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2/v4/0a/44/00/0a440008-445d-63d4-1f9a-323045305461/mza_15229134655214928119.jpg/600x600bb.jpg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TIEFF
15 episodes
1 hour ago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民族誌影展,以雙年展的形式在臺北舉辦主影展,選映來自臺灣與世界各國的民族誌影片,並在主影展隔年的春天進行全臺灣的巡演活動。 第11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主題為「新日常」,將放映世界各地及臺灣本地的35部優秀民族誌影片。於Podcast舉辦線上導演座談,邀請國際知名導演及學者,與國內導演及觀眾進行對話,期盼讓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不僅僅只是播映影片的場合,也是一場跨文化教育、討論與對話的盛會。 ►►全程觀影證:https://reurl.cc/YOMjoL ►►超值套票:https://reurl.cc/R0KbGZ 我們身處於巨變的時代,面對疫情的擴散、極端氣候變遷、威權主義的興起、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群眾抗議行動等,都迫使我們去面對未來必將與過去不同的事實。未來究竟會如何不同?在本屆影展中,我們希望能聚焦於想像、創造、或適應新生活方式的作品;無論是被迫或自發的新日常生活樣貌,究竟會如何實現?本屆影展主題包含人們面對環境的急遽變化、難民或移民適應新社會文化時的處境、行動者嘗試建立新社群的替代方案、原住民族人或其他少數族群嘗試恢復傳統或創造更永續性的生活方式、新身分認同的創建、以及新科技的適應或發明等。
Show more...
Film Interviews
TV & Film
RSS
All content for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is the property of TIEFF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民族誌影展,以雙年展的形式在臺北舉辦主影展,選映來自臺灣與世界各國的民族誌影片,並在主影展隔年的春天進行全臺灣的巡演活動。 第11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主題為「新日常」,將放映世界各地及臺灣本地的35部優秀民族誌影片。於Podcast舉辦線上導演座談,邀請國際知名導演及學者,與國內導演及觀眾進行對話,期盼讓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不僅僅只是播映影片的場合,也是一場跨文化教育、討論與對話的盛會。 ►►全程觀影證:https://reurl.cc/YOMjoL ►►超值套票:https://reurl.cc/R0KbGZ 我們身處於巨變的時代,面對疫情的擴散、極端氣候變遷、威權主義的興起、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群眾抗議行動等,都迫使我們去面對未來必將與過去不同的事實。未來究竟會如何不同?在本屆影展中,我們希望能聚焦於想像、創造、或適應新生活方式的作品;無論是被迫或自發的新日常生活樣貌,究竟會如何實現?本屆影展主題包含人們面對環境的急遽變化、難民或移民適應新社會文化時的處境、行動者嘗試建立新社群的替代方案、原住民族人或其他少數族群嘗試恢復傳統或創造更永續性的生活方式、新身分認同的創建、以及新科技的適應或發明等。
Show more...
Film Interviews
TV & Film
Episodes (15/15)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專題:TIEFF的創立和20年的演變與發展

與談人:中研院民族所影像人類學家 胡台麗 老師

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主題:新日常 NEW NORMALS ►►全程觀影證:https://reurl.cc/YOMjoL ►►超值套票:https://reurl.cc/R0KbGZ

亞洲地區知名度最高、歷史最久的「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堂堂邁入二十週年,將於10月1日-10月5日在真善美戲院登場,再度與觀眾用影像對話。8月31日起在兩廳院文化生活OPENTIX開始售票!透過影展的影片展演,讓臺灣觀眾有機會認識世界各地的人們所遭遇的處境與故事,提供各種生命經驗。期待能與臺灣觀眾一同探索、共學文化的多樣性,體悟全球人文資產的豐沛與多彩,從而反思臺灣當前面對瞬息萬變的處境,可能的因應方式。  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關懷議題定調在:「新日常(New Normals)」。本屆影展主題是由研究流行文化與大眾媒體的人類學家、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司黛蕊(Teri J. Silvio)構思而成,內容聚焦在呈現全球新日常處境下各地人們的多元反應。為了表達人類學研究視角對主題的多義性與多貌性詮釋,她還特別將英文中大家常說的“New Normal”加上s,彰顯新日常的複數存在。為了順應新日常數位溝通模式的普及化,本屆影展首度嘗試每集以專題型態,每週一三五上架Podcast宣傳模式,邀請策展人、策展團隊、專家學者與入圍導演進行與談分享,聊聊策展及鏡頭下的故事。

