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6/v4/78/a8/4b/78a84b95-6fb0-27b6-9df2-b632a142124b/mza_2746299861239523720.jpg/600x600bb.jpg
話鼓電台
TalkingDrumsRadio
100 episodes
9 months ago
話鼓電台」是立方計劃空間於2019年開啟的實驗性線上展演計畫,邀請了數十位跨文化工作者製作近七十段實驗廣播節目,並在線上電台串流播放,內容從科幻廣播劇、歌仔戲曲聆賞、劇場人物專訪、詩文朗誦、聲響蒙太奇、藝術家訪談到克林貢語教學、…….等等形形色色極具創意的聲響節目。
串流聆聽請至本計畫官網 http://talkingdrums.tw/
我們也歡迎您來參與。在您心目中,「廣播」對人們的意義是什麼?「廣播藝術」可能是什麼模樣?您覺得「實驗廣播節目」要怎麼作才能與眾不同卻又吸引人們的傾聽?歡迎您來投件。

Show more...
Performing Arts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話鼓電台 is the property of TalkingDrumsRadio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話鼓電台」是立方計劃空間於2019年開啟的實驗性線上展演計畫,邀請了數十位跨文化工作者製作近七十段實驗廣播節目,並在線上電台串流播放,內容從科幻廣播劇、歌仔戲曲聆賞、劇場人物專訪、詩文朗誦、聲響蒙太奇、藝術家訪談到克林貢語教學、…….等等形形色色極具創意的聲響節目。
串流聆聽請至本計畫官網 http://talkingdrums.tw/
我們也歡迎您來參與。在您心目中,「廣播」對人們的意義是什麼?「廣播藝術」可能是什麼模樣?您覺得「實驗廣播節目」要怎麼作才能與眾不同卻又吸引人們的傾聽?歡迎您來投件。

Show more...
Performing Arts
Arts
Episodes (20/100)
話鼓電台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6-2|水面之下(feat.黃雅農)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源於2023年絕對空間的展覽「鷹生犬」(A Hatched Dream)前期研究。在該展中,除了邀請來自於柬埔寨、並擁有在歐洲-亞洲中間帶移動經驗的創作者參與外,也試著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移動到近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極權資本主義為世界所關注的路徑或地區。他們在自身的實地訪查外,也帶回了錄自當地的聲音。本系列節目將就展覽所探索的主題及地域,邀請相關研究者及聲音藝術工作者,穿插談話討論與延伸之聲響創作。



本計劃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補助。



策畫|蔡秉儒、李奎壁錄音工程|雷克斯音樂工作室聲音設計|白象音造工作室翻譯|莊惟捷、黃亮融、江鈺婷特別感謝 |侍建宇、翡索珂、陳俊宇



————————



來賓介紹



黃雅農



生於臺灣臺北,專長橫跨插畫、平面設計、攝影、錄像;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演奏傳統國樂嗩吶。攻讀研究所時始投身藝術領域,具備敏感的社會覺察,對於空間中的權力關係相當感興趣;以社會理論為基礎,漸發展出結合影像、聲音、肢體、裝置的創作模式,探討人在空間中的狀態及其交互作用,試圖創造與環境對話的橋樑。



此外,她以多年傳統音樂訓練做為根基,從小習中國笛、嗩吶,以及其他相關傳統管簧樂器(管子、卡腔、口弦、巴烏、葫蘆絲),擁有豐富的樂團合奏及協奏經驗,但雅農傾向於打破框架,融合其他音樂類型,包括流行、爵士、拉丁⋯⋯物件、電子甚至噪音藝術。她不斷嘗試「聲音」而非「音樂」的可能性,並近一步加入肢體舞蹈,嘗試藝術行為式的即興演出,在傳統的根基上進行當代音樂的轉化。2023年受邀《亞熱帶震盪:失聲祭歐洲演出巡迴暨聲響考察計劃》(Subtropical Oscillation)至德國、英國、波蘭、捷克巡迴演出,受到熱烈迴響。



內容介紹



《水面之下》(Under the Surface)是藝術家黃雅農在2024年沿著絲路(Silk Road)探訪伊朗、亞美尼亞、⼟耳其、塞普勒斯、希臘等地時進行的聲音與音樂計畫的一部分。



她從源自於波斯的樂器「嗩吶」出發,沿路探訪嗩吶在不同地區演變出不同的樂器型態,如伊朗的蘇爾奈(Sornay)、亞美尼亞的杜讀管(Duduk)、⼟耳其的祖爾納(Zurna)、古希臘的阿夫洛斯管(Aulos)等,除了拜訪當地的音樂家進行交流外,也與音樂家進行即興演奏。作品名稱「水面之下」源自於詩人Golchin Gilani的作品「باز باران」(Baaz Baran),該詩曾被多名詩人改作為諷刺社會的版本。藝術家以一場與伊朗音樂家在德黑蘭即興演奏的作品為主,思考發生在當地的性別、族群以及社會議題。



目前該聲音與音樂計畫仍在進行中,她預期在未來數年間沿著絲路以及嗩吶演變的路徑,持續探訪新的城市與地域。
Show more...
1 year ago
18 minutes 38 seconds

話鼓電台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6-1|絲路之旅見聞錄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源於2023年絕對空間的展覽「鷹生犬」(A Hatched Dream)前期研究。在該展中,除了邀請來自於柬埔寨、並擁有在歐洲-亞洲中間帶移動經驗的創作者參與外,也試著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移動到近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極權資本主義為世界所關注的路徑或地區。他們在自身的實地訪查外,也帶回了錄自當地的聲音。本系列節目將就展覽所探索的主題及地域,邀請相關研究者及聲音藝術工作者,穿插談話討論與延伸之聲響創作。



本計劃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補助。



策畫|蔡秉儒、李奎壁錄音工程|雷克斯音樂工作室聲音設計|白象音造工作室翻譯|莊惟捷、黃亮融、江鈺婷特別感謝 |侍建宇、翡索珂、陳俊宇



————————



來賓介紹



黃雅農



生於臺灣臺北,專長橫跨插畫、平面設計、攝影、錄像;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演奏傳統國樂嗩吶。攻讀研究所時始投身藝術領域,具備敏感的社會覺察,對於空間中的權力關係相當感興趣;以社會理論為基礎,漸發展出結合影像、聲音、肢體、裝置的創作模式,探討人在空間中的狀態及其交互作用,試圖創造與環境對話的橋樑。



此外,她以多年傳統音樂訓練做為根基,從小習中國笛、嗩吶,以及其他相關傳統管簧樂器(管子、卡腔、口弦、巴烏、葫蘆絲),擁有豐富的樂團合奏及協奏經驗,但雅農傾向於打破框架,融合其他音樂類型,包括流行、爵士、拉丁⋯⋯物件、電子甚至噪音藝術。她不斷嘗試「聲音」而非「音樂」的可能性,並近一步加入肢體舞蹈,嘗試藝術行為式的即興演出,在傳統的根基上進行當代音樂的轉化。2023年受邀《亞熱帶震盪:失聲祭歐洲演出巡迴暨聲響考察計劃》(Subtropical Oscillation)至德國、英國、波蘭、捷克巡迴演出,受到熱烈迴響。



