头压死,5人死在囚禁期间。
当1693年的5月之后,如果你问萨勒姆的居民:你们知道你们为什么聚集吗?你们知道为什么杀人吗?
他们的回答也会是:他们大半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些,只是因为大家都做了,于是他们也做了。
那一天的以弗所城,广场上人山人海,空气中混杂着喧嚣、愤怒与迷惑。
有人喊口号,有人举旗帜,有人推搡咒骂,有人只是跟着人潮往前挤。
《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淡淡地写下一句,这一句话用的每一个字都很简单,但是读起来却令人心惊:“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
他们激动,却不知道为什么;
他们愤怒,却不知愤怒要发泄去何方;
他们奔走呼号,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奔走,为什么在呼号。
那么炽烈的感情,却不知起于何处。
那么强烈的恨意,却不知是为了什么?
这才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事。
2000多年之后,人们凭着手中的方寸屏幕。
一夜之间,能够将一个默默无闻之人送至举世闻名的人生巅峰。
也能将一位素有贤名的名人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声浪一波波汹涌而来,人们开始争论,开始呼喊,开始咒骂,开始仇恨。
但是你若问他,为什么?
我想,可能大概率还是“不知道为什么?”
现代的以弗所广场,就在每一个屏幕里。
罗马书 12: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作者:赵星帆
使徒行传 18:6 他们既抗拒、毁谤,保罗就抖着衣裳,说:你们的罪(原文是血)归到你们自己头上,与我无干(原文是我却干净)。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
衣裳抖一抖,抖掉过往的忧愁。
他们抗拒,我仍温柔,
他们毁谤,我心依旧。
言语如箭,刺透骨头,
我抖一抖衣裳,仍要向前走。
衣裳抖一抖,抖落一路的伤痛。
生命不能总在过往历史中彷徨停留,
前路虽未明,但进退都有神的时候。
我已尽责,无人能怨尤,
从今以后,我往外邦走。
尘土沾裳,是路途必有,
泪水湿襟,总想要回眸。
但主的差遣不容我停留,
抖去尘烟,前路有人等候。
衣裳抖一抖,用洁净的手,
心中不带苦毒,不吐咒咀的口。
人虽拒我,主捧我在祂手,
我只求祂的名得荣耀长久。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不再纠缠,不再强求。
主若要我转身,我便去往下一个渡口,
因为祂的计划,是更多的丰收。
衣裳抖一抖,是属灵的出口,
我不受挫折,不被怒火左右。
尘土再厚,也掩不住主的手,
祂要我清洁地走,生命不蒙羞。
于是我抖衣裳,心仍温柔,
仍为那拒绝的人祈求。
主啊,让我放下不必要的忧愁,
抖尽尘埃,仍朝着十字架走。
腓立比书 3:13-14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
作者:赵星帆
使徒行传 17:21 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
《天天天粮》写过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
波兹曼是一个忧心忡忡的现代人,当他看到人类进入电视时代的时候,就看到了它可能带给人类社会的冲击,那就是万事万物都可能被娱乐化。
比如选举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当电视介入的时候,考验的就不仅仅是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还要考虑综艺节目需要考虑的娱乐性。比如外表是否好看?衣着是否时尚?口齿是否清楚?身材是否标准?讲话是否幽默?回答问题是否油滑?等等问题都变成重要元素,都需要大费周章与培训与加强。选总统就跟选秀一样,跟去韩国当练习生一样,只有充分具备娱乐性,才有更大的当选可能。很自然,选举也就慢慢变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与消遣。
尼尔波兹曼活到2003年,他没有看到人类全面进入手机屏幕时代。
对于电视时代的人们而言,电视频道就算几百个,也还是数的清的。
而今日的我们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人类一天所制造的内容,就已经让我们用上一辈子都看不完了。
不但如此,我们连遥控器都失去了,短视频的时代,是给你什么,你就看什么。而不是你想要看什么,就看什么。
我们陷入一种被动的被喂养的状态,观念不断被加强,情绪不断被挑动,而思想也就不断被影响。
于是信息叫你去买什么,你就买什么,信息叫你去恨谁你就恨谁,信息叫你去爱谁你就爱谁。
我们进入了信息的汪洋大海,我们失去了自己的自主判断。
但是最危险的一件事情是:我们徜徉在其中的时候,是快乐与满足的,那些其实99.9%无用的信息淹没我们,攫取掉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与注意力的时候,我们乐在其中,毫无不适。
于是生命就在这样的状态中流逝与消散了。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我们今日所面对的困境,2000多年之前的雅典就已经初现端倪。
雅典城给我们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丰富”,就是什么都很“多”。
雅典城的“神”很多,保罗所见的是:满城都是偶像。
这世界上重要的东西,多了都不是好事。
一个人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的“主义”,那其实就说明他没有自己认定的人生路径。
一个人心中住满了许多“心上人”,那表明他根本没有心上人。
一个人说自己信许多“神”,其实就是他根本不信任何神。
雅典城的信仰充满了娱乐性,他们有众神的游行,有相关的庆典,他们甚至随时准备好了将新的“神”填补进自己的信仰体系里面。
他们拜一切可能的神明,只为了不漏掉“新的神”;
他们听一切可能的哲学,只为了不落后于“新的思想”。
他们追逐“新”,却不知“真”。
所以当保罗出现在他们中间,将神的道向他们指明的时候,他们的感受就像我们今天又看了,听了一个20秒的短视频,蛮有意思!
他们对于真理并不想深究,也不想为之做任何的改变,他们要的就是“有意思”,要的就是“说说听听”。
信仰对于他们,不过是一时的谈资,不过是流行的话题,不过是偶尔的娱乐罢了。
他们喜欢,但是他们只是喜欢,仅此而已。
2000年后的今天。
我们生活的世界,比雅典更雅典。
我们的信息以每秒万次的速度在流动。
我们醒来第一件事,不是祷告,而是点开手机。
浏览社交平台、新闻推送、AI摘要、邮件通知。
我们在滚动屏幕中更新自己,似乎每一条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真理碎片”。
我们也“只将新闻说说听听”——只是新闻换成了短视频、推文、观点、神学切片。
于是,古雅典的灵魂,如今在我们中间复活了。
阿摩司书 8:11 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11月9日 还是回家吃饭比较重要--藤泽周平《黄昏清兵卫》--每周一书 赵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