影展20週年,經歷了那些故事?TIEFF的創立和20年的演變與發展又有哪些精采的幕後大小事?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Podcast壓軸場,特別邀請到影展創辦人暨第一第二屆總策劃和負責人胡台麗老師,來分享影展二十年的發展故事。

與談人簡介: 胡台麗老師是台灣民族誌紀錄片的先驅,也是一位影像人類學家。老師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前所長,目前退休後仍從事人類學研究工作及影片拍攝,是中研院民族所的兼任研究員。一手拿筆寫學術論文,另一手拿攝影機拍電影。20年來,老師完成了8部人類學紀錄片,題材包括原住民、榮民、本省籍婦女,以及農村的變遷。老師曾經在22年前寫下這句文字:「如果人類學者不主動站出來攝製民族誌影片,就只好任憑台灣觀眾在采風式的原住民影像中接收訊息。」現在,老師仍是台灣唯一一位密集且大量拍攝民族誌影片的人類學者。

胡台麗的紀錄片作品曾獲得芝加哥國際影展紀錄片類銀牌獎、休斯頓國際影展金牌評審獎、金馬獎紀錄片首獎、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評審特別推薦獎、法國Jean Rouch國際民族誌影展非物質文化傳承推薦獎;以及入圍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入圍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入圍義大利日月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片,和獲選參加世界各地著名民族誌影展等。胡台麗導演之《穿過婆家村》是台灣第一部在商業電影院放映的紀錄片,並創下票房佳績,掀起了日後台灣紀錄片在商業電影院公映的風潮。

著作有《媳婦入門》、《婆家村落》、《性與死》、《燃燒憂鬱》、《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等書。

2014年獲教育部頒象徵教育界最高榮譽的「第58屆學術獎」。

Show more...
4 years ago
46 minutes 53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十四集 國外焦點導演:扎卡里亞斯‧庫努克 (Zacharias Kunuk)

國外焦點導演:Zacharias Kunuk

Zach兩部影片的重要性

1.《冰原快跑人》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Q66M4b

2.《諾亞 ‧ 皮加圖克的一天》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q11EL0

導演簡介: 扎卡里亞斯‧庫努克出生於1957年11月27日,是加拿大因紐特製片人和導演。數十年來,扎卡里亞斯‧庫努克一直是加拿大乃至於全世界最激勵人心,最具活力,且最創新的電影導演之一。他獲獎無數的作品《冰原快跑人》(2001)在坎城影展贏得了備受讚譽的金攝影機獎。在這部首次以因紐特語完成對白的電影中,庫努克介紹了以神話,歷史和民間傳說為元素所構成的獨特因紐特電影語言。他是加拿大第一家因紐特獨立製片公司Igloolik Isuma Productions的共同創辦人,並在2008年協助創立了IsumaTV,全世界第一個原民媒體藝術網站,目前共以84種語言播放多達6,000多部的電影和視頻。

Show more...
4 years ago
42 minutes 40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十三集 影展主題特刊「發展為了誰?」

與談人: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研究員 謝一誼 

與談人簡介

謝ㄧ誼是一位人類學家,她的研究興趣主要涉及東亞藝術與社會,藝術人類學,以及新物質研究 (new materialisms)。2016 年她在紐約大学取得東亞研究的博士學位,目前任職台灣大學人文與社 會科学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员。 謝一誼的藝術相關實踐包括曾經參與橫跨東京,台北,北京的帳篷劇團體,「台灣海筆子」的相關 藝術行動;2016 年於上海紐約大學藝廊策展「離散視覺藝術(Diaspora Visual Art)」,並且於 2017- 2019 年間參與了紐約大學 Tisch 藝術學院,藝術與公共政策學系(Department of Arts and Public  Policy)主辦的跨國藝術合作計畫“關鍵合作(Critical Collaborations)”。

Show more...
4 years ago
33 minutes 23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十二集 影展主題特刊「大自然與超自然」

與談人: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DJ Hatfield(施永德) 