內容介紹



《在水面下》(Under the Surface)是藝術家黃雅農在2024年沿著絲路(Silk Road)探訪伊朗、亞美尼亞、⼟耳其、塞普勒斯、希臘等地時進行的聲音與音樂計畫的一部分。



她從源自於波斯的樂器「嗩吶」出發,沿路探訪嗩吶在不同地區演變出不同的樂器型態,如伊朗的蘇爾奈(Sornay)、亞美尼亞的杜讀管(Duduk)、⼟耳其的祖爾納(Zurna)、古希臘的阿夫洛斯管(Aulos)等,除了拜訪當地的音樂家進行交流外,也與音樂家進行即興演奏。作品名稱「在水面下」源自於詩人Golchin Gilani的作品「باز باران」(Baaz Baran),該詩曾被多名詩人改作為諷刺社會的版本。藝術家以一場與伊朗音樂家在德黑蘭即興演奏的作品為主,思考發生在當地的性別、族群以及社會議題。



目前該聲音與音樂計畫仍在進行中,她預期在未來數年間沿著絲路以及嗩吶演變的路徑,持續探訪新的城市與地域。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23 minutes 43 seconds

話鼓電台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5|東與西的交會點—喬治亞的街頭抗爭之聲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源於2023年絕對空間的展覽「鷹生犬」(A Hatched Dream)前期研究。在該展中,除了邀請來自於柬埔寨、並擁有在歐洲-亞洲中間帶移動經驗的創作者參與外,也試著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移動到近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極權資本主義為世界所關注的路徑或地區。他們在自身的實地訪查外,也帶回了錄自當地的聲音。本系列節目將就展覽所探索的主題及地域,邀請相關研究者及聲音藝術工作者,穿插談話討論與延伸之聲響創作。



本計劃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補助。



策畫|蔡秉儒、李奎壁錄音工程|雷克斯音樂工作室聲音設計|白象音造工作室翻譯|莊惟捷、黃亮融、江鈺婷特別感謝 |侍建宇、翡索珂、陳俊宇



————————



來賓介紹



亞歷克斯.索思利亞(Aleksi Soselia)



亞歷克斯.索思利亞出生於1988年,是活躍於藝術圈的策展人、藝術家,現居喬治亞提比里斯。索思利亞專注於社會變遷、未來觀點,及以想法為基礎的概念性轉變,並以在提比里斯當代藝術中心(Center of Contemporary Art, Tbilisi)的工作而為人所知。2016年起,他擔任該機構執行總監。索思利亞投身藝術界已久,是數個倡儀計劃的創辦人和共同創辦者。他是青年和成人實驗教育平臺「平行課程」(Parallel Class)的共同創辦人,也在2014年,共同創辦了「喬治亞錄像藝術檔案庫」(Georgian Video Art Archive)計劃。曾策劃、組織諸多展覽和教育計劃,如:「提比里斯三年展」(Tbilisi Triennials;2012、2015、2018)、2014年開始的「喬治亞錄像藝術檔案展」(Georgian Video Art Archive Exhibitions),和2018年法蘭克福書展的「依附/獨立」展(Dependance / Independence)。索思利亞也參與不同機構和活動主辦的喬治亞當代及錄像藝術相關演說、講座。2019年,提比里斯當代藝術中心的「X-class」計劃中,他創造出讓藝術和教育交匯的環境,挑戰傳統學習概念。同年,也擔任在提比里斯展出的「河流魔法花園」(Rivers Magic Garden)協同策展人,將展覽空間轉化為自然和想像相互交織的奇想幻域。



內容介紹



在本集節目中,來自喬治亞的藝術家兼策展人Aleksi Soselia在參與反對「外國代理人法案」的街頭抗爭空檔,為台灣的聽眾帶來了他對於蘇聯時期所遺留下的社會影響、過去與今日政府對於藝術創作上的干預,以及舊世代錄像藝術家們尋找破口方法的觀察與舉例。他同時以自己擔任喬治亞錄像藝術檔案庫(Archive of Georgian Video Art)共同創辦人、當代藝術中心底比里斯(CCA - Center of Contemporary Art - Tbilisi)提供的當代藝術教育課程為例,思考成長在後極權主義的世代所面臨藝術史中的空缺,以及藝術自身的能動性能夠為面向多元與具備包容性的社會所帶來的可能性。
Show more...
1 year ago
27 minutes 2 seconds

話鼓電台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4|西哈努克2049(feat.劉子齊)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源於2023年絕對空間的展覽「鷹生犬」(A Hatched Dream)前期研究。在該展中,除了邀請來自於柬埔寨、並擁有在歐洲-亞洲中間帶移動經驗的創作者參與外,也試著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移動到近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極權資本主義為世界所關注的路徑或地區。他們在自身的實地訪查外,也帶回了錄自當地的聲音。本系列節目將就展覽所探索的主題及地域,邀請相關研究者及聲音藝術工作者,穿插談話討論與延伸之聲響創作。



本計劃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補助。



策畫|蔡秉儒、李奎壁錄音工程|雷克斯音樂工作室聲音設計|白象音造工作室翻譯|莊惟捷、黃亮融、江鈺婷特別感謝 |侍建宇、翡索珂、陳俊宇



————————



來賓介紹



劉子齊



白象音造音樂工作室負責人。音樂製作經驗10年,涉及領域包含劇場音樂設計、廣告與影視配樂、國際展演音樂設計,擔任音樂總監、音樂/聲響設計、音樂顧問、音樂統籌等相關職位,參與製作一百多檔以上的製作以及活動。



音樂製做類型及範圍廣泛,包含傳統與現代的各類音樂,擅長將各類型各民族的音樂揉合採樣與再創造成為具有現代性的音樂作品。表現性上常利用電聲現場演出的即時性及互動性,強化聲音與作品之間的關聯及更多可能性,並讓音樂成為另一條敘事線,與場上共融於當下的時空。



子齊於2021年與張雅為共同成立邀請制白象俱樂部,尋找音樂與觀眾的複合型共同視聽體驗, 在個人音樂生涯的發展上也朝向當代聲響及跨域型音樂共製為發展重點。



內容介紹



《西哈努克2049》當中,劉子齊透過聲音虛構了一個沒有 COVID-19 疫情的未來。作品通過「聲音的干預」和「聲音空間政治」兩個元素,探討外來資本如何改變在地社會結構以及文化身份,並進一步探討亞洲複雜的地緣政治問題與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影響力。



在作品中,劉子齊使用柬埔寨藝術家Lim Sokchanlina在西哈努克港田野調查時所帶回來的聲音,以此編曲,打破了西哈努克港原有的聲音景觀,試圖從聲音的層面反映當地的文化滲透現象。