與談人簡介

來自美國的Berkelee College of Music 歷史與人類學副教授,精通中文、閩南語與阿美語,2006年起便年年造訪都蘭進行Taiwan Soundscapes研究,其中多年關注阿美族參與遠洋漁業而發展出來的歌謠文化研究。阿美語達到可以全程跟老人家聊天談笑的境界,遂被認可成為都蘭部落的一份子。近幾年從學術研究跨界進入聲音與環境創作領域,曾獲2016年台灣南島藝術獎佳作,亦為2018森川里海濕地藝術節駐地藝術家。

作為社會文化人類學家和聲音裝置藝術家,DJ Hatfield曾在威廉瑪麗學院和伯克利音樂學院任教,於 2021 年加入 GIM 學院。研究興趣包括音景、土著媒體和地方倫理。目前,DJ Hatfield 的工作越來越關注原住民詞曲作者和當代藝術家作品,他與他們一起擔任翻譯、對話者和合作者。DJ Hatfield 是專著《台灣人到中國的朝聖》(2010 年)的作者和《考古與人類學雜誌》特刊的編輯

DJ Hatfield 不滿足於將寫作作為民族誌展示的一種方式,還從事多模態民族誌研究。DJ Hatfield 長期採集台灣民族音樂進行學術研究,於拉黑子《旅行》作品製作過程現場收音並操刀製作吟誦混音聲音作品一件,2014共同展出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其民族誌聲音藝術作品曾出現在2016台東國際南島藝術獎、2018 Mipaliw藝術節、2019 TECLand藝術節和2020台北雙年展。

Show more...
4 years ago
45 minutes 56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十一集 影展主題特刊「次文化創作的新日常」

與談人:義大利媒體人類學者 Gabriele de Seta(胡子哥)

與談人簡介

社會學家。擁有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目前是卑爾根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Gabriele的研究以多地點田野為主,主題包括數位媒體實踐、中國網路使用者的日常創意展演。目前的研究計畫則包括東亞的實驗音樂與都會生活,以及中國線上平台的新媒體美學與數位民俗展演。同時也在進行連結媒體人類學與藝術的實驗性展示品。

研究領域:以跨多個站點的民族誌參與為基礎,專注於中文世界的數字媒體實踐、社會技術糾葛和本土創造力。他還對實驗音樂、網絡藝術以及人類學與藝術實踐之間的協作交叉感興趣。

Show more...
4 years ago
32 minutes 12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十集 影展主題特刊「音樂:傳承與創新」

與談人: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林浩立老師

與談人簡介

被人類學耽誤的饒舌歌手。
饒舌歌手與人類學研究者的樂人人生。因開設嘻哈文化課程而獲林老師之稱號,與小個、老莫共組嘻哈樂團「參劈」,被喻為啟動了饒舌文藝復興。

主要研究興趣是太平洋島嶼與更廣泛的南島語族社會的當代環境發展議題,特別是針對地方社群如何以充滿彈性的方式與跨國、國家、區域等不同的行動者互動,推動自己所認定的「發展」計畫。研究項目是在探索斐濟一個海岸社群如何藉由禁漁區的設置、生態旅遊的經營、現金作物的栽培等活動來進行村落發展,而在這些過程中看似沒有直接相關的歷史、儀式、身份認同、物種也會被捲入其中,形成意外的合作關係。在同樣的架構下,也關心運動、音樂、電影、文學、舞蹈、紋身如何成為島民延伸出更多當代連結的契機。另外一項研究則是關於嘻哈文化與饒舌音樂,亦曾與多位做類似題目的學者、研究生合作過。

主要田野區域:斐濟、大洋洲
研究領域:環境、地景、農業、生態旅遊、生態保育、發展、嘻哈文化(Hip-Hop)

Show more...
4 years ago
41 minutes 13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九集 李一凡導演聊<殺馬特我愛你>

與談人: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劉子愷老師

<We Were Smart 殺馬特我愛你>

2012年,導演李一凡看到網路圖片裏的年輕人梳著五顏六色高高隆起的爆炸頭,搭配五顏六色的衣服,臉上畫著濃妝,李一凡很興奮,認為中國有「朋克」了。但那不是朋克,那是「殺馬特」。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他產生了拍攝被自己誤以為是朋克的殺馬特的念頭。直到2016年,他認識了「殺馬特教父」羅福興,於是便有了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