他認為,發生在西哈努克港的現象,不僅是區域性,同時也是全球化過程中許多地方正在面臨,因經濟依賴產生的種種複雜問題。
Show more...
1 year ago
17 minutes 29 seconds

話鼓電台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3-2|後記憶:紅色高棉大屠殺與世代創傷(中文版 )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源於2023年絕對空間的展覽「鷹生犬」(A Hatched Dream)前期研究。在該展中,除了邀請來自於柬埔寨、並擁有在歐洲-亞洲中間帶移動經驗的創作者參與外,也試著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移動到近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極權資本主義為世界所關注的路徑或地區。他們在自身的實地訪查外,也帶回了錄自當地的聲音。本系列節目將就展覽所探索的主題及地域,邀請相關研究者及聲音藝術工作者,穿插談話討論與延伸之聲響創作。



本計劃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補助。



策畫|蔡秉儒、李奎壁錄音工程|雷克斯音樂工作室聲音設計|白象音造工作室翻譯|莊惟捷、黃亮融、江鈺婷特別感謝 |侍建宇、翡索珂、陳俊宇



————————



來賓介紹



翡索珂(Soko PHAY)



翡索珂是巴黎第八大學藝術史與理論教授,主持「影像藝術與當代藝術」EA 4010 實驗室。自1999年於巴黎第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鏡像作為繪畫象徵,其具象與形變,從維梅爾到里希特》)以來,她持續致力研究藝術中的鏡像美學。策劃過系列展覽(《超越自戀》,2005,Dorky畫廊,紐約)並編輯多人著作《從馬內到里希特的藝術鏡像,2001》,這為她爭取到法國文化部的藝術評論獎學金(《當代藝術中的鏡像昏亂》,2016)。同時她正研究藝術、歷史與大規模犯罪之間的關聯。



「柬埔寨記憶工作坊」(Sonleuk Thmey, 2010)的共同策劃;《柬埔寨,被刪除的種族屠殺》(與Pierre Bayard和Cecile Defaut合作,2013);《後記憶的具象》(與Emmanual Alloa和Pierre Bayard合作,《文學與創傷研究期刊》,2015年4月);《當前檔案》(與Patrick Nardin、Catherine Perret、Anna Seiderer合作,法國大學出版社,2017);《柬埔寨,記憶圖繪》(與Patrick Nardin、Suppya Nut合作,亞洲中心,2017);《政變後的風景?》(與Patrick Nardin Naima合作,2022年)於盧安達記憶工作坊;《從檔案到創作》(與Pierre Bayard合作,Naima,2022)。



內容介紹



Soko Phay 在1975年隨家人逃離因紅色高棉陷落的金邊,輾轉抵達法國,這段經歷影響了她關注和研究的主題。本集節目中,她分享了長期以來研究以藝術抵抗極端暴力的經驗,以及結合記憶、檔案與創作的研究計畫——記憶工作坊。她提出了「檔案-作品」(archive-œuvre)的概念,用以形容記憶工作坊中介於檔案與作品之間的成果,她認為檔案-作品融合了「真相的一致性」與「真相的揭露」,記憶工作坊作為一種實踐方法,為出生於紅色高棉之後的後記憶世代提供了直面歷史的契機。主持人亦提出臺灣藝術工作者在相近經驗與議題中所面臨的挑戰與討論。



註:本集中文版本講者內容與法文版本主持人提問使用AI技術由原講者的聲音生成。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22 minutes 28 seconds

話鼓電台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3-1|後記憶:紅色高棉大屠殺與世代創傷(法文版 )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源於2023年絕對空間的展覽「鷹生犬」(A Hatched Dream)前期研究。在該展中,除了邀請來自於柬埔寨、並擁有在歐洲-亞洲中間帶移動經驗的創作者參與外,也試著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移動到近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極權資本主義為世界所關注的路徑或地區。他們在自身的實地訪查外,也帶回了錄自當地的聲音。本系列節目將就展覽所探索的主題及地域,邀請相關研究者及聲音藝術工作者,穿插談話討論與延伸之聲響創作。



本計劃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補助。



策畫|蔡秉儒、李奎壁錄音工程|雷克斯音樂工作室聲音設計|白象音造工作室翻譯|莊惟捷、黃亮融、江鈺婷特別感謝 |侍建宇、翡索珂、陳俊宇



————————



來賓介紹



翡索珂(Soko PHAY)



翡索珂是巴黎第八大學藝術史與理論教授,主持「影像藝術與當代藝術」EA 4010 實驗室。自1999年於巴黎第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鏡像作為繪畫象徵,其具象與形變,從維梅爾到里希特》)以來,她持續致力研究藝術中的鏡像美學。策劃過系列展覽(《超越自戀》,2005,Dorky畫廊,紐約)並編輯多人著作《從馬內到里希特的藝術鏡像,2001》,這為她爭取到法國文化部的藝術評論獎學金(《當代藝術中的鏡像昏亂》,2016)。同時她正研究藝術、歷史與大規模犯罪之間的關聯。



「柬埔寨記憶工作坊」(Sonleuk Thmey, 2010)的共同策劃;《柬埔寨,被刪除的種族屠殺》(與Pierre Bayard和Cecile Defaut合作,2013);《後記憶的具象》(與Emmanual Alloa和Pierre Bayard合作,《文學與創傷研究期刊》,2015年4月);《當前檔案》(與Patrick Nardin、Catherine Perret、Anna Seiderer合作,法國大學出版社,2017);《柬埔寨,記憶圖繪》(與Patrick Nardin、Suppya Nut合作,亞洲中心,2017);《政變後的風景?》(與Patrick Nardin Naima合作,2022年)於盧安達記憶工作坊;《從檔案到創作》(與Pierre Bayard合作,Naima,2022)。



內容介紹



Soko Phay 在1975年隨家人逃離因紅色高棉陷落的金邊,輾轉抵達法國,這段經歷影響了她關注和研究的主題。本集節目中,她分享了長期以來研究以藝術抵抗極端暴力的經驗,以及結合記憶、檔案與創作的研究計畫——記憶工作坊。她提出了「檔案-作品」(archive-œuvre)的概念,用以形容記憶工作坊中介於檔案與作品之間的成果,她認為檔案-作品融合了「真相的一致性」與「真相的揭露」,記憶工作坊作為一種實踐方法,為出生於紅色高棉之後的後記憶世代提供了直面歷史的契機。主持人亦提出臺灣藝術工作者在相近經驗與議題中所面臨的挑戰與討論。



註:本集中文版本講者內容與法文版本主持人提問使用AI技術由原講者的聲音生成。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44 minutes 20 seconds

話鼓電台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2|上百年的行進中(feat.洪梓倪)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源於2023年絕對空間的展覽「鷹生犬」(A Hatched Dream)前期研究。在該展中,除了邀請來自於柬埔寨、並擁有在歐洲-亞洲中間帶移動經驗的創作者參與外,也試著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移動到近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極權資本主義為世界所關注的路徑或地區。他們在自身的實地訪查外,也帶回了錄自當地的聲音。本系列節目將就展覽所探索的主題及地域,邀請相關研究者及聲音藝術工作者,穿插談話討論與延伸之聲響創作。



本計劃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補助。



策畫|蔡秉儒、李奎壁錄音工程|雷克斯音樂工作室聲音設計|白象音造工作室翻譯|莊惟捷、黃亮融、江鈺婷特別感謝 |侍建宇、翡索珂、陳俊宇



————————



來賓介紹



洪梓倪



空間於聲音,聲音於身體,身體於機器,機器於儀式,儀式於詩,詩於空間。



試圖在現今社會狀態充滿無意義的勞動之中,製造一個環繞的場景/空間讓聽者進入空幻的狀態把自身與外界隔絕,在當下深切感知思緒與身體。



梓倪是一位來自台灣的裝置/聲音藝術家。她的作品主要利用空間裝置建構聆聽、性別和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試圖探究限地製作中聲音與材質的邊界。最近,她的作品圍繞著陰性文本及其身體衰減過程,透過聲音裝置將潛意識中的文本以及現場記錄的聲音材料結合成故事。她相信人體五感的靈活性,並將科技與人性交會處視為甜蜜點,尋求機構和非機構環境之間的平衡。



內容介紹



《上百年的行進中》為藝術家洪梓倪延續過去在聲音創作上的方法,從絲綢之路的「過去」以及「今日」產生的交匯點,藉由聲音在不同時代所離析出的象徵性出發,思考「速度」如何透過聽覺被感受。本集內容以2023年「鷹生犬」一展中出訪新疆的藝術家陳俊宇,與前往印度的策展人蔡秉儒於當地錄製的聲音作為素材,完成約20分鐘的聲音作品。藝術家模擬了一場橫越數個世紀的行進,對她而言,環境的變化與前工業化時代的生產力侷限之影響,人們所能感受到的時間流逝速度是不同的,速度不僅僅呈現在聲音的編曲之中,也包含了佔據的時間。
Show more...
1 year ago
22 minutes 8 seconds

話鼓電台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EP1|中亞的國際現實與一帶一路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源於2023年絕對空間的展覽「鷹生犬」(A Hatched Dream)前期研究。在該展中,除了邀請來自於柬埔寨、並擁有在歐洲-亞洲中間帶移動經驗的創作者參與外,也試著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移動到近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極權資本主義為世界所關注的路徑或地區。他們在自身的實地訪查外,也帶回了錄自當地的聲音。本系列節目將就展覽所探索的主題及地域,邀請相關研究者及聲音藝術工作者,穿插談話討論與延伸之聲響創作。



本計劃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補助。



策畫|蔡秉儒、李奎壁錄音工程|雷克斯音樂工作室聲音設計|白象音造工作室翻譯|莊惟捷、黃亮融、江鈺婷特別感謝 |侍建宇、翡索珂



————————



來賓介紹



侍建宇



侍建宇現為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副研究員。他曾經任教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珠海學院。他主要研究的領域為中國民族政策與邊疆治理、尤其是新疆維吾爾相關議題,與中國在中亞的國際關係。



內容介紹



「鷹生犬:異域旅行指南」來自於2023年展覽「鷹生犬」(A Hatched Dream)的前期研究。在該展中,除了邀請來自於柬埔寨、並擁有在歐洲-亞洲中間帶移動經驗的創作者參與在絕對空間的展覽外,也試著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移動到近年因為地緣政治,以及極權資本主義為世界所關注的路徑或地區。他們在自身的實地訪查外,也帶回了錄自當地的聲音。本系列節目將就展覽所探索的主題及地域,邀請相關研究者及聲音藝術工作者,穿插談話討論與延伸之聲響創作。



本集節目特別來賓侍建宇老師,將從對中國「一帶一路」政策與中亞文化的研究開始,一探展覽「鷹生犬」中交錯的路徑以及背後種種錯綜的政治與歷史因素,就一帶一路倡議衍伸出的新國際關係、「潤」潮與台灣民主的韌性與全球產業鏈展開討論。
Show more...
1 year ago
40 minutes 24 seconds

話鼓電台
陌生鄰居系列II:馬來亞共產黨、馬來人與創傷記憶

本集節錄自7月6日於立方計劃空間舉行之「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邀請旅台馬來西亞青年智庫SEDAP研究員楊凱鍵分享第二次世界大戰至冷戰期間,以馬來亞共產黨為討論基礎,及由此延展的馬來人與創傷記憶。



————————



馬來亞共產黨於二戰、戰後英國殖民時期、1957年馬來亞獨立乃至1963年馬來西亞立國, 不同階段都扮演關鍵性角色。時至今日,關於馬共的討論在馬來西亞社會上仍是某種禁忌,也牽動國家治理的正當性與族群情緒。馬來西亞政府根據時空脈絡與政治需求持續重構和傳播反馬共敘事,間接造成馬來西亞各族群間與記憶群體間的不可共量性。馬來西亞不同記憶典範和國族敘事對立如何解決?正視彼此的慘痛經驗,反思創傷記憶與國族史背後的複雜性結構,或許是和解的可能途徑。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5 minutes 36 seconds

話鼓電台
陌生鄰居系列I:五一三的身體、記憶、性別及其他

本集節錄自6月29日於立方計劃空間舉行之「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邀請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暨語言學院講師蘇穎欣分享馬來西亞「五一三」事件的女性書寫與記憶。以及與談人顧玉玲從臺灣自身經驗,展開記憶的政治、變動及詮釋等面向的討論。



———————————————



「五一三」這組數字早已成為馬來西亞歷史的符碼。種族衝突、暴力、官方說法的196人死亡、解密檔案、新經濟政策、國家團結、華人處境……1969年5月之前的馬來西亞和之後的馬來西亞,彷彿真有一道無形的分水嶺,將過去和未來截然分隔。從前的不再,之後的不堪。半世紀以後,檔案闕如,「真相」依然難解,但「五一三」一直是文學和藝術創作者關心的題材,以不同方式不斷被再現。此次分享聚焦「五一三」敘事中重複出現的身體和記憶模式,尤其以女作家筆下的女性角色為主。她們的「五一三」記憶有何不同?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五一三」記憶嗎?她們的身體述說了哪些有別於男性/國家記憶的「五一三」故事和情感?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40 minutes 28 seconds

話鼓電台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 專文作者聊聊 feat. 吳思鋒

楊逵在綠島服刑期間(1951-1961),長期與中國大陸各省份政治犯朝夕共處,甫於戰後學習中文的他,出自對民歌、民舞的關注,以及對戲劇與普羅藝術的敏銳度,楊逵於綠島期間創作特殊劇種「街頭劇」。