李一凡用了多年時間拍攝此片,一共採訪了78個殺馬特青年,其中11人為網路採訪,同時對900多段工廠流水線及共認生活錄像的收集,最終把這群「五顏六色」的「殺馬特」的頭髮下面的心酸體悟故事呈現給了觀眾。《殺馬特我愛你》是第一部探討年輕的農民工為什麼開始通過古怪的亞文化、特別的時尚、化妝和髮型來表達自我的紀錄片。該片本身所包含的由青年亞文化新人類族群所構成的新型「城鄉關係困情」:社會底層青年農民工的生存代價與權利困境反映。

在《殺馬特我愛你》中,觀眾看到的不只是殺馬特少年、青年們,還有城市化進程中所付出的代價。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xEZq1L


導演簡介──李一凡導演

李一凡,導演、策展人。1966年出生於湖北武漢,1991年畢業於北京中央戲劇學院。現工作生活於重慶。其紀錄片作品《淹沒》、《鄉村檔案:龍王村2006影像檔》獲得包括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沃爾夫岡•斯道特獎、法國真實電影節國際多媒體作者聯合獎、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弗拉哈迪獎、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人道獎在內的數項國際大獎,並獲荷蘭IDFA Jan Vrijman Fund電影基金獎、瑞士Vision sud est電影基金獎。

Show more...
4 years ago
39 minutes 54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八集 吳文睿導演談客視紀錄片<礱之旅>

與談人:湖畔紀錄片工作室 蔡靜茹導演

※本片為客家電視台製作之紀錄片。

<礱之旅>

「米」是臺灣的主食,多年來,關於「種米」的影片所在多有,但關於「碾米」的影片卻是鳳毛麟角,彷彿這是個神祕的職業,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地方從事這樣的工作?這些紀錄長期自我們的眼底缺席,而《礱之旅》,正是為了填補這樣的空缺而誕生的紀錄片。

桌上的米飯怎麼來的呢? 穀子是如何去殻成米的呢? 據說是天上八仙賜給人類一個叫「礱」的厲害角色呢!  隨著時代變遷,八仙賜予人們的「礱」逐漸為木造碾米廠取代;隨後現代碾米廠的出現,為臺灣的碾米產業帶來另一波革新。  礱的改變,礱米人的故事,盡在「神之器—礱之旅」!

「土礱」是早期農村常見的碾米工具,但自從農村引進電子機具後,人力土礱就逐漸式微,現在要在農村中看見土礱,幾乎沒什麼機會,在這趟「礱之旅」中,我們走過六個人物的生命旅程,看到他們的驕傲、困頓、喜悅與哀愁,交織出一幅鮮為人知的,臺灣近百年來碾米產業的發展圖像。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V563k5

導演簡介──吳文睿導演

屏東人,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現為獨立影像工作者。影像創作以紀錄片為主,以多樣化的敘事手法考掘人與現實的關係和隱喻。作品有《告別進行式》、《重返縣道184》、《當我不存在就好》等多部。曾獲金穗獎優等獎、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短片組冠軍;並曾入圍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高雄電影節、南方影展,泰國短片與錄像電影節等國內外影展。

Show more...
4 years ago
58 minutes 46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七集 林名遠導演談<Ta'u存在 Still Alive>

與談人:紐約大學人類學博士生 Eliana

※本片勇奪第55屆台灣電視金鐘獎「非戲劇節目導演獎」。

<Ta'u存在  Still Alive>

島嶼是孕育人的立足之地,海洋是外來者的途徑。故事從西元1622年一艘荷蘭商船闖入臺灣外海的小琉球島嶼開始訴說,揭開荷蘭人對臺灣殖民掠奪的前哨戰。至今仍存在於西部平原的原住民族群部落聯盟猶如當時一般的集結團聚,原住民的歷史不被文字框架,族人用身體書寫著自己的歷史。

人一直存在著,也意味著臺灣歷史重新定義的開端。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NZaG5k


導演簡介──林名遠導演

嘉義市人,1986年生。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碩士。

曾任屏東縣牡丹鄉新保將部落文化促進協會專案助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台灣音樂年鑑編輯計畫助理。近年參與原住民族相關議題之紀錄片工作,希望透過紀錄片製作的田野經驗,持續以實踐者的精神投入更多面向的相關領域。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行政秘書、紀錄片工作者。

Show more...
4 years ago
59 minutes 58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六集 吳星螢導演談<斜坡上的老歌手>