延伸此議題,「愚公移山」展覽邀請劇評人吳思鋒撰寫專文,初探楊逵發展於五零年代的「街頭劇」,之於台灣八零年代以降的小劇場運動,尤其是民眾劇場與民間劇場之間,我們可以如何置放其劇場史的系譜。



吳思鋒〈和平來臨以後——楊逵的劇本寫作〉以楊逵街頭劇〈牛犁分家〉為題,細談劇情與對白設計,推論當時以政治犯身份寫作此劇的楊逵,他的劇本寫作策略。



本集podcast由「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策展與製作人葉杏柔訪談吳思鋒。



#楊逵、#街頭劇、#牛犁分家、#民間劇場、#民眾劇場



⸺⸺⸺⸺



 介紹



葉杏柔「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策劃與製作人。關注台灣九零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獨立製作的藝術實踐。https://hjyeh.com/



吳思鋒 劇評人。台北人,現居花蓮。主以書寫與編輯工作參與劇場,兼及策劃、製作。關注小劇場的實踐及其譜系的重新閱讀、非都會區劇場的創作與運作、劇場生態與機構化、評論與媒介等面向。



吳思鋒〈和平來臨以後——楊逵的劇本寫作〉文章:https://reurl.cc/Wxpa8e



⸺⸺⸺⸺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2024/3/16 - 5/19):https://thecubespace.com/project/the-foolish-old-man-removes-the-mountains/
Show more...
1 year ago
39 minutes 11 seconds

話鼓電台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 專文作者聊聊 feat. 印卡

楊逵(1906-1985)於1978年撰寫短文〈大家來唱我們自己的歌〉,響應當時台灣青年之間湧動的「校園民歌運動」。文中,楊逵自述已是七旬老翁的他,「歌曲」如何在他生命裡總是作為再現統治者意識的「他者」,導致他幼年起「便成為一個不知音的音癡」。實然,同一年,楊逵因李雙澤為〈三個臭皮匠〉(1976)所譜之曲而改寫原作,改為〈愚公移山〉。楊逵以文喝曲,不只是「唱自己的歌」,更是文學家出手「讓文學歌唱」的第一鳴響。



實際上,楊逵對民謠、戲劇之於普羅社會的影響力,素來敏銳。楊逵作為「跨語的一代」台灣作家,語言的置換與當代的文學性,亦是他在戰後的獄中、出獄後居住東海花園期間的五零到八零年代,有為數不多但顯然回應此勢寫作的作品。楊逵於綠島服刑期間(1951-1961)寫作的「街頭劇」正是一例。



「愚公移山」展覽邀請作家、評論人印卡撰寫〈楊逵的舊聲音新耳朵〉一文,從1910年代日本文壇「新民謠運動」談起,從楊逵作為成長於日殖時期,發展為社會主義文學家的生命歷程切入,分析楊逵如何於戰後透過「街頭劇」寫作,如何透過響應「校園民歌運動」,來提出民謠與民歌之間的延續性與共鳴,以及兩者在社會主義文學關懷之下,在台灣戰後三十年間的政治環境之下在地化的可能性。



本集podcast由「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策展與製作人葉杏柔主持。



#楊逵、#民謠、#民歌、#街頭劇、#牛犁分家



⸺⸺⸺⸺



 介紹



葉杏柔「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策劃與製作人。關注台灣九零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獨立製作的藝術實踐。https://hjyeh.com/



印卡印卡是⼀位台灣的作家、評論人,他的作品涉及當代詩歌、聲⾳詩、藝術評論、攝影和錄像。主題探討⾝份、記憶、氣候變化和後數位⽂化等主題,語法多樣。他也對藝術、科學和技術的交差點感興趣。他近期的作品關注冷戰時期的語⾔政治、冷戰人類共生、群己分野議題的情感表達。曾經受邀於英國灣園、新加坡Grey Projects、西班牙肯塞拉、聯合國UNESCO布拉格文學之都等機構擔任駐村作家。最近獲選義大利歐洲詩會2024年會員。另有多本詩集、文選與評論作品跟外語譯作。



印卡〈楊逵的舊聲音新耳朵〉文章:https://reurl.cc/Ajx0dQ



⸺⸺⸺⸺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2024/3/16 - 5/19):https://thecubespace.com/project/the-foolish-old-man-removes-the-mountains/
Show more...
1 year ago
29 minutes 30 seconds

話鼓電台
邊界烤說書:吳小保(亞答屋84號圖書館)談《馬來亞人民憲章提案》

吳小保,工作與生活於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與經營者,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馬來西亞文化組織「業餘者」(Amateur)成員。



邊界烤



不可視邊界未定未知的流動狀態,猶如隨著不同脈絡、條件變形的有機體。「烤」一字取自「考」的諧音,一方面指向考據、挖掘等意涵,另一方面亦借其熱潮及聚集熱能與溫度的想像。19世紀末影像造像、顯影術,經常因為膠卷單格影像與火、光接觸太久而過度曝光或因熱能聚合進而燃燒,最後導向影像的毀壞乃至死亡。「邊界」的流動與「烤」的聚合特質看似某種悖論,然流動與聚合卻也恰好透過兩者的動態形成有機的、非固著意義的多重組合關係,呼應亦展開「邊界」做為有機體的多變形象。藉由「邊界」的流動性與「烤」所形成之不穩定場景,「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聚焦於邊界造像術的辯證,啟動地緣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邊界的探索旅程。



位於南海與東海交界的臺灣,自航海時代以降,因應各式情境藉著季風的流動與現東南亞區域進行交流。本計畫的路徑依循季風的軌跡與時節,重新展開位於海域交界的臺灣,與位於東南亞邊陲的馬來西亞、印尼邊界思考的可能想像。



「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為立方計劃空間於2024年5月啟動之跨年度計畫,與東南亞區域文化、藝術行動組織攜手,邀請臺灣、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之藝術家、研究者、策展人,一同展開對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不可視邊界的種種探問。這項計畫也是立方在「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一部份。



邊界烤說書



「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交流夥伴「亞答屋84號圖書館」成員與即將於年底往馬來西亞短期駐地的藝術家吳其育和研究者陳璽安,針對「邊界」一詞以各自背景、領域、研究興趣進行選書,進而以說書方式,與觀/聽眾分享選書的緣由與所折射的思考。



主辦 | 立方計劃空間策劃 | 區秀詒交流夥伴 |加帝旺宜電影中心X 亞答屋84號圖書館合作單位 | 打開 – 當代藝術工作站贊助 | 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



⸺⸺⸺⸺



★ 活動預告



「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https://thecubespace.com/talk/stranger-next-door/2024/6/29 — 7/13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Show more...
1 year ago
28 minutes 22 seconds

話鼓電台
邊界烤說書:盧姵伊(亞答屋84號圖書館)談歐大旭《碼頭上的陌生人》

盧姵伊,工作與生活於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與經營者。曾任馬來西亞中文出版社文字編輯,也是《什麼?!詩刊》編輯。2021年於《星洲日報·文藝春秋》撰寫專欄文章,聚焦現當代散文相關文學議題。



邊界烤



不可視邊界未定未知的流動狀態,猶如隨著不同脈絡、條件變形的有機體。「烤」一字取自「考」的諧音,一方面指向考據、挖掘等意涵,另一方面亦借其熱潮及聚集熱能與溫度的想像。19世紀末影像造像、顯影術,經常因為膠卷單格影像與火、光接觸太久而過度曝光或因熱能聚合進而燃燒,最後導向影像的毀壞乃至死亡。「邊界」的流動與「烤」的聚合特質看似某種悖論,然流動與聚合卻也恰好透過兩者的動態形成有機的、非固著意義的多重組合關係,呼應亦展開「邊界」做為有機體的多變形象。藉由「邊界」的流動性與「烤」所形成之不穩定場景,「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聚焦於邊界造像術的辯證,啟動地緣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邊界的探索旅程。



位於南海與東海交界的臺灣,自航海時代以降,因應各式情境藉著季風的流動與現東南亞區域進行交流。本計畫的路徑依循季風的軌跡與時節,重新展開位於海域交界的臺灣,與位於東南亞邊陲的馬來西亞、印尼邊界思考的可能想像。



「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為立方計劃空間於2024年5月啟動之跨年度計畫,與東南亞區域文化、藝術行動組織攜手,邀請臺灣、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之藝術家、研究者、策展人,一同展開對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不可視邊界的種種探問。這項計畫也是立方在「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一部份。



邊界烤說書



「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交流夥伴「亞答屋84號圖書館」成員與即將於年底往馬來西亞短期駐地的藝術家吳其育和研究者陳璽安,針對「邊界」一詞以各自背景、領域、研究興趣進行選書,進而以說書方式,與觀/聽眾分享選書的緣由與所折射的思考。



主辦 | 立方計劃空間策劃 | 區秀詒交流夥伴 |加帝旺宜電影中心X 亞答屋84號圖書館合作單位 | 打開 – 當代藝術工作站贊助 | 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



⸺⸺⸺⸺



★ 活動預告



「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https://thecubespace.com/talk/stranger-next-door/2024/6/29 — 7/13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Show more...
1 year ago
15 minutes 32 seconds

話鼓電台
邊界烤說書:張溦紟(亞答屋84號圖書館)談Mark Bank《文化工作者的政治》

張溦紟,工作與生活於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與經營者,馬來西亞學院兼任講師,曾任馬來西亞網絡媒體《當今大馬》助理編輯。2015年,與友人創立之間文化實驗室。



邊界烤



不可視邊界未定未知的流動狀態,猶如隨著不同脈絡、條件變形的有機體。「烤」一字取自「考」的諧音,一方面指向考據、挖掘等意涵,另一方面亦借其熱潮及聚集熱能與溫度的想像。19世紀末影像造像、顯影術,經常因為膠卷單格影像與火、光接觸太久而過度曝光或因熱能聚合進而燃燒,最後導向影像的毀壞乃至死亡。「邊界」的流動與「烤」的聚合特質看似某種悖論,然流動與聚合卻也恰好透過兩者的動態形成有機的、非固著意義的多重組合關係,呼應亦展開「邊界」做為有機體的多變形象。藉由「邊界」的流動性與「烤」所形成之不穩定場景,「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聚焦於邊界造像術的辯證,啟動地緣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邊界的探索旅程。



位於南海與東海交界的臺灣,自航海時代以降,因應各式情境藉著季風的流動與現東南亞區域進行交流。本計畫的路徑依循季風的軌跡與時節,重新展開位於海域交界的臺灣,與位於東南亞邊陲的馬來西亞、印尼邊界思考的可能想像。



「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為立方計劃空間於2024年5月啟動之跨年度計畫,與東南亞區域文化、藝術行動組織攜手,邀請臺灣、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之藝術家、研究者、策展人,一同展開對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不可視邊界的種種探問。這項計畫也是立方在「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一部份。



邊界烤說書



「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交流夥伴「亞答屋84號圖書館」成員與即將於年底往馬來西亞短期駐地的藝術家吳其育和研究者陳璽安,針對「邊界」一詞以各自背景、領域、研究興趣進行選書,進而以說書方式,與觀/聽眾分享選書的緣由與所折射的思考。



主辦 | 立方計劃空間策劃 | 區秀詒交流夥伴 |加帝旺宜電影中心X 亞答屋84號圖書館合作單位 | 打開 – 當代藝術工作站贊助 | 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



⸺⸺⸺⸺



★ 活動預告



「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https://thecubespace.com/talk/stranger-next-door/2024/6/29 — 7/13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Show more...
1 year ago
13 minutes 31 seconds

話鼓電台
邊界烤說書 — 吳其育、陳璽安 談川上瀧彌《椰子的葉蔭》、Nakao Eki《時光檔案館》

吳其育,工作與生活於台北,擅長透過影像與影像空間裝置進行創作,2014至2015年間進駐荷蘭皇家藝術村(Rijksakademie)。作品並於國際性藝術機構與影展展出,包括:TKG+、時代美術館、上海雙年展、台北雙年展等。



陳璽安,《Ocula》雜誌中文平台編輯。 他與藝術家的合作項⽬以及策展項⽬曾在若⼲機構呈現,包括:上海外灘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廣州時代美術館、⽴陶宛尼達藝術村以及墨爾本Bleed雙年展等。



邊界烤



不可視邊界未定未知的流動狀態,猶如隨著不同脈絡、條件變形的有機體。「烤」一字取自「考」的諧音,一方面指向考據、挖掘等意涵,另一方面亦借其熱潮及聚集熱能與溫度的想像。19世紀末影像造像、顯影術,經常因為膠卷單格影像與火、光接觸太久而過度曝光或因熱能聚合進而燃燒,最後導向影像的毀壞乃至死亡。「邊界」的流動與「烤」的聚合特質看似某種悖論,然流動與聚合卻也恰好透過兩者的動態形成有機的、非固著意義的多重組合關係,呼應亦展開「邊界」做為有機體的多變形象。藉由「邊界」的流動性與「烤」所形成之不穩定場景,「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聚焦於邊界造像術的辯證,啟動地緣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邊界的探索旅程。



位於南海與東海交界的臺灣,自航海時代以降,因應各式情境藉著季風的流動與現東南亞區域進行交流。本計畫的路徑依循季風的軌跡與時節,重新展開位於海域交界的臺灣,與位於東南亞邊陲的馬來西亞、印尼邊界思考的可能想像。



「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為立方計劃空間於2024年5月啟動之跨年度計畫,與東南亞區域文化、藝術行動組織攜手,邀請臺灣、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之藝術家、研究者、策展人,一同展開對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不可視邊界的種種探問。這項計畫也是立方在「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一部份。