與談人:「藝霞年代」薛常慧導演

※公視史詩戲劇「斯卡羅」主角-查馬克.法拉屋樂 老師
在其人生最後一段時光的輝煌心念催生此片。

<斜坡上的老歌手>

卡帶的磁帶轉動,流洩一首首經典傳唱的「部落金曲」,隨著旋律穿梭在舞臺上下,歲月飛逝,見證包曉娟與謝英雄的一時風華;在族語呢喃間,為藍石化對古謠的堅持而動容;最後一曲《乾杯》碰撞出製作人魏榮貴的不老樂團,儘管微醺,對音樂的熱情始終如一。

Kacalisiyan,斜坡上的子民,或笑或淚,唱出最真實的內心。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DZnAde


導演簡介──吳星螢導演

育有一個小男孩的媽媽
「好豐盛電影有限公司」導演
擅長電影美學的經營並為電影故事提供全新視角與敘事觀點
創作短片《女神》榮獲三座「金穗獎」
首部反高學費紀錄片《粉墨登場》入圍第「4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首部劇情長片-88,探討同志成家生活「以女性的細膩視角,拍一部男同志家庭電影」

2006年首部創作短片【女神】即引起獨立電影圈一陣騷動,榮獲國內外諸多學生影展重要獎項,至今仍長銷【誠品書店】、【博客來通路】,海內外擁有許多收藏影迷。2009年首部紀錄長片【粉墨登場】費時七年紀錄台灣反高學費運動,2010年登上光點戲院,同年並入圍【第4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創下社會運動紀錄片首度上院線與首度入圍金馬獎的雙紀錄。【粉墨登場】引起觀眾熱烈喜愛,成為2010年年度焦點紀錄片,全國放映邀約不斷、勇破150場,至今仍無法停止。作品以美學見長,洋溢自然主義的時光況味。個人魅力獨特,每推出影片便跑遍全國深度經營觀眾組織,主動交換電影經驗,是廣受獨立電影觀眾圈喜愛的新銳導演。

維基簡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6%98%9F%E8%9E%A2

Show more...
4 years ago
40 minutes 22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五集 撒舒優導演談<masan caucau 成為真正的人>

與談人:國立暨南大學原民中心主任 邱韻芳老師

<masan caucau 成為真正的人>

「如果非得要透過『學校』這一條必要的路徑, 那我們就去改變它。」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四年級導師楊萍這麼說。

撒舒優・渥巴拉特導演憶兒時在學習過程中,全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教育,彷彿如澳洲「失竊的一代」的學習方式。本片將探討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分別從教師、家長、學生三者緊密的關係與結構發展故事,來看見當代的族語復振及民族教育的重要。民族教育不 僅僅是文化扎根,更能建立深厚的族群意識和族群自信,雖然耆老已漸漸凋零,族群文化也隨著時代快速流失,面對重重困境的地磨兒實驗小學,還是很努力在當代教育環境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民族課程。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bXZn1o

導演簡介──撒舒優・渥巴拉特(曾連豪導演)

Sasuyu Upalat (撒舒優・渥巴拉特)為屏東排灣族人,是一位長期用影像紀錄部落日常、為原住民族人發聲的獨立影像工作者。其作品《最後12.8公里》、《作部落的人》紀錄片皆入圍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此外撒舒優導演也有不少作品獲得殊榮。他的紀錄片都以部落為主體,藉由影像來傳達族人的話語與看見,經常讓觀者自我反思,其細膩的拍攝手法常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Show more...
4 years ago
53 minutes 23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四集 余欣蘭導演談<Mgaluk Dowmung正要連結銅門—銅門家族的故事>

與談人:國立暨南大學原民中心主任 邱韻芳老師

<Mgaluk Dowmung正要連結銅門—銅門家族的故事>

在日本殖民時期的1918年,木瓜溪上游山區各家族部落開始遷住到木瓜溪中游河階台地,直到1928年即被稱為銅門部落。部落形成迄今不到百年的時光裡,部落環境隨著社會變遷而轉變,部落裡的耆老也逐漸離開,記憶慢慢的退化,細節也漸漸遺忘,但從何而來的家族脈絡歷史,卻如此的鉅細靡遺。