邊界烤說書



「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交流夥伴「亞答屋84號圖書館」成員與即將於年底往馬來西亞短期駐地的藝術家吳其育和研究者陳璽安,針對「邊界」一詞以各自背景、領域、研究興趣進行選書,進而以說書方式,與觀/聽眾分享選書的緣由與所折射的思考。



主辦 | 立方計劃空間策劃 | 區秀詒交流夥伴 |加帝旺宜電影中心X 亞答屋84號圖書館合作單位 | 打開 – 當代藝術工作站贊助 | 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



⸺⸺⸺⸺



★ 活動預告



「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https://thecubespace.com/talk/stranger-next-door/2024/6/29 — 7/13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Show more...
1 year ago
31 minutes 53 seconds

話鼓電台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聽什麼?為什麼? ft. 黃大旺、程文宗

藝術家黃大旺在「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的參展作品,是發生於今年(2024)4月13日的講述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由黃大旺親自朗讀楊逵日譯版本的《阿Q正傳》(1947,台北:東華書局),選讀〈戀愛的悲劇〉、〈大團圓〉兩章。



楊逵作為社會主義文學家,戰後面臨中國政權與中文世界來臨,向台灣人譯介魯迅名作《阿Q正傳》,一方面響應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國語政策」,向台灣人介紹中文,一方面引介左翼作家及其文學。



「《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還原「時基」(time-based)的感覺邏輯,以無形的(intangible)、在時間中的「說-聽-讀」關係去投射與想像戰後當時的閱聽關係,同時投射既是《阿Q正傳》的譯者也是寫作者楊逵,他如何翻譯成「當年台灣人讀得懂的日文」(黃大旺語)。



本次黃大旺與程文宗的對談中,程文宗首先從「愚公移山」展題談起。他從「愚公移山」出發,看著黃大旺作品牆上楊逵詩作「冰山底下活過七十年」、李慈湄作品《愚公唱了什麼歌》中石頭裝置,與薛西弗斯「推石巨人」之間的聯想與比擬,再談4月13日聆聽黃大旺這場講述表演的聽後感,關於黃大旺所詮釋的、由楊逵所翻譯/寫作的日語文,其音韻召喚出的記憶。



黃大旺為什麼選擇以《阿Q正傳》作為讀本?為什麼在表演身後牆上謄寫楊逵〈冰山底下過活七十年〉(1974),以及胡志明《獄中日記》開卷詩作(1943)?這些選擇與換位,攸關黃大旺如何詮釋楊逵,也關乎楊逵如何對黃大旺產生意義。



主持人|葉杏柔來賓|黃大旺、程文宗



 介紹



葉杏柔「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策劃與製作人。關注台灣九零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獨立製作的藝術實踐。https://hjyeh.com/



黃大旺聲音藝術家,日文譯者。「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參展藝術家,作品「魯迅《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於2024年4月13日立方計劃空間演出。http://yingfan.info



​程文宗空間哲人。畢業於義大利米蘭布雷拉(Brera)藝術學院Decorazione diploma,多次於義大利及台北展出畫作或設計作品。曾兼任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並擔任《傢飾》《La vie》等雜誌藝術指導。他常在建築、藝術方面刊物,發表有關建築空間及設計的文章。



⸺⸺⸺⸺



︎ 本集圖片:黃大旺「魯迅《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講述表演(2024年4月13日)。攝影:林育全。



︎ 本集片頭、片尾為黃大旺「魯迅《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講述表演內容節錄。片頭朗讀章節為〈戀愛的悲劇〉,片尾為〈大團圓〉。



⸺⸺⸺⸺



★ 活動預告



「愚公移山」展覽閉幕演唱會 X 《楊逵:鵝媽媽出嫁》朱約信2024 SOLO版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860920824951892024/5/19日 (日) 7-8pm 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




https://thecubespace.com/project/the-foolish-old-man-removes-the-mountains/




.策劃/製作.策劃/製作|葉杏柔.藝術家|李慈湄、黃大旺、劉紀彤.展期|2024/3/16-5/19(週三-週日,2-8pm).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協辦|立方計劃空間.贊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Show more...
1 year ago
32 minutes 37 seconds

話鼓電台
《被建構的南島》系列座談 : 魔幻南島,誰是誰的恁祖母?

台灣以南島(Austronesia)為名與與太平洋地區的互動,自1997年蘭嶼達悟族與菲律賓巴丹人互訪開始,由於這些交流成功突破國家外交限制,從而鞏固「台灣是南島語系民族的起源地」以此論述為根基的交流。經過26年的發展與流變,當前的「南島」熱潮是否能讓我們辨明自我認同方向?抑或令我們更加耽溺於某種浪漫化的島嶼身分?本系列講座中,森人駐山研究員李尚喬將駐村發表轉化為講座形式,邀請平常關注南島議題的朋友們一起話家常,聊聊各自的憂慮與反思。本講座將會收錄為podcast內容,於系列講座結束後推出。



2016年於關島盛大舉行的太平洋藝術節(Festival of Pacific Arts)落幕後,台灣掀起一波透過強化與太平洋的連結從而建立某種民族自信的風潮。然而當南島從「起源地說」漸漸淪於「一家親」式的族群想像時,我們該如何跳脫西方人類學者的論述,以及以他人祖先自居的自溺,找回屬於自己的島嶼認同? 本講座邀請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Tipus陳俐誼,一起聊聊小時候部落討海長輩對於馬來西亞語言相通的好奇;再到成為公視記者前往帛琉與關島太平洋藝術節採訪的經驗;目前花蓮與台東在「南島原鄉」的相互較勁;以及原舞者未來的發展可能。



與談人:



Tipus陳俐誼(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尚喬(編導、森人駐山研究員)
Show more...
1 year ago
44 minutes 20 seconds

話鼓電台
《被建構的南島》系列座談 : 關於南島,我們說的其實是…..?

台灣以南島(Austronesia)為名與與太平洋地區的互動,自1997年蘭嶼達悟族與菲律賓巴丹人互訪開始,由於這些交流成功突破國家外交限制,從而鞏固「台灣是南島語系民族的起源地」以此論述為根基的交流。經過26年的發展與流變,當前的「南島」熱潮是否能讓我們辨明自我認同方向?抑或令我們更加耽溺於某種浪漫化的島嶼身分?本系列講座中,森人駐山研究員李尚喬將駐村發表轉化為講座形式,邀請平常關注南島議題的朋友們一起話家常,聊聊各自的憂慮與反思。本講座將會收錄為podcast內容,於系列講座結束後推出。



近年台灣以「南島」做為號召的藝文創作與交流活動百花齊放,作為跳脫華文化圈的另一種台灣身分認同的可能,「南島」提供了另一種面相海洋的文化想像,我們彷彿能看見某種更國際多元、更具主體意識自我建構。然而這一波文化行銷與宣傳中,從政府到民間,彼此對於「南島」的理解是否一致?當我們談「南島」時,我們實際探討的究竟是什麼呢?本屆森人駐山研究員李尚喬曾經參與《蜉蝣之島》動漫畫編劇與《Sasela'an 氣息》專輯製作,並在這段創作期間的田調研究中,認識旅居夏威夷10年的民族音樂學者官元瑜老師,兩人從2019年起持續觀注這座島上以「南島」為名的怪現象至今。這場講座將以呈現兩位島民平常在田野來去時的各種雜談。



與談人:



官元瑜(台大音樂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夏威夷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李尚喬(編導、森人駐山研究員)
Show more...
1 year ago
48 minutes 41 seconds

話鼓電台
SE2|乘著未知的想像往前航翔:專訪天文物理學家潘彥丞

「跨維度播音」探討神秘學在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裡的應用。主持人朱峯誼以兩兩一對的方式,一方面邀請從事相關主題創作的台灣當代藝術家,另一方面也邀請對應的神秘學實踐者或研究者們,暢談他們在創作以及工作上所運用的感官技術與神秘技術。



本集特別節目(special episode)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CREATORS計畫「導體大系:跨物態感知技術日誌」支持播出。計畫以「導體」概念為核心,從新物質主義出發,重新思考物質、能量、環境、生態與社會之間複雜的關係。在過去的節目裡,我們多是以神秘主義、身心靈、占星等的角度來探討能量以及星體運行對於人的可能影響,也曾經用佛法的觀點探討人類心智的作用、意識的機轉,以及宇宙的型態,但我們一直還沒有從現代物理學及天文物理學的觀點進行討論與對話。新一集的「跨維度播音」,我們邀請到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的潘彥丞老師,與我們從天文物理學的角度,談談天體對人的影響、能量、光速與困果等主題:



(一)星體影響:談星體/星座對人類社會或心理的影響,可能主要還是在象徵層次上的表現,像是各個文化的神話原型、符號表意系統等,如何對人的情緒、意識產生影響。然而,如果從天文物理的角度來看,星體對於人們實質的力的作用可能會是哪些?程度有多大?或是多小因而能忽略不計?這一集裡,首先請彥丞老師以月球為例子,計算月球對地球人的潮汐力變化,展開關於星體影響的討論。



(二)暗/能量:古典物理學常將「能量」視為「某一個物理系統對其他的物理系統做『功』的能力」,但是「功」的定義,卻又是「一種物理系統到另一種物理系統的『能量』轉變」。在此情形下,「能量」與「功」彼此成了互相的定義,建構出一個套套邏輯式的知識循環體系。因此,究竟什麼是能量?我們不知道;我們只是用它來解釋與想像得以觀察到的變化,如位置、速度、溫度,以及其他得以被測量、被尺度化的轉變。另一個例子是用來計算「可以利用的能量」的「熵」,不能利用的能量則是「熱」。換句話說,對於能量,古典物理學多以一種效益主義的觀點出發,而這會不會狹隘了我們對能量的想像?或許,我們可以從常用以宇宙擴張的「暗能量」的這個概念,重新思索能量的本質?



(三)光速(因果):談到宇宙擴張,我們或許可以來談談光速與因果。有一種說法是光速其實並不只是「光」的速度。如果究其本質,它其實代表的是物理世界裡「因果關係」的速度。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嗎?在宇宙裡,至少有兩個超越光速的現象,一個是黑洞的事件視界裡,另一個是宇宙擴張時的宇宙視界。但是,超越光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依照相對論,很可能對於觀察者而言超越光速的那個人,自己其實仍然很正常地生活在自己所屬的時間裡,什麼都沒變化。我們該怎麼看待超越光速這件事情呢?



本集來賓: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潘彥丞助理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天文物理博士畢業,研究專長為 超新星爆發、超新星宇宙學、超新星宿主星系,與瞬變天體。



章節:



00:00|開場01:20|從科幻到原理解析:一位天文物理學者的誕生02:46|星座對天文物理學家的意義04:59|宇宙中所有的星體對你都有作用力(只是程度的多寡)05:59|重力與潮汐力08:12|計算月球對人的潮汐力 *13:13|星球的磁力14:40|暗能量:解釋宇宙的加速膨脹18:15|真空裡的量子漲落20:34|暗物質:解釋星系旋臂的速度25:31|秒速70公里:宇宙的膨脹速度29:15|光速的定值與最大速31:12|宇宙裡超越光速的現象?33:04|block universe VS. multiverse



– – – – – –



* 我們同樣也可以計算新月與滿月時,太陽及月亮對於人 (60 kg) 的重力差異。重力的公式是 F=GMm/r^2:



太陽重力:6.7*10^(-11)*2*(10^30)*60/(15000*10^7)^2 = 0.3573 (kg.m/s2)



月亮重力(新月 ☉☽︎←⊕웃):6.7*10^(-11)*7*(10^22)*60/(38.6*10^7)^2 = 0.0018 



月亮重力(滿月 ☉⊕웃→☽︎):6.7*10^(-11)*7*(10^22)*60/(37.4*10^7)^2 = 0.0020



新月時太陽與月亮重力(☉☽︎←←⊕웃|相加)= 0.3573+0.0018= 0.3591



滿月時太陽與月亮重力(☉←⊕웃→☽︎|相減)= 0.3573-0.0020= 0.3553



兩者相差:0.0038  (kg.m/s2) = 380 (g.cm/s2)



也就是說,太陽與月球對一位質量60公斤的地球人,在新月及滿月時所造成的重力差異,大約是 380  (g.cm/s2)。



– – – – – –



企劃/主持:朱峯誼|視覺設計:陳米靖、姚睿蘭|音樂: Lo-Fi 02 by Lily J(mixkit.co)|合作單位:話鼓電台(立方計劃空間)。



《重返神性》展覽畫冊訂購:https://forms.gle/zVy7tuWj5FQtzDsx7



若對節目企劃與內容有任何問題或是合作提案,歡迎來信:cross.dimension.broadcast@gmail.com
Show more...
1 year ago
36 minutes 46 seconds

話鼓電台
話鼓電台」是立方計劃空間於2019年開啟的實驗性線上展演計畫,邀請了數十位跨文化工作者製作近七十段實驗廣播節目,並在線上電台串流播放,內容從科幻廣播劇、歌仔戲曲聆賞、劇場人物專訪、詩文朗誦、聲響蒙太奇、藝術家訪談到克林貢語教學、…….等等形形色色極具創意的聲響節目。
串流聆聽請至本計畫官網 http://talkingdrums.tw/
我們也歡迎您來參與。在您心目中,「廣播」對人們的意義是什麼?「廣播藝術」可能是什麼模樣?您覺得「實驗廣播節目」要怎麼作才能與眾不同卻又吸引人們的傾聽?歡迎您來投件。