「要通往傳統的大門已經關閉!」對於自身是太魯閣族的孩子,因為關閉的大門的啟發,開啟了與部落各個支系家族的對話與追尋,透過口述流傳下來的家族故事,透過影像的轉譯把我們聚集在一起,傳統時代已經過去了,現代的生活習慣也改變了我們,但是Gaya核心仍然不變,Mgaluk Dowmung把大家串連在一起,我們這個族群才能被看見。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ze2Mg6

導演簡介──冷兒蘭.侯文(余欣蘭導演)

太魯閣族人,生於花蓮銅門部落,Rngrang是名字,Hungul是父親的名字。2007年學生時期拿起DV拍攝第一部短片「認同感」探討自身認同與族群議題。2009年的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後在屏東的各部落陸續拍攝完成幾部風災與遷村的族群議題,共有兩部長片與錄像實驗影片。作品大多記錄以女性人物為主,長期關注族群與性別議題,目前為自由影像工作者。


Show more...
4 years ago
44 minutes 53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三集 訪問<Che'lu>張也海‧夏曼導演

張也海‧夏曼導演,來自蘭嶼的海洋民族達悟族。

近年致力於從「海洋影像學家」的觀點,拍攝海洋及航海議題紀錄片。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bXZn1o

文化追溯復振的行動,對現代原住民族來說,導演認為是民族意識覺醒的重要里程,也是對近代主流文化的反思。

Che’lu 為查莫洛語「兄弟」的意思。本片以「追溯、找尋」的概念,作為影片敘事的主軸。關島的查莫洛人Ronald Acfalle 藉由造船及計畫航海到台灣的夢想為主線,呈現過去被殖民的南島民族,尋回族群認同。藉此面向去探所我們台灣原住民族自我的定位與認同。以Ronald Acfalle為例,他以造船航海的方式,重新界定了他身為一個查莫落人,在極度美式文化影響下的關島,找到屬於他文化裡的靈魂與航路。

本片呈現了跨區域的海洋詮釋觀點。雖然一開始的發生地不在台灣,隨著故事主軸的往前移動,故事最後是由外部的區域走回到了台灣內的原住民族觀點。導演期許台灣原住民族具有「海洋民族基因」,應重回海洋的懷抱,重現祖先的航海精神。

Show more...
4 years ago
31 minutes 22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第二集 國內焦點導演:蔡政良(Futuru C.L. Tsai)

蔡政良導演聊三部入選影片

與張也海‧夏曼導演對話


1.《高砂的翅膀》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2rxo2r

2.《阿美嘻哈》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AkERoK

3.《返潮彼時的生與死》
►►觀影購票:https://reurl.cc/AkERoK

Show more...
4 years ago
35 minutes 6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專題: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1. 關於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 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主題:新日常 NEW NORMALS
►►全程觀影證:https://reurl.cc/YOMjoL
►►超值套票:https://reurl.cc/R0KbGZ

3. 六部國外焦點影片介紹
 Hi, AI
 Americaville
 Sound of Nomad: Koryo Arirang
 Soviet Hippies
 Ophir
 A Pleasure, Comrades!

Show more...
4 years ago
1 hour 9 minutes 46 seconds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民族誌影展,以雙年展的形式在臺北舉辦主影展,選映來自臺灣與世界各國的民族誌影片,並在主影展隔年的春天進行全臺灣的巡演活動。 第11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主題為「新日常」,將放映世界各地及臺灣本地的35部優秀民族誌影片。於Podcast舉辦線上導演座談,邀請國際知名導演及學者,與國內導演及觀眾進行對話,期盼讓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不僅僅只是播映影片的場合,也是一場跨文化教育、討論與對話的盛會。 ►►全程觀影證:https://reurl.cc/YOMjoL ►►超值套票:https://reurl.cc/R0KbGZ 我們身處於巨變的時代,面對疫情的擴散、極端氣候變遷、威權主義的興起、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群眾抗議行動等,都迫使我們去面對未來必將與過去不同的事實。未來究竟會如何不同?在本屆影展中,我們希望能聚焦於想像、創造、或適應新生活方式的作品;無論是被迫或自發的新日常生活樣貌,究竟會如何實現?本屆影展主題包含人們面對環境的急遽變化、難民或移民適應新社會文化時的處境、行動者嘗試建立新社群的替代方案、原住民族人或其他少數族群嘗試恢復傳統或創造更永續性的生活方式、新身分認同的創建、以及新科技的適應或發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